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兼职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兼职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走出“象牙塔”进行各种校外兼职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到各种用人单位从事兼职活动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可以增加社会经验,锻炼个人的实践能力。因而,校外兼职被大学生自身和社会舆论界认为是一种值得大力倡导和鼓励的事情。但是大学生自身社会相关阅历的缺乏以及我国有关劳动立法上的相对薄弱,导致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境地十分尴尬。广大在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劳动者的正当合法权益一直难以受到有效地保护,在兼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案例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中80%都有过兼职经验,当大学生校外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其过程中遭遇的法律问题有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以法律形式解决并做好事前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性质
关于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法律性质,一直以来是学界和社会正义的焦点问题,也是我们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权益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一下几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用人单位和兼职大学生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属于民法意义上的一种雇佣关系理由有两点:其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起的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劳动者);其二,在校大学生尚且没有进入就业领域,其重心是学习理论文化知识而不是劳动,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在校大学生也没有被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另一种观点则恰好相反,认为用人单位与兼职大学生的关系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理由主要也有两点:第一,大学生兼职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勤工俭学的范围。就目前大学生兼职而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已经成为了一些在校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手段,其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已经不亚于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那么,同工理应同酬;第二,我国经济社会近十几年飞速发展,各方面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劳动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意见》中的有关大学生勤工助学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已经明显过时。①孙瑞灼,“底薪门”事件击中法律软肋 就业保障 2007(7)
要弄清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性质,就有必要弄明白劳务关系、劳动关系、勤工助学和雇佣关系四者之间的区别。劳务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时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的等价交换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还有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其主体是确定的,既一方是用人单位,那么另一方必定是劳动者。勤工助学,一般是贫困大学生赖以维持生计的手段,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工作赚取报酬或者社会工作经验。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一定劳务,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从而形成权利义务关系。雇佣关系是雇主和受雇人在达成契约的基础上成立的,雇佣合同可以使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其表现为,一个人(即雇员)在一定时间内在他人(即雇主)的控制或指挥下按照双方约定的内容为雇主提供一定劳务,并按约定方式取得相对的劳动报酬,雇主和雇员之间相对一般是平等的。
总结分析各种观点,大学生兼职实际上是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一方“从属”于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的,显然,以劳动法调整各方关系显得更为公正;其次,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力度上看属于“软法”,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力量相对单薄,以“硬法”(“硬法”指依赖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法规,而“软法”指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保障更有利于
法律效果实现。
二、大学生兼职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方面
1、雇佣双方地位失衡,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大学生兼职多是迫于生活上的压力,当他们迈进兼职市场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其不仅要面对来自同一群体的竞争,还要接受其它更具有优势的社会群体的挑战。大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内受学业的制约,不能像其它社会群体那样为用工者提供持久性的服务,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在与雇主的较量中,多数大学生只能选择接受和忍耐。这就使大学生在本来应平等的雇佣关系中丧失了直面雇主、平等对话的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对雇主的苛刻要 求选择让步。同时,校内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不强,受到侵权后又缺乏一定的维权意识,在此过程中雇主的强势地位就越来越明显。
2、法制不健全
从上述阐述中,不难发现原《劳动法》的规定对大学生的法律保护是缺位的。自2000年开始,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市场对于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而大学生薪酬相对较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兼职队伍日益扩大,兼职过程中的侵权纠纷日渐凸显,冲突也日益尖锐化。更有不少用人单位甚至利用原《劳动法》的有关 规定有恃无恐的侵害大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有专家指出: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兼职行业”的法律或政策来规范这个零散的市场,客观上造成了校外兼职市场的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处理和纠正。因为劳务关系受民法和合同法所支配和调整,所以,相关部门,如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部门不接受也无法接受大学生的维权投诉(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因投诉无门而最终选择放弃维权)。同时,公力的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效果也很局限。调查中95%的大学生表示因为诉讼要耗
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如此的维权成本已经大大的超出了这个群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诉讼救济并不被大多数学生所采用。同时,国家各部委作出的关于大学生兼职的规定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如其所规定的“勤工助学”只是指校内勤工助学,仅对高校产生约束力,相对于校外兼职已经成为校园的流行趋势而言,就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由于法律救济途径的有限性和救济效果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大学生校外兼职维权“有规定、没处罚,有职责、无手段”,导致大多数学生最终选择放弃维权。
3中介市场混乱
据调查,2008年有25.7%的大学生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机会,显然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兼职工作的,但是中介机构市场却十分混乱,甚至有不少非法中介利用大学生的单纯来进行诈骗活动,不良中介正在一步一步吞噬着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不良中介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征:没有固定的中介人员;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不少非中介结构却打着中介机构的幌子。这些不良中介一般都是采取先收费后进行中介服务的方式,要求大学生一次性缴纳相关中介费用,然后再给介绍工作。并且,中介提供的服务大多都是一次性的,有时还会和用人单位演“双簧”来诈骗大学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苛刻,当大学生对工作感到不满意而找中介的时候,中介就以种种借口拒绝再次提供中介服务。4欺骗和变相收费
