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机电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搞好机电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太行焦化公司机电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落实总公司经营分析会议精神,摸清太行焦化公司经营管理诸多方面的基本情况,为领导下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策提供依据。总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对太行焦化公司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并对有关部门进行了专业分工。
按照分工我部负责机电设备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修理方式、修理组织形式);供电管理;电费及修理费分析等内容的调研工作。针对领导的安排,我部由负责设备、供电和节电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采取的工作方式:为认真搞好这次太行焦化公司的调研工作,按照总公司领导的指示,不怕麻烦,无论大小问题都以严格的态度,不求快速但求结果。在调研的几天中,主要采用了听介绍、交谈,提问,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形式,接触到了分公司领导、技术人员和值班的职工,进行多方位多人次的调查了解情况。
我们先后走访了总工办、企管科、机电办、化产、炼焦车间,并对有关的生产工艺如化产的混合水、鼓冷、冷却塔、初冷器等工段;炼焦的四大车工作流程、捣固、装料、推焦、倒烟、拦焦、熄焦、除尘等以及备煤的装、运、加工线进行现场查看。为搞清产量的变化对用电量的影响程度,还对该公司的中央配电室、车间配电室的设备运行及负荷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机电设备及节电用电管理基本情况
(一)设备管理机构设臵
机电设备和节、用电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公司由副总经理分管机电,下面设机电副总工程师负责机电技术管理;具体执行机构为机电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有正科长一名,负责全面工作并主管工程预算,副科长两名,一名为新焦炉工程采购组成员主要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一名负责用电设备管理,科员三人分别负责新焦炉设备合同、设备验收,设备的完好维修大修、检查管理、节电、用电报表、设备的入库与出库等工作。
目前,公司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和用电管理在一起,只是在组织和实施设备的大修由机电维修中心共同开展工作。现在焦化公司维修中心的情况为:现有人员61人(不包括2名外聘人员)其中:管理人员6人、仪表工7人、电修人员42人(其中:35KV变电站、201、202开闭所、中央配电室15人、工程安装2人、新旧电器维护、维修25人),设备大修人员6人:其中:包括2名机工和1名铣工,设备大修力量严重不足,现全厂设备大修工作基本上由车间完成,2009年没有因为设备大修质量和工期影响生产。2008年维修中心有大修人员31人,能够承揽大型设备的大修工程。由于上96万吨捣固焦工程,大部分大修人员先后陆续调走,无法承揽大型设备的大修工作,全厂设备大修任务只得转入本车间完成。
太行焦化公司管理的变电站每班安排2人值班,公司内的新线车间配电室每班由1人值班,其他的配电室没有安排专人值班,每天有三名电工负责白天的午休时段和夜间的电气操作工作。电工全部归机电维修中心负责管理,其他车间不设电工只有维修焊工和钳工。
(二)设备的使用:
设备的使用维护由各车间工段负责,按焦化公司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实行包机维修保养制,将每台机电设备分包到人,车间和公司按相关标准对车间或个人进行考核奖罚,发生机电事故后机电办按照规定和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对责任人和相关的负责人给以处罚,月底由企管科出考核结果,开支时兑现。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三)设备的大修(维简):现焦化厂设备的大修严格执行总公司关于设备大修的有关规定,根据总公司审批的年度大修计划,首先由车间向厂机电办上报设备大修的申请,由机电办审查后,报厂主管领导审批和厂长审批。审批手续一式三份,除机电办留一份外,其余两份分别转交厂财务科、和器材科。根据设备大修审批报告,由厂机电办下达设备大修开工报告,由厂维修中心(或车间)按开工时间和大修的内容准备备品、备件组织人员进行大修。设备大修竣工后,由机电办、器材科和车间有关人员对大修的设备按完好标准进行验收,检修中心(或车间)对验收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验收合格后,填写“设备竣工验收报告”由车间、机电办、器材科参加验收的人员签字。对于设备的大修(维简)从分公司主管领导、机电办到厂维修中心(车间)都高度重视,根据总公司审定的大修计划,由机电办牵头认真组织实施,在克服各种困难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大修任务上半年先后完成了熄焦车、推焦车、电扑焦油器等大型设备的大修任务,厂内急需大修的设备基本上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没有因为设备大修问题影响生产。
2009年全年计划大修设备26项、大修金额126.7万元,截止九月底实际完成设备大修(10)台,大修金额(92.44)万元,9月份计划大修金额(34.2)万元,当月项目已完成。
(四)设备的修理;
关于设备的维修,公司严格控制生产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对设备的修理(对应焦化公司的大修)和日常小修材料费的管理采用了全年定量管理控制,分月考核的办法。即年初由机电办依据以前的设备修理和材料费的数据 在结合设备的增减生产产量的大小初步拟定各车间的全年控制指标,然后报有关的领导开会确定,形成一致意见后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厂企管办每月都要对各车间备品、备件、用电和材料消耗等下达资金计划,并对各单位指标消耗情况及超出部分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向厂领导汇报。现全厂大型设备均实行了包机制,责任落实到人,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与个人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建立健全了岗位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每月由机电办牵头对各车间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对违章操作和事故责任者进行处罚。
调研中发现,新焦炉的生产目前仍不很正常,如捣固机摩擦片脱落,煤饼裂塌,推不出成品焦(卡在炉内)导烟车不好用等影响了产量任务的完成。上述情况的发生,具体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确诊,焦化公司已请使用同类设备的公司技术人员前来帮助解决。
(五)用电和节约用电管理
1、供电系统情况:目前,焦化公司的供电电源来自两个35KV变电站生产用电电压是10KV站内装有35KV变压器2台单台容量6300KVA,站用变2台,每台容量50KVA。
2、电容器无功补偿情况:在变电站装有集中补偿电容器组2000K乏,在10KV系统的201和202配电室分别装设电容器3000K乏;因目前用电设备运行负荷未达到设计要求,故在新焦炉内仅投运201、202的1200千乏电容器,补偿效果较好,功率因数一般在0.95以上。
3、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
