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肖康锋
摘要:教师是教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体系和课程目标,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呈现给学生赋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图文。本文将以时刻把握课程标准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谈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我校以问卷调查形式让学生选修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有55.3%的同学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41.8%的同学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因受到学校的硬件条件的影响(当时只有一间电脑室),我们只好开设了《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它以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线索来学习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过程和方法。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参加了省市相关的培训,互联网上各级各地方的研修材料也不少,但是想到对课堂的把握,心里还是没有底。我们没有一套成熟的上课模式,也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新课程的参与者。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在课程体系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学不断尝试、分析、审视、反思,将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实现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
一、适度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在源于教材的同时,也应新于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并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统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使课堂成为一个扎实系统、灵活机动的有机整体。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严密。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学校设备条件也不同,但教材却大体相同。如何使之统一起来?就需要一线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打破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我校在高二年级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每周一节,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和我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将教材划分为三个单元。其中第一学期完成1~2单元教学任务,第二学期完成第3单元教学任务,每个单元保留教材原有的章节内容,旨在于使教材跨两个学期教学不破坏以“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的设计思想。
第一单元: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是教材的第一章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浏览、案例分析、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渗透用多媒体手段表达与交流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几个步骤。
第二单元: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是教材的第三、四、五章的教学内容。本单元
围绕对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评价展开。
第三单元: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是教材的第二、六、七、八章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亲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全过程,从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使用多媒体表达思想、实现交流与完成创作的方法。
在各单元中,我们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保证了教材的开放性,保证了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保证了教材的主体框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关注学生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素材
教材中的案例可能会受到时效性、地域性的影响,教师使用时可以进行改造,但案例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学习内容围绕多媒体作品《快乐的校园》的制作而展开。因此,教师有必要提供本校相关素材,并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自己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素材。学生在为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制作多媒体作品时,又亲历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的影响,并掌握了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不提倡教师直接使用教材配套光盘所提供的教学素材。
在综合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极大地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将综合活动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的关注的热点话题等相融合,如:《北京奥运》、《神舟六号》、《永远的丰碑》、《保护母亲河》、《魅力东莞》、《织城锦绣》等。以架构、丰富和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为导向,促进形成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使学生能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让他们感受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二、突出“多媒体技术”的“多”间联系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多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处理。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多种素材、多个环节和多种表现形式的“多”联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多种素材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媒体信息类型的素材。教材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各种素材的采集和加工,并将这些素材有机地组合,形成多媒体作品。
从“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的设计思想来看,需求分析是根据选题立意确定作品要求达到的目标,并分析其必要性可可行性;规划与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以形成一个清晰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的具体需求,采集所需要的素材(如文本、图片、动画、声音等),并对各种素材进行加工和创作;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把处理过的素材集成为一个多媒体作品;最后把多媒体作品发布,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我们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选题立意决定着作品的价值,规划设计决定着作品的成败,素材的表现形式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它们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题立意,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审美观;还有,他们存在着掌握技术和方法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对素材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就不相同。但我们都要把握一些总体的原则和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选
题立意:主题要明确、思想性要强、内涵丰富,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兴趣,展现学生的真我;构思: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紧扣主题,内容健康、充实,风格一致、形式新颖;集成作品:各页面的版面设计风格一致,能恰当合理地使用多种表现形式(文字、图像、声音)突出主题,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避免重于“多媒体技术”的“技术”层面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统一的整体。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
从《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体系上来看,似乎体现在于“技术”这两个字上,似乎要求我们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媒体素材做适当的加工,对作品进行集成。是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的多元化技术。但是,不能让教材或课堂变成某种软件的说明书,不能只注重信息技术学科的软件教学、操作技巧,仅仅停留在软件使用的层面上,掌握其肤浅的操作和应用,而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从课程结构来看,围绕“需要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线索来学习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从图形图像的加工来看,通过“构图设计→制作→调整”的思路进行制作。