雇主往往利用大学生对高报酬的渴望心里,以优厚的薪酬作为诱饵吸引大学生,使其一步步靠近并坠入预设的陷阱。他们也会用变相收费的方式让兼职大学生先预交押金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费用,如体检费,建档费等等,然后会以大学生工作能力不符或者是损坏公私物品,影响公司声誉等借口辞退大学生,而押金也就成了用人单位的囊中之物。另外还有,许多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不于用人单位签订任何协议,出现兼职期间报酬减少,时间延长等侵权现象后,往往自认倒霉或者不予计较。《浅析高效学生兼职权益侵害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要,从1994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就可以看出,在政策导向下,当时的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校内,而对于校外勤工助学的调整通常处于空白状态。不可否认,现在有的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勤工助学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基本上即使有概括地指导,效果也十分有限。因为大多数高校对用人单位做不到详细的了解,并且无明确的法律规章为其管理提供依据,导致高校管理部门对校外勤工助学的管理难度加大,操作性不强。实践中,大多数的院校则仍旧沿袭传统的勤工助学管理模式,对校外兼职呈现出一种引导和管理的缺位状态。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专门为兼职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的部门,但这些部门大部分都不太正规,或者不太重视,在这下部门里工作的老师也不一定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资格,往往缺少敏锐的观察力和警惕性,对到学校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的可信程度了解不够彻底,不够详细。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二传手”,成为不良用人单位侵犯大学生权利的“帮凶”。
2、学校不能完整的建立良好学生的联系体系
高校大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是兼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大学生在兼职“互联网”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形成完整正规的兼职团队,即使有也没有充分利用其“互联网”,学生之间不能迅速有效的传递兼职信息,致使有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也无法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
(三)自身方面
1、价值观偏离
兼职大学生普遍认为做兼职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赚钱,其他都不重要。同时,受到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社会知识的影响,往往会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较小的侵害时选择沉默,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
2、不重视劳动协议的具体内容
兼职大学生在签订劳动协议书是很少关注协议书的具体有关事项,对兼职工作的时间,工资的结算方式等情况,较少与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沟通。不明确工作的具体情况,为日后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埋下隐患。
三、规范校外兼职、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对策
大学生校外兼职既能缓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又能使在校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提前得到历练,并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其存在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社会价值。所以,国家和社会应当对大学生兼职市场进行全面规范和保护,并且理性解决,而不是靠打个法律补丁,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兼职法律制度
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国家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予以干预和规范,如果没有法律的充分保障,只会使大学生兼职市场更加混乱,从而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秩序。在实体法方面,有专家提出建议修改现行劳动法,将大学生校外兼职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但本文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以劳动法保护在校大学生的校外打工权益必然会引发兼职与学习的正面冲突;同时,适用劳动法的规定也必然会让大学生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兼职优势,最终导致大学生在市场上无职可兼。前文已述,在校大学生兼职应受民法所调整,同时其特殊身份决定了也应受教育法调整。虽然《高等教育法》中已有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本文认为,可以以《高等教育法》中的原则性规定为依据,由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一个规范,解决大学生兼职(校内外)题。在程序法方面,针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权益受侵害时投诉无门的现象,建议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联合制定的政策中对救济机关、救济程序、救济方式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如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中成立解决大学生勤工助学(校内外)争议的机构,校外兼职发生争议时,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可向该争议处理机构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同时,我国民事诉讼法应设立专门适用于解决大学生校外兼职争议的简易程序,在审理时 间上尽量缩短,在诉讼费用上尽量减轻大学生的负担,在审理程序上尽量简易,在取证上尽量给大学生提供便利,为大学生校外兼职维权提供最后的保障。
(二)、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作用
高校在大学生兼职中扮演着引导者与保护者的角色。高校应改进老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对校内外兼职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引导、规范和保护的积极作用。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指导力度。校方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开设讲座或研讨会的的方式向在校大学生宣传兼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开设有关维护劳动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课程,使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其次,建议高校加大对校外兼职的规范力度。如各高等院校根据本地 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本校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则,接受并审批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申请,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中介服务等。再次,校方应同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在调查中76%的大学生建议校方可在校内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岗的招聘机构,学生可通过学校公布的校外招用信息在校内登记,校外上岗。最后,校方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也应积极介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为学生维权开通高效可行的绿色通道。
(三)、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校外兼职受侵害不仅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用人单位的违法,其本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大学生在找兼职前,应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认真学习,如民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对于应聘的工作单位,大学生应事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掌握工作单位的真实信息。在确立劳务关系时,大学生应主动要求签订劳务合同或协议,明确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以及劳动侵权的处理等。调查中的兼职大学生其中60%都有过被中介蒙骗的经历,所以,大学生自己也要擦亮眼睛,找工作时选择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正规中介机构并查看许可证的有效期,谨慎交纳中介费。最重要的,当代大学生要在遭遇侵权时,要学会使 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浅探
