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发展太极拳运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利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发展太极拳运动
作者:屈刚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7期
摘 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在重大疾病治疗的帮困中确实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把医保从治疗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强化它的预防保健作用是一个新的思路。太极拳运动强生健体的功能作为文化渊源的一部分得到世界公认,用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投资收益来发扬国粹、助民惠民,是用小投资赚大健康,一本万利的营生。关键词:补充医疗保险投资收益太极拳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c)-0233-01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盛会。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开幕式上,向世界人民充分的展示了它的魅力。如何在社保机构服务范围内将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这一先进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社保机构在此过程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一个崭新课题。发展太极拳运动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在没有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条件下,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了祛病强身的目的。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及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2 利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发展太极拳运动
由社保机构出资发展太极拳运动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发展太极拳运动对社保中心、企业、参保职工个人来说都有益处,社保中心在三方中是最大的受益方,由社保中心主导发展太极拳运动对社会保险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太极拳运动不仅促进预防疾病,减少或消除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利于健康和提高职工的文化、身体素质,而且健康的职工也是一种生产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太极拳运动对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应该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提倡,改革过去那种“重治疗,轻预防”的做法,切实做到“以预防为主”。
按现行法律规定,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全部用于疾病治疗,不允许移作它用,那么,发展太极拳运动的资金从何而来?个人认为,这笔资金应从补充医疗保险中支出,与基本医疗保险不同,补充医
疗保险不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而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其支出由企业进行管理。
以克拉玛依地区为例,新疆油田公司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承受能力,从2007年开始,为公司职工和退休人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经过两年的运行,补充医疗保险目前节余资金约7000万元(见表1)。这部分资金是由新疆油田公司委托社保中心进行管理。
节余部分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并不需要动用其本金,其本金每年的投资收入,最低也能达到一百万元,而这笔资金正是发展太极拳运动的经费来源,也是发展太极拳运动的可靠保证。3 发展太极拳运动的运作模式
在发展太极拳运动的运作模式上,也不排除由社保机构主办,企业协办的方式,用企业冠名的方式进行。另外,也可整合到本地区——克拉玛依市独特的“水节”文化活动中,形成政府、企业、社保三方共办的模式。
发展太极拳运动最好的方式是每年举办一届比赛,用较高的物质奖励吸引广大职工参加比赛,通过比赛,达到交流、提高、推广、发展太极拳运动的目的。具体运作形式上,可按参赛者实际情况分为退休职工、在职职工进行比赛。如有可能,也可举办青少年太极拳比赛,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工作者,也是未来的参保人员,社保机构未来的服务对象,举办青少年太极拳比赛,一方面扩大国粹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影响,另一方面扩大社保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知名度;另外,按出资规模可分别举办油田公司级别、自治区级别、集团公司级别的比赛。参保群众、社保机构与国学文化共进、共荣
发展太极拳运动可以克服现阶段医疗保险事业的一些弊端,也是医疗保险基金新的增值方式。专家指出,在疾病的预防上投入1元钱,就可以减少约8元钱的治疗费用。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是当代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而社保机构加强在太极拳运动方面的投入,让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少生病,少看病,社保机构少花钱,形成良性循环,防患与未然,可大大减轻对社保基金的压力。
通过举办这样一个文化活动,对提高社保机构的知名度有帮助,可以扩大社保机构的影响,提升自身形象,提高美誉度。
对于企业来说,毋庸质疑,一个健康的劳动者会比一个不健康的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现阶段,参保人员发生疾患后过度相信医疗机构,过度相信药品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过度依赖抗生素。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滥用抗生素使我们为战胜疾病的代价越来越高。而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患产生的机率。
社保机构利用节余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举办太极拳比赛,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保机构的形象,提高社保机构的美誉度。另一方面,发扬国粹,切实减少社会基金开支,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第二篇:企业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税网)
企业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企业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必须是医保局和社保局购买吗?在商业保险机构购买的能否在税前扣除?
回复如下:
专家回复:现阶段税法认可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仅指社保局和医保局收缴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财税[2009]27号文件把标准限定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
专家分析: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也叫企业年金。是符合强制实施的国家养老金之外的,由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具体说:(1)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不具有强制性和盈利性。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重要组城部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国家养老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一起构成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企业,是企业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企业或职工承担因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产生的所有风险;国家或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不直接干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基金运营,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依规监管。(3)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必须依法参加了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必须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必须已建立完善的集体协商机制。
政策依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有关规定:第五十条 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障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不得扣除.
