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了好几遍,也一次又一次地听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担心会失望。一个故事,凡是在文字和影像两种形式上进行转换,一向很容易叫人失望。
电影与小说存在较大差别,故事背景从江南水乡迁至西北内陆,少了濡湿的气息,多了北方的干冷,情感表达更为直白激烈,戏剧效果也更为明显。
点灯,吹灯,锤脚,泛着冷光的蓝瓦,层层叠叠的屋檐,不露天空的高墙,即使是没有对白,甚至没有人物,却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的镜头,也能令人感受到其背后的情感。
【色】
影片没有选择原着陈佐千老爷的大花园,于是没有绵绵的潮湿的雨,没有花和树,没有知更鸟,随着颂莲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的是青砖灰瓦的山西大院,四周都是高墙,镜头里始终见不到大片的天空,只在高墙之上,镜头的最边缘露出阴暗的一段来。影片也有更多的镜头展现院子的全貌,四方的,合拢的,是一座囚笼,有形无形中给人以逼咎和压迫之感。影片中大院全景镜头下,女人瘦弱的身影化作一点,竟是如此渺小与无力,于是,给人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踏过了封建家族高高的门槛,观众就和颂莲一样,再也出不去了,囚禁在冷色的砖瓦夹缝里,被锁在这阴森的深宅大院,即使踏上这座院子的最高处,也始终越不过那道院墙。
与冷色的院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电影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红灯笼。屋檐下,桌旁,床上的天花板,红灯笼把屋子里照得亮堂堂的,那么喜庆。一盏盏的红灯笼,在大院的屋檐下堂堂正正地照耀着,散发着一团团热烈的光,增强了仪式感。这座大院需要红灯笼,夜晚才看上去没有那么可怕,然而,红灯笼高高挂起的时候,在全景的镜头中,深蓝的院落背景衬着正统的红色,却显得更加鬼魅了。
实在很难想象,一个封建家族的老爷采用皇帝对后宫三千佳丽的类似“翻牌子”的规则。甚至,这套规则还包含了点灯,锤脚,点菜等一系列具体规则。可以说,影片以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手法,将封建社会的风貌投射在陈家大院上。
红灯笼是这座封建大院的制度的象征之一。
颂莲在第一天入陈府的时候,为“点灯”的规矩而深感不习惯,窝在被子里说,“把灯关了”。后来,却也成为这深宅大院中为“大红灯笼”的明争暗斗的女人们之中的一个。想要在这座深锁的大院立足,就需要那盏明亮的火,那是束缚,也是渴望,是在这种被他人所操控的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法则。
作为大院最底层的女人,雁儿的屋子里的红灯笼就是她赤裸的渴望。满屋子都被映得通红,红光照在人脸上,却更显现人脸色的苍白。与太太们被点灯的权利相比,她根本没有权利将渴望曝露。
可以被点灯,也就可以被封灯。作为太太,大院里的女人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灯笼的命运就是她们的命运,被点亮,就成为陈家老爷床上的工具,生活的附庸;被熄灭,就沉寂,就千方百计又小心翼翼地去争取一点立足的希望;被封灯,就永久地死寂在阴森的大院里了。
颂莲被封灯之后,整间屋子都萧索了。那些青黑的袋子,像是一座座红灯笼的墓碑,在它们本来的位置,代替了它们,像是陈家大院里压抑的灵魂。
被封灯之后,颂莲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多为青黑。影片中,颂莲的衣服颜色共发生两次变化。未入陈府时,白衣黑裙,是读过一年书的女学生装扮,入陈家之后换下了学生装束,穿上的依旧是一袭白衣。在得宠之后换上的皆是红色的华服,颇为浓丽。待到失宠后,则换上了青黑色的长衫裙,在封灯的四院里格外死气沉沉。
颂莲也曾一度从箱子里拿出那套学生时代的衣服,但是,它永远地属于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和倔强的灵魂一样,锁进行李箱里,总好过,那只一把火烧了的笛子。
不过,在这院子里,没有灵魂,无力掌控命运的人,到底算什么呢。
人,到底,算什么呢。
【声】
