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推荐]

时间:2019-05-13 13:4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推荐]》。

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推荐]

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班樊石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而,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但是,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行业就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段越长,这对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就业非常不利。

2.社会原因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改革中,许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就是大学生与企业、企业与大学生之间面临的双向选择的问题;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另一方面,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能力,不能快速的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只想进高薪水、好工作、好岗位的企业,居不知,高薪水、好岗位、好工作的企业也正在挑选能胜任岗位的人材。自身不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高不成低不就,企业怎能要这样的人。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

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

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广,接触的面也多,就业岗位应该比单一的专业多,就业的方向也应该多方位的、灵活的,不要一成不变的盯在一个方向,同时应发挥自身专业的特点,可以从政府、企业、社会进行就业选择。

三、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只有经过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基层做起,当经验、人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要走上骨干岗位甚至更高层,只是时间的问题,同时一定会得到企业的认可。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的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优劣势的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本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一、就业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热门专业:

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所以,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注重实用性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就业形势。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了体育管理、卫生财会、医药贸易、市政管理、医药经营管理、医院管理、影片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掌握着多种能力是一种优势,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尤显优势。

3、专业方向多样化

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如环境管理方面有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可以说,就业方向是非常广泛的,这是一种我们来说是有种优势,因为多一个专业方向就多一个选择,也就多一个机会。

5、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

迫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许多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项目开始了私营化改革,社会资本开始注入这些准公共组织的出现急需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来应对。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各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国外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多由公共管理人员担任.现代教育制度下高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正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弥补了传统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知识储备的不足。加入WTO后,无论是政府或是非政府组织都需要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就业劣势:

1、国内对专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初步建立,第一届毕业生刚刚走入社会,社会普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是干什么的,许多企业不知道高校有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招聘专业要求上都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他们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心存疑虑。第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如预料的那么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对社会的公关宣传,还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国内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现象仍不少,政府不得不将财税收入中应该用再分配的形式用于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量资金投资进入国有企业中,削弱了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并阻碍公共管理的发展。事业单位并没有彻底和政府分离,中国社会的准公共组织并不发达,事业单位没有像企业那样运行,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由政府部门挂帅。事业单位像公用事业管理局、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对文科出身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量不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进入设置了门槛,能进入政府部门的学生并不多。

三、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掌握系统扎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党政、教育、科研及企事业管理工作。

四、条件分析:

(1)家庭条件分析:我生活在一般的农村,所幸的是父亲凭借自身的努力让家庭的生活有了保障之余,还有能力供我们上学接受教育,但也仅仅于此。毕业后我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存,父亲也明说家庭不能帮我多少,只能靠自己创一番事业。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没有更多的经历让孩子进行其他的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也只能靠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

(2)学校条件分析:我所读的是一个在普通高校,学校的招牌在省内还算有点名气,但是这也仅仅是与同级别的高校相比。社会在很多情况下会给与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的礼遇,因此,对比重点高校我们是出于劣势的。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学校其实不乏好老师,设备条件还算可以,只要把自己的能力锻炼到最强,找到工作的机会就更多了。

(3)社会环境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从国外刚刚引进的学科,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要逐渐的成熟起来还要一个过程,将来的发展前景还有所期待,但是,由于目前现实国情,没有被社会所认识,就业情况因而也不容乐观,但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五、动能解决方案

(1)由于家庭不是很富裕,也没有人当大权,没有比较良好的社会关系网,所以是没有多大的能力在就业方面帮助到我,一切只能靠自己拼搏。尽自己的努力去广结善缘,多结实一些朋友,扩大人之关系网。同时,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因为自身的实力是赢得他人尊重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2)学校的名声虽然不错,能有一个好的“敲门砖”,但是自身的实力才是你增加就业机会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好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为应对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大与专业不为社会了解的劣势下,我会时刻关注社会关于就业的形势和专业在社会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调整学习策略,做好迎接一切的准备。掌握专业发展的变化,了解毕业后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并为之改变学习的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能力。

六、自我的优缺点和解决方法:

优点:乐观积极,有上进心,责任心强,有很好的团队意识,做事比较认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算比较强,因待人真诚而人际关系良好。

缺点:做事不够果断,做决定的时候总会优柔寡断,恒心和耐心还比较缺乏。

性格: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中性性格的人,有时开朗,有时内敛,但多数以内向为主。所以我不太习惯和擅长于陌生人交流,在特殊的公共场合比较拘束。我的脾气比较温和,不会轻易与人闹矛盾,因此人缘还算不错。我个人是比较懒惰的,但做起事来就会认真负责,尽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解决:

(1)优柔寡断问题:不断挑战自己,每做一件你之前认为尴尬的事,你就不能给自己退路了。平时可以主动报名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上课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2)恒心问题:可凭借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己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

