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经济学(3)班 林志鹏 20083096031
3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中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大豆生产、贸易的现状,揭示了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原因。并通过对我国的大豆竞争力水平、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以及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的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正文
引言: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然而自我国于1996年全面开放大豆市场以来,大豆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的大豆大量涌入我国,进口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我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不但损害了占农业人口4.66 % 的大豆生产者的根本利益,还使得我国油脂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豆交易过程中,少数跨国公司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大豆的生产、流通,并通过基金买卖等方式,间接影响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价格,并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最终成为“大豆**”(2004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的美国大豆升贴水期货价格为1064美分/蒲式耳,但5-6月份,大豆价格竟突然直线下落,至7月已跌至590.4美分/蒲式耳1)的直接受害者。随后ADM等跨国公司对我国油脂压榨企业的地价收购,加强了其对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控制。在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只有认真审视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大豆振兴计划出谋划策,才能使我国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面对挑战。
一、我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
(一)、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含优质蛋白的大豆日益成为人民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迅速扩大。然而在我国大豆呈现刚性增长之际,本土大豆的产量却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大豆需求的缺口主要靠进口来补充,到2003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量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超过了我国国产大豆的生产规模(见表1),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表1 1981-2004年中国大豆生产及进出口状况(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 进口价格(美元/ 吨)出口 出口价格(美元/ 吨)出口额(百万美元)贸易竞争力指数TCij 需求量 产量/需求量
1994 1600 5.2 265.17 83.2 268.00 222.98 0.8835 1522 1.05
1995 1350 29.4 256.82 37.5 262.29 98.36 0.1314 1341.9 1.01
1996 1322 111.4 288.60 19.2 348.32 66.88-0.6556 1414.2 0.93
1997 1473 280.1 292.68 18.6 385.53 71.71-0.8391 1734.5 0.8
51998 1515 319.7 252.28 17 372.88 63.39-0.8543 1817.7 0.83
1999 1425 431.7 206.09 20.4 309.45 63.13-0.8675 1836.3 0.78
2000 1541 1041.6 217.87 21.1 305.43 64.45-0.9448 2561.5 0.6
2001 1541 1394 201.54 26.2 308.52 80.83-0.9440 2908.8 0.53
2002 1651 1131 219.45 30.5 277.82 84.74-0.9340 2751.5 0.6
2003 1539 2074 261.16 29.5 335.9 99.09-0.9641 3583.5 0.43
2004 1800 2023 345.01 34.86 437.75 152.60-0.9572 - -
2005 1880 2659 292.55 41.3 430.85 177.94-0.9553 - -
2006* 1634 2800 262.6 - - - - 4321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2006年数据为中国农业部、中国海关、USDA预测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原因在于该年度,我国大豆进口的壁垒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仅维持在3 %的低水平,增强了进口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同时也是转基因技术最发达、应用最广泛的国家。此外,巴西、阿根廷等土地密集型国家大豆的产量以及出口规模也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上述三国成为我国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但由于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产以及流通受到美国嘉吉、ADM等跨国公司的控制,因而,美国已经成为全球大豆生产、流通的主宰者,其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价格成为世界大豆贸易以及大豆价格变动的晴雨表。因而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豆的国际贸易将逐步演变为中美两国的博弈。
(二)、我国大豆大量进口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大豆需求之所以呈现出刚性增长,与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豆制品生产、需求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见表2)。
表2中国豆制品生产、需求表(万吨)
年度 豆 油 豆粕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国内消费量 产 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国内消费量
1996 123 144.5 6.1 217.8 596.3 360 2.4 953.9
1997 132.9 114.4 48.5 236 671.7 419.8 1.8 1089.7
1998 153.8 150 32 260 1002.3 140 0.7 1141.6
1999 184 113 4.9 284.6 1197.5 63.3 2.9 1257.9
2000 263 55.7 4.8 302 1505 10 11 1504
2001 321.8 20 4 334 1625 2 105 1522
2002 318 30 7 369.2 1867 0 100 1767
2003 508 210 1 721 2162 5 60 2106
2004 525 252 1.9 - 2387 5.5 65.7 -
2005 621 169.4-6.3 - 2870 20.3 55.3 -
2006 - 68.6 2.8 - - - - -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数据(FAS)2006年数据为中国农业部网站数据
大豆加工业尤其是大豆油脂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蛋白饲料需求的刚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豆需求量。