大院里的任何声音都在四壁之中回荡。
每天响起的捶脚声,在这深宅大院里日复一日地响,不过是今日在这个别院,明日在那个别院。
锤脚和点菜一样代表着特权。这特权,是由陈家大院唯一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的陈佐千决定的。拥有这特权,就能在陈家大院立足得更好。那一阵又一阵紧实而富有节奏的捶脚声,是胜利者的宣扬,是敲得失败者心乱如麻的鼓点。女人们被迫或是主动卷入这场特权的争斗,看似有赢家,实际上,都是要陪葬这座大院的牺牲品。因为规矩都是老祖宗定的,而真正的特权从来不在她们手里。
除了影片中对声音细致入微的记录与表达。在影片配乐的选择上,多为西皮流水,和大红灯笼一样传统。声音配合画面,将矛盾的高潮展现的更加淋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太太梅珊在故事的不同情节中所唱的几个选段。举一处来说,颂莲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私自点灯笼的事,雁儿被罚跪,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类似还有几处,所选唱词都值得玩味。
敏感而细腻的听觉传达配合画面色彩,整部影片将传统色彩下压抑的气氛与反叛、激烈都推至了顶峰。
【人】
前文我谈到雁儿代表的渴望,在这一部分,我不想谈她,也不谈颂莲。只想谈两个人,老爷和梅珊。
老爷的形象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模糊的,但声音却总是带有命令色彩,不容置疑的。从太太,管家和下人对待陈老爷的态度,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他就是这座大院的主宰者,淡化了面容形象,深化了象征隐喻的意味。他是女人们命运的操控者。面对颂莲那句,这里的人算什么。他大概是唯一有资格算作人的人。但由于故意隐去的人物形象,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封建家庭里古老的规则和权力的代表了。
梅珊是我在这个故事,这部影片里最喜欢的角色。角色定位是我所喜爱的,演员的演绎更是无从挑剔。
从颂莲入门的那个晚上把老爷叫走,到一个人大清早唱戏的桥段,梅珊一开始就用自己的行动直接地表达情绪。
而和人一样的,是她的屋子,人是戏子,屋子也是像极了戏台子,在这大院里特立独行。
她是女人们中的第一个牺牲生命的人,是因为她的行为挑战里规则与权力。她选择了和高医生相好,甚至对知情的颂莲甩下一句,“我才不怕你说,我一会儿就去找他。“这就是挑战,是反叛,是陈家大院无法容忍的一切。
我欣赏梅珊强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镜头里她唱戏时的身段步法,红衣水袖,吃饭时横竖甩下的那句,“我话说在前头,下次老爷点我的灯,我也端回去吃“,还是她得知颂莲假孕迁怒于雁儿时,脸上淡淡的忧虑,轻轻甩下一句,”四妹,何必与一个下人一般见识呢“。
梅珊的反叛与其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对陈佐千的背叛,是对陈家大院束缚的挣脱的尝试,但是她失败了,在压迫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是唯一的归宿。
【原着】
电影虽然典型意象都并非源于原着,但是却基本保留了故事内核,展现出原着绝大部分样貌。但作为一个读者,觉得电影有两个地方属于情节上处理的不妥当之处。
一是关于大太太的儿子飞浦与颂莲的情感关系。小说里对飞浦和颂莲相处的场景有连贯的深入描绘,可以说飞浦是大院外新鲜气息的象征,寄托着颂莲朦胧的希望。但是在影片中飞浦与颂莲仅有两次交集,一次为颂莲见到飞浦夕阳下吹笛,第二次即已到两人喝酒,说话已颇为熟络,且颂莲的表现显得突兀,很不妥当。
二是,关于梅珊事发的情节,原着中与颂莲无关。颂莲与梅珊在原着中有些惺惺相惜之意,尤其是颂莲曾提示梅珊“你要小心“。在电影当中,颂莲酒后揭露梅珊的秘密,减淡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且为颂莲性格抹上负面色彩,令人难以接受。
至于颂莲形象的变化等诸多改变,我则皆理解为影片集中展现矛盾,开展故事情节的需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大红灯笼高高挂,无论是挂在江南水乡的大花园里还是山西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高挂的是什么,我们总看得清。