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浅探
【摘要】大学生“兼职热”现象在高校已经屡见不鲜。它不仅仅为部分大学生所需的相关生活费用提供了有效的补充途径,同时,它也渐渐地成为全体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就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法律规制的滞后、劳动职介市场秩序混乱等诸多复杂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因此,不仅国家、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兼职群体,大学生兼职个人都必须行动起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劳动法;中介机构;兼职组织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大学生们为了能更好就业,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加入到兼职的队伍当中。据调查统计,90%的大学生做过兼职,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兼职很有必要,7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兼职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又可以争取一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一时间,大学里出现了“兼职热”。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热”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据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了权益受损的情况。有6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遇到了雇主拖欠或扣压工资的情形,约8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被无故拖长工作时间,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或个人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等因素,最终其权益真正得到维护的却寥寥无几。商家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实践阅历浅薄,防范意识薄弱等弱点而侵犯他们的权益纵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仔细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兼职利益受损现象的普遍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以下是本文拟就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现象的原因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兼职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以后,会寻求法律帮助的只占20%,了解相关保护兼职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大学生兼职只占总调查人数的40%。这个结果并不乐观。大学生兼职法律意识薄弱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一
个原因,但法律在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方面的滞后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1.纵览我国目前立法,《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是保障劳动者的主要立法,我国劳动法虽未明确界定何为“劳动者”,但是依据我国民法相关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者为成人,凡年满16周岁能以自己劳动所得生活的人亦视为成年,而凡成年且身心健全者皆为劳动者,故而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合同法》的保障范围于法于理皆有依据。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尤其是《劳动法》中并无明文规定劳动者的含义(即大学生兼职属不属于劳动者),而且据调查,大学生兼职时间短,流动性大,往往也无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而也难以用《劳动合同法》来对其进行保护。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这一块确实还处于空白状态。
2.如果能适用《劳动合同法》,其有关条文本身可能还需完善发展。解释不清的立法可能还将成为用工单位或组织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借口或路径。比如,用工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不能随便裁员,但隐性裁员导致员工隐性失业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各种获取兼职的途径中,通过老师或同学介绍而获得兼职岗位的大学生占25%,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兼职的占20%;在所有大学生兼职受骗经历类型中,中介费高于兼职收入的占到46%。在通过中介获得兼职的大学生中,其权益损害多来自“黑中介”。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度不够,客观上为“黑中介”的肆意妄为推波助澜。“黑中介”、“黑单位”以种种欺骗手段收取高额中介费用、虚假培训费等以牟取暴利,严重侵害兼职大学生权益。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职介市场,客观上无法及时纠正侵害兼职大学生权益行为。同时,政府的相关职权部门监督不利也是它的诱因之一。由此我们能看到,大学生兼职在未做兼职前其权益就已经处于危险之下了。
3.大学生整体来说,防范意识、维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不知道有什么途径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即使知道了有些事件是可以诉诸法律的,但鉴于启动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及其投入产出比,大学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据调查,当兼职权益受侵害时有28%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
二、解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现象的有效途径。
1.完善法律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在实体法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对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进行扩大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确定大学生兼职劳动者的身份,以便更好地用《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权益。其次,也可通过《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保障事宜,或者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扩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比如可以确立《劳动合同法》总则内容和分则内容,在分则当中将职介(中介)部门监管与社会兼职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专章内容予以确定。同时应该明确纠纷产生后或裁或诉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式等。在程序方面,笔者认为,鉴于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短暂性、流动性和工资数额较低、次数多的特点,频繁地启动普通或简易程序肯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在这一块可以先尝试一下小额诉讼程序。当然,并不是任何一次侵权事件都必须走上诉讼程序的,基于民事诉讼处分原则,大学生兼职的劳资纠纷,笔者认为还是用双方和解的方式解决比较好,劳动争议仲裁、治安管理处罚和工商管理可以作为其的基本解决途径。
2.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兼职大学生维权认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侵的制度原因,但侵犯其权利的主体这几年来一直如此猖狂是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不到位。对违法或违背行业、职业准则的行为,相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加强监管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工商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及时公布职介机构和企业用工监管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黑中介”。据调查,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兼职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占53%,希望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帮助的占32%。由此可知,学校其实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都会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于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本应该具有初步法律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经调查,了解相关保护劳动者法律及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权益受损情形的大学生却只占调查人数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仍然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大学生兼职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可以在其就业与指导中心设立一个分支机构专门对大学生兼职进行指导与管理,通过这个机构将学生和商家联系起来。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些信誉度较高的企业或商家的方式,让学生摆脱黑中介;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这个机构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
