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区影评
本片主人公是一名政府专员,他被派去负责驱逐外星人,主要负责让外星人签署驱逐协议书。谁知在搜查中看到了一个瓶装液体,当他打开瓶子时喷出黑色液体,从此就感染了病毒开始病变长出了与外星人一样的爪子,政府看到这些抓他回去做实验。由于前期政府缴获了外星人的超强武器但人类无法使用,这次正好主人公变异后可以使用武器,政府的非法基因研究所决定要解剖它做实验,以得到使用武器的方法,而主角奋力抗争逃到第九区,政府宣称此男主角因在驱逐外星人时与其中外星人发生了性关系遭到变异,从此主人公就在第九区和外星人的一个天才生活在一起。得知曾被他缴获的瓶装液体就是能使外星人启动飞船回到自己星球的“能量”后,他决定联合天才外星人去政府研究所取回流体。得手后回到第九区开始了启动飞船计划,尔后被外星人告知如果要治好自己的基因变异,从新做地球人要再等三年的时间,他异常气愤,不过看到同类的残暴、虚伪,他决定掩护外星人回自己的星球。与人类展开了激烈的搏杀,在他的掩护下外星人上了主飞船。临走前深情的对主人公说:“我会记得我三年的承诺的”。
外星人走了,政府向外界宣称主人公死了,实际上他一直在政府新成立的第十区生活着.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的老婆收到了一个用铁皮碎片折成的玫瑰。她相信自己丈夫还活着,一定是他送的。最后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满脸哀愁、少了一根指头的外星人在折一枝玫瑰。
有的人说,这部电影实质映射了种族主义。地球人囚禁外星人,白种人压制黑种人,黑种人虐杀外星人,外星人又反抗白种人。的确,如果仔细看这部电影,这点不难发现。人类虽然表面宣扬公平对待外星人,但实际上还是将他们像动物一样圈养起来。人们粗鲁得对待外星人,并将他们戏谑为“大虾”,以此来嘲笑外星人的丑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白种人对黑人的歧视。以及那个侮辱性质的称谓“黑鬼”。
提起种族隔离制度就不得不说到南非。实际上,这也是影片导演的主要拍摄地和故事原型的背景地(约翰内斯堡)。
南非的种族隔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人种进行分隔然后依照法律上的分类,各族群在地理上强制的被分离,特别是占多数的黑人,依法成为某些“家园”的市民。这些家园在名义上是自主国家但运作比较类似美国印地安保留区和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区。事实上,多数的南非黑人从未居住过这些“家园”。具体实践上,这个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隔离但平等,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男主人公受到外星物质的感染,变成了外星人,岳父的无情和残忍,让人尽情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但是在剧中,当女主角手握那朵玫瑰的时候,爱情真的很让人感动。
第二篇:第九突击队影评
第九突击队影评
《第九突击队》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年底到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人民英勇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失惨重,近20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为了继续对阿富汗实施侵略,特意成立“第九突击队”以占领高地来开路。6名来自苏联各地的小伙子在1987年末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抵抗苏军入侵的阿富汗民兵。该片是俄国第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向人们正面描述了俄国下级官兵的英勇和遭遇,充分体现了俄国人能征善战的民族精神。根据邦达尔丘克的创作理念,这部影片的主旨是真实地反映阿富汗战争的情况,不涉及当时的政治,也不去美化战争,只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一支由新兵组成的部队从培训到上战场的经历。阿富汗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俄国人来说,至今仍是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疤。这部电影使人们对阿富汗战争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另一方面,俄国社会在苏联解体后的艰难困境中十分渴望歌颂俄国民族精神的影片,振奋民族士气,因此该片的诞生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同时,苏联经典战争题材影片终于在俄国新一代导演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使人们对俄国电影的明天又充满了希望。
