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年龄集中在八零年代的中后期和九零年代初期,属于泛二代独生子女。和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样,他们普遍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进入大学,迈向成人阶段。他们充满朝气,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成长环境独立闭塞而使他们缺少与同龄人沟通,“填鸭式”应试教育体制模式使他们思维空间狭隘,对问题的思考范围比较局限,想法缺乏创新,种种原因导致这一群体的能力发展普遍滞后。
在一份由问道网(AskForm.com)中某网友组织进行调查的有关于“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调查及改善建议”的问卷调查中,有随机抽取的二十六名上海市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第六题:你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是”,有57.69%的同学选择“集体活动”,剩下42.31%的同学选择“个人活动”;大多数同学还是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自觉性与创新能力。而第十题,“当你与社会人士进行交流时,你通常会感到”,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交流尚可,略感紧张”,说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于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另外,调查问卷的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大学生在在校学习阶段进行社会实践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而且面对种种考验,他们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充满信心和期待。
而在另一份由江苏技术师范的学院进行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卷调查中,有1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和收获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1
序号
主要目的A B C D E F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不难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锻炼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迫在眉睫,否则走向社会后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家庭都能给予自己的孩子在求学路上以足够的经济支持,因此,大学生的物质条件相对来说已基本或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大部分大学生渴望锻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增加竞争砝码。
综上,总结得出,不论是社会还是当代大学生自身,都迫切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有足够的能力、勇气和胆量来应对任何挑战。
服务社会 锻炼自己 结交朋友 赚钱 认识社会,长见识
其他
31.58 74.74 24.21 17.89 43.16 6.3
帮助了解社会 增强沟通能力 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其他
51.58 49.47 37.89 25.26 10.53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百分比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收获
百分比
第二篇:大学生现状分析
大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迷茫状态
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往往刚进校不久正在大一或大二年级。对于部分不是很主动的学生,这一状态一直会持续到高年级甚至毕业。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被来自教育系统、父母、社会、传统观念及当下思潮给自己带来的期望而获得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必须做什么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比别人更优秀?由于这样的心态,学生会被来自不同方面的期望要求做不同的事情,并且与自己的本性、爱好发生冲突。比如父母费了很多心血才换来自己读大学的机会,所以自己必须以非常优异的专业学习成绩才能回报父母。而当下思潮可能会教育学生要出国读书给自己镀金,所以自己必须在专业课之余猛攻托福GRE,确保能获得出国的英语技能敲门砖。同时,自己可能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找不到热情,但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有兴趣。
在外界不同方面的期望的冲突以及与内心真实渴望的不协调时候,如果学生并没有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或者不同的渠道去解决这个不协调,而且持续把这种不协调回避或者忽略的话,我们称这类学生处与迷茫状态。
第二阶段:摸索状态 相对于迷茫状态,学生会进一步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来反省自己和观察世界,从而去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通常学生会通过阅读名人的传记文书、和校内外的职业规划导师沟通、向师兄师姐请教经验、参与不同的社团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不同的学生,摸索的力度和广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浅尝辄止,有的人可能反复尝试,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并扩大自己对未知疆域的认识。
但不论如何,相比于第一种状态,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可能会不断挑战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假设”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由于还在摸索当中,时而对自己做出的判断还会怀疑。
大部分的大学生开始从大
二、大三进入摸索状态,后知后觉的学生可能到研究生或者毕业后才开始进入摸索状态。
第三阶段:定式状态
在经历过一段摸索期之后,在面临着人生一些重要选择的关头,比如进入毕业年级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给自己的摸索期下一个结论。我决定要考研、找工作还是出国读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但大部分情况下,迫于现实的紧迫,学生必须给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判断,否则会贻误战机从而在竞争中失去机会。但客观来说,学生在选择毕业出路的时候,信息大部分是不对称的。多数情况下迫于竞争的压力,学生会朝着既定目标的工作去努力准备实习、面试等等,因为这些努力都是必要的,而不会有时间再进一步了解这个既定目标或者思维定势是否适合自己。
第四阶段:领导状态
90%的学生会认为在定式状态的阶段,已经找到了自己个人发展的方向以及下一步的选择。但事实发现,很多学生终于实现了其既定目标,根据其定式思维进入了人生的下一站的时候,其现实离自己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可能是以前期望的公司,并不像自己想象中有那么好的文化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能是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继续作学术,做研究。可能是发现所谓的研究生文凭、海归文凭并没能给自己镀上多少金子。在这些学生中,除了少部分人会持续摸索新的途径来突破自我,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社会、年龄增长的压力将慢慢习惯这种现实与自己期望的差距,并减少自己的期望,从而把目标放在日常的琐事而庸于现状。我把这种结局称之为“定式状态的悲剧”
发生这种“定式状态的悲剧”的根源于一种被动的定式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而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又来源于一种稀缺和不自信的心态。
因为我们工作很难找,而且我现在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我要读研。但是否存在另一种状态,可以让青年学生真正发挥其潜力、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热情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达到一种自我领导的状态。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达到领导状态,需要从之前三个状态中都具备不同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在迷茫阶段,与其拥有被动的思维方式,应该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对什么事情有热情?根据我过去的经验,我擅长做什么事情?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我的潜力、兴趣和热情? 如果没有找到,我自己是否能开创一个?
