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3: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王***

(中国***大学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现象频频暴露在媒体上,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特征的现状及成因作分析, 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高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 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道德教育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倾向、新问题,近年来,因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造成的各类事件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消极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

2.1违法犯罪事件不时出现

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是道德缺失的突出反映。近年来,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几起打架斗殴、盗窃、诈骗、赌博等违法事件, 甚者是大学生开车撞人杀人事件。因此, 高校内的性犯罪案件也不时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

2.2婚姻恋爱观的混乱

爱情永远是高校里的一个焦点话题, 但如今本应该纯洁的恋爱过程却出现了一些不纯粹的杂质。大学生中快餐恋爱、多角恋爱等现象的增多, 婚前同居行为、堕胎行为的发生, 不仅如此,不少女大学参入到色情业,无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不反映出新时代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这样的游戏化、不负责任的婚恋态度, 让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受到了心灵、身体的双重伤害。

2.3价值观的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 新价值观的产生, 给人们带来了遵守新行为规范的压力。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的产生, 产生于新环境下的各种价值观必然触及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利益, 甚至产生冲突。如个人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暴力浪漫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这些思想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或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多元的价值观让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中, 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使得思想单纯、阅历浅薄的学生走入企图。

2.4 大学生道德诚信丧失

当前,“言行不一”的不良现象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习惯,尤其是诚信意识遭遇危机。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有:舞弊现象严重,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作弊造假现象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重要原因;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恋爱动机中,性满足、情感亲密、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时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网络道德虚拟,在虚拟网络中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一部分学生在网络里互相谩骂、攻击、发表不负责言论的行为;诚信观念迷茫,由于社会上诚信吃亏、不讲诚信获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有敏感、冲动、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特点。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后, 与以前的亲友分隔两地, 而大学校园内的环境也相对自由、宽松, 失去了以前的各种约束, 再加上当今大学生道德观自我培养意识不强, 容易不自觉地放纵, 使自我认知发生偏差。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 给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心理温床。

3.2客观原因

3.2.1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观念,更加重视物质价值。他们既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舒适的生活,为实现目标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信念。因此, 在高校中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又有低级趣味的腐朽意识;既有进步的思想认识,又有落后的陈腐观点;既有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情感,又有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

3.2.2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致使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

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 从基础教育开始, 德育教育目标存在空泛化、理想化现象, 缺乏情感, 对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过于单薄, 投入不够, 流于形式, 缺乏力度和针对性, 德育教育过程中忽视人的本性。对学生公德的评价, 往往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与践行相背的状况, 造成口是心非、知行不一的后果。由于基础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误, 使得

高等院校的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和背离。另外, 现在大学校园中德育教育课程主要是开设邓论和马哲这样的必修课, 由于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 致使很多学生学得乏味, 上课逃课的现象严重, 这违背了设立此课的初衷,这种德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学教育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3 家庭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和谐度和家庭成员本身的道德教育的影响两方面。一方面,关系融洽的家庭会经常与在外求学的孩子沟通,了解其思想变化,让大学生即使离开了家,也受到家庭规范的约束,同时也缓解心里的孤独感;相反,关系不够融洽的家庭对子女的关心度或约束力都比较弱,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 目前的大学生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惯,逐渐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的思想观念。

3.2.4同辈群体对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漠视

由于不时看到大学校园内的种种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 大学生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加上在此类事件出现时, 学校处理手段的隐蔽化, 让学生越来越漠视此类事件, 这种态度的彼此影响, 使道德约束力在学生之间的作用甚微。

3.2.5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的混乱和偏差。当前, 教科书上传统教条式的引导对学生们已经难以起到作用, 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也比较微弱, 与此同时, 社会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却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另类的道德观。学生们看到, 上流社会的人和走在时尚前沿的人是这样生活的, 这些宣传对学生们婚姻观的影响是使他们失去了正常的道德判断标准, 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游戏主义和潮流主义的色彩。

4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4.1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针对大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该改革大学德育课程, 变革先前的枯燥乏味的被动式授课方式,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授课形式, 可以以案例讨论或小品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在讨论或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净化个人的思想。此外, 开设诸如职业道德、交际艺术、工作生活礼仪、爱心情感培养、性伦理等内容的课程, 既能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 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并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4.2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

