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15: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

第一篇: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它包括价值观念现代化、思维方式现代化、心理结构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等。妇女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妇女的发展。

妇女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妇女作为一个由性别分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妇女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即妇女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与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人格与价值,平等地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潜力与才能,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妇女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在现代化进程中相对于男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尤其是“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比较严重,阻碍着妇女自身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发展的追求,妇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还得不到真正实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妇女发展道路也警示我们,现代化并不一定带来妇女的发展与进步。如在美国,妇女追求自身的独立自主和人生价值,年轻时就离开父母独立学习、谋生,婚后许多人仍承担社会职务。但这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她们中许多人牺牲家庭与生育换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妇女中独身者迅速增加,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结果导致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在日本,女性从学校毕业后暂时就业工作,结婚后便退职回家,专事生儿育女和家务劳动,结果导致妇女自我价值被埋没,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这两种极端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有关衡量现代化的主要评价指标中,还没有一项能够准确地反映作为性别分层的妇女群体发展水平的。而一项未曾考虑性别因素的战略,往往会带来片面的发展和新的社会不公。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妇女发展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以彻底解决。但是任何强调客观,甚至消极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也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行动扎实推进妇女的发展。

一、要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各级党和政府是现代化目标、任务、政策的决策者。决策者的认识、行为和认同度直接影响着性别意识在决策中的位置和作用。决策者在制定法律、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时,只有把男女平等作为参照值,充分考虑发展过程中将会对男女两性特别是对仍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造成的影响,才能使妇女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各级党和政府应抓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将妇女发展内容列入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化衡量标准之中。一要将妇女发展规划与现代化总目标以及各级有关现代化发展的子规划、公共政策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之中,加强性别统计、性别分析,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二要将妇女工作真正纳入政府的职能之中,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实质性的妇女工作部门,更有效地承担起促进妇女发展的职责,改变目前各级政府虽然设有妇女工作机构(协调组织)而实际工作仍由不具备行政效力的群众团体——妇联来承担的状况。三要继续建立完善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为妇女平等参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法律的、行政的、宣传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消除“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影响,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五要关注和有效地解决妇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占妇女人口70%的农村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权益保障问题,确保妇女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决策管理机构、平等地行使权力问题,妇女潜在的人才资源向显性的人才资源的转化问题,消除色情服务业滋长问题等等。

二、广大妇女要更自觉地参与现代化建设,以素质、作为求发展。妇女只有不断提高素质,积极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作出贡献,才能使自身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而未来的社会以知识为本,以能力为本,将为妇女创造更多更好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机遇。广大妇女要树立起自我意识、成就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不仅仅把参与社会作为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把参与社会作为人生不断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善于自我设计,在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的基础上,有志于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做到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在志向目标上不断追求,在知识能力上不断充实提高,使自身发展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

三、各级妇联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承担起推进妇女发展的神圣使命。要紧紧围绕“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职能,在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要通过参政议政等渠道,更有效地推进男女平等国策和性别意识进入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之中,从根本上为妇女发展创造条件。二要进一步密切与各界妇女群众的联系,切实掌握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加强对策研究,为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唤起妇女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引导帮助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素质,实现自我超越,发挥“半边天”作用。四要适应现代化需求,加强妇联的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务实的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妇联干部队伍,努力探索和改进新时期妇联的思维模式、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妇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第二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在经历了高潮与低潮交织,胜利与挫折并存的曲折变化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不断解放思想、开放自己、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程;创新;发展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Abstract: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the doctrine which about the nature, conditions, and general-purpose of the liberation struggle of the proletariat.Experiencing the winding change of victory and setback, it has formde a theory system adapted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still maintain vitality.We must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ntinue to emancipate the mind, open themselves with the times,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We aslo can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Key words: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process;innovation;development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几经坎坷,依旧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指引着全人类不断为之奋斗。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冲突、社会矛盾更为剧烈。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尤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更是历史上空想社会

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与分析,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 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 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展望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其蓬勃生命力正是存在于它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进入21新世纪,面对重重挑战和机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不断用新的内容丰富和拓展理论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理论发展注入新的源泉。这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满生命力前提所在。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开放自己。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点。我们要在开放过程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从而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路源泉。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它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不断变化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为人们开辟通向真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充分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曲折性,它一方面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很大损失,使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有所缓和,但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不断总结,获得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得到的启示,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更加发展更加蓬勃,生命力更加旺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来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创造了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路线,是强国富民、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党和人民立足于时代坚持社会主义,立足于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立足于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经过29年的团结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正以新的更加自信的形象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给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带给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民族尊严和自信。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正确抉择。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禁锢不变的,是发展的,具有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是新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再度振兴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紧握这个思想武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巩固、壮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祖国更加富荣强大!