但是由于国产大豆的含油量相对于美洲大豆低(国产大豆干基含油率仅为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如加工10万吨大豆,大豆干基出油率每差1个百分点,其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因而使得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普遍倾向于使用进口大豆,进而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偏离了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进一步减弱了我国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掌握大豆生产、流通、消费渠道的粮油跨国公司也开始大举进入我国的油脂加工领域。目前,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四家公司在中国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通过参股或建立新厂的方式,已经拥有了我国40%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并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此外,跨国公司还在继续渗透到我国的大豆压榨领域,至2006年4月底,新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占到64家,可见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还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
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大豆压榨业,一方面,直接刺激了大豆尤其是进口大豆的需求;另一方面,本土大豆加工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走到了增加产能,以获得规模效益的老路。从而在两个方面刺激了我国大豆的需求。
二、中国大豆及竞争力及影响大豆生产因素分析
(一)、大豆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水平从1994年开始快速下降,并迅速达到很低的竞争力水平,而我国大豆出口总额在经历了快速下滑之后,尽管出口价格较高,但出口总额还是出现了较大的反弹,并使得我国近年来大豆的TC水平缓慢提高。这是由于我国大豆虽然整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特性逐步被国际市场所认同,出口额在逐渐加大。我国大豆TC水平降低主要是由大豆进口额快速增加导致的,因而提高我国大豆的自产率,对于提高我国大豆的TC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
1、我国大豆产量价格敏感性
价格是影响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大豆国内销售价格远远低于中国(在1998~2004年,中美两国大豆收获时的年平均价格分别是2.09元/千克和1.43元/千克,美国仅为中国的68%。)据此部分国际粮食专家甚至预言,我国的大豆生产将会在2010年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大豆的价格构成与美国大豆的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大豆生产规模很小,种植品种为需要人工除草的非转基因品种,因而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较高。据对黑龙江省拜泉县永勤乡民安村50户豆农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在计算生产盈亏时,很少考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例如,虽然黑龙江省大豆2006年收购价达到了近年来的新低,但豆农仍然认为自己处于盈利的状况。由于国际
市场当前的大豆价格已经接近于南美大豆的种植成本,因而,可以断定近期内价格水平并不会成为我国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因素。
2、国际大豆格局对我国大豆生产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这却没能使得我国获得国际大豆的主导低位,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大豆生产者的利益。目前大豆的格局不利于我国大豆的生产。
首先,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大豆期货市场,大豆交易价格受到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控制,并使得大豆的价格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价格的扭曲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套牢”了中国企业的进口权,增加了其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了我国豆农生产的不确定性。
其次,美国跨国企业通过向南美大豆主产国提供贷款、投资大豆产区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控制了南美大豆的销售,进而掌握了世界大豆的实际贸易权,加强了对大豆价格的控制力度,使得国产大豆在国际市场中更加被动。最后,国际粮油跨国公司通过收购或参股的形式,控制了我国50 %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并恶化了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这使得国内大豆加工产品的分摊固定成本增加,使得国内企业流通资金更加紧张,因而普遍使用流通成本更加低廉的进口大豆。而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困境,恰恰降低了跨国公司的收购费用,加速了国外粮油巨头的收购力度。在跨国公司实现了在中国大豆压榨市场的垄断地位之后,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强,降低了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交易费用,使得进口大豆的价格优势更加突出,并达到了其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利润以及销售国外大豆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垄断力量,对我国大豆生产影响巨大。我国应当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力度,以维护大豆加工行业和豆农的根本利益。
三、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利用
1、大豆品质优势:美国是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也是转基因大豆技术的持有国,因而极力倡导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欧盟、日本、韩国则相反,设置“绿色壁垒”阻止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在大豆生产大国中,只有中国实行完全的非转基因政策,因而国产大豆在取得原产地证书之后,在欧盟、日本、韩国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此外我国大豆蛋白质、异黄酮、膳食纤维含量以及质量也相对较高,是功能保健食品的绝佳原料,因而我国大豆有望在世界高端市场占据更高的份额,依靠高价来增加豆农的收益。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由于我国大豆混种、混收严重,农药残留问题较为突出,因而阻碍了我国大豆出口量的增加,要实现我国大豆的品质优势我国只有加大绿色大豆以及有机大豆的生产规模,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将我国大豆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大豆蛋白质以及功能性成分上,才能进一步的增强我国大豆的品质优势,使我国大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并促经我国大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附加值进入国际市场。
2、地理区位优势:我国的东北地区是国产大豆的主产区,其产量在全国的比例高达66 %。同时我国东北也处于东北亚大豆消费的地理区位的核心地带,因而相对于美洲大豆来讲,我国大豆具有运输及时、运费低廉的优势。东北亚地区对非转基因大豆产品的认知度较高,同时该地区的居民具有食用豆制品的习惯,日
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每年大豆消费量在900万吨左右,基本依靠进口。因而我国只有通过加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宣传,逐步占据该地区的高端大豆市场,才能逐步培育我国大豆、以及大豆产品的竞争力水平。
3、种质资源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大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大豆类植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比例的93 %。如此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我国大豆科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大豆育种技术的突破,进而取得技术领先的优势,使我国成为大豆标准的制定国。然而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做好大豆种质资源的普查与保护工作,防止国外的科研单位非法获得我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基因信息以及指纹图谱等信息。
