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88050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88〕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的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1988年5月5日
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落实
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的意见
(1988年4月25日)
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以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现就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外商投资企业需要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由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也可以从中方合营者推荐的人员中选聘,在本地区招聘职工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跨地区招聘。
二、外商投资企业从在职职工中招聘所需人员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支持,允许流动,不得采用不合理收费、收回住房等手段加以限制。如果原单位无理阻拦,被聘用职工可以提出辞职,辞职后其工龄可连续计算。如有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所在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当地政府授权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决定,有关各方必须执行。必要时,可以由当地劳动、人事部门直接办理被聘用职工的调转手续。
三、外商投资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聘职工,不再报省级劳动、人事部门批准,有关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四、中方企业同外商合营时,原企业的职工可由合营企业按照需要择优聘用。对未被聘用的人员,中方合营者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妥善安置,当地政府应积极协助做好调剂工作。
五、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辞退职工,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干预。对被辞退的职工,原属借调、借聘的,由原单位接收;属于应聘的,到应聘前所在地区的劳动服务公司或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待业登记,可以由有关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
六、对在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担任董事长、董事的中方人员,在任期内不得擅自调动他们的工作,如需调动时,委派单位应征求该企业的审批机构和合营他方的意见。外商投资企业聘用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在其聘用合同期内,未经企业董事会和总经费同意,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调动他们的工作。
七、本《意见》与国务院发布的《中外合并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国发〔1980〕199号)的第三条、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并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国发〔1983〕148号)的第三十四条,《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国发〔1986〕95号)的第十五条,《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国发〔1987〕69号)的第二条和原劳动人事部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劳人劳〔1984〕1号)第一、二、三条规定有抵触的,均按本《意见》执行。
八、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提高认识,确保外商投资企业能够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办法行使用人自主权。对于违反有关法规和本《意见》以及在招聘、辞退职工中搞不正之风的,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追究法律责任或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
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法规分类号】112601199702
【标题】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颁布日期】1997/10/20 【实施日期】1997/10/20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劳动
【文号】国办发(1997)36号
【题注】
【正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
(劳动部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今年以来重大、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表现在一些单位措施不力、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现象严重、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消除等。为切实改变这种状况、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现就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务必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行政正职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应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应负具体的领导责任;分管其他工作的副职,在其分管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也应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都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做出显著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履行职责不好、安全生产目标计划不能实现的,应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行政、经济处罚;对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而造成重大、特大事故的,要依照法律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要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加强事故预防工作,按规定对危险性大、职业危害严重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把好审批立项关,要对项目进行安全可行性论证和安全卫生评价;对威胁公众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危险设施、场所,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性评估,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对不能立即消除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并制定应急计划。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各有关部门(行业)应切实加强对本部门(行业)及所属单位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根据本部门(行业)实际,制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本部门(行业)的安全生产规章、规程及技术规范。要加强对所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认真审核企业的安全生产计划,督促企业确保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切实把好本部门(行业)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审批关并按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的整改和监控工作,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要认真组织对本部门(行业)的安全生产检查,抓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的队伍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或参与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四、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详尽周密的安全生产计划,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按国家规定保证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要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事故隐患应按规定及时整改,发生重大事故必须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有关部门。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监督。要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帮助他们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练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自我保护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职能和行使国家监察的职权。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与协调,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加强对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监督检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认真做好经常性的安全监察和事故监察工作,对重大事故隐患和危险源要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和监控,对特种设备应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安全认可制度,要认真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和批复工作,加强劳动安全监察队伍建设。要积极组织安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行业)要十分重视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作用,积极支持工会组织开展职工遵章守纪和预防事故的群众性活动。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扬好的典型。同时,对那些因管理松懈、责任制不落实等原因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典型事件,应公开曝光、依法追究责任。要支持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举报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行为,严禁打击报复举报人,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2]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是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重要措施,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要注意试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确保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
