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指导教师 孙忠义课程名称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系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班级 11计本(3)班姓名(学号)第一小组吴波孙毅威孙元进程绪海章记红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对宗教的认识、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2份,收到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96%。主要对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1级学生,有少数其他年级其他系的学生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①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统计结果显示,有89.8%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②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关于宗教的本质,60%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规则。11%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就是愚昧迷信。另外2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宗教是什么。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宗教的本质,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些片面。
③大学生对宗教和迷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调查宗教与迷信的关系上,有35%的大学生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46%的大学生认为迷信是骗人的,宗教可以帮助人。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与迷信连在一起。17%的大学生对两者关系不太清楚,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都能明确区别宗教和迷信。
④大学生对宗教功能的认识。46%大学生认为是提供心灵安慰,14%的大学生认为是帮助发展自我人格,7%的大学生认为是让人完善自我,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帮助,8%的大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
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①大学生信教以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有4人,其次是佛教,有3人,道教1人,其他宗教1人。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但还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世纪又陆续传入。中国各族群、各社区的居民都以此为基础而形成自身的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但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公认的道德标准。②大学生中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不多。真正的宗教徒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承认信仰宗教;②明确信仰何种宗教;③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④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在信教大学生中,只有1.3%的大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51.9%的大学生偶尔接触过宗教活动及相关资料,48.1%的大学生从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在调查“如果您参加过宗教活动,那您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是”,选“表达信仰”的人最多,占33%;其次是 “学习宗教知识”,占25%.9%的大学生选择“求神的保佑”。选获得回报的人占4%。29%的大学生是出于其他原因。
③大学生信教途径多样化。大学生接触宗教,通过书籍、报纸的占17%,通过电视、广播的占46%,通过网络占12%,通过家人或朋友的宣传占12%,还有13%的大学生是通过其它途径。由上述结果可知,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但主要还是电视的宣传以及书籍和报纸的影响。④对未来是否皈信宗教,大部分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预期将来有可能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小于拒绝宗教的学生比例。这种对宗教知识总体上比较欠缺的现状,对目前尚未信仰宗教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可能信仰宗教有一定影响。这意味着,宗教知识越匮乏,对自己未来是否信仰宗教就越不确定。
⑤有关宗教信仰的法规制度认识模糊。25%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信仰的政策,同时有27%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⑥混淆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两种不同信仰的最终选择。有部分学生认为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
三、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理想信仰教育的要求,在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
1、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本质。树立科学观念“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高校,由于缺乏对宗教应有的教育和宣传,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宗教,把宗教和封建迷信、风俗习惯混淆起来,对宗教的本质、功能等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因
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需求,否则只会激化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对立情绪,对解决信仰问题毫无益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念,指导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教,使他们学会欣赏并汲取其中的精华,明白信仰宗教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有效地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影响。同时大学生应自觉培养科学精神,注重培养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
2、开设宗教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仅凭其个人努力难以解决,在感到痛苦无助时,他们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寄托和安慰,部分大学生误以为这就是宗教信仰,其实他们与真正的宗教信仰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关于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对于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宗教知识,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征,通过课程教育消除大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帮助他们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宗教的教义教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可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校园文化会给他们信念的支撑,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追求远大目标。大学生宗教信仰主要是精神的需要而很少有物质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把校园文化作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最大程度上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用蕴含着教育目的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去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大学生由于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然而大学生毕竟身心还不成熟,更多的问题单凭其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的压力和困惑时常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无助、痛苦甚至绝望。此时,如果有意或无意中接触了虚幻的、超现实的宗教,就很容易走进这一“避风港”来逃避无奈的现实,来摆脱苦闷和困惑,求得心理慰藉。因此,高校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确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要根据不同的形势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及其它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
