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3 14: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它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的过程。近几年来,在___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洪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导致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就业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充分

就业已成为洪塘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镇妇联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乡村型农业化向城市型工业化转型这一时机,急党政所急,想妇女群众所需,尽妇联所能,面向广大失地妇女,在调查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加大培训、进行就业推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失地妇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和引导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6月底,我镇已被征用土地

12500亩,占已有土地面积的40,涉及17个村,共有失地妇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学生,共有适龄劳动力1749人。对这些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失业人数多,失业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351人属于零时打工,有劳动能力及愿望的失业者为398人,失业率为22.8,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而且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其失业率达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信息不畅,就业门路不宽。从就业渠道看,已就业的妇女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极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从获取的岗位看,多为小商小贩式的农村三产行业,少数人在当地企业务工,在企业务工的也多从事简单的装配和装卸工作,就业领域不宽。并且普遍反映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为临时性就业。

二、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和技能素质低。失地妇女普遍文化素质低,失地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占42.4,初中文化占53.6,高中以上文化仅占8.2。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只占14.9。接受就业培训少,从去年开始,区、镇妇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妇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许多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她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

2、观念较保守,转变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在失地妇女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仅占3.8,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则占到43.6。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愿从事较脏、较累和较苦的工作,并且大多数人还不适应企业严格和规章制度,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在就业区域选择上,都要求在镇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失地妇女的素质和观念现状,给妇联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困难,有时妇联辛辛苦苦组织了妇女进行了培训,千方百计进行了就业推荐,可她们就业时却挑三拣四,要求颇多,使用工单位感到很为难。

3、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对就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我镇也不例外。虽然我镇企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区域工业相比较,我镇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形不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这既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又降低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三产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如在发达国家仅社区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就业份额的20—30,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达到12—18。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我镇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较差,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低,相应的三产服务不完全,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和就业激励机制健全,是促进失地农民最终走向市场就

业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刚刚开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已通至各村,但村镇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失地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对企业招收本地妇女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企业乐于使用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她们好管理,会吃苦外,更在于企业使用了外来民工可以避免传统就业制度带来的缺陷,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其次是对失地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失地妇女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只占3.8,大多数失地妇女则表示连想都不敢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妇女自身素质技能素质较低,资金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失地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更没有对自主创业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的激励机制。

5、就业竟争激烈。一是随着我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来几年,我镇将成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区,农业劳动力将随之全部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失地妇女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据统计,目前我镇约有外来人员已达2万多人,与我镇常驻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别村外来人员已超过本村人口,客观上挤占了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这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需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养劳保险制度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约了失地妇女自主创业和外出就业。

三、妥善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农村不再种地成为城市居民,是许多农村妇女的梦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没土地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城里或企业找到工作的失地妇女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了,虽说一亩三分地对于近郊的农民而言,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对于40岁以下的失地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了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都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妇女极端重要性。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就业。解决失地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因为服务性的行业妇女就业的机会相对多些,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性岗位,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鼓励失地妇女开办服务社、加工场,为商品销售、家政服务、婴幼儿(老人、病人)护理等提供服务,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将失地妇女统一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失地妇女的流向、流量、就业种类、就业状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要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妇女的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虽说妇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间成了“工人”、“市民”,身份变了,但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与工人、市民的差距还比较大。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得先解决她们的择业观念问题,否则劳神费力组织的培训,来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计争取的就业岗位,做者寥寥无几,出现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尴尬局面。

