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时间:2019-05-14 19:1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第一篇: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和居住空间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城市环境下,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元─街道和居委会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任务。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行城市社区建设意见”中明确将“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作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民主,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的基本内涵

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且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并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规模上,大的可以指一个城市甚至相邻的几个城市,小的指城市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我国当今的城市中,社区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所辖区域为主要标志的。据民政部资料,目前,全国共有737个市辖区、5732个街道办事处、11.9万个居委会、17.2万个居民小组。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础,是社会问题最敏感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基层政权稳定巩固的载体。

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业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新变化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社会发展和起步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形势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社区服务的对象也由单纯的民政优抚对象向全体居民扩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也逐渐从衣食住行向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转变,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将追求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舒畅等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主政治向基层的渗透,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不断地提高,自治意识越来越强,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独立法人实体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争取融入到社区当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由“国家制”向“社会制”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取得的成绩

这几年来,全国各地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卫生、社区保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社区环境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就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社区本身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环境是城市社区生活的根基。社区环境作为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对社区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希望鼓励和指导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并要求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在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方面进行合作。此会议之后,我国在城市社区环境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为城市社区的居民提供适宜的气候、清洁的用水、清新的空气、足够的活动场所、绿地等,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促进社区中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上海市通过发展地下轨道交通以及立体高架公路等交通网络,把老城区改造和郊区卫星城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热门产业向郊区疏散,对黄浦江、苏州河等进行“全流域”的水系开发,以水兴市,已实现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良好城市生态。

社区服务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工程。广州市根据城市化社区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广州市坚持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寻找社区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积极鼓励社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社区服务不仅包含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服务,还包括市场经营的商业服务,企业经营的便民服务和社区团体运作的中介服务,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新格局。另一方面,广州市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面向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行政事务服务、面向失业职工的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各区、各街道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发展以党员、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拓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的关爱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慈善互助超市、“手拉手”爱心援助等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脱颖而出,特别是社区志愿者服务和邻里间互助性服务的发展,不仅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如春风化雨,融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与教育中心致力于提供社区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平台,给社区居民引入优质多种类的教育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选择了社区与教育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给孩子们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给老人一个更温馨的环境。特别是武汉的百步亭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服务

1、面向婴幼儿

社区教育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创建“亲子乐园”,开展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亲亲阳光,听听说说的游戏;在社区内创办了一个专门针对婴幼儿的集“体能,休闲,游戏”的活动室,让孩子们在充满爱心和刺激的环境中成长。

2、面向青少年

社区教育中心努力联系学校,和家庭沟通,做到学校、家庭,社区“三沟通”,形成了整体的教育合力;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中差生和不愿意上学的小孩能及时地进行帮助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中小学生上网成了许多家长担忧的问题,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对中小学生上网和操作电脑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社区内中小学生学习的问题,社区教育中心举办“手拉手”帮助活动,由社区里一名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帮助一名学习差的同学,大家共同勉励,促进共同进步。

3、面向家长

社区教育中心不定时地进行研讨会,由家长们共同讨论怎样教育孩子,谈谈教育好孩子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特殊辅导,对个别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的指导,以使家长本身得到教育;组织家长参与到孩子中来,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做事,一起游戏,一起唱歌,让孩子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增进与父母的感情,陶冶情操。

4、面向老年人

举办定期或定时的老年人运动、健身、休闲类活动,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为老年人举办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专场咨询及讲座,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平安幸福;为了让老年人能在知识面上更为丰富,社区与教育中心可以和老年大学合作开设社区教学点,把老年大学开进社区,把大学面向所有社区里的老年人。

(二)面向家庭的服务 加美满的家庭。

2、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的讲座,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心理上进行辅导,能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庭的愿望。

(三)邀请各知名人士到社区进行各方面、各层次的讲座

社区教育中心主要是面对社区民民和各方面需求而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做出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服务。

(四)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服务 青少年进行培训和指导。

2、和时代英才学校挂钩,对中小学生的英语,数学,作文,计算机等课程进行良好的培训。

3、提供全面多样的家政中介服务,随时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优秀家教老师,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社区内或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交流活动

1、不定期地开展“友谊赛”,如篮球象棋等友谊比赛,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2、对优秀教育社区进行评选和奖励,提高了居民的积极性。