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以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校园生活为素材,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快乐的校园》而展开,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辩证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又如,在学习“图形图像的加工”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形式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参与小组的制作活动,参与组内和组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在作品交流环节,让学生能客观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而培养审美的能力,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材设置有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拓展、练习等栏目,不能走忽视或偏向某一目标的极端,充分意识到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
四、关注“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呈现出其巨大的价值。
在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教学中,通过网络浏览、案例分析、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表达思想、实现交流的一种有效技术,通过评价与鉴赏多媒体作品,理解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基本思想。从感受与鉴赏他人作品入手,引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进而产生创作自己的多媒体作品的欲望。
在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素材,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及时用媒体记录下来的习惯,热爱生活,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辩证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主动用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在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教学中,以记录并展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等为目标,引导学生用多媒体作品表达思想。综合运用所学多媒体知识,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规划、设计与制作个人的多媒体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相互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每位学生回顾并总结个人作品的创作过程,将心得与作品一起与他人分享,欣赏与倾听他人展示,学会评价,并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在这一学年的教学中,本人结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经常解读课程标准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教材分析,并记录下点滴体会,致力于让学生亲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的过程,感受多媒体时代赋予生活的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践活动,切实达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 徐福荫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6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几点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几点体会
摘要: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快捷、大容量、启发性好等优势,能够取得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特殊效果。
关键词:整合 突破难点 误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工具与地理教学融合,使之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整合的关键是为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建立通道。就其先进性说,现代教学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其运用效果看,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尽领风骚。然而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教学技术优,传统教学手段劣。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现代教学技术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几年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着从实践中探索、研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采用了不同的多媒体方式,其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应用方式,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也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有了困难,并形成了自已的看法。下面我就以中学教师的视角,将自已在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上的做法和体会简要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并力争有所创新。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大方向必须明确。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计算机操作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如powerpoint、flash等。但在现实中,我市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完成计算机操作达标,有的只是简单的上网、浏览、娱乐等,所以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
(二)好的课件必然有好的设计。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课件制作大师,但肯定是一名能够对搜集到的素材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师。课件不一定要多么的华丽,但必须要遵循一些原则:能有效的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直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操作简单,交互方便;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根本上的区别(指不能把课变成文字投影式,如果课件媒体使用单一,往往会使课件本身成为一种形式,如有的课件只是几行文字、几张静态的图片或地图,这与传统的幻灯投影和挂图几乎是一回事。);课件容量不易太大,所用平台在计算机上要通用,即兼容性要好,可以独立运行。
[课例1]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为例,我将Flash制作的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动画及各种声音和图片、文字进行合理组合,播放按自已设计的教案思路进行,并配有课前准备和课后结束语等视频片段,根据脚本经过合理地编排合成,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框架就完成了。
(三)修改调试运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后期制作,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完善,才能够趋于成熟。我在制作各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都要进行大量的调试工作,比如各个媒体之间的链接就要经过反复的调试,超级链接制作的好不好直接影响课件的交互性,而交互性是评价一个课件制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光有教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地理教学要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练的掌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2]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节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MTV《北极熊》,视频资料里的北极熊由于食物匮乏而残食同类的画面感染了学生,他们一定很震撼:北极熊为什么这么狠心?这样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轻易的了解到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盖融化带来的影响,这种印象是深刻的。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大量的图像信息,多姿多彩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学生通过认真地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例3]《地球的运动》是高一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点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解疑点,正是媒体整合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发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例如《1.1人类认识的宇宙》这节课中,我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天体图片都搬上了大屏幕。五颜六色的画面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他们认真地观察,仔细地寻找,图形画面变成了直接的语言信息,在观察学习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多媒体技术真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观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例4]在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节中,当讲到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能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复习。