知道他们的工作状态,遇到侵权情形也可随时帮助他们维权。同时,学校也可与有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公安机关、媒体保持必要的联系,定期向他们反馈学生兼职企业与兼职大学生的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兼职保障的相关问题等等。据调查,大学生权益受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营者诚信意识的丧失和市场诚信体系的受损。笔者认为,倡导构建新时代的市场诚信体系,多举办有关倡导诚信的活动,让企业家、商家不忽略他们的社会良心显得很重要。
3.兼职大学生自身增强维权意识。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损其实和大学生自身有重大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兼职个人本来可以做更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挽回自身合法权益受损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个大集体来说,兼职权益受侵犯是个普遍的事实,但全体兼职却一直是个零零散散的整体,从来没有联合起来一起抵御不法经营者。所以,笔者认为兼职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大学生应该对相关法律先行进行了解,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因为只有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享有的权利,大学生兼职才知道怎样是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注重对用人主体资格的认知,选择诚信的用工单位。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兼职市场鱼龙混杂,兼职大学生碰到“黑中介”或者“黑单位”事件时常发生。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兼职打工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事先确认用工单位是否有法人资格,在签定合同前应该先核实公司身份:是否有工商,税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招工单位是否有招工权等。另外,还应当谨慎对待用人主体对自己收取押金或扣押身份证的情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令禁止任何公司和单位以任何借口对劳动者收取押金或扣押身份证。总之,一定要弄清用人主体的合法性和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兼职。
三是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大学生兼职组织。从大学生这个大群体出发,笔者认为,大学生兼职可以像美国工会学习,借鉴他们的联合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个大学生兼职组织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美国工会的前身是欧洲中世
纪的行会。工匠们按照行业组织起来,建立行业的工艺与价格标准,并且为本行业中的工匠发放执照。工匠如果不成为行会会员,就无法从业。而要成为工匠,则必须当很长时间的学徒。这样,工匠们就联合了起来与雇主对抗。随后,工匠的这种模式传播到了其他的工种行业,而工会争取的权利也随之增多,久而久之,成为了如今的美国工会这个大组织。美国工会的存在利于美国社会的安定,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工人在工会的帮助下,工作条件固定,工作稳定,还有了一定的福利。据上所述,再分析大学生兼职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完全可以学习美国工会的组建模式。鉴于我们全国及各省市高校的分散性及大学生兼职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地区人数的有限性、工作的随意性和变动化,以兼职类型为联合依据肯定是难以实行的。根据大学生兼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先设点实验,采用分区的方式将所有的大学生兼职联合起来,再各区之间相互联合,组成统一战线,以维护兼职的各种合法权益。当然,我们首先得有一个领导中心联系各区的工作。
现在,大学生兼职在高校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大学生兼职的目的将不仅仅为解决经济困难,而将进一步地上升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扩展日后的发展空间,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而大学生兼职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如何保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这一复杂问题也将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通过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的兼职活动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才能更好的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孙萍.试论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项贤钦.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1:9
(4)
[3]龚小夏.发展与稳定——美国工会的角色[j].价值中国网.文化与社会
第三篇:网络广告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电子商务法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广告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一班
姓 名
郭和平
学 号
201110178107
成 绩
2014年 5 月 19日
网络广告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简称《广告法>)第二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提供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的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网络广告是指由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负担费用,为为追求营业,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以介绍其商品或服务为目的的资讯宣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广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网络广告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网络广告 法律问题 对策
一、网络广告的特点和形式
1、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如下特点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而不是以纸面等传统大众传媒为载体。这使得这种广告具有以其他媒介来传播的广告所不具有的优势。
首先,网络广告具有跨时空性的特点。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看到任何网站上的广告,不论其现实的服务器提供者在何地。
其次,网络广告具有开放性。网络广告没有固定的受众,任何人通过搜索都可能接受其包含的资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广告发布者交流。
再次,网络广告具有空间虚拟性。网络广告没有长期固定化的媒介予以负载,导致网络广告容易被更改或删除。
最后,网络广告具有双向交流性。通过互谅网发布的广告可同时运用网络技术设置访问流量统计系统和浏览者对广告态度的调查系统使得广告发布者能够获得确切的广告效果评价,进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2,、网络广告形式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形式
将经营者介绍其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必要资讯通过互联网上的主页向网民发布,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的域名;广告发布者选择访问率较高的网站设计相应栏目介绍其销售的商品或提供服务;通过搜索引擎发布介绍起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资讯,便于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主动检索;通过BBS或以其他形式发布介绍其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资讯,是网民在聊天时也能获得相应的资讯。
