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时间:2019-05-13 14:2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第一篇:《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叙事的散文。全篇短短四百零二字,就创设了一幅幅饶有诗情画意的场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全文金线串珠,以“乐”为主线,形散而神聚;此外,这篇散文遣词凝练,语言流畅,音节铿锵,格调清新。《醉翁亭记》实在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关键词:意境优美结构精巧语言出色精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在极有远见的母亲悉心培育下,少年时代就立志远大,发愤苦读,从而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二十四岁中进士,初登仕途便以支持革新、直谏敢言闻名。自一零五四年起,欧阳修在几度遭贬后终获朝廷重用,由翰林学士一路升至枢密副使,直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学识渊博,具有多方面才能,无论诗、词、骈文,都是一代名手,散文成就尤为卓著,以“文体众备,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尽其工”(吴充《欧阳公行状》)的特点成为一代文宗。

欧阳修的散文今存有五百余篇,一部《古文观止》就收辑有他的散文十三篇之多。他的散文继承并发扬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文风,叙事简括有法,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语句圆融轻快,深寓理趣,抒情性强。

写景叙事散文是欧阳修散文集一个重要类别。这类风景记胜文字,或记亭堂,或写山水,或咏园林,取材广,题旨宽,都写得情景交融极富特色。《醉翁亭记》正是欧阳修这类写景叙事类散文中的突出代表。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六年,即一零四六年。一零四五年,“庆历新政”失败,代表人物范仲淹等被谪贬,次年,支持新政的欧阳修也被贬逐到滁州,改革时弊的政治抱负一时难以伸展,只得暂时寄情于山水之中。自号“醉翁”并写下这篇《醉翁亭记》,有其旷达自放,不问时政的含意,这正是他当时思想心态的真实反映。

当时,滁州偏僻,交通闭塞,欧阳修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风俗之安闲”(《丰乐亭记》),加上他被贬到此僻静之地后,为政以宽,又值年岁丰稔,故常涉足游乐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就反映了他当时政治上失意而仍然行乐的一个生活侧面。全文记游写景,生动地描绘了滁州醉翁亭周优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的所谓“官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自己虽遭贬逐却仍然放情山水的悠闲自得心情,并从侧面婉转地表现了自己在滁州为官的政绩。

《醉翁亭记》是一篇历来被人们所极力赞赏的山水游记,文章写得极其精炼娴熟,写作技巧高超,在艺术上非常有特色。

1、融情于景,创设了优美的意境

《醉翁亭记》一文,犹如优美动人的诗章,充满幽情雅趣。短短四百来字,就为我们展示出十多幅清新优美的画面。通篇始终把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以及个人感情 1的抒发紧密地交融在一起,而以抒情贯穿始终。

作者在第一段交待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它得名的同时,用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进一步说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这句话中首次出现的“乐”字,也正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作者在第二段中,用“若夫”二字引出对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的分述,并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四句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这是对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第三段是分别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方面具体写游琅琊山之乐。

最后一段,作者简练形象地叙写了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人们已尽兴而返,飞鸟也得享山林之乐,尽情地上下飞鸣了。文章到此顺势来一个转折,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情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于山水,于宴欢酒酣之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一时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所以才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慨叹。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前文已经记叙得很具体了,但太守之乐却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正是这样情与景随,情景自然融合的。好的散文应该是诗,应该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是要有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通过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真意。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试看《醉翁亭记》展示给我们的优美境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欧阳修的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这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出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

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这里有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玡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有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展示,使《醉翁亭记》一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2、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首先,“乐”字一线串珠,把断片的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开始写望琅玡,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示一个“乐”字。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借“山水之乐”,清晰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都能纵情山水,就非同寻常了。文章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大有深意在,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至全文结穴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综观全篇,我们会不难认识到,《醉翁亭记》一文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乐”,醉中之“乐”。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

其次,每一段落的结构方式又名现异彩。

第一段采用了逐层脱卸的手法,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展示:环滁诸山——西南诸峰——琅玡山——酿泉——醉翁亭,五个层次,逐渐拉近,慢慢集中,最后落到了一点上,有如沿途观览,一步一景,逐步深入,直至醉翁亭。正如全景式的摇镜头,让美景逐层展现,经千回百转,在诸景烘托之下,才引出人们最企盼的胜景。这种由远到近,由大到小,逐层剥笋的手法,使得叙写层次不平不直,九曲回肠,而又井然有序。

第二段的叙写有别于上段的移步换景,而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写山间朝暮及四季景物的变化。“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的是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概括的是醉翁亭周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特征。在这些的分别描写之后又作总结性呼应:“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谋篇布局上的分总结合、纵横交错,在时间这根轴上显得十分清晰。

第三段以滁人游、太守宴为内容,先写一个欢乐的全景,然后由“面”到“点”,逐层“聚焦”,突出了“醉翁”的醉态和精神风貌。

第四段以席散人归为线索,写山林之乐,禽鸟之乐,宾客之乐,而后归结到太守喜民之乐,与民同乐,以揭示主旨。未尾以点明“醉翁”真实身份作结,恰到好处,虽言已顿收,但余意犹在缭绕。

另外,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在《醉翁亭记》中比比皆是,使得全文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下不提,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全文尾端,才明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收到了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落石出,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凡此种种,这样的前后呼应的结构安排,实在是无懈可击。

3、遣词凝练,语言流畅,音节铿锵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是作者在本文中的首创,由于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它们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被同代和后来者广泛所用。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文中很不少。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活画毕现。《醉翁亭记》言简