(3)耐心问题:通过做日常生活的事情,比如钓鱼、拼图、下棋等等来慢慢锻炼自己的耐心。做家教也是一份可以锻炼自己耐心的兼职。

第三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情况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就 业 情 况 调 查 报 告

前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着力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能力,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学习支持服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思想提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辅导教师;提供主动意义建构对象——学习材料;提供主动意义建构的的认知创设工具——各种媒体手段,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信息的加工,达成学习的最终目标。

摘要:

关键字:趋向行业,就业率,入职岗位,薪酬待遇,难度,一,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企业,研究的内容是公共事业组织的运行规律、特点及方法。

二,公共事业的特点

1)整体性:这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公共事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2)非营利性:和其他企业(商业行为)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虽然公共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有时也会适当收费,但这种收费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3)规模性:公共事业的范围十分庞大,建立一个公共事业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公共事业的组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投入,而且公共事业的组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垄断性:公共事业的主体是政府,为居民消费和其他行业消费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服务,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而最容易由国家垄断经营,通常私人不愿或无力经营。

5)公益性:公共事业的收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由全体公众,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整个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公共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其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

三,公共事业领域

公共事业的涵盖领域有其广泛性,其一,表现在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其二,隐含在政府的公共事务中;其三,以公共企业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事业领域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2)文化教育;3)体育;4)社会保障;5)市政建设6)环境保护;7)医疗卫生;8)公共信息;8)铁路交通;9)评估中介;11)社区物业;12)住房等。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

借鉴、吸收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我国公共事业的现状和改革趋势为出发点,科学培养公共事业的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培养目标

目前,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专业学位,MPA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公共事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法律硕士学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成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毕业生主要是到政府部门非政府的民间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管理工作。而我国以前只有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与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从公共事业的发展来看,必须培养新型的管理人才。根据公共事业的特点和市场定位。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市场定位是:

1)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2)公共企业管理人员(自来水、铁路等政府垄断企业);3)社会服务性组织的管理人员(公共事业管理局);5)从事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人员;6)知识工人;7)其他管理人员。

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主要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及技巧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或主观方向选择的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的实习与研讨。课程设置要突出特点,充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呢感能够具备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公共事业建设和管理工作。

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

首先,创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架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这需要对公共事业特点、运行机制、管理规律、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科学界定公共事业,明确核心理论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群的设计中,要突出共性和基本理论,为专业方向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有很强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上,要突出素质,拓宽知识面,并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以保证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统一。

第三,确定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的适应性。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决定着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此,应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求对公共事业领域的现状和法规及发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注意观察、研究公共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针对本专业的实验环境,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各个领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培养跨专业、宽视野的人才。纠正分工过细、专业过窄造成的弊病。建立开放式的教学

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为基础,注意公共事业的共性与不同部门的个性,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根据公共事业实践的要求,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总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战。21世纪的全新的教育体制正在形成。尽管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必将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择业方向

(一)考公务员

(二)应聘企业

该专业很多同学毕业后从事了助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工作,但是更多是销售类,因为销售类工作相对而言没有学历要求,在众多高中,技校和中专毕业的应聘者中,该专业同学往往可以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销售相对于人力资源而言,虽然有提成和奖金作为诱惑,但是底薪却低的发指,靠提成吃饭往往会造成心慌气短等反应。而且助理和人力资源相对而言工作性质轻松,有着更好的晋升和发展空间,但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也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宝贵的社会经验,所以在企业应聘时,还是不要考虑是否与神马尼玛公共事业对口,而更应该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为重。

(三)考研

(四)待业

面临以上处境,很多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选择了待业,但是长远考虑,还是建议参考以上三种途径,或考虑事业编,村官,参军等方式亦可。

七,下面我们从学习支持服务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了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课程实施细则、学习参考资料和IP课件等几个大的版块,每个版块都包含了比较丰富的教学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弥补课程教材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为有利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每门课程都有专门的主持教师对网上的教学资源不断地进行修改、调整和更新。从我们的网上教学检查中,可以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了整改,各个教学栏目的内容较为完整。在文字辅导资源上,已经可以满足学生网上学习的需要。但学生对这些文字资源的使用仍然存

在一些问题。由于文字辅导资源的形式比较单

一、枯燥,学生上网点击的次数不高,因而并不能真正发挥这些辅导材料的功能。

2、一般来讲,学生的上网学习包括了对网上辅导资源的浏览和发帖提问学习两部分。学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成都电大网站的论坛上发帖,向相关的主持教师寻求学习上的帮助。对这些帖子需要相关教师及时给予回复,指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回帖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课程主持教师都能够在三天内及时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回复。而且这种网上学习的效果较为理想,学生发帖和教师回帖都比较积极,形成了较好的网上学习的氛围。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在一学期中要进行四次网上导学,每个月进行一次,主要是由相关的主持教师对所管理课程中的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解答。但网上导学的效果不太好,原因在于:一是导学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造成学生在导学的时间不能准时参加;二是学生对导学的内容不了解,使答疑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对超出其所管课程范围问题的解答比较吃力。