现在大学教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 学生正处于在走入社会的迷茫阶段, 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其影响, 如果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另外, 学校也应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创建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4.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方土养一方人,同样的,优秀的校园文化也能造就优秀的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对青年学生具有文化导向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从内容到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而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在校园中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素质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4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的教育永远比不上实践的效果,伦理道德教育也一样,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真正扎根发芽。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开展各种活动, 为学生创造各种道德实践的机会, 如开展的下乡活动、送爱心活动、救灾现场等等。只有通过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 在不断地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为进入社会做一个心理准备。

5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支柱,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整个社会都有责任行动起来净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超欣,于建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9)

[2]李远贵.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2)

[3]毅力.浅谈德育课的改革和定位.现代农业.2009

[4]孙伟.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3(2)

[5]郝春梅,吴波, 王淑清.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现状及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

[6]杨玲.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实证性思考[J].成才之路.2008(1)

[7]郭雪清,林长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增刊),2000

作者简介:******,19***年,男,汉族,山东****,中国****大学工商管理系**

***,********,联系方式:151********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现状及对策探析(范文模版)

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现状及对策探析

刘丽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问卷 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现状,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 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4-097-02

作 者: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教师;湖南,长沙,410004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 爱情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有 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达到70 %。此外,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大 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结婚。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已经选择在大学 期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其如何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问题,将影 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真谛, 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婚恋价值观实际上包括恋爱价值观和婚姻价值观两大部

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恋爱价值观是婚姻价 值观的基础,婚姻价值观则是爱情价值观的继续和发展。本文 拟就采集的相关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进行实证 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 康、理性的婚恋价值观作一些对策探讨。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长沙地区高校520名在校大学生的实 证调查资料。

笔者在2007年9-10月,对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

学、湖南商学院、长沙理工大学、湖南中医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 院、长沙大学的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在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65名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12.8%,二年 级学生38.2,三年级学生37.9%,四年级学生10.9%。男生占 60.5%,女生占39.5%。14.1%的中共党员,60.9%的来自农 村,28.0%的来自县级城镇,11.0%的来自城市。

二、调查分析:湖南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现状

婚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择偶条件、配偶的年龄、配偶的教育程度、配偶的经济状况)、择偶方式、婚 姻基础、婚前性行为评价、试婚、婚外恋评价。大学生正处于青 春发育期,对恋爱、婚姻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观点和看法。当代大 学生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在婚恋观上打上了 明显的时代烙印。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婚恋 价值观具有下述特征:

(一)恋爱行为普遍化、低龄化。

恋爱已经成为是大学生活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调查结果 显示,有34%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曾经谈过恋爱,但是现在没有

谈,有36.8%的大学生正在谈,没有谈过的仅占29.2%。76%的 大学生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说明恋爱是大 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低龄化 的趋势,表现在大学四个年级中,大一年级相比教其它年级,恋 爱比率最高。

(二)恋爱动机消极化。

恋爱动机是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指人为什么要恋爱的问题,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 尚处于继续社会化的阶段,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责任意识 的淡薄,其恋爱动机并不单纯,趋于消极化。表现在:寻找感情 寄托的占第一位,为36.9%;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的仅28.0%。

(三)择偶标准多元化。

所谓“择偶标准”(Standard of spouse selection)是人们选择婚 恋对象时所拥有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结婚对象条件的要 求。传统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要稳定、幸福得多。因此,中国 的传统婚姻比较重视家庭背景的因素。但调查数据显示,转型 期的中国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最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分别是品

质、性格、责任感、爱情、健康状况。最不看重的五项标准分别是 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人种、家庭背景、信仰。本研究对择偶 标准进行了分类,共分为19个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最看重 的前五项标准和最不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 的内在的择偶标准。注重感情和外表,而少现实性。对生活之 必须的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关注,说明大 学生对待爱情罗曼蒂克的成分多于理性的成分。

(四)择偶方式自主化。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决定着 男女双方能否结成秦晋之好。随着社会进步,自由恋爱和婚姻 自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调查数据显示:自主追求恋爱对 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缔结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回答“在 择偶方式上,您主张„„”的选择时,82.6%的大学生主张“自主 认识”,7.6%的主张“朋友介绍”,4.6%的主张“网上认识”,只有