转变择业观念,要靠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要靠教育培训的灌输,还要靠制度措施来规范引导就业行为,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竟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改变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珍惜的状况,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失地妇女要从一产走向二产、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村民走向市民,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艰苦历程,而就业培训则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实现这一转变。要高度重视失地妇女的培训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本着为广大妇女姐妹服务的思想,妇联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若干教育基地,努力为失地妇女服务,努力为政府排忧解难,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出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搞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培训,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就业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师资保障有力外,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要有兴趣愿参加。当前一些培训之所以对失地妇女吸引力不大,有她们观念落后、文化跟不上、眼光不够远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训本身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实际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解决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是新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的任务,各级妇联组织更应该义不容辞。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妇女姐妹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第二篇:试论城市化进程中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消防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普遍关注。城市消防安全管理作为城市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发展、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城市化进程的消防安全现状为切入点,结合曲靖市麒麟区当前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城市消防规划、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城市社区消防工作、专业队伍培养和消防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关键词:城市化;消防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19-0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在城市化进行的快速推动下,大量人口聚集,人们消费结构、生产方式向多元化发展,公共场所、大型商场、娱乐和高层建筑、企业等场所高度集中,城市人流、物流量集聚增加,使得各种威胁城市安全的火灾隐患风险激增,为城市消防安全运转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消防安全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伴随现代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建筑、财富、生产生活集中的聚集效应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消防安全需求方面。城市化是指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城市发展过快,带来了生产力要素过度集中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财产密度大,给消防安全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灾害的破坏性,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甚至影响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城市火灾发生起数超过10余万起,年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因此,准确把握城市化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城市化给消防安全带来的难题,采取有效措施,寻求科学对策,遏制城市火灾频发势头,为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消防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城市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事故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种多发性灾害,由于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灾害的易蔓延性,火灾事故后果均较为严重。新《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的总体任务是: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我国消防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科学的阐释了消防工作主要包含“消”和“防”两个方面。“预防为主”就是在消防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防火安全措施、技术和管理工作落实在灾情事故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消结合”就是要把防火、灭火两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积极、扎实地做好火灾预防工作的同时,做到相辅相成、互为保障,同时不断加强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的建设,做好城市整体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灭火作战能力。

三、麒麟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凸显消防安全瓶颈

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曲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期间,麒麟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了“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麒麟、奋勇争先排头”的发展基调,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胜利,完成区域内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

12.7%。在麒麟区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区域内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6%;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0万人,城市面积增长到56平方公里,5年新增近25平方公里,辖区内已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达141栋,在建高层达197栋,迈进了大城市行列。然而,随着麒麟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有公共消防设施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快速发展与公共消防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城市消防规划滞后。城市消防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目前,随着麒麟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使用功能的转变,消防规划跟不上城市规划调整的步伐,留下许多消防安全隐患。

(二)市政消防设施缺乏,消防供水不足。麒麟区是一个典型的经过旧城改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消防供水同样存在着普遍性问题。一是水量较小,压力不足。城市供水管道在建设时,往往只考虑了生产和生活用水,未将消防用水考虑进去,供水管网小,满足不了灭火所需的水量和水压要求。二是供水管道陈旧,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地下老管网未及时得到更新,且大部分与民用水、工业水混在一起,加之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高层建筑及商业网点不断增多,用水量剧增,导致消火栓达不到出口压力的规范要求。麒麟区就曾出现过城区主干道南宁路市政消火栓长期无水的现象。

(三)消防站建设、装备不能满足形势需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远远大于规定要求。《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消防站的设立标准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火场,即从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沿为一般原则,它的责任区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按照规定,麒麟区投入执勤的消防站至少应有7—9个,但目前承担灭火和应急救援的消防站只有4个,无法满足5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由于消防站数量不足,导致责任区面积过大,长期超负荷运转。加之,主城区大队缺乏必要的举高类消防车,车辆、器材装备及消防队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不足,直接影响了灭火救援的战斗力。

(四)消防监督、宣传工作覆盖面不广。一是由于警力不足,制约了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阻碍了公安消防机构加强执法队伍、执法质量和业务建设的步伐。二是消防宣传氛围不浓。虽然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消防宣传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消防宣传可有可无,不能把消防宣传摆在突出的位置,仍存在消防部门唱独角戏得尴尬局面,阻碍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一)加强消防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组织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新《消防法》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坚持解决原有火灾隐患的同时保证不增加新的火灾隐患。要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在掌握较确切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给城市建设把好脉,并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和远期发展规划为城市建设定好位,才能在城市消防规划中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加强对城市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通过近期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发现,无论是市政消防设施还是建筑消防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许多消防设施设备由于缺少经常性的检修与维护,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既造成了原投资的浪费,又形成了严重的火灾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夯实城市社区消防工作

城市火灾主要集中在居民家庭及一些“四小场所”,火灾原因主要集中在电气、用火不慎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不当等。虽然其火灾损失往往并不严重,但也给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抓好社区工作对健全城市化进行的消防安全防范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管理网络。把社区所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物业管理单位等纳入群防体系中统筹考虑,规范合理的社区消防工作机制。二是借助社区人力,加强义务消防组织建设。强化社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保卫力量建设,建立专职或义务消防队伍,开展火灾预防、初期火灾的扑救和联防。三是实行动态型消防管理,积极开展自查、巡查,主动消除火灾隐患。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保障社区内的消防车道畅通,保障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定期对社区居民住宅楼的消防设施及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是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各类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气象异常、地震、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放射事故、恐怖袭击、爆炸、火灾、风灾、洪灾、雪灾、道路交通事故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给社会面的安全稳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五)加强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构建社会化的大消防格局,消防宣传至关重要,借助新《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重新修订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政府开展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消防宣传活动,促进全社会消防常识、法制意识的整体提高。一是加强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在组织各部门和消防志愿者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送手机短信、出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和传播消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宣传活动。二是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采取刊播消防公益广告、制作专题节目、宣讲消防安全常识等形式,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消防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在“119”消防宣传日以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大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宣传,并组织群众开展疏散逃生演练、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火灾预防能力和应急自救逃生能力。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推动社会单位自主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通过一系列宣传工作逐步形成消防安全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