意赅的开头,也在文坛留下了推敲文句的佳话。“环滁皆山也”,看似漫不经心的交代,实则仅此五字,就把滁州周围的景观尽展读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据说此文的初稿开头有数十字(有说数十句),经反复修改,定为这五字,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了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醉翁亭记》一文中除上述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洌。”“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综观《醉翁亭记》全文,它以不长篇幅表现丰富内容的简练笔法,融情于景,创设出优美意境的高超艺术手段,严谨的结构,清新优美的语言,等等,无不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无怪乎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普遍赞誉。

《醉翁亭记》实在是一篇很有创造性的散文佳作,实在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二篇:《西游记》艺术特色浅析

《西游记》艺术特色浅析

内容提要:

《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那《西游记》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鲁迅先生把这种小说定名为“神魔小说”。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这种创作方法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游记》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第一个特点,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第二个特点: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第三个特点,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第四个特点: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第五个特点,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西游记》的缺点。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正象社会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作品。第一个缺点,小说前后对照失调。

第二个缺点,小说残留着说唱文学的痕迹。

关键词:神魔小说 人物个性 情节巧妙 幽默 对话生动贴切 短篇小故事连缀

《西游记》艺术特色浅析

《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鲁迅先生把这种小说定名为“神魔小说”。有人提出疑问说“神魔小说”是否完全妥当,目前来讲,文学史家都沿用鲁迅的说法,叫“神魔小说”。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这种创作方法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古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标志,古代的人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力的征服,在这种征服中体现人在现实中的力量以及历久长新的生命力。正因为这样,就创作了神话,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作为用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的神话传说就逐渐消失了,但是这种创作方法或说这种思维方式却保留了下来,而且被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成为一种文学中的创作方法。《西游记》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那《西游记》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我认为《西游记》有五点艺术特色。

第一点,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他的长相是尖嘴缩腮,火眼金睛,而且下巴颏有个素囔,这恰好是猴的特点,高兴起来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完全是一个魔的形象、猴的形象。但孙悟空又能谈诗悟玄,知道如何和人往来,具有人性,这样就把魔气,仙气和人气都集中在孙悟空的身上了。

猪八戒这个形象也是这样,他是天上的天蓬元帅,显然具有仙性,但他犯了错误被贬到人间成了猪的模样,猪头大耳,长嘴巴,能云里来雾里去,飞沙走石,显然具有魔性,但同时猪八戒会耕田、种地、收割之类种庄稼的活,又好色要娶老婆,还有私心杂念,老攒些私房钱,这又体现了人性,他也是魔性、仙性、人性的统一体。

不但孙悟空、猪八戒是这样,作者所描写的几个妖精也是这样。

比如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中的蝎子精,她的武器实际就是蝎子的两个钳子变成的,她有个特别的法宝,叫“倒马毒桩”,就是蝎子尾巴上的毒针。别说猪八戒对付她不行,连孙悟空被她钉了以后都疼痛难忍,这是她的魔性。同时她又想和唐僧成亲,风情万种地勾引唐僧,这具有人性,那么怎么来消灭这个妖精呢?最后经过观音菩萨的指点,到天宫请来昴日星官,昴日星官降服妖精的手段很简单,就在附近的山坡上变成一个大公鸡,现出自己的法身,向妖精高叫几声,她就死了,变成了一个琵琶大小的蝎子,让八戒一顿乱打,把她打死了。这个蝎子精既有魔性,也具有人性。

盘丝洞的蜘蛛精也是这样,长得是标致动人,小说描写她仿佛是嫦娥落凡。她们有个特点,肚脐眼能喷出丝线来,这是蜘蛛的特点。

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也是这样的,既有老鼠的特征,又有人的特征。她想和唐僧成亲。她是托塔李天王的干闺女,有多种身份。作者既描写了她的魔性,也写了她的仙性和人性。

再比如蜈蚣精,是蜘蛛精的师兄,叫多目怪。他跟孙悟空打的时候,敌不过,他把衣服扒光了,身上有无数的眼睛放出金光来,孙悟空变成穿山甲从那金光里穿过,后来得黎山老母的指点,找到千花洞毗蓝婆菩萨,菩萨取出一根绣花针,说可以制服妖精。孙悟空说我也有绣花针。菩萨说,我这绣花针是在我儿子眼睛炼出来的法宝。孙悟空就问她,您的公子是谁?菩萨说是昂日星君。孙悟空就明白,这是个老母鸡。菩萨把绣花针往空中一扔,把黄花观多目怪的金光破了,妖精变成了蜈蚣,而且双目失明了。多目怪平常的扮相是个道士,最后现形是个大蜈蚣。这也是魔性、仙性、人性集中在一起。

作者在描写妖怪的时候,不离开这些东西,是揉在一起的,这样几种特点融为一体,非常突出。《西游记》的作者正是把这几点都放在一起写,因此书中的妖精各具特色,不离动物的形态、习性,非常有趣味。