二〇〇二年七月六日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迫切要求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措施。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简称人员聘用工作),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
事业单位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和本意见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人员聘用制度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和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走群从路线,保证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都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可以采用招聘或者任命等形式。使用事业单位编制的社会团体录用专职工作人员,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外,也要参照本意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二、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
为了规范用人行为,防止用人上的随意性和不正之风,事业单位凡出现空缺岗位,除涉密岗位确需使用其他办法先拨人员的以外,都要试行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岗位的工资待遇;按照岗位的职责和聘用条件,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或者考核的方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受聘人员应当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能够坚持正常工作;应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岗位的,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为了保证人员聘用工作的顺利平稳进行,聘用人员应当优先从本单位现有人员中选聘;面向社会招聘的,同等条件下本单位的应聘人员优先。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的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数额。
三、严格人员聘用的程序
为了保证聘用工作公平、公正,提高工作效率,聘用单位要成立与人员聘用工作相适应的聘用工乍组织,严格人员聘用程序。聘用工作组织由本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纪律检查部门负责人和工会代表组成,根据需要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人员的聘用、考核、续聘、解聘等事项由聘用工作组织提出意见,报本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
人员聘用的基木程序是:
(一)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
(二)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三)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四)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者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五)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团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六)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的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期满,岗位需要、本人愿意、考核合格的,可以续签聘用合同。
人员聘用实行回避制度。,受聘人员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不得被聘用从事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的工作,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 岗位工作。聘用工作组织成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遇有与自己有上述亲属关系的,也应当回避。
四、规范聘用合同的内容
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的人与受聘人员以书面形式订立。聘用合同必须具备下列条款:
(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岗位及其职责要求;
(三)岗位纪律;
(四)岗位工作条件;
(五)工资待遇;
(六)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在聘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解聘提前通知时限等条款。
聘用合同分为短期、中长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对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签订3年以下的短期合同;岗位或者职业需要、期限相对较长的合同为中长期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合同期限。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应聘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经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上述任何一种期限的合同。
对在本单位工作已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该人员退休的合同。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被聘用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以延长至12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抵押物或者其他财物。
五、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聘用单位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考核;必要时,还可以增加聘期考核。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聘用工作组织在群众评议意见和受聘人员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
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或者调整岗位的依据。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岗位变化后,应当相应改变该受聘人员的岗位工资待遇,并对其聘用合同作相应变更。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的,聘用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六、规范解聘辞聘制度
聘用单位、受聘人员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二)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
(三)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五)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的,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聘用单位也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
(二)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三)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
(五)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者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
(四)依法服兵役的。
除上述情形外,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受聘人员经聘用单位出资培训后解除聘用合同,对培训费用的补偿在聘用合同中约定的,按照合同的约定补偿。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聘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涉密岗位受聘人员的解聘或者工作调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
有下列解除聘用合同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应当根据被解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
(一)聘用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伺意解除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三)受聘人员考核不合格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经济补偿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聘 用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应当妥善安置人员;不能安置受聘人员到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应当按照上述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受聘人员与所在聘用单位的聘用关系解除后,聘用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七、认真做好人事争议的处理工作
为了保障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聘用合同订立后,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双方都应当严格遵守、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受聘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聘用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负责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聘用单位应当保障受聘人员工作条件,保障受聘人员享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应当享受的待遇。
为妥善处理人员聘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公正合理地处理、裁决人员聘用中的争议问题。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定期或者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结果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
八、积极稳妥地做好未聘人员安置工作
事业单位未聘人员的安置和管理,是人员聘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策性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将未聘人员尽量安置在本单位或者当地本行业、本系统内,同时要探索多种安置办法。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跨行业、跨系统调剂安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未聘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或者进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农村和中小企业,使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施展才干。
九、加强对人员聘用工作的组织领导
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涉及广大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在工作中,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原则,防止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做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
