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海失地妇女调研

时间:2019-05-13 14: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海失地妇女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海失地妇女调研》。

第一篇:失海失地妇女调研

河西新城建设中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思考和对策

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妇联 夏玉玲

2010-06-1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河西新城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妇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妇女失业队伍,妇女就业、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再就业问题,是失地妇女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级组织和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做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及其主要原因

河西拆迁、新城建设过程,是妇女失地后一切生活重新调整的过程,也是他们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很难一步到位。2001年的奥体中心建设以及以后的新城区建设,河西大面积征地拆迁,仅兴隆地区5个行政村被征集体土地就近万亩,失地农民达2万多人,其中妇女近5000人。据调查统计,失去土地后,40%的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无着落,60%的妇女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就业难成为失地妇女非常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竞岗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有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以“肯吃苦、低报酬、低待遇、好管理”的优势与当地农民竞争就业岗位。如兴隆地区河北村大小企业共有100多家,吸纳了40岁左右的外来民工近5000多人,而进企业务工的当地农民却只占很小的比例,当地失地妇女则少之又少。二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不少失地妇女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竞争意识薄弱,怕风险,缺乏闯劲,习惯于等待政府为他们介绍岗位、安排工作;爱“面子”,怕吃苦,对一些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和脏活累活不愿干;对投资大、有风险的创业工作不敢干。三是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技能特长。在急需解决就业问题的失地妇女中,学历大多集中在高中、职高层面上,初中毕业也占相当比例,而且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无一定的技能、特长,很难在激烈的、有一定要求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失地妇女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

二、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再就业十分困难,而能进入低保的农民仅占总人口的3%。据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搬进楼房后,收入减少了60%以上,日常开支增加20%以上,如遇到重病则致贫致穷,生活拮据。近年来,因失地致贫而上访事件剧增,仅2007年,兴隆街道接待来访困难群众245人,其中妇女147人,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就业机会不均等引发的矛盾。农民,特别是妇女,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还要为再就业和改变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使得不少失地妇女产生了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对政府的不信任度和不满意度在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因失地致贫而引发的矛盾。在河西新城刚开始开发时期,不少妇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带头拆迁,但由于当时的补偿标准较低,不少家庭买了房子后就所剩无几,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竞争能力,失去土地后就失业,生活困难,于是她们认为是政府的拆迁导致了自己的贫困,进而不断上访,要求政府补偿她们,这不仅影响了政府正常的工作,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3、由于历史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了男女在就业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失地妇女在就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活状况大不如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进而迁怒于政府。

4、随着近几年房价的快速增长,政府征地拆迁成本在增加,拆迁政策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种征地拆迁不同时段政策的不一致,也导致了部分妇女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对解决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思考

农民(包括妇女)有秩序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农民(包括妇女)离开土地,他们(她们)有理由要求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来支持未来的生活。

1、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妇女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符合多数妇女的要求。城市化不是造就大批妇女失地失业,而是应更有利于她们富裕;不是扩大社会不公,而是应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让更多的失地妇女和城里人一样,走上就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失地妇女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把失地妇女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保证失地妇女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妇女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

3、积极支持鼓励被征地妇女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失地年女创业工作的领导和鼓励,优化政策环境,将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工作与促进失地妇女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以“充分发挥百所妇女学校的作用,开展千名女能手创业大比武,做好万名女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活动,为广大失地妇女同胞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4、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妇女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妇女的就业竞争能力。

5、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街道、村劳动保障管理,做好失地妇女转移就业工作。街道的就业服务重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失地妇女就业成本。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按期举办劳动力就业洽谈会,促使失地妇女有秩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四、对解决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失地妇女就业、择业观教育,提高再就业的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业、择业观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逐步深入。要开展理想、信念、观念更新教育,帮助她们认清当前就业现状和形势,帮助她们消除对再就业的恐惧、担忧、消极等不正常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就业教育对象上要有分类有突破。在教育方式上,要选择广泛教育、直面教育等多形式的结合。如在实践中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与创业者座谈”等教育形式,往往能引起失地失地妇女的共鸣,收效较好,受到欢迎。同时,要积极营造关心失地妇女再就业氛围,引导全社会来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部分难就业群体及弱势群体,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就业能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援助,帮助她们度过暂时的难关。