片子开头以一群西伯利亚的小伙子参军为主线,一直到最后1989年苏军撤除阿富汗。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苏啊游击队的相持阶段,当时苏军与啊政府军控制了大城市,啊游击队控制了广大农村地区。故事就这样开始拉,一群爱国青年参军。这群18,19岁的小伙子不知道他们要究竟面对的是什么。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满怀报国之志应征入伍,到训练基地接受特种培训,培训新兵从实战出发,毫不留情,有些士兵实在支持不住,倒在地上。但所有的士兵都咬牙挺了下来,并且利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相反,他们的教官,这个从阿富汗战场下来的老兵,开场就对士兵们说:“你们甚至不是人,是狗屁。”他对他们严酷训练,为的就是未来带着他们驰骋阿富汗战场,但最后,他的参战申请没有被批准,忍不住放声大哭,他明白,从战场上下来之后,经历了太多的血腥和死亡,他已经丧失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只想回到战场上去送死。
片中的主角alek是最后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哪个士兵,他是主线人物,有棵假牙,面目可曾。他是战场上唯一存活下来的战士。他冷酷,但是顽强。初到阿富汗的时候,刚从运输机里下来,这些新兵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宽阔的军用机场上两旁停满了军用飞机,数架米格24盘旋了2圈后降落地面,正在补充弹药。新兵门列队走来,一个老兵对着主角ALEX招呼起来,老兵今天就要回国,他从脖子上摘下了护身符,扔给了ALEX,然后一边被同伴拉着走向运输机一边喃喃道:这个护身符保佑了我28年,有他就不会死,我是1943年参军的。原来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新兵门目送着运输机徐徐离开机场。才起飞,一棵地空导弹拖着长长的轨迹从机头擦过,打偏了,飞机紧急采取规避,第2棵狠狠的砸在了肥大的机身上。显然那些是事先埋伏在机场附近的阿富汗游击队用毒刺导弹干的。飞机冒着黑烟遥遥惶惶的要在机场迫降,漫漫的贴近了跑道,右后起落架首先着地,受不了巨大的压力,飞机在导弹打中的地方解体了,飞机失去撞向一旁的油料堆,巨大的火光燃起,消防车呼啸而去。新兵门被眼前的一幕惊呆拉,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战争,极端的穆斯林。
这些新兵加入了第九突击队,连同老兵油条门一起驻守3234高地。第九突击队的长官是一个光头,第九突击队老兵还有个小胡子。一天士兵BLTLOVSHI,去象一个阿富汗当地人要火柴,他比画着想用2个军用罐头换取火柴。这个阿富汗老大爷终于明白,摆摆手,示意跟他走,一段崎岖的山路。终于走进了一个阿富汗小山村。士兵
警惕的注视着周围,一切在他眼里仿佛都是那么可怕,随时都有敌人冒出来。阿富汗老大爷把士兵带到一个小屋子里面,一个阿富汗老者,静静的盘坐在那里,2眼白茫茫的,空洞且深邃,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沧桑。BLTLOVSHI 惊讶着,一个穿白衣的小孩子把2盒火柴塞在里士兵手中,BLTLOVSHI心惊胆战的回到营地。次日,苏军运输分队受到了游击队的突然袭击,第九突击队一路追进村子,一部分士兵,散开进入园子搜索游击队员。BLTLOVSHI警惕的注视着昨天他来的村子,突然有异响,BLTLOVSHI猛的回头,原来是昨天给他换火柴的小男孩,还是那身阿富汗民俗的白衣服,BLTLOVSHI紧张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点。才转过头,突突突,三声枪响,BLTLOVSHI倒了下去,山地密彩服上流下了三个枪眼。开枪的正是哪个小男孩,手里那把冒着白眼的AK74。ALEX冲了进来,一阵扫射,小男孩倒在血泊中。第九突击队的队员门把BLTLOVSHI抬到远离村子的山坡上。BLTLOVSHI不行了,出的气多,入的气少,第九突击队的队员吗,哀号着,从急救包内取出强心针,吗啡给他注射。山下,一队轮式自行多管火箭炮车一字排开,一阵齐射,接着又是一阵,整个村子淹没在火海中。这时候镜头又转向阿富汗老者,空洞的眼色在一次浮现在出来,迷茫的。也许老者想问你们为了什么要来侵略我们?