参考文献

[1]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7

[2]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08(21):3-6

[3]刘琪.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46-48

[4]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五版)(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

第三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它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的过程。近几年来,在___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洪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导致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就业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充分

就业已成为洪塘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镇妇联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乡村型农业化向城市型工业化转型这一时机,急党政所急,想妇女群众所需,尽妇联所能,面向广大失地妇女,在调查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加大培训、进行就业推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失地妇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和引导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6月底,我镇已被征用土地

12500亩,占已有土地面积的40,涉及17个村,共有失地妇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学生,共有适龄劳动力1749人。对这些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失业人数多,失业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351人属于零时打工,有劳动能力及愿望的失业者为398人,失业率为22.8,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而且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其失业率达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信息不畅,就业门路不宽。从就业渠道看,已就业的妇女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极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从获取的岗位看,多为小商小贩式的农村三产行业,少数人在当地企业务工,在企业务工的也多从事简单的装配和装卸工作,就业领域不宽。并且普遍反映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为临时性就业。

二、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和技能素质低。失地妇女普遍文化素质低,失地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占42.4,初中文化占53.6,高中以上文化仅占8.2。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只占14.9。接受就业培训少,从去年开始,区、镇妇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妇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许多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她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

2、观念较保守,转变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在失地妇女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仅占3.8,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则占到43.6。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愿从事较脏、较累和较苦的工作,并且大多数人还不适应企业严格和规章制度,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在就业区域选择上,都要求在镇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失地妇女的素质和观念现状,给妇联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困难,有时妇联辛辛苦苦组织了妇女进行了培训,千方百计进行了就业推荐,可她们就业时却挑三拣四,要求颇多,使用工单位感到很为难。

3、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对就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我镇也不例外。虽然我镇企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区域工业相比较,我镇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形不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这既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又降低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三产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如在发达国家仅社区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就业份额的20—30,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达到12—18。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我镇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较差,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低,相应的三产服务不完全,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和就业激励机制健全,是促进失地农民最终走向市场就

业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刚刚开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已通至各村,但村镇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失地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对企业招收本地妇女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企业乐于使用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她们好管理,会吃苦外,更在于企业使用了外来民工可以避免传统就业制度带来的缺陷,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其次是对失地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失地妇女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只占3.8,大多数失地妇女则表示连想都不敢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妇女自身素质技能素质较低,资金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失地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更没有对自主创业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的激励机制。

5、就业竟争激烈。一是随着我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来几年,我镇将成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区,农业劳动力将随之全部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失地妇女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据统计,目前我镇约有外来人员已达2万多人,与我镇常驻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别村外来人员已超过本村人口,客观上挤占了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这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需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养劳保险制度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约了失地妇女自主创业和外出就业。

三、妥善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农村不再种地成为城市居民,是许多农村妇女的梦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没土地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城里或企业找到工作的失地妇女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了,虽说一亩三分地对于近郊的农民而言,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对于40岁以下的失地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了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都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妇女极端重要性。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就业。解决失地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因为服务性的行业妇女就业的机会相对多些,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性岗位,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鼓励失地妇女开办服务社、加工场,为商品销售、家政服务、婴幼儿(老人、病人)护理等提供服务,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将失地妇女统一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失地妇女的流向、流量、就业种类、就业状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要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妇女的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虽说妇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间成了“工人”、“市民”,身份变了,但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与工人、市民的差距还比较大。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得先解决她们的择业观念问题,否则劳神费力组织的培训,来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计争取的就业岗位,做者寥寥无几,出现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尴尬局面。

转变择业观念,要靠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要靠教育培训的灌输,还要靠制度措施来规范引导就业行为,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竟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改变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珍惜的状况,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失地妇女要从一产走向二产、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村民走向市民,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艰苦历程,而就业培训则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实现这一转变。要高度重视失地妇女的培训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本着为广大妇女姐妹服务的思想,妇联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若干教育基地,努力为失地妇女服务,努力为政府排忧解难,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出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搞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培训,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就业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师资保障有力外,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要有兴趣愿参加。当前一些培训之所以对失地妇女吸引力不大,有她们观念落后、文化跟不上、眼光不够远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训本身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实际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解决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是新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的任务,各级妇联组织更应该义不容辞。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妇女姐妹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第四篇: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几点思考

有幸参加全市组织的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授课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民族政策进行了精讲,通过认真学习,自己受益匪浅,现就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浅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当前形势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少数民族地区的原面貌逐渐被改变,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体民族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当前形势下,保护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二、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一是语言方面:主流汉语的普及率远远超过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基于生活、工作等方面切身利益的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将日益重视汉语的学习与使用,进而促进各民族语言的趋同,方便各民族间的深入交流,共同发展。二是思想行为方面:各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在与先进文化的长期交往中,受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日益向主流融合,继而促进各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