为切实抓好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定办法:如设备设施鉴定规范(办法)、设备检修制度设备使用、维护及保养制度、设备管理办法、机电设备托修管理规定、机电设备“包机、包修”制管理规定、机电设备事故管理制度、机电管理考核、办法用电管理办法等。
4、电能计量设臵情况:
为细化管理有利于考核管理,1 0KV系统装有多功能智能计量表90块(高低压用电),实现对各工段、工艺、大型用电设备的用电量分别计量考核。
5、用电管理的具体落实:机电办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配合企管科进行分项下达指标检查落实考核。其主要的方式是以全面预算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如用电量的考核,每月机电办根据各单位以前实际用电的多少、产量的大小、设备的变化及环境影响(季节温度变化)诸因素等测算出下月的用电指标经焦化公司有关领导审批报企管科,作为下月对该单位的考核依据,机电办按期抄录各单位的计量电表填报《电量电费计算表》计算出实际用电量,月初对上月的完成结果进行考核。并编制《车间全面预算》报表和用电量分析报告,分析用电量计划完成情况及偏离计划的变化原因,将结果一
并报企管科,进行奖罚考核。
如9月份用电量计划安排和完成分析情况参考附件2,焦炉计划用电113万KWH实际用电99.7万KWH少用电13.3万KWH,(不计工程等非生产用电)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量减少,计划3.9万吨实际完成3.3万吨,减少0.6万吨(按电量的计算周期上月25日至本月25日)。从焦炭的生产工艺上讲,用电量下降是必然的,产量减少备煤的上煤量减少,炼焦车间的4大车运行次数也随之减少相应的机电设备用电就降了下来,其他的如化产车间维修中心修理办公等变化不大。
按吨焦用电量(产品单耗)分析,按焦化厂用电统计周期计算产量电量:
8、9月新焦炉产量均为3.3万吨。8月生产用电量120.3373产品单耗 36.36 kwh/T;9月生产用电量99.7493.产品单耗29.78kwh/T说明在用电上没有增加成本,设备运转状况将逐步趋于正常。
(六)、电费管理:电费计量结算比较简单,通过公司内部安装的多级计量电表,将公司的总用电量分解到各下属单位或工程队等公司外用电户,公司内的电费按总平均价计算电费,但不作为考核根据,只考核电量,外用电按固定0.8元/KWH的电价(高于平均价)收取电费,总电量和总电费供电公司电费结算数据给出。9月份计划电费焦炉92.7万元;实际完成78.7万元,电费实际减少,主要是产量的变化的影响工艺用电所致,设备用电管理没有明显漏洞。如焦炉没有完成计划产量减产6000吨所以用电量下降。
三、调研结论:
通过对太行焦化公司较全面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该公司的机电设备管理节电用电管理以及电费的管理还是比较好的,没有发现在大的管理漏洞,机电管理对生产及经营任务的完成影响不明显。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在用电管理上,现公司对下属车间班组的用电只考核电量而没有考核电费,存在着节电而不重节资的问题。当然如果全面按电费考核,还需增加智能电表的资金投入。
2、高压配电室的值班现为一人设岗,对发生事故情况下的可能会误事,因单人按规定不允许操作电气设备的开关,而要等其他的电工赶去,势必耽误时间。
3、焦炉上煤时,一旦出现煤饼塌落,清理费时延误下一个工序的进行,应考虑增加运输溜子。
调研人:某某某
第二篇:企业标准化管理调研报告
为全面推行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标准化管理,改善城市公交整体面貌,全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和管理水平,根据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关于印发2012福建省城市公交标准化达标测评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闽运管城运【2012】3号),我处对市区四家公交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这次对四家企业的调研,主要从服务规范和安全档案两方面着手。服务规范主要是查看企业的管理台帐,包括:车辆整洁合格率、车辆服务合格率、服务设施完整率、发车正点率、车次完成率、乘客满意度及乘客投诉处理率等。安全档案主要是查看……
从总体来看,四家公交企业基本能按照省局的标准化管理标准进行测评,内页资料较齐全,各项指标测评值均能达到9分以上。其中闽运公交标准化管理做得比较好。该企业在省局标准化管理测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对测评标准进行了细化,不仅严格执行了省局的各项达标测评项目,而且对于企业的服务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从对四家公交企业的检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内页资料的填写还不够规范。诸如一些扣分的细节填写还比较马虎,有些企业仍在用旧的检查表。
2、各渠道的投诉处理件归档不完整。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投诉件只看到投诉登记,没看到相应的反馈信息,造成投诉反馈件档案信息的不完整。
三、整改建议
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整改建议:
1、各公交企业要严格按照省局的测评标准,认真做好各项测评台帐的建立健全工作。
第三篇:机电专业调研报告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调研总结报告
(2010级)
一、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把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好,切实做好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贯彻执行学院《关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我们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岗位群、岗位素质、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等提出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要求,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专业发展建议等问题,组织各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和毕业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专业培育方案和措施。我们机电专业教师在2010年上学期深入多家机电类企业,进行考察。
二、调研情况汇报
(一)院校: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二)院校专家
1.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何国旗教授,博士
2.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方忠民,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3.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廖友军,副教授,省级专业带头人
4.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系副主任王玉辉,副教授,省级专业带头人
5.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 张谦
调研时间:2010.04.1
2参与人员:周迎春、何瑛、陈雄辉、杨益梅