4、为了了解分校在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提供教学上的支持服务,每学期我们都要和相关分校的负责教师进行一次网上的教学研讨活动,就本专业具体实施的问题交流意见和看法。这种网上教学研讨的方式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学校网络的缘故,郊县的一些分校上我们学校的网站比较困难,使得所举行过的教学研讨活动的质量不太高,效果也不太明显,还需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加大教学研讨的力度、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

5、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在文字资源的建设上比较完善,但在媒体资源的建设上比较欠缺。目前,本专业还有三门课程没有媒体资源,一门为教育学,一门为教育经济学概论,还有一门为学校卫生。其它课程有媒体资源,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综观以上各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在开放教育试点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质量好坏会对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这次的质量分析中,我们感到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还要进一步加强,使其日趋成熟与完善,并有力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对社会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我们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说我们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虽然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全部做好的,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2005年最不用预测的高校新闻就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的急速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但就业难的问题依然牵动了所有人的目光。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是福?是祸?值得高校办学深思!值得大学生深思!

一、目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的数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2004年将达到280万,比2003年又净增68万,增幅达32%,2005年达 到338万比2004年又净增58万,增幅达20.71%,加上整个社会就业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企业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模达到1000万人以上,客观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从我们学校来看,2002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53人,2003年的毕业生人数为725人,比上年净增31%;2004年的毕业生人数为865人;2005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217人;2006年将达到1700人。对我校来说,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二、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较好,2001年就业率为83%(全省平均就业率为82%);2002年就业率为82%(全省平均就业率为77%);2003年就业率为90.66%(全省平均就业率为84%),就业率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上面4个统计表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①为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在招生时已逐步对培养层次进行了调整,从2003年我院已没有专科层次的毕业生,这使得我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人数增加.竞争的对手变多。

②我院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或是在其他岗位的人数变多,这样我我校就业压力减少,就业的形式将多样化。

③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就业单位多元化,选择用人制度灵活,发展环境宽松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

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从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促进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我院根据共青团中央、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精神,制定奖励制度,积极动员鼓励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近三年来我校有近50名毕业生签定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协议,占毕业生数的2.2%,这在湖北省各高校毕业生中分配的比例是很大的。

⑤从体育类各专项就业情况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院体育系、运动系等系的踺球、艺术体操、划船、拳击、乒乓球等专项的就业率都很好,它们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专项能力突出、选修人数适中、专项不热门。

⑥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来看,我校毕业生能响应国家的需要,积极投身祖国西部建设行列;同时也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将是毕业生就业的又一片热土。

⑦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我校学生人数在增加,从学生的质量和学生毕业去向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对各专业就业竞争将扩大,对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将增大。同时从我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同时也考虑到其他体育院校的人数也在增加相应的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对手也将无形中的增加。

三、学校就业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在全国体育院校中,我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随着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就业也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对学校今后的办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校也相应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1、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之重。

2、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泛收集需求信息

毕业生需求信息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信息量越大,提供给毕业生的机会就越多。我们过去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主要是通过信函、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来收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时效性差,往往等我们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时,其招聘的职位人员已满;它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信息面狭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网络加大我院的对外宣传力度,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就业网址,把我们学校今后几年各专业各专项的毕业生人数和各专业的特色及就业方向在网上向社会发布,并通过网络收集更多的需求信息,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

3、准备力争召开自己的专场招聃会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今天启动的“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说,“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观念、择业意识、成长规划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活动计划在全国数百所高校的上百万在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校园公益巡讲”、“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活动。

虽然全国各地每年都在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并且从场面上看都是轰轰烈烈,但真正取得的收效都达不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预想,以前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供需见面会,但都收效很小(学生不去担心失去机会,去了真正能提供的机会却很少),因为我们学校不是综合类院校,专业性相对比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邀请一些长期合作和对我院毕业生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来我院召开专场招聘会;我们也可以同其它院校一起联办,例如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进行联办体育专场招聘,或同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举办艺术类专业专场招聘活动,不管形式如何,重要的是做到有的放矢。

4、充分发挥系、校作用,分解落实就业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对毕业生就业采取“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各系层层落实”的做法,效果很好。我院也应在学院统一领导下,把就业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系校,调动系校关心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把就业率同各系的工作考核、评选先进等结合起来,让大家都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

