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磁灶镇大埔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磁灶镇大埔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中共磁灶镇大埔村总支部磁灶镇大埔村民委员会
(2012年3月27日)
大埔村位于磁灶镇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分17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常住户数1357户、人口4800人、党员122名、外来人口近3800人,企业38家。2011年大埔村工农业总产值21.7亿元,村财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0元。几年来,我村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旧村改造,改善群众生活,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被评为“晋江市2004-2006年度文明村”、“五四红旗团支部”、“计生协会先进单位”、“敬老模范村”、“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泉州市2006-2007年度文明村”、“泉州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
1999年大埔村被泉州市列为100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示范村后,村党总支、村委会立即于当年委托天津规划设计院厦门分院进行旧村改造总体规划设计,并于当年经晋江市规划局会审通过。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品味,2007年底,大埔村又适时对旧村改造总体规划设计进行修编,2009年元月初,经专家会审原则上已通过。
二、坚持建管并重
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旧村改造建设,至今已完成一期、二期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四期改造工程建设。其中:
一、二期改造工程总占地共计70亩,累计拆除旧房屋81座,建成安臵房2幢28单元,别墅71幢。四期改造工程改造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拆除旧房屋19户(建筑面积1651.93平方米),建成2幢小高层套房,总建筑面积3788.8平方米(每幢安臵楼占地面积272平方米,每幢可容纳10户)。
在积极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同时,大埔村坚持对规划区域进行严格控制,一律不允许群众私自新建或改建房屋;同时为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村委会先后建成2幢安臵房,并以成本价转让给困难群众,特殊困难户另外还补助5万元。
三、坚持村企联动
为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大埔村十分注重充分发动全村村民参与,精心策划村企结对项目。如:2000年启动一期工程时,村长吴金程以个人的身份
投资150万元,作为工程启动资金,并对该区域的旧厝旧房进行收购赔偿,为一期工程得以有序开展开了好头;2007年5月19日,根据晋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号召,大埔村与凤山石材有限公司结对共建新农村,共同建设大埔村文化广场及二期、三期的项目。至目前,凤山石材有限公司已无偿投入文化广场建设资金89万元、二期工程建设资金100万元;三期工程还拟再投入3000万元,共同开发商贸中心街,力达共赢互惠。
四、坚持统筹兼顾
一是在改旧建新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如:将村内闲臵土地和被占公共土地回收整合后租赁给村内企业;发挥村集体土地优势,建设部分标准化厂房出租;主动承接镇中心居住区改造工程和磁灶印刷产业基地开发建设辐射,规划旧村改造三期工程商贸中心建设;注意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促进村民增收。
二是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完善,将禁止普渡、佛生日等封建迷信,简办红白喜事,计划生育工作等有关内容增列入修订后的村规民约中。我村移风易俗工作得到上级的一致认可,2010年福建省精神文明现场会议来我村参观。
三是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近年来先后投入750万元资金建设大埔中心小学和大埔幼儿园,增加3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带,铺设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和100米直跑道,且建有2个标准篮球场,配备体育和健身器械,购买电教化设备,聘请优秀教师来校执教。大埔中心小学将以争创“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晋江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办晋江一流小学。
四是坚持开展 “家园清洁行动”。自启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来,我们认真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先后投入1100万元,将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与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改路等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成立18人专职环卫队伍,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以彻底清理陈年垃圾、消除卫生死角为重点的环境卫生大整治,并加强村庄日常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日收集清理垃圾8吨,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改变卫生脏、乱、差现状。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设10座水冲式无公害厕所,铺设水泥路面,设臵排水沟,架设路灯,积极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共新增绿化面积100亩。
五是抓好村务公开。对涉及财务以及村里的其他重大事务,如村务开支情况、工程承包、工程建设、低保金、救济补偿款发放申请等,实行定期按时公开制度,使村民能了解村内各方面工作。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都向群众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把村里的重大事情交给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让党总支部的决议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保障村民对重要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2010年泉州市推行办事公开座谈会在我村召开,是上级对我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
第二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村地处富阳市西端,东临渌渚江,紧挨23省道,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农户142户,总人口438人,耕地面积480亩,山林面积3600亩。2005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人均收入元。2005年被评为富阳市“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市生态村和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一、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
度
去年以来,**村围绕“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的工作重点,根据本村自然环境和村宅散落的特点,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高标准的村镇规划,建立了村宅中心区、商贸文化区、休闲健身功能区;首先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筹措资金11万元,wenmi114.com先后拆除23户52间172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和乱搭乱建建筑物,拆除率100,同时加大“赤膊房”的整治力度,采取镇资助一点、村补助一点和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完成22幢“赤膊房”的粉刷;其次是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4万元完成了**至毛岭头长550米、宽7米的主干道铺浇,投资80万元,新建了1204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村办公楼,投资12万元,安装路灯38盏、新建灯光篮球场和科普图书室,投资40余万元,疏浚沟渠、埋设污水管道2100米和道路护岸4125平方米,新建了生态公墓。目前全村道路纵横交错,沟渠排放通畅,供水、供电、通讯、电视、卫生等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二、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去年以来,村支两委会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式,大力引进项目、资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成功引进了登城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900万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和投资500万元、年产石料300万吨的瑞富矿业有限公司,为村级公共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对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明确新一轮发展思路
2006对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村支两委及时召开村民组长以上干部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对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到的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制订2006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完善和制订各类议事制度,规范办事程序;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及时挖掘和培养年轻干部,充实后备力量;
