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
作者:武小兰信管1001班学号:10110119
引言:在高校扩招以后,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无不面临这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有的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考取各种资格证,“考证热”成为流行语,而与之衍生的各种社会不良现象造成就业市场的混乱;另一些学生选择深造考研,规避就业高峰,苦练内功,以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占据有利地位,于是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不断涌现,但就业依然是个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处在观望之中。就业,还是深造,这是个问题。
摘要: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二者同时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教育中介机构(为信息传输渠道)三方面的因素。正确,充分解决在择业的双向选择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社会就业机制,以积极的态度与行为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息传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从2005年到2010年,2005年是338万,2006年达到397万,2007年464万,2008年532万。根据预测,2009年592万、2010年达到652万。也就是说,每年在原有存量的基础上增加60万,在“十一五”期问将有1500万大学生毕业。2012年5月24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确实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目的增加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经济增长点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目有所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提供240万就业岗位。但是现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也就只能提供7O、8O万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而根据预测.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一9%时,可以增加3O一4O万个就业岗位。整个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与大学生毕业生毕业人数相比较,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显然非常大。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日益艰难,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块心病,给家庭和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从表象上看,大学生找工作很难.甚至面临失业。而实际上,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大学生人数还远远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有效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择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发送不畅通,信息发散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用人和大学生择业的效率。结果是.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大学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之所以如此困难,有三方面的原因:
1,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得不到质,量的满足
1.1大学生的能力与其实际所能创造的收益存在信息不对称
用人单位并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大学生向他们发送的“质量信号”也并不能充分证明其优劣,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企业不能找到适合的人选出现逆向选择。大学生会通过各样的资格证和等级证来发送质量信号,企业大多数都会以此评定他们的能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造假事件屡次曝光,一些并没有实际能力的人通过购买证书在求职中占据优势地位,把正真有能力的大学生排挤出市场,使企业与大学生都面临损失。
同时,即使在被雇佣之后,由于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努力程度和雇主了解的信息仍存在不对称,所以雇主会付一个平均的薪酬给大学生,但这个薪酬高于能力低的大学生,低于能力高的大学生的期望值,同时由于出现逆向选择,优秀大学生会退出竞争市场。市场经济中的人才都有市场价值,当企业开出的工资低于人才的市场价值时,就不可能将人才网罗于旗下。因此,高薪才能招来人才,高薪才能留住人才。低薪招来的可能是低能力的人,也将企业高能力的人放跑的同时将低能力的人留下。长此以往,企业会发现它的员工全是庸才。
因此,大学生和企业都在观望,寻求最令自己满意的选择,推迟就业,以确保自已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日积月累,待业的大学生数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2用人单位面临着道德风险
当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并签订劳务合同后,仍存在着风险,如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给公司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差额,以及他们违约所造成的损失等等。其中违约是企业蒙受损失最大的,也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之所以违约,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收入额的差异。这是大部分大学生跳槽的最直接原因,虽然发展潜力是择业的首要条件,但当面临生活这一现实的问题,大学生就不得不择良木而栖。
第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已经准备好了跳槽。如今,就业压力之大使大学生感到恐慌,他们不得不先找一份工作凑合,先积累点经验,再伺机而动,谋求更好的出路。应此,只要现在的工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就会违约。
第三,有不少考研的学生担心考研落榜,于是便先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以保万全之策。如果他们落榜了,就会履行合约,否则,就会违约。
违约与道德无关,它是大学生在考虑了成本与收益后的理性选择,因此,企业面临违约的风险很大,同时也会付出时间成本和利益损失。所以企事业单位在聘用大学生之前会慎之又慎,大多数用人单位会雇佣有经验的员工,而放弃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减少要花费的培训成本,来减少违约所带来的损失。
1.3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系数下降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争取就业的最大增长量,也就是要谋求就业弹性的最大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大学生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据统计,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服务行业,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2,大学生的市场供应与需求的不对称
2.1大学生的自身身价评定
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自身评定,他们都不愿意“贱卖”自己。但他们的评定未必准确,所以当有的大学生过高评定自己,便不屑于现有的机会,选择延迟就业,当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时,即使找到工作,也会对现状不满意,选择跳槽,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2.2大学生面临成本与收益的逆向选择所造成的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最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具体到实际就业环境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持更为低廉的用人成本是其不懈坚持的目标和原则,对于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劳动力来说,其收益是没有差别的,而
雇用一个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这是他们当然不能接受的。企业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雇用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利润,而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大学的期间,家庭和本人都支出了相当的费用和人力成本,大学生当然也要考虑其收益。如果大学生获得的收益比接受大学教育前差别不大,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预期的。而这种观念下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必然要求获得比普通劳动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待遇。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选择成为低收入者等于获得了就业机会,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接受和现实的差距,也便失去了工作的机会。故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2.3地区差异性使大学生自愿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要素市场,国内人才流动应该说是比较通畅的。可是,为什么有人选择国外留学发展,有人非京津沪不去,有人选择中小城市发展呢?如果说其他条件相同,选择国外留学发展,效用水平一般要高于国内大城市,更高于国内中小城市,但大学生的成本预算水平决定了自己流动的方向。不同水平的成本预算决定了大学生的流动是面向全球市场、国内大城市,还是国内中小城市,显然,较高的成本预算水平才可能和国外留学发展相适应,而较低的成本预算只能和回家乡相适应,这是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其次,到国外发展、到大城市和回家乡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风险状况,每个大学生对待风险的态度不一样。按照经济学原理来分,有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和风险中立型三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风险厌恶者显然更倾向于选择中小城市发展,而风险偏好者更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到陌生地域寻求发展,比如大城市、甚至国外;至于第三类,风险中立者的态度是无所谓,因为风险和收益在他们心目中具有基本相同效用水平,所以他们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策略。
