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契税和土地出让金征管的调研报告
一、征管现状
契税和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分别纳入财政一般预算的税收收入和基金预算的非税收入管理。“十五”以来,随着各地城镇开发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的契税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呈不断上升态势。以湘西州为例,2007年全州契税入库4134万元,较2002年增加3760万元,5年平均增长61.70%,占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1.18%提高到2007年3.53%;土地出让金全州入库29832万元,较2002年增加29145万元,5年平均增长112.59%,占当年基金预算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12.03%提高到2007年的92.58%。但从我县近5年来的征缴情况看,效果不尽人意。2007年契税入库仅21万元,较2002年实际入库4万元增加17万元,5年平均增长39.32%,低于全州5年平均增幅22.38个百分点,占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从2002年0.47%提高到2007年的0.91%,仅提高0.44个百分点;土地出让金入库25万元,较2002年实际入库12万元增加13万元,5年平均增长15.81%,低于全州5年平均增幅96.78个百分点,占当年基金预算收入的比例从2002年的5.63%提高到2007年的10.33%,提高4.7个百分点,但与全州差距较大。(见表
1、表2)
表1:契税入库情况(金额单位:万元)表2:土地出让金入库情况(金额单位:万元)
年 度 一般预算收入 其中:契税 占一般预算收入% 年度 基金预算收入 其中:出让金 占基金预算收入%
自治州 ** 自治州 ** 自治州 ** 自治州 ** 自治州 ** 自治州 **
2002 31564 855 374 4 1.18 0.47 2002 5711 213 687 12 12.03 5.63
2003 41381 1278 820 14 1.98 1.10 2003 2676 15 1562 13 58.37 86.67
2004 50188 1419 800 32 1.59 2.26 2004 3846 151 2685 10 69.81 6.62
2005 59226 1799 1624 19 2.74 1.06 2005 5280 133 3983 2 75.44 1.50
2006 81504 1864 2458 35 3.02 1.88 2006 5311 285 3029 58 57.03 20.35
2007 117144 2316 4134 21 3.53 0.91 2007 32224 242 29832 25 92.58 10.33
年均递增% 29.99 22.05 61.70 39.32 年均递增% 41.35 2.59 112.59 15.81
表3:契税、土地出让金征缴情况(金额单位:万元)
年度 契 税 土地出让金
应纳税 实征 欠和免 占应纳% 应纳税 实征 欠和免 占应缴%
2002 906660 906660 100.00 5100000 5100000 100.00
2003
2004 236948 236948 100.00 1002086 1002086 100.00
2005 5033484 65000 4968484 98.71 10995587 99801 10895786 99.09
2006 5310826 24000 5286826 99.55 6743932 117932 6626000 98.25
2007 1449620 1449620 100.00 479645 209503 270142 56.32
2008 1479153 1479153 100.00 5383069 463269 4919800 91.39
合计 14416691 89000 14327691 99.38 29704319 890505 28813814 97.00
据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截止2008年6月,我县契税累计拖欠、减免的数额达到1433万元,占应纳税额1442万元的99.38%。土地出让金累计拖欠、减免的数额为2881万元,占应缴数2970万元的97%。拖欠和减免数额之大,一方面严重地损害了税法和政策规定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又大大削弱了县级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二、主要问题
(一)因土地房屋权属办证审批和税费征管不集中,使税费征管的难度加大。《**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若干规定》中规定:“财政部门为契税的征收机关。土地、房产
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契税征收机关提供有关房地产资料,协助契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契税。”《**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和征收管理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出让收入的具体执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门的征管手段仍非常落后。一是财政与国土、房产等部门缺乏有关土地和房屋权属转让的信息共享资源,无法在办证的要害环节征收应收税费,财政依赖国土、房产部门配合支持性过强。二是财政部门无法从税费票据源头上进行控管,应纳税费的单位和个人土地或房屋权属转让不受票据的直接影响。三是国土、房产等协税部门“代扣代收”税费矛盾较多。因为协税部门自身还有收费项目,在执行“代扣代收”税费时会遇到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比如执行“先税后证”或“先税后费”政策,会直接影响部门收入的正常征收或造成部门收入的减少,尤其是在目前税费负担偏重和征缴环境欠优的情况下,“先税后证”和“先税后费”政策执行更难到位。
(二)因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地方违规制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使契税和土地出让金严重流失。特别是近几年地方各级为不失发展机遇,纷纷招商引资,引起了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于是在我县也不可避免地出台了如“一票制”、“减税让费”等不够规范的优惠政策,无论是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等招商项目中,凡涉及到土地和房屋权属契税与土地出让金的,基本都实行了“减”或“免”。据调查数据分析,从2002年以来,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招商引资优惠”造成财政减收的契税约420万元,占累计应纳契税的29.06%,其中:开发商和外商自身在征地环节借用“一票制”税费包干优惠,少缴契税近200万元。并且开发商还承诺为购房者统一办理房产证,把购房者(买方)应缴契税转嫁到自己身上,又造成购房者应纳契税200余万元无法收缴。因“招商引资优惠”减收的土地出让金,据统计也达到830余万元,占应缴库数的27.96%。这样,“招商引资优惠”使应征契税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大部分都在财政体外流失了,且流失比例分别高达99%和97%。