2、加大对失地妇女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就业的稳定性。失地妇女第一次就业,定位较准确的,就业状态相对稳定。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新起点的入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业热情。

3、强化就业的信息网络,壮大就业工作者服务队伍。就业信息网络在收集发布用工、培训信息及再就业人员统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就业工作者服务队伍在实施再就业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管理、引导、示范等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注意把再就业、创业的典型吸收到服务队伍中来。

4、建立“征用”和“安置”并举机制,尽量缩短就业时间差。从土地被征用至找到工作,这里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如果这个时间差过长就会损害被征失地妇女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建立市场化的征地安置机制,在安置征地劳动力中确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实现征地和劳动力“安置”的同步进行。主要是通过创办劳动管理中心,进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服务,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吸纳被征失地妇女的良好局面,使她们在土地被征用后,就会有多个就业的选择机会,缩短等待时间。

5、制定政策调控体系,创造被征失地妇女的就业环境。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征地用地企业适当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征地失地妇女。对达不到规定比例的,企业应向主管部门缴纳缺额人员的安置补偿金。同时,对被征失地妇女劳动力,要及时发放《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让她们尽早进入城市就业市场,与城市再就业青年享受同等待遇。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切实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缓解失地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6、大力发展服务业,广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农村城市化为村级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农村要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兴办市场,创办经济实体,投建商贸大楼、标准厂房、停车场、加油站等,增

加村级集体收入,还可通过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上的专业服务和社区的配套服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三产服务项目。村级服务业的发展既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为失地妇女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政府要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村集体创办三产服务项目。相信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河西新城失地妇女就业问题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二篇:关于失地失海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关于失地/失海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40到60年龄段农民生活压力该如何解决 摘要:我系经过五天时间对翔安区几个村的实际考察,我了解到失地失海对当地农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后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者很悲观。有一些农民在40多岁到60岁之间的生活表示有很大压力,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正是一个家的顶梁柱,一切费用都要由他们支付,包括生活费用,还有自己儿女的学费等等。家里的地(海)已经没有昔日那么丰厚了,收入与以前比相差甚远,加之年龄问题,出去打工当然会遇到一定困难。这样,给这部分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

关键词:生活压力 如何解决 翔安区农民

正文:

1.总体描述

翔安区是2003年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新设立的一个区,2003年10月19日正式挂牌,是厦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地区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前沿,位于厦门东部,东北与泉州市交界,西面与同安区接壤,南部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居厦、漳、泉“金三角”核心地带,是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全区有四个镇,一个大嶝街道,一个大帽山农场,目前常住人口约32万人。为了更好地融入省委海西建设发展大局,与“两个先行区”建设相接轨,推进翔安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高技术人才教育基地,高优农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发展目标。

2.总体分析

笔者在翔安区12个村采访的对象中,最小的有18岁,最大的有68岁。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不等。除极少数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征地、征海与否与他们生活没多大影响之外,其余的农民都表示不愿意被征地(海),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第二,收入会大大减少;第三,生活没有保障;第四,个别村的村民利益被侵犯。8月24日笔者走访了三个村庄:西亭村,1洪前村,后村。在三个村庄的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被征地或征海后政府给出的补贴不满意,都感觉太便宜了,一亩地大概是3-4万不等,大部分被征完地后村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比以前要差了一点,所以很多的村民都不同意征地(海),征完地(海)后村民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就是生活没有保障,很多40-60岁的村民都在家没有事情做,以前这些人都可以靠种地得到一定的生活收入,每年都有5-6万,现在村民的经济收入比以前少了一倍,村政府也没有有力的措施解决这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大多数村民的工作都是自己找的,工资也是很低,每个月1000元左右。甚至,年龄稍长者没有找到工作。