第三篇: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五河县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前言
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纪,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太极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太极拳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五河县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伴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不断加强,太极拳锻炼在很大成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的人都能在太极拳运动中找到乐趣.2 太极拳的概况 2.1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阻拦,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造了太极拳。另一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宗岳创拳说,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2.2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 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 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 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 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 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 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2.3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发后(即1645年前后),传衍了约200年,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期(即1840年前后),一直在陈家沟陈氏中口传手教,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扬。陈长兴和陈有本二人,感到太极拳传承已久,恐怕许多精华被遗传失弃,便开始由博归约进行总结概括。陈长兴归纳出老架(亦称大架)
一、二路,陈有本归纳出新架(后称小架)
一、二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值河北永年广府镇青年杨露禅,向陈长兴求学太极拳。初因家族订出禁约,不肯收其为徒。后杨在陈德瑚家为伙计,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社,传授子孙太极拳,杨在服务众人中暗中学会了太极拳。杨在深夜习练太极拳时,被陈长兴发现,见其刻苦自学,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收其为弟子传授了太极拳。杨经过十八年三进陈家沟学成太极拳后,回乡开办武馆,因有名声被请到北京王宫中去教授太极拳。杨的同乡武禹襄,见他学得太极拳,也奔陈家沟拜师求学。陈长兴因年迈让其随侄儿陈清萍学习。武学会太极拳后,也回到永年广府镇传授,并刻苦钻研太极拳的理论特点。杨在清宫中传授太极拳,结合王公贵族不能吃苦的特点改动深难动作,经其子杨健侯衍定出杨氏太极拳。武经过研究,吸取当时人员的特点改动,经其外甥李亦衍定武氏太极拳。民国初年时期,杨氏太极拳习练人员中,有一满族人全佑传其子鉴泉。其子改汉姓姓吴,吴鉴泉又衍化出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经郝为真,传授给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又衍化出孙氏太极拳。至此,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形成,在全国各地传播。现经国家体委承认,在海内外广泛推广普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走访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了解群众性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真实现状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影响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所研究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中太极拳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相关内容,通过因特网文献搜索引擎:CNKI、EBSCO文献库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料库等途径,查阅并收集各个省、市、县的运动场所所推广普及太极拳模式以及太极拳教学方面的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3.2.1访谈法
通过走访各个运功场所练习太极拳的拳手5人、教授太极拳的教练1人,对其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各个运动场所开展太极拳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归纳整理,针对太极拳练习人数、男女比例、年龄比例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访谈和研究讨论。
3.2.3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设计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太极拳运动开展现状的相关问卷5个题项,8个条目。问卷发放对象为:五河县各个大、中、小型运动场所共20个。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4.1 五河县太极拳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自从杨露禅进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太极拳在飞速的发展及演变着。解放前,太极拳主流派内分出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日益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50年代出现“做操热”、“跑步热”的同时,一股“太极拳热”、也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4.2 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特征的分析
根据对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中运动员的走访、以及因特网文献库的资料中分析出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现状:第一、五河县太极拳练习者存在年龄老化;身体现状并不良好;职业较为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已婚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对太极拳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的现状。第二、练习者对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和内涵认识不清、练习效果不佳等是影响学练太极拳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普及面不广 ,普及的阶层有较大的差别
练太极拳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 ,说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这一阶层普及率较高 ,而青壮年这一阶层普及率就差多了。出现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 ,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打的拳 ,这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全面的表现。其实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拳术 ,运动量可大可小 ,特别是太极推手这一练习手段很适合年青人练习。
5.2 竞赛水平不高 ,影响力不大
太极拳比赛是各门派公开交流的主要途径 ,除拳、械、套路比赛 ,还有推手比赛。由于各门派的套路不同 ,所以只有推手比赛才能真正起到交流切磋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推手比赛水平较低 ,真正能运用太极拳技法的不多 ,所以观赏性较低 ,社会影响力也不大。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宣传不够 ,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推手是怎么回事;(2)竞赛规则不够完善 ,选手的发挥受到限制;(3)参赛选手水平不高。
5.3 传统太极拳教法落后 ,缺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当代太极拳 ,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太极拳博大精深难以理解 ,学成有相当难度。很多人学拳很多年仍不得要领 ,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水平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教导学生理解拳理 ,领会精髓 ,少走弯路 ,这是太极拳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 ,并且严重阻碍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因此 ,太极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是当务之急。为促进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1 做好宣传工作 ,转变陈旧观念
太极拳强身健体、祛病延寿的效果已经得到公认。但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学练太极拳?我们认为 ,关键要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影视、书刊、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太极拳 ,让人们对太极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改变太极拳是老年人才练的狭义观念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太极拳 ,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行列 ,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
