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要真正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症下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模式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与过去学生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教育措施、管理模式应该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11年10月-2012年3月,作者所在的T高校曾组织人员对全校两万余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调查数据所反应出的相关问题,作者拟对新的历史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世界观上表现出来虚无倾向
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现实传播相对较晚,但其一走入大学校园,却被大学生们欣然接受,奉为经典。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客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然而,就在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时代,我们发现后现代的解构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却远远胜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解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怀疑一切批判一切重新衡量一切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们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所表露出来的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等观念和心态则是当代西方社会所存在的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的折射,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来说,极容易导致他们在世界观上的虚无性。
(二)人生观上表现出来颓废倾向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大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网络,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过分沉溺,沉溺其中的他们,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他们往往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认同感通过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获得精神解脱与慰藉,逃避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旦回归现实,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内心不时感到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认为是被世界遗弃,造成网络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冲突。
(三)价值观上表现出来功利倾向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呈现出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的趋势。对T高校2008级新生的调查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当代学生认为“凡是对其找工作有用的活动就参加,没用的就不管不顾”。此外,像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
生找工作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学生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入党的问题上更加突出,许多学生刚入校就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但相当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便于找一份好工作。可以看出,一切以实用和功利作为行为出发点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悄然隐现。
(四)心理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现象、部分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差,思想存在极端。当代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不容乐观。据笔者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有 75.2%的学生表示在遭遇类似失恋、多门挂科的挫折后自己无法自我调节;甚至有4.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 10.2%的学生表示愿意“反观自身,阳光生活”。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存在极端。试图通过发泄、伤害、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面对挫折。
(五)行为取向方面表现出个人中心主义严重、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的倾向。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强调独立思索,讲求亲身体验,重视培养自身能力。然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相互合作的意识淡薄。
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与过去不一样的成分,不能够简单套用过去的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来适应他们的需求。
二、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社会快速转型,多元文化影响,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多数从小没有经历饥寒之苦,没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是在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物质生活方面的丰富,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其结果造成了青少年物资生活“营养过剩”,心理需求“营养不良”的寂寞困境。[1]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在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 ,在他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造成新时期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
(二)成长环境:独生子女特征更加明显,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立性特征强。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新时期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3]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家庭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形
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从而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权威逐渐弱化,父母不再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这在培养新时期部分独立、自信性格的同时,也为自私和专制提供了滋生土壤。
(三)学校教育环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完整性和大学传统模式的惯性思维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出现了脱钩现象。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中学德育明显滞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下,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仍不断向应试教育倾斜——重智育轻德育,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进入大学校园后,高校的开放教学与管理,造成了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的迷茫和反弹,这也是当今高校正在全力以赴为中学阶段滞后的德育给予“补课”的原因之一。
[4]
(四)个体原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就大学生个体而言,新时期部分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由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过渡,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个人生活自理的能力都很差。再加上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矛盾。[5]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选择
(一)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实践正确价值行为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从而使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形成主流信仰和宏观规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90 后”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90 后”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
(二)开展自我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基础: 一是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二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角色渐显。[6]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各种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寓教于乐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高品位文化产品
网络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快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须
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高品位文化的传播。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四)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必须采用新的手段,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加强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为此,除应开展心理学教学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适时举办一些讲座外,还应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这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笔者所在学校除配备校级、院(系)级心理咨询教师,均在各班班委增设心理委员,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密切关注心理问题学生;针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邮件、Q Q、网上留言、博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其接受咨询。
参考文献:
[1]李玲.试论“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教育创新 2009(2)
[2]王晶.“90后”大学生心理特性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3)
[3]孙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华章2008(9)