动,进而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的新一代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11级计本(3)班
调查小组成员: 孙毅威 孙元进
吴波 程绪海 章记红
调查报告撰写人:章记红
2011年12月15日
第二篇:城市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安庆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宗教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宗教的雏形,后几经演变,才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宗教格局。宗教既是神圣的,却又有世俗的。它似乎高高在上,让人遥不可及,却又好像离我们很近。也许可以这样来形容,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批还带着面纱的神秘事物之一。自古以来,宗教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人民很早就有了信仰宗教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相应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为了了解新时期我国居民的宗教信仰状况,我们在昆山市范围内展开了为
期十天的调查。
总体概况:
从网上及其他资料得知,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
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颂经,礼拜,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
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就地区而言,苏州是江苏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本人所在的苏州大市范围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世界宗教在我市都有分布,历史悠久。全市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有200多处,85%分布在农村。全市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众有12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全市有爱国宗教团体32个,其中:佛教7个,道教6个,伊斯兰教2个,天主教9个,基督教8个。市级宗教团体7个,即: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市道教协会,苏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苏州教区,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全市宗教教职人员有700多人。民族宗教界人士被安排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有96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同宗教界人士在信仰上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团结
合作。
在昆山市范围内有四种宗教分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6个。天主教,基督教教徒约有2万个,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宗教团体有4个,分别是昆山市道教协会,昆山市佛教协会,昆山市天主
教爱国会和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除了和我国的宗教氛围不浓,人民生性平淡之外,还得
益于政府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调查中,信教群众以信仰佛教居多。对于教规,信教者大多表示心诚就行;但都能坚守原则,在信仰宗教与其他事物(比如入党)发生矛盾时,不会放弃宗教信
仰。
人们认为宗教主要是起精神寄托的作用,这说明了人们对宗教的本质了解的很清楚,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人的压力很大,需要精神寄托的事实。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宗教的主要作用是修身养性,这种境界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信仰宗教与职业,年龄,学历和出生地无关。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信教者以低学历者,乡村人口,老年居多,其实不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信教者的来
源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高学历的人士加入了进来。
结论:
由于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的一部分。
但应该可以看到的是,宗教在中国并未像在国外那样普遍。这也许和中国人所固有的那种恬淡的性格有关。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神经绷的越来越紧,各种问题,烦恼也越来越多,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转向宗教,去寻求内心的安宁与静谧。尤其是年轻一代,熟悉西方文化,生活与西方接轨,相信在未来,基督教等西方教派必然会在中国热起来;而西方教派的轻松,融入生活,也一定会吸引愈
来愈多的人加入。
附录:
(一)城乡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表
1、您觉得宗教离我们是否遥远?是()否()
2、您是否信仰宗教?是()否()[如填否,第4、6、8、9题不用回答]
3、您的亲朋好友中有信仰宗教的吗? 有()没有()
4、您信仰哪一种宗教? 佛教()道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犹太教()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其它[自行填上]______[排名
不分先后,纯属偶然]
5、您为什么会信仰/不信仰这种宗教?(由第二题决定)
家人影响()朋友影响()自主决定()宗教团员宣传()媒体宣传()
教规限制()
6、您觉得信仰宗教后是否给您的生活带来了改变?是()否()
7、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祈求过宗教神明的保佑?是()否()
8、您是否严格遵守教规?完全是()大体上是()心诚就行()
9、您多久去一次宗教场所?定期()有机会就去()
10、您平常去过宗教场所吗?是()否()
11、您觉得宗教的作用主要是什么?精神寄托()救苦救难()结交朋友()
修身养性()
12、您平常会把秘密说给谁听?家人()朋友同学老师()自己憋着()吉
祥物品()宗教神明()
13、对于您周围人的宗教信仰状况,您持什么态度?不在意()尊重他人选
择()劝说他人()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
14、是否会因为他人的宗教信仰状况而影响您与他人的关系?会()不会()
15、如果您信仰某种宗教,但现在您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您会放弃您的宗教信仰
吗?会()不会()
视情况而定()
16、您是?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群众()
17、您的职业?农民()学生()教师()干部()企业职工()其他_
____
18、您的学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19、您是?城镇居民()乡镇居民()
20、您的年龄是?15岁以下()16岁—25岁()26岁—35岁()36岁—45
岁()46岁—55岁()56岁—65岁()66岁以上()
感谢您参与调查!谢谢!
(二)与宗教局一位同志的访谈
笔者:您能介绍一下昆山的宗教概况吗?
宗教局同志(以下简称宗教局):一般来说,中国有五大宗教。而昆山有四种: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笔者:昆山没有伊斯兰教吗?
