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作业
政治学论文作业
多党合作: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政党制度
【摘要】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等的明确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指明了方向。建国6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与各民主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坚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治道路,总结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制度了一系列符合中国新时期的新策略,使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历史证明,中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政党制度。
【关键词】多党合作中国国情特色道路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实践和教训,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创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建国60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于各党派的具体情况,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使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一、多党合作制的确立和长期存在的依据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的重压下,一部分原国民党内的民主人士曾经参加国民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少数从共产党内游离出来的分子,开始组建新党的活动。到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在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生死大决战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现了真正的密切合作。1949年10月9日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式建立。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中国现存的民主党派大多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相关的民主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宪法成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党际政治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就明确表达了与坚持抗日的各政党长期合作的意愿。毛泽东同志致《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一切革命的人们,是绝不排斥的,我们将和所有愿意抗日到底的阶级、阶层、政党、政团以及个人,坚持统一战线,1
【1】(P683)实行长期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
了民主党派存留与否的问题。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随后的八大会议中正式确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多党合作的方针。方针的提出得到了全党和民主党派广大成员的拥护,对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多党合作制的运作机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仅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多党合作制的组织机构。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大家认为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这样一个统一战线应该继续下去,而且需要在组织上形成起来,以推动它的发展”。【2】P(145-146)因此,代表们同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它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且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使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使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多党合作制主要运作机构。
二、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党制度从来就是同国家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政党制度当然离不开国家政治制度。所谓政治制度,从广义上说,是指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只要之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3】(P514)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行政组织制度等,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1、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党制执政,多党参政。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根据人民的意愿,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另一方面,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上述两个点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突出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从总体上说,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全面领导的核心地位,各民主党派处于全面参与的地位。多党合作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政治制度体现出来。
2、多党合作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合作,是多党合作在国家权力机关的体现。其运行的具体方式是: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依照相关的法律条纹参与活动。各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极不易当派来组团,也不成立民主党派的核心组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组织议会党团。
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合作,首先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权威性。目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健全。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地位与法律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民代表大会广泛而重要的权利有时候被行政机关所超越,人大对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有时也显得软弱无力,缺乏实效。多党合作的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大与执政党的关系没有理顺。
第二,代表名额的分配还不够科学。我国人民代表的名额分配主要使根据行政区域和人口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如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应的代表。目前,我国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还缺乏一套科学性而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每次换届时都要重申。
第三,代表的结构、资格、权利、义务还不能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大代表一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另外,我国的人大代表没有实行专职制,而是多为兼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大工作。
从以上的问题,加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合作,还要加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各个阶层的合作,协调好人大中的人数科学比例。
三、多党合作制的发展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总共领导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一系列纲领文献,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党合作的理论,是多党合作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全面发展。
1.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为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
(1)高度评价了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有过长期合作、共同战斗的光辉历史。
(2)科学阐明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1979 年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中, 明确指出 :我国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4】(P186、204)这就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左”的影响下把民主党派当做资产阶级政党的错误,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的历史进步。
(3)明确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任务和作用,及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提出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发挥民主党派参政、监督的作用。
2.江泽民提出的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是新世纪多党合作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国际**的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理论,制定一系列新政策。
(1)明确民主党派在我国的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5】(P822)
(2)概括我国政党制度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江泽民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扎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6](P144)
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时代。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式对我国的挑战,开创了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
(1)把多党合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而把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推向新高度。
