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大校长朱崇实: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精英教育
厦大校长朱崇实: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精英教育 朱崇实,1977年高考考生,现任厦门大学校长。
和许多77级考生不同,朱崇实获得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原本在农村插队的他刚被选拔到福建省建阳县党校当理论教员。
“一方面有上大学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担心向组织上提出上大学的要求不太合适”。
一个天气燥热的日子,心情矛盾的朱崇实独自在资料室埋头看书,没想到党校校长走进来主动问:“今年要恢复高考,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朱崇实如实作答。
“我看出来了,你不是留在这个地方的人,你可以去试一下。”校长的鼓励,让朱崇实特别感动。
厦门大学经济系是朱崇实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什么要选择经济学?在农村插队时,朱崇实就组织过读书会,把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毛选的很多文章都读了个遍。另一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1974年春节前夕,担任生产队保管员的他,和会计、出纳一道将集体鱼塘的2000多斤鱼运到县城去卖,打算将卖鱼的钱拿来给乡亲们分红。不想刚一进城便被逮住,硬说这是资本主义尾巴。朱崇实心中不服,总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制度问题。
1982年,朱崇实从厦大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国家公派赴南斯拉夫留学,1990年5月获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99年8月赴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高级进修。2003年6月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
2006年10月,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山东大学的一次演讲,引发了“高尔夫该不该进校园”的争论,一向低调务实的他“不经意间成了名人”。
然而,朱校长同时讲的另外一句话,“精英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却被很多的人忽略了。
精英教育是怎样的教育?中国还需不需要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该怎样进行?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与朱校长进行了坦率的交流。
大学不能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记者:1999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社会强烈呼吁教育公平的今天,你在一些场合的讲话中一直强调高水平大学要坚持精英教育,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朱崇实:我想首先应对什么是精英要有一个准确的理解。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把精英等同于贵族,把精英理解为高高在上、和人民大众相对立的一个群体,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精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他们愿意为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的进步、为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个群体不仅有理想,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他们都具有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才干,能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边的人,而且能把周边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其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特别特别地注意精英教育问题。我的理解是,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要紧紧把握市场的脉搏,要紧紧地把握市场的导向,要紧紧地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办学,但千万千万要注意,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教育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甚至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就是我理解的精英教育,它既要根植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
记者:我们知道,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校长都非常强调大学的使命是为未来培养青年领袖,而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则更多地强调为就业做准备,你怎样看待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朱崇实: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我觉得,中国现在有2000多所大学,99%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的大学,目标要和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样,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美国不少大学校长就明确提出,他所培养的学生不单单是在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成为领袖型的人,而且要成为世界的领袖,他主张他的学生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的思维。如果我们
中国,没有这样一批学校、没有这样一批校长具有这种眼光,而只是焦虑我的学生将来出去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那就危险了。
记者: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认为,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情况下,中国不能忽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能忽视对一批优秀人才的培养?
朱崇实:中国应不应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应不应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前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中央提出实施“211工程”、“985工程”这样的战略构想,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甚至批评反对,认为北大、清华拿那么多钱,干什么啦?其实这是非常短视的看法。
中国必须建设一批具有很强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参与世界竞争,中国一定要有若干所一流大学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精英。我认为,国家和政府就是要对这样的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尽最大可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记者:最近,厦大将只有专科学历的谢泳聘到人文学院当教授,此举受到知识界的广泛赞誉和肯定。当然不只是一个谢泳,据我们所知,厦大为引进人才不遗余力,而很多学者也愿意选择厦大。除了校园美丽、气候适宜这些客观条件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因素?
朱崇实: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独特而优秀的文化。
在重视人才方面,厦门大学是有传统的。早在创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就提出了“群贤毕至”的想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优秀学者在厦大执鞭授业,为把厦大办成“南方之强”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因抗战影响,厦门大学内迁闽西长汀办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萨本栋校长千方百计延揽大批名师,并要求教授、副教授全力为学生上课,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使得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赛中两次蝉联第一。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想,在尊重、服从宪法的前提下,学校应尽最大可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从制度上,保证各类学术组织正常开展活动;从机制上,提倡学术民主,允许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各种各样的自由思想,给予尽可能多的保护和宽容。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和胸怀。
记者:在厦大,我们也听到一些关乎你的“微辞”,有人认为目前学校为学生创造的生活、学习条件太好了,你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过于宽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朱崇实: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就强调,学习自由是构成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自由是探索和认识真理的先决条件。
在选修制的积极倡导者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看来,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校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责任感,他们步入社会以后会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无不在学生的自由学习上下工夫。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我体会,优秀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与环境,还要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较好的根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精英教育的应有之义
记者:这次来厦大,听到一则关于你的新闻:在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你的一番即席感言竟然是提出忠告,据说这让同学们非常震动。这是基于何种考虑?
