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语录

时间:2019-05-13 14: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孟子语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子语录》。

第一篇: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仁则荣,不仁则辱。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8、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2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4、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5、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6、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8、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9、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0、仁者无敌。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32、其进锐者,其退速。

3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3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0、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44、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0、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5、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5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59、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60、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6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4、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6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6、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7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7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7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7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7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7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第二篇:孟子的名言,孟子语录

孟子的名言,孟子语录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窘困而改节凡是一种文化,必有一种思想作为它的核心,其核心的思想,又必有一人物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代表就是孔子,这就是孔子立于世界文化思想之林而垂之不朽的原因。儒家思想赖以保存者为儒家经典,而其思想之精粹往往浓缩于简要的语句,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家弦户诵,百读不厌,这种简括的语句就是所谓“名言”。

孟子的经典名言

1、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11、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12、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1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6、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1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2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2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2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2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2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9、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0、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3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3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3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7、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3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39、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万章下》

(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4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4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4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七》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4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

4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47、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仁德的言语比不上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比不上良好的教育赢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4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人要放弃一些事情不做,然后才能做成事业。

4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楼上》)

事奉,以谁最为重大?以事奉父母最为重大。守护,以什么东西最为重大?以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大。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做事奉的事呢?但事奉父母是事奉的根本。谁不做守护的事呢,但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的根本。

50、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儿子。

5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2、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顺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5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5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55、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5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57、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58、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5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60、“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

第三篇: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语录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教育家、文学家,他们所留下来的种种文化,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语录,欢迎阅读参考!

孔子经典语录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孔子曰: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5、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7、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说不走,好吧,关门放狗。

1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9、孔子曰:打架用砖乎!不亦乱乎!照头乎!乎不死,再乎!

2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4、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孟子曰:“孔子说的对!”

2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孟子的经典语录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3、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6、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9、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0、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1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3、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4、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5、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8、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19、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3、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孔孟个性的故事

“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他孔子做过吹鼓手,孔子也放过牛羊。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孔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而且为人宽容大度。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他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第四篇:《孟子》故事

《孟子》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事半功倍 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注释:

万乘:万辆兵车,比喻国家之大。行:施行。悦:喜爱。解:解救。

倒悬:身体倒置,头部朝下。事:指做事。半:指一半。功:指功效。倍:指一倍。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点评:救民于水火之中,是一个国家国君的责任。仁政是世人所向往、众望所归的事情。在一个充满正义、仁爱的国家里,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二.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原文: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七丈二尺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注释:

有为者:有所作为的人,成功的人。辟若:好像。掘:挖。

九轫:轫,古代一种长度单位,九轫是指很深。犹:仍然。弃井:不能用的井。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挖井,已经挖了七丈二尺,可又停下来不想挖了。孟子问他:“老兄,你怎么不继续挖了?说不定再往下挖一点,底下就会有水了。”这个人说:“我已经挖了这么深,也没看见有水,这里一定没有水。”孟子听了就鼓励他说:“继续挖啊,不要放弃。你已经挖了这么深,在往下挖一点就会有水涌上来的。”可是那个人听也不听,扭头便走。他心里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扛着锹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看了摇摇头感叹地说:“掘到七丈深,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这样放弃了,多可惜呀?”

评点:

掘井人没有专一的目标,做事情也不能够持之以恒,总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这就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就像掘井一样,若不到泉水涌流出来便放弃不做了,就永远不会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三.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注释:

填然:咚咚敲鼓的样子。鼓:敲鼓。

接:(打仗的双方在大战场上)相遇。曳:拖着。兵:指兵器。止:停止。笑:嘲笑。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中国有很多诸侯的王国。这些国家都采取合纵连横的计策,和远方的国家交朋友而去进攻离自己近的国家。战争年年都有,这可苦坏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到了这种情况,就决定去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有一天,孟子来到梁国,见到喜欢打仗的梁惠王。梁惠王听说过孟子很有才能,就对孟子说:“我尽心尽力的治理我的国家,又用心爱护我的百姓,为什么却不见这里的百姓增多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这么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给您作个比喻吧!打仗时战鼓咚咚,两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一场惨烈的厮杀开始了。厮杀的结果,打败的一方弃盔丢甲,鬼哭狼嚎,飞奔着逃命。有一个兵士跑得很慢,只跑了五十步,往回看到敌人不再追赶自己了,就停了下来。他往前看,发现有一个士兵已经跑了一百步远。于是就嘲笑他说:‘你真是贪生怕死啊!’,这个士兵这么做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护你的百姓,可你喜欢打仗,战争会让百姓遭殃。这与只跑了五十步的那个人是同样道理呀。”