新兵中间有个画家,很有浪漫的元素,是带着油料,画笔,达到阿富汗战场的。在高地附近,画家做在突兀的山石上,深深的为这个山地之国的群山所陶醉,他拿起画笔,贪婪的将自然美景经受画布中。就在这是,敌人发动了突击,画家全然不知,一心一意的在绚烂这里的美景。敌人的枪响了,鲜血染红了他所做的画。
穆斯林对第九突击队所驻守的3234高地发动了强攻,阿富汗游击队人数众多,第九突击队队员顽强的抵抗着,RPG火箭弹,一次次的撕列了阵地。敌人越来越近,游击队员用RPG,美式66毫米火箭炮压制着突击队的火力。敌人已经到达坑道,一个叫名叫Waibi的士兵2腿中弹,艰难的爬到一处防御公事后面,震撼的部分开始拉Waibi的士兵引爆手雷跟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这种镜头往往出现在中国战争片中),从他眼神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恐惧,他很想活下去,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他是他母亲唯一的希望,在开拔阿富汗一刻差点就退缩了。如果那一刻投降可以保住性命我想他一定会投降,但那时候投降已经是不可能了,他已经明白了他的处境,于是他抖抖梭梭的拿出了一枚手雷,打开了保险握了几秒钟,他实在没勇气把手松开,最后敌人冲到身边来了,他在绝望的伴随着恐惧的嘶吼中松开了手。。第九突击队的战士门被这种精神所感染了,前后都是死,他们没的选择,可是谁又不想活下去呢?突击队员门疯狂的发动了反击,主角端着PKM班用机枪,往前冲去,身边不停的有战友倒下,一个士兵冲到一个游击队员跟前,论起手里的PKM狠狠的砸去,机枪经过长时间的扫射,灼热的枪管,深深的灼伤了战士的手掌,不及他反映,一把尖刀刺近了他的心脏。。敌人终被打退拉。
幸存的战士门,盘踞在抗道掩体里。敌人又再次发动了冲锋,第九突击队的成员义无返顾的再次开火,游击队员与第九突击队员在战壕里展开了肉搏战。就在这时,苏军增援部队赶到拉,小胡子听到直升机的声音,爬起来大喊到:我们的人。却被流弹击中,永远的倒下拉。米格24强有力的23毫米机关炮呼啸开来,米格24机翼下的蜂巢火箭弹把整个阵地淹没起来。阵地上死一般的寂静。硝烟散去,一堆尸体中一个军人毅然的站立在那里,天空中支援的直升机盘旋开来。上尉从米17运输机上漫漫的走下来,alek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凄惨的说道:第九突击队完成了任务,现在大军可以跟进。上尉对幸存的主角一个熊式拥抱,此时此刻也许没有什么语言可以概括当时的悲壮拉。
阿富汗战争对俄国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场战争给俄国人心灵上留下来的创伤,至今没有愈合。阿富汗战争是俄国继卫国战争之後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当局前後派驻六十二万官兵,一万五千人捐躯异国。阿富汗一战,牵动俄国绝大部分家庭,至今仍是一个隐痛,一种尴尬。“为了苏联”,多么简单又神圣的口号,在这些年轻士兵的心目中,战争的性质并不重要虽说历史已经有了公论,是一场不义之战,但是,在那些转战阿富汗、吃尽战场苦头的普通官兵眼中,他们尽了军人的天职。现实中的第九连官兵在摄制组的采访中说「上级命令我们开赴前线,说是需要这样做。我们也就整装前往,没有问为什麽。」二十多年来,国家把他们称作「国际主义战士」,许多人获颁「苏联英雄」称号,曾享誉全国,感情上无法理解他们打的是一场侵入别国的不义之战。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也就在这场战争结束2年后,这个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强大红色帝国不复存在拉。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在苏联电影中所没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战争目的的批判。这部影片非常残酷,而且是越来越残酷,她没有美国商业片中那种希望与感动。它再现军人的骁勇与政治的荒谬,反思侵略他国到底是对还是错,明白「为什么他们那样恨我们,向我们开枪」的道理,同时是否也在影射美国入侵伊拉克的结局呢?