调研情况细述如下: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方忠民博士向我们介绍了该系情况:
机械工程系是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最多、招生专业是全院办学历史最长的系部。现有教学班级44个,学生1440余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高級职称20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35人。在专任教师中,担任湖南省高等教学会金属工艺学理事会副理事长1人、铁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1人、湖南省电工维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株洲市职业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科带头人1人、株洲市加工制造类学会副理事长1人。目前主持省级精品专业一个、省级精品课程一个、参与2007年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一项、2007年省级一般课题两项、2008年参与省级课题3项、2009年主持省级课题4项。该系创建于1956年,办学历史悠久。尤其是机械制造与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的办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实训设备齐全。50多年来,已经为铁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3000余人;2004年学院移交地方以后,高度重视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坚持“立足株洲、服务长株潭两型社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机电工程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融合专业特点,制定并开始实施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两个假期和第6学期在企业完成半年顶岗实训,同时把“双证书”要求纳入了专业教学计划、对毕业设计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毕业设计课题更多的是真题真做,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同时,我们紧贴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实现了“大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改革,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并实践了讨论式、案例式、以工作任务、工程项目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改革成果显著。目前开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两大专业,下设数控技术与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设备营销、工程机械、工业设计、焊接与自动化七个专门化方向;建有单片机原理、电工学电子技术、检测信号与信号处理、金属切削机床、控制技术、金属热处理、金相观察、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可编程控制器、内燃机、数控原理14个标准实验室;数控仿真加工、机械CAD、CAM、模具设计与加工专用机房;内燃机拆装、钳工、机加工、铸锻焊、机械设备大修、电工等实训室,并建有一个功能较全的数控演练基地,主要面向机械制造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加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
人材。该系始终把培养有专门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工学结合,在办学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以外,还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专业课程和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课程,不断优化人材培养方案,加强了人材培养的针对性。目前该系与长沙高压开关集团、株洲齿轮厂合办的“长高班”、“汽齿班”,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完专业知识后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未出校门,先有岗位,学生在实习期间还可以获得生活补贴,减轻家庭负担,毕业后,经考核合格,直接到企业工作。2008年又与南昌铁路局、南宁铁路、昆明铁路局开设了2010届学生工程机械方向的订单培养班。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成在心态、赢在务实、胜在坚持”思想教育,并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去付之于具体的实践,使学生能在尽可短的时间融入社会大家庭。并且很多学生能很快从一线操作员成长为技术设计员。
他们所做的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企业专家
1.湖南汽车齿轮厂人事部部长罗总,叶总
2.湖南力达液压机械厂严总
调研时间:2010.04.10
参与人员:周迎春、何瑛、陈雄辉、杨益梅
调研情况细述如下:
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毕业生姓名:机电1071、1072班学生
调研时间:2010.04.10
调研情况细述如下: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南方沿海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我省西、北、东部崛起和
战略政策的实施,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技术专业人才。本专业就业形势较好,需要实践经验,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习实训的深度和广度,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前景。
三、调研总结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电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电设备的使用、制造、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这一措施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改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通过对企业、学院、专家的走访与调研,对机电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特别是湖南经济和制造业高速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及加工效率,实施自动化生产,企业对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的机电设备的需求已大势所趋,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已被各制造业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业内已出现严重缺口,这给高职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及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周迎春