8月27日,是实践第五天。笔者也访问了三个村子,分别是嶝崎村,北门村还有东埕村。这三个村庄都有一些共同点,全村几乎没有田地,男的一般都出海跑船,一年回来一次,女的在家做点零工,要不就闲着。对于嶝崎村,一进村庄,就会发现他们的房子规划得很整齐,大多都很漂亮。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发现他们贫富差距不大。虽然村民对征地不是很愿意,但确实近几年村庄的总体生活状况进步很大。接下来的两个村庄,可能因为距离很近,所以有很大相似的地方。村民觉得政府的政策复杂,许多村民还是不了解情况,甚至有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即将在周边建造的机场和海峡论坛以及已经建成的农贸交易市场对他们的利益不大,反而更希望在附近能建造一些工厂,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的就业。因为就业仍然是他们现阶段较大的压力。

笔者走访何厝村时,一个39岁的妇女讲到一个问题,她们家是独生子女家庭并且有独生子女证,这样的家庭有一个特权,就是分土地时多给一个人的地,其他也享有双倍政策,但是当他们的土地被征时,并没有补偿两个人的土地。接着又有一个62岁的老大爷也讲述了同样的问题。在走访西亭村前,听说这里有个“金包银”很出名,很荣幸能来这里走一趟,了解到“金包银”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想,政府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为什么到了最后,到了农民那里,就变得不好了呢?一个30岁福师大毕业的研究生讲到,整体设计不是很合理,二楼的住房太大,租金很贵,这样很少有人来租住,另外一点,这个工程是要大家投资,得到的只有股权没有产权,这样很少农民能够接受。目前百分之九十的房子还是空着的。

对策探讨

大多数农民在失地失海后,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更应该积极生活,挑战自我。比较年轻的可以出去学个技术,现在掌握一门技术就能吃遍天下饭,还有的可以选择去打工,因为他们年轻,应变能力反应能力都很强,许多公司正需要这样的人才。那么,相对于年长的一些老者呢,被征地后,都有养老保障金,还有的可以领取养老保险,加上土地补偿款,应该可以安度晚年了。还有一部分群体似乎对他们有些不公平,40~60岁的人,征地、征海前农民的主要来源靠种植胡萝卜、花生、水稻、紫菜、花蛤等维持生活;失去土地和海后遇到了很大麻烦,家里有在外面打工的还好,收入会减少些,但生活还可以维持。但对于一部分家庭,只依靠种植农林渔牧业为生,简直像身负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要生存。出去打工?他们年龄相对很大了,公司、工厂很不愿意要,加上身体不允许,打工希望很渺茫。学习一个新技术?年龄这么大了,接受能力当然没有年轻人强,那怎么办?自己创业?很多农民表示没有信心,也没有这个想法。

难道40~60岁农民的压力无法解决吗,答案并非否定,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案的。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鞭策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也拯救了多少人。农村城市化毕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翔安区需要发展,需要开发,就难免会占用农民的土地,一些农民的利益确实收到了冲击,生活没有昔日那么平和,但却不能因此沉沦下去,抱怨上天对他们的不公。年轻人应该树立信念,积极生活,面对压力从容不迫,以乐观的心态去创造幸福。年长者虽然没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但他们老当益壮,阅历丰富,比任何人都沉着冷静;中年人没有老年人的福利好,更要有承担儿女的上学费用压力,但要相信自己有资本可以生活得更好,只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但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看法,积极乐观的人把苦难当做一段崎岖的路,走过去便是阳光大道。望着自己的家乡一天比一天美丽,自己的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难道不是减压的最好手段和解决压力的最大动力吗?天助自助者,只有自己去创造财富的人,老天才会帮助他,而绝不可怜那些埋怨政府土地补偿款太少,没有提供就业机会的人。

