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佑中华
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那一刻,大地开始抽搐,房屋的瓦砾纷纷落下。绝望的声音在废墟中回荡。一转眼,亲情就这样分裂了;一转眼,生命就这样被湮灭了;一转眼,这场灾难便打破了雅安原有的宁静。
如果灾难是一片冷色,劫后余生则是一米阳各光。看——国家领导人站在废墟上指挥,解放军战士在重重余震中救援,他们从未吝惜自己的生命,从未退却。只因一份爱而昂首向前。然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坚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何等无声地逝去。
一辆载有17名官兵的救灾车辆在地震的第一时间赶赴雅安,却在途中翻下山崖,坠入河中。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就在牺牲的前一秒,他的心还在执着地飞向灾区。
就在地震发生时,一个儿子被困于废墟,母亲冒着余震想将儿子救出。眼看三楼的床就要掉下去,儿子含泪恳求母亲:“妈,别管我了,快走!”他已抱着必死的心,却不想让母亲与他一同葬身于废墟。而这位执拗的母亲,却使出全身气力,竟将百斤重的楼板挪开,救出了儿子。母爱的力量与伟大正是在此时体现!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害肆虐,国人坚强。纵观过去十年,我们走过了非典、雪灾、汶川和玉树地震,但我们从未退缩,从未放下希望。无论是多么艰难的战斗,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要坚强的挺过去!
天佑中华,使我们的祈祷;多难兴邦,是我们的信念。愿祖国在灾难中铿锵前行。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第二篇:抗震救灾演讲稿:天佑中华
抗震救灾演讲稿:天佑中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截至5月13日21时08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超过1.2万人,仅四川省已有12000余人遇难,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入院伤员近7000人,而处于震中区域的约6万人仍杳无音信。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
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
“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第三篇:走出悲痛,天佑中华(512汶川地震救灾演讲稿)
5.12已成为一连串沉痛的数字,它饱含了人们心中的痛与悲怆。这一天,天崩地裂,地动山摇,八级大地震在汶川降临!来的那么快,那么突然!转瞬间,十万平方公里秀美的山川变成荒凉的废墟,上百万同胞的生命危在旦夕!
震后,暴雨夹杂着泥石流,致使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复杂的地势加上恶劣的天气为救援带来极大的阻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任何艰难也难不倒中华儿女!紧要关头,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击迅速展开:十几万官兵、20余个兵种紧急出动;8.6万医务工作者、88支医疗防疫队伍从四面八方驰援灾区,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各种救灾物资多路调运,十几天的奋战感天动地、气壮山河!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极限被超越,救生的记录不断被刷新,一个又一个同胞劫后重生:被困124小时后生还!164小时后生还!216小时后生还!生命的奇迹见证了“决不放弃”!救援人员在废墟中与钢筋水泥、砖石滚木搏斗、与死神抗争,哪怕双手鲜血淋漓,哪怕肩头皮开肉绽,更不畏惧一次次余震带来塌方的危险!他们在一座座孤城中筑起了一条条生命的道路,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凤凰涅盘,欲火重生!在烈火中新生的凤凰,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精神更抖擞!经过这场地震劫难考验的四川人民,在全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援助下,凭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将把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四川展现在世人面前!而我们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余万救援队伍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246亿的国家,一个因人民争相献血令血库饱和的国家永远不会被灾难打垮!
灾难无情地夺走了五万多同胞的生命:那些小小的、戴着红领巾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孩子;那些花样年华、青春勃发的准备高考的学生;那些为救学生舍弃了自己的老师们;那些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担当家庭和岗位双重重任的中年人;那些留守在家、本应安享晚年的老人……生命的气息就这样化为乌有,老天,你怎么忍心!
震惊与悲痛只是枉然!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我们在为你们凝神祈祷!5月19—21日全国哀悼日,祖国为所有地震及救援中的遇难者下半旗;汽车、火车、轮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震恸之下,举国哀悼;悲痛之中,全民默立!这是对那五万五千多遇难者的祭奠,这是对那二十九万两千多伤者的抚慰,这是对那三千六百多个受灾村落的祈福与祝愿!此时此刻,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用爱诠释了团结的力量,用爱谱写着感人的篇章!灾难无情人有情。我们会走出悲痛,我们会坚持到底!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同胞无比坚强!
第四篇:英国国歌:天佑女王
国旗:综合了原英格兰(白地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的旗帜标志。现国旗的白边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国徽:英国国徽即是英国皇室的徽章,左上、右下两部分图案相同,即红地上绘有3头金色雄狮,它们代表着英格兰;右上方点缀着鸢 尾花的方框中有一头跃立的红狮,是苏格兰的标志,左下方镶嵌在 蓝地中的金色银弦竖琴象征爱尔兰。一条嘉得勋章的蓝色绥带环 绕盾徽,上面铭刻着英国上层社会的一句格言:“恶有恶报”。盾徽 两侧分别侍立着一头英国王狮和银色的苏格兰独角兽,上方有一 顶金银相嵌的头盔,其上供奉着华丽富贵的帝国冠冕。盾徽底部的 白色丝带上英王的座右铭熠熠闪光:“神赐予我权利”。
国歌:God Save the Queen(God Save the King 《神佑女王》 歌词: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give us ever cause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大意: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常胜利,沐荣光;孚民望,心欢畅;治国家,王运长;神佑女王!扬神威,张天网,保王室,歼敌人,一鼓涤荡。破阴谋,灭奸党,把乱萌一扫光;让我们齐仰望,神佑女王!愿上帝恩泽长,选精品,倾宝囊,万岁女王!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第五篇:李天佑开学第一天
开学第一天
一年级 125班 李天佑
今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我非常地开心和激动!因为我马上就可以到新的学校读书了,还可以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我一路小跑来到学校,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陌生的小脸,我既兴奋又害怕,因为大家都相互不认识,所以都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学校。老师让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同学们都纷纷踊跃的站起来说出自己名字和爱好。“我叫李天佑,今年6岁,我喜欢跆拳道和打篮球,我希望和大家做朋友。”通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我认识了新的朋友,一个叫李晨,一个叫张叶。有的小朋友对我非常的友好,有时还会递给我一些吃的,有时一起说说话,一起玩游戏,就这样我们也越来越熟悉。
不知不觉,开学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我很高兴认识了这些新同学和新老师,以后我要在这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