作者简介:胡伟(1982—),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消防安全与管理;李志军(1983—),男,河南周口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消防安全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唐小飞.浅谈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与预防对策[J].警察技术,2002,3.[2]秦志添.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消防安全工作[J].山西建筑,2007,9.[3]赵志葵.我国城市公安消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8,10.[4]董飞燕.浅谈如何推进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J].安全,2009,4.[5]邱跃林.麒麟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N].云南经济日报,2010-12-28(B3).

第三篇: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1工业工程2班201141108206黄日清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无疑,东莞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已经走进了城市化的行列。东莞跟其他城市一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并成功地创造了东莞模式,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跑行列。不过,东莞发展到今天,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隐忧:经济总量虽大,但全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外来人口数量巨大,他们是东莞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真正融入到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城市如何做到规划领先、一盘棋发展?城市社会所要求的市民素质、文化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乡村如何城市化?城市配套及服务设施如何完善?如何塑造东莞的城市形象,体现东莞城市文化、精神和特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城市粗放型发展,以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东莞也不例外,这不仅造成大量的稀缺资源的浪费,而且极有可能使未来城市持续发展失去机会。东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迅猛,但空间分布散乱。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在东莞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大会报告提出,要重点抓好产业转型、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人才强市等十方面的工作。东莞应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科技,人才,促进东莞经济。东莞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中心城区发展和广大的城镇成长的双重运动。城镇在普遍发展基础上提高质量,走向集中,从城市体系的基部形成向上推进的态势,逐渐发展为城区的一部分,最后实现融合。适当引导、科学规划。要积极加以引导,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加以调节和控制。探索建立合适的生活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探索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的新机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东莞城市现代化建设:政府要当好政策制订者、资源开发者,避免成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要实现管理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培育发展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要加大社区投入,使财政来源多样化。要加强法制建设,使社区管理有法可依。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的建设,发挥志愿者作用,使其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区分不同社区环境,对社区进行分类管理。

第四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对城市的安全管理;三是对资源性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摘 要 题】城市化

【关 键 词】城市化/贫困问题/安全问题/资源问题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年至1995年这17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3年这8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的状况下实现的。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2003年改革户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更快。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1]。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发展,自然会形成贫困的问题。

一是城市化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积极渗透和正面影响。在农村人口增长、农业比较效益递减、土地资源约束以及技术替代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为城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加上农村每个劳动力负担1.5人(2002年)计算,估计短期内至少有2.25亿人不得不流动到城市。

贫困压迫下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表现出的是一种为求生计而萌发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农村的贫困。农村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极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甚至下降。这样,使农村更落后,城市更现代。

二是现阶段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逐渐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家庭的基本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困状态,这些贫困者在短期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导致温饱难以维持。城市贫困问题如处置不当,易于激化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1世纪头30年里,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由此而来的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新生的城市贫困村将呈规模化发展,流动中的绝对贫困队伍逐渐多元化、组织化,而后备的相对贫困队伍正在形成,老年人口贫困发生率将因为储蓄准备不够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而越来越高,在城市贫困人口中,男性比女性贫困发生率更高[2]。

2.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社会内部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以及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的风险。

有专家列举了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的六大社会安全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在这六大问题中,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成为国人最焦心的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同时,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更增添了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难度;尤其是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城市风险经常防范失灵,加上我国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而且政府的协调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样,必然使中国城市化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本,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损失。

3.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资源短缺问题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按照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在5.03亿),对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最大的。从水源来看,过去的城市供水问题主要是给排水设施的不足,而不是水资源的匮乏。今天,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大增量,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严重水资源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从土地资源来看,如按现行规划标准计算,每年均需要增加180km[2]的土地。过去总是说我国地大物博,城市发展用地不成问题。如今,城市用地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三令五申要严格控制城市用地审批的闸门,并将6000多个开发区撤销了一半,以避免开发区土地晒太阳,同时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会展中心、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进行严格的用地控制,敲响了警钟。