2.3%的选择由“父母包办”,选择其他方式的占0.4%。可见,当 代大学生的婚恋自主性倾向很强,而且大多数能够自主选择恋 爱对象。

(五)婚恋价值取向开放化。

传统的婚恋价值取向倡导“贞操”、“从一而终”等观念。改 革开放以来,作为主体的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调查表明,传统的 婚恋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大弱化。首先,大学 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评价越来越宽容。大学生中,对婚前性行为 坚决反对的只有18.4%,认为可以的为68.7%,事实上,认为无 所谓的对婚前性行为是默许的,这样来看,同意的比例就高达 81.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性行为是比较开放的。

其次,从对待婚外恋的态度也可以证明当代大学生对待婚

恋价值取向上的开放性。在回答“假如您的婚姻中出现了第三 者,您会”这一问题时,选择理解并包容的为11.8%,顺其自然 的为25.4%,两者合并为37.2%,赞成离婚的只有32.6%。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因素,我们还做了婚前性行为评价与性别、生源地、所属学段的列联相 关分析,可以看出,对婚前性行为的评价与性别呈显著相关,而 与生源地和所属学段无关。

三、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 性。他们的价值观,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未定型,存在很大 程度的矛盾性:这种主观愿望与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的矛盾,反 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特点和弱点。价值观的矛盾,往往导致他们行为上的失常,积极与消极交错, 优点与缺点并存,兴奋与苦闷失调,动机与效果矛盾。但是,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价值观上的不成熟性与矛盾性,也说 明了他们的可塑性。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就如何积极引导大 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价值观,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理好婚恋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婚恋价值观,它 对大学生的恋爱择偶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大 学教育者要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让大学生在感受爱情的 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纯洁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 情在人生中的位置,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 息息相关,也是个人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基础。就人生而言, 只有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才具有决定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 属地位,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于振兴中华的壮丽事业中,才 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 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

(二)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引导他们追求美好、高尚的 爱情。

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是一个青年立志成才,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责 任是锤,敲响奋进之钟;责任是石,砥砺意志之剑;责任是风,鼓 满事业之帆;责任是笔,绘出人生之画。因此,应按照马克思主 义婚恋观的要求指导青年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对青年婚恋观 中一些不负责任的观念应充分重视,要以高层次的恋爱生活方 式作为恋爱指导思想,提倡对待爱情要认真严肃,感情专一,明 确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 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从而促进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问题。

(三)开设性教育课,普及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开

放的态势,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性伦理教育,学校可针对不同 年龄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 课堂讲授;家庭应适时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大众传媒可加强

对青年群体的正面导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引导和教育他 们主动追求高层次的爱情生活方式,反对和杜绝婚前性行为和 婚外性关系,进而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总 之,婚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是必然趋 势,但在旧的传统观念被解构而新的观念尚未建构的社会转型 时期,许多不合理、非科学乃至被历史所证明曾给人类带来灾难 的观念乘虚而入。因此,应充分利用性健康教育这一阵地,在普 及性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 念,使他们能够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 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 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四)在社会大环境下,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但是他们的年龄阶段和

社会阅历,又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性。而社会是个大环境, 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而在高校的婚恋观教育中, 要围绕社会上婚恋问题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 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 实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及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 一些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要积极营造积极向上 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由师生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能够通过校园的物质环境和 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大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

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通过开展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 力,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 学院学报,2000,(4).[2]薛娟.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河南教育, 2007,(9).[3]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 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1).[4]王兵、蔡闽、衡艳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J],中国性科学, 2005 ,(12).[5]徐东芸,等.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状况调查及对策[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3).[6]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 J],中国学校卫生,2006 ,(8).[7]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 究,2005 ,(9).(责任编辑:邹定宜)

98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 4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对策[范文模版]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又是一个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纷纷展开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我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成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依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渴望成才,重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趋向上追求公平正义,务实奉献;学习成才动机强,态度端正。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第一,不够重视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第二,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第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既有令人喜悦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我们应根据大学生人的特点,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保证我们的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为此,我们经过长期的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