负面影响。一是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现代化进程中,起初出于生活、工作需要学习主流汉语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上逐渐被同化,服饰、风俗习惯等也逐渐向着主流文化趋同。随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主流文化,有意或无意间不同程度地弃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载体,一旦失去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精魂也将不复存在。二是民族文化的商业庸俗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比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这些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并有许多的辉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业是一项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并且有利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常常被当地作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民族文化往往更多地被不良商家当作赚取利益的幌子。比如: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泼水节”,每天例行商演;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所谓的民族风味餐馆、茶室也往往都是外来商家按照自身理解以及市场需要而开设,空有外形没有内涵;偶尔说几句民族语言的导游乃至表演民族歌舞的姑娘和小伙,也大多是汉 的保护和发展。二是要号召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进行对口支援, 建立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友好协作关系, 发达地区给予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民族地区向提供帮助的发达地区回报民族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推动对口双方互动、互利、互惠,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4.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智力保障。一是要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培训力度,采取多种优惠措施,积极引进并留住教师人才。三是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要给予大力支持。四是要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 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造就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更好地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文化重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自近现代工业诞生后也开始了现代城镇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网被放大,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等;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等。关键词:城镇化 就业 土地 农业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和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政策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农民利益受损、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难以实现。倘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因技能的缺失而无法从事其他行业,造成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将时有发生,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有可能导致农用耕地的减少,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城镇化问题,强硬的征收土地,从而导农民生活无保障,农业发展无后盾。

2、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

农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依据法定程序,强制性地取得私人或集体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伴随着我国各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土地征用力度不断增强,必然导致原来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可靠保障,劳动场所的改变和收入来源的无处可寻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失地农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长远问题需要细细考虑,如失地后的经济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不只是农村土地变为城市土地,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转变后,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人生活水平是否能有显著变化。由于征地范围过宽,补偿严重不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没有着落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就业问题成了失地农民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需要从长计议。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

城镇化固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现实中这一过程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统一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导致我国农业压力剧增。我国人口众多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者达到8亿之多,但是城镇化发展不但减少了耕地的使用面积,还是大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失去了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率低,导致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对对农业部门产生持久而又有力的市场拉动。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各个方面而言,都必须依赖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城镇化建设滞后,使城镇市场需求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拉动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三,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能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更能促使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学会新的工作技能。但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缺乏合理布局和长远规划,致使乡镇企业如春后竹笋般发展起来,小规模重复建设不断出现,更为不利的是污染严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河流和农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但不能成为否定城镇化建设的依据。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1、农村城镇化应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耕地的使用率不高,不仅挤占了耕地,而且使大面积的耕地分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便是耕地资源的流失。要协调好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首先,应强调政府规划作用,政府应确定哪些土地土质较好应作为耕地使用,哪些土地属于城市建设使用,严格保护耕地,绝不乱批准乱规划。其次,应坚持节约用地,在节约农村宅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好每一寸多出来的土地,能形成规模的就扩大规模,能向空间发展的就向空间发展,少用地,用好每一块地。

2、农村城镇化应为农民生存找出路

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该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因技能缺失不可能直接离开农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失去土地的同时适应其他的工作方式;当地政府更应该鼓励有头脑有远见的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逐步创业,积累经验、知识和资本,创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乡镇企业,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服务;对于长久以来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应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养老保障的支持,不少农民年岁以高,无法从事其他产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的发展,为农民的生活、生存着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建设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和整体城镇居民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

3、农村城镇化应调整产业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村城镇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突出优势,培育优势产业。目前,许多城镇的产业布局与大城市发展雷同,重复产业生产,十分浪费环境资源,并且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经济应立足于当地农业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化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还可产生示范效应,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吸收外来投资,对原有技术、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三、结论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纵观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波动大,东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城镇化发展接近尾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加入,而农村城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推动城市、乡村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应当关注的着力点。目前,虽然农业、农村与农民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难题,但是不能因为有问题存在就否定城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面对问题的同时积极想出路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土地问题、农民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上应有所应对,使农村城镇化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且有正面影响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北林业大学,2004,6.[2]李红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3]韩学山,郝光前,徐峰,王康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4]鲁金萍,蒲春玲.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7).[5]寇莎.农村城镇化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5).[6]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7]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4).[8]徐永春.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9]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05,(11).[10]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5).[11]赵爱玲.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2] 张晓燕,白晓梅.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3] 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14).[14]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5]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6).

下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赵朝指导老师:阎晓菲摘要: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展迅猛但由于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农村......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与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空间迅速扩张,征地拆迁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很大......

    纳米技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全文5篇)

    纳米技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物理系3班 王彪 1130600110 要了解纳米技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知识:一,概念: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新时期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目的、意义、思路和主要内容......

    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

    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 (大连市旅顺口区图书馆采编部程飞) 摘要:本文根据图书馆现代化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图书馆现代化不仅是......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1工业工程2班201141108206黄日清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无疑,东莞......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

    杜宴林毋庸置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愈益显明的成效。然而,实践中的窘态与理性的求证却让人清醒的看到,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并没有......

    现代化新进程中我市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全文5篇)

    文章标题:现代化新进程中我市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现代化新进程中__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确定交通组织决策目标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需要”原则,即目标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