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及时取出奥美定,体会美好的人生
及时取出奥美定,体会美好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会拥有各种东西,有部分东西在拥有者的眼里属于不珍贵行列,但是有部分在拥有者眼里却非常珍贵,而我们眼里属于珍贵的东西,就包括了自身的健康,但是却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做出不负责的选择。曾经,有众多爱美者在不了解奥美定危害时,选择了注射奥美定整形,但是在奥美定危害暴露后,却有许多患者并不把奥美定危害不放在心里。
奥美定取出专家指出,爱美者注射奥美定的量都超过了安全范围,特别是注射奥美定隆胸患者,因为需要注射奥美定的量比较大,有部分爱美者甚至需要进行多次注射,多次注射奥美定就导致奥美定在人体内的分布范围广,这就使奥美定更加难以取出。
但是需要一再强调的事情是,即使奥美定取出手术难度高,奥美定也必须进行取出。为什么说奥美定一定要取出呢?因为奥美定在人体内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会发生分解行为,分解出的单体是一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质。
可能有许多患者会说自己注射奥美定多年,但是身体并没出现什么异样。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表示,注射奥美定多年没有引发并发症,并不代表奥美定就对人体没有危害。需要说明白的是,注射奥美定并不一定就会离开爆发,奥美定引发并发症的阶段有多个,多年没有爆发病症,只是因为奥美定还属于潜伏阶段,所以患者需要明白,奥美定暂时的无害,并不代表什么。
有人把奥美定形容为定时炸弹,事实上这个形容非常恰当,因为奥美定存在人体内,确实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发并发症的可能。但是有部分患者却会因为奥美定暂时的无害,而产生侥幸心理,想着自己也许永远不会引发并发症。对于这类想法的患者,等待他们的通常都是奥美定引发并发症,并且病症可能很严重。
据了解,有患者注射奥美定隆胸后,胸部发生变形了,都没有想到进行奥美定取出手术,而是选择忍耐。患者就这样忍耐了长达十年的时间,最后胸部已经“跑”到腰间、后背才醒悟。
其实,这类患者的行为非常不可取,患者完全可以早早的取出奥美定,轻轻松松的生活,为什么要忍受多年的痛苦,最后还贴上自己的健康呢?专家提醒,为了避免身体被奥美定进一步的侵蚀,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奥美定取出手术,才能早日恢复,才能让放下心来。因此为了享受美好的人生,患者请及时取出奥美定。
第二篇:美好人生 影评(模版)
有时生活就是缺少那么一点关怀
因为纠结于心中对于《美好人生》的感受无法表达,所以上网查了些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评论,希望可以找到些共鸣。不想将这次影评简单的当作应付考试的手段随便抄抄写写,因为在我心中,将任意一部好电影当作通向其它目的的手段都毫无疑问的是一种玷污和不公,所以我将自己所看,自己所想,自己所收获的收录于此,作为作业也好,作为兴趣也好,无论怎样,都是收获,我也无愧于它,无愧于自己对电影的喜爱。
曾经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爱电影的人在心中都有一份对电影的独特理解,作为一处私密的花园,不太愿意与人分享。”《美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社会课上类似于社会实践的作业被一个对生活有些许怯懦,些许感伤,些许无奈却仍旧些许期盼的男孩特雷弗当作救命稻草一般看待。他设计了一个实践公式: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三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仅仅要求他们以相同的方式回报自己,这样的爱心传递结果就是三的指数增长,如果所有人都可以这样,那么帮助他人就不在困难,想必这也是他最需要得到的。想法如此简单,实施却如此艰难,在这样一个嘈杂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还存在单纯的付出与接受么?为了证明这一点,特雷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了一次对整个社会的实践——从小爱做起,看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神奇的作用,将一颗颗疏远的心重新捆绑在一起,触及心灵深处最脆弱的神经,让人们在哪怕丝毫的回眸中惊讶于世界还是满载着希望,我们依旧有可以将这一切都变的更加美好。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总是沉溺于“童话中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情景中,世界是如此单纯,纯净到我们不理解什么是复杂,就像是特雷弗一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去做,无论是否有结局,只要始终在我们心中留下感动就好。但是在接受了所谓的教育之后我们渐渐明白,世界原来有很多角度,就连公主也要嫁给那些有房有车的王子。特雷弗说:“一个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变。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他们还是放弃了,最后都是失败者!”。这些失败者就是放弃了自己最初的天真,一心将自己的不幸福怪罪于世界的复杂,可那时真的么?电影最后特雷弗死了,在他的家周围,不计其数的人拿着蜡烛纪念他,这足以证明他所做的一切值得——点和点连成线,线与线组成面,一个最初的疑虑引起的一次实验产生的却是难以估计的社会效应,这本身不是一个男孩的能力可以做到的——唯有社会本身,每个从中收益的个体,在发现世界仍旧有爱的前提下,才能调动心底最敏感的区域,去帮助他人,完成这样的爱心接力。
从前我一直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会让人有感动?这种无法言语的内心感受抓不住,摸不透,那样飘忽不定,无法让人踏实。可是似乎每个人都对这种感觉上瘾——三毛在给廖淑珍的回信中写道:“我也喜欢把快乐当成一种传染病,每天将它传染给我所接触的社会和人群。”仿佛当我们的心理防线被攻破后,一种叫做感动的化学产物就油然而生了。当心理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自然的产生了满足他人来提升更高的心理满足感的想法。或许基于这一点,这个爱心传递才能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我们就是靠这点心理的期望与满足活着。
想与大家分享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编辑:的生日愿望是人人参加爱心接力吗?