3、定期举办了优秀社区图片或文字展览,以提高社区的知名度。

4、成立了跨社区的俱乐部会员小组,促进了社区居民的相互了解。

(六)网上服务

社区与教育中心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开辟了面向婴幼儿到老人的服务,整个家庭的服务,对青少年的教育服务等网上专栏。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虚拟社区就社区的服务提出意见,寻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圳龙岗社区就是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以学习科学知识、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内涵。人们通过参与健康、文明、科学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全面刷新城市面貌,提高全民素质和城市品位。社区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流。社区文化已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第一,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文艺作品的多样性结合起来,使社区文化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第二,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发挥辖区各单位在人才、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街道文化向社区文化的转变。第三,社区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成效。第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第五,指导与服务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病、亚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是最有效的节省卫生资源的措施和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这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服务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顺利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的实施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卫生事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级领导和卫生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卫生服务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不仅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的重要服务机构。而且是门诊基本医疗和医疗救助的重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因此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关系到社会医疗保险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也关

1、在社区里开展素质方面的培训。寒暑假期间请教授对在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有特长的儿童、1、对整个家庭和睦、夫妻感情,财务,法制,健身等方面不定时地进行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更系到社会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最具有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改造和居民小区的普遍兴建,使人们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人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从客观上迫切需要社区为居民在服务、文化、教育、安全、环境等方面提供良好条件,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优雅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对于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多层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城市的现代化体现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人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的现代化上。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逐步推进,急需要有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的人与之相适应;在建设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城市的过程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全面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强化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凝聚民心的需要。社区是城市工作的基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职能逐渐转向社区。从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面有新的作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发展总体上属于外推型模式而非内源型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社区管理与国际接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来看,我国的社区管理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比较陈旧,管理观念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加入WTO后,城市化的进程大为加快,城市的功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的一些城市管理机关、管理干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仍然用“一竿子捅到底”的方式,运用行政权力去管事,不愿放权。这些思想观念严重地制约着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区管理的发展。

(二)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行政色彩依然十分浓厚。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它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状况,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造成了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的错位。社区管理因此而处于“多头、乱头、无头”状态,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重复建设与利用率低,专业性的社区服务难以展开。

(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福利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未实现由民政福利型的服务向社会管理型的服务转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及服务态度难以满足社区服务的要求。

(四)社区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委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的群众组织,却常常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按照法律应由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许多由指派产生,很少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

(五)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另外,某些社区辖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区不一致,也给社区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六)政府投入少。由于财政困难,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居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使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的问题。

(七)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社区服务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该市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

(八)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工作也已有成效,可其它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开展还比较缓慢。

(九)社区管理中法制方面的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城市社区管理的加强与完善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很不健全,特别是操作急需的法规和地方性规定不配套,使相应的执法及执法体系建设和管理存在着盲目点。在现阶段的社区管理中,仍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群众运动等行政手段,主要反映在社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完善,执法队伍不健全,执法主休多元化而造成行政执法机构过多,行政执法职能存在明显的交叉和行政处罚权分散,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较严重。

(十)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专业化和综合性强。因此,这就要求社区管理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者,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仅凭借一份工作热心难以承担新形势下居委会工作的重任,而且社区管理工作者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新思路

我国社区发展需要开启两个动力,一个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另一个是公众自下而上的拉动力。一般来说,在公众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的载体,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推动中国社区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居民自治参与型”模式发展和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民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要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

其一,敲开社区生存基础的大门,形成适合社区实现自治的氛围。

一是找准社区的定位,提升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的定位问题,既是社区建设必须把握的方向,也是社区建设要实现的目的。社区是指地域性社会成员生活的共同体。作为一种地方制度,社区的形成与自治密不可分,它的具体含义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按照地域居民的意愿,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征中:地域性:建立社区并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治管理区域和范围;相对性:社区组织的存在及其自治活动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和接受政府的监督为前提;排他性:在法定的权限和范围内,它能够自主管理本区域内的公共事务,排斥外来的干预和支配;制度化:它的自主权的实现、管理活动的进行,公众意愿的体现必须有一套制度,有其相对独特的组织原则国、运行规则及其监督机制。从上述特征出发,社区组织不同于一级政府或一级行政组织,它不应该只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政府权力的延伸,而应该是衔接政府和社区居民,承接政府下放给社区的部分职能,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社区,才能摆正社区与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关系,从而保证社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构建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组织是把一个虚体居委会组织转变成一个实体自治组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独立自实体单位。社区组织不仅管辖本区居民,还要对驻在要区的单位及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的方式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居民委员会。为此,有必要改变目前在城市基层行政区域划分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划分两张皮的状况,实行统一的社区划分,使社区这个概念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行政上都要落到实处。在每一个街道,都应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合并组成社区委员会来取代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现行的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既不能唤起居民的社区意识,也不能激发居民为社区做贡献的认同感。街道办事处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街道的事只是街道办事处几个人的事情,不利于调动置之度外区资源和居民的参与精神。社区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就没有上述弊端,它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当家作主精神,有利于实施统一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有利于对社区服务实施统一和有效的领导,从而营造一个共同的社区文化氛围。