1深化体制改革,净化社会环境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种种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体制改革不完善、不彻底所形成的,是由于他们成长提供的社会环境欠佳所导致的。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经济还比较落后,还不能在较高水平上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期,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完全一致。因此,深化和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快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坚决清除一切腐朽思想和社会各种黑暗现象以及各种社会恶习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侵蚀,尽快净化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当务之急!只有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健康有序的、充满温馨的生活环境。2.用正确的理论和世界观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

在深化体制改革、净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用正确的理论和世界观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使这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轨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观念大量涌进我国,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给我们从事高校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怎样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前形势下,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用被实践证明了的、与时俱进的正确的理论来说明和回答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抵御一切腐朽落后思想的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报效社会、献身共产主义的理想。所以,我们必须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彻底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做法,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相互配合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就必须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这几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起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家长的思想品德、世界观和待人处世原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现实、轻理想,有些家长甚至是用世俗化的东西教育后代,所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已迫在眉睫。为此,首先要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品质。因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家长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成效最大化。其次,要为大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一个说真话讲道理的地方,一个自尊自律和睦团结的地方,一个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地方,一个行为文明富于爱心的地方。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本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中的主导作用。目前,高校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无用论”、“影响论”、“畏难论”等思想;第二,工作体制不健全;第三,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不理想;第四,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指示,搞好高校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以促进大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灵活多样,力求实效。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从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尤其是应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得到大学生内心的认同,才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社会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各级政府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整顿文化艺术和大众传媒市场,以内容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和文化精品鼓舞和教育大学生,加强正面宣传;第二,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标准,使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者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使肆意践踏社会公德者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形成强大的社会正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只有把这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曾涌现出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如“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他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强盛和统一而奋斗终身。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勇往直前。中华民族犹如长江、黄河,她不仅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而且哺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还有中华民族的以勤俭为乐、以勤俭为荣的品格以及和睦相处、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准则等,都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品德和精神追求,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升华为一种身在学校心系世界的思想境界,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时,集体主义的教育,能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和抑制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不断膨胀的个人私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及时向大学生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可以用橱窗、录像等形式进行宣传,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作报告等。让大学生同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对照,寻找差距,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第四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了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叫:“不能过,不能过!水深的很,前天还淹死了我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是的,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我们会有期待,期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会有担忧,担忧自己还没上班就已经面临失业。对于未来,我们左右为难,摇摆不定。

对于初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得面对着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候,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职业未必适合自己。特别是在当前物价、房价飞涨的时期,想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薪酬又高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感性的、积极的大学生他们会想到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并且,现在政府正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创业基金,这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自主创业还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克服自身缺陷,及早成熟起来,增加了社会实践,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于创业充满了期待。

可是对于理性的、消极的大学生他们会考虑的更多。因为根据调查有96.4%的大学生想自主创业,可是有将近70%的大学生都失败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根据专家分析他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大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但还需要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创业艰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摇摆不定。其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的取舍尴尬。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辍学。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社会实践匮乏,这些东西正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因此他们徘徊于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最后,他们所拥有的技术成果不成熟,大学生创业缺少系统规划。大学生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只有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大学

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他们徘徊了,驻足了。

上面所提到的也许是主要的问题,但他们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资金,创业基地等。种种原因困扰着他们,导致他们无从下手。此时的他们很彷徨,也很为难,他们在等待,等待一双能推一把他们的“手”。这只“手”可以是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是朋友一句肯定的问候,可以是政府给出的一笔微薄的创业金,也可以是社会上各界人士给年轻人一次尝试的机会。也许这样的一些举动对于我们来说不足为提,可是对于那些正彷徨于是否创业的大学生们来说却可以把他们那颗左右摇摆不定的心慢慢地稳定下来。

呆惯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我们,也许会对即将踏上的那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社会感到害怕、担忧,对未来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小问号。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心中的那份最初的信念与想法。要学会培养自己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自己主观的判断意识,和实践精神,不能像小马那样只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使自己处于左右为难,徘徊不前的境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自信的我们得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浅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浅析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新鲜事物,新观点,不同的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拥有最为活跃的思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大学生中有着明显的烙印,而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兼有着优点与缺点,积极地进步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找出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 现状 成因 对策