四、大豆贸易的对策分析
中国的大豆产品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在今后的几年内,随着豆油、豆粕需求的增长,我国大豆进口还将呈现出继续上升的态势,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压榨领域的垄断势力也将得到巩固。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加大非转基因大豆的研发和生产,努力打造我国的绿色大豆品牌,开拓国内和国外的大豆蛋白市场,在差异化市场中寻找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绿箱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并落实大豆生产的补贴支持政策;加强农业保险力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以及建立健全大豆现代物流体系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提高中国大豆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在抓好国内生产的同时,我国还应加大大连大豆交易市场的影响力,鼓励国内企业打入到大豆贸易的国际链条,逐步实现对该链条的控制,维护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的利益
另外,其实中国大豆最大的优势是非转基因。要发展我国大豆的对外贸易,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做大做足非转基因文章。
(1)进一步加大对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保护。支持大豆科研开发,培育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出台政策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减少流通环节,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以科技创新带动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大豆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世界科技制高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大豆深加工上狠下工夫。
(3)创立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发展我国大豆的对外贸易,要靠非转基因这一品牌确立自己在世界大豆品种中的地位,开拓国际市场
(4)建立、健全大豆行业协会组织。大豆产业涉及农业、商业、加工业多部门利益,很有必要组建行业性协会,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贸易等环节上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马述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出口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3(4)
[2]《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课题组:昂贵的代价—我国大豆产
业发展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2002(10)
[3]李志强:调整战略思想,重振我国大豆产业[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9)
[4]张照新:中国大豆市场与贸易分析[J].农业展望,2006(6)。
第二篇:我国稀土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稀土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稀土内含有多种稀有金属。无论工业用途和战略用途都十分重要,稀土是我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稀土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是长期的大量出口和不合理保护,导致我国的稀土资源只能维持20年的战略储备,如此重要的资源必然需要我们加以重点保护,本文仅从表面前议稀土资源及我国稀土资源的保护。
关键字:稀土 工业 资源保护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稀土资源,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
元素切相关的两个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Rare Earth)。简称稀土(RE或R)。稀土资源较为稀少,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也集中在几个国家: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马来西亚,埃及,巴西。其中中国是是世界稀土资源第一大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量约6588万吨。我国稀土资源不但储量丰富,而且还具有矿种和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位及矿点分布合理等优势。目前稀土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主要靠中国出口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国,稀土作为许多重大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美国几乎都需从中
国进口。
稀土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稀土资源在石油化,冶金,军事,农业方面都有重要的用途,对于新材料的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长期对稀土资源的出口,以及开发上存在的不合理,导致稀土资源损失严重,对于这样一种能带来技术革命的资源,我国加强对其的保护及战略性储备,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的一句名言。然而,在发达国家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有所行动的时候,稀土在中国更多只被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中国稀土占据着几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世界的96%;出口量世界第一,中国产量的60%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国际贸易的63%以上,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年生产能力20万吨,超过世界年需求量的一倍。而中国的大方,造就了一些国家的贪婪。以制
造业和电子工业起家的日本、韩国自身资源短缺,对稀土的依赖不言而喻。中国出口量的近70%都去了这两个国家。至于稀土储量世界第二的美国,早早便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钼的生产也已停止,转而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西欧国家储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爱本国稀土资源,也是我国稀土重要用户。发达国家的贪婪表现在,除了生产所需,它们不但通过政府拨款超额购进,存储在各自国家的仓库中——这种做法,日美韩等国行之有年;除了购买,还通过投资等方式规避中国法律,参与稀土开发,行公开掠夺之实。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稀
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我们稀土储量的三分之二已经流失。
美、俄以及一些是有稀土资源的欧洲国家都早已经封矿,均为从中国进口稀土。日本已经囤积中国稀土足够其国内使用三十年,掌握稀土国际定价权。面对这种形式,我国停止了稀土的出口,并对稀土资源进行了战略储备。并实施联合监管机制2010年8月10日上午,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共同规范我国稀土开发经营秩序,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协调发展。因此,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永州市、郴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清远市、梅州市、韶关市、揭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贺州市、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15市政府经磋商,决定共同对区域内稀土矿产开发采取联合监管行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书面发言中强调,我们要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升对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开展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打胜我国稀土保卫战的决心与
