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考研复试剖析】复试四大类型:重实践型
【2014考研复试剖析】复试四大类型:重实践型
重实践型复试:经历是“逆转”的最大资本
复试法则:
1.在面试前,对所从事的行业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出独家判断和态度。
2.复试的提问一般比较开放,常常涉及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提取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亮点。
4.实践型学科并不否定这类专业理论的必要性,考生应做较为全面的准备,避免“顾实践而失理论”,应是实践型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胜出的最好策略。
专业分析
顾名思义,实践型学科主要是以现实应用为导向,在不丢基础的学科理论之外更看重实践操作能力,这类专业很大程度上和具体的社会职业型工作直接对接,比如市场营销类、同声翻译类、新闻传播类、工商行政管理类、酒店旅游管理类、社会学类等文科专业以及以重技能培养和专业素质的理工类专业,像地质测绘类专业、考古类专业等。实践型学科在本科阶段其实也已经着重强调理论的应用能力。笔者做了一个小型的调查,大部分就读于此类型专业的学生大三就开始进入真正的实习期,包括做实地田野调查或者到相关领域进行工作实习,但毕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工作状态,并不能全部掌握整个领域或者对所工作的岗位有深刻的体悟式了解,达不到“无缝对接”和“资深”。从这个方面看,具有全职工作经验的考生在研究生面试时就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优势和行业熟知优势。
以新闻学为例,新闻学是一门实践型学科,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对于像新闻类、管理类以及临床医学类等学科来说,拥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可以更快地体悟业界常态,从而不“唯学院理论而理论”,避免再发生“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极端个案。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阶段,除了几门通识专业课之外,新闻学的学科框架下一般还细分有新闻实务、新媒体研究、高级新闻写作采访等研究方向,而这些方向的课程教学,基本以一线的案例为主,如果缺少实战历练,虽不会造成理解障碍,但总还是有纸上谈兵之感,包括行政管理和酒店管理类的专业,也都因专业的实践性而对考生有一定的工作体验要求,对于应届生来说,实习是一个好途径。
新闻业随着各种新技术介质平台的不断更新,使得新闻理论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像时下最热门的微博言论边界讨论,便是实践倒逼理论的典型路径。强调新闻学的实践性学科背景,其意义就在此。研究生阶段是研究一个特定领域,细分到具体的方向,只有身在领域里,才能真正观察到行业的宏观微观情况,最终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撑。身处大学校园的硕导们也深知实践型学科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理论促进实践,而不仅仅只是学术上的理论溯源和建构”,为此也直接要求报考此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基础。
在笔者经历的研究生复试中,面试导师对于从业经历颇为看重,特别是在面试中,导师会根据考生的个人情况留意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有相关媒体工作经验的考生,在面试过程中有比较优势,可以和导师在业界层面有一个深沟通的氛围。同时,在入学后确定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更有主动性。从笔者所参加的2011届的新闻学专业总体复试来看,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最终的面试成绩比应届的考生相对高些,初试排名靠后的实践型考生通过面试阶段基本能够把名次抬升几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届考生在面试中就一定处于被动,理论功底扎实是其最大的优势,如能在本科阶段有丰富的实习经历,更受导师欢迎。具体到面试环节,怎样在与导师面对面时发挥出自己的实践优势赢得加分?笔者总结一些朋友的经验,谈一些细节,供大家参考。
一是在面试前,对所从事的行业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出独家判断和态度。这往往是面试现场导师最容易提到的一个常识问题,也是考生展示自己的一个最好切入点。笔者有一个朋友在中科院的考古专业硕士面试现场,结合自己在贵州考古研究所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当下考古的“利益歪风”,深得导师赞赏,虽然他的普通话极具地方特色,陌生人听起来有点费神,但最终他的面试成绩并未因语言的劣势而降低。