其二,敲开社区生存环境的大门,形成适合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一是完善有关社区的法律制度,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建设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基础。如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主持下的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经济的产权和管理权归谁,由 谁来行使终极产权和管理权?如果这些方面不明,程序不清,就使社区自治组织无法形成有序的动作。为此,国家需要尽快的制定,《社区自治法》,作为社区自治的基本法。使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社区内各主体的活动。

二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区发展的保障。我国的社区自治,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自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活动不能离不开党的领导,但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党的组织不可以依靠执政的优势地位任意干涉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抓社区内的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居民在社区中的精英模范作用。如建立社区党员责任制,成立党员助残组、宣传组等,通过党员精英的社会感召力来发挥党的作用。同时,有必要改变过去党员隶属按其职业组织划分的办法,将本社区的所有党员统统组织到本社区支部里来,其成员包括本社区内有单位和无单位的党员。若社区内的党员分属各个单位,互不知道、互不了解、互不配合,不利于发挥社区内党员的作用与加强党对社区自治的领导。

三是政府角色的转换,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实行社区自治,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发生变化。社区自治组织既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政府派出机构,与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政府不可对社区自治组织在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直接干涉或行政施压。这便产生了政府角色转换问题,并成为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能否建立的关键。在实现社区自治以后,政府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在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政府只是注重强化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行政控制,不去主动引导它们、扶持它们,它们就会偏离自治的方向。二是组织者。政府可一手将社区组织起来,也可以帮助他们自我组织起来,可派人直接参与其组织活动,也可派人进驻社区协助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社区和各项自治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自治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社区自治无疑是新生事物,政府应对其发展壮大提供政策加以保护,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鼓励协助其健康发展。

四是努力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是社区发展的 重要依托。社区好比一个家庭,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城市居民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度。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的参与的平台。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逐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同时,可以考虑,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必要与社区建设相衔接、相配合。如改变现行市区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取消单位选区和户籍选区,以常年居住地为作选民的选区;又如,在社区设立人大代表办事处,选民可通过人大代表办事处反映意见,提出设想,监督政府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因为,社区建设是一项人民的事业,她寄托着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她要托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六、完善我国现代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措施

城市社区是城市基层管理的载体,解决好现行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管理方式从经济主导型的转变将起到关键作用。立足于现实中的问题,要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及相关的一些部门应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不断地完善我国现代城市社区管理。

(一)解决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服务理念。尽管我国进行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者和政府部门领导人的头脑中仍存在旧的思想观念,习惯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的管理。而社区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它的目的是营造社区的氛围,形成社区全员的归属感的认同感,因而社区管理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就要求一方面尽快更新现有街道、居委会干部的一些旧的观念,加强社区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通过不断深入学习熟悉现代社区管理工作,解决思想,转变观念,确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扩大服务;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培养年富力强的新型社区级干部,将有能力、有经验的有识之士放在基层,壮大基层组织力量。

(二)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区自治,增强社区管理工作的民主性。转变政府职能,是在不同层次和结构上进行合理分工,把大量管理社会的职能下放到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就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如市政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在这方面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而那些不该管的事务要转移出去。驻区单位也卸掉“办社区,管社区”的沉重包袱,大量的社区管理职能和管理事务由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不承接,积极推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建设,不断地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建立起社区成员参与的固定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协商制度及选举社区领导人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与社区组织顺畅地沟通联系,实现社区组织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让社区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家的创造性,提高社区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区成员的自治权,实现社区管理的民主化。未来的社区管理模式应遵循自治的原则,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开发社区的各项资源,实现自我管理,提供公益性劳动,才能维持社区的生存与发展。

(三)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世界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从行政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社区自治为主,还权为民。根据我国的特点,以社区自治、自我管理为主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这就要求首先对街道办事处的建制和设置规模及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改革的重点是权力重心下移,强化街道办事处的权限。其次,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街道办事处与街道党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是党的性质和社区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街道党委应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街道党委应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开展工作主要靠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社区居民的自觉参与,是城市管理的坚实基层。