二、网络广告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1、网络广告的相关问题
犹如缺乏有效技术对网络广告的发布予以监控,对营业者在发布网络广告时存在的违法行为存在诸多障碍:如取证困难;网络交易经营者通过网络会以虚拟主体的面目出现,当其通过网站或电子邮箱进行交易时难以判断其真实状态是否具有发布广告的资格;对以传统媒体形式发布广告进行监督的机构难以通过有效技术监督管理网络广告;个人或单位可以通过网络不经登记或相应资格即可发布广告;由于互联网的跨国传播性,以通常方法对采用传统媒体形式发布广告的营业者予以监管的机构难以按照既往模式监管跨国传播的网络广告,国家主权原则难以令其监管权力超越地理上的国家领土范围。
2、违法广告的表现形式
1)诱饵广告。即经营者对实际上不能进行交易的商品作出广告,或者对商品的数量、日期有显著限制而在广告中不予明示,以此引诱顾客前来购买,并鼓动其购买广告商品之外的商品。据报道,美国为了对付此类网上欺诈活动,其联邦贸易委员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将欺诈性网站链接、输入到其数据库中。
2)虚假广告。虚假网络广告,是指网络广告发布者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以欺骗的方式进行的使广告受众产生错误认识的网络广告宣传。即广告主利用虚假的事实进行广告,以骗取消费者对其产品或服务的信任,从而成为购买其商品或服务的潜在客户。例如国内某网站曾登出了著名演员巩俐向希望小学捐赠某口服液的广告,即为子虚乌有的虚假广告。
3)滥用名人肖像的广告。名人的广告效应是显著的,而一些网站(尤其是中小型网站)一方面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或无力提供足够的资金,于是常常不经名人的同意,擅自对其肖像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网页或Flash图片,以扩大自身的对外宣传。
4)违反行业规定的广告。不同行业对各自的广告要求也不同,例如药品和烟草的广告就有其特殊要求,如果网络经营者未能根据法律对特定行业的特殊规定进行广告活动,则很可能构成违法广告。
3、相关对策
首先,建立政府监督机制。完善或制订有关网络广告法规,加快制定规范网络广告行为的实施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已有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对网络广告规范。也可以参照世界各国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网络广告方面的管理规定,在规章的制定与完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网络的虚拟性、超地域性的特点,注意立法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使网络广告行为有法可依。对网络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者、广告的内容、发布的形式进行监管,建立完善的网络广告监管机制。
其次,建立行业监督机制。提倡行业自律,制订行业规范。网络广告主和经营者在网络广告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当树立自律的观念。自律要求他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还要照顾消费者的利益,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和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然后,建立群众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消费者提供识别虚假广告、网络陷阱的这类信息,以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建立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中心,规范网络广告行为。
最后,建立国际联动监督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规范网络广告市场。网络无国界,鉴于网络广告的特殊性,在法律适用上会出现国际冲突,这就需要各国对共同的、基本问题达成共识,通过签订双边协议、多边协议、国际公约等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网络广告的规范、管理问题。
总之,政府要加大监管,网络交易方应依法发布广告,防范违法广告。交易各方发布的广告要真是符合。浏览广告的一方要增强警惕性和鉴别能力,注意识别并防范虚假违反广告。大家携手共创文明和谐网络环境。
参考资料
[1]《电子商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3]百度文库
第四篇: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作者:朱翠玲 温兴琦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针对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存在着多方面问题的原因进行阐述,指出应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
[关键词]外商投资;问题;对策;法规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及对策的综述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到了展现自己能力之时,他们无不全身心地投入求职的人海中。然而,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加上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纠纷呈上升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找工作不但难而且险”,这是一位曾经遭遇就业陷阱的毕业生发出的一句感慨。2005年6月,在北京的一场招聘会上,他应聘了一家广州的企业,上班后才知道那家企业搞的是非法传销,最后虽然虎口脱险却白白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钱财。一家非法企业怎能出现在一个正规的招聘会上呢?还有多少就业陷阱隐藏在身边呢?一项由1246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有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而遭遇收费陷阱、试用期陷阱、无偿占有智力陷阱比例则更高。一些利欲熏心的冒牌公司利用了毕业生求职心切、经验不足的软肋,榨取钱财,而一些本来没有用人需求的正规公司也利用强势地位,往往不签合同就廉价使用毕业生的劳动力。面对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求职者们大都以无奈应对。调查显示,有50%的人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毕业生找到一个就业单位是迈出社会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尽可能迈得稳一点,不仅会给求职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也极为有利。
大学生面临的几种常见就业陷阱有:
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费用。
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但仍有不少求职心切的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
应届毕业生小刘,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十分高兴。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当时并没有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用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专业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这令小刘气愤不已。
有些公司在招聘时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填满了自己的“钱袋”之后,就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其实,这正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法。
陷阱二: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2005届毕业生小宋通过招聘会进入杭州一家公司,当小宋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不与小宋签订任何书面协议,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小宋觉得公司给出的薪水不错,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像小宋这样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情况相当普遍,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不约定违约金,而在20%有约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害怕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毕业生之所以没有约定,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套牢”,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没有想到,太信任用人单位”,大多数毕业生这样总结自己没有约定违约金的原因。
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陷阱三:长期试用,榨取人力。
武汉某高校2006届毕业生小黄应聘深圳某银行,经过四轮面试,最后和同校其他9位同学入围,但该银行并没有和黄某等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而是要求他们于春节后到深圳试用一个月,期满后才有可能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面对试用一个月的要求等不稳定因素,小黄一筹莫展。