6.2 改革太极拳传统教法 ,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传统的言传身教 ,师傅教徒弟的方法已经落后了 ,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才能让习拳者少走弯路 ,用最短时间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 ,这是太极拳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创办太极拳高校的方式来改革太极拳的教法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最佳途径。具体做法如下:(1)目的:培养太极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艺术 ,改革太极拳传统教法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学制:四年 ,入学者大专或同等学历 ,稍知太极拳理论。(3)理论课程:古、现代哲学;人体解剖学;养生学;人体生理学;太极理论;美学等。(4)动作课程:各式太极拳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散打等。(5)师资:聘请各派掌门人和真正掌握太极拳理论的太极拳师执教。(6)在高校内成立太极拳科学研究所 ,所内集中国内最负盛名的太极拳师开展太极拳科学研究。太极拳的教学也需科研的指导 ,通过研究所内研究人员的科研指导 ,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 ,用最短的时间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太极拳师资队伍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运动行列中来 ,为太极拳的推广打下厚实的基础。结束语
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像西方体育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东方文化通过中国武术传播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民族充分享受东方文化的魅力.在中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在学习太极.同时,还有不少太极大师走出国门,陈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现在就有三位在国外传授太极拳技艺,五大洲办有各种太极学习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全世界拥有一亿多的习练者,真正成为了“ 世界第一健身运动”.在武术的国际传播中,要时刻注意:“太极拳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蓬。广州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月刊,2001(6):
54-56.[2]李相如,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月刊,2001(5): 44-49 [3]安在峰。四十二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20-27 [4]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88。[5]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温力,从《武术竞赛规则》修订看武术技术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7]邱丕相。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3-26.[8]武冬.太极拳普及套路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2-10.[9]陈立农.我过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社[2002]18号)
为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 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有关文件精神,现就企业建立 补充医疗保险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建立补 充医疗保险。企业可在按规定参加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用于对城 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以外由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进行的适当补助,减轻参保职 工的医药费负担。
接从成本中列支,不再经同 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应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资金 由企业或行业集中使用和管理,单独建帐,单独管理,用于本企业个人负担较重职工和退休 人员的医药费补助,不得划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也不得另行建立个人帐户或变相用于 职工其他方面的开支。
四、财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管理的监督和财务监管,防 止挪用资金等违规行为。
二○○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探讨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为其职工建立的旨在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足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过去,我国的养老保险是单一的国家保险,国家保险虽能够保障退休人员有较好的退休生活,但政府承担了过重的负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将过去单一的国家保险进行分解,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国家承担组织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的责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企业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补充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虽然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自愿建立,但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会不断下降,客观上要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挥越来越大的补充作用,国家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发展。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分析国际、国内补充养老保险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框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的现状
(一)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在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一般称为职业年金计划(occupational pension scheme)。二战以后,职业年金计划得以迅速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年金计划较为普遍,经合组织国家(OECD)有1/3的职工被覆盖在内。在发展中国家,职业年金计划的发展相对缓慢,覆盖面也相对较小,往往只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行业才有能力建立。
各国职业年金计划虽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职业年金计划往往是自愿性的;(2)缴费由雇主、雇员共同承担;(3)积累基金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投资运营;(4)缴费和基金运营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对国家养老保险进行改革成为国际性趋势。一些原先实行单一的国家养老保险的国家,为了减轻政府负担,开始或正在考虑缩减国家养老保险的责任,建立包括职业年金计划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一些已经实行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国家,也开始或正在考虑缩减国家养老保险的比重,增加其他形式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计划)的分量。
(二)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企业试行。1995年,原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了初步的政策规范。截止1999年底,参加由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有173万职工,相当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502万)的1.4%。此外,还存在少数行业和大型企业单独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太小,还难以形成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