(三)以企业改制为名,由改制企业协议承担土地、房屋权属承受者应纳税费,通过享受税费减免,使应征税费减收和流失。为支持州属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2004年州印发了《关于深化州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文件,文件规定:“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用于安置职工的,土地和房屋权属转让,不征收契税。”于是**县属原国有商业企业、粮食企业及其他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处置的房地产均比照上级文件规定无法征收契税。据调查数据分析,从2002年以来,我县包括集体企业在内的所有改制企业,因执行“企业改制优惠政策”,造成财政减收契税达776万元,占应纳契税的53.81%。按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规定,契税是当土地、房屋权属发生转移时向其承受者征收的一种税收,即由应由土地受让方和房屋权属方纳税,但“企业改制优惠政策”却规定了国有企业,即非纳契税对象的土地出让方和房屋卖方的契税减免,而且在实际执行优惠政策时延伸到了集体企业。这就意味着本该由权属承受者交纳的土地房屋契税均无法征收。在企业改制方面,涉及到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也几乎完全在财政外直接支出,而没有按照《**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关于“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也不得违规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应上缴财政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等土地出让收入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直接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被拆迁人等”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据调查数据统计,因企业改制造成财政减收的土地出让金有1533万元,占应收数的51.62%。
(四)税费政策宣传不到位,在税费征缴过程中征管与执收部门存在把关不严、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是征管执收部门对契税和出让金的政策宣传未到位,使得应缴税费的单位或个人了解政策不全面,纳税缴费意识差。主要表现:第一,土地或房屋买卖双方个人私下交易,不进行确权,逃避税费多,总认为土地或房价款支付后,即属本人所有,无需确权;第二,也有部分人受个人利益驱动的影响,买卖双方私下签署协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买卖合同上协议价款低于实际成交价款,或者干脆签订两份合同,一份用于双方实际成交,另一份对付财政、房产、国土发证等有关部门少缴税费。二是征管执收部门在税费征收过程中,把关不严,力度不够。即没有对契税征管严格地执行“先税后证”政策,也没有对土地出让金收缴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调查显示,已办理并取得“房产证”、“土地使用证”而未完契税的个人相当多,尤其是购买商品房屋和改制企业门面的个人几乎均未完税;土地出让金收入却忽视了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在财政体外使用的现象很多,特别是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出让金,全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违反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国库,支出一律通过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预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当然现阶段大环境下行政过多的强调“优化招商环境”意识,而忽视“优化税费环境”的整治,对税费征管和协管部门主动执法也有一定影响。
三、建议
(一)加大契税和土地出让金政策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一是县政府要组织清理并纠正违规制订的有关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和文件。规范招商引资、企业改制等各个方面税费优惠政策的操作,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财政、国土等税费征管部门要加强对法律、会计、房屋、土地等知识的学习,做到政策业务精通,提高契税和土地出让金征管协调、分析、执法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印发宣传资料和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纳税缴费的先进典型,弘扬纳税缴费光荣的正气,公开曝光偷逃税费行为,打击偷逃税费的歪风。
(二)规范契税和土地出让金的征缴程序,确保税法和政策的严肃性。一是要逐步建立纳税的申报制度。纳税人应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征收机关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二是要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财政、国土、房产、建设、拍卖公司等相关部门应紧密协作,推行管税、协税向政府负责制管理。国土、房产部门必须凭财政部门开具的“契税完税证”等相关减免文书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严格坚持“先税后证”原则。三是要完善征管手段。在现阶段契税和土地出让金网络建设条件还不成熟时,应在政务中心设立专门的“税费服务窗口”,统一征缴包括契税、土地出让金在内的有关税费,实现国土、房产、财政、税务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既可以严防偷逃税费行为,又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四是逐步规范完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在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城镇建设等方面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时,应有税费征管和执收部门的书面意见,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运作,杜绝出现超越权限的减免税款,或以长期“拖”、“欠”、“挂”、“缓”等形式变相减免税费。