这第二个特点: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在不断的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逐渐成熟、充实、完善的。孙悟空最初只是不安本分,一生下来就不愿意象普通的猿猴那样老了死了,他要求仙访友,寻求长生之道,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真正老师——须菩提祖师,传授了他法术,但他还逃不出轮回,于是他大闹地府,划掉了生死簿,使自己免除轮回。随着他本事的逐步提高,他不甘心花果山的生活,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又到水晶宫里取来了如意金箍棒,大闹了龙宫,于是地府和龙宫都去天庭把他告了,最后他到了天宫,天宫先给他封了一个小官弼马温,不够档次,所以孙悟空急了,反下天宫,提出自己叫“齐天大圣”。他回到天宫后,感觉这个“齐天大圣”是个虚 名,蟠桃会没请他做贵宾,孙悟空不干了,偷了御酒仙丹再次反下天宫。等他从八卦炉中出来,如来佛阻止了他的时候,问他,你老这么折腾,做什么呢?孙悟空的回答有一首诗:“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上瑶天。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不安于自己的本分,最后被镇在了五行山下。

十三回以后,孙悟空知悔了,表示做好汉只拜三人,一个是如来佛,一个是观音,一个是唐僧,因为唐僧在五行山下救了他。有的学者认为十三回以后孙悟空的形象跟前面的形象出入很大,其实出入并不是很大,他那种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并没有改变,上天仍然畏惧他。上天对猪八戒、沙僧犯错处理很严,但玉帝对孙悟空却表现出一种宽宏大量的态度,实际是不敢惹他,他的威名还是存在。小说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如何降妖伏怪,而且每一次突破一个困难都很难,孙悟空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作者就通过这个逐渐展示孙悟空的性格,特别是突出他的智慧,以前只是折腾造反,现在是在斗争中比较有策略了,斗争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了。和铁扇公主打,钻到对方肚子里,在狮驼洞变成小虫钻入狮魔王的肚子里,这个方法制服了两个妖怪。平顶山莲花洞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斗,变换着手法,把紫金葫芦、净瓶骗到手。孙悟空越来越机灵了,斗争的策略也越来越成熟了。我们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孙悟空不断的成熟,“三打白骨精”就更出名了,敌人变换了多少种手法,他都能分辨正邪,最后把对方的元神罩住,使她逃脱不了,一棒子把她打死。

作者通过这样复杂的斗争展示了人物多方面的情感,展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三个特点,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游记》书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处处都见,所以胡适当年说它“游戏笔墨”。我们看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

我认为《西游记》中的讽刺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对比和对照的方法。

玉皇大帝平常高高在上,威严无比,孙悟空到了天宫对他那么不敬,几个神仙都大惊失色,说猴子村俗,这么大胆还得了,结果玉帝说,只要猴子不惹事,天上能够太平就挺好了。实际玉帝很威严的,猪八戒就因为酒后调戏嫦娥,当时被重责,然后被贬下人间,变成畜牲。沙僧的错误最轻了,只不过喝酒时把琉璃盏给碰碎了,就当场挨打,接着被贬到流沙河,还每七天派一个人拿飞剑刺他胸口,痛楚难忍。这两个人的错误多轻啊,却受了那么严格的处罚。但玉帝对孙悟空那样的折腾却显得宽宏大量。其实,玉帝这是不得不宽宏大量,对孙悟空严厉也拿他没辙。特别从凤仙郡的事能看出玉帝的态度,因为“斋天素供”被狗吃了,就罚郡里三年无雨,断绝一郡人的活路,这种报复手段很厉害。通过这样的对比可见玉帝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形象上威严扫地了。作者对玉帝虽没有明显的褒贬之词,但褒贬之义尽在不言中。

再比如唐僧得到乌巢禅师给他的《多心经》,正在念这个经保护自己的时候,被抓走了,可见这经根本没用。小说中写“苦命江流——因为唐僧曾叫江流儿——思行者”,唐僧不再想那经了,还是徒弟能拯救自己。在这样对照下,对佛教经典挖苦的态度可见。

第二种手法,借题发挥,旁敲侧击,在行文中寓讽世之意。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见婴儿”中,比丘国的白鹿精化成国丈,要和唐僧斗法,孙悟空假扮自己师傅,把自己的心挖开了,看里头滚出一堆心来,红心,白心,黄心,邪恶心,嫉妒心,计较心等种种不善的心。作者在这里实际是讽刺,通过各种的心这样一个情节说明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浇薄。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中给孤园布金寺吃斋饭,这一回完全按照佛经来写的。汉代一本译经《佛说孛经抄》里有这个情节,作者把佛经里这个故事全部用在小说中了。猪八戒在吃东西的时候,特别馋,吃相难看,沙僧劝他“斯文”些,八戒说:“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僧笑着说:“二哥,你不晓得的,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作者借这样的情节讽刺当时社会上很多文人是不学无术的。吴承恩不满现实,他很有才学,但科举不顺,当不了官,最后混了个副县长,没当多久,还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后来澄清了,他没有贪污,给他个小职务,他没有去,就回家了。吴承恩对当时社会上的不学无术的人肯定很反感,用猪八戒和沙僧的对话进行讽刺。

第三种手法,用现实的手法揭示貌似圣洁的神佛的隐私,使其真相毕露。如第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中,唐太宗下到了地狱。唐代的名相魏征,应该是很正直的人,他和判官崔子玉是朋友,所以就写了封私人的书信让太宗交给崔判官,走走后门,方便一二。这很讽刺了,唐太宗、魏征走后门!地狱中最公正的判官也走后门,看见唐太宗阳寿还剩十三年,就添了两横,变成三十三年。连地狱都能走后门!这些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吏治、法制真相。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孙悟空师徒到灵山,如来佛让他们找阿难和迦叶去拿经,阿难、迦叶就向唐僧要人事,其实就是要贿赂,唐僧没什么东西给他们,结果阿难、迦叶就不愿意给唐僧真经,而是给了无字经,燃灯古佛看出来了,派白熊尊者把经打落 让孙悟空发现是无字经,他们回到灵山和如来佛大闹,如来却说,一次诵经超脱,“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作者笔下的如来佛、阿难、迦叶闻着金钱的味儿都那么高兴,还有神圣的地方么?!这种讽刺很深刻。唐僧没办法,只好把唐太宗给他的紫金钵盂给了阿难,阿难拿着紫金钵盂,任旁边的金刚力士羞他,也不肯放手。可见作者讽刺的犀利,思想的大胆,能把帝王写得走后门,佛祖写得那么贪财,这是很少见的。