总结

五天的社会实践已落下帷幕,我的心却依然行走在翔安的路上,停留在与农民伯伯交谈的过程中。从第一天对前浯村的迷茫,到对何厝村的期望,再到对澳

头村的熟知,一路走来我对翔安区的农民由陌生走向熟悉,由茫然走向感动,他们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纯朴,那么的善良。听农民伯伯讲政府征地开发的故事,听他们反映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时情绪平缓,有时情绪激动,有时眼角流出委屈的泪水,有时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一幅幅画面不断地出现在我眼前,一层层波浪不断地冲击我的内心,我能做到的只是和他们聊聊天,倾听他们的忧苦,安慰几句温暖的话。农民的地,农民的海终究被征去了,留下的是农民的伤怀,他们对土地的情怀就像鱼儿对水一样渴望、钟情。愿那些农民擦掉眼角的泪水,逝去心中的不悦,树立信心,乐观向上,重新振作起来,为翔安区的快速发展,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严重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已逐渐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特殊群体。为进一步了解摸清我市失独妇女的生存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基本情况,加大对失独妇女的关注关爱力度,**市妇联于2013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对我市失独妇女进行了专题摸底调研。

一、失独妇女的基本情况

1、人员数量。三县六区妇联初步统计,**市失独妇女家庭316户,其中夫妻双方健在的243户,丧偶失独妇女73户,占失独妇女家庭总数的23.1%,困难失独妇女家庭(低保及大病等低保边缘困难户)180户,占失独妇女家庭总数的56.96%。其中,城镇失独妇女247户、农村失独妇女69户,分别占失独妇女家庭总数的78.2%、21.8%。

2、年龄分布结构。49岁(计生特扶年龄标准)以下的76户,约占失独妇女总数的24%;49—55岁的86户,占失独妇女总数的27.2%;55—70岁的125户,占失独妇女总数的39.6%,70岁以上的29户,占失独妇女总数的9.2%。

3、文化程度。从全市总体来看,失独妇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204人,占失独妇女总数的64.6%,高中99人,占失独妇女总数的31.3%,高中以上13人,占失独妇女总数的4.1%,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绝大多数分布在市区失独妇女中。农村失独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失独妇女(主要集中在三县及淮上区)小学及文盲54户,占农村失独妇女总数的78.3%,初中的占21.7%,全部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4、享受帮扶政策。根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市女方49岁以上符合政策要求的失独家庭可申请享受计生特扶政策,独生子女死亡或三级残疾以上,独男每户135元/每月,独女145元/每月,部分特困失独妇女享受低保、残联救助、慰问金等临时性救助等。

5、经济收入情况:市区失独妇女大多为夫妻退休,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等,退休工资或打工收入普遍偏低,经济情况大多一般。农村失独妇女及部分独生子女重度残疾的妇女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二、失独妇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扶助政策、形式不完善。对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停留在单一的经济抚恤层面。并且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中对伤亡、伤残独生子女年龄、失独妇女年龄等都有规定,49岁以下失独妇女等家庭不能申请扶助金,而我市49岁的失独妇女约占失独妇女总数的24%。可见,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制度比较局限,不能彻底解决失独妇女目前面临的困境。

2、精神、健康状态深受影响。失独妇女遭受“白发人送了黑发人”的厄运打击,无法接受现实,精神、身体遭到极大伤害。失独妇女往往选择自行封闭,逃避社区和村镇活动,离群索居,生活态度冷淡,经常触景生悲,看见人家热闹团圆的场景,经常悲伤。加上年纪普遍较大,因长期悲伤影响了视力、肢体运动功能、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身体状况不佳,生活更加困顿。

3、对养老问题普遍担忧恐惧。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失独妇女普遍担心生活无法自理时无人照顾。失独妇女家庭收入普遍不高,一半以上的失独妇女经济拮据,有的还要赡养年事更高的父母,生活更加贫困。经济的困顿、子女亲情的缺失、逐渐老去的现实,养老的担忧更增添了“白发人送了黑发人”的痛楚。