二是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取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亮点。这个相关指的是“如何运用自己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去完美应对工作的挑战”,这一点往往也是导师关心的。像市场营销类专业,只单纯停留在纸上的策划和营销,就是“最大的失败”,具体的案例操作才是面试中制胜的最大因素。因为既然已经到了复试阶段,通过卷面已证明相关理论的掌握。据笔者所知,这类型专业的复试面试过程,导师对于理论的考问并不占很大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型学科并不否定这类专业理论的必要性,即使新闻学界与业界常遇诸如“教新闻的没做过新闻,做新闻的没学过理论”的尴尬。但必须明确的是“新闻无学”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相辅。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只追求“实践能力”,理论的掌握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个肯定不能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在复试阶段也偏重考生的理论储备考察。因此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做较为全面的准备,避免“顾实践而失理论”,应是实践型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胜出的最好策略。
现场亲历
当我知道自己的初试分数时,也是想放弃的时候。
我的工作单位在广西南宁,那天正在正常上班,编辑着一份稿件,焦头烂额。在查到分数的时候,感觉就像看了一场剧透了的电影,无悲无喜——英语和政治刚刚过线,专业课的分数比想象中还要低,历年的失败经验已经给了我一个常识:这样的分数,毫无竞争力。起身,拿起水杯到茶水间灌满了一大杯热水,仰着头在幽暗的走廊上疾步回到办公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时,立刻冷静了许多。我想,还是放弃参与复试这个想法比较明智,省得再耗进更多的沉没成本。如同那句台词所说,你给我的希望,是那么的绝望。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这几年热得超过我的理解,近两百人争15个名额。这样的报录比跟人大和中传的新闻学相比,可能还不够惨烈,但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已显庞大,我向来无“于百人中杀出一条血路
来”的勇气。在浏览了研友群里的成绩战况之后,我彻底觉得,此后不再拜考研这个山头,回心转意讨BOSS欢心,力求柴米油盐奔小康。也是在那天,我以空前绝后聚精会神的状态把当日的稿子都整理好。
这之后的日子,时岁照旧,没看任何专业书。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恋,沉寂在彼此都已知晓或等待的分手结局里,终于解脱,随之念想全无。直到某一天,和我一起考民大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进复试。我清楚地记得,接电话时,我正踩着我的“两轮宝马”行驶在人来车往的上班路上,虽然觉得有可能是“陪太子读书”,但惊喜还是在那一刻让我使劲地踩起我的座驾奔向办公室。
待查到入围面试的名单时,顿觉上帝在给你一个甜枣时必定也给你一棒槌。在复试名单中,我的分数最低,比第一名低了35分。按照惯例,这是一个安慰奖,而且是一个代价很高的奖:复试的费用不算小。我再次陷入我最不想面对的一个问题:去复试还是不去复试?人生总是这样,似乎有很多种可能,可其实没有一种可能是明确的。在短暂的纵观全局加上自我分析之后,我再次确定:与其进京陪别人欢乐,不如用这笔费用观摩一下自己蜗居旁边的五星级酒店,够吃一餐早就垂涎的大菜外加几顿早茶了。生活再次归入沉寂,亦如往常,没有传说。
至于最后还是参加面试,是为了“进京过一个周末,见几个朋友,喝一场大酒”。这也是我有史以来最奢侈的几天:复试前一天,临时起意买了机票,一天一夜的火车进京已经来不及复试。上飞机前,给导师组老师(之前托朋友问得号码)发了一条短信,请他为我保留复试机会,导师没回信息。不知道为什么,我无比轻松,除了心疼机票钱之外。待到深夜入住民大附近的旅馆时,偶遇几个同是民大新闻学复试的姑娘,她们都是应届生,提前几天来准备复试,她们说自己还在看书,背英语自我介绍,背考研时准备的专业材料。是的,我看到她们在看书,我的背包里,除了一件衣服,别无他物。也是在那一晚,我才想起复试还有英语自我介绍,我完全没有准备,在深更半夜的旅馆周围转了一圈,穿过夜市铺天盖地的烧烤烟灰,没找到网吧,上网查英语自我介绍的念头也就此灭了。那一晚,我睡得特别好,在那没有窗户不见天日的小房间里。第二天上午去到复试现场,整个走廊等待复试的考生都在翻阅各自的资料,我理所当然是最后一个复试,排到了下午。
上午,把复试需交的材料给了老师。找到网吧,查了英文自我介绍,已无心情看太多。直到下午五点,才轮到我面试,没有候考区,枯坐在复试教室门外的椅子上,看着别人一个个离开,有人夺门而出低头就走,有人出来便热情地为等待的考生描述复试情况。作为一个大龄考研青年,如同情景剧的庸常观众,我已无复试的欣喜雀跃和忐忑焦灼。在整个走廊空无一人的时候,我终于坐在了考官面前。
先是中文自我介绍,这一点对于考生来说,不是一个拉分的项目,只要说得清楚,时间适度。虽然上午查了自我介绍的模板,但还是忘了很多。在开始英语自我介绍前,我直接对着我面前的近十位考官说,我英语不好,我会努力说得清楚一些,但不知道能说成什么样,希望他们不介意。我的贸然自我揭底让导师觉得我够直接,在顺利地把自己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翻译成英文之后不知道说啥单词的时候,众导师笑,对我说别讲英语了,你以后再好
好学就是。我得令后很是释然。
接着,几个导师就我的工作经历提了几个问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没问我关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任何一个概念,这个是我最没有准备的,问题的集中点全在于工作经历:你策划过自我觉得最满意的新闻专题是怎样的?就自己所处的当地媒体环境,谈谈新闻中是否存在民族性?如何体现?虽然每道题目有2分钟思考时间,有人专门计时提醒,但考官并不在意你对这个时间的把握,想好了再说就好。第一个问题对我来说,难度不大,第二个问题是我没想过的,也是考研时参考书目中比较少涉及的,只能靠自己的新闻常识做了回答,这个过程中,导师并不只是听着,而是随时发问,有互相探讨的感觉。
