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3:4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

逛在拥挤的招聘市场中,四处瞻顾,不禁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捏了一把汗。全球的经济风暴更是掀起了广大学子心中一波一波的浪涛,经济的低谷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处处是深渊,我们必须小心翼翼的择地栖息。唯有踏踏实实的站在安稳的大地上,我们才能安心的生存着。仿佛稍不谨慎便会掉进深渊,遍体鳞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因此,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1.08%15.13%17.59%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43.23%46.50%46.33%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31.37%25.17%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7.01%10.91%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500-1000元3.66%5.57%1.56%15.71%

1001-2000元30.97%34.08%28.29%55.71%

2001-3000元36.99%29.14%33.41%18.57%

3001-4000元17.85%19.27%21.60%8.57%

4001-5000元5.59%6.69%7.57%1.43%

5001元以上4.95%5.25%7.57%0.00%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今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3.44%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0.11%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广州

民营企业2.93%7.58%

国营企业27.29%14.39%

外资企业36.26%43.94%

私营企业6.23%1.52%

合资企业6.59%9.09%

政府机关16.30%18.56%

自主创业4.40%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广州

北京56.04%0.76%

上海11.72%5.68%

广东4.21%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8.42%9.85%

中部地区4.21%0.76%

西部地区2.93%0.00%

暂没有考虑12.45%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一般满意:47.91%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201-300人:2.58%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11-50人:40.76%10人以下:35.79%

(4)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今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今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国营企业:25.80%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民营企业:8.23%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广东:21.67%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中部地区:9.62%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今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今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呢?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http://biz.163.com/06/0403/18/2DQAN7R500020QDS.html 目录

一、调查说明2 1.1调查目的2 1.2 调查时间2 1.3 调查对象3 1.4 调查数据3 1.5 报告撰写3 1.6 版权声明3

二、调查摘要3 2.1针对大学生3 2.1.1基本情况3 2.1.2 就业需求描述4 2.1.3 深度分析5 2.2 针对用人单位6 2.2.1 现状描述6 2.2.2 需求描述6 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7 2.3.1 硬性方面7 2.3.2 软性方面7

三、调查报告8 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8 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8 1.2 大学生就业需求描述15 1.3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指导22 1.4 不同籍贯、区域、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的差异23 1.5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28 第二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30 2.1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现状描述30 2.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描述32 第三部分、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38 3.1 硬性方面: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企业性质、工作薪酬38 3.2 软性方面:就业态度、困扰因素、毕业生条件、能力及素质42

四、结论与建议50 4.1 结论50 4.2 建议51

五、调查背景51 5.1 大学生背景51 5.2 企业背景52

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以下简称“关注活动”)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支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人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公益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调查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之一。

1.1调查目的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采用线下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同时收集数据。

1.1.1 线下调查

针对大学生:由“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项目组深入高校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针对企业: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利用中人网丰富的线下培训,对参与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发放企业版调查问卷。

1.1.2 网上调查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企业版)”主站点,在大学中人网上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学生版)”主站点,同时新浪教育、网易商业、腾迅教育、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外包网等网站发布调查站点地址。

1.2 调查时间

2005年11月-12月

1.3 调查对象 1、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2、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1.4 调查数据

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

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 1.5 报告撰写

2005年12月-1月

1.6 版权声明本调查报告的全部版权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有,任何媒体、企业或其他的单位引用相关数据时请注明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二、调查摘要

2.1针对大学生

2.1.1基本情况

a.毕业生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b.在校大学生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2.1.2 就业需求描述

a.毕业生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

“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

b.在校大学生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大学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在校大学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2.1.3 深度分析

a.不同籍贯学生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b.不同区域学生分析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c.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分析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2.2 针对用人单位

2.2.1 现状描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2.2.2 需求描述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

在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从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

2.3.1 硬性方面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

从对大学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2.3.2 软性方面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整体的来看,在解决大学生就难上,大学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

整体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二者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学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大学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三、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