5、抓住机遇,因势利导

虽然近几年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够连续几年实现平稳快速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预计能保持在8%的增长水平,如果按通常的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7%的增长速度每年会产生56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虽然这些岗位不全是提供给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岗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因此在体育这个市场,也会有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只要我们努力争取,一定会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也是给我们的一次巨大机遇,到时会需要大批懂体育、懂体育管理的专业人才,针对我院的办学特色,我们要对在校生加以引导,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

四、高校毕业生之对策

(一)就业前的尽心准备

在毕业前所付出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提早到新生入学,对一年级的新生主要侧重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三年级学生主要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对四年级的别业办学生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另外目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已成为毕业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针对公务员考试我们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并加以辅导。这样,把早期的素质训练和后期的具体辅导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挑战自我。

1、大学期间对本专业和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认真学习。

2、毕业生要瞄准产业板块,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岗位。

3、除了积极主动寻找岗位外,毕业生还应当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机会,切忌好高骛远。对毕业生来说,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大学生选择职业,出发点应首先是生存而非专业。社会好比一辆车,你有各种途径上车,甚至从窗口爬进去再补票。

4、那些抱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其实没什么可以抱怨的,如果工资减半、放下身段、脚踏实地,工作机会就在身边。抛弃自命清高的抱怨,从最低层开始,找到自己生存的基本面。这样做,就证明你是适应这个社会的。

(二)转变观念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入,我们着重要求毕业生破除五种传统的旧观念:①破除“铁饭碗”的观念,树立危机意识;②破除择业一次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③破除工作岗位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观念;④破除到非公有制单位不算就业的观念,树立有一份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就是就业的观念;⑤破除择业中“等、靠、要”的观念,树立主动出击推销自己的观念。在转变学生择业观的同时,我们也要转变我们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老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己无关;有的老师就业期望值比学生还高,条件差的用人单位不向毕业生推荐。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时首先要转变我们自己的观念。

五、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调整,高校毕业生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高校毕业生要正视面临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扩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将有所下降。

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就业期望是否与之相适应呢?

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的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我们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蓝领”,以适应进入WTO后,世界工业生产基地向我国转移,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需要。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有客观的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你的求职将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实现起来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从事一种职业是可能的,终身在一个岗位上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就业。有些毕业生认为,既然政策允许两年内就业,就慢慢找,一定要找一个完全满意的工作岗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现在找工作,是与同期的338万毕业生,或者说338万人中相同层次、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工作岗位。往下拖一年,将与新毕业的400万人竞争,竞争将更加激烈。此时若与已经就业但想“跳槽”的人相比较,又存在着有无实践经验的差异,更是处于劣势地位。何况“金无足赤”,想要找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岗位,谈何容易?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进取的态势,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在就业机会到来时,不要犹豫不决,“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一条路,出国、考研究生也是路,特别是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许多省在贯彻中央文件的政策规定时,规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办的企业给予扶植和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高校毕业生如果能够自主创业,不仅自己为自己解决了就业,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有这样能力的毕业生不妨试一试。

六、高校和大学生该如何应对就业大众化时期的到来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而在大众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从百里挑一,相对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格外激烈,高校的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将成为竞争的法码,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具体说,高校和大学生应做好:

1、高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2、增加硬件设施投入。如果我们用精英教育阶段体系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必然会给

高校带来负效应,学校在扩招后可谓手忙脚乱,原本适应精英教育的后勤、图书馆和实验室一下子要承接比以前多出好几倍的学生,硬件设施投入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办学条件建设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对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大幅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

3、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解决机构人员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以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不低于1:500的比例,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次是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将就业经费按学生全部学费的1%列入预算,再就是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在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大学生应学会学习。扩招后,精英式的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众化的知识需求,大学生应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获得一技之长。大学生应学会适应。扩招后的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陌生环境就是市场就业,这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什么样素质的人最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专家指出:知识面宽,善于不断学习的人最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直到今天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不仅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有关,也与我们的制度、体制有关。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职业甚至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毕业生应及时转变观念,发现并抓住这些机会。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学老的专业还是新兴的专业,第一,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第二,要有较强的能力,第三机遇也很重要。

下载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范文合集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大学管理心理学论文热点问题。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孙邈 08建工4班 0828120074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

    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 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 1. .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 影响。 据国......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田锋2007年 摘要: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尤其是专科,本科找到好工作也很不容易。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正规教育,综合素质较高,并具备了相应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析(范文)

    所学专业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具备现代管理技术和理论技巧的情况下,对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进行组织、规划、实施的活动集合。作为一个合格的公共事业管理专......

    公共事业管理大学生简历

    基本信息姓 名:glzy8.com性 别:女出生年月:1986-11-26民 族:汉族最高学历:本科现居住地:河北省-保定市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联系电话:0311-86666666求职意向应聘类型:全职应聘职位: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