信心。
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联席会议第一任主席市、广东省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说,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充分表明了我国对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视和进一步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决心,对地方资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
用。
面对中国的稀土限卖令,“中国对西方发动稀土战”的论调就在西方满天飞。稀土这种分布在世界多国的资源,被描述成中国要挟他国的“独门武器”。德国《每日镜报》援引一名德国经济界驻京代表的话说,中国人玩稀土就像当年欧佩克玩石油一样;美国《新闻周刊》则称,稀土是高悬于中国贸易伙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国针对应针对的摆出强硬的姿态,一方面减少对外的供应,一方面加强本国的管理,同时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减少稀土资源的浪费,这样能使稀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强稀土资源开发的整和力度,关闭一些没有科技含量,开发环境较差的稀土矿点.保障我国的稀土资源得到保护和充分利用.保护稀土,人人有责.不仅国家需要加强稀土的保护,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了
解,增强保护意识,也可以投身于稀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好现在的资源,就是在造
福子孙后代.我国稀土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的稀土资源大国,储量位列第一,此外,产品的供应量也占到全球需求量的85%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稀土出口国。既然我国是一个稀土资源大国,同时也是稀土的出口大国,但是我们并没有出口价格上的优势,平均每顿的单价只是法国的三分之
一、日本的四分之一,正也说明我们在稀土贸易中缺乏市场势力和定价权。类比石油充裕的中东国家,同样是资源充裕型社会,中东国家能够将石油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石油出口获得大量财富,而我国却空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却卖得个“白菜价”,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稀土出口的低价呢?这里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1、稀土行业门槛低、易进入。据了解,生产1吨中钇富铕矿,需要大概4.4吨硫铵,2.2吨碳铵和0.4吨硫酸,硫铵、碳铵和硫酸的市场价分别为920元/吨、580元/吨和660元/吨,再加上浸析池土地费、土建费及其他制造和间接税费等,总成本约3万元/吨。成本低廉成为导致稀土产业门槛低的原因之一。正因为稀土行业易进入并且有利可图,因此在这一行业中汇集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
2、稀土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下。稀土是一门技术含量极高的产业,从采矿、选矿、初步冶炼、深加工到终端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而我国出口产品却主要以中低端的原矿为主,这恰恰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稀土资源匮乏,国内80%的需求都是从中国进口,但是日本却是一个稀土出口大国,出口的是经过深加工后的应用品,并且平均每吨的单价是我国的4倍。这与日本高效的提炼加工技术是分不开的。我国技术低下一方面是基数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涌入稀土行业,无暇进行技术研发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3、稀土行业价格战激烈。2003年我国稀土总体生产能力就已经达到近13万吨,同时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同期的世界需求仅为9万吨,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却下降了。因为只要价格能够大于企业的边际成本,企业都是有利可图的。而获取利润首先就需要销售量的保障,为了抢占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势必会进一步降低价格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生存。因此最后的均衡反而是收益更低的降价,这样双方就陷入了“囚徒困境”。
四、对策分析
面对稀土资源低价出售这一困境,国家也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提高稀土产品出口价格。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口配额的管理和发放。从2004年开始,稀土的出口配额管理的发放条件更加严格,对注册资本、出口量的要求标准
更高,同时也取消了稀土的出口退税,进一步控制出口量。从供求角度来看,政府此举减少了稀土产品的国际供给,供给曲线左移,提高了均衡价格。
但是,实际中我们发现,这一措施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没有从根本上限制稀土的外流。这是因为尽管稀土出口配额减少了,但是没有限制深加工产品,因此部分外资企业直接在华设厂,在中国境内完成加工。另外,大量中小企业的滥采、走私也导致了出口配额效果的下降。因此,对于稀土资源的保护,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多管齐下采用全面系统的对策,在此我联系国际经济学及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整合稀土行业,形成利益集团抗衡国外。我国在稀土市场定价权的丧失与国内稀土行业“各自为王”的情况时分不开的。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势必会导致集体行动的不一致。整合全行业不仅仅提高了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势力,同时根据克鲁格曼的看法,这也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行业平均成本。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淘汰技术不合格、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建立稀土行业协会,使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同甘苦,共进退”,正所谓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这样一个利益集合体,我们在国际市场将更有势力和定价权。
2、引进、培养人才,提高技术水平。技术的限制导致我们不能有效的利用稀土矿产,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缺乏深加工技术也是我们没有话语权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将产品结构从中低端提升到高端。这也要求我们在能够整合行业的基础上,投入资金来引进或培养人才。
3、加大调控力度,保证政策的落实。稀土资源的保护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在出口配额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同时选择征收相关资源税和关税,进一步控制出口。政策的制定和发布是一方面,另外也需要政策的落实和效果。因此,我们还应该加强监管,避免官商勾结和个体的私采滥采行为,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奖优罚劣。
4、正确对待稀土贸易的理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稀土产业更着眼于“卖出去”,而国外更着眼于“如何用”。稀土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稀土应用的辐射作用上,且其具有“用量小、作用大”的特点,所以“应用稀土”可以获得比稀土产品本身价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应用才能充分发挥稀土的自身作用,也只有应用才能带动整个稀土产业链的提升。因此我国要改变靠贱卖稀土初级产品获取利益的理念,以“应用为王”为理念才能帮助我们找出一条稀土贸易的康庄大道。