——海利(笑着)我不能
——编辑:为什么
——海利:(犹豫了会)蜡烛已经吹灭了。
但我更喜欢这句:
很不容易,没法计划,你必须留意周围的人,好像随时需要保护他们,因为人们不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有机会帮助别人,那可比修自行车还要难啊,额。。你能改变一个人。
活的尽量单纯快乐,帮助别人,我还是相信好人有好报,至少我是这样努力着的——不管路有多长。
第三篇:塑造美好人生
摘要: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自主学习
(一)激发自我教育的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二、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一)情景体验,用情感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字:
品德、课堂、教学、小学、兴趣、自主学习
塑造美好人生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亿万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青少年处在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不仅要面临奠基人生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心里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等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的内心往往充满起伏激荡,心理学把它喻为“疾风怒涛”的时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青少年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自我教育的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学生中,人际交往都成为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如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交往恐惧,抵制交往等。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正面临着自我认同角色混淆的社会心理危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每个人都有在自己心中喜爱或厌恶的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受他人欢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判定标准,并对受人欢迎的人是有了行为特质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设计活动“拯救海神号”“紧急支援前线”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压力的情况下认识到人际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尝试进行沟通,并建立规则,进行人际合作,并体验良好的人际合作带来的成就感。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是实施教育的我们要时时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二、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青少年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受到教育。因此从青少年生活的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情景体验,用情感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人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的共鸣和升华。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 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面对学生成功与失败时,不同的学生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倾向于把成功都归咎于是否努力,并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调整努力程度,有些学生倾向于把成败归结于自己是否足够聪明,这些学生容易把失败看成是“愚笨”的证据,这样会直接影响他的情绪和付出努力动机,并最终影响到他的以后的学习行为。因此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锻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努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长远学习动机培养。让学生参与“天使与恶魔”的游戏活动,实施培养学生积极归因模式,改变消极归因方式。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 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又如: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引导学生分析马加爵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孩子”变为国家A级通缉的重大杀人犯。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牢固地树立守法意识、护法意识,让法律时刻伴随自己健康成长。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第四篇:美好环境,美好人生
美好环境,美好人生
———读《孟母三迁》有感(贺筱婷)
美好环境的影响决定着人们成长的因素,良好的环境可以创造美好的人生。
孟母为了孟子健康成长不惜三次搬家,前两次搬到了不适合孟子成长的地方。第三次终于搬到了学堂旁边,最终让孟子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与良好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孟母的三次搬迁,也就没有孟子的成就。孟母真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啊!
我从《孟母三迁》中体会到了环境可以造就人才,也可以淹没人才。试想呀,如果孟母不搬迁住在墓地,那孟子他只能当一个祭祀、扫墓的守墓人;如果孟母住在集市上不搬迁,他顶多是一个普通的商人,所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现实中也有许多智慧的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可是也有一些父母却理解成好吃、好穿、好玩,让许多小朋友戴上了“小公主”“小皇帝”的称号。他们不是培养、造就子女,而是害了他们,在毁灭他们,让他们误入歧途。
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让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什么重担他们帮我们扛着;有什么困难他们为我们解决;有什么苦活、重活帮我们干......使我们经不起日晒雨淋,根本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些人甚至上大学也要母亲陪。难道这是在培育人才吗?不!这根本就是在毁灭人才。
在生活中也有些有智慧的父母,他们让自己的儿女经受锻炼,健康茁壮的成长。尽管他们的家境生活富裕。比如《让生活多一点磨砺》中的富家子弟,别人坐汽车上下学,而他却自己骑自行车行驶一百多公里上下学;当课间操时,同学们在走廊上说说笑笑,可他却躲在一角落里背英语单词;别人穿着名牌衣服而他却衣着朴素。。。他的父母和孟母一样有智慧,教子有方。他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读了《孟母三迁》,我认识到真正的好环境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我们小学生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班级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像孟子一样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五篇:美好人生平凡路
美好人生的平凡路
——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说句心里话,在观看《雨中的树》这部电影之前,我对李林森的事迹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任四川省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由于长年累月废寝忘食地工作,最后因身体过度透支,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于2011年7月31日,因病不幸去世,享年42岁。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才真正领悟到:有一种伟大,不需要加工就能永存青史;有一种感动,不需要渲染就能直击心灵。
影片中的一段独白:“人的时间都有终结的那一天,时间永远不够,听我的,抓紧你们的青春,多做事,做好事,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做清清白白的人,做说话算数的人,做踏实肯干的人。”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一个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还在努力做事不肯服输的共产党员;一个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美好人生真谛的优秀基层干部——李林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彩展示!