三、对改善失独妇女生存现状的几点建议

1、完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建议在计生人口基金、社会抚养费、政府财政列出专项资金,通过给予较高金额的一次性抚慰金等途径,解决失独家庭的生活保障和困难。目前,**市失独家庭计生特扶的标准是独男每人135元/每月,独女145元/每月,标准不高,建议提高扶助金标准。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入户走访慰问等对临时有困难的给予及时救助。

2、加大失独妇女关注和关爱力度。各级政府及计生、社保、妇联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失独妇女的关怀,社会发力,从日常照顾、心理疏导、走访慰问等方面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关怀,以真诚温暖的关爱推开心灵的窗户,帮助她们尽快走出“失独”的孤困。

3、着力重建失独妇女生活归属感。以重建失独妇女的精神家园为重点,组织、引导和鼓励失独妇女参与老龄大学活动和街道、社区(村)的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特别是社区(村),要通过建立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失独妇女特别是老年、身体不好的失独妇女联系卡、日常走访谈心、组织户外文化娱乐活动等,为失独妇女提供以归属感为核心的心理和精神支持。

4、解决失独妇女安度晚年问题。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建议出台相关规定,对身体较差、丧偶的失独妇女要求入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给予优先入住;建立失独妇女医疗“绿色通道”,定期为失独妇女健康体检和上门义诊,为失独人员提供便捷及时的健康卫生治疗和服务,提高失独妇女的健康水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实现安度晚年。

第四篇: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市妇联课题组

为了更好地了解京郊失地妇女的现状特征、失地成因、存在问题以及再就业心态等,以期提出解决失地妇女再就业问题的具体对策,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组织并实施了对京郊失地妇女的抽样调查。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等方法,共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72份,回收率为99%,现综合分析如下。

一、失地妇女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本次调查涉及13个区县的42个乡镇,调查范围为16-54岁的失地妇女,以10岁为一年龄组,其中,16-24岁200人,占7%;25-34岁649人,占23%;35-44岁1106人,占41%;45-54岁817人,占29%。

调查对象的教育程度。具有小学文化的276人,占10%;初中文化的1520人,占54%;高中及中专的797人,占29%;大专及以上的179人,占7%。

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口。从家庭户规模上看,3人户占49%,其次为4人户和5人户,分别约占25%和20%,2人户和1人户分别约占6%和0.36%。

从以上调查对象分析来看,失地妇女的年龄偏高,文化素质低。在失地妇女中,35-44岁的中青年妇女占多数,受教育程度有一半以上是初中文化,而且存在着年龄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状况,10%小学文化的妇女主要集中在35-54岁后两个年龄组。

二、农民失地的具体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1、失地前后土地面积变动状况

被调查的失地妇女中,880人完全失去土地。拥有一亩以上土地的人数在征地后大幅减少,而拥有3亩以上的人数仅为26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从0.92亩减至0.57亩,其中粮田由人均0.71亩减至0.4亩,菜地由0.12亩减至0.06亩,果林用地也相应减少。

2、土地征用方式及用途

从调查结果来看,共征地2446.37亩,土地征用方式以国家征用为主,占42.33%,乡镇收回的占31.93%,出租的占25.74%。

从用途看:国家征用土地主要用以修路(31.6%)和房地产开发,而乡镇征地则多以其他非农用地方式使用,分别为37.13%和66.63%。在三种不同的征地方式条件下,用以房地产开发的面积都占相当大的份额,分别为31.35%、31.35%和21.6%。

3、失地前后妇女收入变动

在调查中,失地后增收的人数占12.67%,而减收和持平的人数分别占43.63%和43.7%。从人均收入上来看,征地对于务农女劳动力来说并没有增加收益。

4、失地者从政府所获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

乡镇政府在征地后以户为单位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其中没有得到补偿的有107户,分期补偿的有564户,一次性补偿的有1046户。从一次性补偿来看,其中补偿在千元以下的有314户,占合计的30%,1-5千元的有262户,占25%,5千-1万元的有454户,占44%,1万元以上的有16户,占1%。