宗教局:没有。伊斯兰教一般为少数民族所信仰,在昆山并没有多大影响,且昆山市内也没有清真寺。不过,在苏州大市范围内,苏州市和太仓市都有伊斯兰教。笔者:哪种宗教的人数最多?
宗教局:就农村来说,在农村地区,道教、佛教的人数众多。
笔者:两者是否严格区分?
宗教局:农村地区的人们还稍带有一点封建迷信思想,他们一般遇神、遇佛就拜,并不严格区分两者。但事实上,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佛教是从外部传入的,是外来宗教;而道教则是本土宗教,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根源。笔者:城市里哪种宗教的人数多?
宗教局:城市里四种宗教都有。佛教人数比较多,每逢阴历初一、十五等,香客(佛教徒的另一种称法)都会前来祭拜,但流动比较大,人数不固定。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数较为固定,各个宗教都有各自的组织;天主教是天主教爱国协会、基督教是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佛教是昆山市佛教协会,道教是昆山市道教协会。笔者:昆山总共有多少人信教?
宗教局:道教、佛教的人数不太好估计。天主教约莫有八九千人,基督教有一万多人。
笔者:政府的政策如何呢?
宗教局:政府提倡宗教自由政策:各人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各个宗教和睦相处。
笔者: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宗教局:对。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笔者:平时各个教派是否举办什么活动?
宗教局:天主教、基督教一般在星期
六、星期天活动,称为做礼拜,由牧师带领,去教堂读圣经、唱圣歌。
笔者:信仰宗教是否需具备什么资格?
宗教局:一般不需要。只要诚心信仰该教、遵守教规即可。
笔者:昆山的宗教组织是否与外界有交流?
宗教局:可以与外界展开友好交流。但他们是独立自主的,不受外界控制。像天主教在思想上承认教皇为领袖,但并不受教皇领导。
笔者:政府是否拨款给各教派?
宗教局:一般没有。各教派自筹资金。
笔者:新建宗教场所是否也由各教派自筹资金?
宗教局:是。一般佛教资金较多,因为他们香客较多。
笔者:教徒是否需要捐献财物?
宗教局:实行自愿原则。愿意就捐,富裕的可多捐一点,贫穷的可少捐一点。笔者:麻烦您了。谢谢您提供信息。
宗教局:不客气。
第三篇: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组长:小组成员及学号:许佳琪09064633班级:时间:09064629 09064641 09064628 国贸0922011-5-28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由我小组成员在课间和课后进行,选择调查对象时使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在大二年级国贸班进行。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
二、小组分工
王阳升:调查问卷设计、制作PPT、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赵安文: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
许佳琪: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PPT展示。
汪重人:整理、统计回收的调查问卷,查阅资料。
三、样本选择
在调查期间,我小组在国贸班共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实收58份,回收率约97%,其中男生21人,女生37人,团员52人,预备党员3人。
四、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
大学生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宗教的认识。
对身边亲人、朋友宗教信仰态度问题。
对宗教、国家、科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五、问卷发放和回收
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为现场发放,现做现收。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摘要:宗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信徒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势群体到强势群体、从老年人到青年人甚至在校大学生的迁移和扩散的趋势。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论文调查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
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调查宗教认知信仰态度大学生
1、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统计中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为6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0.34%,所信仰宗教为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为5人。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小学阶段开始有宗教信仰的占33.3%,中学阶段开始的占50%,大学阶段开始的占16.7%;有时参加宗教活动的占50.0%,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占33.3%;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有31%的学生认为共产党可信仰宗教,3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抱无所谓态度的有33%。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信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冲突。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仍然比较大,部分学生的信教虔诚度还较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1).有家庭信仰背景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占到50%。大学生通过家庭接触宗教,并对其有直观 的了解,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继承者,延续者。另外,还有3人是由于朋友宣传和迷信而信仰宗教的,这需引起注意。
(2).自身原因。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接触到全新的社交圈子,并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个人生存、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适应这种生存竞争机制。如果再缺少来自学校、家庭及身边人的关爱,他们就会失望、自卑,转而会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会把虚幻、超现实的宗教当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心灵避难所。在影响他们信仰宗教的原因中,仅次于“家庭因素”影响的是占到33.3%的“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可见,大学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的特殊性。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3)受亲戚朋友宣传影响。调查学生中有13%受过宗教宣传。
3、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1).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宗教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影响的占信教人数的50%。66.7%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可以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够把爱传递给别人。宗教教义中某些方面劝导人积极向善,要有爱,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吻合。但须注意的是仍有个别学生把其当做内心空虚时的心灵寄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对待爱更加大度,包容,心态上更加平和,对现实中的一切更能坦然接受。特别应看到,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把爱传递各别人。但在自我陷入绝望时,信教学生较不信教学生更易走向极端,这一点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2).社会行为。有58.3%的不信教且有信教亲戚或朋友的学生认为能从信教的人身上发现爱和宽容,可见信教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宗教在约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当信教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各种困惑和障碍时,可以通过与神沟通得到慰藉,使自己超然于现实之外。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从数
据也可发现问题,约33.3%的信教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消除内心空虚,是心灵的寄托。