点评:

这个故事是说那些爱嘲笑别人的人,以小失败去嘲笑大失败的人,两个人都失败了,虽然程度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即使小朋友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也不应该骄傲和嘲笑别人的。

四.王顾左右而言他 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注释: 顾:看。言:说

有一天,孟子对齐国的国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个臣下要去楚国,将他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一个朋友照料。等这个人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孩子在挨饿受冻,他应当怎样对待这个朋友呢?”国王回答说:“应该和这个朋友断交。”孟子接着又说:“做官的人管理不好自己的属下,应该怎么办呢?”国王回答说:“应该把他撤职,不让他当官。”孟子说:“那如果国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百姓不能幸福快乐的生活怎么办呢?”这个国王听到这话,不敢正对孟子,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扭过头去看他左右的侍从,说起别的事来了。

评点:

故事里的齐国国王在面对孟子的提问时,开始还能回答得井井有条。但后来却被孟子问到无法回答了,不敢看孟子。这是因为他没有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也不能说自己不当国王了,所以陷入了尴尬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做好,不要等到老师或者别人问起来,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课时

五.人性之善,犹水就下 原文: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注释: 善:善良。犹:好像。就:靠近,接近。

婴儿一生下来,哇哇啼哭,这个小生命是没有坏心思的,也不懂得如何做坏事。人的本性就像是一天湍急的流水,虽然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水诚然是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但是它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婴儿也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激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但这不是流水的本性,而是形势使它做出改变的的。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如果受到坏人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他做坏事的,人的本性也是有可能改变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评点: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坏人坏事,千万不要以那些人和事为榜样,去做与自己善良的本性不符合的事情。

六.慎汝所与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孟子•离娄下》

译文:

逢蒙向羿学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杀害了羿。孟子知道了,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

注释:

逢蒙,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尽:完全。道:技艺。惟:只有。愈:超过。罪:过错。

一个叫逢蒙的人向神射手羿学习射箭,当逢蒙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后,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就趁羿不注意,杀害了他。孟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公明仪说:“羿怎么会有过错呢?他好像没有错”孟子说:“过错小一点罢了,不能说没有过错。当初,郑国派一个将军子濯孺子去侵犯卫国,卫国就派另一个将军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在路上发现自己被追杀,就担忧地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又问给他驾车的车夫:‘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说:‘是那个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说这样,高兴地说:‘我能活了!’驾车的不能理解,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能活了,这是为什么啊? ’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我知道,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所以,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不久,果然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旧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习射箭,我实在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国君交付我来追击你,我不敢不照办。’说完,他便抽出箭来,用力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评点:

逢蒙学会了羿的技术却用来对付自己的老师羿,庾公之斯知道自己追杀的人正是自己老师的老师,他就网开一面。正派的人要用正派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才是真正君子的作为啊。

第四课时

七.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故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译文:

所以理义使得我心里高兴,正和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注释: 故:所以。悦:使人高兴。犹:好像。

刍豢:古时指牛羊猪狗一类的动物。口:口味。

环境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在丰收的年头,少年子弟多半懒惰,而在灾荒年头,少年子弟多半强暴,这不是天生资质不同,而是因为环境造成的。拿大麦来打比方吧,播种,耕地,如果土地是一样的,种植时间一样,便会蓬勃地生长,最晚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由于土地的肥沃或者贫瘠的差别,雨水的多少,人力的勤劳或懒惰的缘故。所以一切同类的十五,都大体相同,圣人也是我们的同类。古时有一个叫龙子的人曾经说过,不看清脚的样子去编草鞋,我知道不会变成筐子。这是因为各人的脚大体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古时一个叫易牙的人就摸准了这一嗜好。如果人人对于味道的喜好不同,为什么当时天下的人都追随着易牙的口味呢?耳朵也是一样的,一讲到声音,天下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就说明了天下人的听觉大体相同。眼睛也是如此,一讲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美丽。不认为子都是美的,那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色,有相同的美感。谈到心,就独独没有相同之处了吗?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内心相同的理义。所以理义让我心里高兴,正好像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评点:

发现别人什么事做错了,要想让别人愉快地改正错误,就要能讲得清楚道理,这样做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这样别人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八.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注释: 爱:爱护。恒:永远。敬:尊敬。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德保存在心里,把礼貌保存在心里。有仁德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如有一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你,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够仁德的地方和没有礼貌的地方,要不他怎么会用这种态度冲着我来呢?经过反省后做到有仁德了,反省后做到有礼貌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是没有一时的担心。君子对于不仁的事是不做的,不合礼节的事也不会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点评:

做一个优秀的人就要时刻的爱护别人,尊敬别人。这样别人才能关爱自己,和尊重自己。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五课时

九.独乐乐与众乐乐 原文: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这两件事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注释:

乐:欣赏音乐。乐:高兴。孰:哪一个。少:少数人。众:多数人。

古时候,有一个叫庄暴的人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不知道用什么话回答。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听了,回答说:“如果齐王真的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好了吧。”

后来有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孟子就向齐王说:“您曾经把自己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了,是真的吗?”齐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爱好古代的高雅的音乐,只是爱好世俗流行的音乐。”孟子说:“只要您真的很爱音乐,这样齐国就治理得很好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齐王面露疑色,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反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这两件事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听了很满意,说:“请让我给您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您不肯和百姓一起欢乐啊。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弹奏钟、鼓、箫、笛的声音,都高兴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如果现在您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高兴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同样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您能和百姓一起欢乐,那天下就能统一了。”

点评:

作为一国的君王,要和自己国家的子民一起分享快乐,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拥护。每个人都如此,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别人才会把你当成好朋友。

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像鲁班那样手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注释:

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视力特别好,能在百步之外看见很细小的东西。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师旷:春秋时候晋国有名的音乐家。

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律、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就是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个音。

尧舜:传说中古代有名的君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古时候画一个方形,要用矩这种工具,要画一个圆形,要用规这种工具。没有规、矩,方形就不会是方的,圆形也不会是圆的。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它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可以说,规矩无时无刻不在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准则或习惯。没有规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试想想,在今天,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绿灯,那么世界上的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行人和车辆就会没有次序的穿行,人车争道,事故频繁,交通瘫痪。世界将变得非常可怕。

点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规矩,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交头接耳,要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这些都是懂规矩的表现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六课时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忍受饥饿,使他的身子感到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到干扰、被打乱,以此来震动他的心理、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注释: 故:所以。降:降临

任:任务、担子。是:这个。苦:使„„受苦。劳:使„„疲劳。饿:使„„挨饿。空:白白地。乏:使„„困乏。行:做事。拂:违背,不顺。

忍:通“韧”,使„„变得坚韧。曾益:曾通“增”,增加。

传说,古代的君王舜在田野中兴起,商代的贤者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被人提拔出来,另一个贤臣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人发现受到提拔,齐国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楚国的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市场所提拔出来重用。所以,上天要把一个重大的担子交付给一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忍受饥饿,使他的身子感到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到干扰、被打乱,通过这些痛苦磨难,来震动他的心理、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可能会犯些错误,但是犯了错误还能够改正;那些心灵遭受到痛苦磨难的人,思虑往往有时被阻塞,但只有这样才能奋发有为;这些痛苦在脸上显示,在言语中流露,最后才能被别人了解。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国内没有能严格执法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国君的能臣,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从这里,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点评:

自古英才多磨难,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舒适的环境、优异的生活条件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不思进取。而在挫折和不幸,让人更容易成长。

十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有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暴虐的人,怎么可能使鲜血横流,连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尽:完全。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的篇名。