[4]王志强.从“90后”大学生特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华章2009(10)
[5]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6]李科.自我管理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 2008(6)
[7]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会纵横 2008(12)
第二篇: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80或90后,他们的思想很活跃、很前卫,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追求独特,喜欢标新立异,也喜欢将自己的特长和独到见解展示给别人。所以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有新思想、新点子、新视野和新的生活态度;同时,这些新的变化也就导致了新时期的大学生存在着与以往不同的问题,他们的活跃也意味着比较难以管理,他们独特的见解意味着他们不太注重传统的礼教和束缚,他们的特立独行和新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他们又不同于其他时期人们的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必须因时而变,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同样,也就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尝试的欲望,所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显示出诸多优势: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多媒体技术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信息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
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象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二、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在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隐含在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人文方面的课程从总体上来讲,都是对文化阐释,都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历史观等的教育;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科学态度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政治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只有各门课程形成合力,把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地进入学生的头脑,才能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修养,真正做到德知并进,全面发展。
三、榜样示范激励性教育方法
榜样示范是教育者通过先进典型、愉悦的环境以及自身榜样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是一个决定感到迷茫时,总是希望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希望从中获得启发,所以当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范例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对于我们的触动是很大的,这是以一种比较直接比较生动、鲜活的方式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摆在我们的面前起到激励或是警醒我们的作用。历史事实证明,先进典型对于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唤起人民群众中蕴藏的革命和建设热情,有着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仍需要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引导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展示社会主义精神和潮流,弘扬时代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榜样示范,首先,要树立先进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典型,突出时代特征,充分反映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其次,树立具有广泛学生基础的典型,先进典型既有学生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突出的先进事迹,使学生看得见,学得进;再次,挖掘典型事迹中对学生有强烈号召力和感染力的闪光点,使典型具有平凡、真实、可信、感人的特点,使学生学有榜样;四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形成一定的声势;五是注意榜样的真实可信。真实
是先进典型的生命力所在,宣传先进典型时,要实事求是,切忌形式主义。
四、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参观考察,更主要的是结合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长才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认识社会,既要了解社会不足的一面,更要了解社会的不断完善与不断进步,并尽可能地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使自己在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去,我们可以更切身的、更具体的、更深刻的、更真实的体验到身为一个社会人需要面临些什么,要如何处理一些发生在你的身边的、真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将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其相结合,将我们所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我们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一点对于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很有吸引力,也很重要。因为,当今社会能力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们进入校园都是带着憧憬进来的,自然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因此,给适当的机会让大学生将自己投入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是给他们一展所长,树立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较佳途径。
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经济等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随着相应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当时时代的先进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一些政治问题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要细心注意,给予适时的心理疏导和积极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0901班09519039
杨璐
第三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结
合我院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等方面实施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者简介:刘永浪江西南昌人,1977年8月,在职研究生,江西蓝天学院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科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教育教学管理。饶苏敏,1976年10月,在职研究生,讲师,蓝天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地址:江西蓝天学院南昌市北京东路京东大道1118号,计算机系饶苏敏收,邮编:330029联系电话:1***,***请寄两本,谢谢!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法。高等学校主的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是培育人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育人工程而开展。为此,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发展观。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观。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学、团、教、管等相关人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公私观、荣辱观,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发展与进步。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成因
(一)自身思想上
1、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相应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此,一方面使大学生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感欣慰,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感受到自我责任的重大,激起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引起了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
2、重发展个性,轻团队精神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开放意识的扩大使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他们相信自身实力,注重发展自我。大多数学生能正视自我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部分学生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导致学生的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的利益、班级荣誉不太关心,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就潜意识的轻视了。
3、重知识能力,轻政治理论
在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中,使许多大学生注重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而轻视了政治理论学习。现在许多大学生,他们不相信权威而更相信自己,不甘做全人,而要争做能人,敢于毛遂自荐、推销自我,敢为天下先。但是,学生过分强调技能或业务能力,不重思想建设,缺乏正确的行动方向,以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
标,轻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除此,还有少部分学生思想上存在攀比心理、自卑心理和认知不全等,从而导自我定位的偏差。
(二)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要求