战争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残忍的,士兵做为最低级的炮灰,他们才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第三篇:关于第九连的影评
经常和舍友一起看美国的战争大片,看了诸多美国大片之后总想换一换口味,而国产的军事电影又很多不切实际,于是乎我们把兴趣的力度开始转向国外的其他国家,然而好多电影都不能尽如人意,终于在电影赏析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精彩的电影,看完之后确实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同于已经有一点看腻歪了的美国战争片,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俄罗斯影片,当然,也是一部老片子了---《第九连》。
2005年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影片《第九连》的公映成为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该片深受观众喜爱,雄居当年俄国电影10大票房排行榜之冠,并在本俄罗斯电影学院的“金鹰奖”、“尼卡奖”,以及报刊评论“金羊奖”等三大奖的评选中,均荣获最佳影片奖。导演还被《人物》杂志选为“2005人物”。更重要的是:该片摄制组全体成员应普京总统之邀,和普京一起观看了影片《第九连》,能够获此殊荣,可谓有史以来第一次。俄国影坛献映大片《第九连》,轰动全国。头五天即有一百八十六万观众,三星期票房收入达一千五百万美元。该片是俄国首部以阿富汗战争为主题、正面描绘参战苏军的影片。《第九连》问世,也是俄国向国际社会发出讯息不要低估俄国的精神力量,俄罗斯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
影片是以阿富汗战争的最后两年为背景,以当时苏军第345空降兵团第九连的真实事件为基础,描述第九连为执行任务,坚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3234高地时,因敌我力量悬殊,没有后援,全连指战员相继牺牲,最终只有一人活下来的悲剧故事。影片充分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引发人们对这场旷日持久的非正义战争的反思。
《第九连》的故事背景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影片里面的时间是在苏联和阿富汗战争的末端,也就是1988年左右,此时苏阿战争已经进行了八年。苏联当年为了争夺印度洋的口岸,从而打算对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霍尔木兹海峡以及苏伊士运河进行施压从而从中东的石油生命线得到好处,下令全军进攻阿富汗,而当时也正是苏联和美国冷战的时期,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关系非常微妙,而作为苏联邻国的阿富汗更是如此,对于苏联而言,冷战当中苏联如果呈攻势,美国呈守势,那么阿富汗则是苏联的一个重要通道;反之,如果美国呈攻势,苏联呈守势的话,阿富汗则是一个可以作为缓冲地带的绝好国家,于攻于守,对于苏联而言阿富汗的地位很重要,于是乎便有了苏阿战争当中的一幕幕,也交代了《第九连》的背景。
本片的开头在短暂的交代了一下影片的时间之后,便是一段车站告别的场景,那是苏联在为自己的军队招募新兵,而关于新兵的这段,从新兵的入营,到一步一步的训练,最后到投入战场进入编制,这部影片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演绎,而这部影片总共才有两个小时零十八分钟,这还得抛去影片最后演职员表滚动的时间,所以在这个方面我看到有不少的网游对其进行评论说开头新兵的部分有拖沓之嫌,确实如此,不过也正是这份“拖沓”,倒是很好的对影片中的人物的性格进行了说明和演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我一直想看到的东西,即苏联在战时对于新兵的训练,可以说这部影片在这点上给了一个很好的交代,苏联新兵的训练,尤其是在战时的训练内容非常实用,可以看出来当时苏联兵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不得不对刚入伍的新兵进行大强度的,而且是上战场的科目针对性训练,他们当兵,确确实实那就是去打仗的。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阿富汗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至今仍是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疤,甚至是一个隐痛、一种尴尬。这场战争是苏联继卫国战争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当局前后派驻62万官兵,15000人捐躯异国。虽说历史已经有了公论,是一场不义之战,但是,在那些转战阿富汗、吃尽战场苦头的普通官兵眼中,他们只是尽了军人的天职。20多年来,国家把他们称作“国际主义战士”,许多人获颁“苏联英雄”称号,曾享誉全国,感情上无法理解他们打的是一场侵入别国的不义之战。