第四点艺术特色: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急猴子嘛,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也就是魁星那救了出来。作者把魁星描写成鬼的模样,蓝脸、獠牙、红须、朱发,甚至抓过人来咔嚓一口就吃掉了。我们知道魁星在传说中是主文运的,文人将来要想发迹,想当状元,得用魁星的笔给你点出来才行啊。魁星的笔总也不点吴承恩,所以吴承恩把他描写成那么丑恶的形象。不仅吴承恩这样描写,清初作家尤侗在《钧天乐》里也把魁星写得跟鬼似的,后来焦循《剧说》认为,这都是那些困于场屋的人因为不满才这么写的。吴承恩有才华,却老考不上,当然觉得魁星的形象特别丑恶了。魁星应该是很斯文、稳重、有教养的,但在他笔下不是。

描写猪八戒时语言用得很好,比如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王计吞禅”中,他在隐雾山折岳连环洞跟豹子精南山大王打,猪八戒打着打着就不行了,渐渐地败下阵来,这时听见后面悟空说,“八戒,不要忙,老孙来了。”猪八戒一听自己大师兄来了,马上精神抖擞,九齿钉耙一阵乱筑。妖精就问,“先前不济,这会子怎么儿又发起狠来?”猪八戒就说:“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把猪八戒的仗势来劲写得很生动。猪八戒是有这个特点,凡是妖精现原形的,多半是被他打死的。他打那将死的妖精时噼里啪啦几钉耙特来劲。他真本事不太行,他这个本事行,他打小妖比孙悟空厉害多了。猪八戒的语言是符合他的性格的,猪八戒会挑拨是非,会用话激人,仗势的时候那么来劲,都通过他的语言很形象地得到了表现。

有时候也用两个人的语言,比如在路过狮驼山的时候,太白金星来送信,报信魔头狠。这时唐僧就很为难,说徒弟啊,西天路这么远,这如何是好啊。这是唐僧的心理。悟空说,这有什么了不得呢?还有我呢。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体现性格的不同。悟空是乐观的,对困难持无所谓的态度,唐僧毕竟是个凡人,心里战战兢兢的,觉得恐怖。有时唐僧难过得哭了,悟空还劝他别哭别哭,再哭就成脓包了。这种对话都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且增加了故事的情趣。可见得作者很会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而且不同的人物他的话也不一样。

第五个艺术特色,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郑振铎曾说,这个组织象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几个。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四十几个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构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给。

有些故事看似重复,但是有区别。比如,描写水怪,写水府有这样几个:流沙河遇沙僧,通天河收鱼精,黑水河碰见鼍龙。孙悟空不太善于水战,在水里打的时候不太行,老让猪八戒把对方引上来,看对方出水面的时候才下手,但妖精也很机灵,一看见孙悟空就钻回去了。这三个都是些水怪,但是最后的结局不一样。沙僧已经被观世音提前收了做唐僧的徒弟,所以后来观世音派木咤叫沙僧出来,用头上的九颗骷髅化作一只法船,助唐僧渡过流沙河。黑水河的妖是龙王的外甥,就把龙王的太子请来了。通天河里的鱼精是观世音珞珈山池里的金鱼,观世音把一个花篮往河里一扔,就把鱼给提搂出来了。消灭降服妖怪的方法都不一样。

同样写女妖,琵琶洞的蝎子精请昂日星君来消灭的,盘丝洞的蜘蛛精是孙悟空自己打死的,无底洞的老鼠精,孙悟空发现了她是李天王的闺女,就直接上天找李天王,让他帮忙收服。李天王开始忘记了自己有这么个义女,是哪吒提醒他才想起来的。哪吒和李天王这对父子有些不小过节,《西游记》这一节里提到了一点。《封神演义》中,这个情节完整地写了出来,哪吒闹海怎么射死了石玑娘娘的侍女, 自己的老师太乙真人怎么样用九龙神火罩把石玑娘娘杀死了,他自己怎么毁坏了自己身体,把骨肉都还给母亲,最后用莲花变成的身体。所以他有个特点:没有灵魂。在《封神演义》中凡是摄人魂魄的法宝对哪吒没用,《西游记》里点了一下这个故事,没展开。

我们看孙悟空消灭了几个敌人,突破了前进路途中的障碍时,虽然故事有些近似,但是有变化,决不雷同,雷同就没有意思了。每个故事中都有新的变化,新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

书中的内容既独立又联系,要是没有前面降伏红孩儿,就没有后头在火焰山芭蕉洞借芭蕉扇的困难了,前面是埋下结仇的伏笔,所以当他找牛魔王,尽管当年和他把兄弟,牛魔王也说不行。两人翻脸了。