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在不同的地区所获得的收益与福利水平大相近庭,大学生当然会选择发达的城市就业,如果不能如愿,他们也会等待,推迟就业,寻求高回报工作。这样,发达城市就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而不发达城市缺少先进的劳动力市场。
3,教育,信息机构等中间环节的机制不完善
3.1教育机制没有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
我国本科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专业化水平正逐步下降,专业界限正日益模糊,就业口径也就会扩大,就业竞争变得激烈,就业的信息也将变得复杂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社会的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在扩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大量社会资本缺乏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免成为失业者。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太泛泛,与市场需求不对接。大学生没有切实了解市场信息的条件。
3.2信息传送渠道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他们以不同的目的搜集信息,发送信号。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使供求双方得不到及时信息,或在传送过程中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得不到有效甄别,过滤,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混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市场噪音使企业,大学生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3.3有关就业中间机构没有发挥委托代理的优势
劳动服务中心没有起到中介的作用,没有充分了解供求双方的信息,使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使不完全信息产生的风险不能避免,而且有可能加大。作为代理人,应充分了解委托人的意愿,并为其找寻最适合的职员或用人单位,而非仅仅举办几场招聘会这么简单。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所和大学生同时构成一个就业信息流动机制,在这个流动机制中,不同的主体起着不同的作用。学校是信息中介、信息交换中心、发散中心、传递中心;企业和学生是需求信息发出中心;政府信息中心和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机构是信息接受和反馈中心;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应答。其中,学校和政府信息中心应该成为主要的骨干,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机构应该是政府信息中心的有益补充。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就业问题: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的大前提。由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各国解决大学生失业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适应市场的专业稀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的专业却无法淘汰。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供应的计划经济性与人才需求的市场经济性之间的不相容。所以,必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教学体制、模式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高等教育的重心应下移,教育目标要改革,使毕业生合理定位;其次:从体制上看,应还学校本位,通过市场竞争使高校建立信誉机制,产生改革的动力;再次: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学模式能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第三: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 解决二元制劳动力市场下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取消进入指标等限制,推进医疗、住房及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系统与人员流动的渠道。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流动机制。
第四:建立充分的就业市场信息 通过对职业搜寻理论分析的结果,就是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对于工作搜寻者变得更加充分,从而缩短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首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力度;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再次:建立信息预警机制进行就业分析系统,及时反馈调节学校的教学和教育。
第五:改变就业观念、自主就业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必须摒弃陈旧单一的“择业”就业观,树立起崭新的多元的“创业”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一方面,高等学校应构建有利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保障机制。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就业市场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要从整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自己的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参考文献:
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教育,2007(9)
董华超,丁昌锋.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山东大学报,2005
席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河南科技大学,2012
曹玉玲,王曙光.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
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http://.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241930
王军,郭兴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信息】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
【原因】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扩充,重点讲)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
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
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有1500万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可喜可贺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摆在了每个毕业生的面前。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0万,到去年7月为止,毕业就业签约不到50% ;2004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50万……。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五个人抢一碗饭。要“饿死”人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②世界经济不太景气,使得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各大国际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大幅裁员;
③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的低工资高就业的形式已不适合市场经济;
④政府政策以往没有倾向于增长就业。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但把这个归咎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果真如此吗?不是,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蔑视!是那些想混淆视听、存有偏见——只见树木的人,要转移当今中国大学生对社会关注的视线。当今中国让大学生就业难都是社会信用体系缺乏惹得祸。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原因是:
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导致社会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混乱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发展,对“诚实守信”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中国的社会信用关系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生了混乱,道德败坏、假冒伪劣盛行,假学历泛滥成灾。从一般的信誉失范,不讲信用,到严重的欺诈犯罪。社会上人人自危,中国人的还有谁敢说自己没有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自然也包括教育产品)?这种现象从出现到蔓延,充分表明,中华民族“童叟无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正在受到冲击,信用在社会上已不值钱。从国家到当今大学生,都在经历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社会信用危机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大,对人们包括但仅大学生的思想腐蚀之深,已经到了非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并着手整治、解决不可的程度。
