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新塘镇小唐科敏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教材46-48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学生们在一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等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揭示出将要认识的时间单位。例题1呈现2003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了解一年有12个月,发现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其中2月为特殊月。同时通过对大月小月的区分,让学生发现记忆大月小月的不同方法。
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所以,学生学会了年、月、日的知识后,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渗透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分、秒
2、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3月12日植树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国情操 ,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课件出示2003年年历卡。
(2)观察课件出示的是哪一年的年历卡。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3月12日、6月1日,看看各是星期几?
(4)老师: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老师板书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31天?
(3)哪几个月是30天?
(4)二月份有多少天?
(5)一年有多少天?
(5)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完成统计表,找出每个月的天数。
(6)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
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2月有28天。
一年有365天。
2、认识大月、小月。
(1)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课件出示)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的天数比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要少,所以2月我们叫特殊月,也叫平月。)
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反馈:„„
(2)大家都会用脑记,你听说过“拳头记法”吗?书上介绍了“拳头记法”。打开课本48页,自己先学一学,同桌说一说。
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投影出示“拳头记法”)
(3)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课件出示歌谣)
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歌谣记忆: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它各月是小月。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独立演示左拳记忆法,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记忆;运用歌诀法来记忆,能迅速有效的判断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及其天数。歌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生动而有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3、计算全年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
(1)小组交流、合作计算全年天数。
(2)学生汇报并上台演算过程。
(3)集体验算:(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2、教材48页做一做
3、猜一猜。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知识。
四、课外作业。
制作月历。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集体汇报)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第二篇:人教数学三年级下 《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丰兴康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摸一摸理解面积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思考和对比,学生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来测量面积是最理想的;
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理解什么是面积;通过认知冲突,学生感受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发现和认同用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工具是合理和方便的。突破:通过学生的讨论和PPT的演示,对比解决。【教学过程】
一、感受“面”,认识面积(出示两个物体)
师:观察垫板的这个表面和盒子的这个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垫板的表面大,罐子的表面小。
师:谁能上来边摸边介绍这两个表面的大小?
生:(摸垫板的表面)垫板的这个表面比罐子的这个表面(摸罐子的表面)大。师:你介绍的非常棒。现在也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并像XX同学这样来介绍它们的大小。开始吧。生1:„„ 生2:„„
师:他们说的都可好了。一定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请你对着你的同桌来说一说吧。„„„„
师: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面积。
师:你怎么知道“面积”这个名字的? 生:听XX说的/ 从XX看来的。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是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吗?(PPT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生:有面积。
师:你能找到它们的面积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边框内的所有部分。生:圆形的面积就是圆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生: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师:我明白了。那么这三个图形有面积吗? 生:第一个没有,第二个有,第三个没有。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个、第三个没有封闭。师:我不是很明白。谁再来跟我说说。
生: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不封闭图形大小是不确定的。也就没有面积。师:哦。这样啊,我懂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下什么是图形的面积。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它们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来判断,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表示它们的面积吗? 生:„„
师:学到现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面积了。谁来小结下?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
二、经历面积单位的形成 1.观察、重叠比一比面积大小
师:一课四练封面的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较,怎么样? 生:一课四练的面积比数学课本的面积大。
师: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相比,怎么样? 生:中国的国土面积比意大利的国土面积大。师:刚才比较面积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观察法。
师:来比一比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XX,你怎么认为?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同意吗?我不是很相信,因为我观察不出来了。你有什么方法? 生:重叠着比一比。
师:PPT演示。比出来了吗?XX你来说一说这两个面积的大小。生: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2.讨论如何测量面积(出示两个图形)
师:你能观察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试试重叠法。谁大谁小?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重叠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你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割下来继续重叠
师:不断割,不断重叠一定能比出来,不过操作起来可能很烦琐,而且还伤害了这两个图形。为了不伤害这两个图形,我想我们需要去测量它们的面积。测量肯定需要测量工具了。用尺子能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不能,尺子只能测量长度,是不能测量面积的。师:那同学们认为测量工具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引导到用图形去测量)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法。我们学过的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什么图形来测量既合适又方便呢? 生:„„(得到结论用正方形)
师:正方形由于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用来测量面积的大小比较收欢迎。
3.引发认知冲突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每个小组长处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一个这么大的长方形,还有一些小正方形,请同学们相互合作用最快的速度摆出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那么大。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师:好了,请问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6个。
师:每组的长方形可是一样大的,怎么测量结果相差这么大呢?我请两个组上来摆一摆。„„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测量结果不同吗? 生:正方形不一样大。
师:是啊,正方形不一样大,测量标准也就不同了。看来要使得大家测量结果都一样,必须采用相同的测量标准。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长方形。(PPT出示)第一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每行8个,有三行,三八二十四。
师:很好,看来只要摆一行,摆一列就能知道结果,不需要全部摆完。第二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也是24个。
师:所以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看来同意测量的标准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我们想,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怎么才能统一这个测量面积的标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平移”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
小学中心校 查道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认、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特点和本质。
3、能说出生活中的各种平移现象,感受平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体验变换的思想方法。难点: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仅要是学生认识和感知平移,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实例,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同谈话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
1、观察热气球、缆车、电梯、升国旗等的运动,说一说他们都是怎样运动的。
2、像这些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方向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二、进一步理解平移
1、在生活中找一找平移现象。
2、在游乐园里找一找。
三、动手操作。
课件动画演示: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1、平移一个点
2、平移一条线。
3、平移一个三角形、蜡烛、小鱼。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
4、小结,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四、应用。课件出示
五、欣赏美丽平移图案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说出平移的概念。
七、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沿直线运动。平移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会发生改变。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还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的数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
其次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归纳出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其三是应用。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学生动手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平移。
第四篇:三年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以及小女孩儿的悲惨命运,社会的不公,从而深刻的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准备:预习,不懂得生字记下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师: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师: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读完课文后,与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师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预设学生回答: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师让学生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师: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师: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师: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小女孩一共擦亮了几次火柴?(预设学生回答:5次)
1.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在每一次擦燃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2.小组汇报、交流。
(1)师: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师: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2)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一桌子食物)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师:第3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预设学生回答: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4)第四次擦燃火柴。
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师: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预设学生回答: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5)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师:“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3.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师: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4.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打开书,把你认为最能打动人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师:(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预设学生回答: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仿写训练,升华情感
1.师:是啊,小女孩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个悲惨的故事曾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位九岁小女孩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写下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读,体会情感。
2.师:如果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为她做些什么?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与小女孩来一次“心灵对话”,来仿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3.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得都很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仍有像小女孩一样贫困的孩子等待着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第五篇: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
陈艳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比一比活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具:水彩笔,单位面积的图形若干,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感知面积。1.情境导入,(1)出示两块黑板报的版面。引发思考:要换新的板报,擦哪块黑板用的时间短?为什么?
(2)总结:黑板面的大小不同。2.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请学生找找其他物体的面并汇报交流。(2)拿起数学书,组织学生找出数学书的面。(3)师生击掌,说说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4)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找哪个部位的面比手掌面小。(5)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3.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一些物体的画面,说明将它们的一个面画了下来,说说这些图形的形状。
(2)引导思考: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3)总结: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4)出示一个角的平面图形,将它变成封闭图形,再给它涂上颜色。(5)说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的面积。4.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是面积。二.比较面积。
1.出示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引发学生思考:怎么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2.展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3.组织学生比较作业纸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4.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咱们85小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些办法吗? 三.创作:创作图形,使它的面积占7个方格。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