2010-4-15
第四篇: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调研报告
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调研报告
注册登记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经营范围登记则是注册登记中的重要登记事项。经营范围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反映了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及服务项目,是企业业务活动范围的法律界限,也是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核心体现。其具体分为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一般经营项目是指不需批准,企业可自主申请的项目,许可经营项目是指企业在申请登记前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在市场经济不完善时期,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纵深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对内、对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现行的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所暴露出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体发展。如何改革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扩大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为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服务统筹城乡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们应认真思考和着重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现行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需求有悖。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对涉及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相关法律、法规都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变化并不大。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现行的登记管理模式已或多或少开始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最初申请
经营范围时往往不能预见以后全部的经营活动,登记的经营范围一般仅限于现有的经营活动,经营中一旦要拓展业务就可能涉及到超范围经营,必须随时根据经营活动的变化申请变更经营范围,于是,企业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变更登记上。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需要,随时自主调整经营项目,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受到限制,既影响市场活力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企业通过及时转换经营方式和项目化解危机。比如某公司,为了在“经营范围”中增减一项无关紧要的项目,不但要召开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还要在企业与工商部门之间车马劳顿,人财物的花费,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不计,更有可能因变更时间的影响而错失商机。频繁的变更登记也增加了工商部门的工作压力和行政成本。除了经营范围变更,公司主营业务备案程序也非常复杂。就拿我县的汽车销售公司来说,这些公司基本都在销售小轿车。设立登记时,由于小轿车销售和品牌汽车销售备案获批困难,导致的后果是:第一,超范围经营,受到工商部门的处罚;第二,银行车贷办理困难,影响销售。即使是完成了某个品牌汽车的销售备案,经营范围核定的也是某个品牌汽车销售,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灵活经营。
(二)新兴产业经营范围核定困难,缺乏指导。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之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催生,众多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许多新兴行业企业在名称核准和经营范围登记时,普遍要求使用符合国际惯例、在行业内约定俗成的用语体现其行业及服务特点。但是,新兴行业许多用语
及表述在工商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指导意见中并无明确内容记载。例如,登记人员在核定经营范围时,参照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但是很多新兴行业像“活性水分子材料制造”、“汽车模拟驾驶培训”、“淘宝网代购”等等,都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尚未明确的。对这些行业经营范围的核定,往往需要向有关部门电话征询,一些跨部门的新兴产业、行业还常常多方征询无果,致使登记人员对其行业及经营项目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和核定。并且,新兴行业种类多、范围广、情况新、涉及部门多、需要前置许可审批的行业多,繁杂的经营项目,往往令登记管理人员难以准确分辨是否属于特许项目。究竟哪些新兴经营项目需要前置许可审批?需要哪个部门审批?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对相关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影响行政效率和服务形象。
(三)经营范围核定存在不规范、欠统一的问题。
按照规定,涉及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应按许可证内容核定。但有些部门对前置许可的核定与工商部门登记依据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尽一致,当一个项目有多个行政许可时,还可能存在相互表述不一。如《卫生许可证》的“KTV包房”,在《文化娱乐许可证》中则表述为“卡拉OK”,消防部门开业前的《检查意见书》又是“歌舞厅”。这给工商部门核定经营范围增加了难度。除了许可的表述不统一,每个部门对许可的有效期限定也不一样,比如某宾馆,《特种行业许可证》有效期是2012年10月25日,《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又是2012年12月2日,《烟草许可证》有效期确实2012年12月30日。