第二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封闭的世界
———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构图和音响
《大红》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运用精巧的构图和巧妙的音响,向观众展示了一群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所吞食的女人的悲惨命运。
在整部电影中,对大院的拍摄都采用封闭式和对称性。
封闭高墙压迫,人性的毁灭。从四太太颂莲进入大院之后,大院总是占据了整个画面,只留出一点点天空,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如监狱的高墙一样,而颂莲并同老爷的其他几个太太就被紧紧的压在这监狱般的高墙之内,这压抑的高墙就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象征,几个女人被死死的困在了这里,失去了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权力,而她们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点灯敲脚,能得到老爷的宠幸。就正如三太太梅珊所说的一样:“在院子里,我们像猫,像狗,就是不像人。”可见在这封建思想,封建礼教里,她们过着非人一样的生活,猪狗不如。人性在这里完全被厄杀,她们被这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吸走了灵魂,剩下的只是一具具如金字塔里的木乃衣般的干尸,行尸走肉般活着,尊严更是无从谈起。
对称的高墙,理性的磨灭。对于高墙中的景物拍摄,导演及力使画面行成对称,这对称正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方式,是传统的旧思想,封建礼教的代言,也体现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威严,甚至是坚不可摧。在这传统旧思想威严统治中,亲情,友情等等之类的理性情感都显得暗淡无光。太太与太太之间,为了争宠,勾心斗角,相互排斥,有时候,甚至有血腥的斗争。在大院内,让人无法真实的认识一个人,有的表面上以笑脸相对,而内心却藏着一把刀,刚开始在颂莲眼中,二太太卓云是友善的,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然而这都是假像,卓云也是在打着自己心中的算盘,为了能点灯棰角,处处暗算颂莲,导致颂莲剪破她的耳朵,这一方面表达了她对卓云这个假朋友的痛恨,另一方面是她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友情的理性光芒,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下被磨灭的一干二净。理性完全被淡化在这非理性的世界里。
在《大红》这部电影中,音响用得十分巧妙,切合主题。
首先在电影中的对白中,在处理手法上,故意夸大了在大院中说话的回音,这就向观众从听觉上展示了大院的封闭严密,从而体现出了封建旧思想,吃人礼教对大院中人的严重封锁和压迫,给人以致息感。再次,在点灯捶脚时,多采用京剧的敲打声,这将封建的旧思想封建礼教典型代表和传统京剧的敲打声融合在一起,更将吃人礼教刻画得惟妙惟肖,声音尖克刺耳,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丑恶通过声音传达给观众,更是对其深刻的批判。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构图的和音响的技巧,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吃人礼教的罪恶行径,是当代的鲁迅。
