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http://china.toocle.com 2010年08月04日09:48 《中国发展观察》
生意社08月04日讯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与产业选择
我们这里所讲的京津冀,主要是指京津冀都市圈,该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区域经济核心所在,是未来中国北方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依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此外,河北省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作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京津冀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做大做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京津冀可实现对接合作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考虑到京津冀地区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可在以下“十大产业”展开:
(一)新能源。2009年,北京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批企业和研发机构。而天津新能源产业保持了40%以上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又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级新能源企业,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在风力发电、绿色储能、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很有竞争力。2009年,河北提出“建成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强省,在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目前已建成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重要制造基地。
可见,京津冀地区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明显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北京具有技术、人
才、机构和市场优势,应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研发。天津具有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研发与成果转化。河北可以发挥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及相关设备制造。
(二)新材料。北京承担国家新材料领域计划项目占全部项目的40%-50%,已成为我国新材料研发中心,目前在新型半导体、人工晶体、稀土永磁、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天津在硅材料、钛材料和氟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河北省已建成河北邯郸、唐山等产业基地,形成了以特种陶瓷、光电、化工、纺织、医药、金属、建筑等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
京津冀三地新材料产业可以共同发展具有互补性的领域为合作主线,整合现有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利用京津已具备的领先技术成果和津冀已有的工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特色和规模化,抢占国内重要位置,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三)电子信息产业。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世代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六大领域。天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中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产业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河北建成了廊坊、保定、石家庄、秦皇岛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已初具规模,全省27家重点企业进入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可见,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着重于研发与转化和联合制造。北京突出研发中心地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津冀两地可充分利用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积极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研发转化基地,并进行大规模产品生产,完善整个产业链条。
(四)软件产业。北京的软件产业规模、软件人才数量、重点软件企业数量分别占据中国软件产业总量的20%、20%和24%,2009年北京软件产品收入77.8亿元。天津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华苑软件园为主,泰达、空港及东丽软件园为辅的特色软件产业发展格局。河北已累计认定软件企业258家,登记软件产品1505个,认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52家。2009年软件产品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49.5%。
而且,京津冀软件产业的合作大于竞争。天津与北京已建立了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简称京津软共体),河北虽然软件业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对应用软件技术及产品的需求较大,可积极加入京津软共体,成为京津软共体合作与服务的主要对象。
(五)生物医药。北京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和疫苗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初步具备发展产业空间集聚的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新平台落户北京,每年诞生40%的生物医药成果。天津目前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产业化基地及众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河北已建立起包括药品、药材、药械生产、医药经销与服务在内的医药产业体系,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在全国地位突出。
可见,京津冀地区在生物医药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河北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北
京和天津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三地应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开展在中药现代化、化学合成药和医药生物技术三个领域中的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六)生物育种。北京已经启动了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正在重点开展小麦、玉米、蔬菜等新品种的选育,已培育出抗旱玉米、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等一批新成果。天津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实施了100多个技术推广工程,建立了320个科技示范基地,农作物良种率达94%,畜禽良种率达到90%。河北将主要力量集中在粮、棉、油农作物和果蔬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等方面。
河北作为京津冀地区农业大省,面临产品结构失调、产品竞争力较弱、农业发展资源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三地应加强合作,加大京津两地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与应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节能环保。北京节能环保企业已超过1600多家,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降低5.57%,万元GDP水耗降低8.12%。天津正在建设6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初步形成5种循环经济模式。2009年天津万元GDP能耗为0.8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03%,“十一五”以来累计下降20.1%。河北作为京津冀地区重工业大省,近年来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降低5.02%。
京津冀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理应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省市做出表率。因此,首先要对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要求能耗多、排污大的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共生组合,推进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大发展。
(八)电动汽车。北京电动汽车产业重点建设“一园、两公司”。“一园”指北京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两公司”是指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以电动车辆研究中心为龙头,优化和集成汽车、发动机、电池、电机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已形成混合动力公交车、家庭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多品种竞争优势。
京津冀地区应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依托北京和天津的研发资源优势,搭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平台,推进汽车关键系统研发,同时依托区域内整车企业,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研制及产业化,并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建设,形成产业链。
(九)现代制造业。根据“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北京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新材料产业、都市工业(重点在于食品饮料业、服装纺织业、包装印刷业、文体用品业、工艺美术等几个行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天津以滨海新区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重点发展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冶金、航空航天等产业。河北制造业重点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业、食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
可见,京津冀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应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和加强分工协作,北京应以新技术研发为重点,力求占据行业和产品的高端,天津应以滨海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现代制造
业研发转化基地,河北应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建设规模化生产及配套设施生产基地,三地共同打造、完善梯次结构产业链条。
(十)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