200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开创金融改革和发展新局面。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
二、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与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830年,世界第一家信用管理公司创建于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信用管理公司成立于1841年,目前其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信用“世界数据库”,内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近5700万家企业动态的信用档案,其中还包括有20多万个中国企业的信用档案,其年产值(1997年底)已达50亿美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法律最健全的是美国。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多年间,美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纷纷出台,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其立法有18项。其它国家如德国、英国也非常注重信用管理相关的立法。在美国,信用记录跟你一辈子。一个人出生后三个月左右即办理并拥有一个终生不变的由9位数组成的“社会安全号码”,其中不仅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直系亲属、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受教育程序、保险情况与金额等,还包括个人信用记录。无论从接受教育到走向工作单位,也无论是汽车、住房信贷等消费活动,只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信用记录,你就可能拥有你想要的生活。在美国人们习惯地称拥有个人信用调查巨型数据库信用管理专业公司为“信用局”。美国信用卡普及的保证是社会安全体系和金融联网体系的完善。要在美国申请信用卡,首先要申请社会安全号,银行开户、生意投资、汽车驾驶执照
等等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这个安全号,如影随形。想赖账跑掉,难。美国信用卡的基础是其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不讲信用的人只能是勉强活着而已。
在美国,有一个实例,一位美国人15年前有一笔102美元的账单没有按时付清,后来给忘记了。结果,2003年买房时到银行贷款,15年期的固定贷款利率是5%,而他却要付5.5%,因为银行在他的信用记录中发现了那笔欠款记录,结果他不得不为此多付几千美元的利息。
美国人在找工作时,雇主也会调一份申请者的信用报告作为参考。据说,一位中国留美博士在毕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万分苦恼的他最后找到了症结所在:刚到美国时,曾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企图逃票被抓,此事被记入其个人信用记录中。欧、美等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确立了西方人的消费观念和信用意识,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推动了欧、美等国经济的腾飞,提高了欧、美等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
三、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德才学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精神文明传统的民族。中国人很讲究道德,强调敦品立德。强调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当今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当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及中美飞机相撞事件发生后,他们义愤填膺,上街游行。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
张学星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带有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找出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 的问题,据此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现象 分析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6-05-015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学生 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大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05 年为
338 万人,2013 年毕业生人数达到 699 万人,而 2015 届毕业生 达到 749 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应 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了。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直没有 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2.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
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 增速已落到 7% 以下,未来几年有 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一部 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社会就业环 境,加剧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本 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露,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 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代表 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各高校一个 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能只顾埋头办 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2.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持在 1~4 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教 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忙 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工 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 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职业类型 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能为力。另外,高 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遇到 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就业,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些 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力、工作经 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极引导学生转 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 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企 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术紧 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 70% 左右。其余岗位如客户 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习背景和 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是进入专业 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要求有较强的 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专业学习还是 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去了优势。在要 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提出让学院推荐素 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 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3.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年 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个 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从教 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 9 个方面促进大 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经验比较 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 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 所在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 立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 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管理,建立实际意 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另外,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加强我院 创业工作与省金种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引导与鼓励学 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选拔专业拔尖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工作室,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与各层次专业 实践。