第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专业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技术与艺术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的一个电影,讲述的是大学刚读半年的颂莲被贪钱的母亲逼迫着嫁进陈家大院,成了老爷的第四房姨太。陈府有老规矩,姨太太们傍晚时分要站在自已的屋子前,等待下人送来的意味被老爷“临幸”的大红灯笼。为了这一顶灯笼但四位姨太太斗争不断,最终大宅中的女人都成了斗争的牺牲品。
(一)电影技术
1电影色彩与光的运用
电影的主要色调为红色以及黑白的,红色是灯笼照射出的颜色,黑白色是砖与天的颜色。在电影6:39时,此时颂莲刚刚嫁进陈家,陈家的家丁正在挂红灯笼,于是整个庭院都有红色,在9:45时,颂莲在新房中,她看到的也是满屋子的红色灯笼,01:13:23时,颂莲被宣布怀孕,此时陈府中又一次挂起了满满的红灯笼,以及在三太太因为捉奸被捉回屋子时,也是红色的灯笼在前引路,最后01:56:02颂莲进入三太太屋子里面放京剧,点红灯笼,祭奠三太太时,此时也是红色,并且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多次看到空镜头中,大院呈现红色灯光,在这里我认为红色有生命以及鲜血的意蕴。在中国古代红色常常象征喜庆,但是在电影中红色的色调象征了女人生命的消逝,虽然不见血可是比见血更加让人恐惧的鲜血一样的斗争。
同时主色调还有黑色的墙,以及最后冬季的白色的雪,黑色常常让人想到死亡,寂静,以及深门大宅的肃穆,萧瑟。电影中多次拍摄到黑色的墙面红色的灯笼,白色的雪,对比鲜明,象征大宅中压抑的氛围,以及生命的流逝。电影中另外一个运用的很出色的是人物服饰颜色的变化,在颂莲刚刚进入陈家是,她穿着白色的学生的衣服,此时的白色是颂莲清纯,纯净,高雅的象征,此时的她是不屑于嫁给别人当姨太太的,所以在2:22时,她选择了自己拿着箱子去陈家,而不坐花轿。进入陈家后也坚持自己拿箱子。之后在 25:37时,开始了陈家的第一次全家一起吃饭,此时颂莲依旧是蓝色的衣服,象征她依旧纯净,善良,却是忧郁的,对比起来其他太太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大太太为紫色,二太太为素花的颜色,三太太为红色。这样就可以看出其他三个太太性格,大太太与世无争,又具有权威,二太太此时的穿着看起来很朴素,纯洁,善良,三太太的红色就更具有侵略性,表明她的生命力,以及外放的性格。在55:40时,此时,颂莲换上了红色的裙子,这个时候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无所谓老爷宠爱的纯洁的女孩子了,她看到了谁受宠,谁就可以点菜,也知道当自己受宠时可以把菜端回屋子去吃。于是此时她穿上了红衣,和这个院子颜色一致的,代表她已经接受了这个院子的,陈家的规则,这里红色是鲜血,生命的象征。在01:05:13此时二太太假意要颂莲帮自己剪头发,故意让自己耳朵受伤,此时二太太的衣服颜色变为了金色和紫色,此时的金色紫色,象征了一种欲望,一种对于权利的欲望,此时的二太太刚好显示出端倪,此时的她不再是电影刚开始时看到的善良,而是显示出了她恶毒的内心,以及对于老爷疼爱的追求也是一种权利的欲望。在01:24:08的又一次陈家聚餐中,这时大太太为黑衣,二太太为紫金色,三太太为紫色,这时的三太太已经不算是一个很坏的人,紫色的神秘莫测,正好展示了三太太性格中的狂放不羁,有个人特点。此时的颂莲衣服的颜色已经为黑,紫色为主,此时的她不再善良,纯洁,而是变成了一个善于勾心斗角的,会假装怀孕来争夺老爷宠爱的人。01:34:34.此时,颂莲又穿上了白披风,此时的她已经看透了大宅中的斗阵,甚至说出了:“点灯,灭灯,封灯,我都无所谓了”此时的她已经看透了大宅中斗争,所以白色有又回归纯洁之意。电影的最后,颂莲又一次穿回了初来陈府时的学生装,虽然此时她已经疯了,但是她此时又再一次是完全纯洁的了,又一次不会勾心斗角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中每个人衣服颜色的变化都和他们心境的变化,个性的展示有关。
电影中光效运用的很多,我认为主要是自然光效比较多,多用写实性照明,追求自然光效的照明风格,为了追求自然,具有客观性,单纯性,真实性,反映了导演赵艺谋所想要追求的对于中国当时具有封建时期的历史的真实还原。此时多用低光调,使得画面有一些阴暗,缺少过渡。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54:21时,对于颂莲与大少爷见面场景的刻画,此时颂莲站在入口处,导演用了一个逆光,背面打光,使得颂莲此时看起来神秘迷人,然后又用了一个顺光,来展示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颂莲脸上的愉快的,带着微微喜爱的神情,不难猜到,年轻的颂莲和年轻的大少爷应该是互相有情愫的,此时灯光的运用正好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这一点。