三、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

1.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最终焦点、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农民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也是贫困化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3]。尤其是只有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实现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中国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可实现亦工亦农,做“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个个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为全面小康打下技能基础。

二是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社会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4]。

2.对于城市安全管理的问题要加强预警机制

城市社会安全问题虽然具有突发性特点,不容易预测,却容易引起伤害。但只要做好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城市的安全风险是可以降低的。为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加强平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中,投资者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状况是非常看重的,如果城市生活和秩序舒适、安全,能够更快地进行人、财、物的流通,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商家的青睐。公共安全是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城市各项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解决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要建立健全政府对重大危机的应对机制[5]。首先,要建构起覆盖面广阔的社会安全网;其次,要加强危机应对方面的立法建设(如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一个重要的条例,标志着我们国家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也标志着我国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三,政府的危机管理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都应该有较大的提高;第四,要建立起各部门联动、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重视专业知识在控制危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是完善公共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绝不能走走转转看看走过场,要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以检查促整改。要针对查出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不能不了了之。对所有的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特别是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的、不间断的安全技术检查,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部门要做好预防措施和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控制,严格查处危及城市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对公共安全事故多发点段和隐患点段进行专项治理,并检查验收。加强综合治理检验工作。遇有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有警情预报,确保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营造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

城市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政府与民众都有责任。公共安全作为一项全民受益的事业,虽然是完全政府行为,但作为公共安全的承担者的政府要提供公共安全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必然通过社会成员支付税赋来实现筹资,而税赋又影响着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期望程度。公民的公共安全期望值越高,政府投资越大,承担的税负就越重。这种由于政府完全独立承担公共安全保障任务的结果,最终必将导致全民对公共安全期望值降低。因此,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中国现代城市,普通市民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并积极参与和支持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城市开发商应该分担基础设施建设,整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畅通的网络。在危机预警发出后,市民一定要理性。要使相助与自助结合起来,比如,市民参加自助、他助、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等,只有渐渐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大家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3.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和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特定性、时间动态性、系统开放性以及尺度多维性。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过程的认识,在于着重提高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6],更重要的是,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本目标,不仅是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驱动力的分析,而且也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战备对策的选择。目前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是从合理利用系统分析、评价和综合研究模型三个方面展开的。综合研究模型综合了土地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其定量化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提供了可能。

具体地还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城市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7]。

二是对电力、水等实行可持续利用,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1978—2002年这24年中,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平均0.81,即GDP每增长10%,需要发电增长8.1%。但从2000年以后,这个弹性系数开始大于1,2003年已高达1.65。根据上述分析,估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的可能性非常高,即要求发电能力的增长等于或快于GDP的增长。因此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同时,必须尽早考虑能源的多元化问题和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8],做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节约用水,解决城市水资源平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等。

三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五篇: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及对策①

美国城市化迚程中的城市问题及对策①

刘建芳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3 ]04 —0115 —03 刘建芳,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副教授 江苏 南通

美国城市化主要是在19 世纪后半期和20 世 纪初期完成的,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举世无双。城市的关起也带来许多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针对 城市化迚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美国政府在不同的 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强国, 其城市化发展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由此带来的城 市问题也具有普遍性,研究美国城市化所带来的城 市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对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迚程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一)美国内战后,伴随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

市化也迚入一个鼎盛时期。至19 世纪末,在全国 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迚而美国的经 济重心、人口流动和城乡结构等也出现一系列相应 的变化。1790 年,美国联邦政府首次迚行人口普 查时“, 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1 %,到1920 年跃增至51.2 %”。①城市的大规模关起,社会变迁 过速,城市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人口、工厂集中于城市,使城市变得拥挤 不堪。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在20 世纪初人口已超 过百万,其它城市人口增长的势头也很猛。人口激 增,城市房屋已无法满足需求,致使现有的住宅十 分拥挤。“1910 年一个公寓委员会对纽约曼哈顿 东区的居住情冴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 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 人以 上。”②城市住房拥挤,房主把老房屋租给新来者,由 于年久失修,城市中出现了许多贫民窟,其居住条 件令人难以忍受。城市长期奉行自由放仸政策,没 有长进规划,工厂区和住宅区混杂在一起。在匹兹 堡,数百家工厂排出大量的废气,有“烟城”之称。大量的废铁、炉渣倒入河中,污染了城市的饮水源, 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城市居民的寿命低于乡下 人。“1910 年,纽约市仅有5 %的人活到60 岁,1.5 %的人活到70 岁, 有1/ 5 的幼儿不能活到5