我国目前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1)采用个人账户积累模式。(2)一般情况下,只有企业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3)缴费来源主要是企业的自有基金、奖励与福利基金,基本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4)积累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不能进行市场化投资。(5)企业自愿建立,国家不强制。[!--empirenews.page--]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近几年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影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不明确、不到位:(1)性质未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它应该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还是由商业性机构经办?是国家强制性的还是企业自愿性的?目前对这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不同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2)缺乏优惠政策的激励。补充养老保险缴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奖励福利基金,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3)基金投资受限。出于对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担心,政府还不允许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基金的保值增值难以实现,从而使得补充养老保险缺乏对企业和职工的吸引力。二是近几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制度转换过程中,以及整个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状况欠佳,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尚且困难,自然无力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三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居高不下(全国平均替代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补充养老保险缺乏发展空间。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性质的确定
在国外,大多数国家的补充养老保险是自愿性的。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不宜实行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应给予企业自愿选择的权力。不过,由于经济状况较好的企业往往更愿意通过发放奖金和其他形式的短期福利来作为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愿建立属于长期福利的补充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逐步下降(从目前的80%下降到60%)又需要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来补充,因此,国家需要对企业是否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既然企业有权决定是否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也应该有权选择由谁来管理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我们认为,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不宜由政府的社会保险机构来管理。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一方面会增加政府的责任和负担;另一方面,政府管理基金的效率一般不如市场。因此,政府应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退出来,让企业自主选择多样化、专业性的机构实施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政策规范和监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既不同于社会保险(不强制),也不同于商业保险(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政府施加相对较强的约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养老保险形式。我们不应该为非此即彼的归类而过多地争论,而应着眼于对这种特殊的养老保险进行有别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政策规范。
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水平的确定。
各国政府通常制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同时,政府也对享受优惠政策的补充养老保险水平给予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推动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同时限制补充养老保险的水平,以避免企业借此逃避国家的税收。[!--empirenews.page--] 整个养老保障的目标是保障退休者能够维持其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一般来说,养老金替代率达到80%左右即可保障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为60%,因此,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应限定为20%以内。据专家测算,假定工资增长率等于投资回报率,要达到20%的替代率,所需要的缴费率为5%~8%.因此,可以将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水平确定为:缴费率上限为5%~8%,养老金替代率上限为20%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在80%以上。由于地区间不平衡,一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在80%以下(有的甚至接近60%),尚有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补充养老保险的水平应根据当地实际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来确定(80%—实际替代率=补充养老金替代率);对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高于80%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的空间,这些地区首先要做的是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而不是发展补充养老保险。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形式。
在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具体管理形式虽多种多样,但比较普遍的是独立的养老金基金会。养老金基金会由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或一个行业、一个地区)联合组建,基金会的管理是独立的,与[1][2][3]下一页 发起的企业完全分开。基金会的独立性能够避免发起企业对养老基金的管理运作进行干预;多个企业或一个行业、一个地区联合组建又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这两个优点是养老金基金会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我国不妨考虑建立独立的补充养老金基金会,承担管理补充养老保险的职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基金会的层次:规模较大、资金管理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比较强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可以单独建立补充养老金基金会,但基金会及其基金的管理都要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管理分离开来;内部差异比较小、相互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可以考虑由行业工会发起建立统一的行业补充养老金基金会;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可以由地方工会组织地区性补充养老金基金会;而那些规模小、承担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通过工会)建立跨企业的补充养老金基金会。多样化的管理层次既维护了企业的自愿选择权,也便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应该尽快分离出来,交给企业选择的补充养老金基金会来管理。
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应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由补充养老金基金会委托具有基金投资经验的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公司等。政府要对受委托的投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制定有关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规则;补充养老金基金会则行使委托者的权利,对受委托的投资机构进行监督。
(三)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
补充养老保险没有政府财政兜底,必须自己承担风险。因此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至关重要,既要提高投资效率,又要保证基金安全。目前,按有关政策规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不能进行市场化投资,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比较强调基金安全而不太注重效率。在国外,补充养老保险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是吸引职工积极参加的重要因素。不讲求效率,补充养老保险就没有生命力。因此,首先应该将补充养老保险从社会保险机构中分离出来,由独立的补充养老金基金会来管理,基金投资运营再委托给专业性的投资机构来承担,实行市场化管理;其次,逐步放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准予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限度内进入资本市场。近几年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快,投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市场中的投资工具也不断增加,应该说我国已经初步具备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当然,为了保证基金的安全性,政府一方面要采用先试点、后逐步推进的办法,尽量减少养老基金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养老基金投资本身具有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用于我国的各类金融工具的投资比例,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empirenews.page--]
(四)补充养老保险的筹资和待遇支付。