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签订劳动合同最容易遭“忽悠”的就是“试用期”了。试用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的普遍遭遇。该单位的做法明显是违反劳动法的。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与正式合同期相比,试用期内的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要低,而且有很多单位在试用期内不为毕业生交纳相关社会保险。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有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陷阱四:弄虚作假,不讲诚信。
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求职者,常常在介绍招聘岗位信息时歪曲、编造、美化,极尽包装之能事。这些公司经常以高薪为诱饵,迫使应聘者立刻签订合同以及约定高额毁约金的方式,千方百计套牢求职者。又如一些不规范的网站和中介机构,通过接取求职简历,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出售给企业作为销售信息。更有甚者,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诱使应聘者递上个人资料,留作它用。
陷阱五:以招聘为名,行推销之实。
其共同特征是:先许以优厚待遇,当求职者上门应聘时,公司以种种理由提出要对求职者进行“考察”。具体考察方式就是公司先与求职者订立一份产品推广协议或者产品促销协议,协议中约定求职者必须在约定时间内以公司规定的价格销售掉该公司某种产品,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或样品费。当求职者签好协议去推销产品时,才发现根本销售不掉。结果,求职者的保证金或样品费就这样被这些公司“黑”掉了。
二、破解对策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为主导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现行大学生就业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扩招以来的就业方式进行总结反思,结合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出台相关行规,规范就业行为,有效防止和杜绝就业过程中种种不良行为。特别是要发挥由各地政府经营并领导的就业场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主导作用,对进入招聘场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用人单位进行事前资格审核,将不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防患于未然,改变现行的交摊位费就可进场招聘的做法。建立奖惩机制,如对那些诚实守信、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授予奖牌,并张贴于招聘市场显眼地方,并为其提供好的摊位等优惠条件,也可印成相关资料,发给入场招聘的大学生供作参考。对少数行为违规,设置招聘陷阱的用人单位,给予必要的惩戒。如在一定时限内取消进入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资格,并将其列入黑名单,上榜张贴或发给进场招聘的大学生引以为戒。事中发挥交流中心的监督协调作用,一经发现违规行为,即可进行制止,对招聘过程中发生问题、矛盾或纠纷进行协调,回答大学生的各种询问。事后加强反馈与抽查,如建立专线举报电话,开通网站主办专门举报网页,发放问卷调查表,派人进行抽查等途径,促使用人单位严格履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
2、发挥新闻媒体正确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政府要利用好手中掌握宣传媒体的政治优势。每当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时,在广播、电视上抽出一定时段播映相关内容;在报纸上开辟就业专栏,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用人信息,表扬或曝光不良行为及企业,登载招聘黑名单,列举就业陷阱等,既可以引导学生就业行为,又可以有效制止招聘过程中的不轨行为。
3、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
其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尽管各高校相继建立了相关大学生就业专门机构,如就业指导处等,但往往存在人力不足,配备不齐,任务过重,经费有限,与用人单位缺乏广泛联系等问题,从而导致用人单位找合适的人才难,大学生找工作难。
其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作为高校和高校各专业的教师,要经常考虑一些问题: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到底有何用,哪些单位或职位有用?社会需求怎样?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否相符,差距在哪里?怎样去改进?等等,要切实改变目前存在的教的不知道用的,也不去关心用人单位的情况教用脱节的现状。有一些高校已找到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即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落入各种陷阱,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用脱节的现象。
其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求职教育,选派包括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专业人才充实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确保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选编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学生阅读,如劳动法、合同法、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等,以示提醒。
4、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法律意识。
对于毕业生而言,应该增强法规意识,如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求职毕业生就要勇于说“不”。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了解清楚,可以通过熟人,去打听招聘的单位的情况或者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此外,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以摸清应聘单位的发展前景。签订就业协议书或者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注明双方谈妥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等,这样双方产生纠纷时就不会空口无凭了。如果遇到与中介招聘信息所列的待遇、薪酬情况严重不符合的,求职者可以向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撒大网捞大鱼”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应聘,对自身资料要加强保密,最好到具有公信力的网站,特别是公益性的政府网站求职。这类网站管理规范,对个人信息处理极为谨慎。
关于三方协议的法律问题
由于三方协议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发生纠纷的一个环节,因此,史女士首先对三方协议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讲解。
史律师指出,三方协议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它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不能替代劳动合同。同学们要正确理解和得用三方协议,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唯一性,即毕业学生不得持有多份三方协议,如果学生签订多份三方协议,则一旦出现冲突以第一份协议为准。第二,法律效力的时限,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后即告终止;第三,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必须经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之后约定,并且违约金的数额必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第四,备注栏,毕业生应该尽量将单位的承诺,如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保险等各项承诺明确写入备注栏,现实的情况是90%的以上的三方协议中备注栏全是空白。
另外,史律师还特别指出,在三方协议涉及的三方中,真正履行责任和权利双方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而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见证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讲解三方协议时,史律师还结合案例就违约金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她提醒即将毕业的同学,关于违约金的上限各地有不同的规定,北京地区规定违约金不得超过毕业生12月工资的总和,而上海则明确规定不得超过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标准,而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明确规定违约金的上限,这种情况下,则以双方协商金额为准。毕业与用人单位还可以互相约定违约金,以应对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试用期内常见的劳动纠纷
史律师总结说,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三方协议即告终止,此里用人单位会与其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了劳动者在单位的试用期限、服务期限、工资待遇及其它各项福利等等事宜,合同签订之后,双方即正式确定了劳动关系。而在上述提到的各项约定内容中,试用期是最容易出现纠纷的阶段。因此,关于试用期的法律问题,史律师提醒毕业生以下几点:
(即是说:一般的顺序是先签订三方协议,然后报道时签订劳动合同,在其中规定相关的事宜以及试用期问题。而且,试用期间或结束后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则它需要列举相关的证据!)