1.现代物流。2008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7%。北京将利用3年时间重点打造5大物流基地(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房山良乡、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力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都市物流体系。2007年,天津物流业增加值425亿元,相继推出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等12个重点物流示范区。河北物流业将着力打造“一带两通道”格局,即“环京津物流产业带”、“冀东物流通道”和“冀中南物流通道”。
发展京津冀物流产业要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公路和铁路枢纽和滨海新区天津港的海运优势,加快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同时三地要积极携手推进一体化公路交通、铁路体系建设。
2.金融业。北京坐拥“一行、一局、三会”(央行、外汇管理局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3家政策性银行、8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总部,集中了60%的中国银行业务,80%的货币资金调动总量,70%的保险业务。天津目前拥有15家内资银行、15家外资银行、13家保险公司、两家证券公司和两家信托公司,正在形成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十一五”规划又鼓励滨海新区发展离岸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等业务。
京津冀地区应共同打造北方的金融中心,北京发展定位为金融决策和调控中心。天津金融业可致力于建设面向港口经济和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河北的金融机构设置和集中程度相对较弱,要发挥区域金融带来的辐射作用,配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旅游业。首都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传统旅游景点,还有31个奥运场馆组成的“后奥运游”资源。同时,北京的文化休闲、教育旅游资源等也十分丰富。外国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及工业产业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天津的特色。河北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全省拥有各类旅游景区500多处。
京津冀旅游业发展应整合各地旅游资源,突出各地特色优势,全局规划、合理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以互利共赢的协作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来看,北京应突出政治、历史旅游,天津应突出特色、民俗旅游,河北应突出自然风光旅游。此外,三地旅游企业间应加强合作与宣传,做大做强区域旅游品牌。
4.会展业。北京已经具备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重要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国际排名已经从10年前的全球第24位进入“十强”。天津会展业虽然起步晚,发展较慢,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未形成品牌展会,但目前已有80余家注册会展公司。河北的会展业集中于石家庄和廊坊两个城市。2008年,石家庄市共办展会61次,但多数规模较小。廊坊2007年举办各类大型会展86个,同比增长30%,其中大型会展占总数的50%以上。
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政府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并在提供硬件设施、城市配套服务等方面多做工作;区域内部应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
主品牌的展览会;会展企业间应加大合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5.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将近1000亿,占全市生产总值7.6%。北京已分两批确认21个文化创意产业区,涵盖了9个行业,覆盖全市13个区县。天津文化产业布局将按照“四带多点”的框架展开,即开发建设中心城区都市、滨海新区开放型海洋、北部山区休闲旅游、周边区县民俗等文化产业带。
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以京津两地现有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多个垂直关联型产业集群,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同时各个产业集群间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集聚区品牌。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京津冀都市圈在“十二五”期间,只有把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找准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链,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以使京津冀都市圈在环渤海区域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应在以下方面用力:
第一,加大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相互合作。京津冀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优势不同,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三地之间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尚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大大削弱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各地区应积极整合资源、分工合作,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并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遵循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错位发展的原则。目前京津冀各地区部分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各地竞相发展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并加大内部竞争。因此区域产业发展应注意部门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的发展。
第四,注重掌握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竞争逐渐前移到原始创新阶段。基于对“微笑曲线”的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应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地。
第二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首先,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在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其次,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到25%—30%。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不但没有减少对生物技术研发的资助,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10年间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
第四,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纳米领域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一揽子计划中强调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科技支撑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实施重大专项。调整并加快实施了一批需求迫切、基础较好、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在安排重点任务时,充分考虑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大批专项成果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结合十大产业振兴的科技需求,调整科技发展计划,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了“高速铁路装备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相继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规模化应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释放了多年技术创新成果积蓄的能量,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努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广泛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五是加大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 法的实施,将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信贷担保、集约债券等措施,努力推进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深入推动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新能源产业。我国幅员辽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核能的关键元素具有一定的储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要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生态安全的绿色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
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智能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展迅速,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材料和制造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我国关键材料和重大装备的整体水平,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
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积累。因此,一定要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带动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由于投资热情高、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阶段性的“阻塞”和前端技术配套性的“过剩”现象。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着手,打通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成为新一轮产 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国家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科技教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部崛起,科技教育支撑十分关键。
一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轮训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五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解决好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问题;
