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这个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关注就业状况,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解决措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自2008年的世界性经融危机以来,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就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从体制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以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本就不多。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使得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令人担忧。2010年6月底和8月底两次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最高。6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1.61%、本科生75.08%、专科生77.90%;8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6.23%、本科生81.72%、专科高职生82.55%。2011年省教育厅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933万人,为历年之最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即将遭受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的供给出现的一系列原因
2.1.1高校毕业生人数供应过多
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2.1.2大学教育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 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2.1.3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目前大学生过多,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时出现了性别歧视现象。据有关国家部门专题调查显示,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其中还有 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
2.1.4毕业生不能对自身有准确定位
毕业生往往眼高于顶,低档工作不愿做,高档工作不会做。专业水平陈旧且书本化,难以适应社会。目前有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学生所学知识跟不上科技水平的发展,因此不能正确运用于工作中。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
2.1.5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
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2.2就业岗位的需求造成的原因
2.2.1大学生需求量少
据统计,就当前的状况来看,每一年就业岗位的增长为百分之十,但是大学生供应量却以大于三倍的速度在增长,也就是说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远远小于其供应。近年来,我国就业环境并不宽松,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造成了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少,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紧张。因此,就业岗位的稀缺是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
2.2.2 复杂的经济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金融危机虽已过去,但他对大学生的就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一系列的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支持下,我们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实际上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见底,尤其是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还要进一步的显现。同时我们国家本来就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长期压力,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2.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的高要求
大部分用工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希望专业对口。看来大学里选择的专业对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有很深远的影响,用人单位当然都希望招聘进来的工作人员能以他们所学过、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来服务于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于是在招工时就表现为对相应的专业人员的关切。由于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的特殊性(高素质、无经验),用人单位均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寄予厚望,但同时还很看重大学生的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素质,这在大学生中还普遍比较欠缺,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本人深思。但实际上由于高考的压力使大学生在大学里过于放松,而缺少了专业知识的锻炼,这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2.2.4就业中的裙带关系
目前社会的不良现象,近半数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在“你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的调查中,44.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和找熟人;其次才是通过人才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个人自荐、学校组织的就业推荐活动,分别占17.11%、15.18%、14.97%。据团中央、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很令人担忧,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第四点来看,选择IT行业给自己寻找出路。
3.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具体要求从政府、毕业生自己、家庭、学校跟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1政府方面
(1)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拓社区就业新领域,扩大就业的需要。继续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在农村任职,促进大学生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推行有利政策,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管理上消除一些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
(3)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
3.2毕业生自己
(1)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术业有专攻,在学校里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2)注重能力培养,积极积累经验,提高竞争能力。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自己毕业求职时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
定坚实的基础。
(3)德、智、体全面发展,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3.3家庭方面
俗话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在大学生毕业待工作的这段时间,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正确的和子女沟通,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3.4学校方面
(1)大学应该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以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综合技能。
(2)学校应该与公共及私人部门合作,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并将其融入大学课程规划与开发中。
(3)大学应该确保市场了解毕业生的技能,包括专业技术技能和有效适应变化需求的技能。
(4)大学应该咨询产业、政府及行业委员会以确保将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便于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
3.5社会方面
(1)私人部门应该与教育界合作确保大学能了解他们的需求;应该坚定地承诺实施技能培训与开发,特别是通过内部技能培训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2)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根据个人在校所学的专业以及即将上岗专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学习,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很严峻,但我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这将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我们即将步入求职生涯,所以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要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谢维和:《分层、标准化与证书——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8期。
[2]魏有兴等:《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6月刊。
[3]杨吉军等:《就业问题的制度经济分析》[J],《当代财经研究》,2001年5月刊。
[4]赵月华:《制度完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4期。
[5]王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1期。
[6]卢现祥主编:《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第二篇: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分析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资料显示,一项对200多家知名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针对2010年应届生的招聘趋势较之2009年有明显好转,岗位数增加幅度预计达到16%-20%。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基数已经非常巨大,在全社会就业趋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分析
(一)国家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更不上毕业生供给的增长速度,而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岗位的增长往往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尽管今年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就业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却反常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上。虽然经济结构调整也创造了心的工作岗位,但被减少的就业岗位远大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