朱崇实:不久前,我看到《参考消息》选登了台湾《中国时报》一篇新闻,题目是:《历数高学历新人七大罪状:“蓝领劳工”告状信震动台大校长》。文章中说,有些社会新人,“活在高学历的光环下”,“过于自私”,“没有时间观念”,“身段不够软”,“缺乏谦虚”,“没有敬业精神,不够尊重工作”,“借口太多”等七大缺点。我感到,这个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也值得同学们深深思考。
可以说,只有学校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地方,学生在校园里表现得散漫一点、个性化一点,说话出格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走上社会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我想对同学们说,你们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知识和本领,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要有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正确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我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精英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二篇:【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大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公益性,它的存在就应该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一定要有一批高校要有更高的境界和目标,这些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远见卓识,发展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完全跟着市场走。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我认为至少要有1%的学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如果做到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的人才培养理解为: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一流大学一定要坚守这样的理想。
“精英”这个词好像很敏感,因为很多人把它跟“平民”对立起来。我理解的社会精英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又有过硬的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与才干,并能够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自己周边的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
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是他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非常平凡,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的人去共同实现理想。我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上海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包起帆,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中国“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型的人物,就是社会精英。如何培养这样的社会精英?很多厦大老校友至今对萨本栋校长的一条管理规定记忆深刻。当年,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了,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你就得回家去。就是这么严格!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很多老校友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培养和熏陶,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时至今日,厦大依然传承了这种严格。我认为,只有宽严相济的大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因此,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同时也用“守则”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遵守社会准则,告诉他(她)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连碰都不能碰的。我常在学校一些大会上交流到国外名校的见闻感受。我说,我很羡慕这些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说,一个同学半夜十二点他睡不着,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我要做一个小实验或我想试一试把可乐倒在硫酸里面会有什么反应?他就能马上从床上翻身而起,把鞋子一穿,迅速跑到实验室里做这个实验。反观中国高校,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铁将军”把门锁着的。
我希望,厦大哪一天也能做到同学们想进实验室的时候就进得去;或半夜有个奇思妙想,想去捣鼓一下的时候,他(她)就有地方去捣鼓,到那个时候,厦大就有点创新型大学的样子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厦大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第三篇:厦门大学谢灵教授给朱崇实校长的公开信
厦门大学谢灵教授给朱崇实校长的公开信
主题:致朱崇实校长
朱崇实校长:你好!
厦大几年来盛传在教工餐厅就餐要选择二个时段,一是刚开饭时,二是校长来吃饭时。因为本人很少到教工餐厅就餐,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老师们的调侃,18日、19日中午我亲身体验了这个传说。
18号中午12点5分,我带了几个我指导的今年要毕业的学生到教工餐厅吃饭,这个时点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学生们感叹教工食堂还不如学生食堂,但等你出现时,服务员马上端来丰盛的菜肴。19日中午12点10分我还到教工餐厅吃饭,几乎没有东西了,我问服务员还有没有菜,她不予理睬。等到12点35分,你出现了,服务员立即端出菜来,厨师也出来招呼。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并大声质疑,这是校长餐厅还是教工餐厅?怎么吃顿饭还吃出了阶级差别?本来我以为只要有点普通常识的领导,在这个时候至少应该表个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校长你一言不发,只顾吃饭,但是脸已经红到脖子根,一副窘态。
本来想把这组照片发到互联网上,并配首打油诗。但转眼一想如果不直接批评你就这么干似乎不太厚道,违反我做人的一贯原则,所以还是写这封信给你提个醒,如果你置之不理不予纠正,我再放到互联网上去出你洋相还不迟。