复试时考生应该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尽量避免背书式的回答,也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被考查的状态下,能以一种平等对话交流的态度来完成新闻学的复试。有自己不了解的新闻背景,直接说不知道应最好,最忌胡乱猜测然后找词应付式地回答。这是我和现在同专业同学最大的感受,他之前在《中国房地产报》做了两年记者,导师在复试现场知道他这段经历后,和他从房地产领域的新闻操作谈到当下房地产的行业形势,基本以此为面试的主要话题。
民大除了导师随机发问,还有一个抽题部分。从题目的设计来看,基本也是跟当前的新闻业直接相关,很少是纯理论性的问题。比如:报纸在转企改制前后有什么不同?出版社的出版流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三审三校指的是什么?网站新闻和报纸新闻在功能上有何差异?本年度你最关注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不掩饰这样的题目对于我自己的“容易”,题目跟我工作息息相关,当然有话可说。我赢得导师高分的方式只有两个:逻辑清晰精到地表达,讲对题目所涉及的新闻操作常识。也许正是这两个方面我相对熟悉,最终我的面试得分排在前几位。和我同住一个旅馆的那两个小姑娘,有一个最终未被录取,她的初试成绩比我高20分。
最终得知录取结果,无风无雨也无晴。能够“起死回生”再次回到校园,仅是有了却一个心愿的欣慰。深知非自己有多大的实力,新闻的爱恨即在此,你可以依靠一张嘴和一支笔纵论天下之一时,但有时候仅仅依靠这“两个一”,却走得不那么稳和那么远。新闻学复试也是同一个道理,得之,属我幸,失之,亦有理。
导师声音
很显然,新闻学的复试现场,对于有从业经验的考生来说,已经不是一场考试的问答,而是一出业务课的讨论,而这些业务并不陌生,这样的题目很少有标准的答案,因此全看个人的临场应对和表达,这样的复试,对于实践型考生的优势倾斜是巨大的。从最终录取的情况看,实践型考生大部分入围,最终未被录取的考生中以应届生为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刻意强调应届生的“复试劣势”,也不意味着有工作经验的考生就一定占有先机。
新闻学复试虽然不以初试分数为重,但考生应具备的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史常识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应届考生和有业界工作经验的考生都是一样的。而在这个方面,有业界经验的考生往往是最不扎实的,初试有时候也是侥幸过关,希望在复试备考时加强积累。有些应届学生的优势很明显,也深得导师青睐,比如英语好、中外传播理论精通、平常
关注新闻事件和新闻界热点并有自己的独立观察等。
报考新闻学的同学,平时要是不在意新闻的生发和常态环境,那就谨慎报考这个专业,一是体现在复试阶段时对于新闻业的“陌生化”,二是对于今后的课题研究能力和热情可能不够,也就无法名副其实地得新闻之道。
更多考研复试指导信息尽在逸仙中大考研网“中大考研复试备考”板块。
第二篇:重实验技术型专业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重实验技术型专业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2014年01月15日 来源:求学考研
分享到:
作者简介
姓名:鲁晓超
专业:材料压力加工
考取大学:中南大学
获胜感言:虽然我是跨学校考研,英语功底差(连六级都没过),但凭借丰富的科研经历和扎实的实验技术,最终获得了面试老师和导师的青睐,顺利通过复试。
复试印象: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老师提问的都是相关实验和实习的问题,就算是绝对的高分,如果实验技术能力很差,依然会毫不留情地被淘汰。
复试法则:
1.导师提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体的实验技术细节问题,二是围绕考生本科参加过的课题或 者做过的实验进行提问,三是围绕考生的实习提问,四是围绕考生的毕业设计提问。
2.通过实验手册等书目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和实验步骤。
3.对以前做过的实习,做过的实验和科研实验资料重新进行系统整理,把实验的前因后果都大概弄明白,把重 要的实验进行推演一番。
4.绝大多数的考生由于准备考研还没有着手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但是一定要在复试前仔细思考自己毕业 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方向和大致的思路。(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专业分析
考研复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考试内容会比初试时更具专业性,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以材料专业为例,材料专业在复试的过程中重点考查考生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素质。考查考生对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对本专业真正理解,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以判断该学生是否具有培养价值,是否适合进行该专业的深入研究。
第二,对学生实验技术的考查,在理工科的读研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合格的理工科研究生不应该只是读书,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在硕士生的科研生活中,实验是取得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切论文的来源基础。对于理工科生来说,任何一种科研的构想,学术的思维,都要与实际相关联,而这种关联的桥梁就是实验。理工科生在科研生活中,时刻需要用实验去验证自己一些构思的正确性,无论是导师的项目还是自己的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人人网