(二)高等教育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现在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滞后、办学定位趋同化现象严重。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几乎趋同,并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造成了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的错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大纲规定的东西学生必须完成,为了能顺利毕业,他们在这些学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过多的精力来选择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另外,教学环节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践课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其实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正常的理论课、专业课、文体课等等,总共加起来四年时间怎么着也得在学校呆上三年半,最后半年除掉毕业论文和答辩,所剩下的实习时间
已经寥寥无几。即便仅有一点点实习时间,学生还面临就业的困扰,好不容易找到的何时单位,受答辩等影响,不少学生只得辞掉心爱的工作回到母校,这样无形会给毕业生正常就业造成阻碍。因此,学生能否正常就业,关键得靠真才实学,动手能力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危机四伏的外部经济环境,使得教育部门不能高质量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给大学生顺利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形势一片黑暗,众多企业面临“寒冬”,无奈之下企业被迫压低人力成本,进行大规模裁员,这对大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式紧张。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得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观念陈旧,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由于今年公办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这种低分录取的生源质量肯定不如往年。另外不少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只重成绩提高,不注重能力培养。加上不少学生学习不认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市场意识仍然缺乏,期望值尽管有所下降,但“等、要、靠”思想尤在,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观念没有完全领会,“孔雀东南飞”现象依然。加上市场本身在用人制度方面的缺陷,大学和谁呢高顺利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三、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对策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位。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终点推进,全突破。
(一)学生:应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1、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是,由于自身及其它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就业期望的释放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很多,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其次,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德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
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只是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足书面知识付诸时间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循声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而注重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亦有正面影响。最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额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好此问题。
1、使专业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我国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现实经济发展相匹配。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格局,期中用人单位在不同就业领域吸收的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同;二要充分考虑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额差异性。在专业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专业内部课程设置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获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不同的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整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结合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课程。
2、提供更过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分别设计相应的学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修,从而有效的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课外活动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兼职的渴望,高校也应重视实习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事实上,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就有一些单位提出的这样的建议,并以此作为企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尽量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但对个人而言,学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的重要途径;其次,晚上求职技巧的指导工作。如何在就业过程中处理好自身能力、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如何在实现的求职过程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大学会成功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学校教育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应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的求职技巧的培训;第三,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广泛的,它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也包括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某种信任关系。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政府通过政策安排全面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另一方面,由大学生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双重心理所衍生出来的政策缓冲期,则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科学、合理
决策成为我们等待思考和积极面对的问题。
1、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着力完善大学生市场的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努力整合各类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2、建立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监测、预警系统。政府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监管工作。包括统计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率,公布并分析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时,政府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详细地公布各专业乃至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督促学校、社会对学生负责。
3、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合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但却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评估与反馈机制,因而不能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这些政策与措施往往是一些救济性的、修补性的非长期措施,并在很大程度上经常以学生的社会奉献精神作为前提;同时,与政策相关的承诺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与社会承载了许多或许根本就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意义上,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是提高政策有效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四)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是约束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环境。
1、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消费者,掌握着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权,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决定性的。但是,目前用人单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诸如“高学历崇拜症”、“唯实践论”等现象。因此,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
2、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的功能是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地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舆论界在就业指导以及就业相关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做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高校大学和谁呢高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娟:高等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李艳:山东财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3、蔡海燕: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指导研究
4、马宏利: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困难分析
5、吴文玲: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
第三篇: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论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资料显示,一项对200多家知名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针对2010年应届生的招聘趋势较之2009年有明显好转,岗位数增加幅度预计达到15%―20%。,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基数已经非常巨大,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分析
(一)国家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毕业生供给的增长速度,而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岗位的增长往往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尽管近年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就业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却反常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上。虽然经济结构调整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但被减少的就业岗位远大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