(四)强化社区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快法制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建立的进程。法制建设是社区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社区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社区的管理要依法进行。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不能无序地展开,为了使社区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强规范和指导。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社区管理的法律体系,在宪法及全国性法律层面,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作为一级准政府的法律地位,行使基层政权的部分权力。为发适应社区管理新模式的需要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形成社区管理各个领域的社区管理法律系统。其次,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但最主要的还是行政机关。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派出机构,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其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法律、法规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严格执法是社区管理走向法制化的有力保证。然而,除了法的保证外,还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让社区成员充分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自愿积极配合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投身于社区建设之中,从而化为社区管理真正动力,建立起法制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五)尽快理顺社区管理体制。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关键是要按照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要求,由市、区两级逐级放权给街道办事处,赋予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实现”一个窗口对社区"的管理体制。同时,按照便于服务、便于开发社区资源的原 则和地域、人口及居民的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调整街道、居委会和政府职能部门执法区的设置,保证街道、居委会更好地履行职能,使社区建设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六)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建立社区服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一是制定、落实关于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一项产业,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1993年颁布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若干规定》中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部分进行修订,以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及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业,将社区服务单位办成具有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对实体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实现社区服务经营机制的多样化。

(七)采取各种宣传形式,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社区成员宣传社区建设的概念、内容、形式及其重要意义,唤起全区群众的参与意识,将社区内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全力,共同建设好社区。

(八)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促进落后地区的社区建设。建议社区建设工作开展较落后的县(市)、区,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借鉴先进市区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体系,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社区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九)培育社区管理的专业化队伍。社区管理活动是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来实现的,因而社区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关键是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培育社区管理的专业化队伍,是指社区工作者不仅能够承担社区大部分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同时还应该能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提高他们在寻找市场机会、发展地方经济方面的服务能力。这就要求首先在选拔社区工作者方面要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让真正愿意而且具备为广大市民服务能力的人才成为社区管理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大担创新,树立“以薪养廉”、“以薪养德”的观念,努力建立起社区吸收优秀人才的固定渠道。此外,对社区管理工作者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在职培训,提高专业和服务技巧,真正提高社区管理的工作水平。

(十)构建城市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改善社区人际关系的制胜法宝,那就是完备的人际和谐文化,特别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人文规范。“和谐”为“和而不同”,“致中和”,城市社区居民在保持自己的生活个性与自由空间的同时,又能够在一定地域内,保持感情互动和交流,担负共同的责任,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这正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我国城市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般的“人和”,而是在“天时”与“地利”基础上的“人和”。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友善——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起码要求,就是社区居民之间的“以礼相待”;平等——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人文基础,是社区居民在交往过程中的所必须坚持的“人格平等”的意识与原则,无论何种职业、官职高低,在社区中都是作为普通居民而存在,没有“等差之别”,对于社区公共事务都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社区居民人人平等;诚信——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核心内涵,是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的程度与状态;合作——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高尚境界,是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在友善、平等、诚信基础上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互助合作,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共同体”。

第二篇: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

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

(大连市旅顺口区图书馆采编部

程飞)

摘要:本文根据图书馆现代化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图书馆现代化不仅是各项工作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管理方面的现代化。文章着重从四个方面去分析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主题词:图书馆

现代化

管理

九十年代,有人把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划分成五个阶段的发展模型:一是个别业务计算机的阶段;二是内部业务全面计算机化的阶段;三是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阶段;四是业务覆盖范围的重组阶段;五是发展战略性的新型业务阶段。

显然,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大多还处在第二或第三阶段上。这说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依然还面临着如何使传统型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与转变的问题;依然还面临着如何使图书馆摆脱困境,走上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的这一重要课题。

有些人通常将现代化图书馆理解为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各项工作的自动化,而忽略了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现代化图书馆必须与现代化的管理相匹配,要实现图书馆现代化,必须从现代化的管理入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图书馆实现自动化是硬件部分、硬环境先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而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则属软件部分、软环境,完成图书馆现代化的完整内容必须是两者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承。

这样,就需要我们把现代化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把它当成一场智力的革命,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现在与将来。

下面详细讨论一下实现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组织管理要现代化

目前,我国图书馆现行的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图书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文献资源建设重复浪费,部分业务工作低水平重复劳动,使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难于推行。这些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社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果这种状况在不改善的话,许多图书馆就有可能被淘汰。