2电影的构图
大红灯笼高高挂采取了极端对称性构图,不管是在院子里,看到门,灯笼的对称,或者是屋子里灯笼,家居装饰摆设的对称,都一方面具有空间美感,传递平衡稳定等知觉,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秩序与威严的意思。此时的陈家是晋中的大家,此时又是封建社会与新社会交替时期,虽然颂莲可以进入大学读书,却仍然免不了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陈家一个老头子,遵守陈家所有的规矩,此时的极端对称的构图,恰好显示了陈家的威严,封建社会的威严,进而来反衬颂莲的,以及那个年代女子的无奈。(二)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女子的无奈,以及封建旧制度对于女子的压迫。他没有用现代有一些青春电影的旁白,说着:“哎,都是封建制度的错”,也没有让演员直接直接说着:“都是时代的错”,这样就无法显示出张艺谋作为一个大导演的伟大了。他的主题的反映,是通过一系列的象征物来反映的,这些象征物也串起了整个电影。在6:39,此时为了预备颂莲进门,挂上了红灯笼,之后老爷每一次去哪个姨太太的屋里,那个姨太太就会得到红灯笼,01:13:23此时颂莲假怀孕,也点起了长明灯。红灯笼在这里表面上象征了老爷的宠爱,其实隐含的是女人在这个家庭中,乃至于社会中的地位,点红灯笼,意思是你收到男性的宠爱,你有了孩子,你为了这个男性延续了香火。此时实际上女人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男人的依附物,她所有的价值都来源于这个男人,这个红灯笼,实际上就直接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事实。不可忽视的是与这个红灯笼相伴的是一些其他的象征物,比如说吃饭在哪里吃,如何添菜,以及受否有权利捏脚。在电影刚开始时,由别人捏脚,颂莲会觉得不舒服,当时捏脚的老人说:“慢慢就习惯了”,同时老爷也提到:“捏脚是为了更好地伺候男人”,此时的颂莲还不明白,电影中多次出现听到别人捏脚声,颂莲的不习惯,甚至到达了她会脚痒,让燕儿帮她捏,最后为了这个捏脚的权利,或者是老爷的宠爱,相出了假怀孕的办法。此时的她极其享受捏脚。不管是捏脚,或者是吃饭添菜的权利,都是封建社会中男人控制女人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女人丧失自我意识,心甘情愿为男人而活,颂莲的改变,那些微笑的动作,神情,无声的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摧残。而不是用语言。这就是张艺谋高超之处。(三)结语
当然,电影中还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说电影音乐的配乐,在迎娶新人时的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唢呐,喇叭,的声音,以及人物内心悲痛时,运用人声音的配乐,又或者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俯拍镜头,来体现人在这样一个院子中的渺小,或者是人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的渺小。最主要是对于人性的刻画,颂莲的挣扎,变化,看起来是配角,实际上起作用的燕儿的刻画......这些都是成就这部电影的细节。
所以,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电影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前的我只懂得欣赏电影艺术,却忽视了其实艺术来源于技术,来源于很多很多细节的刻画,通过上这门课我才明白。
最后,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真的是一个值得一看的电影。
第四篇:价值观的转变 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