试用期时限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不超过六个月的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行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两年以上的,试用期也不得超过六个月。必须强调的是,试用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工作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违约金。
国家机关、高校、医药研究所、医疗行政部门采用见习期,为一年,试用期采用于企业、公司(包括外企、合资、私企),与医院建立劳动关系的采用试用期。为15日-6个月。见习期可以延长,试用期不能。见习期是具有一定强制力,试用期是双方约定。
试用期辞职
试用期之所以称为试用,其含义就在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可在此期间内考察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双方都具有较为自由的解除合同的方式。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提前通知)。
有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合同需承担违约责任,这实际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解除权,因此这种约定是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于这种约定条律,法律一般确认为无效。
试用期辞退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规定得很清楚,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是其必须举证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这里毕业生应当明确,用人单位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时,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劳动者无需提供自己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明。
举证责任无疑限制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随意性,用人单位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就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需承担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
两个试用期是否合法
有些用人单位还会第一个试用期过后与劳动者约定第二个试用期,这种情况应该区别对待。如果前后两个试用期都是经过双方协商之后在合同中确定下来,那么,两个试用期相加超过法律规定的试用期上限的,超过不合法,不超过则两个试用期皆为合法。
只签试用期合同不签劳动合同?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允许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签订的试用期合同是无效的,但“试用期”合同的无效,并不导致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失效。北京地区就有规定:北京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试用期后用人单位不愿意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反推(如试用期一月,可反推合同期为一年,反推依据按《劳动法》关于试用期限的相关规定)。另外《上海劳动合同条例》对此也有特别的规定。
史律师就毕业生关心的问题现场答疑
在一个小时的讲课之后,史律师还就同学们切身遇到的难题给他们做了现场解答。由于提问较多,难免会有重复的话题,为了方便朋友们阅读,现将各种提问逐一总结如下:
1、我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对方答应落实户口并且已经兑现,但此时我又想毁约,请问,如果我提出毁约,户口会不会受到影响。想把户口落在北京,我该怎么办?
史律师:关于户口的问题有这么两方面同学们应该要了解:一般情况下,毕业生的户口是在劳动合同签订后落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是国家公安机关管辖的,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户口没有处置权。因此,户口落在就业地之后除非本人意愿,否则户口不会被迁走。如果你违约只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户口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想把户口落在北京,只要重新签订一家北京的用人单位(可以接收你的户口),加入单位的集体户口或者有条件的话立一个新户,自己为户主。
2、我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时,备注栏里写明了关于户口问题,住房的问题,安家费,培训、各种福利等。请问,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话,这个约定是否仍然有效。
史律师:仍然有效。如果签订了劳动合同,对你的福利等等有变更的约定的话,视为对原合同的变更,以新合同为准,如果这两个没有冲突的话,依然有效的。如果新合同改变了原合同中的内容,也以新签订的劳动合同为主。
3、我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中约定,在公司的服务期五年,合同中没有说违约金的问题,只是简单地说如果劳动者毕业之后不满五年离开单位的话,劳动者需要赔偿工资及其它费用总数的300%,请问这个协议合不合法?
史律师:不合法,在劳动合同中是不能约定惩罚性赔偿金的,而赔偿金必须以他的实际损失为准。
对于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等,在服务期协议中有两项约定会体现,一个是对违约金的约定,一个是赔偿损失的约定。违约金是指劳动者不能履行约定回去上班的话,你要承担的违约金,而这个违约金没有损失产生也要承担,违约金在北京的高限是不得高于12个月工资总和;关于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各种培训和学习的费用,如果用人单位将培训等费用计算在违约金之中,那么劳动者无需支付。如果在关于违约金的内容里没有体现,而是将损失单列出来作为赔偿损失的约定,则需要支付损失。
4、在三方协议中,用人单位承诺安家费20万,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推翻了三方协议的约定,如果我不签则会影响这段时间再次找工作,请问我该怎么办?