一 相关概念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的特点及相互影响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二 现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是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 1.1 政治态度上积极向上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对近几年的政府工作给以充分肯定。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公民责任。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的积极性还表现在他们在校期间积极的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有关学者对国内 9 所高校调查显示:“29%的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3%的是入党积极分子”。由此看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1.2 道德上认识水平普遍提高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履行意义的认识。现在高校基本都设立德育课程,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一直是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一般都很高。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宋英巨教授与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德芹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问题于 2008 年以问卷、座谈的方式对国内 11 所高校大学生作了专题调查工作。在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现状上,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道德认识很高,98%的学生选择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86%的学生选择不会在公共场所有乱丢垃圾、吐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59%学生对雷峰人物的看法是持肯定、尊重与学习的态度,83%的人选择“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19%的人认为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道德比知识更重要,80%的人选择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崇尚道德的力量,并亲身实践着社会道德的要求。1.3 人生价值上注重奉献,合理索取

人生的价值,主要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占主导,“集体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利益逐渐被人们认识,特别是我们的党和国家肯定并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多种价值观,既有重奉献,轻索取的价值观,又有轻奉献重索取的价值观,也有奉献与索取一致的价值观,更有只为索取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绝大多数的他们在对待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上,其主流精神还是好的。他们既承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同时又承认人生的自我价值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据调查,大学生们在就“积极奉献,合理索取”这一问题表明态度时,有27.47%的人表示“非常同意”,有64.06%的人表示“同意”,只有7.21%只有的人表示“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信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哲学。1.4 学习意识日渐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当代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不满足在校地学习,积极到校外参与各种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学本领,多参与实践,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社会的竞争,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1.5 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

当代大学生拥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理性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例如,他们越来越能客观、理性的看待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或者是重大事件的处理意见不再偏激,而是表示理解;又如,在个人成才认识上,当代大学生不再过多的抱怨客观外在因素的不利,而是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真本领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理性化。

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日渐理性,婚姻家庭观念逐渐成熟的,所有这一切使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一般都比较单一,“集体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统摄着整个社会,大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上实现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虽大部分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但是从思想上他们还是期望自身利益能够得到实现,甚至有的当代大学生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据有关调查显示,对于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一人生话题,今天的大学生基本持赞成态度。而对代表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主导观念:“集体至上”、“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已占很大的比例。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不再绝对的信奉,而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个人主义的意识逐渐增强。

2.2 社会理想缺失,理想过分注重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在发挥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潜能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部分大学生对遥远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理会,他们关注的是实际的实惠。他们一般以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美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对共产主义事业这样的伟大社会理想则考虑较少。据有关调查表明:在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中, 信仰共产主义的只占25%;面对全体学生的抽样调查中, 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 走向趋同”的占33.9%, 对此难以判断的占25%, 两项相加,在这个问题上观点不正确、思想模糊者占58.9%;在“ 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选项下, 不同意的占10.7%, 现在难以判断的占28.5%, 两项相加, 在这个问题上观点不正确、思想模糊者占39.2%。以上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抱有充足的信心,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于是,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有利的现实问题上,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

2.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道德行为并不等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从含义中我们看出,道德行为是个人将自身道德认识外化的结果,即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是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却不容乐观,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当代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如在校园内破坏公物、随处扔垃圾、考试作弊、吃饭不排队;公共场合异性互相搂抱、大声喧哗;在互联网上散播谣言、发布不良信息等等。有一项调查显示,97.74%的大学生自报他们在骑车、驾驶机动车或行走在交通路口遇到红灯(有交通警察)时“不闯红灯”,但在夜间没有警察或者无人看见时,这一比例却是大幅度下降,从97.74%下降到56.4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在道德认识上比较清晰,但是在现实道德行为中又缺少自觉性和自律性。当代大学生的这些道德行为失范之处污染了社会精神文明环境,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2.4 学习、择业观上呈现功利化、世俗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他们认为对自己将来地考学、工作、生活更重要的课程上,如英语和计算机,而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甚至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很少问津,对待这些课程,他们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强化记忆,只为 60 分合格。在择业问题上,当代大学生也主要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且功利化、世俗化倾向较严重。在有关择业问卷调查中关于“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问题时,59.7%选择“发展前途”,15.2%的选择“单位效益”,9.7%的选择“福利待遇”,只有14.7%的选择“专业对口”。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地位、收入因素,较少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2.5 金钱观遭遇困境,拜金主义有一定市场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物质地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金钱和名利,这种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毕业就14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这些流行在校园里的口头禅,让不少人感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另一方面,因贫困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现象在大学生中也屡见不鲜。2004 年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事件”就是一起由家庭贫困导致个人心理出现问题,遂产生犯罪行为的悲剧。据有关机构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显示的结果看,“仍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拜金’”。这充分说明,部分当代大学生对金钱过分看重,把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志,对金钱的错误摆位,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突出问题。2.6 节约意识差,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2006 年 4 月 9 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这样一则消息:2006 年 3 月份,武汉科技大学的 15 名学生组成调查组,着手调查学校食堂的浪费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一个食堂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上百万元。这一数字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但是这仅仅是全国众多大学中的一所。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学校食堂里刚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在餐桌上,不可口的饭菜只吃了几口;学校洗刷间里毁坏的水龙头哗哗地流却无人主动报告管理员;教室里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此外,大学生生日聚会、老乡会、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现象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风气,甚至有些同学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摆阔气,与同学攀比,不惜拿父母的血汗钱去请客,一顿饭吃掉自己一两个月的生活费。此种种浪费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节约意识越来越淡薄,勤俭节约的光荣美德已经渐渐淡忘。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进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 成因的探究