在落胎泉,唐僧和猪八戒误喝了子母河的水,怀孕了。孙悟空找如意真君要能解救的水,没想到他是牛魔王的弟弟。孙悟空觉得跟牛魔王、红孩儿、铁扇公主都化解了仇怨了,不忍心对如意真君下狠手,但如意真君老捣乱,孙悟空刚取出水,他就来打架,一打水又落到井里了,弄得孙悟空没法取水,最后是猪八戒趁他俩打的时候把水取走了。这一人物的安排也体现了既独立又联系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书中的每一节既独立又联系,形成了一个五色迷人的西行历险图,非常生动。而且,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演出,后来京剧《盘丝洞》、《火焰山》、《闹天宫》等都可以单独上演。下面就对《西游记》的缺点说一说我的一些见解。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正像社会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作品。《西游记》中也有它的缺点,它前后对照失调。

孙悟空一出来时,大闹龙宫,应该说孙悟空不怕水,他大闹龙宫把四海龙王都惊服了,乖乖把如意金箍棒、宝甲给了他。如果孙悟空不善于水中斗争,怎么可能大闹水府呢?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中斗沙僧,却需猪八戒把沙僧引出来。他第一次被太上老君用金刚琢打倒,二郎神的哮天犬咬住了他,然后天兵天将拿刀砍他,砍不死,太上老君说把他搁到八卦炉里用火来炼,那八卦炉里是三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都没事,可见他也不怕火。后来到了火焰山,问土地公公这火焰山怎么形成的。土地说:“大圣,是您搞出来的。您当时从八卦炉里出来,踢倒了炉子,有一块砖带着余火落下来就形成火焰山。”孙悟空真火都不怕,余火却能把孙悟空的毛都燎着了,这前后显然失调。本来不怕水火的孙悟空在小说的后部分怕起水火了,这不矛盾么?应该说他是不怕水、火的,但结果后来变得又怕水又怕火。

孙悟空的武功高低在小说前后也很矛盾。我们看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打得十万天兵望风而逃,这么英勇的人,在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中遇到黄袍怪——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二十八星宿当年都打不过孙悟空,——居然能跟孙悟空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败,这怎么可能呢?

孙悟空跟小白龙在鹰愁涧打的时候,好半天不分胜败,可白龙马和黄袍怪打,八九个回合就不行了,难道黄袍怪比孙悟空高多了?猪八戒当年也可以啊,和孙悟空打的时候打了两个时辰,东方渐渐发白时才跑,可猪八戒和沙僧双战黄袍怪,八九个回合俩人就不行了,这前后矛盾。作者光为了增加后头的困难,没考虑到前头的描写,明显的比例失调。

十三回以后,孙悟空有时候的本领并不是特别大了,不象当年大闹天宫时那样无敌了,往往妖魔鬼怪都能跟他打半天。作者为了增加后头取经的困难,导致前后的描写比例出现失调。

第二个缺点,小说残留着说唱文学的痕迹。孙悟空每次出场,都要谈一下出身历史光辉的战斗业绩,在戏曲中这叫自报家门。《西游记》中这样的情节大概有十几次,每次的内容都差不了多少。这就是说唱文学的特点。《西游记》继承了说唱文学,还没有把这个特点完全消除,所以有时候读起来使人感到多余。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第三篇: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

(四)(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 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不少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长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去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能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三顾: 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祈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操 收二川:东川、西川 排八阵:八卦阵

⒌《三国演义》中写到晋国司马炎灭吴国,俘虏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就座时说:“朕设此位久矣!”这名话言外之意是:我等你的位子已经好久了。⒍桃园三结义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词是出自我国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前的引言。⒏“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与此有关的故事情节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⒐《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 吴用,他又称智多星,这是在黄泥冈(地方)干的。倒拔垂杨柳的是鲁智深,误入白虎堂的是林冲。

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提辖是鲁智深,鲁智深绰号是花和尚,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与他有关的故事还有大闹五台山、(写一个即可)

⒒《水浒传》中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使用的武器是两把斧头,此人力大如牛,性格火烈,曾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⒔《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该书相传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该书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轴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浓缩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⒕《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 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⒘《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里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曹营,败走麦城。

⒙《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书中的舌战群儒,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章节都表现了他非凡的才能,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⑴《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听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 相思局,弄权宁国府,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惨下场。(2)“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是《红楼梦》中的农村妇刘姥姥说的逗笑他人的话。

(3)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叫悟能,忠厚老实,勤勤诚恳恳的是沙僧。(6)《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是吴用,“景阳冈打虎”的是武松。(7)“神行太保”指的是戴宗。(8)“观音院唐僧难保,高老庄大圣除魔”指的是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个回目,其中“大 圣在高老庄除魔”中的这个魔指的是猪八戒。(9)下面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个精彩故事,请写上故事的主人公。①破关兵三英战吕布,②关羽兵败走麦城。(10)“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论英雄。(11)“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13)《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秦可卿、李纨、妙玉。(14)“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是出自《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手。(15)《水浒传》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宋代的宋徽宗年间。(16)下列不属于花和尚鲁智深的故事(A)A 大闹飞云浦 B大闹野猪林 C拳打镇关西(17)除了武松打虎故事外,梁山泊英雄还有(李逵)(18)下列人物中未参与“智取生辰纲”的是(A)A燕青B公孙胜C刘唐D吴用(19)宋江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后,把梁山英雄议事厅改名为忠义厅(20)在《水浒传》中,下列人物不属于四大奸臣的是(B)A高俅 B宿立景 C童贯 D秦桧