第三篇:我国技术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技术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逐渐增多。但从微观来看,我国技术贸易在结构、层次、创新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技术贸易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有: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提供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近年来,我国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非凡是技术进口为促进中国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国际技术贸易活动规则缺乏了解和深入分析
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致使近些年高新技术类无形资产流失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许多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非凡性、复杂性和程序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技术贸易中束手无策,屡屡吃亏。此外,在签订技术贸易合同时,只重视有关技术价格确定、技术资料交付、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考核与验收、技术服务与咨询、保密责任等所谓“软条款”的内容,极大地损害了我方的利益。
2.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技术进口远远多于技术出口,而且,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占80%以上,软件技术占的比重较小。出现的结果是引进的技术很多,但真正奏效和起作用的技术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当前引进的技术为国内急需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经济建设服务,造成一些资金的浪费和技术的搁浅。
3.技术引进与输出的层次较低,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技术的贸易额逐步增大.但这些技术还远跟不上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世界高精尖技术相比,我国的所谓高新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技术贸易的层次相对较低。
4.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不足
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只重视对技术、设备等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引进技术的改进、研发与创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尚有4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缺乏技术开发活动。而且,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
发人员投入不合理。
二、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战略
1.建立健全合理的技术引进和输出机制
技术引进机制。技术引进是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是技术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建立合理的技术引进机制的具体措施有:扩大技术进口的规模,使先进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进口不断增加;以技术密集型战略产业技术为进口重点,实施向战略产业倾斜的技术进口战略;优化技术进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治理等软件技术的比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投资、金融、税收和外汇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技术进口宏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区的“窗口”作用,通过这些地区大力引进技术或提供技术信息.然后向资源丰富的内地辐射和传播等。
技术输出机制。技术输出是技术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技术输出机制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和以高技术为基础的软件技术的出口;制定促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技术出口信贷和风险基金以提供技术出口保障;加强技工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同需求,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亚太和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加强政府治理,重视知识产权,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密,采取经济手段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护和促进技术产品的出口等。
2.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贸之路
高科技含量增大是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手段。要使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技术含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出口发展很快,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技术贸易的能力和条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选择和消化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我国在技术出口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所提高。我国出口的技术和成套设备,如机电产品、重工业和轻纺织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技术贸易中仍然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科技含量以进军国际技术贸易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新技术贸易的发展来促进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因此,我国有必要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和高新技术区建立一批高新技术贸易城,形成集高新技术信息交流、博览、贸易、开发及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高新技术产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库,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和贸易;了解、引进、吸收国内外高技术成果并带动以高新技术贸易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信息、商品、通信、劳务等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
3.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直接关系到对所引进技术的应用和横向扩展,这是目前
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应作如下考虑:在资金安排上,把消化吸收作为技术贸易投资的重点,从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出一定的倾斜,搞好行业规划以及引进项目的布局;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合理合法的研究和推广,适当保护本国企业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还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只有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没有技术的创新,技术水平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不能领先于世界。要建立合理的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加强科学与技术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系统化。加强开发与创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高科技并促使其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技术贸易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应对国际技术贸易日趋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4.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治理,完善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