1、单一政治教育为主向多方面教育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其政治性。而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观念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就拓宽了,它不但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生活中的善与恶、利与害的关系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实生活中某些见利忘义的行为已经导致社会生活的局部道德滑波,有的人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局势下,经济全球 化、政治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种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开始渗透。因此,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必要。这是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是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教育内容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当今时代是一个要求复合型人才的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当今社会,人们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力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协调统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江西蓝天学院京东教学部十分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江西蓝天学院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衔接,实现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发挥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功能,把课堂教学作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思政教研室,定期研讨和组织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实施计划中,每学期每周安排2-4学时;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我院熊大薇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制作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现实感;
2、实施品德培养教育。2007年,学院决定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品德培养教育。学院统一制定了实施方案,设计了《教育手册》分别对专科生和本科生分学期进行5到7个板块(爱心教育、诚信教育、自强教育、法纪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品德培养教育。教育分主题实施,每学期一个主题,分阶段进行。为了确保教育效果,我们首先注重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全校区每班每击都安排了4学时品德课,制订了课时计划和教学进度表,规范了教学内容,要求期初、期中、期末组织品德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检查。通过品德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深刻领悟了“成才先做人,做人德为先”的道理,学风明显好转,学院整体学生到课率、通过率、取证率明显提高,安全事故率明显下降,家长乃至社会对这一做法十分满意。
3、发挥其它任课教师的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为此,我院制定与实施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关于教师任课资格审批的暂行规定》、《教师岗位工作职责》、《关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暂行规定》等制度,并把教书育人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切实地落实在评优、评先、评星级标准、职称晋升等相关工作中。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并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模范。学校积极开展评选表彰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先进个人、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活动,营造了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以校园文化为辅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导以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所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为此,是第一课堂的辅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为此,我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
要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良好效果。
1、创建服务育人的校园环境。学院教学各级管理部门、乃至于后勤、食堂、财务、宿管、图书馆、实训中心等工作人员,都以出色的工作和良好的形象,通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做到既讲道理,以理服人,又办实事,以情感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为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打下坚实基础。
2、发挥多种舆论宣传媒体的积极作用。我们利用院报、广播、电视、网络、黑板报、宣传栏、旗帜横幅等媒体加大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学院每周定期下发院报,及时反映和宣传学院的要事和好人好事等;每天在休息时间段利用广播播报国际(国内)新闻、校园动态、学习技巧、娱乐等;利用电视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节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利用黑板报、旗帜横幅宣传国家纪念节日或学校相关活动;在网络建设方面,我院“晨日网”网站在思想导航、学生党建、团学工作、职业规划、学习辅导、政治教育、品德发展等方面服务于学生成才,有效地开拓了学生思维教育空间,该网站被评为江西省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网站。
3、发挥社团、协会的作用。学院充分发挥党员、团学干部的作用,积极组织团学干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爱好,建立与学院学生兴趣相关的社团组织,先后组建了物流管理协会、摄影协会、武术协会、计算机协会、数控协会、电子协会、经济管理协会等40余个,组织学生开展了“四无一有”(无吸烟、无垃圾、无打架、无偷盗,佩有身份卡)、“放歌奥运,共建和谐”、“十佳团员自强之星”、“感恩于心、携爱同行”、“挑战杯”、“运动会”等各项教育活动。我院电子协会学生利用休息日(星期
六、星期天)开展义务维修活动,主要维修学生的收音机、单放机、MP3等电子产品。我院商贸系和计算机系两位同学患白血病,学校领导和京东团委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团学干部蒙浪亮是2005级经管系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作了《爱情草窝》、《柠檬草似的青春》两部长篇小说,主动捐赠1000元。社团、协会通过举办融时代性、广泛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生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情感性特点,所以,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为此,我院在积极探索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的支撑点,组织实施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几年来,我院与学生家庭建立了和谐互动的思想政治教
育机制,主要有及时沟通、快捷反馈、定期交流等。学院要求班导主动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寄送《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学生成绩单》、学院院报《合订本》等。2007年12月至今,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评”工作,建立起了“每周一评”手机交互信息平台发送系统,即每周班导要根据学院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一周表现及时发送至家长手机或小灵通中,对家长反馈回的信息要记载,并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商育人大计,形成家长与学校互动机制。“每周一评”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长纷纷回信说,很支持学校的这种管理形式,并会积极配合学校,与学校一同管理、督促孩子的学习。学生由于有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教导,他们的法纪观念有所加强,到课率也有明显上升,平均在95%以上,上课秩序也有所改善,教师上课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此项工作,由专人负责,进行专项检查,落实到位。
(四)以社会教育为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中实践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学院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专门学分,从而构建了教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大学生社会教育实践体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诸如富士康、华硕、新永、PPG公司、奥克司、联通公司、富豪大酒店等多家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这既开展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为毕业生拓展了就业渠道。学校建立了校友会,通过走访知名校友,主动向校友约稿和邀请校友参加学校活动等,让学生从中接受了教育和启发。我院毕业生谢琦同学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于1999年5月开办了江西巨元医药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营销网络覆盖全国。为了答谢母校, 2006年就在学院设立“谢琦助学奖学基金”,每年向家境贫困、学习勤奋的学弟学妹颁发1万元奖金;学院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创业之路结集出版了《我们一路走来》、《创业明星》等书发至学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到SOS儿童村、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实践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第四篇:浅论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标题:浅论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得解决好农民问题。这些年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民思想政治状况却不容乐观。如何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各级党组织刻不容缓需要解决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主要要在抓“重点”、建“载体”、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突出“三种教育”,切实把握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做好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应该给农民提供什么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
第一、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当前,部分农民理想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性质心存怀疑,对党失去信任。基层党组织必须要结合历史和现实,对农民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农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要广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及时准确地把党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富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增强对党的信任。要经常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增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第二、要突出民主法制教育。要结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重点抓好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信访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民主诉求,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农民遵法守纪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民依法经营致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使法制宣传教育贴近农村实际,让农民爱听、爱用。