结果,因为许可证期限不一,该宾馆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做多次变更登记,否则就将面临工商部门的处罚。此外,特许项目繁杂也导致核定经营范围难以准确统一。这种核准之难主要体现在在经营范围中的涉及前置性行政许可的特许项目数量繁杂,尽管国务院已经先后四次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我国政府目前管理型体制的特点仍未完全改变,使得行政审批的总量仍然很大。工商部门经常要为一个经营项目是否需要行政审批,如何准确表述等在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反复咨询求证。在得不到明确意见的情况下,只有采取折中办法,或不核该项目,或只核大类,或加括号、加限制词,有的执照上可谓是“括号林立”。加之登记人员理解能力有差异,导致同一项目在不同工商部门登记的结果可能不一致,有的能登记而有的则不能通过;有的使用大类行业用语、有的用中类用语,而有的则是用小类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之外的不规范用语等。
二、改革经营范围登记管理的几点建议
1、非禁即入,灵活核定,进一步放宽企业经营范围。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有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畴内可以自主决定其经营活动的领域。工商注册登记的性质是公示性而不具有创设性,因此工商部门进行经营范围登记应当是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而不是也不应该代替公司作决策,指定公司生产什么、经营什么、或者对公司经营范围任意进行限制。公司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他的营利性,其一切活动之根本目的便在于实
现营利,而交易的便捷可靠是达到营利目的的重要条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注册登记工作也应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笔者认为,按照“法不禁止则可行”的法律精神,对于经营范围的核定,可以适当尝试无具体经营范围核定模式,这一点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圳于今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经营范围由商事主体在其章程、合伙协议或申请表格中自行规定并报商事登记机关备案。商事登记机关不再对经营范围进行核准,除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典当行、会计事务所等12项法律法规规定应经审批的情形外,商事主体申请登记时无需提交前置许可批文,商事主体领取营业执照后可直接经营所有合法的一般经营项目。法律法规规定需取得许可审批方能经营的许可经营项目(如餐饮服务许可证、环保批文),商事主体取得许可审批即可经营。
2、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新兴行业经营范围中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登记机关应当按照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许可证件核定的范围,核定其相应的经营范围;不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可依据申请人申请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相应的类别予以核定经营范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包含的,但并不涉及前置审批、亦非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可根据企业申,灵活核定不违反公序良俗、能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此外,在新兴行业行政许可中,登记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登记理念,在符合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基本要
求,符合经济发展方向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给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既不简单地企业要求什么就登记什么,也不能为了管理需要和规避风险就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灵活、科学、合理地进行工商登记。2012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下发了《新兴行业企业登记试行意见》(企函字〔2012〕4号),随后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市先后制定了相关贯彻实施意见及《新兴行业企业登记参考目录》。参考目录从经营范围表述、行政审批、行业代码等方面入手,对新兴行业企业登记工作进行了规范,共涉及融资租赁、文化动漫、消费金融等46个行业,并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登记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这些都是对新兴行业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也必将对新兴行业企业登记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达到规范服务新兴行业登记的目标。
3、加强沟通,统一标准,做好经营范围登记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及时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倡导涉及许可审批的相关部门共同遵守,加强与工商登记管理相关的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前置许可的内容、有效期限等达成一致。在工商系统内编制统一的《经营范围核定规范》,用以规范包括:行业代码、行业名称、经营范围(大类项目、中类项目、小类项目、包括项目、不包括项目)、行政许可部门等内容,并随时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为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人员提供规范统一的参照标准,确保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此外,针对不断更新数量繁杂的特许项目,应着力登记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及时组织学习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相关
业务培训,培养熟练掌握注册登记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素质精良的登记人员。同时号召登记人员要积极学习,及时掌握了解新知识新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制定颁布情况。重点学习产业政策、产业体系、新兴行业分类、新兴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等产业相关知识及各项扶持优惠政策、成为“万事通”,使自己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为登记工作筑牢知识储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登记窗口工作人员新兴产业知识水平和服务经济方式转变的能力。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调研报告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问题的调研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完善跟踪管理制度,建立企业所得税管理长效机制,我科室认真进行了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理念、思路