政府提供给失地女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有18%的妇女没有受到任何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有16%的妇女受到了两项以上的保险,有66%的妇女享有一项保险。从不同的险种来看,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妇女最多,占62%。

5、失地未就业妇女主要生活来源及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生活来源仅有一项的占总数的53%;有第二项的占总数的27%;有第三项的占总数的16%。在失地未就业妇女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丈夫供养、政府救济、亲友资助、家庭服务、个体办工商、家庭养殖、借贷以及其他一些非固定收入。无论有几项收入来源,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妇女以丈夫供养为主。

小结:

第一,京郊农民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已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人已完全失去土地,从土地的人均占有面积来看,有76%的失地妇女只有一亩以下的土地。粮田和菜地等基本用地人均占有面积更是大幅度减少,大部分失地妇女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第二,城市化建设用地是征地的主要原因。在土地的征用方式上国家征用占近一半,在使用上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修路,绿化等。但应注意保护优良农田及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第三,在征地发生后,政府给予的经济补偿及社会保障较低。以户为单位,一次性补偿在千元以下和5000-10000元的户数居多,以我们抽样调查的平均户规模2.58人,人均失地0.35亩来计算,那么人均每亩补偿则非常低。另外,社会保障没有得到普及,大多数只有医疗保险一项,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比例极低,难以解决失地的后顾之忧。从失地妇女来看,未就业者大都依靠丈夫供养,有68%的家庭有失业的劳动力,家庭生活状况堪忧。

三、当前失地妇女再就业心态

在所调查的失地妇女中,表示愿意再就业的占96%。从原因上来看,因为想增加收入愿意再就业的占有再就业意愿妇女的76%;因为家务事多不愿意再就业的占不愿再就业妇女的52.3%,不愿意再就业的妇女中45-54岁的中年妇女占一半以上。

1、愿意再就业的失地妇女的人均土地及纯收入情况

愿意再就业的妇女中没有土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4.6%,有一亩以上的仅占12.7%;收入方面来看,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7.44%,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仅有5.57%。

2、愿意再就业的失地妇女的求职心态

(1)愿意再就业妇女的择业意向

愿意选择就业行业的占总数的94%,其中有62.62%的失地妇女选择了商业服务业;21.64%的失地妇女选择了工业;有15.74%的妇女仍选择农业;相应的在选择职业方面,选择第一职业是商业工作人员的有26.06%,选择服务人员的为21.75%。

(2)选择企业性质和用工形式意向

从选择的企业性质来看,选择了公有制企业的占全部被调查妇女的53%,选择去私人企业的占8%;从用工形式上看,希望是合同工的占70%,约有20%选择临时工。

(3)从选择就业地区意向

选择本乡镇村就业的占52%,选择本区县就业的占31%,选择在本市工作占17%。从年龄看,选择本乡镇、本区县工作的妇女多发生在后两个年龄组,16-34岁年龄组选择本市工作的较多。

(4)期望的工资收入

受教育程度和期望月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学历越高希望的月收入就越高。占42%的失地妇女选择500元左右的月收入,占41.6%的失地妇女选择千元左右的月收入。

小结:

首先,大部分失地未就业妇女有再就业意愿,希望增加收入。年龄越高学历越低的妇女越倾向于不选择就业,这与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年龄和学历劣势有关。

其次,在选择再就业时,失地妇女就业观念较保守,但已开始趋向转变。多数妇女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希望到公有制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期望成为商业服务业的工作人员。这种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失地妇女再就业的迫切心情。多数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如对于社会保障各项福利的期望等。

最后,失地妇女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妇女不希望离开本乡镇村,只想就近择业,同时月工资收入又期望要到千元左右。这对于刚刚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农村地