(二)高等教育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现在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滞后、办学定位趋同化现象严重。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几乎趋同,并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造成了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的/
5错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大纲规定的东西学生必须完成,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他们在这些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过多的精力来选择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另外,教学环节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践课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其实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正常的理论课、专业课、思想政治课、文体课等等,总共加起来,4年时间怎么着也得在学校待个三年半,最后半年除掉毕业论文和答辩,所剩的实习时间已经寥寥无几。即便仅有的一点点实习时间,学生还面临就业的困扰,好不容易找到的合适单位,受答辩等影响,不少学生只得辞掉心爱的工作回到母校,这样无形会给毕业生正常就业造成阻碍。因此,学生能否正常就业,关键得靠真才实学,能动手、实践能力强、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危机四伏的外部经济环境,使得教育部门不能高质量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给大学生顺利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众多企业面临“寒冬”,无奈之下企业被迫压低人力成本,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这对大学生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观念陈旧,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由于近年公办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这种低分录取的生源质量肯定不如往年。另外,不少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只注重成绩提高,不注重能力培养。加上不少学生学习不认真 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市场意识仍然缺乏,期望值尽管有所下降,但“等、要、靠”思想尤在,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观念没有完全领会,“孔雀东南飞”现象依然。加上市场本身在用人制度方面的缺陷,大学生顺利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三、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对策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1、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是,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时有所闻,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其次,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系统性专门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专业实习则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而注重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亦有正面影响。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好此问题。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我国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现实经济发展相匹配。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格局,其中用人单位在不同就业领域吸收的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同;二要充分考虑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在专业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专业内部课程设置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获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不同的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整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分别设计相应的学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修,从而有效地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课外活动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兼职的渴望,高校也应重视实习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事实上,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就有一些单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以此作为企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尽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但对个人而言,学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的重要途径;其次,完善求职技巧的指导工作。如何在就业过程中处理好自身能力、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如何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学校教育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应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的求职技巧的培训;第三,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广泛的,它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某种信任关系(如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政府通过政策安排全面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另一方面,由大学生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双重心理所衍生出来的政策缓冲期,则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科学、合理决策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积极面对的问题。
1、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努力整合各类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2、建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监测、预警系统。政府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监管工作。包括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公布并分析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时,政府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详细地公布各专业乃至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督促学校、社会对学生负责。
3、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但却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评估与反馈机制,因而不能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这些政策与措施往往是一些救急性的、修补性的非长期措施,并在很大程度上经常以学生的社会奉献
精神作为前提;同时,与政策相关的承诺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与社会承载了许多或许根本就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意义上,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是提高政策有效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四)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是约束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环境。
1、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消费者,掌握着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权,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决定性的。但是,目前用人单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诸如“高学历崇拜症”、“唯实践论”等现象。因此,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
2、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的功能是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舆论界在就业指导以及就业相关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看作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李艳.山东财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3]蔡海燕.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指导研究
[4]马宏丽.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困难分析
[5]吴文玲.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与原因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要求上,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其次,从对职业的要求上看,男生与女生基本一致。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他们的首选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公务员、国家机关、外资、合资和大型国有企业,但是在这类单位中,男生被录用的比率要高于女生。再次,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女大学生所就业的岗位往往要低于男大学生,工资水平也低于男生。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生与男生相比,求职的经历要更为坎坷,因为在求职中招聘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歧视方法,致使女生获得的机会少于男生。公开的性别歧视
公开的性别歧视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录用男性。在人才市场发现,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这种显性的性别歧视极为广泛地存在。一位被访的女研究生说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她去南京的人才招聘会看到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在招人,由于专业对口,自己也喜欢,就过去想投简历,不料走近看时才发现上面写着只招男生的信息。她问招聘人员为什么只要男生,对方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是女性,因此要招男生平衡一下男女员工的比例。这个说法看似非常合理,让人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其实在我们的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网站上和学院的信息栏中也经常登有诸如“男生优先”、“限招男生”的招聘信息。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女生,大致的原因是:原单位性别比例失调,希望招男生调整;工作性质不适合女生,或者用人单位在长期过程中总结出性别的特点,认为女生跟他们的要求不是很协调;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招女生的理由都非常充分,而且听起来也合情理,在法律上也无可厚非。这让广大女生在面对歧视时无可奈何。