“多做事,做好事”——在担任镇党委书记期间,李林森时时把百姓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组织农业生产,他亲自下到田间;指挥抗洪抢险,他亲自去救陈奶奶;在查出患肝癌晚期之后,他带病坚持工作,还不忘把为老红军解决住所问题放在心上,甚至要亲自打电话联系建材„„在知道自己最多只有两年生命的时候,李林森没有自怨自艾,悲叹人生,而是想着怎样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做更
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 杨葳
好的事。对比李林森的坦荡胸怀和动人事迹,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就是要反思自己,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不推诿,不争份内份外;同时告诫自己,别怕做错事,遇事多承担,抓紧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
“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在担任组织部长期间,李林森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不拿党性原则作交易。他善于发现每个干部的优点来开展工作,做思想工作很有方法。比如在劝导落选的村党组织书记时,他说的话既有道理,又让人能心服口服地接受。“你我他,都是善良的人,也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你得用善良这根缰绳勒住七情六欲这匹野马!”这是李林森又一句对自己的要求。在我看来,其实也是对我们的谆谆告诫: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家庭就是善待幸福,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的人生。
“做清清白白的人”——李林森是这样说的,也是严格按照这句话去做的。“百姓给你的一亩八分地,是雇你在这块地方上种出粮食来,不是让你建自己的安乐小窝。”——面对“跑官”的乡干部,李林森的话掷地有声。熟悉李林森的人说,这也是他为官的准则。他不谋私利,没有为自己的妹妹“转正”讲情,却力排众议,让在偏远乡镇工作了15年的干部得到重用。就像他在影片中说的一样:“空气可以不干净,水可以不干净,但人心不行。”何其发人深省?我们也要把这句话刻在心上,时时警醒自己,时时防微杜渐。
“做说话算数的人”——作为组织部长,李林森有一杆称,“选人用人是党委最大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和群众是否真正满意。”在考察干部人选上,他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替“老实人”据理
力争,给“实干家”铺路拱桥,推荐能做实事为被百姓认可的人。他一直在身体力行:能为百姓大众带来什么,而不是给自己建造多么宏伟的舒适小窝。“为群众服务,替百姓服务,让人民满意”是李林森的为官之道,又何尝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人生课题?要回答好这个课题,就应该在工作中,事事从群众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思想根源上保持正确的轨道,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做踏实肯干的人”——影片里的一个镜头,长时保留在我的记忆中,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李林森在党委书记报到的路上,买了大堆的胶鞋„„相信他当时没有想别的,只想着自己是去干实事的。其实李林森做的每一项的工作都是平常的,甚至说都是小事,但是就是这一件件小事,体现了他实干的本色和坚贞的操守。看到这些,我不仅扪心自问:认为在一个平凡位置上,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大事办不来,小事办不好,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是多么狭隘的思想。
“你得想着你还要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这是办公室濮主任在看到在身体状况极为不好的情况下,李林森还事事躬亲时说的一句话。是的,李林森不是完美的人,他没能做到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这也是在他倒下之后深感愧疚的地方。然而,我们却不能不为李林森这样牺牲小家,奉献自我的好干部感动,感动于他的至爱,感动于他的大孝、感动于他的真情。
“人的时间都有终结的那一天,时间永远不够”——在生命渐行渐远之际,坐在候机室的李林森眼前拉开的是清透的天空,满山的碧树,清澈的溪水,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美好人生;“听
我的,抓紧你们的青春”——看完影片,我长时间伫立,这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久久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更加坚信: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而卓越的人,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去发现这样的人,去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像人民的好公仆李林森一样,走好自己美好人生的平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