《第九连》选择的叙事中心人物之一是“画家”,他基本处于冷眼旁观的角色,他卓尔不群的性格和特殊的身份使得他能作为一个“局中的局外人”存在,他干净的脸庞和清澈的眼神总令人觉得他在用悲悯的目光审视这一切。他和阿富汗人用食品换火柴,他在坦克上也不忘画画,但是残忍的是美好的东西最容易被破坏,“画家”是第一个被杀的士兵,那是在清早他背着画夹出外写生,他的鲜血漫在他刚刚画出的山峰和原野的轮廓上,仿佛就是注定了要用自己的鲜血灌溉阿富汗的土地。
“画家”是一个符号,他来参加军队本身就是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似乎无法阻止。影片中的1988年,苏联已然开始混乱了,这些小伙子们入伍的时候基本都是为了发泄自己过剩的青春能量。征兵戏中便有明晰的表达,他们的脸上表现的是信仰的缺失——在那个年代国家怎么能够给人以信仰?所以第九连注定是去送死的,注定踏上的就是绝望之路。他们占据3234高地了,但是苏联撤军时没有人通知他们,他们成了被遗忘的人,死亡弥漫,血肉漫天。阿富汗战争,苏联输了。但在第九连士兵眼中,苏联赢了,因为他们守住了3234高地——那是他们的高地,他们存在的证明和他们的价值。
影片结尾,曾经意气风发的“金牙”满脸落寞地坐在坦克车顶,周围是一群稚气未脱的新兵,身后是蜿蜒巍峨的阿富汗群山,电影就在这样一种悲凉的气氛中结束。“金牙”们当初满怀希望地来到阿富汗,他们曾经以为他们是解放者,可迎接他们的是枪林弹雨;他们曾经以为战争很浪漫,可不断地死亡让他们彻底清醒。正如“金牙”最后的独白:“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组,赢得了自己的战争;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也不再是时髦;不知道上尉留了下来继续为国家服务,在俄罗斯中部城市Тула训练新兵,而一年以后,他却在一次行军拉练中死于中风;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从此荒芜。我们被新生活无情的抛弃了,我们中有的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被战争的阴影折磨一生。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在那遥远的高地。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组,我们赢得了胜利。”
曾经的感动变得虚幻起来,一个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一下子就不复存在了。那些战死的看不到这些的人反而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
悖论与荒唐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个人与国家、生命与时代的一种扭曲的关系。面对眼前的背反,“金牙”们有什么用呢?有些花儿注定盛放的时候死亡——短暂的胜利原来是要被更大的失败所淹没。
轰动俄罗斯全国的《第九连》讲述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历史,再现军人的骁勇与政治的荒谬,反思侵略他国的罪恶,明白“为什么他们那样恨我们,向我们开枪”的道理,同时为美国攻打伊拉克敲响警钟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情节都让我联想
起越战片,很多东西都很相似,比如开头新兵们的理发,就像《全金属外壳》,然后又有一个很强悍的教官,与库布里克作品不同的是那人嘴里没有那么多脏话。
在火车站与亲人依依话别的热血青年,嘴里高喊着爱国口号,对一切事物都那么好奇而兴奋,在他们看来去阿富汉作战是无比光荣的使命,但军队的生活却与他们想象的不同..凶神恶煞一般的教官教给了他们团结、勇气和自信,虽然总是在漫骂和摔打中渡过,也许当时不很理解,但到了战场他们就都明白,这都是为了生存。虽然训练的强度让人难以忍受,但面对鲜红的国旗时,连最想退出的士兵也坚定了信念。于是,他们都通过了考验。
如果说新兵训练只是一种考验的话,来到阿富汉大地上才真正开启了地狱之门。在这里,课堂上那些艰苦简直就是甜蜜,死神无时无刻不在向你微笑。在新兵们在前哨机场好奇地四周打量时,返航的“安22”运输机却被敌人的毒刺防空导弹或是火箭筒之类的击中,燃烧的飞机冲向机场,瞬间化成熊熊大火,这一刻年青的士兵们第一次感受了死亡,他们才刚刚坐过这架飞机啊。
新兵们被命令守住高地,好让大部队通过,在这里他们又好好地上了一堂课。游击队的头目阿赫梅特和自己人都互相知道名字,每天晚上他们会从各自阵地叫骂、开枪,戏称音乐会。年青的瓦洛佳在打水途中不期遇到了阿赫梅特,面对瓦洛佳的枪口,阿赫梅特倒是神态自若,和瓦洛佳拉起了家长,而瓦洛佳却吓得发抖,阿赫梅特自信的离开,却因为走火而被瓦洛佳误杀了。瓦洛佳久久不能平静,老兵们对死亡显然是司空见惯,他们并不抬走敌人的尸体,而是在他身下放了一枚拉开保险的手榴弹。
有部队通过了,青一色的机械化部队浩浩荡荡,当士兵们喜形于色的时候,阿富汉游击队的袭击来了,一辆辆不可一世的装甲车、坦克转眼变成废铁,扭曲着翻下山坡。苏联人混乱的组织反击,这是年青人经历的第一场战斗,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敌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居然在他们的头顶,当中尉带人追击时发现整个山都是溶洞,这就是阿富汉式的战争,在这次战斗中他们的上校死了。
随后他们去搜查了附近的村庄,紧张的斯塔斯面对阿富汉儿童放下了枪口,自己却倒下了,男孩的长袍下露出的是AK47和一丝得意的微笑。苏联军队的火箭炮轰平了整个村子,炮火中阿富汉老人无助地仰望飞来的炮弹,战争中倒底谁是无辜的呢?