1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这本身是对人自身的一次解放,但这也容易造成个人本位主义乃至极端个人主义,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次,市场经济是求利性经济。他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讲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嬗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薄化的倾向。

市场经济的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转型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社会转型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被贩人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

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导向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众传媒片面夸大金钱的作用,对经商、发财、高消费等进行大肆渲染,一些不良思想、言论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深受影响,其价值观取向容易出现功利化、享乐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不足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时代的价值观,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窗口。但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却存在许多不足,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表现为:

其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一些教师却把课程当成了纯粹的理论课去讲。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根本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其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实际。但当前的教学却存在着脱离实际、内容空泛以及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不深、不透而无法进行个别性教育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成效不大。

其三,高校德育机制不健全,加之网络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旧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新的体系尚未健全,存在诸多弊端。此外,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无序性使得不良思想文化泛滥,这势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

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一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建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1.1 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护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在当今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使全国人民统一思想,避免思想动荡和社会混乱,也才能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也有利于大学生摆脱功利化的理想,树立起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也会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它为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2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社会舆论氛围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闭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战线,包括新闻、理论、出版、文艺等等。因此,这些行业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工作。当前,网络文化充斥社会,但网络德育管理工作却十分薄弱,这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因此,要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工作,保证各类网站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消极、腐朽、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高校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高校必须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2.1 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

高校教师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其教学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其业务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要在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的价值文化,同时,又要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其次,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避免空泛的说教,并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态度、言谈举止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向导、道德的楷模。2.2 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除了大楼、大师、大学生外,主要的还是其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陶冶其情操,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育校园文化,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既要加强校园精神氛围的建设,又要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环境。这样,自然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往往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净化学生心灵创造条件。

2.3 积极开展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大学生感受社会现实,使其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五 结语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认识上较高层次的东西,它关注和解决人的价值与精神、道德与信仰等具有哲学意味的形而上的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灵魂的安宁与归宿,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对精神信仰的关注和追求,因此,要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意义的生命、有价值的人生、有信仰的灵魂,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发展,必须致力于塑造、重构和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时刻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之中。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要根据时代特点、世界形势、社会现实、个体特征等来选择取舍和实施坚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任重道远,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研究,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必须长期坚持、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不仅因为它可以丰富和完善价值观研究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期望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成为道德高尚和信仰坚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期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李萍.赵允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引导.兰州学刊.2004(2).196.2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0.3王兴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解析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6.4张亚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原因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06).197 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6 张宗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O03(3).23-26 7 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0501 8 李德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正确引导途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4).65 9 周俊波.江苏省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高教.2004(4).91-92 10 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34 11 陈伟,罗仲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09-02(7)

下载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长期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时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是一个半校园化半社会化的环境。在大学时期,大学生能够及时树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用大......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合集五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反映。通过分析当代大......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5篇范例)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 转帖于 中国教育大联盟 http:// 原文网址:http:///GaoDengJiaoYu/2009-11/16798.htm 摘要: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身处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5篇]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 林萍兰 (福建莆田学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