六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刘延东强调,要抓紧组织实施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刘延东强调,办好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关系教育和社会公平,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系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一是要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任教。
二是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补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让学生健康安全,让家长安心放心。要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让优质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广东西联合办学。五是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在宁夏大学考察时,刘延东要求,高校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布局,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三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医药
由生命科学推动的医药产业,包括新药物研发、先进医疗设备制造、干细胞研究领域。新材料
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生物产业
包括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新能源产业
包括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电技术装备制造、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 体系建设、生物质能利用。新材料产业
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包括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及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研发产业化。农业和生物育种
包括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设计育种和动植物种质中优异基因资源利用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数字虚拟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应用技术。
第四篇: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又是新兴性和战略性的有机统一,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也成为了全国各地谋求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长沙推进“五化一率先”战略的重要基础。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对于科学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结合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及特点,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对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初步测算,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根据国家和省内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长沙选择了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信息网络技术等七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高端制造产业包括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精密数控装备产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输变电装备制造产业等。新材料产业包括新能源材料产业、先进复合材料产业、金属新材料产业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太阳能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化、节能产业、环保产业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应用等。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制药产业、医疗及制药设备制造业、生物育种业、生物农资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创意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信息网络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产业、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
二、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778.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1%。数据表明,长沙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水平上具有大力培育和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也具备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1、高端制造。一是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制造。2010年,长沙拥有规模以上工程机械及其配套企业92家,主要包括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铁轨道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市首个产值过千亿集群,是长沙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增加值371.2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6.1%。二是精密数控装备制造。2010年,长沙拥有规模以上精密数控装备制造企业37家,主要包括长沙机床厂、中大创远数控装备、宇环同心数控机床、金岭机床等精密数控装备制造企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增加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50.6%。三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2010年,长沙拥有规模以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企业3家,主要包括中航飞机起落架、五七一二等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企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加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四是输变电装备制造。2010年,长沙拥有规模以上输变电装备制造企业52家,主要包括长高高压开关、长缆电缆附件等输变电装备制造企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增加值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2、新能源汽车。目前,长沙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比亚迪汽车项目正在建设阶段,比亚迪将在长沙建立一个年产5000台B6、B9纯电动大巴和10000台底盘的新能源汽车基地。长沙汽车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长沙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112家,主要包括北汽福田、长丰汽车、博世汽车、同心实业、陕汽集团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其中博世集团是全球第二大汽车技术供应商,主要生产汽车部件。2010年长沙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增加值6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3、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集群是长沙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主要包括晟通科技、金龙国际铜业、新振升集团、湘江涂料、海利等新材料制造企业。2010年,新材料产业企业24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6.91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增加值1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4、文化创意产业。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保持领先,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近年来,长沙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了全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造就了“出版相军”、“影视相军”、“动漫相军”等美誉,涌现出了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一批主业明确、核心突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2010年,长沙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56213个,其中法人单位5640家,个体工商户50573户,实现增加值达4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0.0%,占据全省文化产业半壁江山。从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等产业,初步测算,2010年共实现增加值90.15亿元。
5、生物产业。长沙拥有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九芝堂等老字号生物医药企业。2010年,长沙拥有九芝堂、泰尔制药、绿之韵生物工程等生物医药企业6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增加值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6、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一是太阳能产业。2010年,长沙拥有以红太阳新能源(中国电子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太阳能制造企业2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5亿元,为上年的2.2倍;实现增加值20.64亿元,为上年的2.1倍。二是智能电网产业。2010年,长沙拥有以威胜电子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智能电网制造企业1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3.0%;实现增加值9.21亿元,比上年增长39.0%。三是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长沙拥有规模以上节能环保工业企业3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实现增加值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
7、信息网络技术产业。信息网络技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0年,长沙拥有蓝思科技、长城信息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6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实现增加值38.4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拥有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企业8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2亿元,比上年增长5.0%。
三、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的位置