圣诞节到了,士兵们用自己的方式欢庆了节日。第二天的黎明,阳光是那么明媚,在淡淡地雾气中,远处的群山是那样壮丽,彼特洛夫斯基带上了心爱的画板坐在悬崖边创作,突然出现的阿富汉人打破了宁静,画家被一枪击中了眉心,本来他一路运气都不错,我还以为他不会死,没想到居然这么简单。
最后的战斗很激烈,太真实了,伊斯兰的圣战精神支撑着阿富汉人无畏的冲锋,从火力对比和人数上都占优势,苏联军官们相继死去,唯一的一门迫击炮还被敌人炸了,从枪战变成肉博,他们依然在英勇的抵抗,胆小的士兵拉响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手榴弹,头盔、机枪座、军用锹都变成了武器,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伴随着“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轰鸣,增援部队终于来,阵地上唯一活着的柳德向指挥官报告着:“我们完成任务了,部队可以通过了。”得到的答复却是:“不会再有部队了,我们要离开这里。”他不禁抱头痛哭,这么多条生命换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他保住了高地,却没有赢得战争,柳德也再也不是那个活泼的孩子了,虽然别人送他的护身符保全了生命,但他的灵魂永远被埋在了阿富汉。而那些死去的人们,他们又有什么价值呢?战争,就是一场噩梦,无论对阿富汉人还是苏联人。
既然是战争,那么一定需要一个理由。阿富汗的战争是整个苏俄历史上竭力回避的记忆。导演也没有刻意去说明什么。但仍有不少镜头给予人启示。画家参军,是为了寻找战争的美,可是美是容易被摧毁的。整部片子里,画家似乎是最能成为主角的:异常的冷静,狙击手的潜质,但最后一战里,却最先死去,鲜血染红了画纸。这个画面充分说明这种美的残酷;出征前集体搞女人,还歇斯底里的拜倒在她脚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全金属外壳》,由恐惧孪生疯狂,由疯狂继而麻木。当然,最精彩的是结尾20分钟里第九连士兵悲壮的抵抗着数量众多的阿富汗游击队,以为自己是在为大部队打开通道。可当唯一幸存的士兵骄傲的报告说“英勇的第九连完成了任务,大部队可以通过了!”等到的回答却是“没有战斗了,政府早已撤军了。”更为残酷的是“两年之后,就连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也消失了,我们成了不存在的国家的受勋者。”这个命题实在是像《MGS》的思想。军人是忠于国家的,是信仰国家的,但当他们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爱国行为居然是侵略时,这此战斗,这场战争,甚至是他们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何而战。大概谁也说不清。
也许这个决定本身就是错误。战争的对方并不存在。毛泽东说一切战争都要看清对手是谁,战争的力量之源是人民。为了和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苏联不得不进行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只可惜这里不存在德国兵或是美军,而是人民,这就注定了苏联将重蹈和美国在越南一样的命运。影片里有个场景是第九连进攻一个村庄。当斯达司看到小男孩无辜的眼神,放心离去时,却受到了毫不留情的子弹袭击。在这里,我们愤怒于男孩的袭击,却也不能说什么。因为所有的战争行为都是非正义的,各方为了自身利益,都以正义一方的身份使用着武力,就如同指挥官所说:“这不是战斗,是武力解决。”既然如此,就不存在所谓无辜平民。所以,当火箭炮的炮火覆盖了整个村庄时,镜头上是老人与孩子的特写。他们毕竟是侵略,注定要遭受惩罚,而原本无辜的平民,拿起了武器,就再是平民,也只能流血。电影给人留下的思考,是长久的。