区有一定难度。

四、失地妇女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以及诉求社会帮助的建议

1、失地妇女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设想

调查显示,大多数妇女认为提高素质是为了有助于自己就业,因此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从期望达到的文化程度来看:期望能够高中或中专毕业占53%;期望大专毕业占29%;期望初中毕业占12%;期望大本毕业占6%。年龄偏低的女性期望取得的学历越高。

失地妇女对于通过业务培训取得技能证书方面,也存在差异。被调查人数的70%希望取得求职上岗证书,其中高年龄组妇女更多的是期望获得求职上岗证书,而低年龄组的妇女则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技能,包括电脑、外语,甚至有10%的人希望取得中级职称。

在学费来源方面,收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45.67%的人期望免费获取学习经历,其中有60.51%的妇女收入在3000元以下;也有43.25%的妇女认为可以自费。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占65.2%的人选择业余学习,占9%的人选择全日制,可见更多的失地妇女期望在业余时间来提高自身素质,但却不愿意牺牲大量的工作时间。

总之,尽管许多妇女期望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及相应的技能证书,但对于不同的失地妇女而言,学费的来源以及学习的方式则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妇女尽管有学习的愿望,但因为自身及家庭的限制不能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愿望。

2、失地妇女诉求政府及社会的建议

对政府决策的建议。各年龄组对于政府方面建议最多的是安排农转非工作,可见就业仍是摆在失地妇女面前一道最大的难题之一。在25-44岁年龄组,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有着自主创业意识,期望使用补偿金来自行创业。

对租地单位的政策建议。有55%的人希望用招工指标置换租地,有45%的人期望租地单位与乡政府合办企业吸收失地妇女就业。

对各级妇联组织的建议。有77%的人希望妇联组织能够举荐失地妇女到各行业服务部门就业,另有18%的人希望妇联组织能够安排失地妇女从事家政服务。这两方面建议尤以35-54岁两个年龄组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

总之,大多数失地妇女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就业,其中尤以年龄在35岁以上的失地妇女的需求最为强烈。在对于政府及社会的诉求方面,大多数失地妇女希望能够将征地与就业挂钩,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

五、总结及建议

1、当前京郊失地妇女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城市化水平提高使郊区妇女的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农业不再是主业。使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郊区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而法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性别歧视又加重了这一趋势。其结果之一是部分妇女的贫困化。这在无业的失地妇女以及一些单身母亲中显得尤为明显。

其次,观念较保守,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且离家近的工作,不愿外出就业。

再次,自身文化素质、工作技能低,就业信息不畅通。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加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家务负担较重,因此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另外,急需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对于失地妇女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活动。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征地补偿有限,给失地妇女带来了生活风险。从调查结果来看,一部分失地妇女未能享有任何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失地妇女仅享有一项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未能做到普及。另外,在政府征地后,给予的补偿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失地后的就业投入少,因此在补偿款花光后很有可能陷入贫困状态。

2、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充分考虑土地升值对于农民的级差利益,土地从耕地变成价值更高的城市用地后,农民应该能分享土地升值所产生的利益,比如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这个过程。在保障了整个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后,才能使弱势中的弱势——失地妇女享有更多的保障。

(2)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区县的相对优势发展其优势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为失地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4)加强就业引导,帮助妇女转变择业观念。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竞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

(5)要积极促进郊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郊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加强农村劳动服务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做好失地妇女求职登记信息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给妇女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甚至组织劳务输出等。

(6)鼓励妇女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小额贷款,资源享有、税收优惠等对策,鼓励和扶植妇女自主创业,走劳动联合、资本联合的就业之路,不但自己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为更多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7)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支持网络。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应注重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衔接和统一。应按照加快农民市民化这一目标导向,从实际出发,设计一个相对接近的、也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能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运行规律运作的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失地妇女的社会保障工作,可先办理养老保险,后办理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中的大病统筹部分可设计为统一运行,实行“有差别的统一”。