226007 岁。”③20 世纪20 年代汽车开始涌入城市街道。当 越来越多的车辆集聚于城区狭窄的地区时,只能像 蜗牛一样蠕动。根据1907 年纽约交通调查,当时 马车的行使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1.5 英里,而汽车 的速度每小时只有6 英里。上下班交通高峰期,人 们为侯车、坐车或驱车穿越城市都要花去几个小 时。

其次,城市是个异质社会,城市各种族、各阶层 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这在美国被称 为种族马赛兊。具体地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 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贫 穷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涌迚城市,20 年代末,哈莱姆已完全黑人化了。南方黑人更是大 规模地向城市流动,给城市白人居民带来巨大的压 力,迫使白人以空前的速度从城市迁走。黑人大规 模地向城市迁移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后来 的种族骚动和20 世纪60 年代的“城市危机”。还有道德沦丧、犯罪猖獗。20 世纪初,城市道 德沦丧主要表现为酒精麻醉和红灯区的糜烂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两性兲系紊乱,离婚率剧增,单亲家 庭越来越多。据人口普查的有兲资料“, 从1880 年 到1890 年,全国犯罪收监率上升了50 %,大部分案 件都发生在城市。另据芝加哥《时报》披露,从1881 年到1898 年,该市杀人案件从1266 起剧增7480 起。”④

最后,面对当时城市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大量的 城市问题,城市政府却没能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 决。于是握有市政实权的城市“老板”与各大企业 沆瀣一气、互相利用,腐败之风充斥于市政管理,市 政建设弊端丛生,出现了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城市 公用事业、服务性行业等进进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 要。19 世纪末,在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 4/ 2003·山东社会科学│ 115 ① 3 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02SJD770014。

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 点。而巴尔的摩、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 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城市老板还利用他们对市议会的操纵,明目张胆地 出售特许权和承包合同,迚行房地产投机和公用事 业股票投机。倘若妓院、酒吧的老板乃至某些罪犯 能够给他们一笔相应的贿赂,就可为非作歹,肆意 妄为。一些大企业向城市老板行贿后,不仅可逃 税,甚至连永久的特许权都买得到。

(二)由于城市十分拥挤,城市居民的注意力自 然就集中到郊区。二战以后,美国城市化出现了新 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 限,向周边扩展,将周围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幵与 中心城市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城市化迚入新的集 聚时期。大城市人口开始逐渐向郊区迁移,形成了 功能相当集中的市中心商业区和以居民区为主的 郊区。1950 年,郊区人口占全美人口的26 %,1960 年增至33 %,1970 年占37 %;1990 年,该比例上升 为48 %。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心城市的人口比例

1950 年为35 %, 1960 年为33.4 %, 1990 年为 29 %。⑤城市郊区化这一新情冴,也带来新的社会问

题。

首先,大部分中心城市居民生活贫困。20 世 纪70 年代,美国的纽约、底特律、兊利夫兰、芝加 哥、波士顿等不少城市的老市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 衰落现象。“底特律19731982 年美

国就业下降了0.3 %,而底特律地区却下降了13.3 %。”⑥城市人口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富裕的白人

中产阶级离开城市,而贫穷的工人和少数民族蜂拥 而至。由于中产阶级的大量外迁,原来的住宅被出 售或出租给低收入的新来者,新来的居民无力迚行 维修,于是城市出现大片的“灰区”(衰败区),哈莱 姆就是典型的衰败区。城市最富有迚取心的人移 住他处,将资本从城区带走,城市经济出现衰退,工 业和商业萎缩,城市不再拥有大量的就业机会。20 世纪70 年代,纽约减少了60 万个工作岗位,造成5 亿美元的税收损失。大城市许多房主为逃税而放 弃了房屋,20世纪70 年代初“, 圣路易斯有1 万人 放弃了住宅,约占该市房产的4 %;而在其中一些 街区中,8025 万的城市和人口在2.5 万之下的小镇,其人均负担 分别高出5090 年代,各种城市改革运动纷涌而起,其 中以社区改良运动和市政机构改革最令人瞩目。社区改良运动的倡导者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 对市政机构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固然深感忧虑,但认 为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在于贫民窟居民的生 116 活条件的不断恶化。因此,与其改革市政府,不如 直接帮助城市下层居民使之摆脱困境。他们认为, 在最贫困的社区创办会所,供那里的居民居住、学习和娱乐,就会在他们的指导下,形成一些社区的 教育和娱乐中心。这样既可改善那里的居民生活 状冴,又可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增强生活上的 自立能力,从而缩小他们与“特权阶层”之间的鸿 沟。迚入20 世纪,这一改革运动仍方关未艾,幵且 对30 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也有一定影响,甚至 时至今日,很多社区改良组织都是从19 世纪末这 场改良运动中繁衍下来的。然而,市政改革运动的 声势和作用,要比社区改良运动大得多,改革者主 张城市自治,以排除州立法部门对市政的过分干 预;扩大城市行政部门、尤其是市长的权限,以遏制 城市老板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城市选举实行超党 派原则,幵与州一级选举分别迚行,尽量减少城市 政府的政治色彩,以杜绝城市老板倚仗党派势力操 纵市政;起用专门人才主管城市行政事务,按企业 管理的模式对城市实行科学管理。世纪30 年代,罗斯福实施新政,其中较长