多媒体手段能充分体现其容量大的特点,对于一般性原理、典型事例的对比总结,提供大量的课堂练习题等尤其有效,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的一些新题,不用多说话,学生一目了然,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一些教学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掌握亲身经历内容的效率最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接近直接体验的教学情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关于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其内部的各地理要素间也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有些地理事物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由于难点集中,学生对难点很难把握,此时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课例5]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运动”为例:运用电脑小游戏──启发回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学生参与),列出知识结构,分析推理,联系实际,发现矛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我国东部实际风向不一致)──设疑探究,转入新课;运用Flash影片──模拟演示海陆风形成过程,提问──因果分析,使学生形成初步概念;运用自制小课件──分步演示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的形成,掌握季风形成的另一原因──分步显示综合复杂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议论解释;运用空白表格──指导学生综合分析两种季风的风向、成因及特点──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概括,建立正确概念;运用录像──放映有关季风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录像──巩固理解,加深记忆。
(二)关于空间性强的教学难点地理课中一些难点,如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等,内容较抽象,即使有模型也难理解。而通过看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反映这些地理现象,那么难关就可以攻下。[课例6]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方时问题,简单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向东走时要加时间,而向西走时要减时间,一个人甚至有可能做到脚踏今明两天,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可以设计一个空心的球体的转动,在经度线上找几个点,让它转动,使静止图成为动态体系,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当它们转动时,太阳光线与经线的关系,从而可以想到时间的变化。
[课例7] 以《地球的运动》一节为例:介绍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现象时,可以通过加深颜色或闪烁的方法,比较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得出当地的昼夜长短现象,通过闪烁的面积,可以来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判断大致的时间和大致的太阳直射点纬度。
(三)关于理论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基本理论,是从历史角度或空间角度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这些理论知识,是理解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往往脱离学生的实践。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组合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课例8]在介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课时。可以播放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极地地区的一些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然带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具体的印象。通过不同地区的景观比较──学生分析并论证──列举事实材料,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四)关于区域性强的教学难点。对于区域地理,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提供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的同时,教师必须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画龙点睛的语言诱导,启发学生带疑思考,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将视听得到的知觉形象和表象转化为概念,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根据地理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还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教”,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不应该只是教师教学的手段,也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我校地理组根据自身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情,构建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多元化、主体化、社会化,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下良好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教师要告别“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局面,学生同样也面临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听老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获得知识和进行“地理实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过程中,随着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需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五、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要避免的误区
(一)多媒体就是黑板搬家。
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千万不能把用多媒体手段作为“黑板搬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尤其注意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图片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能赶“时髦”,图“花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果两种方式在实施同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方式。所以多媒体应有所选择,要简炼实用。
(二)多媒体就是把教师变成解说员。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有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华丽、动感,每一步都必须跟上多媒体的原定设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步。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完全相悖的。这样的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设计的一大弊病。因此,多媒体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开放性为主,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程序化明显,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一个课件不能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即兴发挥,学生的灵感火花,往往在设计的程序前湮灭。滥用课件会使学生的思维严重受制,不能多向展开,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有效反应和教学调整。有些课件信息量过大,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上课行云流水,下课虚无缥缈,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随着关机也就成了过眼的烟云。学生缺少学习的痕迹,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不利于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不知如何复习和总结,导致知识和能力得不到长期有效的积累,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课件水准高,就是好课。
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课堂表现来评价一堂课,才是我们共识的。在各地区现在大力普及电化教学的今天,所举办的各类优质课评选大多以是否采用了多媒体而成为了评价的关键,这是不正确的,实事上有些教学内容不用这一方式效果反而更好。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
(五)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任何方式长时间的重复使用,都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失去它本有的效力,所以长时间或每节课均用这一方式教学,会重蹈传统教学的路子,降低教学效果。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注重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迷信某一手段。传统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非常单调的,“老师写板书,学生做笔记”也显得与现代课堂教学不相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快捷、大容量、启发性好等优势,能够取得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特殊效果。当然也不能赶时髦、搞花架子,在追求某些新手段的同时忘记传统教学的优势。总之,“媒体不是万能的”,况且教学过程还包括许多环节和步骤。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把握好“度”,避免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取长补短,形成最优化的组合。这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三篇: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临汾一中