(2)提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为推进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3)提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明确了参政党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强调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已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4)就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中共各级党委要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和讨论,是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支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
四、总结
回顾新中国60年多党合作制的变迁历程,我们可以得出清醒的结论:
1.多党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既合乎时代的发展潮流,有体现人民大众的心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多党合作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但也必须看到,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错在不相适应、需要要完善的地方。
3.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度以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新中国6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多党合作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不断取得历史性进步,才能同心协力地把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2〕、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2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至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刘延东.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9〕、李青.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郑建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第二篇:2011《政治学原理》作业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政治学原理作业二: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①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联系实际的例子:(例子可以一个小组写相同的内容,可以上网查找些资料)
以下的仅供参考: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政治学原理作业三:
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
3《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
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读《论语》有感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几句话太熟悉了,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读《论语》有感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
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再来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说的是君子之道,在这里我想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见打破常规来说。我们再回过头来先看前两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公民的意志
2、分权制衡
3、暴力
4、权力
5、政治文化
6、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信纸基础上的(C)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
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5.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经济的集中体现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0.(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式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
论述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2.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篇:政治学论文作业
政治学论文作业
论政治之我观
【摘要】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今中外,不管是政治家、哲学家,还是有关他们的政治性论著,都绕开不了对政治含义的谈论。从古希腊时代、古中国的春秋时代开始,人类对“政治”一词就有各具特色的定义,但由于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所下的定义不同且具有相对的个人色彩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超速变化,人们对政治的理解较具全面,现代的政治学家针对把政治理解为制度性的用语相比,更倾向于把政治理解成一种功能性用语。居于上述的“百家争鸣”,我们要理解政治就要遵循政治本身发展的历史轨道对政治进行分析。本文从归类性的角度入手,对一些政治观点进行归类并阐明了自己的浅层见解。
【关键词】 政治观点 分类归纳 规范论 权力论 过程论 职能论
一、规范论者之政治观点
古希腊人认为,政治是关系到对全体共同体利益产生的东西。全体的共同体利益,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对立的,而和共同利益相联系的政治行为则被认为是一种实现共同道德规范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就应该在政治实施过程中,与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去调节相互对立的见解以及冲突和矛盾,以实现将社会规范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把政治和追求公共利益联系在了一起,是因为这些人把政治看作它在本质上是追求“同善同德”,因为“同善同德”从客观上看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有代表性的理论家贝纳德.克里克认为,政治是对自由人的公共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手段。【1】(P1)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和他人一起参与社会活动,相互之间会形成一种联系,而政治就是为了解决这种联系所产生一系列矛盾。
针对上面的内容,我们从克里的话里不难看出,他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私有的对立说成了相互之间利益的对立。并且,这里所说的政治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借助于某种调节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2】(P8)这种观点,在揭示政治的本质上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在论及政治的具体内容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权利论者之政治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政治规范论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于是人们从“权利”的角度来讨论政治内涵的观点开始兴盛起来。查尔斯.E.梅里亚姆可以说是最初从权利的角度来阐释政治含义的代表人物。【3】(P7)
后来,他的弟子哈罗德.D.拉斯韦尔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种观点。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有价值,就意味着会受人尊敬、会有好的收入、生活也会安定,并拥有他在神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诸多东西,而这些“价值”,社会上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获得了,所以,这些精英也就有具有了某种影响力。
到了罗伯特.A.达尔,把权力的政治化观念更加明确了。他认为政治是和统治、影响力、权
论政治之我观
力、权威等紧密相连的东西。
【4】(P9)
马克斯.韦伯等也曾阐述达尔等的权力论观点。韦伯从政府官吏的立场出发,认为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不但存在着强制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如果继续存在,那就一定会出现政治。【5】(P78)
但是,如果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待政治,当把权利的概念纯粹化时,就容易让人们把政治现象的分析停留在对掌权者个人行为的观察上。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政治,又容易扩大政治概念的范围,使人们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权利是政治现象中的最基本因素,但却不是政治现象的全部。
三、过程论者之政治观点
现代政治家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家制度方面,而是更加关心运作政治制度的过程及其结果。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凡是和国家制度相关联的社会制度、其他各种规章制度还以及统治体系、市民等均属于政治的范畴。
因为这些人无非是从与集团利益相关联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是政治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过程论的观点”。在这些人眼里,政治实际上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地运转而指定的各种政策以及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就广义而言,政治包括为集团指定某些政策的整个过程。不过,大部分政治学者对此不敢苟同,他们对政治的看法,更偏重于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而非私人组织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大部分政治学者主张:政治即使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内容:政府官员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召集会议,并从若干对策中挑选出大家所公认的对策。这样,采纳了的对策就成了政府的政策。由此可见,政治也可以看作是政治立案者们采纳方针的过程。
阿瑟.R.本特利认为,了解政治过程特性的最好办法,不是通过成文的宪法或者其他法律,而是人类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对政治集团的观察。
但是,这些人的分析方法,由于把利益集团灾后面起作用的社会结构,以及和政策的制定、执行相关联的一系列过程都包括了进去,所以,这种分析方法才被认为是可行的,而其所指定的政策也被认为是社会相关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政治可以被看作是在一定系统内一系列政策的确立过程。但是,在这种矛盾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组成人员和各集团之间却会因为各自的要求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厉害冲突,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与平衡,对此必须进行调整。
四、职能论者之政治观点