总而言之,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 人等多层次联动,需要各个层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需要全社 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高校要大力推行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认清形势,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新形势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等
教育的结构规模不符合社会岗位和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2011 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 达到了 6 60 万,初就业人数占总数的 7 0%,也就是说,仍有 198 万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今年 也首次突破了 1 0 万
人,达到 1 0.2 万
人,内蒙古劳动力市场
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总结出我 区当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探索新的模式显得尤为 必要。
一、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密不可分。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 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归纳为“学校 主导型”、“学生自主型 ”、“用人单位订单型 ”就业模式。笔
者认为,目前,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学校主 导型”、“学生自主型 ”就业模式。
(一)“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 “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
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 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在学生就
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就业的资源和经验相比 学生个体要丰富得多,因此,使学生就业选择的路更多,选 择的面更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目前,我区各单位,特别是各高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 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作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 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另外,为提 高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交通职
0 1 4.6-8 KAO S HIYUZHAO S HE NG近
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 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 中,以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加就业筹码。研
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意 义上所讲的 “ 考研 ”
就是参加全国硕士学位研究 生招生考试
(以下简称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生
招生考试政策性强、环节多、时间跨度大,为了
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这里就研究 生招生考试的主要环节及相关知识给大家做一 简单介绍。一、关于报考条件
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按照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 两种类型;根据考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国统 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管理类联考、法硕联考、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和农村师资计划几种。当然
还可从录取类别或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划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 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 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教育部 《
全国硕士学
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以下简称招生简章)中对
考生报考不同类型、选择不同考试方式都有着
具体的要求,例如对于报考单独考试或工商管 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等部分专
业学位的考生,不但在学历方面有明确要求,还 要求考生具有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对于报考 法律硕士(法学)、法硕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 的考生,除学历要求外,对其之前在高校所学的 专业也有具体的要求等等。
各招生单位也可根
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也会对考生提出具体的业 务要求,同学们在正式报名前应按照教育部招 生简章、拟报考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及相关业
务条件要求,认真审核本人报考资格,遇到不清 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咨询,以免影响正常 的报名考试。二、报名环节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加现 场确认的方式进行,报名和调剂的指定网站是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以下简称“研招 网”)。
同学们注册用户名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后,应认真阅读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系统页面提示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招生单位、考试 方式、报考专业、研究方向、报考点等项目,填写 个人相关信息。
所有栏目填报完毕,再三核对确 认无误后,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即可。
这里需提 醒大家,“
招生单位 ”、“ 报考点 ”、“ 考试方式 ” 三
项为报考的关键信息,不论是否已支付报名费(选择北京、河北、四川等省份报考点的需网上 支付报名费,选择其他省份报考点的需现场支 付报名费),在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后,此三项 信息是不允许修改的。
同学们若要修改报名信
息,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前,重新注册用户名 进行报名、缴费。
(一)关于报考点的选择
不同于其他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研究生招生 考试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考生在选择报考点
方面也有着具体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在进行网上 报名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 章,拟报考招生单位、拟选择报考点以及该报考
点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的网报公告及关于网 上报名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正 确选择具体的报考点,以免因错选报考点而耽误 报名和考试。
———“ 考研 ”
流程指南 >>>多兵 大学之后,路向何方 189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二三十年前,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进入了国有单位,有一份令他们骄傲的“铁饭碗”,过着让人羡慕的“高知识分子”的生活。而反观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汹涌的就业大军里奋斗着,想要挤向一份令自己满意,令父母满意的工作岗位面前。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就是,高校扩招了,大学生越来越多了。以前可以数的上的高校也就那么几间,但是现在的高校遍布大江南北,大学生更是遍地都是。以前受过教育的都少得可怜,而现在随手拉一个人出来都有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然不仅指本科,还有各种大专技校等等),可以说,大学生已经不稀罕了,不值钱了,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了。
但是在课程视频中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子的一份数据,尽管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但是中国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10%都不到。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仅仅是
6.8%。反观欧美各大国,甚至日本,他们的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不低于30%,更有甚者是50%以上。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其实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呢?在演讲中,徐老师提到这以下几点:1)政府政策的限制,包括地方贸易及人才壁垒,户口限制等问题; 2)国家、地区以及各领域之间人才价值的不平均;3)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低下; 4)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的思维困境。
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这不是我们大学生能改变的,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各种就业政策的完善,相信未来几年这一状况会逐渐好转。我们能做的改变,在第二到第四点上。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毕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就是所谓找工作,就是写一份完美而漂亮的简历,附上各种能力证书或者获奖证书,复印个几百份,装订好,然后一份份的投递出去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找工作未免也太舒心了吧!