要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周密部署、缜密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到工作不断档,国有资产不流失;另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事业单位广大职工支持并积极参与这项改革;保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顺利实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自主权的意见
贵州省劳动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劳动用工
和工资分配自主权的意见
黔劳局发[1994]23号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贵州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为落实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的自主权,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促进各级劳动部门转变只能,把劳动工作的基点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特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企业劳动用工权
1、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用工主体由国家用工转为企业用工,企业享受有招收录用职工、确定用工形式、安排工作岗位、依法终止和解除同职工劳动关系的自主权。
2、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行确定编制定员,按照工资总额增长情况,自主决定招收职工的时间、条款、方式和数量。企业自主招收须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公布招工简章、考核结果和录用名单。企业录用职工后,到劳动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明和交纳养老、失业保证金。
3、企业在所在地城镇人口中招收职工、不受城镇内行政区划限制,企业可自行组织招收,也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招收。企业需跨地区招收职工,要报同级劳动部门批准,因特殊工种、特殊岗位需要从农村招收职工、要报劳动局批准。
4、企业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招收录用退出现役的军人、少数民族人员、妇女和残疾人的工作。禁止使用童工,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16至18岁的未成年职工。
5、对各类大专院校、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 1
需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企业定向或委培的毕业生,由原企业负责录用。
6、城镇居民中的刑满释放人员,除其中保留职工身份的由原单位安置外,均同社会待业人员一样,到户口所在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待业,经企业招工考核合格,可以录用。
7、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决定用工形式。企业在做好定岗、定员、定额和培训考核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企业职工制度,实行上岗、试岗、待岗动态管理的合理劳动组合,打破干部和工人界限,择优聘任、择优上岗。
8、企业应积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和职工应按规定经双方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合同期限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所录用职工的情况,协商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需要试用的,一般可定六个月以内试用期。劳动合同期满即行终止,如双方同意,可续订合同。对新招职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
9、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可自行聘任具备各种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10、企业职工调动工作,不受身份界限的限制。在同一市县内调动,由企业决定调离和接收,调动手续不再报劳动部门审批。对于跨省、跨地区和跨所有制流动的按我局黔劳局字(1993)18号文的的规定办理。
11、企业有权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开除职工。职工回原户口所在地待业,当地公安、粮食部门应准于办理户、粮迁移手续。
12、人员富余的企业,应视分流职工,通过开辟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厂内培训、厂内待业、提前一至五年在厂内退养、厂际交流和自谋职业等多种渠道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劳动部门要通过加强专业训练、生产自救、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等项工作,促进待业职工再就业。
13、企业合并、兼并、解散和破产,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职工亦可自行联系调转其他单位和自谋职业。
二、关于企业工资奖金分配权
1、企业有权在遵循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实现税利)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净产值)增长幅度原则下,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按下列办法确定提取工资总额:
(1)实行股份制或比照“三资”企业,以及选择进行“两个低于”试点的企业,初始工资总额基数和经济效益基数,分别由同级劳动、财政部门核定。从当年起按“两个低于”的原则,由企业自主确定提取工资总额;
(2)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按照劳动、财政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基数和工资浮动比例,计提工资总额。并从劳动、财政部门结算工资,逐步改为由企业按挂钩方案计提工资总额;
(3)未实行上述两种办法的企业和新建企业,均要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经由劳动部门核定包干数后,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2、企业有权在应提取的工资总额范围内,留足工资储备金后,自主安排使用:
(1)企业有权自主确定工资制度、制定本企业工资标准和职工普级增薪、降级减薪的办法。企业可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或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其他工资制度。遵照按劳分配原则,依据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其工资。并在经济效益提高和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自行确定给职工升级,企业新招收和调进的职工,以及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的工资待遇,企业根据各类人员的工资分配关系和制定的分配办法自主确定,不再报劳动部门审批。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仍要报同级劳动部门审批。
(2)企业有权自主确定工资分配形式和奖金分配办法。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和职工劳动的特点,分别实行记时工资、记件工资、结构工资、定额工资、提成工资、浮动工资、联销联利计酬、岗位津贴、补贴和奖金等分配形式。鼓励职工到责任重、技能要求高和苦脏累险的岗位工作。经过考核拉开分配档次,体现多劳多得,克服平均分配,处理好不同劳动的各类人员的工资奖金分配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企业对职工发放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应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纳入成本开支,不应在工资总额之外另设单项奖或其
他工资。发放的工资应据实统计上报,并受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4、企业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键全民主管理制度。企业内部劳动、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关系职工利益的改革方案,要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厂长(经理)普升工资,经职代会审议后,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后送劳动部门审核,按干部管理权限或聘任的部门审批。上级奖励企业经营的奖金,由决定奖励的部门拨付。
三、关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给企业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利于劳动者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为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时提供社会保险,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必须进行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2、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要扩大到覆盖城镇所有职工,并逐步建立统一制度、统一办法、统一费率、统一管理的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改革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基金使用和调剂的监督。
3、完善职工失业保险制度,适当提高保险金收缴标准,扩大享受失业救济金的范围,改进基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逐步在各项所有制企业职工中建立起全方位一体化的失业保险制度。以适应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
4、探索工伤、医疗和女职工生育保险改革的路子,实行社会化管理,基金统筹调剂,切实保证职工的基本医疗、工伤待遇,均衡企业之间的负担。
5、企业应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按规定缴纳各项保险基金,为职工的社会保险负起责任。职工个人开始交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金,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要逐步提高个人交费比例。
四、关于劳动部门转变职能
1、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各级政府劳动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管理职能要向规划、协调、监督、服务转变,管理方法要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管理手段要向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转变,管理范围要向调整全社会所有劳动关系的方向转变。要把劳动工作的基点转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
2、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合同化管理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等搞活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指导和帮助企业搞好各项改革工作,为企业做好服务。
3、要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搞好劳动体制的各项改革。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为此要相应建立起社会保险体系、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技能开发体系,以及宏观调控、劳动法律、统计信息、劳动安全、监督检查等体系。
4、各级劳动部门的同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转变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劳动体制的各项改革推向深入。
第五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