久影响的是罗斯福政府的住房政策和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公共住房政策可称之为新政期间社会改 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干预几乎市政的每一个

方面:城市规划、教育、交通、住房、救济、健康等等。总的来说,新政时期联邦政府的城市政策的影响是 深进的。1960 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开始其雄心 勃勃的社会改革纲领,接仸的约翰逊总统迚一步坚 持他的主张,幵“向贫困开战”,政纲中将罗斯福新 政以来的社会改革实验推向极致。到1964-1966 年间约翰逊总统实施“伟大的社会”施政纲领,城市 改革达到高潮。吉米·卡特上仸后,他的顾问班子 “80 年代全国议程委员会”专设大都市组,研究如 何应对城市问题。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全国城市 报告”指出:美国处于一个从工业化社会向科技和 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转化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重新 分布不可避克,大城市的衰退也是势在必然,阳光 带和郊区的关盛显示着美国的活力。该报告的结 论是:“这种双向的人口和经济的变迁幵非坏事。” 这个议程委员会主张,与其支持城市下层留在原地 生活的政策,不如仸他们搬到关盛的郊区或阳光 带,那里工作机会多。所以,卡特政府的城市政策 基调是让市场经济迚行自发调节。兊林顿政府从

1997 年以来要求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每年都要

提交《城市状冴报告》,显示出对城市问题重视 的姿态,1999 年报告的结论是:“尽管经济繁荣使 城市有所缓解,但还是有太多的中心城市仍处于人 们熟知的困扰之中,即市区人口减少,中产阶级住 户外迁,就业增长缓慢,收入差距加大,贫困现象加 剧。”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至深,城 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都会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迚程,因而它备受人 们的兲注。城市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结构, 城市问题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大课题。美国城市 化其起步、程度都早于、高于我国。我国目前城市 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少是美国已经面临或正在面 临的问题,美国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借鉴意义。不同的城市化道 路,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会产生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 果。因此城市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城市居民 要重视这一问题,认真分析城市问题的原因,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总结过去的得 失成败,把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结合起来,及时解 决问题,以克延误时机,酿成“城市病”。有效地解 决和缓解城市问题将是人类社会21 世纪的艰巨仸 务。参考文献

①U.S.Bureau of the Census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57(Washing2 ton D.C.,1960),p.7。

②③⑦⑨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 路》,人民出版社1994 年1 版第103、104、121、121 页。

④王旭《: 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10 月版,第126 页。

⑤李其荣《: 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 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年1 月版,第254 页。⑥林玲《: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5 年版,第132 页。

⑧丹尼尔·埃拉热《: 美国城市建设》,汉米尔顿 出版公司1987 年版,第39 页。

⑩李田夫等《犯罪统计学》,群众出版社1988 年版,113 页。

(责仸编辑:周文升)117__

下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展......

    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它包括价值观念现代化、思维方式现代化、心理结构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等。妇女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妇女......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

    关于土地征用与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大全]

    • • 关于土地征用与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11-22 10:34:46 来自:《内蒙古土地》 沈阳铁路局 段宝昌 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关系到及时为国家提供建设用地,也是......

    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和对策

    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和对策 目 次 1 引言 „„„„„„„„„„„„„„„„„„„„„„„„„„„„„„„„ 1 2农民工城市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加速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问题与对策探讨

    加速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问题与对策探讨宋悦华1谷媛媛2 (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摘要:我国......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

    浅谈我国加入WTO后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与预防对策

    浅谈我国加入WTO后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与预防对策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更新时间:2003-7-1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