毕业课题,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各种实验去描绘自己的实验构想,铺陈自己的论文方向。对于作家来说,文字就是其描述世界的方式;对于理工科生来说,实验就是其对于世界的理解。所以说,理工科学校的老师都很看重实验操作能力,因为,任何的idea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你以后在科研路上能走多远。(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通过初试,导师很难深入了解考生的实验技术能力,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会着重考查。面试时最让老师感兴趣的就是考生以前做过什么实验,在这一方面也会详尽地询问,为了解考生掌握的深度,甚至会一直问到考生答不上来为止!导师选择学生时也会看重这一点,我们课题组当时有个分数比较高的人来找导师(分数过了400),由于他本科时没有怎么接触过实验,导师就让他跟着一个师兄做了一上午的实验,借此考查他的动手能力,结果证明他实验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分数很高但是依然未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一般来讲,重实验技术型的专业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科类,如土木工程、计算机、通讯工程等专业;另一类是理学类,如化学、生物等专业。(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重实验技术型专业在复试中,尤其是在面试环节中,导师对于学生实验技术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类是导师通过专业和具体的提问对学生的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查;一类是需要现场抽题,现场上机进行操作,这类主要是涉及制图和几何软件的内容,如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
其中,导师提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体的实验技术细节问题;二是围绕考生本科参加过的课题或者做过的实验进行提问;三是围绕考生的实习提问;四是围绕考生的毕业设计提问,如一个学弟在清华电子工程系的复试中被提问的问题全部是关于他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问题。(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虽然实验技术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考生在复试前还是非常有必要进行针对性准备的:一是通过实验手册等书目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和实验步骤;二是对以前做过的实习,做过的实验和科研实验资料重新进行系统整理,把实验的前因后果都大概弄明白,把重要的实验进行推演一番;三是针对毕业设计和论文,但是绝大多数的考生由于准备考研还没有着手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工作,但是一定要在复试前仔细思考自己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方向和大致的思路。(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现场亲历
材料专业是中南大学的王牌专业,近几年在全国的排名一直保持前几位,导致近些年来中南大学材料专业的研究生考试的竞争异常激烈。2011年中南大学材料学院给所有过了本校工科线的考生都发了复试邀请,导致复试的竞争更加激烈。其中材料压力加工专业96人参加复试,拟录取38人。2011年考研我的初试成绩是415分,按照往年的情况算比较高的,自己也觉得十拿九稳了,但中南大学2011年的工科线比2010年高了30多分!这样的工科线都超过了清华,415就也不再算什么绝对优势的高分了。此外我的英语刚超过分数线3分,英语六级没有通过,本科学校是一个非“211”的普通高校。自身的不利因素被放大,原本的自信也荡然无存。更加严重的是,由于知晓成绩后盲目的自信乐观,出来成绩后的那些天并没有马上进行复习,等分数线出来意识到情况严峻时,我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我通过中南材料学院的同学对相关方向的导师进行了了解,选择了一位导师,并给导师发了封邮件,邮件中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想在其门下读研的愿望。导师很快回复,在导师的要求下见到了本人,并和课题组内的师兄师姐进行交流,这让我收获很大,师兄师姐给了不少往年复试的经验,尤其是重点提醒我工科的老师比较重视实验技术这方面,老师一般会重点问到实验经历和实习经历。回校以后,我在准备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实验准备方面,对以前的实习,做过的实验和科研实验资料重新做了整理,把实验的前因后果都大概弄明白,还把重要的实验进行了推演。面试时分三个小组同时进行。每组有六个老师,其中一般会有两位资深教授。面试分为英语自我介绍、专业英语翻译、专业知识问答三个部分。英语自我介绍是提前准备好的,没什么问题。专业英语翻译是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一段英语版的《材料科学与基础》上的内容,直接进行口译,只要说出大概的意思即可,我也顺利地通过。(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最后的专业知识问答是重点,由几位老师随机向考生提问问题。开始几个老师提问的都是比较常规的问题,如《材料科学基础》有几章,学的最好的是哪一章,最差的哪一章,然后在学的最好的和最差的一章各提一个问题,还有几个名词解释。
最后那两个资深的老师开始提问题,几乎全部是关于实验和实习的问题。
第一个老师的问题:
问题一:你实习去的什么单位?