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应以总局关于加强所得税管理24字方针为指导,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手段,充分落实岗位责任制,以达到实现企业所得税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所得税风险管理质量,从而保障企业所得税组织收入、调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合保障国家税收权益的职能作用。
二.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总体要求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中的自行申报项目、审批(核)和备案管理项目以及日常管理中涉及跨管理项目等。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从管理项目着手,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要求,在企业所得税项目实施审批(核)、备案或申报后,通过信息资料的登记、比对、分析、核查等系列管
理行为,把握管理的关节点和风险点,对企业所得税管理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以达到规范管理和连续管理的目的。
三. 各地后续管理的做法及经验
一是抓日常监管,完善征收方式鉴定。建立以汇算清缴检查为基础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调整机制,将上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结果作为本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调整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得税纳税人按进行核定,严格把握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认定标准。二是抓户管基础,认真登记后续管理台账。要求税收管理员结合每户企业的纳税情况、亏损弥补、税前扣除项目审批等情况,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事项、免税收入及有关项目余额进行分析审核,看其是否如实申报,为后续管理打好基础。三是抓动态监控,组织纳税评估和重点检查。把存在涉税审批、亏损弥补、税负明显偏低以及其它异常情况的企业列为检查对象,组织业务骨干开展重点检查,认真审核其所得税应税收入及纳税调整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四是抓收入分析,探索分类管理。进一步做好企业所得税收入分析工作,提高收入分析水平,参照企业规模、行业、征收方式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所得税分类管理制度,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抓后续审查。在申报期截止后,对应享受而未享受减免税优惠项目的企业进行清理,并对符
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违反总局政策规定和我省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办法进行备案管理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税收执法过程追究;对于企业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税收优惠,将应追缴其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按征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六是抓强化培训,做到有备而来。挑选一批精通税政、稽查、征管等方面业务的干部组成企业所得税管理项目小组,通过学习材料、传阅书籍、到企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培训和实践,鼓励干部探索行之有效、易于推广的纳税评估方法,并坚持先行先试,研究建立通用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模版等,为全面实施审计式纳税评估做好人才、知识的储备和方法的积累。
四. 主要问题
第一.对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存在对所得税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这在基层国税部门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是存在“重流转税、轻所得税,抓大放小”的思想。虽然近年来国税局所得税收入总额迅速增长,但占税收收入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部分领导和干部不能充分认识所得税的作用,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去进行管理。同时也存在重视大企业所得税管理,忽视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的
问题,再加上缺少科学的必要的考核机制,致使部分基层单位出现放任自流、管理淡化趋势。二是征管力量配备不足。虽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逐年增多,但基层一线的税收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应得到充实。目前基层部门所得税事宜基本都由税政部门扎口管理,国税机关仅有1-2人兼管所得税,往往主要忙于文件的上传下达和事项的审核审批,致使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三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由于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强、具体规定多且变化快、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联系紧密、纳税检查内容多、工作量大等特点,部分税务人员还不能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和稽查的业务骨干不多,从而导致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
第二.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监管乏力。一是漏征漏管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目前企业所得税由国、地税两个部门征管,税务登记数据没有实现实时共享,缺乏相互协调配合,导致税源管理上出现空档。同时,与工商部门缺乏横向联系,信息交流不畅,基层征管力量不足,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经常性的漏征漏管清理,致使新办企业漏征漏管比较严重。二是税基管理不到位。新办中小企业成分复杂,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财务核算不规范,申报数据不真实,再加上管理中存在征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使得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税基的控管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同时许多