段海红 霍金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近年来,我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各类多媒体教学大赛进行交流、示范,提高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我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然而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为了使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发挥最大效益,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等特点,使得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没有趣味性,很枯燥。一项关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信心。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的运用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在声音和图像的共同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更易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
二、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例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时,要由y=sinx的图像经过变换得到ysin(2x)的图像,3先经过伸缩变换得到y=sin2x的图像,再经过平移变换得ysin(2x3)的图像,平移的单位是点和难点。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先按照五点法画出ysin(2x)的图
3,还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363像,再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sinx的图像,并按照平移的单位是去平移,利用动画演示其平移过程,最后发现变换后的图像并没有与ysin(2x3)的图像重合,而相差
个单位,说明平移单位有误,应6是,而不是。给学生以直观效果,从而突破难点。很快地归纳出图象的变化规律,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还有在新教材必修1中的函数的应用部分,对于一些函数的图像,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才能做出。
三、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回顾一些旧的知识点,需借用其他相关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而学生一时又难于准确回忆时,可以立即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大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总结时,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技巧,以特写的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63集中显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归纳、小结和掌握。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具有即时有效反馈的特点,可以把学生做的练习中的各种问题用展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创建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四、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1、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何谈提高?
2、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燥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
3、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往往注重演示过程,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贯穿数学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
4、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象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活动更少。因而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就要求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适当”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就是指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适当”就是指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多媒体。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教学进度和画面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 待的。相信数学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
第四篇: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体会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体会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体会多媒体课件是近几年以来在中小学中逐步普及应用的教学手段,由于它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容易为学生接受、有利于分层教学、信息量大等优点,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电教手段中的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处于电教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即在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VCD、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未来教育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并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综合处理,可在信息传播中把人的各种感官有机地组合起来接受信息,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接受信息的效率,这已在教学各学科中取得良好效果。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也应当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下面就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略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可创建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倘若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教师不单刀直入,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和情景深深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又如在讲“重力”这节中,教材除安排演示实验外,还在本章后配课外阅读材料。教师不防在课堂中恰当中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太空第一旅游者“蒂托”在太空中生活情景片断;这可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仿佛亲自遨游太空、体验到了失重状态,无形中加深了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可创建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模拟。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中,用实验来演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因而总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开发功能可弥补其中不足,现在我们可运用不同的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过程可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分组实验是让学习者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的过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者都喜欢把演示改为分组。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课中,内容多、时间紧,教学大纲只提出演示实验的要求。存在教师操作时,学生听、看(且看不清)、不能参与的缺点。要解决学生既积极参与,又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们采用了制作课件,用动态画面提供示范,导控实验步骤,让学生积极参与。再如,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在初三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导致在电路分析和计算经常出错,课本中虽然有许多幅相关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有电荷流动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FLash、3D)设计;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又如,在介绍船闸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时,课本画了船经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过程中四幅插图,也可用动画、设计、演示阀门打开,船随水位下降而下降及船运动的效果。还有许多现象及应用我们在课堂上无法做的实验;我们也可参照类似做法。