理性的说,教工餐厅这样的做法可能并非你的本意,但你错在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下属的溜须拍马和侵犯教工权益的做法,对此你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教工餐厅的这件事本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但由此反映了厦大官本位的严重程度和对老师人格尊严的践踏。在政府官员面前,作为校长的你低头哈腰,谄媚取上、丧失独立人格;在教授们面前,你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把老师当成农民工,论文指标化,职称名利化,教学标准化,急功近利、鼓励学术腐败„„。而你凭借校长的职权得到了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居然还是“教育界有创新和改革魄力的领导者”。请问你这位有魄力的领导者是否明白大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理?是否理解独立、平等、民主是大学的魂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你能否向给你颁发名誉博士学位的美国特拉华大学介绍一下你用创新和改革的行政高压手段治校的宝贵经验?你是否能向国内各高校校长传授你那创新的高尔夫球、爬树课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
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
讲
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凤凰花开、鲜红似火的时光里,我们又迎来了既欢乐又伤感的与同学们道别的日子。今天我们在这雄伟的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厦门大学2012届毕业典礼,欢送今天毕业的4782位本科毕业生,2565位硕士毕业生,352位博士毕业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圆满毕业、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的2012届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所有为你们的成长付出辛劳、默默奉献的师长、亲人和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再过数小时,在座的各位同学就将告别这美丽的校园,投身火热的新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面对着美丽的校园,我想每位同学此时此刻都会产生一股难言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不论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美丽的校园里生活了多长时间——3年、4年、5年、7年或更长的时间,你们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一段青春时光刻在了这座校园里,这座校园也融入了你们的血脉。你们的青春伴随着这座校园而成长,而这座校园也因你们的青春而美丽而永远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当然,勿庸讳言,这座美丽的校园也有丑陋,也有野蛮,也有不良,这些都与我们校园格格不入,这些都令我们的同学不满、厌恶甚至愤怒。但是,不论如何,不论你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此时此刻你们的每个人都会深切地感觉到你们的今生今世已经无法与这座校园分离了,你们已有这样的预感,今后不论你们走到哪里,不论你们做什么,你们的一切都会有这座校园的印记。
因此,在这宝贵而又短暂的别离时刻,我想再与亲爱的同学们说的几句话就是想与同学们一道再次品味或感悟我们的美丽校园,我希望同学们轻轻地与我们的美丽校园说声声再见,但是永远牢牢地记着她,让她伴随你终生。
我们的校园是一座平实的校园。陈嘉庚选择在海岛上建校园,整个校园卧在坚实的花岗岩层上,依山面海,有山有水,历经风雨,荣辱不惊。这样一座校园里培育出的学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谦虚而自信,朴实又平和。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只有谦虚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也客观地看待别人,只有谦虚才会保持永不停滞永求进步的积极人生态度。谦虚总是与自信相连。自信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心态,或者说是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只有自信的人,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适合的位臵,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因此,我们这座平实的校园希望从中走出的学子应该谦虚不要骄傲,应该自信而不要自卑更不要自大。
我们的校园是一座和谐的校园。陈嘉庚在国难当头之时为求救国而创办厦门大学。九十多年来厦大人始终以救国强国为己任,历经艰辛,百折不饶,矢志不渝。应该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样的一座校园对爱、对善、对和谐有着特别的追求,因此,在这个校园里每一块草、每一棵树、每一栋楼、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在合适的位臵上能与周边和谐相处。从这样一座校园里走出的学子自然也把爱与和谐作为自己的永生追求。友善与团结,这是许多人对厦门大学赞美,这也是无数厦大学子的性格特征。当然,也有人担心友善与团结是否会使得厦大学子懦弱并害怕竞争,我想我们的厦大学子绝不会把友善与团结作为我们害怕竞争、逃避竞争的一个借口。竞争是社会进步的要素之一,竞争不是对抗,竞争也是一种形式的合作。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参与竞争,敢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正是大爱、大善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校园是一座温馨而安逸的校园。陈嘉庚在当年是选了一个十分僻静甚至交通不便的地方来建校园。此后,他对校园的规划、对校园的建设、对师资的要求、给师资的待遇、对学生的关爱,都是希望厦大能有一个安逸的氛围与条件。因为他知道只有宁静才能致远,只有安逸才能不浮不躁。而不浮不躁是做好学问的基本要求。得益于他的这么一种远见,温馨而安逸的校园造就了厦大人从容、淡定的品格与本色。当然,温馨与安逸绝不能成为保守与落后的温床,反之,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子,应该拥有更加远大的理想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应该成为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
我们的校园是一座自由而宽容的校园。陈嘉庚创办厦大选择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蔡元培先生为建校筹备委员会第一委员,我想其中的用意应该是在创校初始,陈嘉庚就希望这所学校能成为一所自由而宽容的学校。逾九十年来,我们的校园始终为自由和宽容所拥抱。如何为学生的成长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尽一切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成长,是历任校园的管理者苦心思索的问题,这样的一种文化得到大家的赞同与传承。因此,厦大的学生是自由的,厦大的学生是幸福的。但是,应该说有一些学生自由和幸福到有些懒散和无羁。为此我要真诚地提醒各位,大学可能是你一生中最为自由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甚至懒散、任性一点都没有关系。这座校园会包容你。但是从今天开始,你们将真正地步入社会,社会的要求与大学的要求有诸多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的约束比大学要多得多、也强得多,如果你不能遵守这些约束或规则,你就一定会碰壁或失败。因此我特别希望懒散的同学从现在开始就振作起来!