随着国际技术贸易在政府间进行的比例增大及我国在技术贸易宏观治理方面问题的突出,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治理和改善技术贸易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使我国的技术贸易纳入全面法制化治理的轨道,为发展技术进出口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其次,应抓好重大技术贸易项目的内外协调与治理,对引进的技术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做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非凡要杜绝一些企业对同一技术进出口竞相压价以及一些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泄密的不正常现象;再次,要加强信息引导,收集和传递技术进出口的重大信息,使开发和引进有的放矢,为技术贸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三、总结
面对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的技术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长远来看,能否顺利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最大程度地参与并享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取决于我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技术贸易的最佳效益。只有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才能重新配臵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未来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的位臵,逐步实现向技术贸易大国和强国目标的跨越。
08工管一班 孙雅琴学号:2008021053
第四篇: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据新华社信息哈尔滨10月13日电(记者高淑华 王建威)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似乎正在应验,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国家应关注大豆产业战略安全,尽快采取有力措施。
--国内大豆加工业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据了解,目前已进入我国市场美国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美国邦基公司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美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新加坡来宝集团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说,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告诉记者,现在我国大豆产业的外来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他们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这些跨国粮商在我国大豆加工业或独资或参股经营,参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豆企业不可能因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而做大做强。
目前,外资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控盘使行业产能远超需求,加工设备一半闲置。由外资控制的大型油脂企业,正迅速挤占市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锐减,利润总额从2003年的21.8亿元减到2004年的3.7亿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行业的低成本扩张还在继续,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国公司已纷纷向黑龙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资合作信息,有的提出合作条件是九三油脂要把在大豆产区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分离出去。一旦九三油脂与之合作,我国大豆市场90%以上都将受制于国外。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企业加工进口大豆具有仓储成本低、批量大、信用证结算、质量均
一、运距短等优势,而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却有以下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成本高。在大豆产区黑龙江,企业要达产,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大豆,按现行贷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吨大豆约需支付银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国产大豆200万吨,仅原料收购每年就需要40多亿元。
二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收储成本高。在国内收购大豆,需面对千家万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储存等费用,每收购一吨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元。在沿海,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国大豆产业竞争的起跑线在沿海,黑龙江大豆运到沿海地区每吨要增加约70元的运输成本。
同时,企业目前收购国产大豆还面临税收难题。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进项税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在黑龙江收购大豆半径一般是200公里,多数农民只能通过粮食经销商把大豆交到工厂。但税务部门不能把粮商视为“农民”,企业若上门收购面对千家万户成本太高,若收粮商的大豆则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还有偷税嫌疑。在沿海,进口大豆增值税发票一船一张,非常方便。这样,谁还愿意加工国产大豆呢?
--“洋大豆”打压国产大豆 部分豆农弃种大豆
黑龙江省农委有关人员介绍,由于种大豆比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豆农弃种大豆的现象。据了解,由于豆价伤农,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部分农民已陆续改种玉米、水稻,但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有近2000万亩的大豆种植面积没有替代作物,这里的40余万户豆农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所控,不仅会使上游种植业遭受严重打击,还将让下游养殖业难逃噩运。豆粕为养殖业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畜牧业也将受制于人。届时,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
--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应自主沉浮
大豆加工业作为我国大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上游4000多万豆农的利益,关系大豆产业链上1亿多名从业人员的生计,还关系到我国粮食战略安全。为此,大豆主产区干部、农民、大豆加工企业和有关专家一致呼吁,我国大豆产业应自主沉浮,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首先,有关部门应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考虑,加强宏观调控,联合制定国家大豆产业振兴战略,将大豆加工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从国家战略规划、产业政策上,重新调整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重点。同时加强对进口大豆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切实维护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和豆农的利益。