1.1.1 06届毕业生现状描述

分析对象为06届毕业生,包括在校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a.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b.“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

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相关内容分析见报告其他部分。仍有13.11%的毕业生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就业心态,对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表示。而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13.95%,可见在“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问题上,后者目前更受毕业生认可。但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也的心态的毕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

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仅有4.18%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与几年前热闹的毕业生创业热潮相比,冷清了很多。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考虑到这份薪酬期望为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分布,针对性很弱,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会对薪酬期望有进一步详细解读。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

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1.1.2 未来毕业大学生现状描述

分析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及三年级以下在校大学生

a.06年就业形势:在校大学生更加不自信,更加担忧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表示“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的比例与06届毕业生(20.08%)相比降为15.04%,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与06届毕业生(8.09%)相比则升为11.15%.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面对就业:在校大学生的态度选择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考研”作为面对就业的一种选择,调查中选择“其他”(3.68%)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表示会选择“考研”来作为就业的选择,这个选择值得人们注意和思考。

c.外企成为更多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民企和私企仍是受到在校大学生的冷落,选择比例依旧很低,仅分别为6.39%、5.74%.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在校大学生薪酬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但具体到能不能得到自己预期的薪酬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仍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首选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1.2 大学生就业需求描述 调查分析中采用分组方式,力图反映特定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问卷选项采用迫选法,每个问题选择认为最合的两个答案,数据分析中,主体圈定两类人群:06届大学毕业生、大三一下或研一研二在校大学生。希望从中得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特点,以及未来大学横就业的需求特点,调查结果证实了分析的基本假设,详细分析如下:

1.2.1 06届大学毕业生需求描述

a.“提高自己的技能” 是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

排在第三、第四位的是“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24.84%)、“通过实习等更加了解企业”(23.15%)。

有意思的是“调整就业心态”(22.87%)、“调整择业期望值”(17.15%)被毕业生放到了第五、第六位,这个结果和调查分析的企业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看法有巨大差异。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1.66%)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仍没有掌握较好的求职方法和技巧,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社会的相关渠道也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30.54%)成为困扰毕业生生求职的第三大因素。

在困扰毕业生求职的前三大因素中,关于企业的因素就有两项,说明毕业生有强烈了解企业的愿望,但相关的渠道并没有建立起来,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06届毕业生:毕业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及能力是“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有意思的是,06届毕业生对“品德”(14.50%)的关注程度最低,品德成为最受毕业生忽视的因素。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d.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06如何面试成为毕业生求职前最想获得的知识“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这三项和06届毕业生就业有直接关系。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1.2.1未来大学毕业生需求描述

a.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以应对当前就业难的现状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

与06届毕业生相比,“通过实习等更加了解企业”(29.76%)比例超过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21.32%),排在了第三位。相反,“调整就业心态”、“调整择业期望值”等选项比例均有所下降,这说明校学生还没有面临毕业时,更多的把解决就业难的方法投向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上。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也是困扰在校大学生求职时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大学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

在校大学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在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条件选择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在校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详细数据图表统计如下:

1.3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指导 a.“就业的专题讲座”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

调查显示 :“就业的专题讲座”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其次为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而提供“就业法律、政策装业指导”及“就业心理辅导”的比例则相对较小。提供“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的比例最低。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1.20%,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6.43%.相反,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29.41%、13.51%.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目前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形式

调查表明:“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应该提供的一种就业指导形式,比例为52.37%,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机制。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表:

d.“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最不受大学生欢迎 调查显示:与企业相关的就业指导方式,是大学生的最感兴趣的,“提前进行企业入职培训体系的学习和训练”(53.99%)与“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51.74%)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大学生最不感兴趣。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1.4 不同籍贯、区域、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的差异

1.4.1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的上的差异

a.大城市大学生更偏睐外企

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

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详细图例、数据如下图、下表:

表: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

单位性质籍贯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

民营企业5.13%5.47%7.78%9.83% 国营企业14.42%20.00%22.77%20.22% 外资企业43.91%36.79%27.67%27.27% 私营企业5.45%5.85%5.19%7.05% 合资企业9.94%10.00%11.24%12.24% 政府机关17.95%16.98%17.58%16.33% 自主创业3.21%4.91%7.78%7.05% b.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因素的选择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c.大城市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 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

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对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有所不同。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认为首先具备的应该是知道“如何面试”其次为指导“企业选人的标准”,第三为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而“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及“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则相对不受重视。

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认为首先具备的应该是知道“企业选人的标准”,其次为“如何了解一个企业”,第三为“如何面试”,而“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及“必要的资格证书”,则相对不受重视。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的前三项都是关于企业的,分别是 “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企业选人的标准”;“如何面试”及“必要的资格证书”则相对不受重视。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为首先具备的应该是知道“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其次为“如何面试”,第三为“企业选人的标准”,而“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及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则相对不受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对“如何了解一个企业”的选择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对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的选择比例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可能和大学生从小所处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籍贯因素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如何面试必要的资格证书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

大城市22.76%31.73%32.37%24.68%23.40% 中小城市30.94%31.13%27.36%22.26%24.15% 城镇30.84%28.24%27.09%22.19%28.82% 农村33.77%29.68%31.91%14.10%24.86% 1.4.2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的上的差异

a.东部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西部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按照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种比较有规律的变化。

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上,来自东部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选择比例最高,来自中部、西部的大学生选择比例依次降低。

在“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及“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上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选择比例最低,中部及西部的大学生选择比例依次升高。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的看法

就业看法来自区域 东部中部西部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18.32%18.91%12.31%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5.73%44.28%41.54%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7.55%27.69%30.7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0%9.12%15.38% b.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前三项方法选择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前三项方法选择

区域方法提高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

东部地区42.29%37.88%25.48% 中部地区44.61%38.81%27.86% 西部地区44.59%32.43%33.78% c.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及能力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及能力 区域选项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

东部地区50.41%32.64%46.42%40.08% 中部地区56.22%32.34%41.96%34.66% 西部地区66.22%22.97%41.89%43.24% 1.4.3 性别不同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表现出的差异

a.女性大学生更青睐于外企和政府机关

调查显示,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更青睐于外企和政府机关,而男性大学生则相对更青睐于国企。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男女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上的特点

性别单位性质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合资企业民企私企自主创业

男性31.40%22.36%15.70%7.90%9.04%7.33%6.28% 女性36.19%15.36%19.20%15.66%4.43%3.99%5.17% b.女性大学生最关心“如何面试”、男性大学生更关心“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调查发现,男性大学生更关心“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其次为“企业选人的标准”,第三为“如何面试”;而女性大学生则正好相反,她们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面试”,其次为“企业选人标准”,第三为“如何了解一个企业”.这个调查结果也很有意思。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男女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 性别选项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如何面试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

男性32.45%29.59%27.97%24.45% 女性27.03%31.17%32.20%26.29% 1.4.4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的上的差异

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状况。

a.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不同专业大学生: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选项专业性质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1.08%15.13%17.59%11.43%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3.23%46.50%46.33%28.57%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31.37%25.17%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7.01%10.91%21.43% b.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1-2000元之间。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选项专业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500-1000元3.66%5.57%1.56%15.71% 1001-2000元30.97%34.08%28.29%55.71% 2001-3000元36.99%29.14%33.41%18.57% 3001-4000元17.85%19.27%21.60%8.57% 4001-5000元5.59%6.69%7.57%1.43% 5001元以上4.95%5.25%7.57%0.00% 1.5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实地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5.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选项城市北京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3.44%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0.11%46.97%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8.02%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6.44% 1.5.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企业性质城市北京广州

民营企业2.93%7.58% 国营企业27.29%14.39% 外资企业36.26%43.94% 私营企业6.23%1.52% 合资企业6.59%9.09% 政府机关16.30%18.56% 自主创业4.40%4.92% 1.5.3 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选择区域城市北京广州