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为其职工建立的,企业必须缴费。不过,应该鼓励职工参与缴费。美国的401K计划(职业年金计划的一种形式)规定,只有雇员缴费,雇主才须按一定比例配合缴费。这种配合机制促进了401K计划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在目前企业不愿意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情况下,通过雇员缴费促使企业配合缴费也是推动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手段。至于政府,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之外,不承担缴费责任,也不承担弥补补充养老保险财务赤字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全部实行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待遇采用缴费确定型支付方式,即根据职工的工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企业缴费分解到每个职工的个人账户中,养老金待遇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来确定。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就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不承担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企业无需向职工承诺将来退休时有确定的养老金待遇;就职工个人来说,采用个人账户方式,便于职工流动时将其养老金权利随同转移。个人账户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如个人账户完全的可转移性使得企业通过这种方式留住职工的作用大为降低,不利于调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风险由职工承担,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投资的成败,将会导致职工补充养老金待遇的不确定。权衡利弊,目前的这种个人账户模式应该坚持,个人账户应成为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主导模式,其缺点也要通过政策规范和加强管理来加以控制和缩小。当然,根据补充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财和多样化特征,也应该允许企业建立完全企业出资、待遇确定型的补充养老保险,允许一些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建立这种待遇稳定的补充养老保险。在国外,大型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待遇确定的补充养老保险作为职工稳定的福利,借此鼓励职工长期留在企业。
(五)补充养老保险的转移。
在国外,职工必须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能获得完全的补充养老金权利,其补充养老保险才能随同职工的流动全部转移;达不到规定的工作年限,则不能转移或只能部分转移。限制职工补充养老金权利获得和转移间接地表明:补充养老保险既具有职工“延迟收入”(推迟到退休时才能支付的收入)的特性,也具有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企业福利”的特性。这种延迟收入和企业福利的双重特性决定了职工的补充养老金权利是不完全的。不过,获得养老金权利的工作年限要求限制了职工的流动,这又与各国保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产生矛盾。部分国家已经采取措施,逐步缩短工作年限要求。如加拿大准备将工作年限由10年缩短为2年;荷兰已将工作年限由1972年前的5年缩短为1年;美国也将工作年限由10年缩短为5年。就我国来说,目前,为了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可规定相对较长的工作年限(如4~5年)要求,更多地体现其企业福利的特性;在将来,随着补充养老保险较为普遍地建立,再逐步将工作年限要求降至1~2年(即职工工作满1~2年,就可以完全转移其补充养老金权利),更多地体现其职工延迟收入的特性。另外,在职工未达到规定的工作年限就发生流动时,应该规定职工可以部分享受补充养老金权利。[!--empirenews.page--]
(六)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有些国家的自愿性补充养老保险之所以达到较高的覆盖水平(如英国、美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目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只能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奖励福利基金,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不过,在少数地区,地方政府则作出了相对灵活的规定。如福建省规定,补充养老保险费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5%的部分可以列入成本;江苏、湖北、广东等地也作出了将部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税前列支的规定。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尽快作出全国性规定:最高允许5%~8%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缴费享受免税优惠政策,各地根据现有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来确定具体的补充养老保险的免税费率;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收益同样享受免税待遇。至于发放的补充养老金,则应计入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基数。
(七)补充养老保险的监控。
为了促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有力的监控。我国可参照英国的做法,在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成立国家补充养老保险监督委员会(成员由企业代表、工会代表、有关专家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代表等共同组成,办公室可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具体承担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的监督职能。国家补充养老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职责确定为: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方案进行认定;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对企业补充养老上一页[1][2][3]下一页 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进行监控;对各地有关补充养老保险的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接受有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投诉,并对违反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事件进行调查、纠正和处罚。在政府的监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成立由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联合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所参加的补充养老金基金会进行直接监督,维护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保护自身利益。
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将逐步降到60%。而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普遍在40%左右。尽管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在普遍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许多国家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养老保险财务赤字和制度危机。缩减国家养老保险的水平,加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成为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共识。因此,长远来看,有着相同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我国,也要对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缩减基本养老保险的水平,赋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更大的责任。为此,建议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分三步走:
1.依据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建立相对应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依据统一制度后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初步建立与之相配合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可称“小补充保险”),并实行市场化管理。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为5%~8%以内,其补充养老金替代率达到20%以内。[!--empirenews.page--] 2.在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结构(30%的基础养老金+8%的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趋于稳定和成熟的时候(投资回报率较高,能够提供较好的保障水平),建立退出机制,允许职工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退出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
3.正式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分离出来,与目前的“小补充保险”合并,建立大补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保证30%左右的基本养老金;而扩大后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将提供50%左右待遇水平。届时可以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职业养老保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走向成熟,运用市场机制来管理和运营职业养老保险基金,完全可以保障职业养老保险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确保职工有一个舒适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