其次,尽快成立涵盖大豆种植、加工、流通、进出口贸易在内的非盈利性的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改变我国大豆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提高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话语权。
第三,加快出台反垄断法,全面评估外资垄断对就业、市场和产业安全的影响。完善外资并购政策,由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外商并购投资项目导向政策和核准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机制,严格大豆压榨项目的审批。同时,限制跨国粮商进入期货市场。
第四,建立对外联合采购机制。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豆采购同盟,调控大豆进口数量、节奏和价格;对进口大豆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
第五,出台政策鼓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可按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比例确定其进口总量,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政策。同时,对中小粮商交到加工企业的粮食视为农民销售,允许企业抵扣进项税。
第六,实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支持政策,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充分发挥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与高蛋白质优势,采取产品差别战略,从生产者补贴、市场价格等方面支持国内大豆生产。
第五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经济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做了巨大的显著的贡献。但是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显露出来一些重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解决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列举了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我国加工贸易 面临的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一、加工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1. 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
我国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于1978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通过业务外包、贴牌生产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规模地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1996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据统计,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6 905.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5.3%。其中出口4 165亿美元,增长了27%;进口2 740亿美元,增长了23.6%。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除了初级产品外,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势化趋势十分明显。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存在问题
1.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国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9%和11.9%,但是一般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仅分别为7.7%和6.8%,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而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9.5%和26.9%,使加工贸易在出口与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从4.8%分别上升到56.9%和44.4%。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是我国进出口额不断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其数量的扩张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外贸依存度的增长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为正相关,过高的的外贸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便,例如我国经济受制于
国际市场的变化、贸易摩擦等。
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发展不平衡,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大。据统计,2004年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70%。此外,虽然我国的制造业结构有所升级,加工贸易所涉及的产业层次逐步提高,但从国际分工层次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国内企业多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鞋帽等的加工环节。而技术水平高及附加值高的设计、营销、面料等生产环节,几乎都被外商所掌握。我国企业所从事的机电、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环节,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如在微型计算机制造业上,我国企业主要从事鼠标、键盘等简单零部件的生产和整机组装环节,而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CPU和高速内存等核心零部件,则由外资企业生产。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1998年为52.4%,2005年为52%,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25.4%,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60.4%。另据统计,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中,约有85%使用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很多企业采取了贴牌生产,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
2. 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O年,制造业的生产设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24.6%。此外,制造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也非常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高级技工只占产业工人的3 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40%。中国知识产权局2005年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000家,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高技术领域也只是涉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贸易利益,制约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3. 加工贸易的政策不够完善。
(1)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
(2)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
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