第三、要突出道德观念教育。当前,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切实加强农民道德观念教育。要强化道德信仰教育,引导农民信奉社会主义道德,坚守道德底线;要强化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农民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传统美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要强化道德养成教育,引导农民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立足“三个狠抓”,打造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通过建立阵地、寻找载体、开展各种具体有效的活动,方能收到实效。
第一、以点带面,狠抓阵地建设强化教育。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组织、有阵地。实践证明,在农村推进以农民夜校、金叶夜校、远程教育站点、农民技校、流动党校等为主的农民教育阵地建设,可大大提高教育普及率,不失为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各自实际,由乡、村主要领导担任教育负责人,同时聘请专兼职农教辅导员,对农民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农业技术知识等培训,还可邀请各级领导、党校老师为农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从而加快培养“有先进思想观念、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学致富本领”的新型农民。
第二、寓教于乐,狠抓文娱活动活化教育。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形式多样,要把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通过新建或改建一批村民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场所,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娱乐活动之中,更加有效地凝聚民心。各镇、村可依据自身特色,广泛组建图书室、阅览室、文体室及由农民组成的腰鼓队、演唱队、乐器演奏队,经常性开展以农民为主角的“原汁原味”的农村文艺汇演,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农民群众的思想情操,促进民风、社风的好转。同时大力实施“五下乡”活动和“2131送电影工程”,通过“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打造更多户外信息交流平台。
第三、潜移默化,狠抓典型示范深化教育。可结合当前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通过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的潜移默化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逐步形成弃恶扬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潮流和教育氛围。实践证明,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文明村民”等评选
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各项应尽的义务,维护集体利益;通过开展“遵纪守法户”、“和谐村组”等评选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十佳孝星”“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组和谐;通过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比贡献”等
农民读书活动,帮助农民汲取知识、科技致富。
三、加强“四个结合”,力求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农村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为民办实事好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要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从而充分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要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乡、村组织抓工作才有号召力,办事才有实力,搞服务才有财力。其次,要帮助农民顺利地走向市场。通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解决农民“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同时要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农民增强市场观念,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第二、要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办实事、办好事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力戒“假、大、空”的说教,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身体验老百姓生活,并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围绕“三最”搞调研,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交民友,连民心,聚民智,惜民力,排民忧,解民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
第三、要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去做。有道是“打铁还靠自身硬”,要通过对乡、村干部开展增强政治组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法制观念和勤政廉政观念的教育活动,促使广大基层干部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同时还要以“五好”党支部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村干部和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选好配强村支部一把手。切实选出党员和群众都比较满意的村党支部班子。同时还要抓好村委会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妇代会和治保等其他组织建设。使以乡、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广大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抓出实效。
第四、要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也越发强烈。要切实抓好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做到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这样,村民心齐了、气顺了,干部说话才有人信、号召才有人跟、办事才有人帮。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基层干部更是要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广大农民学法、知法、守法,自觉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确保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浅论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篇: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强化互联网文化安全和道德自律意识,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因学习、研究、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面临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化不仅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包括网络活动中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难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与以往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明显特点。一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其中的信息热点形成快、话题变化快、焦点转移快,信息容量也在快速增加。全球数据库总量在1984年为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1]同时,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等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也有包括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普通网民在内的众多个体行为,导致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二是形式的开放性。作为全球性信息系统,互联网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的,各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能在其中自由传播。三是传播载体的虚拟性。各种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对现实进行储存、传播、解读的文化形式。[2] 这种虚拟性集中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生活复制于虚拟世界,畅所欲言而不必顾虑太多是网络文化表达的显著特点。四是信息共享与渗透性。不同 1
网民可以同时对同一信息源进行访问,使区域性资源成为共同资源,形成平面化、形象化的文化平台。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的渗透熏陶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历来是先进技术发源和传播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作为技术进步的标志,也必然对大学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课堂、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的运用,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特点。
1、互动性特点。大学生作为受教者,可以凭借互联网的交互性而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反馈,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单向灌输情景,实现了双向或多向互动。教育者也不再满足于借助权威形象而进行说教,而是转为与大学生进行平等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引导,让大学生逐渐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促使教育者更加注重从受教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这种“人-机-人”的“电脑中介沟通” [3]广泛存在于辅导员博客群、师生共建的QQ群等虚拟社区中,与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关系形成鲜明互补。
2、平等性特点。“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4]运用论坛、QQ、MSN、微博等新兴媒体开辟对话平台,能够营造一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环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交流中实现理解和沟通。他们通过虚拟空间自由发表见解,能够在没有压力、没有等级观念束缚的情境下进行深入交流。许多在现实中不能对老师表白的观点,却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客观表达。互联网交流的平等性,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表现为信息选择的自由与价值认同的自主。