在外国,每一位毕业大学生都把找工作当做是一份全职工作来尽力的。他们会认真筛选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熟悉这个单位以确保他是一个适合双方的选择,然后他们会写一份求职信,以某某先生、小姐起头,然后写上自己自己选择这个单位的原因以及自己想要竞争的岗位,还有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个岗位,最后在信上附上自己的履历表,这才发出去。他们投的简历不多,但是每一间都做足了功课。当然,也许这样的方式在中国也许不太行得通,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的,你不可能把求职信寄到外交部去,人家也不应定会看你的东西,但是从外国的这种求职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求职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反观中国的毕业大学生,拥有这种态度的可是少之又少啊!
所以说,就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怎么样算是提高就业素质?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认真严肃的对待“找工作”。很多人在网上投的简历就乱七八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用艺术照代替一寸照,再比如,简历写得实在太“简”了,从简历里人家都看不出他有哪些经验或特长是可以对单位招聘的职位做出贡献的。还有,打电话通知面试的时候,大部分人一点儿礼貌用语都没有,没头没尾的好像人家在求他一样,并且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投的是什么公司和什么职位。没有人要求投简历的人必须得记住他都投过哪些公司。但是至少,应该有个记录,什么公司,什么职位。面试的时候,不要答非所问。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的前提是,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来做。认真,细致。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低职位也不见得就不好。
说到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这就是一个就业观念的问题了,或者说,这就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思维困境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精
力念完大学,理所应当的要找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就有人把自己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以至于很多机会都看不上,最后甚至还不如一些不如他们的学生。
现在找工作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就是“骑驴找马”。大学生本身,尤其是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但是说实在的,没有一间公司或是单位会找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管理阶层的。也许大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其实我们接触的都只不过是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罢了,就算有一年的实习时间,我们的经验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基层的工作其实正是最适合我们的,因为在这样子的一个阶层里面,我们能够接触足够大量的工作,但我们很好的把我们的知识和工作上面的经验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合格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去谈更高水平的工作。
而且,是谁说学管理的就一定要进大公司当管理层的人员的,又是谁说学外语的一定要当翻译的;为什么学经济的不可以当作者发表一些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章;为什么学表演的不能自己开一间艺术学校呢?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都被社会上普遍的想法给束缚住了。
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在面临三个主要的出路,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出国,在很多同学看来,不少国家的就业环境不中国要好得多。没错,国外的就业政策的开放是他们的就业环境会相对宽松,但是他们对于能力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更高的。考研吧,对于一些对实践经验更看重的行业来说,考研知识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已,工作,好吧,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面,就业困难。
说到底,想要在毕业以后找到好的出路,就是让我们的能力和工作,或者说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证书或者奖状的问题,而是企业或单位对你的要求,理论的或是经验上的。一个拥有英语六级证书的同学也有可能口语不太流利,这个时候,也许你觉得自己的资格很高,但很多企业就看不上他们了。不仅单位自己创业?这样对个人的能力要求又更高了不是吗?所以还是那句话,想要找一份高水平的工作,首先就要拥有高水平的能力,不是吗?
长篇大论的这么多,其实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除去客观因素,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总结下来也不过两点,就是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提升个人能力罢了。相信做到这两点,对于能力越来越高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不难的。
第五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是再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宋秀岩之处,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10万元的小额大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特征上来讲,首先,国家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创业的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国务院提出并经过审核通过实施的政策,因此它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一切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对公众有约束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因为经过了国家的认可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从而加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综合的政策来增加就业量,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创建实践基地,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适应社会上岗位的需要,一个问题多方位解决,这就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各个击破所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他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真正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新一代的发展,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女大学生利用政策作出违法乱纪的事:逃税等,还有可能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降低从而不求上进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最后,国务院能够就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从各个方向考虑来解决问题,从自身条件到外在环境都考虑周全,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明确性。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单单加大就业量那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坚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国家的政策不仅从外部环境上作出很大的调控,以经济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从大学生自身上也做出了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都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为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这个政策指出了明确的目的,充分体现政策的明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