在俄罗斯电影逐渐复苏的今天,《第九连》是一部颇具历史意义的影片。作为一部处女作,尽管在艺术营构上它还有很大的推敲空间,但是影片制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人性的激情自白,对人类伤痛的敏感领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生理想的思考,无疑会给观众以积极的启迪和感召
第四篇:第九区读后感
《第九区》(District 9)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有关外星人在地球的科幻电影,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告诉我们这个故事
差不多在30年前,外星生物终于与地球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一艘被感染了病毒的外星采矿船,控制船体的外星精英全部死光,剩下的外星采矿工人已经在太空漂流了几千年,直到飞船仓库管理系统发现没食物了,飞船自动导航系统才来到了地球。他们来到地球并不是为了侵略和联姻,而是要寻求庇护。在全世界的重要国家首脑经过了会晤之后,他们一致决定在南非的第九区为这些外星生物建立一个勉强凑合出来的临时避难所,集中管理这些人类眼中的“异类”。
在影片中所有被采访的人类言论,表情,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男主角对摄像机说的话,各种要求签字画押的伎俩,用廉价猫粮换武器,嘲讽,鄙夷,自以为是的冷血的评论”他们很难沟通“,“他们智商非常低并且民风彪悍”,“我们跟他们说话要尽量小心”,“啊哈你看这个很有趣(从一个生物身上生拔出一个玻璃瓶,生物痛苦的嚎叫了一声),你要不要带回去做纪念品?”,“滚回去吧,你们这些烂„虾‟!”
熟悉吗,太熟悉了,相似的情节与对话,每时每刻在我们的电视新闻频道中不知疲倦得重复着,D9几乎等于把新闻影片拼接了一个大杂烩,组成了这样一片毫无希望的,污秽横流的,罪恶滋生的难民营。
这片是披着科幻的皮,讲的却是隔阂。隔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种之间的。外在上的差异越大,人们越容易互相排斥,而忽视了其实根本上大家都是一样的。曾经的白人和黑人,现在的人类和外星人,外星人为什么设定的那么丑,为什么要做的跟虫子一样,我想导演就是为了夸大这种外表差异。人性这东西,应该不只是人才有来的,我想所有生物在进化到智能阶段都会产生一种为了整个族群的未来所考虑的感情,那个就应该是所谓的人性吧。不过这种感情大概对很多人来说只对本族才有。这就是为什么北美的绅士可以很自然的去揭印第安人的头皮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烤外星人胚胎的时候,主角还不是笑嘻嘻的说跟爆米花差不多么。直到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主角和那„外星科学家‟逐渐产生了类似友谊般的东西后,导演想说的东西已经很清楚了。转折在主角的步行机架停下转身的瞬间。如果说之前所做种种是为了自己能变回人类,那么之后他所做的就完完全全完全是为了他的外星朋友能回家。后面的,无非是牺牲自我拯救兄弟的套路,很老套。可是我完全被感动到。
第五篇:锡林浩特市第九小学教学楼卫生分担区
锡林浩特市第九小学教学楼卫生分担区
一、班级门前承包制度,各班级相对应的走廊设施(墙壁、地面、窗户、玻璃、暖气、垃圾道门、指示灯、消防栓、壁饰)要认真负责的保护公物、保持卫生。卫生负责人:班主任
二、分担区域:一楼大厅、水房,楼门公共部分通道及相应部分上的墙饰、设施等由6、1班负责 卫生负责人:陈冲
三、分担区域:一楼至二楼楼梯及二楼公共部分通道及相应部分上的墙饰、设施,二楼水房。由6、4班负责。卫生负责人:张璞
四、分担区域:二楼至三楼楼梯及三楼公共部分通道及相应部分上的墙饰、设施,三楼水房。由6、2班负责。卫生负责人:董惠英
五、分担区域:三楼至四楼楼梯及四楼公共部分通道及相应部分上的墙饰、设施,四楼水房。由6、3班负责。卫生负责人:王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