北京56.04%0.76% 上海11.72%5.68% 广东4.21%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8.42%9.85% 中部地区4.21%0.76% 西部地区2.93%0.00% 暂没有考虑12.45%8.71% 第二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2.1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现状描述

2.1.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1.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1.3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1.4 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2.1.5毕业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数据统计显示:只有49.90%的企业表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要求的薪酬福利是合适的,而高达37.18%的企业表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薪酬福利要求偏高。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描述

2.2.1 企业人士:大学生最应该调整就业心态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2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3 企业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潜力及品德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4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成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三项素质及能力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5 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6 HR给大学生的建议

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举例如下: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05033329 叶婧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在经过了高考这座残酷的独木桥,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之后,我们真的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 21.08% 15.13% 17.59% 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 43.23% 46.50% 46.33% 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 31.37% 25.17% 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 7.01% 10.91% 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500-1000元 3.66% 5.57% 1.56% 15.71%

1001-2000元 30.97% 34.08% 28.29% 55.71%

2001-3000元 36.99% 29.14% 33.41% 18.57%

3001-4000元 17.85% 19.27% 21.60% 8.57%

4001-5000元 5.59% 6.69% 7.57% 1.43%

5001元以上 4.95% 5.25% 7.57% 0.00%

·如何写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 ·农村调查报告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

·高中生调查报告 ·暑假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 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 23.44% 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40.11% 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 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 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 广州

民营企业 2.93% 7.58%

国营企业 27.29% 14.39%

外资企业 36.26% 43.94%

私营企业 6.23% 1.52%

合资企业 6.59% 9.09%

政府机关 16.30% 18.56%

自主创业 4.40% 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 广州

北京 56.04% 0.76%

上海 11.72% 5.68%

广东 4.21% 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8.42% 9.85%

中部地区 4.21% 0.76%

西部地区 2.93% 0.00%

暂没有考虑 12.45% 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 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 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 一般满意:47.91% 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 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 201-300人:2.58% 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 11-50人:40.76% 10人以下:35.79%

(4)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 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 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2006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 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 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 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 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 国营企业:25.80% 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 民营企业:8.23% 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 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 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 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 广东:21.67%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 中部地区:9.62% 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 06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 “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 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 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 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不要徘徊在事业的端口,勇往直前吧!

第四篇: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建议

系 别继续教育学院

年级专业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 号CHB141525033 姓 名宫敏

指导教师贺文慧 完成日期 2016年 7 月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目录一、二、引言.....................................................................................................4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4

(一)大学生就业难................................................................................4

(二)就业率低.......................................................................................4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4

(一)自身认识不足,导致困难.............................................................4

(二)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5

(三)招聘条件限制,非985,211不要................................................5

四、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其建议.............................................5

(一)认识自我,端正就业态度.............................................................5

(二)确立就业目标,长远规划.............................................................6

(三)提高自我修养与技能.....................................................................6

(四)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6

(五)高校的应对措施............................................................................6

(六)企业要理性招聘,并有针对性培训..............................................7

(七)国家及政府的支持,发挥职能......................................................7

(八)就业形势评估................................................................................7

五、结束语.................................................................................................8

致谢.................................................................................................................10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建议

摘要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率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劳动力过剩接近饱和状态,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有效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树立正确择业观是很重要的内容。本文在查找了多方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了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途径等方面的特点,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择业观念

一、引 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一项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力争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地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需要。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难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录取率从1999年的56%一直到2014年的74.3%,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2年,中国在读大学生已经占到同龄(18至22岁)人口的14%,大学生人数达到320万。2007至2009年,这三年高考参加人数甚至超过千万,达到巅峰。2013年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更是达到694多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749万。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二)就业率低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本科生源只占全国的35%,但接纳了全国59%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高职高专生源占37%,但在此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占60%。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前三位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其本地毕业生占雇用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26%、39%、51%。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