1、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多。在入选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中,长沙共有74家企业入选,占到全省总数的62.2%。其中,文化创意(9家)和节能环保(14家)企业全部在长沙,高端制造类长沙有13家(全省22家),新材料类有12家(全省20家),生物类15家(全省25家),新能源类6家(全省16家),信息类5家(全省13家)。在长沙入选企业中,目前规模最大、发展状况最好的无疑是装备制造业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两家企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均超过400亿元,装备制造业已经呈现出骨干企业引领产业的格局。
2、园区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从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基地)布局来看,长沙共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基地)16个,占湖南省总园区数的29%。按照产业分布,包括高端制造、文化创意、生物、信息网络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各3个;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基地)各2个;新材料产业园区1个。其中长沙航空产业园,长沙新材料产业园等8个园区位于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长沙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和长沙信息产业园等2个园区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近年来,长沙园区工业实现了集聚发展,目前有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共有9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目前,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数控精密机床、电力和电站设备等为特色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以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现代中成药、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智能仪表制造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太阳能光伏产业、环保设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为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为主导,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点的新型产业格局。2010年,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更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契机,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全年园区专利授权453件,并获得4项国家与省级科技进步奖,创新能力有显著提升。
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占据优势。在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规划中,长沙共有19项高端制造、17项新材料、21项文化创意、49项生物产业、12项新能源、18项信息产业、26项节能环保,共计162项重点项目入选,在全省483个重点项目中占33.5%,其中全市共有30个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在全省84个超10亿元项目中占35.7%,具有绝对优势。在全省确定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3236亿元,全市计划总投资为1031亿元,占全省计划投资总规模的31.9%。由此可见,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在省内项目中占据优势,发展后劲较强。
四、长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竞争力,同时拥有科技、人才、发展机遇等方面的优势,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部分领域具有较强基础,龙头产业带动能力较强
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高端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其中高端制造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总体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前三位,产业集群发展已过千亿元。近年来长沙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迅猛扩大,工程机械产业已经大致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甚至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支柱产业的基础与条件。文化创意领域基本形成了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娱乐等4大优势板块,湖南卫视、快乐购等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原创动漫产业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2、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长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而长株潭城市群先后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城市试点。一方面,先行先试、突出创新的改革思路让长沙具有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较大自主性也有利于全市增强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央有关部委对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工信部专门出台了《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科技部也将重点支持长株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此外,湖南省将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出资,发起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这些基金将根植长沙,辐射长株潭城市群。
站在国际的视角上,世界市场格局与产业分工面临重大调整,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这正为我国抢占新兴市场,拓展战略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站在国内的视角上,我国正处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生产经营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对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产品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与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对于文化创意、信息网络技术与产业、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将随之上扬。
3、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研究开发能力突出
科教人才储备与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必要条件,长沙在这两个领域中都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科教人才方面,长沙共拥有高等学校48所,其中4所进入211工程,3所进入985工程,两院院士40余名,各类科研机构300余家。近年来,高素质人才数量增速较快,201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0.83万人,在校硕士研究生3.75万人,在校博士研究生8863人;硕士毕业生9521人,博士毕业生1411人。科技创新方面,新材料领域的中南大学碳/碳复合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的浏阳生物医药基地和景达生物国家血液制品实验室,现代生物农业的隆平园地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信息网络技术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机等科研成果水平世界领先。与此同时,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在稳步提升,逐渐形成了从高端研发、应用开发到产品工程化的技术创新体系。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0%。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194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其中三一重工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威胜电子等45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五强集团等14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五、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发展机遇,较强的集聚特征和明显的创新优势,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1、优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
工程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存在“技术空心化”问题,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工程机械企业掌握的核心专利数量与国外差距较大,液压件、高性能刀具等关键零部件等本地配套率不高,需要从省外、国外采购。作为全市工程机械主导产品的移动式起重机,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约16230项专利,其中Liebherr、Manitowac 和Terex这3家公司占据了全球移动式起重机60%的销售额,一直垄断着高端产品,而长沙的工程机械骨干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只有行业世界专利申请的1%。
2、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不大
目前长沙科研部门的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且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的战略体系。尽管长沙的某些技术已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如现代中药、C/C航空刹车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干细胞、工业微波应用、酶法制备工业催化剂等,但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新能源汽车虽拥有较完整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体系,但整车的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3、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需进一步健全,技术服务、信息共享、人才培训、金融服务、行业协会等公共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缺少发达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上市培育等投融资机制,导致好产品、好企业、好产业规模难以做大。三是政务服务环境仍然有待优化。一个项目可能需要获得几十个审批许可才能运作,企业为此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项目投产效率。四是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虽然近年来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但是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引入机制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智力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无法得到满足。