(21)《西游记》故事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藏)(23)属于大闹天宫原因的事件是(C)A大闹龙宫被征讨B受封弼马温C未被邀请参加蟠桃大会(28)唐僧师徒取经共经历了(81)难,经历了(9)年之久。(29)《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凤雏”的是(庞统)

三、题目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美玉无暇”指的是()。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1)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2)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这部作品是《 》。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 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21、“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名)之口。

22、《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23、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4、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你的讲述:

25、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26,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期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_______作者:________印象最深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28,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答:

第四篇:艺术教学特色

艺术教学特色

艺术是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心智,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我园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艺术特长”为宗旨,遵循儿童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注重“感受、表现、创造”的园本艺术课程构建为基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特色化路子,通过教育科研与教学教研相结合,由音乐、美术学科组为龙头开展备课说课、滚动式开课、优质课评选、艺术生成案例观摩与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层层推进教学方法,挖掘艺术教学的多种途径和策略,多通道发展幼儿艺术潜能,培养幼儿艺术特长。同时通过艺术活动为媒介,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

一、课程目标设置

目标一:注重培养对艺术活动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要求:

1、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年龄特点和天性的作品,体现生活化、童趣化,挖掘生活中的人、事、物,从中丰富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手段上注重激趣,采用形象有表征及游戏化的手段,把艺术活动设计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唤起幼儿表现的欲望和情感,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和创造。

目标二:注重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充分自如地表达、表现,培养活泼开朗、大胆主动、自信果敢的个性品质。要求:

1、在教室环境上,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的主人,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布置教室,从中也培养幼儿爱美、装点生活中的美的情趣。

2、心理环境上,教师的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幼儿乐于表现、创造,对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幅作品无论好坏都加以赞赏,加以肯定。使每一个幼儿都乐意在艺术活动中表现,无拘无束的参与艺术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大胆活泼、自信果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为塑造健全人格作铺垫。目标三:注重通过艺术活动,发展幼儿创新能力。要求:

1、给幼儿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新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

2、给 幼儿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擅用鼓励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注重活动的过程,着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和重新建构能力。

二、课程构建特色

系统性: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构建小小班——大班一系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由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层级发展目标——月目标,具体内容安排,环环相扣,层次性、递进性很强。

实践性:园本课程的构建与我们实践的教研活动、教学活动紧密结全,课程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形成的。且每年通过实践进行一轮一轮的修改,老师们都是课程的实践者、参与者、构建者,因此,教师对课程也最有发言权,使得课程紧密联系日常教学实践。

操作性:园本课程为教师们的艺术教育作了明确的指导,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从教材的编配、磁带的录制、教学活动的设计、图片的制作上都比较完善,便于教师们实践操作。

整合性:发挥艺术整合教育功能,探索艺术同构途径,使文学、美术、音乐能够有机兼容,相互渗透,多通道挖掘艺术教育资源,丰富艺术课程的内涵。

生成性:结合市级课题《幼儿园艺术课程生成性的探求》这一课题研究,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园本课程,使艺术课程的生长成为幼儿成长的追随点。开展原发性艺术生成活动和继发性艺术生成活动。从中把握预设和生成相契机以及教学目标、过程的调整策略,从而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课程延伸,紧密结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合理落实教育目标。

三、教学途径与组织形式

专门性的艺术教学活动和渗透性的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上午为主题活动,下午为艺术活动。专门性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体现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如文学与音乐、美术综合、音乐与美术、文 学活动综合。渗透性艺术教育活动则在日常游戏、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中体现,形式较为灵活多样,综合不追求形式的拼盘,而是根据目标要求和需要,将各方面内容有机结合,调动幼儿情感、感官、思维、想象多方面因素,从而也使教育效果更佳。

渗透性活动,即隐性课程,包括环境、氛围、创设,对幼儿自发艺术活动引导等。例如,校园音响根据幼儿一日环节进餐、户外活动、午睡、起床播放相应性质的音乐,班级经常播放录音故事,班级开设小喇叭广播、每周五小舞台展示活动,要求在家准备节目,班级上轮流表演等。每学年举行艺术节系列活动、幼儿才艺比赛、幼儿兴趣小组汇报演出等等,这些都为幼儿的发展搭建一个个平台,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弘扬,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

四、教育策略 情绪感染:即在审美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引起兴趣,激活情感。如:教师对作品表示出喜爱之情,或在描述、讲解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溢于言表,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的情感投入,推动审美感知和想象等活动的开展。

多通道感受、理解:教师在审美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做做动作,想想问题,说说感受等,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意蕴。多形式尝试表现: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尝试、支持创造。如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及角落活动、编构活动、表演会等途径,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语言、歌舞、演奏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与发扬,以不断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熏陶: 教师创设、提供丰富的视听环境,如根据需要在教室、走廊的墙面上布置一些与教育内容相应的工艺美术作品或幼儿绘画作品;有目的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播放等等,这不仅可以传递给幼儿大量相关的美的信息和刺激,而且也使幼儿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第五篇:陌上桑艺术特色

浅析“乐府”民歌《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摘 要: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佳作。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灵活巧妙的夸张,幽默风趣和寓庄于谐的喜剧特色等,都在该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陌上桑》千百年来令人传颂不绝,光照千秋。