(三)加强契税和土地出让金的稽查和监督管理力度。契税和土地出让金的征收机关每年应开展一次清理登记,摸清底子,建好台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税收稽查和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大检查。对执收和协税部门因履职不到位,而造成的税费流失,要严格按规定从该违章单位的部门预算拨款中将流失税款直接划转入库,并责成违章单位追缴偷漏税费;对纳税人故意拖欠税费行为的,应严格按照税法有关政策规定加收滞纳金;对肆无忌惮,坚持不缴、少缴或者偷漏税费的,要坚决依法惩处,不做原则性让步,必要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维护税法和政策规定的严肃性。
第二篇:土地出让金及契税缴纳情况说明
砀GT2010—24号宗地
土地出让金及契税缴纳情况说明
一、出让金缴纳情况
缴纳日期缴纳金额缴款书编码皖财通字(2005)2011年1月5日28362400万元N0:7023613267 2012年5月3日200万元N0:7023613849 2012年5月8日400万元N0:7023613400 2012年5月11日1000万元N0:7023612336 2012年5月17日650万元N0:7023613857 2012年5月22日369.17万元N0:7023613830 合计:4062.3万元
二、佣金缴纳情况
缴纳日期缴纳金额缴纳编号
2011年12月12日50.775万元皖财专字(2005)NO:43549557
2012年5月8日94.3067万元皖财通字(2005)NO:7023613347
合计:145.0817万元
三、契税缴纳
缴纳日期缴纳金额缴纳编号
2011年12月22日386.8992万元(2004)(皖)农税字NO:
0193119
2013年1月30日
第三篇:财政局关于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理财为民,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财政服务经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阳高县财政局着眼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根据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安排,我们对我县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财政、国土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XX]100号),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不断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从2010年1月1日起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缴入国库,实行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土地出让金收入逐年提高,成为非税收入来源的一个主要渠道,为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资金,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出让土地73宗,出让面积141466.17平方米,出让总价款1568.97万元。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1717.21万元,土地出让金支出3347.74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来看,总体上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土地出让金预算编制和管理尚存较大缺陷。据国办发[XX]100号文件规定:“从XX年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我县是从2010年1月1日起方开始对土地出让金实行基金预算管理,将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另外,土地出让金收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急需提高,2010年及以前,我县尚没有编制完整的土地出让金收支预算。
(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有待加强。调查发现,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往往以各种理由拖缴土地出让金,据XX年年市县打击偷逃税费领导组办公室审核调查,XX年以来累计拖欠土地出让金2759万元,严重了影响我县土地出让金的正常征收。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的现象在我县仍有发生,据审计检查反映,XX年年我县以投资不分红的形式拨付用地单位637.2万元,占全年土地出让金收入1694万元37%。这种现象容易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流失,也不利于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
(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尚不完善。目前我县对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的土地,不是进行前期开发后再出让,而是随用随征,随征随出让,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过大。在我县,地方财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出让金。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全部政府非税收入的22%。以土地收入为支撑的财政体制,已经给我县造成土地资源匮乏的窘况,若再发展下去,将使我县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严重影响我县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实行土地出让金收支预算管理。县政府要严格落实国办发[XX]100号文件规定,将土地出让金纳入基金预算,收入全部缴入国库,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金预算编制工作,在国土部门报送土地供应和储备计划的基础上,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及早编制土地出让金收支总预算,并逐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规范和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强化部门之间联动,加大对土地出让金及滞纳金的征收和催缴力度,确保土地出让金及时足额上缴国库。要严格控制土地出让“让利”行为,杜绝擅自减免、缓交土地出让收入现象,避免以先征后返、土地换项目、补贴等各种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要规范使用土地出让金,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市建设、支农等专项支出,并做到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坚决防止和纠正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