我们的校园是一座开放的校园。陈嘉庚为厦大拟定的办学宗旨是: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化。这是一个多么开放的基调,在这样的一个基调上,我们的校园始终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校园之一。在我们的校园里不同肤色的学生共聚一堂,在我们的校园里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欣赏,在我们的校园里“国际化”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但是,我们越是开放,我们越要扎根本土。我们尊重多元文化,但一个人只有在热爱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地热爱并尊重他人的文化,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尊重他怎么可能会尊重他人的文化呢?所以,爱祖国、爱人民、爱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这是一个厦大学子从我们的校园里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启示。
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毕业歌已经唱响,你们马上就要离开这美丽的校园,有的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走向世界的异国他乡。但不论你们走到哪里,也不论你们离开多久,这美丽的校园永远都是你的温馨家园,都是你的心灵驿站。哪一天,当你在外奔波累了,当你想歇一歇了,请回到你的校园来,回到你的家园来,在这里坐一坐,躺一躺,静静地歇一下,我想这美丽的校园一定会给你以新的力量。
最后,祝愿各位鹏程万里,一路平安!
谢谢大家!
第五篇:校长朱崇实在厦门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朱崇实在厦门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雄伟的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厦门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热烈欢送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4477位本科毕业生,2984位硕士毕业生,190位博士毕业生,共7651位毕业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厦门大学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向所有为你们的成长付出关爱与辛劳的亲人、师长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座各位是厦门大学2017届毕业生,2017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许多大事在这一年发生,包括我们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今年也是恢复高考40周年。恢复高考是无数人终生难忘的历史记忆,她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包括我在内。因此,我在思考今年的毕业典礼要跟同学们说些什么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40年前参加高考、录取厦大、4年学习、顺利毕业的点点滴滴。大概,我已到了怀旧的年龄,在构思讲稿过程中,我也有过想换一个思路,但是脑海里这些记忆和思绪怎么也赶不走。最后,我想我就跟同学们谈谈作为一个早36年毕业的老毕业生对今天将要迈出校园的你们有些怎样的寄托和期望吧。
回想起36年前我那一代的毕业生与在座的各位相比较,首先我感觉到的是有这么几点不一样:第一,当年的我们压力没有今天的你们大。我们当年毕业后的工作是国家统一分配的,每个人肯定都有一个工作,不用像你们一样要自己去找工作。当然,厦大是很优秀的学校,厦大的毕业生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一个群体,所以有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或愿意录用厦大的毕业生。但是不论如何,今天的你们不像当年的我们,一毕业就有国家给的一个铁饭碗,所以,你们压力要比当年的我们大得多。
第二,当年的我们机遇没有今天的你们多。我们当年毕业是国家包分配的,因此很自然,选择也就十分的单一,或者说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一个班级如果是50个毕业生,国家有关部门就会下达50个工作岗位的指标到学校。学校就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参考同学学习的成绩、特长和志愿进行统一分配。个人几乎没有选择。你们今天的机遇和选择要多得多。从理论上说,每一个同学都可以选择自己满意或期望的专业或工作,在实际中也确确实实很多同学都有多个选择,你们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但这个机遇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付出无数的艰辛才能得到。
第三,当年的我们责任没有今天的你们重。无论于家还是于国,你们今天的所担当的责任比当年的我们要重得多。当年,独生子女很少,一个家庭3个、5个孩子很正常,因此,一个家庭的责任可以由几个孩子共同分担;现在的你们,多是独生子女,你们一个人就要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你们是你们家庭全部希望与寄托;于国来说,36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说在世界有影响,几乎只是因为她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大国;那时的我们确实有为自己的国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但也确实我们很少人会有要承担世界大国责任的想法或准备;今天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了,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名符其实的大国和强国;今天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可以说,都很难做好或者说问题都很难解决;世界大国的责任或义务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些责任要靠谁去承担?靠在座的各位,靠你们这一代,这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要靠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所以,当我比较了36年前的我们和今天在座的各位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今天的你们比当年的我们,有更多幸福,但也有更多烦恼;有更多快乐,好像也有更多忧愁;你们有更多机遇,但也有更多的挑战;有更多的希望,也有更多的困难;总之,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风险,需要更加努力拼搏的时代。
在座的各位今天就毕业了,马上就要走出这个美丽的校园,迈向社会去迎接挑战搏击风浪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已做好了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准备;我也相信,各位具有这样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但是,我还是想借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跟大家说几点期望:
第一,期望各位始终牢记走出校园之后不论你的身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你都要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是一个美好的词,但什么是善良?要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好像很不容易。曾经也有人问我,我说善良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绝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这就是善良。例如,你愿意别人欺骗你吗?不愿意!因此,你也一定不要欺骗别人,言必信,行必果是你的为人准则;你愿意别人欺侮你吗?不愿意!因此,绝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同时,敢于声张正义,乐于主持公道,平和正直是你的追求;你愿意别人对你冷漠无情吗?不愿意!特别是当你处在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旁人熟视无睹,冷漠无情,这会让你无比的痛心。因此,一定不要冷漠待人而是要友爱待人,特别是别人有困难时候,你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认为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善良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雨果称赞“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马克·吐温则认为“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一个善良的人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畅通无阻。
同学们,我期望你们永远都是一个善良的人。
第二,期望各位始终牢记走出校园之后不论你身处何处,你都要坚持做一个自信的人。有三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三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位是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杨同学,一位是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何同学,再一位是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蔡同学。这三位同学都是优秀的学生,只有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选到毕业典礼上发言。但是三位同学的发言得到的社会反响却不同。网友们普遍对杨同学的发言提出了批评,对何同学和蔡同学的发言给予肯定。我也看了这三个同学发言的视频,我看完的感觉跟大多数网友一样,杨同学的发言确实有很多值得批评的地方。但我不赞成把她这样一个发言就说成是不爱国。我只是觉得她的发言不足之处就是在于自信不够。由于自信不够,她在发言中就不真实地夸大了美国的优越,不客观地描述了中国的落后。马里兰的空气是不错,但是没有到会感觉甜的地步;她说她在中国生活一出门就要戴口罩,否则就会生病,许多人都以为她是生活在北方某一个产煤烧煤的城市里,后得知她是昆明人,一直在昆明生活,大家就批评她说话是假的了。昆明我去过多次,我是觉得那里的空气跟厦门差不多,与马里兰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杨同学这篇不自信的讲话引来很多的批评,我希望这些批评对她的成熟和成长会有帮助,会让她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又一个最宝贵的品格,只有自信的人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又客观地看待别人,这样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并赶超他人;只有自信才能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定力。自信是一个人成功最根本的保证。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在17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的两句,一个17岁的少年,就有这样豪迈自信的气概!这不奇怪,因为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自信的民族!
同学们,我期望你们永远都是一个自信的人。
第三,期望各位始终牢记走出校园之后不论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在工作中都要有点敢于冒险的精神。作为90后的年青人,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在你们的身上有许多的优点和长处,因为从小得到家庭与社会诸多的关爱,因此,你们通常都比较有爱心、有个性;因为从小能得到更多的教育,因此通常都比较聪明,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但是,90后的年青人也有弱点和不足,我觉得其中之一就是不敢冒险,承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能力比较弱一点。因为是幸福的一代,所以从小就受到父母或社会过多的呵护。包括大学在内,人们对年青一代的呵护有加,但是对他们的艰苦磨炼则不够。有一些大学现在都取消了5000米长跑运动项目就是一个例证。受这样的一种氛围和环境的影响,所以当今年青的一代冒险精神普遍比较缺失。
什么是冒险?一般的解释是:不顾危险地从事某种活动。这样的解释当然没有错,但是太肤浅了,仅仅是从一种表面的现象来界定冒险。我认为,冒险更为实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什么精神呢?冒险是一种敢于探索,乐于尝试,喜欢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最为推崇的一种精神。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因此,在这个时代里,不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干的是哪一行,是什么工作,有无冒险精神,都是你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厦门大学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是一所志向远大的学校。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始终是厦大不懈的追求。而敢于冒险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
同学们,我期望你们永远都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
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朋友,我最后想再说的一句话仍然是: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把母校当作是你们人生征途中的一个驿站,当你们在征途上走累了的时候,就回到母校来歇歇脚、喘喘气,加些草料,添些淡水,整好行装再出发。同时,也请你们牢牢记着,当你们在人生的征途上奋力向前的时候,在你们的身后始终有一个朋友在默默地注视着你们;当你们获得成功的时候,她轻轻鼓掌为你们高兴;当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随时准备伸出双手助你们一臂之力。这个真诚的朋友就是你们的母校——厦门大学!
同学们!祝你们鹏程万里,一路平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