在摸索阶段,与其浅尝辄止,而要持续学习,持续主动寻找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去锻炼自己、开拓自己。永远觉得自己是很狭隘的井底之蛙,永远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所谓的“事实”。永远记住,做正确的事情比有效的做事情更重要。不要因为为了担心损失目前的利益或者竞争优势,而放弃去寻找真正帮助自己走向领导阶段的可能性。
在定式阶段发生后,永远不要放弃突破自我的愿景和坚持,永远不要降低自己的期望而庸于现状。
只有拥有主动的心态,去选择你所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而非做别人期望我必须做的事情,我们才能够真正领导自己,革新自己,超越自己。
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更宽,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适合的是最好的!
3.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不应该受冷落.品行兼修,并且都优秀!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5.学校邀请就业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就业交流沟通.多让部分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回校讲课,演讲,或者成为授课教师!(特别是营销类,管理类)
6.学校尽量建立企业的HR/管理层来校指导就业的平台。
7.建立实事求是的,有规律、有目的性的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的平台。
8态度和认知: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仅等着用即可,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认清自己所知所学;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认清自己优点和不足;认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选好自己就业的方向;选好自己就业的道路;准备好自己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树立自己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心态。
记住: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而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开始!
大学毕业是从一个平台进入了另外一个平台,学校的知识和文凭不代表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未来!
人生要经历无数起起伏伏,人不能一直如意,人需要不断磨练,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最需要历练。未来是可见的,只要坚定心中的那块种满梦想种子的田地会发芽!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杨 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11级酒店1班)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对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有待丰富,社会实践基地不能满足需要等方面。因此,应该在巩固已有的社会实践成果之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使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现状
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好第二课堂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水平。通过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型;实践活动的模式已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社区化和持久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均有自己的社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由高校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各院系根据专业情况开展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实践,如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由由团委及学工部门主管的以“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其活动内容和形式由初期的“一般性公益劳动”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调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人们把教育看成是为了传授知识,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取一张就业通行证,或者是为了选拔高层次的人才,这是对教育“育”人这一基本功能的背离。一些学校和家庭固守片面发展的取向,把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仅仅理解为学好知识,掌握技,忽视社会实践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与力量。学校、家长围绕升学,片面追求智育,忽视各方面共同发展,尤其是劳动素质的教育。很多学校不顾教学大纲的要求,长期不开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能课,不注意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劳动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而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二)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
(三)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效果不佳
绝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本科学习期间会组织并安排其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到了实际知识,但仍有少数学校未组织社会实践,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部分由学生自行安排,而学生大部分由于单位不接收、考研复习、不愿实践等原因未能真正参与实习。此外,部分学生在自己寻找的实习单位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在公司实习基本是“打杂”,无工资或补助,实践效果较差。
(四)学生未能真正深入参与实际工作
很多学生再实践期间主要是参观,实际工作较少,对专业学习及能力培养作用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数安排在大
三、大四年级,需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不同于低年级的认识实习,因此,实践的目的要求也远不止参观车间厂房,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工作才是重点所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改变观念,建立有院校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二)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引导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仅当成一门学位必修课,应付了事,对此,高校应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专业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认识到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效。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积极推进社会实践与“两课”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又带着实际问题回到课堂,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抽象到现实,由绝对到辨证,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辨证能力;其二,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只有同现实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用人才,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及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相联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三,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辛苦、创业的艰苦、挫折失败的痛苦,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创业精神。
(四)提供经费、场地及必要的培训、服务,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首先,高校应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高校教务部门、各院系等必须加强与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在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农村乡镇等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争取各院系各专业都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律和社会知识的培训,提供心理咨询和信息咨询,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创造社会效益,获得社会认同。
(五)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
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利于调动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应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通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学校探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制度,凡在校学生参与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顺利完成任务的,可以通过申领综合素质认证手册的方式得到学校的认证;将学生社会实践结果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做到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各种推优评优活动挂钩,调动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益尝试。