3、研究总结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到:第一,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教义教规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要求相容,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能把大学生中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该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但宗教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严峻形势下,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二,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以及“追寻自己的信仰”,其中精神寄托是最为根本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帮助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第四,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需求,应当探索建立有效途径,使得爱国宗教团体能进行正面引导和发挥积极作用。
七、我小组成员对此次调查感想如下:
1、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我们要有一份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3,大学生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认可某个宗教,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4,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视野宽广、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辨析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们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中国的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创立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而宗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国家既要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国家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重塑自身价值观。
第四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
新形势下,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复杂,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在校大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宗教活动,表明了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观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对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信教的原因
1、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这些年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思想理论界某些导向一度混乱,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处于低潮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似乎日趋尖锐,难以解决,如道德良心的沦丧,丑恶现象的卷土重来,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屡屡发生,战争恐怖活动此起彼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等,一句话,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这一切现象,哲学、社会科学似乎解释不了,自然科学也无能为力,有些恶果看起来甚至是由科学的发展直接引起的。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
2、内在心理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如一学生写道:我妈生病多年,看医生、吃药,效果一直不好。信教后,认识了很多教友,大家一起祈祷,做弥撒,互相关心,相互爱护。不久我妈心情舒畅多了,病也好多了。在这里,宗教成了最高明的“心理医生”。
3、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规范: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这些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4、“事实胜于雄辩”,很多事实证明“使你不得不信”。
大学生常举的事实有:很多名人,甚至大科学家也虔诚信教;“圣经”上的很多预言都得到了证实,特异功能,灵魂存在的迹象很多;社会发展至今,世界末日的景象越来越明显,这一切都只能有赖于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生;求神拜佛灵验得很,能预测过去未来,能医治痼疾,能带来幸福生活。
二、大学生信教群体与其他信众的不同
1、从信仰选择上看。
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和佛教。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而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大学生很容易由欣赏到接受,同中国传统宗教相比,更具理性色彩,更容易引起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大学生的共鸣。
2、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
这同社会上一般信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里,皈依宗教大多是因生存中的苦难或不幸要在现实中寻求解脱,很少有人去追寻精神家园,更少有人达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层次。但对大学生而言,皈依宗教固然有缘于上述因素的,但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总之,他们都是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到宗教的。而宗教提供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合理”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与一般信众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宗教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同宗教观念截然对立。所以。在他们的皈依决定中,往往蕴涵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层层密密,难解难分的庞杂因素,经历的皈依时间更长,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斗争也更激烈。正因为此,他们的信仰一般显现得更内在,更深沉。较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易为他人的说教所影响,不易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3、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
以大学生中皈依最多的基督教为例,尽管所有的基督徒都信仰同一个上帝,但由于大学生基督徒较高的文化素质,独特的信仰追求,他们一般觉着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而散布在大学校园及周边的聚会点大多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也多是同龄的大学生。大家不仅可以一起证道,唱诗,查经,祷告,而且可以就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此外,许多聚会点还经常举办一些建制教会不可能举办的活动。如春游秋游。不定时的聚餐。请专家讲授神学知识。为遇到问题的教友“代祷”等。所有这些,一般教徒都能直接参与,相互之间的关爱体现得特别充分。正是这些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既营造了温馨宽松的聚会氛围。又满足了聚会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基督徒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去建制教会做礼拜,过宗教生活。而是更乐于参加建制教会以外的家庭团契。认为在这里更有助于他们信心的交流,灵命的成长。尤其是那些原本通过家庭聚会而入教,信教的。更是对家庭聚会以外的宗教团体有着天然的不接受。甚至认为建制教会是“官办”教会。不属灵,不得救。如何对这些聚会点进行依法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从信仰影响上看。
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在他们的宗教皈依中。虽然也不乏对“神迹”的感应和回报。但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皈依。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教以后。他们有了新的最高人生目标——灵魂得救。大多都会按照教义的要求。勤勉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活出见证。作盐作光”。同时。由于信靠神。敬拜神,凡事都向神祈祷。与神沟通,加上宗教组织内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世的诸多困惑与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欣慰与满足。此外,宗教教义中的伦理道德也强有力地规范和引导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不仅更加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内心的良知和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尊崇神的“诫命”。做一个德行“至善”,“荣神益人”的人。当然,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信教以后,因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