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1、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依次经历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形态演变过程。综合来看,目前全市少数突出的新兴战略产业已演变成为综合经济效益较好,未来增长潜力较强,比较优势较显著的主导型产业,而其他相关产业则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作为制定针对性产业政策的前提,政府首先需要确定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并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采取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政策,既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宜揠苗助长,以促进产业发展、引导结构升级、协调市场关系为指导原则,全面、科学、客观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迅速发展。既要加强政策引导,也要注意市场协调,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导作用,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并做好新兴产业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性工作。
其次,在制定各新兴战略产业规划时,也应考虑对于某些少数发展迅速、成绩突出的主导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与资金倾斜。因为对于主导性产业而言,从目前来看,其产业关联度更强,产业结构比重更大,它的发展将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其成为地区支柱性产业的时间相对更短,可能性相对更大,它的发展能迅速确定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难以替代的强大竞争优势,并能最终成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主导性产业,不但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能为迅速确立产业战略性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2、强化政府引导,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通过积极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赶超式、跨越式发展。在税收与费用方面,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落实税收减免与优惠政策;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以低租金或零租金优惠形式吸纳其进入产业园区,降低企业的税负与要素成本。在科教投入方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专项资金,用于承接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市场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并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此外,还应促使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并协助与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家与省内各类专项引导资金,且为受到国家或省内资助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建立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市自主创新的产品与技术。在加强市场引导方面,应充分利用湖南省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试点的契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并建立与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补偿机制。
3、加强平台建设,培育良好发展环境
为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平稳较快发展,应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构建创新服务、融资服务、共性服务等基础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优越发展环境。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应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并努力培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开发平台,充分鼓励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加快促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尽快建立创业投、科技投、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及再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支持和推动实力大、成长性强的高技术的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改进融资服务,提高对新型战略性产业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在共性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应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区域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依托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一批提供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检验检测和技术推广的相关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检验检测成本。加强技术产品和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发展各类技术中介机构,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便捷高效服务。
4、扶持龙头企业,促进集群集聚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与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创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发挥各类开发区的示范作用,在现有开发园区的基础上,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并借助平台的搭建与作用,推动知识外溢、资源共享效应的扩散,培养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创业园,以促进科研活动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推进产业集群向技术集群的转变。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和特色化目标,进一步发挥中联、三一等重点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给予重点企业配套政策支持,使之实现超常规发展,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依托,进一步形成企业扎堆发展的势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5、优化人才培养,强化高端人才支撑
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引导高等院校调整和优化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建立企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与跟踪服务,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继续推进《引进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引进人才创业工程”,力争5年内引进200名高端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人才及精英团队。制定出台灵活多样的人才居留政策,吸引国际化人才在长沙长期居住和创业。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第五篇: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2011-02-16 10:36:30 文章来源: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省市积极加大对新型战略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产业的转型。下面就详细介绍全国各地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关于新型产业的重点。
北京: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上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
重庆: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
天津:完善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完善石化工业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造修船、港口机械等十大成套装备,建设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广东:“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湖南的超级产业。
四川: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和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陕西: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
内蒙古:加快建设蒙西、蒙东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一批500千瓦以上光伏并网电站,发展核电燃料地。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为主的热电联产,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建设世界稀土谷,培育光伏产业集群。
宁夏:新能源产业方面,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加快贺兰山东麓、宁东、盐池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方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钽铌铍钛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
安徽: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河北:加快推进保定国家新能源、邢台光伏发电、张承风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廊坊、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唐山钛材料、邢台碳材料等项目建设。
山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做大做强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产品;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力争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新型材料工业。
黑龙江: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福建: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编辑:Vessel 】
http://lights.ofweek.com/2011-02/ART-220001-8120-2843809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