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一页。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在春秋时候的秦国,有一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就是辨别出马的优劣,不管什么样的马,经他一眼,就能分出。因此,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然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前去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大了。这匹老马拉着车十分艰难,孙阳觉得这匹宝马良驹实在太委屈了,它本是应该在疆场上奔跑,发挥着更大作用,但现在却只能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真是太可惜了!孙阳想到这些,不禁难过得落下泪来。

回去之后,这个伯乐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做《相马经》。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还不如没有这本书。可笑的是伯乐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拿着书到处找好马。他按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中,对伯乐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这个伯乐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这么笨,他幽默地说:“儿子啊,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还不能用来拉车。”

点评:

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话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书中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还要有自己的主张啊。

第五篇:孟子论文

孟子之性本善

----我学国学经典

《韩非子·显学》里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这“儒分为八”,究竟是说儒学分裂为八个学派,还是说呈现出八大“掌门人”,抑或说这个“八”,只是虚指,其实是极言其多,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结论。这且不去管它。孟子确实是孔子所创立儒学的重要的接力人,是当时力排众议的儒林巨擘。

在孟子的思想里,“仁政”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的“仁政”,一是“尊贤使能”,尊重人才,选贤与能;一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躬耕有其田,商贾有其市,天下皆得其利。尊贤使能,这不用多说。天下皆得其利,这个思想非常好。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一句话,统治者必须考虑人民疾苦,关心民生,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成为“有产者”,而不能只管自己寻欢作乐,更不能“陷溺其民”。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上轨道。孟子说这话,不是无的放矢,他身处战国中期,七雄争霸,长时期的大厮杀,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所以孟子作为思想家,才有这样的针锋相对的话。孟子关于其“仁政”的具体方案,诸如经济方面的实行“井田制”等等,世易时移,已不必再拘泥,也不必多说。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确是历千载而葆其光芒。我们固然可以批评孟子的仁政思想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君权,是为了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但是在客观上,“制民之产”、“政在得民”、“民贵君轻”,总要比严刑峻法、巧取豪夺、与民争利、不管人民死活的暴政、苛政更好吧!人民只有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国家的强有力的保护之下,只有感到在这个国家里工作和生活是有保障的,才能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感和亲和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可惜它常常被君王们所忽略。

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现代意义,现代实行“仁政”,应当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在孟子的思想里,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很重要的。

人性之善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于是,在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之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人性问题的热潮。人性善恶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要内容,孔子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因此,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扩而充之,人皆可为尧舜。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如何充分扩充人的善端呢?孟子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孟子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是:“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人也同样如此,“自暴自弃”、“言非礼义”,使“善端”遭泯灭,走上“为不善”的歧途,最终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河人格,不能成为圣人。

那么,如何才能把生而就有的“善端”变成现实的伦理道德呢?他的“人性之善”与生具有的观点,为其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人性“可使为不善”的观点,则为其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孟子主张用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扩充先天的‘善端’。因此,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内容和目标。“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明人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个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三代的共同教育经验。孟子还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使“五伦”“仁义”深入人心。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教育就是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后,“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孟子深刻阐述了教育所起到的重要性和任务。

“求放心”。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他把人的“善端”的转化,看作是自内扩充的过程:而“善端”自内扩充的关键在于教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固有的善端得以保持和发扬,使失去的善端得以恢复;教育的作用,既表现为“求放心”,又表现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此处所说的“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的那个“几希”之物,正是指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个“几希”之物区别了人和动物,“有,则为人;无,则为禽兽”。

因此,人只有保存并扩充先天的善性,才能和禽兽相区别,那么,如何去保存和扩充呢?这是教育的任务所在。孟子还认为教育使贤与不肖相区别,“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此话中的“养”,就是教育、熏陶。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仁政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下载孟子语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语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近来,把《孟子》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我记得别人也这么评他: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

    孟子读后感[本站推荐]

    孟子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

    孟子经典语句

    孟子经典语句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

    走进孟子

    走进孟子 孟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辩论家,在唇枪舌战中,他战无不胜,在与高高在上的各国君主对话时,他又游刃有余。不论是怎样的强强对话,他都有制胜法宝。孟子......

    孟子名言

    孟子名句 一、要求背诵名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