史律师:在就业岗位比较偏远,或者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吸引和安抚人才一般会做出类似的承诺。根据相关法律,要变更这20万的约定必须双方协商一致,如果你不同意变更的话,那么用人单位应该严格按原三方协议的约定执行。因此,你可以要求对方坚决履行三方协议的承诺,如果对方不予履行,你可以要求对方赔偿你的个人损失。考虑到你的人事关系已经转到当地,找工作暂时只能在这个地方找,那么你这时可以主张这20万安家费的一部分作为损失。当然你可以全部主张,但法律不会全部支持。
(由此可见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还是相当大的)
5、我与北京一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中规定我一旦违约,将向用人单位支付10万元的违约金,请问,在北京地区,违约金具体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史律师:劳动服务期约定为五年,这是一般医院的通用做法。在没有新的法律颁布之前,北京地区违约金的上限仍然以12个月工资标准为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协议(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工资是指“月工资性”收入,即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用人单位按月给予的固定费用(每个月固定打在工资卡上的固定性收入),这里指的不是基本工资,也不包括鼓励性支出(如奖金等)。
以你的情况为例,劳动合同中规定违约金是十万,如果违约金数额高于12个月的工资标准,则超出部分无效,如果低于这数字,则有效。具体的算法是:月工资×20.92(天)。
6、劳务派遣中各方的法律关系是怎么样的,在这种关系下,劳动者的户口、人事档案等等是怎样的状况,落在哪里?如果跳糟,户口和档案等又会怎样?
史律师:劳动关系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在一些涉外的医疗机构服务的话,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这个医疗机构它是一个办事处,没有用工权;另一种形式是外资用工企业有用工权,但为了省事,考虑到保险、户口等有一些不太好处理的环节,他们也会把员工托管出去。在这里,劳动者与人才派遣公司是劳动关系,并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保险及工资都是由他们支付。相当于人才派遣公司把自己的员工派到外资企业去工作,人才派遣公司给用工单位提供的劳动服务。在上海人们称之为特殊的劳动关系,而在北京则认定为二者无任何直接关系。户口,人事档案,保险档案也都在人才派遣公司。但是户口在人才派遣公司并不表示人才派遣公司对户口等有处置权,人才派遣公司只有保管权。如果跳糟,户口和档案等可以迁到新单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你也可以单独开户。
7、我与用人单位的合同中约定服务期为三年,我担心如果我在服务期内辞职,用人扣压我的户口及其它人事关系等向我索要赔偿,请问我的担心有必要吗?
史律师:完全没有必要,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处置户口的权利,户口的管理不在于用人单位,户口上在用人单位处,用人单位只是一个集体户口的户主,他只有保管权。另外,任何用人单位都不得以扣压证件及劳动都其它重要资料为要协,向个人索取赔偿。
8、在北京地区,如果有的单位在签合同之前先去试用两上月,没有任何书面约定之类,我是否应该去?
答:从法律上讲,任何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为其付出劳动(确立劳动关系)的话,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如果不签订的话是违法行为,会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我的印象中,少签一份合同是罚五百。
当然,遇到这样的事情时,用人单位让我们付出劳动,他们支付劳动报酬,在法律上我们称之为事实劳动关系,也就不存在试用的问题。事实劳动关系在北京地区的规定是如果要辞退的话,必须同样按照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去进行。在这里有个特殊,就是如果员工拒绝辞退的话,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签订劳动合同的服务期限不能协商一致的话,那么法律规定是一年。
9、请问学生在三方协议签订后提出毁约,此时学校有没有权利向学生收取违约金?
史律师:三方协议具备权利和义务的双方还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学生如果要毁约的话,除非学生与学校有特殊的约定,那么一般情况下学校是不能够向学生收取违约金的。
10、用人单位为我办理了北京户口,可是此时我相中了另外一家单位,于是向原单位提出了毁约,他们以办理进京户口费用为由向我索要违约金?请问是否合法?
史律师: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合同中把为学生办理进京户口明确的写出来,表述类似于:我为你办理进京户口,那么你为我提供多长时间的劳动,如果一旦违反则支付违约金……,这可以作为一个特殊待遇,法律会支持用人单位索要违约金的要求。如果没有这样作为一个特殊待遇很准确地表述出来,则此约定与支付违约金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学生决定违约之后,用人单位不能将其作为损失要求学生支付赔偿。但是如果约定解约违约金,学生还是要承担的。
11、和上海一家用人单位签订一劳动合同,当时在条款中约定办理上海市户口的条款,但正式办理的时候,由于上海市政出台了新的政策,用人单位不再符合为员工办理户口的条件,因此现在无法为本人办理上海市户口,这种情况下,本人可不可以起诉用人单位,要求他履行合同中的承诺?
史律师:这就涉及到合同中存在的免责条款,这种情况属于意外事件,出现不可避免不可预测,如果政策发生变化,是企业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这里是免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