随着许多审批事项的取消,后续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三是征收方式矛盾比较突出。目前,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主要有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方式。总局要求严格控制实行核定征收的范围,但新办中小企业普遍不能准确核算盈亏,致使查账征收不能落实到位;对中小采取核定征收,由于总局规定的核定应税所得率标准过高,各行业、区域之间的盈利水平与核定应税所得率存在差距,难于操作;而且目前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确定由于国、地税掌握的标准、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同一地区,同等规模、相同行业或类似行业之间因主管税务机关不同税负差距明显,诸多矛盾使得对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难度很大。
第三.税务部门的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一是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不规范,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当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明确,部分单位把它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没有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责落实不到位、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困难、选案随意性大、评估方法过于简单、评估质量不高、评估各自为政、缺少统一标准等问题。二是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所得税政策复杂,日常管理中需调用的数据繁多,急需利用信息化管理来提高效率和质量。但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还没有专门的所得税管理模块,无法对所得税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而且在系统中,有关所得税管理的数据也
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
五. 如何加强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等行政审批取消后的后续管理
在企业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时,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税务机关应以证据确凿并能证明资产损失确已发生的为税前扣除的,不得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提前或延后。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取得税务机关予以同意的书面文书的,税务机关应督察企业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将予以同意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金额从相应的会计科目中核销;当年不核销的,应作为税收与会计差异进行账务处理。为以后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
税务机关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实施审批时,要对企业申请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关联性、充分性进行符合性审查;对企业申报资料有疑问的,可现场调查和取证。
税务机关以后在纳税评估或检查时,发现企业提供虚假资料骗取税务机关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同意的,应对企业报损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或补税,并按照征管法进行处理。
税务机关应建立立企业信用信息库,在通过评估审查发
现问题后,及时反映在相关系统上,以便对企业近年来的经营情况就行跟踪管理,针对违规企业,可起到相应的震慑作用。
六. 如何加强跨项目的后续管理
重点在于对跨项目加强台账管理。台账包括基础台账、一户式台账和跨台账。根据基础台账的数据资料,主管地税机关应分年分户建立企业所得税一户式管理台账,将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内所有后续管理的项目登记在一个台账里。
在建立和完善纳税人基础台帐和一户式台账的基础上,主管地税机关按户建立企业所得税分后续管理台账,对纳税人跨的所有后续管理项目登记在一个台账中,通过与申报表、其他台账比对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所得税项目的动态管理。
企业所得税台账由税收管理员根据企业纳税申报和税务管理的信息进行登记,并负责数据维护工作。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或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台账相关数据;检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传递至管理部门,由税收管理员对台账进行维护。
例如亏损弥补项目的后续管理,取消该审核项目后,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包括预缴申报和申报)可自行计算
并弥补以前符合条件的亏损。主管税务机关应:首先建立亏损弥补台帐,通过与各申报表的对比分析,对企业亏损及弥补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其次应及时了解掌握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与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和利润水平差距较大的企业,以及连续亏损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了解亏损的真实原因,特别是对其发生的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合理性等加强检查监督;最后发现虚报亏损的,应及时进行纳税调整、补征税款,涉嫌偷税的,对其进行及时查处。
再如贷款损失准备金方面:一是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台帐二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应收帐款情况,做到季度有审核,年终有结算;三是应要求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说明坏帐、呆帐损失采取直接核销法还是备抵法;四是主管税务机关应着重审核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已计提准备金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重点是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准备金数额,是否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和《金融企业呆帐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号)的规定执行,其计算基数和比例有无超出规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