(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
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方受益的事。在宣传过程中,高校要扮演主角,可通过宣传资料、演讲、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
(七)实现“校企”合作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恰当的沟通机制,必须将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授课内容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与社会上所需要的东西相符合。学校
和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可以将企业的研发放在学校中进行,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校内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具体活动当做学校的实践实验室或者实践观摩室,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结束语研究大学生实践问题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学和用脱节的问题,可以将理论知识具体运用。这对于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尽快的适应社会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2):21-24.[2]李欢,段冬林.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02):62-63.[3]吴永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33.[4]盛连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01):101-104.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多方面调查分析,我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本文章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引 言
受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14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14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27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11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
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首先是待遇定位。专家称:“我们不是用钱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其实这一点上,学生也在逐渐适应,降低自己的就业底线,这是很正确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毕业后我们没有工作,生存都出问题的情况下,还如何谈发展、谈未来?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像很多建筑行业公务员等职位都有相对的削减,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都会有所下降,我们应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北京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没有必要非留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更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业敬岗,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默认分类 2009-11-30 12:32:59 阅读275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目的.对象与方法
1.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
2.对象:XXXXX大学学生
3.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4.资料处理: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和统计。二.问题提出
现金大学生消费问题一日渐成为一个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校园与社会交界处,脱离了父母,开始经济独立,独自生活。大学是一个精彩的世界,社会生活又是充满诱惑的,对大学生的消费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免回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是消费问题。为了弄清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笔者对学校的同学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弄清楚化多少,怎么花钱,他们的消费中有那些问题,应该怎样的去改造这些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四、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五.资金收支概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88%的同学选择了父母,14%的同学选择了贷款,5%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11%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2%的同学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且来源趋向于多元化。由于课程安排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等影响,大二表现的尤为明显,有17%的同学选择了打工、7%同学获得奖学金、20%的同学进行了贷款。此时贷款也不再是农村同学的专利了,在贷款人群中约有40%来自城市。一位同学如是说:“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应该要学会减轻他们的负担了。”“贷款上学”成为可能后,一些持“超前消费”观的学生开始打起了它的主意。也不乏有同学认为,现在贷款有50%的贴息,比商业贷款负担轻,这笔钱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或给家里购置房产。
六.消费项目
诚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付款、到哪里去购物都阻止不了钱从我们的口袋流入商家的腰包。虽然大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大学生始终是消费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族。小到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连锁超市,大到方圆几公里内鳞次栉比的卖场、餐饮店,在计算销售额时,都不得不为他们的鼎力相助而心存感激。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扩大内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伙食费用以外,再让我们看看其他费用的分布情况:学习、日用品各20%以上道不足为奇,而休闲娱乐也以23%与之分庭抗礼,可见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
(1)通讯与电脑
在通讯费用方面,平均而言,每位手机用户每月消费76元,每位同学每月要打掉54元的电话卡(包括201卡及IP卡等),BP机则几乎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要知道各家手机制造商们推出的最新机型,相信你最先想到的应该不会是大学校园吧。但事实却是,几乎一切新宠都能在这里见到。目前,大学生中拥有手机者不在少数,且随年级的上升有明显增长趋势。据网络调查,大一新生的手机持有率约为20%,这个比率在二年级跃升至50%。再看高年级,由于实习等客观因素,超过80%的人已成为现代通讯网中的一员。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学校这个比率更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4%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从对拥有电脑的同学调查得到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为休闲娱乐,再者为查资料。当问及对电脑的要求时约7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型,20%同学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总的看来,大学生购买电脑与专业和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更与经济实力有关。在现今最想购买的物品的调研中,电脑也以超过50%的绝对优
势胜出,其次是手机,接下来有Diskman、Walkman、照相机等等。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校园网的开通不无关系,便捷的网络环境是导致同学购买电脑的最主要原因。
(2)网络
忘了是哪个广告的文案,却说出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e浪淘沙出名人。”不每日触网的莘莘学子仿佛就很难证明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新人类。有的痴心网虫甚至可以凭对网络的无限热情来抵抗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然欲求――食欲、睡眠。当某人迷迷糊糊地在6:30分时醒来,却发现上铺才脱衣服睡觉,也绝不会大惊小怪。同学们给“上网”起了一个昵称,叫“抄机”。可抄的都有什么呢?光怪陆离的电子游戏,牛皮吹到天也不会破的聊天室,更有五光十色的花边新闻。
大多数院校都会在开学时向学生提供一定数目的免费上机时间。但这几十个钟头只可算正餐前的开胃酒。想吃主食仍需掏钱。校内价格最低,每小时仅需1元,但缺点是网速奇慢,chinaren等较有影响的网站是很难登陆的。相比之下,校外的网吧价格翻了一翻,但愿意掏钱“慢慢享受速度乐趣”的是大有人在了。
(3)其他
旅游在大学生消费娱乐项目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费用较高,平均每人一年一次左右,其实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价位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旅游的。同时去快餐店的次数也是平均每人一月1~2次。
九.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十、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