许多政治学家普遍接受的政治的概念是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一观点。【6】(P129)这种观点,把政治现象看成了个人和集团全体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其核心指点在于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在这些人看来,为了维持一个社会权威机制的存在,在社会价值的分配过程中,有必要使社会组成人员由于畏惧权威而受到一定的束缚。这里讲的束缚,其意思是由于强制性措施或心理上的压抑而产生的畏惧感。这种认识的特点使,其出发点是建立在社会全体行为者之间和由于参差不齐的社会价值产生的各种矛盾之上,所以,这一观点才是有其普遍意义。
政治学论文作业
如果我们从职能、体系、过程等方面来考察政治现象,就可以总结住政治本质所具有的如下几个共同之点:
第一,政治是制定政策和作出具有某种约束力的决定。政策决定,从公民必须服从支个角度看它具有某种约束力,人们还可以从透过国家垄断强制力并行使强制力的过程看出其强制力的明显存在。
第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包括转化方向、解决矛盾、互相写作等。
第三、政治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制定和执行具有约束力的政策的一种过程,也就是说,政治是为社会的发展或者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各种不同政策的方案,然后在其中挑选出具有一定和理性的议案。
总言之,上述的政治之观点及其分类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角度和个人认识的基点上定义、谈论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色彩。对上述的政治观点我做一些分类和个人的浅薄解析。而对政治的正确定义,我们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要紧跟时代的内涵进行完善、充实,才能是个科学的政治定义。
论政治之我观
参考文献:
〔1〕、贝纳德克里克.政治防御.伦敦:企鹅图书,1983.〔2〕、贝纳德克里克.政治防御.伦敦:企鹅图书,1983.〔3〕、查尔斯.梅利亚姆.新政治.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25.〔4〕、达尔文.《现代政治学分析》纽约:普伦蒂斯大厅,1984.〔5〕、韦克斯.韦伯.社会经济学组织理论.纽约:牛精大学出版社,1946.〔6〕、伊斯顿.世界政治.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9.〔7〕、伊斯顿.政治体系.纽约:阿尔雷德.诺普夫出版社,1957.〔8〕、朴广熙.当代西方政治学.北京:世界出版社,2007.〔9〕、张桂林.西方政治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1〕、现代政治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版社,1987.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参考答案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
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它期望实施者具有足够的耐心、春风化雨般的说服技术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对于被实施者,这种机制虽然有些硬性的要求,但是更注重提倡和鼓励学习以及进行细致严密的思想教育。这些措施虽然是潜移默化地缓慢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和更持久的。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二参考答案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社会监督以一种无所不在的监控方式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警戒,表现出巨大的震慑力量,促使人们谨慎、正确地使用权力,并拥有诉诸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制裁,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运行偏离既法定的轨道。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
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
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政治学原理作业三思路:(同学们,你们在百度搜一下,这些论文都有,如果看到其他与我们课程相关的论文,更好)(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P答案(2)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
******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民的意志
2、权力制约
3、暴力
4、权力
5、政治社团
6、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
1、C
2、D
3、ABCD
4、AD
5、C
6、B
7、ABCD
8、D
9、ACD
10、A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过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二是妥协精神;
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
试述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作业1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政治学原理作业3(同学们,你们在百度搜一下,这些论文都有,如果看到其他与我们课程相关的论文,更好)
(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政治学原理作业4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8分)
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根据权力制约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4.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5.政治社团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7.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8.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题(每题一分,共计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远均不能得分)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信纸基础上的(C)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4.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5.综合国家宪法的内容其精神实质业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D)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监督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6.“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7.(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共产党领导制度B.首长负责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A.政府 B.行业协会 C.市场 D.政党 9.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10.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哈罗得?拉斯韦尔
11.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世界观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第一。
A.国家元首 B.立法机关 C.政党 D.政治秩序
12.(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13.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D)等制约手段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A.撤销决定 B.制止行为 C.否定议案 D.选举权利
1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
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5.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D)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16.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7.(A)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18.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A)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A.无政府主义 B.自由主义 C.保守主义D.法西斯主义 1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
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20.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1.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务社会生活的权利。3.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4.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式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32分)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1)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2)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3)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它只是用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同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关政治生活。
3、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答:(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看从政治野心家的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4、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20分)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良好的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系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惟一性被默认为一个可更迭的原则,便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到公合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百是平等合体,依赖互动的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感动私人领域和三领域的治理并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都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便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本分化有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会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多个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