回答:暑假实习去过铝材厂和铜厂。
问题二:请简述铝型材的生产工艺流程,挤压型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回答:我是结合《塑性加工技术》上挤压型材那一章的理论知识进行回答,提到了挤压的三个基本阶段,死区以及影响死区的挤压时影响金属流动的因素。(这些都是《塑性加工原理》上没有的,老师不断点头,看起来挺满意。)问题三:挤压铝型材要不要润滑剂,挤压筒棒材要不要润滑剂?
回答:我说在实习的铝型材工厂没见到使用,应该就是不用了,而铜棒材要用润滑剂。
第二个老师的问题:
问题一:你本科科研做的什么实验,以及实验的背景和方法。
回答:我当时做的是铝锂合金,做得最多的是熔炼。我就把铝锂合金的发展前景和目前的现状问题回顾了一遍,仔细讲了熔炼的步骤,添加剂覆盖剂的原理,扒渣、除气等作用。
问题二:熔炼时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回答:我回答是相图,并按照《材料科学与基础》具体讲相图的测定方法,但记得不是很清楚,做实验也只是拿测定好的相图直接用。对于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我就很坦白地说这个知识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只是知道个大概,然后把我知道的讲了一遍。(来源:《求学?考研》 2012年第3期)
复试后第二天成绩出来,我以材料压力加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顺利进入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之所以能够进入复试,一方面是初试的分数不低,专业知识不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在复试中所展现的实验技术比较优秀。
那么,对于实验技术掌握不扎实的考生而言,是不是还有“急时抱佛脚”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这类考生而言也只好采取比较投机的方法了,可以通过《材料分析方法》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和实验步骤,毕竟复试很少会有亲自动手操作。此外,还可以向一些研究生师兄师姐请教,了解他们复试时被问到的问题,然后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篇:考研复试(本站推荐)
Q1:是什么让你决定了考研?你对考研有什么认识?
Q1:其实我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参加研究生的考试,原因我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首先,我的家人当中有从事自动化相关方面工作的,我对其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大学专业选择的时候我也因为比较喜欢物理和数学而对我选择的自动化专业比较感兴趣,选择上研究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可以在这个方面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因为希望自己可以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教师的相关工作,能够留在校园这样一个比较安静祥和,充满知识氛围的工作环境中.最后我选择在青岛上研究生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很喜欢这个城市,非常希望可以在那里进行学习生活以更好的感受它的人文气息.对于考研的认识:对于考研,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考研确实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惰性会成为一种习惯。相反的,勤奋亦是如此,只要做好自己的考研计划,始终按部就班的进行,在复习的一年期间心无杂念的进行,都会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一、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与配置
3、培训与开发
4、薪酬与福利
5、绩效管理
6、员工关系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有什么不同
其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共性有: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同属于专业教育,均以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任务。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专业上更加深入,研究领域更加细化,数精英教育范畴。具体在培养规模、培养模式、培养层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异。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阶段学习方法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生主要的思考方法
2、
第四篇:复试考研
考研复试四大常见问题及应对建议
一、专业知识考核及应对
复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考察。无论是跨专业还是非跨专业的考生,在面对专业课问题的提问时(具体形式可能是口述或者笔写)要有意识体现自己思路的独创新鲜性,因为导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其学术习惯很自然地会促使他们愿意多方听取新鲜思路和独创见解,并乐意招纳具备创新开拓精神的学生。考生在提出自己个人见解时,态度要谦虚谨慎,不妨可先简要陈述对该问题的一般性见解,然后在对此肯定的基础上再详细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若对某问题实在无独到见解,则可采用此手法:即质疑提问(argue)法——对针对该问题一般性回答提出一到两个的质疑,或者对问题本身甚至与问题相关的话题提出问题或潜忧,然后与导师探讨,展开话题,探讨得越激烈越是利好信号,能够引发一场讨论也是学术素养之一。而且,将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即是讨论课,所以,考生有必要在面试环节体现自己眼光的独到性,和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如果质疑也难以提出,那么中规中矩地回答问题也可,但要保证逻辑思路的清晰和条理。在一问一答的交谈过程中,导师可以鉴察到学生知识面是否广博,思路是否独到清晰,学术潜力有否,甚至对学生的谈吐风貌都可由此见一斑。