隐性的性别歧视
隐性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有的用人单位不写明招收人员的性别,但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或以“名额已满”为由拒绝女生。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性别歧视。这也是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位被采访的女生说,有个单位并没有写明限招男生的信息,来投简历的男生女生都很多。但是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所有投简历的男生都会当场有一个简短的面试,而所有女生的简历虽然都被当场收下了,但是全都立即放在了另一边的一个大纸箱里,招聘人员甚至没有看简历上的信息,更没有给女生面试的机会。这种隐性歧视并不给女生任何解释,女生好像因为“能力不够”而被淘汰。事实上,招聘方通过筛选简历的环节就进行了性别选择,这种隐性的歧视更“安全”也更“有效”,对女生的伤害也更严重。隐性歧视比显性歧视更可怕,它让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它使女大学生求职过程更加漫长,挫败感也更强。女生面试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面试过程中,几乎所有女生都会被问到与恋爱、婚姻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女性的性别身份,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与性别相关的生育等问题。在前几年,许多企业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规定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的完善,用人单位都不会再明目张胆地签这类违法合同。但是在面试过种中,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会被问到与结婚、生育相关的问题。一位女学生说,他们(面试人员)没有问打算结婚的问题,但是会问我是否愿意去某个地点工作,如果我不愿意去,他们就会问是不是因为男朋友的关系? 还有一女生特别无奈地说了她的经历:“那是一个基金公司,四月初的时候就开始面试,在面试的时候,他们部门经理跟我说,对我特别的满意,结果被告知:“你很优秀,因为名额有限,录用了一个男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性别歧视更加明显。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用人大大减少;其次是跨国公司绩效下滑、业务萎缩,会减少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再次是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引发连锁效应,导致企业用工减少。来自“前程无忧”网站的数据显示,该网站2008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上半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2009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6%,智联招聘的统计显示,虽然2008总的职位数量略有增加,但2008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已经放缓了很多,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需求量变化尤其明显,预计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历史原因
传统的性别歧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对男性的一定偏好,往往是从以前的经验得来的,劳动经济学将这种偏好称之为统计性歧视——因为观念、传统、文化因素而不知不觉产生的一种“偏好倾向”[12]。同时,也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了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社会原因
首先,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尖锐。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可能。其次,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缺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同等条件下企业雇佣女性往往要比雇佣男性付出更高成本,也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也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要比男大学生难。
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这一现象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男女差异、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生理上由于女性体质一般不如男性强壮,而在心理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女性可能会产生自卑、依赖、安稳、从众等心理状态,从而给自己求职就业带来困扰。
第二,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的矛盾。和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比较理想化,对未来的职业往往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一提到做职业女性,女大学生往往会想到坐办公室、做白领丽人,而不愿考虑下车间等工作。
第三,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由于受到已有女性就业结构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依赖性有余,竞争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等问题。而社会的高要求与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低的矛盾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工作能力也绝不比男生差,但对于工薪的期望却要低于男生。而实际的就业经历也的确要比男生坎坷,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女大学生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呢?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大调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大批的工人被机器取代,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难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其次,杜会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歧视观念对今天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地位依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是男人的事业,家庭是女人的舞台”等等。这些歧视女性的思想势必会在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第三,学习成绩好,是学生干部,这些固然是劳动力素质的保证及体现,但却不是市场竞争能的全部。劳动力市场所竞争的是综合劳动能力或者说是劳动效率,它包括学历、能力,生理、心理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受天然的女性特点影响的。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至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而这些在非市场化的过去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没人过多地关注投入和产出的核算这类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单位(私营、集体以及希望赢利的国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出于经济理性,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男性。于是,在广东的打工妹中,“要生孩子就辞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理性的用人单位的雇佣决策势必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与效率。
最后,女性自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附庸心理,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对他人的寄托之上,认为配偶的事业比自己的事业还要重要,一切应以对方的需要为中心和重心。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选也使一部分女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失落感并且萌生了退出竞争,“另辟蹊径的想法”。
毋庸质疑,“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对女大学生本人还有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首先,它会造成专业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它会产生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打击父母对女孩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女大学生经济不能自立会降低她们的社会政治参与度以及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最后,按专业能力就业的障碍还会促使部分女大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走上一条缺乏自爱又危及社会的生存之路。因此,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最终会转变为社会成本,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2000元;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2000之间;24.90%认为在2001-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3.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
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二、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国家、企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一)国家政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2.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
3.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二)企业采取的策略
1.企业完善自身发展环境,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增强自身实力,加大对人才的需求。
2.在高校建立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企业的人直接到民营教育机构进行授课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三)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
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2003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
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应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动手能力,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5.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论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信阳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既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国家、企业、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国家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