价值观的转变
——评《一个都不能少》
在较为发达的都市中,读书学知识,在孩子中看来是那样理所应当。对于学业持着轻视态度,逃课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可是在偏僻的乡村,那些教育落后的地方,学习,仿佛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不但要面临学习的挑战,而且要经历环境对他们的种种磨砺,在该部影片中,让我们体会的更多的是感动。
影片主要讲述了水泉乡高老师因母亲重病,需休假一个月。但由于水泉乡地势偏僻,无人愿意来代课,村长无奈的让小学毕业的魏敏芝担任老师一职,学校高老师离开时告诫魏敏芝,一定要保证全班同学都在,一个都不能少。学生张慧科,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在床,为还清债务,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实现对高老师的承诺,独自一人踏上寻找学生张慧科的艰辛道路····
在故事的讲述中,最初出现的是村长和背着行李的魏敏芝,在客观镜头中,交待了主人公所在的艰苦环境,引出故事的主要道具——水泉小学。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摄影以及剪辑技巧:在小卖部喝汽水时的升格摄影,重点描绘出孩子在喝到汽水时的满足表情。在火车站写寻人启事以及在电视台等台长的叠化,完成了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的效果,减少了影片中不必要的时间过渡。在火车站出来,围着车站寻找张慧科时,导演选择了长镜头,保证了空间的完整性,达到了真实的叙事效果。
影片中的魏敏芝,导演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与《秋菊打官司》中的主人公秋菊有许多相似之处:倔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平实叙事手法为我们讲述代课老师老师魏敏芝在人生价值转变的一个过程,魏敏芝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刚开始同意代课,或许是由于村长的许诺的五十元代课费,影片刚开始的独自一人蹲在旁边玩耍、不顾学生,可以看出她并不是真的想担任老师的角色。之所以不让那名女学生去县城,或许只是只是为了高老师的那十元钱。但后来的张慧科打工事件的出现,此时魏敏芝的角色开始转变,以一个打工者转变成了一个老师,踏上寻找学生的道路。在面临一系列挫折时,她的自我定位依然是老师,在面临摄影机时从大谈教育问题时的窘迫到对哭着对于张慧科的一席话以及找到张慧科后的坦然。让我们从轻视她对学生的不在乎转变到对她苦苦寻找学生时的钦佩。
在影片中几乎找不到专业演员的身影,导演颇具匠心地选择了一大批的群众演员,本色演出为了就是使故事更具真实性,让我们体会影片的内涵:农村教育的落后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五篇:福尔摩斯电影版PS电视版及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李琳琳201013201242师大班)
电影版一开始便使用了对镜头说话及画外音两种手法,不但宣告了颂莲这个最初活生生的女孩与无形的封建君权正面对抗的态度,也从一开始便实现了导演与人物性格及剧本情节的高度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直面与对抗。打破了颂莲初夜清梦的戏声,向征的不正是最初的颂莲这个角色自己,又或者是人性——清越,试图打断封建君权的美梦。而那戏声最后一次响起后,打断它的又恰恰是居高临下的颂莲自己——此时的她已被逐渐麻醉,并不知不觉地开始沦为封建君权奴役人性与残害生命的帮凶。直到把燕儿与梅珊相继害死之后,颂莲才惊觉自己的转变。而这一刻,封建君权也已将颂莲这个曾经企图抗争的人彻底扼杀。《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很少有地仔细回味,或许是她的美实在触目惊心,又或者她揭示和批判的是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缘故。便是鲁迅的文字,对我的震撼也没有这部电影来得强烈与真切——这不正是电影独特的魄力吗?