因此,从现在起图书馆从组织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各馆的群体优势,从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对文献资源的要求。由于未来各行各业所需的信息涉及面广,就目前我国图书馆发展状况,单一馆难以承担和完成。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国家级图书馆管理,统管各大系统图书馆,打破系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读者服务。这就需要国家、省级图书馆及整个社会大环境政策措施实行配套改革,并逐步推广到市县馆,确立竞争的规则和标准,建立竞争机制的模式,甚至可以引进部分企业管理方法,如现在提出的馆长聘任制或任期责任制等等。总之,在管理上要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上过渡。

二、人员培养要现代化

今天,图书馆比任何部门都强烈地感受到全球信息化浪潮的震撼。然而,当各图书馆在投入自动化建设的工作中,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缺乏人才。现代化的图书馆对图书馆人才的需求决不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工作者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所能胜任的。因此培养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也是十分迫切的。

但是如何站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来认识和培养这种人才需求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体队伍的开发和图书馆队伍自身的开发。现代化的图书馆,现代化的管理,当然都是基于现代化的人员培养,因为人才是工作的实行者。首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总体规划,制定自己的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的规划。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则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的部门缺少计算机人才;有的缺少管理人才,这就需要下一步:建立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是国内外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要求是有高智能、多学科,至少是双学科,能掌握以计算机为主的几门现代化技术,能向读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途径,帮助各类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现代化的图书馆人员。这对人才资源薄弱、财力有限的大量基层馆来说,培养这种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发挥国家馆和省级馆人才优势,联合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编写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批、分层次地为各馆培养现代化图书馆业务骨干,加快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

只有拥有相当数量的业务素质好的图书馆队伍,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图书馆自身的学术水平,才能展示一流的服务水平,才能体现出现代化图书馆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服务。

三、信息服务手段要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知识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手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现代化,先导是技术现代化。即要实现图书馆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信息服务受手段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文献信息服务的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则不可能实现。所以说必须靠创造图书馆自动化加快发展,以带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文献信息服务不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借、还、复印图书、期刊等简单模式,而是要加深加宽先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从我国目前文献信息服务的状况来看,现代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1、信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购进标准的、规范的现代设备,用高效的自动化管理取代低效的手工操作,例如实现联机编目,开展多媒体光盘的收藏与服务等。

2、文献信息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正在逐步开展电子信息服务或进一步加大电子信息服务的比重,这进一步明确表示出文献信息服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且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需求。各种领域的研究工作离不开最新的科技信息,网络资源这一丰富的信息集中的无意识读者关心的焦点,因此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是以网络化为基础,面是全球的,以“一次性检索服务”为目标的服务模式。

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正确的发展之路。不论是非网络信息源,还是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联机检索、联机馆际互借都应逐步实现。以上做法都是为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图书馆现代化最终目标也是为读者提供最佳的服务模式,服务要求专业人员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科学管理下来实现,而最不可少的还是要靠经费的合理组织来支持。

四、投资机制要现代化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相应的投资必不可少。我国各层次的图书馆大大小小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难,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用最少的钱换来最佳的技术设备就需要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的投资机制。

首先,争取走上自力更生之路。完全靠国家拨款投资建设是消极地等待。只有就本馆本身的特点,加大创收,例如建计算机培训中心、书目采编中心和电子阅览室等方法都不失为增加创收的好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解决了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

其次,投资要有超前意识。设备配置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技术进步的能力,眼光尽可能放在下个世纪初期或中期的国内需要。不能盲目引进,要以多媒体技术广泛的应用来进行功能的规划,使其投资长时间发挥效用,少走或不走弯路。

最后,节约资金,走协作与共享之路。加强馆际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建库、联合组网,充分发挥联机编目、联机检索、联机馆际互借等等方法的效用,从而保证各馆筹款、成果共享。这样既可以节省开发软件的资金,避免了重复投资,又可实现资源共享,可谓一箭多雕。

图书馆是随着社会知识积累程度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识积累程度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识积累的规模往往决定了图书馆的规模,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也随知识传播的形式和方法而改变。因此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催生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本世纪的知识过渡丰裕与社会经济活动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强烈需求更加刺激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知识共享是网络通讯这项传播技术的需求,资源共享也是网络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等等这一系列名称图书馆的需求。我们不管今天的图书馆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图书馆,只是在其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问题上,我们期待着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图书馆建设》