关键词: 《陌上桑》;艺术;特色。

“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非常广泛,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比如,有的描写征人思乡的痛苦;有的揭露战争的罪恶;有的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丑行。这些诗歌,一般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篇杰作,东汉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诗里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性。有的学者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的妻子名叫罗敷的故事。罗敷出门采桑时被赵王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就想霸占为妻,于是罗敷就作了这首《陌上桑》,表明自己忠贞不愈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陌上桑》的故事和“秋胡行”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的《列女传》。据他在该书的叙述:秋胡新婚才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子,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其拒绝。回到家里,经他母亲引见,才知道刚才那位女子原来就是自己新婚即离的妻子,后悔不已。此时,他妻子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行十分的怨恨,于是投沂水而死。

这两则故事和《陌上桑》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很难断定。但《陌上桑》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一名美貌的女子叫罗敷,一天在出门采桑时恰巧被路过此地的一个“使君”遇上,“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坐车回家。“使君”原以为凭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快地答应,却没料到罗敷不但不领他的“情”,反而还着实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非常自负的“使君”碰了一鼻子灰。

由此不难看出,与两则故事相比,《陌上桑》的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其一,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在前两则传说故事中都没有表现出来。其二,《陌上桑》喜剧式的结局和喜剧性的描写,是在前两则故事里难以看到的。可见,尽管《陌上桑》与秋胡戏妻的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陌上桑》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良家妇女罗敷的故事,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父母官”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并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陌上桑》这首民歌里,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完美女性形象。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但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她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生动,一个年轻、美丽而高贵的罗敷也随之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笔墨又转向表现她的性情。民歌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使她抗邪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讽的答语中,还可以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用智慧保护自己免受侵害。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非常灵活: 格所折服。达到了一种由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表现性情之美的艺术高度。

与罗敷相比,与罗敷其夫相比,“使君”是丑的,此人是封建恶势力的代表,他依仗手中的权势,胡作非为。当他看到美丽的农家采桑女子时,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的情况——已是有妇之夫,竟无耻地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他暗想这只是小事一桩,凭自己的优越条件,有谁不会痛快地答应呢?可罗敷面对这个令人生厌的贪官污吏,却义愤填膺,怒斥道:“使君一何愚!”这个细节,既表现了罗敷坚贞不屈,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高贵品质,也刻画了使君的粗暴鄙陋、荒淫无耻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和突出。

二、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诗中写到“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何家姝?”这四句写使君突然出现,并开始了使君与罗敷两个一正一邪、一美一丑、一善一恶的人物矛盾冲突。“使君”是太守、刺使一类的官职。“五马”指的是太守所乘的马车,古代乘车是分等级的,按《宋书•礼志》记载:天子驾六匹马,诸侯驾五匹马,卿驾四匹马,大夫驾三匹马,士驾两匹马,庶人驾一匹马。这里的使君作为一方的长官,他的地位相当于以前的诸侯,所以驾五匹马。从这里可以看出使君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因此他自以为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立”是停下,“踟蹰”是踌躇、徘徊不前之意。“姝”指女子的美色,即美女。自恃位高权重的“使君”坐在高贵的马车上,看见了罗敷这个美丽的姑娘,便垂涎三尺,心怀邪念,停车不前。但碍于身份,不便亲自出动,就只好“遣吏”前往打探。这几句简略的叙述,把一个耀武扬威、盛气凌人、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在这里,被罗敷的美貌惊呆的本来是“使君”,而作者偏不说“使君”踟蹰,而是说五马踟蹰。马是由车上的人来控制的,写马正是写人,通过“五马”来表现“使君”,既写出了“使君”的威势,也写出了他的心理,使形象更丰富,更新奇,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使君”官做得大,气派自然也大,胆子也跟着更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看便罢,而这位“使君”却不甘心这样,还派人去问这问那。罗敷不动声色,给他一一作了回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缓冲的过程。与此同时,作品还进一步说到了女主人公的年龄情况:“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是吏人向罗敷询问后回

复“使君”的话。这一段文字极其简洁,只通过小吏来回转达的几句话,就交代了矛盾,展开了情节,刻画了“使君”渔猎女色的丑恶心理。自己端然坐在“五马”车上,却指使小吏返奔于他与罗敷之间,既表现出了“使君”粗俗卑鄙,又妄自尊大的形象;同时又进一步介绍了女主人公正是豆蔻年华,花季少女,烘托了她容貌的美丽。“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面对如此佳丽,使君提出了厚颜无耻的要求。“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的这种卑劣行径,罗敷怒不可遏,于是矛盾冲突进入了高潮。罗敷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进行抗辩。“前致词”,表现出罗敷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贞操的高贵品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精神世界。“使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身居高位,却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虽然是有妇之夫,但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却到处不择手段霸占良家女子,干尽了无数伤天害理的坏事。在深受孔孟之道,封建宗法制度种种束缚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下层劳动妇女,敢于怒斥一个“使君”,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

矛盾既已产生和发展,如何解决呢?故事情节在发展。“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中用了借物写人的手法,向“使君”描绘出了一个身份高贵、官位显赫、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从地位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夫婿”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聪明机智的罗敷以此向“使君”表明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当大官的。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让“使君”觉得自惭形秽。字里行间表现了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敬慕之情,也是罗敷在使君面前故意炫耀自己,使这个欺软怕强的家伙不敢轻易下手。“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接着又通过描写他人对“夫婿”的由衷钦佩,表现了“夫婿”的仪表堂堂、雍容大度和人才出众。这也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故意夸耀,他恰好和卑陋寡闻的“使君”形成强烈的对照:一丑一美,一正一邪,生动逼真。诗的结尾突然煞笔,以罗敷的叙述作结,显得极为有力。诗歌虽然没有交代这场事件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使君”的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可想象到罗敷的那种扬眉吐气,胜利喜悦的神情,使人回味无穷。矛盾冲突得到了解决。