三是加强经济建设,想方设法引进企业及资金,解决群众就业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百千”工程整治建设后续工作,完善村道路两边绿化和沟渠砌坎、铺浇,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加强实事工程创建,着力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17个村民组,农户599户,耕地面积500亩,山林面积3400亩,企业(基地)21家,是个山多田少的村庄。全村拥有大小、机动车辆112辆,摩托车500辆,手机450只,电脑39台,互联网入户31家,固定电话460余门,程控电话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全村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纯
正,文明新风层出不穷。曾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单位”、“江西省农村先进村落社区”、“江西省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上栗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村庄”。
2006年,××文明自然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该自然村全面规划,齐抓共建,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一、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活宽裕
该村借助区位优势扬长避短,拓宽致富路子。一是发展工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兴村的科学发展之路。做活煤炭、鞭炮传统产业。从技术、安全、管理等主要环节入手挖掘潜力,使以前连年亏损的老煤矿焕发了青春,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取缔家庭作坊式生产鞭炮模式,将花炮加工基地建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坡上,同时进行技术提升改造,建成正规的生产厂。二是扩大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巧用地域边界优势,吸引了湖南等一大批客商落户××,引进了为花炮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相关生产厂商,所需的包装、原材料等大都能在村内就地采购,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形成了规模效应,从而将传统产业做成了优势产业。三是做活运输业。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将运输业做大做强。四是拓宽就业渠道。目前,村上配备电脑39台,建立了信息网站,利用网络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训青年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收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动态等,提高了村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全村基本实现了村内就业,还接纳了来自外村的600余名劳动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村制定了《发展远景规划》,实现了“五化”、“五通”、“六有”,将改水、改路、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列入重点工作计划,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面积56000多平方米,全村实现水泥路组组通,文明自然村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安装高杆路灯35盏,既方便村民晚上外出、活动,又起到了美化效果。大兴水利,改造农田。修建了760米的水泥渠道,疏通了2480米的两条灌溉水圳,改造河道1000米,使过去260亩的深水低产田变成了良田。二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村民自筹和村上补助新建房屋9户,每户村上补助4000元,其中1000元专门用来改水改厕。目前90%以上的房屋已贴上墙面砖。组织实施“三清三改”,新建了两个自来水工程,全自然村完成改水改厕100%,村民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和水冲厕。开展“植树造林、妆扮家园”活动,引导村民在屋前屋后栽种花木,美化庭院。提出了“一户十棵树,十盆花”的口号。还封山育林3400亩,新建了一个30多亩的苗木基地,村道两旁建成绿化带,设有花坛、石桌、石凳。增配保洁人员,成立保洁队伍,新设40多个垃圾箱,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长期保洁。
三、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
该村注重打造文化阵地,文体设施齐全,新建了健身广场、文化大院、多媒体教学楼和农民夜校。在村部门口建立了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广场。添加了活动设施,购买了军鼓、腰鼓、表演服装、音响设备等,特别为青少年购买了一批图书、图片;为老年人建立了门球场,添置了太极剑、花棍、牌桌等。村上建立了秧歌、腰鼓、军鼓、门球、舞蹈等队伍,还搭建了戏台,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让村民登台表演歌舞、小品、春锣、花鼓戏、狮子舞等民间艺术,定期组织青少年进行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每年开展“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90%的农户获得了“十星文明户”称号。
该村还新建了一个全省唯一一家村级无线广播站,每家每户开通调频喇叭;完善了有线电视站,使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广泛开展了“破陈规、革陋习”活动,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
四、抓好村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
该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及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及村级帐务代理制度,定期公开财务、计育、民政优抚、升学奖金等。健全农民理事会,理事会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对试点自然村的集体资产处理、公益事业建设等日常事务,进行事前听证、参与决策,引导村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推动村民志愿服务活动,让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四篇: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调查团队成员:谢安仁、周维、吴胜清、张凌云、蔡晓莹、李婷婷、邓葵璋
【摘要】:
本次调查的主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我们主要调查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搜集的资料汇总分析,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当地建设新农村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政府规划管理 泥石流 基础设施 规模经济 吸引投资 增加就业 人才交流和医疗合作 精神文明
生态旅游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主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调查报告《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响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做好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本着“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的理念,我们组建团队到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
我们主要通过立足当地实情,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亲身体验农村生活,联系当地村委,走访农户,搜索长教村有关资料,考察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搜集的资料汇总分析,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这次调查活动也提升了团队成员的自身价值,培养了队员艰苦奋斗的作风,升华队员的思想,增强队员的政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实际性的建议,全面提高队员的素质。
二、长教村概况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长教村是一个山区农村,现有约100户人家。该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地,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或读书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苦瓜、南瓜、冬瓜、蜜柚、板栗等。该村没有工业或加工业,没有集体经济,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供养自己家庭,也就是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为主。
该村是华侨之乡,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是华侨捐资建设的。
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什么变化。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意识不高,积极性不够,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执行力度不够。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