(一)自身认识不足,导致困难

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一是专业水平不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想拿个文凭,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况且有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差,不能很快的在新工作中上手。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因此动手能力差,空有纸上谈兵的本领。四是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这种长期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二)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

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正在迅速地增长。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2014年,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同时也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同时2014年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6.7万家倒闭,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

(三)招聘条件限制,非985,211不要

在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生源歧视等不正常现象屡见不鲜。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明确标明了学历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这一要求让大部分求职者连一丝机会都没有了。存在着严重的歧视。普通高校的求职者比重点高校的求职者体验到更大的压力、来自乡镇的求职者比城市生源的求职者体验到更大的压力。如果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求职者时能够不问出身,只看重求职者自身的真正能力,让求职者感受到用人单位选人的公平性,那么,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也自然会减缓许多,从而帮助更多的求职者成功就业。

四、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其建议

(一)认识自我,端正就业态度

俗话说“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合适的职业”,即便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好的职业或者岗位,只要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常常不是很清晰,加上盲目攀比,这些都会导致就业压力的产生。如果能够结合专业的心理测评,在增加自我认识的同时,做好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要眼高手低,踏踏实实。不仅会增加

求职成功的几率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而且对于求职者的职场晋升、幸福感提升乃至终身发展等都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二)确立就业目标,长远规划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能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同时,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在确立就业目标的同时,也要做长远规划,考虑这份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另外,了解职业个性和制定职业计划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三)提高自我修养与技能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将侧重点从改善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学识、能力、体魄、作风等。大学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不应过分看重分数,注重文凭,读万卷书,同时要尽可能行万里路;达到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思考;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店、图书馆等拓展知识面,达到基础宽厚,能适应不同工作要求;参加各种培养能力的社团与活动,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做到为人诚实并且善于合作交流,能很好地表达沟通。同时还要学习好自身所学专业,做到运用自如,为自己提高优势。

(四)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

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不是“起薪”水平上。一个单位有很多岗位,工作没有一步到位的,从基层做起未尝不好。同时,可以不要太迷恋公务员或大型国有企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要过多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

(五)高校的应对措施

高校要不断地改造传统专业,调整和增设新的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科技发展和人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在学生、高校、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

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举措。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韩国政府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六)企业要理性招聘,并有针对性培训

企业做到理性招聘,按需招聘,并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更多的人尽其才,提供更多更大的事业舞台,才能更有效的整合人力资源,企业才会永续发展,适当掌握和具体运用一些有效的技巧,有助于活跃招聘现场的气氛,以至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培训有针对性,怎样提高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呢?首先,抓好需求调查时培训针对性的基础。企业必须明确培训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企业文化信息的传递和员工健康心理导向的培育,培训为企业和员工搭建了双赢的文化平台,企业造就人才,人才成就企业。企业基于对培训价值的认识,在培训思路、策划和设计上,应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立体感可以将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正确的心理导向、知识技能的传授有机的结合作为培训重点。其次,优化内部资源,培训针对性的保证。企业要整合内部培训资源,对于优良培训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实现优良资源共享。建立属于自己的由企业管理、技术、操作骨干人才为主的培训师资团队,要注重发挥企业技术老总和老专家在企业人才培训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

总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创造性地做好培训工作,要找准切入点,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发挥培训工作为企业造就和储备人才“孵化器”和“蓄水池”的作用。

(一)国家及政府的支持,发挥职能

健全就业政策和完善相关就业制度。对就业政策而言,首先要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成本。就制度而

言,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以及再就业人口多,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要依靠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二)就业形势评估

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而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竞争,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很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五、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诸多问题,有非自愿方面的,也有自愿方面的,因而对待它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轻视技能教育的现状继续改变,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学校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即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建立畅通的信息系传递机制,培养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择业观。

第三,打破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促进自由的人才流动。

参考文献:

[1]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 [5]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致 谢

安大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在校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收获丰厚。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位老师,贺文慧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时给我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提纲、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贺老师的悉心指导。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定稿,贺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贺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非常感谢贺老师!借此机会我向贺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班的辅导员以及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帮助和照顾,他们为我撰写论文提供了不少建议和帮助。

最后,衷心感谢于百忙之中评阅论文的各位老师专家、教授!