三、对策及建议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我们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们的头脑不是真空,科学思想不去占领,伪科学、反科学思想就会去占领。
高校在学术上的包容性,思想上的开放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宗教,对宗教产生特殊的想象。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宗教在学生中的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学生容易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高校有必要对信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我校只开设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专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尚属空白,对信教师生的统计、宗教活动管理等方面明显不足,教育管理的手段单一,与宗教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和宗教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信息互动和工作配合性差,造成了对大学生组织参加的非法宗教活动的处理上处于被动局面。
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形势,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可以在高等学校成立宗教问题研究所,组织大学中的教师以及与高等学校关系比较密切的研究所联合搞好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目前北京联合大学及有关的高校已经成立了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并开始了对大学生宗教与信仰方面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深入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
2、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在高等学校里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大学生去掉对宗教认识方面的神秘感,去掉盲目性。使他们对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宗教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自觉地为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更多的工作。
3、应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高等学校是科学的殿堂,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高等学校应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课程中,都应当贯穿科学的精神。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等。
4、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利用党课、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在高等学校形成一支骨干队伍,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高等学校要发挥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就不能忽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全面素质的提高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同时应努力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本身的认识正确而简单。只有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36人选择了“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占调查总人数的77%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宗教的认识是清醒的。3%认为宗教是“一种崇高真理”,占有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0.1% ,表明在科学与理 性的熏陶下即使是信教的学生也很少把神、佛看作是绝对的真理。另有19%把宗教看作是求神拜佛, 认为宗教是荒诞学说。显然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不够全面。这说明虽然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能够以一种客观而清醒的态度去看宗教,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失偏颇。
大学生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认识基本正确,但稍显片面。虽然有69%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既冲突又互补促进”,但仍有31%的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或者认为“宗教即科学”(6%),“相互对立、不可调”(8%),或者相反认为二者“互通有无、没有矛盾”(8%),抑或“说不清楚”(9%)。这表明多年的教育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科学的立场对宗教与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对宗教教育的忽视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宗教本身及其与邪教、科学的关系认识模糊。第二,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2%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2%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26%选择了说不清。
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能否公开传教。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公开传教和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26%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也有44%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传教。但我们很难确定44%中有多少是因为知道法规而选择、多少因为态度而选择,可以肯定的是除此之外的56%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着认识误区。显然,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误区颇多。在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精神)信仰同时受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的诸多因素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以宗教和主流生活存在距离而很少主动去了解,同时被动了解的渠道也很有限。因而加强宗教政策的有效宣传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不信教的学生是绝大多数,但他们不信教的原因主要是不需要(50%)和不了解(28%),接下来是“我是党团员”(13%),“宗教不科学”(9%)。这一方面与年轻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自我筹划、自我实现相关,另一方面长期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也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了解宗教或认识偏颇而不信的。当然,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必然会导致信教人数的增加。在对不信教学生未来是否会信教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9%认为自己以后会信教, 31%表示将来不会信教,而60%则认为不确定。总结:
在当前各种思潮荟萃的大学校园,共产主义信仰是我们的主流信仰,但在当前信仰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处境下,主流信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主流信仰和宗教等其他非主流信仰的关系,如何提高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如何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就需落到人文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到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青年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大学生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的多元信仰结构,建构自身的和谐人格。这不仅是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问题, 还关系到能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