三、形式多样的描写方法

作者以罗敷为中心,调动各种描写手段展开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诗歌主旨更富有积极意义。

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一个人的容貌是实的,具体可见的,作者却处处从虚处着笔;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是虚的,是看不见莫不着的,作者却处处从实处落墨。虚处着笔,能扩大美的内涵,富有生动性;实处落墨,鲜明生动,真实感人。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使整首诗显现出一种美感。

描写美女的容貌,方法很多,可以作细致的描写,如从眉毛、眼睛、鼻子、脸庞、颈项等方面作全面地刻画。这样能够很具体地把人物面貌的各个方面直接地、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陌上桑》的作者却独具手眼,大胆地舍弃了这些具体的描写,完全从虚处着笔,写了不少文字,惟独没有一句言语直接涉及容貌。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其一,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好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那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的“秦氏楼”就是罗敷的住处,朝霞映照的“东南隅”就是罗敷采桑的地方。环境如此优美,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的女主人公之美更无须言表。容光与朝日互相辉映,烘托着罗敷那青春焕发的容貌。

其二、器物描写来映衬。

“采桑东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女主人公披着灿烂的朝霞出来劳动了。作者不去描写罗敷本人,却去描写她采桑所用的器物: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上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的提钩。“青丝”、“桂枝”都是精美香洁之物,这是欲美其人,先美其物。通过描写用物之美,来达到烘托映衬用物的主人——罗敷之美。

其三、用服饰描写来衬托。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梳着很时髦的发式,似坠非坠的发髻侧在一边,耳朵上戴着明晃晃的大宝珠。下身穿着黄绫子裁成的裙子,上身穿着黄绫子做成的短袄。装束既艳丽又高雅。那么,是不是说明罗敷是一位贵妇人呢?当然不是。从故事里我们知道,罗敷不仅亲自参加采桑劳动,而且还热爱劳动,“罗敷喜蚕桑”,“喜”一作“善”,“喜”

说明了她对劳动的感情,“善”说明她劳动的熟练。无论怎么说都证明了罗敷不是贵妇人,而是一个劳动妇女。作品里写她的用物和服饰的华美,只不过是民歌中衬托人物美丽的一种手法。是通过描写装束之美,来衬托身着这种装束的主人公之美。

其四、用侧面描写来突出。

罗敷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这种美丽的容貌所引起的人们的反应来突出这种美的效果。“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过路的人看到罗敷,不自觉的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们看到罗敷,脱下帽子戴上俏头,整理着装;耕地的人竟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里的锄头。回到家他们一个个都互相埋怨,因为忙于偷看罗敷而耽误了活计。

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所有人都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我们仿佛觉得自己也在欣赏“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作细节描绘,把人物的美的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而是描写美的效果,通过美的整体——最完美的形象引起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但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衬托出罗敷的美貌。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以尽情的想象,让读者去观察美、感受美、认识美,“再创造”一个完美的罗敷形象。尽管不同读者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都同样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这首乐府诗的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可谓匠心独具,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成功巧妙的夸张手法

《陌上桑》这首民歌成功而巧妙地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开头对罗敷衣着服饰的华丽程度的描写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作品极尽所能以夸张的笔调描写罗敷服饰华丽,目的是把一个无比美丽的罗敷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后面描写罗敷的人格美和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另外,民歌在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并达到了戏剧的效果。罗敷夸夫明显含有

与“使君”的对比和对“使君”的讽刺。罗敷向“使君”夸耀自己的“夫婿”,说他官居要职,才貌出众。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智慧,令仗势欺人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罗敷在振振有辞的夸夫中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则越听越扫兴。罗敷夸夫这一段和前面对罗敷衣着服饰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了虚构夸张的手法,目的是对付“使君”的无理纠缠,从丈夫的威势、高贵、官职和晋升(“十五”到“四十”)等方面给“使君”来了一个下马威,使得“使君”张口结舌,望尘莫及。这样机智的夸张使读者也乐在其中。

五、寓庄于谐的喜剧风格

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是乐府民歌《陌上桑》的风格特点。作品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滑稽的神情和动作,既让人觉得十分好笑,又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乡民们朴实的审美情趣。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活画出了罗敷的活泼可爱。特别是诗的 幽默、俏皮的神韵,才使这首乐府民歌千百年来传颂不绝,光照千秋,成为一首不朽华篇。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下载《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校艺术特色

    我校艺术特色——合唱团 徐桥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办学质量高,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小学。合唱特色班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我校连续......

    彰显艺术特色

    创建绿色学校,提高办学品位 ——户县东关小学创建西安市绿色学校汇报材料 户县东关小学建于1960年,是县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670㎡,绿化面积约590㎡。现有31个......

    《醉翁亭记》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 《醉翁亭记》 一、作者:欧阳修.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他作品有《朋党论》......

    《醉翁亭记》123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 ) A、环滁(chú)林壑(hè)琅玡(yá) B、潺潺(chán)瞑(míng)觥(gōng)筹交错 C、山肴(yáo)野蔌(sù)阴翳(yì) D、晦(huì)明宴酣(g......

    《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记》 一、重点字词 [环]环绕[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取名,命名[意]情趣 [寓]寄托[开]散开 [暝]昏暗[芳]香花 [秀]繁茂[伛偻]提携 [......

    醉翁亭记范文合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 张欣然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