3、时效性特点。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其便捷性排除了长期以来时间对人们德育信息交往的障碍。“只要一条信息发送上网,几乎在同时,全世界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可以达到即时性的效果。”[5]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依靠技术垄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把物质层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信息优势,极力向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互联网成为推行“和平演变”图谋的阵地,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严重威胁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二是互联网语言英语化倾向带来的民族文化挑战。语言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对使用互联网的非英语国家而言,原有的民族价值观必然因为语言弱势而受到侵袭。互联网上有90%的信息属于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不足1%。[6]大学生长期与以英语为主导的互联网文化频繁接触,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承载于语言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三是各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挑战。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通过BBS或BLOG等信息平台发表对现实的不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随意放大社会矛盾和不良事件,恶意煽动网民情绪,甚至发布虚假信息。经常接触类似的负面信息,极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焦虑和失望,使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2、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潜在威胁。互联网中人们可以作为网络符号而使用虚假身份与他人交流,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这种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个人内在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难以受诸如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公众监督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由于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行为和言论在互联网空间里能够自由实现和张扬,导致部分大学生青睐于网络行为的无拘无束。甚至因为在互联网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满足后而难以自拔,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畸形发展。他们既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又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受不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恰当交流去解开思想包袱,而是在网络中通过娱乐、游戏、聊天、随意发帖子等方式,寻找虚幻的友谊、爱情、快乐,浏览不健康网站、编织谎言造谣诽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在现实中道德水准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缺失,甚至采取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极端行为。
3、对大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消解。频繁地接触互联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调查显示,41.2%的学生一周需要花3-10小时上网,有26%的学生上网时间还要更多。[7] 与此相应的是师生、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需要。长期沉浸于特有的人机互动机制,反而诱发了感情疏 3
远和道德冷漠现象。许多网络行为都能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例如大多网络游戏的完成,仅仅依靠分数积累而实现升级便能使个体意愿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得到发挥,难以体会到合作、协商、宽容、理解等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感受。这一模式潜在地强化了个体价值,极易导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顾自身做法的对与错,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8] 使个人本位过度张扬,团队合作意识淡化,影响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
4、交流的平等互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独特的信息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9] 大学生对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而产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不再简单按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传授内容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而是热衷于在平等交流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使传统德育工作者以知识垄断及身份经验优势为基础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1、加强机制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完善领导机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加强文化教育的战略意义。建立包括学校、学院、教研室、实验室、微机室、班级、宿舍等不同层级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体系,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信息传播、教育管理、思想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用健康向上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网文化内容。三是完善网络文化创新机制。深化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探索,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开展网上论坛、宣传优秀典型事迹等方式,进行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的熏陶,引导大学生增强应对不良信息和思潮侵扰的能力。四是完善骨干群体影响机制。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和学生党员在互联网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在群体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2、加强阵地建设,构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积极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严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以新颖 4
生动的表现形式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使其在与各种非主流文化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寻找宣传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中更加全面、直观、生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观察和判断世界的正确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认同。要坚持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准确地发布校园动态,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浏览校园网并从中受益,唤起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二是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的积极心态正是加强教育引导的有效切入点。如果学生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学习成才等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互联网交流中接受到良好建议和指导,对其成长必然大有裨益。在红色网站上开设教育专栏,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个人网站,通过电子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交流讨论,及时解除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都是非常有效的互动模式。三是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熏陶形成合力。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实内容,把讲授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时把课堂教育内容以适当形式移入网络,推进网络公开课程建设。
3、推进教育方式创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包容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变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变以往单纯的命令式、说教式教育为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信息灌输到信息分析和引导的转变。充分利用视频和音频资料、网上图书等多种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做好“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结合,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和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增强教育效果。
4、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某些方面不甚理想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忽视传承、忽视情感基础、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正义、善良、诚实、勇敢、勤劳、爱国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有着完整的话语体系。要利用互联网传播面广、影响 5
力大的优势,对优秀传统价值观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使之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密切结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积极开设与网络道德有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心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积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远贵.试论互联网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4(6):85-87.[2]高洁、闫蓓、朱虹.和谐社会中的互联网文化安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6):42-43.[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446.[4]Bernstein.R.J.Philosophical profiles: Essays in a Pragmatic Mode[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6.p114.[5]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p53.[6]刘玉珠.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J].求是.2005(1):44-47.[7]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 156-158.[8]方晓强、姜皓、刘丽娜.论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1):59-60.[9]杨俊懿.互联网时代与文化反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44-45.[10]孙家正.文化与人生[J].新华文摘.2011(1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