(三)逐步化解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问题。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大税收征管力度,逐年降低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促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要高度重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完善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执行机制,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合理调节土地供应总量,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用于国有土地收购储备,给未来发展建设预留一定的资金。
第四篇:对乡镇契税征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乡镇契税征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
现在许多地方的乡镇财政普遍面临困难,但是预算外资金管理松驰,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没有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在基层部门的契税征管经验,对目前契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以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去探索新的出路。
【关键词】
乡镇契税 征管工作 乡镇经济
如今,许多乡镇财政普遍面临困难,但是预算外资金管理松驰,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没有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极少数乡镇虽然在账面上有一定反映,但也只是到有关单位抄一抄数字,没有真正管理起来。同时,乡镇财政的基础工作也有待加强,如记账不规范、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税票随意填开、财务处理不及时、会计档案保存不全等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任重而道远。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在基层部门的契税征管经验,对目前契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以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去探索新的出路。
一、乡镇契税征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在农村许多乡镇对契税的宣传形式单调,重点不突出,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不注意宣传效果。长期以来,基层财政在税收征管中只注重宣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许多农村干部本身对契税了解不多。致使群众对契税的政策认识模糊,纳税意识淡薄,房地产私下交易现象严重,因此,不少纳税人在买卖房屋,办理房产过户时,对交纳契税一事不堪,一手交钱,一手交钥匙,仅凭一张白条就私下完成了一桩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房屋买卖交易,缴纳契税意识淡薄。其次,乡镇一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措施不得力。一直以来,有关部门既没严格按照契税暂行条例规定,进行集中受理、联合办公制度,又不坚持“先税后证”的原则,积极主动的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税源的收集与管理工作。这样给财政部门的契税征收增加了难度,致使偷税漏税款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征管员既担负着征管工作,还肩负着稽查、监督的职责,顾此失彼。在加上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征收税款,管理和稽查监督工作滞后。加上征管机构设置不健全,对日常管理确缺少必要的稽查监督。目前,乡镇财政不是征收主体,而县(区)财政专治从事契税征管的人员较少,从而导致征收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在征收过程中,对一些“钉子户”执法手段软弱乏力,税源流失,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显然达不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二、乡镇在征收契税中的对策
1.要以宣传为带动,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借契税征管职能转变之机,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并将其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契税政策、法规家喻户晓,理顺、沟通征纳关系,从而提高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使契税征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抓好源头。
抓好契税源头管理工作,是做好征管的先决条件。准确掌握纳税人实际出让买卖价格,是征收机关开展契税征管业务最关键的基础工作。要把这一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有必要对乡镇辖区范围内房屋买卖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清查,深入群众和房产交易户,扎实细致地逐住户开展普查,做到户数明、底子清。通过普查,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建立契税台账。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使征管工作更趋主动,征管效率得到快速提升,而且可以更为动态直观地及时掌握征缴情况。
3.要以部门协作为手段,提升征管质效。