二、专业课之外内容考核及应对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专业考入的学生,要特别预备诸如“为何换专业”,“本科专业和今后的研究专业有何关联”,“本科专业对今后研究专业有何推助作用”,“自己今后研究的优势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发难式提问。对此,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多多从逻辑方法,思维习惯等上层角度去论证和应答,因为任何专业尽管其学科内容不尽相同,但研究问题的逻辑方法却大致可共享。如问:“你本科的化学专业会对今后所研究的企业管理专业有何帮助呢?”,可回答:“四年化学学科的研习培养出自己注重条理逻辑和追究方法步骤的这一理工科思维习惯,而随着管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需要相当的数据支持已是方向之一,那么严谨的理性思维便可为发散浪漫的人文体验提供理论支持和逻辑化规范。”等等诸如类似。可见,面试前,实在有必要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乃至最新研究动向,而可以预见的是,任何学科都在走向边缘化和交叉化,这是跨学科考研学生在面试时不可不提到的一点。
另外,导师一般还会问及学生为何考入此校,以及未来打算等等。如“研究生毕业后打算如何——求职抑或深造?”,该类问题旨在探寻学生的读研目的,回答时,实事求是上策,不可伪装作纯粹为了科研所以才来此读研,完全可坦诚回答为将来更好地求职,获一满意工作等等。若导师进一步追问“打算寻觅什么样的工作”,该问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内心诉求所向,所以回答时要有所考虑,本着收敛谨慎的态度。其实,直抒胸臆也无妨,因为关于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此处露出少许破绽或不当,并无大碍,因为任何一个人,包括导师在内,都不会对诚实坦荡反感。
三、外语能力考核及应对
提前撰写英文自我介绍,熟读至背诵还是有必要的,此外,若提问时间允许的话,多介绍自己英语方面的高水平弥足重要,因为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辅助导师完成一些外文资料的查寻和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若外语上佳,在导师眼中被视为得力助手。面试前突击口语表达当然也有必要。
四、非智力因素考核及应对
撇开学术问题,导师或许营造轻松对话氛围,让学生放松下来,就爱好,兴趣等等畅所欲言,学生也大可不必紧张,时刻提防,只要口气自然自信沉着即可,过分城府和老道反而适得其反。最后,考研复试本质上是一场面试活动,一场人与人之间的会面交流,作为学生一方,要着装得体,言谈温雅,谦虚诚恳,甚至注意手机调至振动等等细节,这些实属交往所尚之礼节,无须赘述。
第五篇:考研复试自我介绍
背的时候划】处稍微停顿
Good morning my dear professors,To tell the truth,I now feel very excited and honored 】to be here 】to introduce myself to you.My name is ###,## years old.I’m graduating from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majoring i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括号里的你自己看着用不用吧)Although it may not well know,I still appreciate it offering m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my interested professional(感谢母校,间接说自己喜欢生物专业).And now I really hope I could get the opportunity】 to finish my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Shandong University 】which I have desired for a long time.I like making friends and enjoying the team cooperation.(After all ,a person’s ability is limited)(告诉老师自己喜欢团队合作,我感觉说什么外向没用,搞研究不需要外向)I’m a responsible and dependable(可靠的)person.I think no matter what hard thing you are facing.It is your duty to try your best.What’s more,I like play ping-pang and climbing in my spear time.The body is the capital of revolution.Also,my dream is to be a teacher in the university(或者从事相关研究).I need to make myself to be a well-qualified person.I think the postgraduate studies in ShandongUniversity can enrich my knowledge and make me competent in my future job.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 valuable opport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