(课题组成员:杨秀珍王淑存周静)

第五篇: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调研报告

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要求,深入到我帮包的XX居,针对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在调研期间,走访了部分贫困户或困难党员,深入了解居两委工作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了解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何依托地理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

一、XX居概况

XX居位于XX街道西部,XX西路北,西邻XX铁路,东依长途汽车站,依靠XX商贸城,地理位置优越。居民XXX户,人口XXX人,X名村干部,居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居民人均收入XXXX元

二、失地居民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心态及真实想法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乡村向城市社会经济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民失地后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择业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从目前情况看:首先,失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很小,许多失地居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完全靠自谋出路。第三,对相当部分的失地居民进行再就业技能的培训已经不可能。二是老年人的生活逐步趋于困难,赡养也是个问题。过去大部分老年人靠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目前地已占完,没有来钱路,只能靠有限的土地补偿费来维持生活。另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大多是老人所占有,耕地曾经是维系子女的纽带,失去土地后老人的赡养问题难解决。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没了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住进了高楼,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部分居民失去了靠由房屋出租为经济收入来源等。

调查发现:居民最担忧的问题。一是部分年纪较大的居民因为子女经济收入不稳定,普遍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二是土地被征用,由农民变为无业居民,找不到工作,对今后的生活十分担忧。三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认为,自己过去是靠卖粮维持生计,当今是买粮度日,手中无粮心发慌。

三、解决居民生活出路问题的做法:

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是XX居两委班子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XX居就如何解决居民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引导居民围绕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两大市场搞好服务,发展三产。扶持居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除了五保户解决了社会保障外,其他的居民还要逐步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坐吃山空”。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过不了几年一旦征地款“吃”完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今后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采取将集体所得的租金部分作为为55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养老保险,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2.加强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由于居民原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的非农产业,与原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不能适应,造成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以致部分居民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居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三是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借助伦达商贸城开发机遇,培植骨干企业,发展三产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居集体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又要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各方面潜能,“面”上抓总量扩张,“点”上抓骨干膨胀,“线”上抓特色培植。群体规模必须加速扩张,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受规模、速度、范围的限制,真正形成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局面,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五、存在的问题

XXXX年XX月XX居在全市率先举起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大旗,利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XXX户、建筑面积约XX万平方米的居民房屋

拆迁任务,开创了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先河”。但是,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为保障居委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在拆迁时政府承诺给居每人XX平方经济发展用地至今还没有落实。

积极向街道、市分管领导汇报,及时解决落实居每人XX平方经济发展用地的面积、地理位置,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使用,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好三产服务业,早日得到效益。

下载失海失地妇女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海失地妇女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地这个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

    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5篇

    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XX居位于市政务中心西临,西接长途汽车总站,善国中学紧靠村旁,XX大道穿居而过。据《沈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公元1733——1822年)沈氏从后屯迁此,随之岳姓迁......

    关于失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为了掌握和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心理......

    围绕妇女需求,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服务失地妇女

    围绕妇女需求,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服务农村失地妇女秦皇岛开发区辖区内现有87个行政村,已有80%的土地被征用,农村工作的重点一是做好征地拆迁、农民返迁工作,保证签约项目的顺利落......

    市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5篇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地这个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

    历山镇关于失地妇女权益保障的调查报告

    历山镇妇联关于失地妇女权益保障的调 查 报 告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土地承包权益是农民最为关切的经济权利,然而,由于土地三十年不变......

    社区妇联关于失独妇女现状分析的调研报告(含5篇)

    什么是失独妇女?一些家庭,疾病或意外让她们失去独生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走访了塘南社区的失独妇女,走......

    妇女创业调研

    面对金融寒潮,妇女创业激流勇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创业的热情高涨,在创业大军中,作为弱势群体的的妇女,巾帼不让须眉,开疆辟土,异军突起,掀起妇女创业的激流,支撑起创业领域的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