芭蕾版《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情节已异于电影版,剧中四位太太简化为三位,而电影中由何赛飞饰演的三太太在此成为主角,她与新加人物京剧小生“赵方”的爱情将成为剧中的主线,电影中总是不露脸的“老爷”也将在台上舞起来。舞剧有着自身的音乐特色,它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运用了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双人舞音乐、唢呐和笙独奏。舞剧中有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有家丁乱棍的效果声、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还有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看似杂乱,但却运用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自然流畅。舞蹈设计突出情节性,借鉴了中国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其中民族舞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部舞剧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里面演员所穿的服装,在这部舞剧里中国旗袍第一次出现在芭蕾舞台上,旗袍样式色彩让人印象颇深,这更有助于戏剧效果的表达。
异同:
1该剧简化了电影中很多隐喻手法,并根据芭蕾舞剧的特性增加了人物的感情戏与双人舞。表现封建社会中女性被摧残,想爱没爱成的悲剧。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视觉占70%的要素,张艺谋将这种对视觉的强烈要求带进了舞剧中,运用舞美、灯光在内的整体舞台的视觉语言来强烈的扩放舞剧的本体“体态语言”,同时他为了避免体态语言的哑剧叙述而努力去开掘多样化的视觉形式。
2按照舞剧叙述的特性升华了电影原有的主题。无论是在电影还是文学原著中,老爷都是作为整个故事发展的男性主角出现的。但是在芭蕾“形式感”所决定的舞剧叙述中拒绝老爷成为男性主角,由于芭蕾对男性主角体态语言的美学规范而拒绝了老爷的猥琐和阴毒形象。所以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就将男性主角定位为那位和三太太“偷情”的京剧武生,所以三太太也就顺利成章成为女性主角,然后舞剧中男、女主角的“偷情”事件沿着自身的叙述逻辑展开了。
这部舞剧就不再是《妻妾成群》中的“世态百像”,而是以三太太与旧时恋人——京剧武生为主线,用四段双人舞来贯穿全剧:序幕中三太太被迫出嫁时回忆旧时恋人的双人舞;二幕中京剧武生唱堂会时相逢三太太的双人舞;三幕中三太太不顾家法、以身相许旧时恋人的双人舞;尾声中京剧武生和三太太被老爷杖刑夺去年轻生命的双人舞„„在我看来尽管舞剧不能完全摆脱原著和电影中情节构成的框架,但原著的情节框架已经只是作为背景,并且原著的主题也由于主线人物的转换而得以升华。这就是整部舞剧中电影与芭蕾的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融的表现。
福尔摩斯电影版与电视版(最后一集)影评
剧情
任何一部福尔摩斯作品的剧情都难免和原著拿来作对比的命运。虽然电影版本身是改编自漫画,并非原著,但也会和原著比较。电影版明显加入了很多动作成分。实话说动作戏确实是电影版的亮点之一。福尔摩斯也成为了一个功夫高手。但和原作相比,动作戏的成分太高,导致推理的剧情部分就显得有些弱。
相较于电影版,电视剧版的改变则显得成功很多。电视剧的背景被定义与现代,让观众觉得十分熟悉,人物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而对原著的改编可谓终于原著而高于原著。编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元素,但并没有改变原著的精髓,再加上错落有致的剧情,改编不可谓是不成功。
背景
电影版的画面制作堪称极致。特效用的相当出色。动作场面处理的短促而有力,爆炸场面做得相当出色。背景无论是19实际末的场景模拟还是自然风光的表现尤其是决战地的瀑布的场景都显得大气、华丽而且真实。
电视版的画面由于成本的限制,本身背景也设置在现代,并无特别突出的地方。总体而言更贴近生活。但气势上必然不如电影那么出色。背景上可谓各有所长,但电视剧并没有特别注重背景,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在剧情和演员的诠释上。
镜头
电影的镜头感很强。表现打斗时短促而有力,表现背景时用长镜头显得大气。电视剧的镜头处理总体不错但略显平庸。除了短镜头所表达的紧张气氛,并没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音乐
电影的音乐让我印象深刻。主题曲具有很强的东欧气息,运用了很多欧洲民间特色乐器如班卓琴,主题曲的变化衬托出不同的氛围,俏皮却暗藏紧张,表现了福尔摩斯聪明却自大、严肃呆滞,让观众觉得很好笑。诙谐的音乐和严肃、紧张的音乐使整部电影紧张却不失幽默。观众既能投入紧张的剧情又能开怀一笑。
电视剧的主题音乐恢弘,充满了现代感,也略带有紧张气氛。但其余时候的配乐就明显没有主题曲那么出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