3.把实验和数据处理分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晶体的熔点”的教学要求调整到“知道”的层次,教学大纲中又有“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演示。在教学中同样面临着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本节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唯一有“图象”的教学,我们认为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老师口讲,学生知道”的低层次。初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大都是为了得到结论性的规律。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结论,而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数据分析,引发了学生对整个物理现象过程的具体分析。也有利于高中物理知识图象学习方法的迁移。在《熔化和凝固》这节课中我们用了2个课时,第一节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二节利用已制作的“数据和图象”课件,让学生输入自己实验中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组数据;观察微机绘制出来的熔化图象。两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观察-->记录-->输入-->绘制-->分析的全过程。
4.重视态度情感,加强学生品质素养观念。重视态度情感因素的熏陶与教育,是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挖掘媒体资源时,应重视内容中体现真、善、美的价值成分。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学习者最容易记住。在《液化》一节课中,我们剪辑资料、画面,介绍我国航空技术发展情况,简介长征3号火箭发射,并介绍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无闻奉献的航天设计师。营造了喜悦、满足、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多媒体画面,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燃料利用低,空气污染,浪费用电”等不良现象,让学生去批判,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在成功的背后有着感人的故事,我们可搜取资料,网上下载他们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二、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影响因素。
1.硬件是基础保证。在多媒体技术中,要运用到许多设备,如投影机、计算机、摄像机、电视机、编辑机高保真功放音箱、DVD等,这些设备价格贵,它们都依赖于教育经费投入,这在上个世纪对一般中小学校来说是难以承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近两年不少学校开始有自己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等,形势发展还是喜人,预计各级学校在未来几年拥有齐全多媒体技术设备已不再是个梦想。我校,近日就在安庆市电教仪器站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并接入宽带Internet网,为我校真正地实施大规模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要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广泛应用,各学科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思想观念要转变,要意识到总是用传统模式一成不变地教学是跟不上教育改革潮流。作为教师不进行新方法、新思路的探索,决不是一位优秀教师。其次,学校要重视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培训。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不断为自己教学能力“充电”。根据这个情况,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平时应多注意素材收集,使用时才能灵活应用。比如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充足资源,有用的素材是很难以做到的。素材收集的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软件、录像、DVD资料等,一是通过Internet由网上下载获得,我经常通过其他专业教育网站链接到一些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如科利华教育教学资源库,K12学科资源库,国之源网络教学资源库等。三是利用已有设备软件自己设计,处理制作。最后把素材剪辑、加工处理形成资源库以作备用。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FLASH动画制作软件,不仅简单易学,动画流畅,而且文件体积极小,非常实用。
三、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质,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也应注意这个问题,课堂上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并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不能一味地追求整堂课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机械地教学,而忽略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情感教学优点,只有它们之间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优化效果。
2.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不能盲目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去替代物理实验,因为实验比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和大胆尝试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去学习、掌握这种技术,很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论文题目: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单位名称: 中山市曹步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 魏 晓 兰 联系电话: 0760-22397113 手机:***
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体
会
1.多媒体技术能帮助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的好坏是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助力教学情境的引入。比如,在学到“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报道近亲结婚,生育的子女有缺陷的节目视频来引入话题。或者,通过浏览一些关于介绍禁止近亲结婚法律的网页来引入教学情境。因为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几乎所有的生物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事件与之关联。通过这种链接的形式,我们能够很轻松地将学生引入情境,提高学生听课兴趣。2.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方法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它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教学能应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重感官。使学生多重感官受到刺激,印象深刻。
例如,在讲授到“血液循环”这一知识点时,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挂图”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挂图为辅,挂图中采用“文字+箭头”来表现血液的流动方向。它既不真实,又缺乏动感,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应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演示这一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使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课件过程中,边播放边解释,把传统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形象、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带来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3.多媒体技术的巧妙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巧妙应用能解决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每次做演示实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和视力的局限,部分学生很难看到老师所演示的实验。但是如果事先将演示实验用摄像机录制下来然后再在投影上播放,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都看得清楚了,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一个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的困难是它能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每学完一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每单元结束,我都会安排一个单元小测。我所教的初一总共六个班近三百人。作业试卷的批改是让我头疼的一件事情。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生
物网络测试题库软件。将这种软件安装在电脑室学生机上,我们便可以安排学生到电脑室学生机上进行测试,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统计学生的成绩,分析错误率高的题目,归纳总结出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非常节省时间,而且分析科学和全面。
4.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发展需多方协作,共同推进
网络上初中生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还比较少,而且很多网上资源实行收费会员制。这需要我们广大生物老师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建多媒体素材,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生物老师往往由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而难以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生物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网络型课件(包含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动画,讨论主题,小资料,测试);在线测试软件等。生物老师应该与信息技术老师一起合作开发高质量和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只要恰当地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就能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