(3)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4)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
4. 区域发展不平衡。
向中西部梯度快速转移时机尚不成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托海港,凭借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使加工贸易得到优先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出现了新的局面。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了我国。我国沿海城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加工贸易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和加工贸易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开始向中西部或加工贸易尚不发达区域转移。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比较落后、物流效率比较低、人力资源较贫乏、营商环境不够好等多方面因素,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梯度转移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三、加工贸易的对策
1. 利用转变外资的方式,提高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
据前所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就会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就会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为此,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要培育像中兴公司那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只有拥有更多这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才能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 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我国要提升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转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向我国投资,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其投资于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环节;鼓励外商在我国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通过与其合作,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鼓励性、扶持性政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制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为跨国公司加工贸易配套的各类企业,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关联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对加工贸易所需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
3. 努力完善加工贸易的政策。
完善、理顺加工贸易政策是实现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性因素。政府部门应通过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的调整,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来引导推动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应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将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及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带动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与升级;针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以及国内采购原材料退税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修订、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程序,以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4. 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要把握新政策带来的机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只是极少数发达地区,即使在这些“饱和”区域,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必须创新观念,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合理布置加工贸易,依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可以按比较优势,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可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京津唐地区根据技术知识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资源产品、农产品和优势工业品,首先在硬件上,要加快当地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湖北具有长江这~黄金水道,现在的加工贸易运输基本依靠的是集装箱运输,沿江口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要加速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从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看,中部地区不到东部地区的50%,西部地区不到东部地区的1/3。高速公路犹如经济的大动脉,血管通畅,活力就强,血管堵塞,活力就弱。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中要特别注意投资于道路交通设施,既要政府投资,也多吸引企业投资。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了,加工贸易发展自然会加快。其次在软环境上,要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水平,提高大通关效率,实施贸易便利化。现代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对海关监管、通关时效要求很高,特别是一些IT产品,以小时计算,基本是“订单电子化、物流即时化、通关快速化”。再次管理方式可以到东部地区取经,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加工贸易审批工作,尽快实现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转变。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加工贸易系统联网,实现电子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口岸通关相关的部门,包括商务、海关、检验检疫、交通委、港务局、开发区、保税区等,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最后在发展模式上。依托主要城市和开发区集中区域发展,总结和吸取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和教训,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不可能遍地开花,可以首先选择在工业基础条件好、人力资源充足的重点城市,产业配套条件好的一些产业发展,对优势明显的城市发展加工贸易实施入区“圈养”的方式。
[1] 宋志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5(8)
[2] 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
理出版社,2006.[3] 孙文杰 王岩: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转型升级《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年第17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