可以借助行政服务中心平台,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在与房管、国土协作的原有基础上,对职能转变以后出现的问题,共同协商,加以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实行跨部门流程再造的关键,对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建立有效的联席机制,利用房管部门系统实现网上签约机会,依托这一优势,加速与其联网,实现信息全面共享,及时掌握最新的房产信息,对征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要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规范管理。
随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镇各项征收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乡镇一级要加快电子征管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建立有效的控管机制,尽快沟通与房管、土管等部门信息渠道,构建信息共享、协助控管乡镇财政的网络监控体系。
三、乡镇在征收契税中的几点建议
1、建议通过多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契税征管政策,可在集市或街头进行税法咨询,像他们讲解契税征收政策,真正让群众知道和理解契税征管的意义和作用,为契税征收工作创造良好的纳税氛围。
2、建议严格执行“先税后证”制度,土地、房产、城建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当地的财政部门做好契税的征收工作。同时要按照“先税后证”的契税管理程序办理有关手续。财政部门理应主动加强与土地、房产、城建等部门经常联系和沟通,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取得相关信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建立完善的契税税源资料库,协调运作,确保纳税人足额缴纳理应缴纳的契税,以此来推动综合治税,杜绝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3、建议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稽查制度。重点要抓好契税征管员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在征收工作中,既要热情,又要严格执法。要不断的提高思想和政治水平,坚持依法理财。建立和完善契税稽查制度,不断优化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行为,对辖区的房屋出售定期、不定期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偷、漏税款者,除责令其补足税款外,还要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对抗税不缴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以警示他人,从而堵塞契税收入流失的漏洞,是契税征管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来推动社会主义健康有效的向前发展。
第五篇:粮食企业征管调研报告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政策方面问题按照《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暂一律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事实上如果购货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少抵扣进项税额,所以多数购货企业要求粮食企业开具普通发票或不索取发票而有自己开具收购发票。
(二)粮食企业营销不规范,上门收购、现金交易,收购价格不稳定,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其经营情况,这就给国税部门税收征收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收购发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由收购者自行填开,地点不确定,涉及面广,虚开收购发票现象普遍存在。少进多开、低进高开,擅自提高购进价格或增加购进数量,甚至将运杂费、装卸费和一些无法取得发票的费用都计入收购价格之内,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造成收购发票金额超过了实际支付金额。
2、管理手段落后,由于收购发票使用量大,因此在确认收购对象时,只能一户一户的进行实地核查,在确认收购产品的单价、金额等方面,由于无法掌握相关信息,也就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做到了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而这样做即浪费人力物力,又无法查出实际问题。
二、对粮食企业税收征管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取消国有粮食企业免税的税收政策,粮食经销企业销售差价小和进项税按收购价低扣的原因,所有经营粮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都是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认定国有粮食企业免税已无实际意义。
(二)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日常管理
1、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发放必须从严。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实行按月限量发放,验旧购新。
2、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粮食收购发票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凡从事粮食收购业务的企业,在与卖粮人进行粮款结算时,必须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粮食收购发票。不得以其他凭证代替粮食收购发票使用,或作为会计入账凭证。”对会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一律不得领用收购发票,由税务机关代开。严禁跨地区使用收购发票,既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三)加大对农副产品收购企业的纳税评估力度。一是要从收购渠道上严格把关。要坚持必须是从农业生产者手中直接收购的农业初级产品,方可开具收购发票;其余通过其他渠道收购的农产品一律不得使用收购发票;必须严格控制企业跨地区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严格核查收购金额较大且同一销售者多次销售的情况。二是要从收购的数量及价格上进行核查。对于收购的数量,要通过实地查验核实库存数量与实际收购数量是否一致。三是要通过资金往来情况查找问题。农产品收购一般以现金支付为主要方式,对于企业的收购资金运动情况,可通过原始凭据和企业账目核实企业资金往来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