指导教师评语: 宫敏同学的毕业论文在所学专业领域内选题,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论文观点基本正确,尚能联系工作实际,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全文有一定的论据,且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文结构比较清楚,能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文字表达比较通顺,论文写作格式符合要求。教师签名: 论文成绩 及格 2016 年7月18 日 答辩评语: 答辩组长签名: 答辩成绩 201 年 月 日

第五篇:当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最新--当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当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收集的当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一、调查目的:

?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准备。

? 二、调查人:

? 等五人 ? 三、调查对象:

? 深入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社会各阶层 ? 四、调查时间:

? XX 年 xx 月 xx 日——XX 年 xx 月 xx 日 ? 五、调查方法:

?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 50 份,收回有效问卷 50 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 六、调查内容:

? 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待,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成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七、调查结果:

? 本次调查中 70%的被调察者属于 25—45 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大学生关注度还是挺高的。80%的人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十分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我们不得而知,大学生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人士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教育类、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没选对专业了或者是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了,其实,无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自己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

?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大学生极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人们赞美吟诵的“象牙塔”,更是一个锻炼能力、展示才干的舞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大学生不应该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书呆子,而应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常激烈,压力也随之而升。因此大学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须及时充电,增加自身的“资本”,提高自己的价值。社会上认为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干、三好证书”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 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更应该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周围环境颇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学生身怀真才实干,勇敢拼搏,艰苦奋斗,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而更应该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最应该在政策方面给大学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资金、技术方面也应该迎头赶上。经济危机下,大学后并没有被断了后路,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直接就业等等。社会人士反映,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人才市场方面的知识,大三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锻炼培养个人职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工作环境,为大四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人们对大学生期望还是蛮大的,都为大学生的未来祝福。

? 八、调查结果分析:

? 据调查,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知识;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而大部分群众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实干,有专长,高素质,充满活力。待人有礼貌,孝老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具备。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广大。

?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 1、自我决策能力 ?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 2、适应社会能力 ?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退缩,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 3、实践操作能力 ?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 4、表达能力 ?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

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 5、社交能力 ?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 6、组织管理能力 ?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 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的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撑握一技之长,诸如文艺、球类、驾驶等等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的砝码。

? 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就是这方面人才的后备军,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信心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 九、调查总结与建议:

? 虽然时下大学生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的地位也不如昔日高级。但这也是社会发达的一种表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展的必然。说明了国家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全民素质不断提高。再者,与中国十三亿人口的相比下,时下大学生的数量也是偏少的。因此,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是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是早晨八九点中的太阳,世界属于我们,未来也掌握在我们手中。了解当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必须要做的,这会让我们懂得社

会最新的发展动态,时刻做好准备。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加清楚了自己社会地位,身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我们在校大学生一定会珍惜大学阶段的学习机会,把握年轻的大好时光,让今天的大学校园更美好,更灿烂;我们紧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的步伐,让明天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扬眉吐气。

?【当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可下载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修改。

下载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姓名:郭双全 (珠海广播电视大学 级 专业) 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80后每年......

    当今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当今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我国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云南师范大学暑期调查报告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班级:08级A班姓名:贺水仙学号:084110212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策略(五篇材料)

    摘 要:随着就业人数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人数与岗位的不平衡性、就业区域的不协调性、专业与人才的不匹配性等一些就业现状,文章分析了这种就业现状的原因,研究出了目前......

    当今大学生就业趋向[推荐阅读]

    当今大学生就业趋向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

    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

    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 [1]、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出发,确定自身的就业目标,以及如何调整就业心......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定稿]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