1998.5 《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北京图书馆出版 1999.7

第三篇: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

以苏南地区为例

引 言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其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由此成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新型城镇化的“新”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即释放城镇化的外部效应,不仅仅是建高楼、建广场,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更主要的是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满足农村劳动力产业间的迁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已成为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农村城镇化是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3、农村城镇化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选择。

4、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的城镇化在不断发展,城镇化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营造了农村和城市“双赢”的格局。城镇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事实证明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三农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农村整体发展状况的持续改善、农民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水准的有效提升,都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目前仍有超过50%的人口为农村人口。因此,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

(一)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程度偏低,居民自我服务意识强,生活方式简单,技能不高,形式单一。

(三)因城镇化滞后,资源短缺,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就业难以增长,内需难以扩大。

(四)治安方面,安全性不高,人杂素质低,不服从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等。以上各种现状,都直接加剧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三、以苏南地区阳山街道社区为例概略介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管理

本小节我们将对主要研究对象 – 撤村建居后新形成的阳山街道社区状况作一介绍。阳山街道社区,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行撤村建居的城市化工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动迁、统一安置原则,经过03-04年的第一轮大规模动迁和06-07年的第二轮补充动迁,分区新拓展开发空间15平方公里,共动迁农户6300多户,企业300多家,建造动迁安置房150万平方米,2万2千多农民“洗脚”上田、“洗脑”进城,成为撤村建居后新成立的阳山街道社区居民。阳山街道社区含“阳山花苑”和“新鹿花苑”两个居民区。其中阳山花苑占地1.34平方公里,规划多层住宅490幢,建筑面积达133万平方米,最终将形成4-5万人的居住规模,是目前苏州市乃至江苏省最大的农民动迁居住小区。自2004年至今,包括“阳山花苑”和“新鹿花苑”两个居民聚居区的阳山社区凭借着实施苏州高新区“北扩西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之“撤村建居”的东风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短短三年中,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进行规划和遵循“现代化新城区标准”组织设计建设,阳山社区的公共和配套设施已取得长足进展:水、电、天然气、宽带网、有线电视、电话等各项配套设施全部落实到户;行政办公、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大型农贸市场,以及商业、金融、邮电、公交、文化娱乐、物业管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完整齐全;保安、保洁、绿化、停车等各项物业服务亦全面到位。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务。到目前为止,阳山社区的治理较多地呈现出政府主导特色,亦即体现了治理即政府管理的意味。2005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组建了阳山街道办事处,将原社会事业局、农村经济管理局的职能和建设环保局村镇建设职能划入阳山街道办事处,并将主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事务所”、“文体教育服务中心”三个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街道管理。街办建造了建筑总面积3850平方米的集社区、党员、卫生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在中心功能配置上,充分考虑农民社区的实际和动迁农民的需求,将农保、计划生育、劳动社保、合作医疗、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婚姻登记、纠纷调解等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职能整合到服务中心。同时街办组建了阳山花苑第一、二、三、四和新鹿花苑五个社区居委会,设置了21个居民服务网点。还组建了阳山物业公司和市政工程管理公司等城市维护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了从阳山街道党工委、社区居委会党委到楼宇党支部、楼幢单元党小组的新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近年来,阳山街道各社区积极参与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化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社区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文化素质提高,没有出现一般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那种一迁就乱,社区矛盾突出的问题。

就上述情况介绍和业绩评估而言,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显然是较为成功的,那么,比照前文理论和经验层面的分析,本文个案又增添了哪些类同或独特的经验?根据调查中的发现,下面我们就此问题作一概略的解答。

与国内同类开发区/转型社区的建设和治理类同,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得力于一个强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分区开发上,这一模式主要依赖土地、资金、优惠政策、廉价劳力、潜在市场等要素驱动,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拓展地区标志性亮化工程,发展区域硬环境;同时通过专业化、高强度、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推动区域产业向面向国内市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这一模式则较多地体现了政府全面干预、治理即政府管理的特色。事实证明,上述强政府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历史契机或开发建设初期是相当有效的,然而,随着战略起飞期首轮效应的结束,当情况改变,开发区原先的优势逐渐失效后,则必须寻找新的路径依赖,发生模式转换,才能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再创新的辉煌,注重发

展与稳定协调一致,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注意学习吸收各地社区建设和治理经验,构建多主体同建共治多赢格局。

不足之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亦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憾之处,可以简要归纳如下:

就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而言,这正是包括阳山社区在内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中亟待关注的问题。阳山社区问题表调查显示,85%的填表人参与社区事务意识不强,并不认为自己是城市居民,不少人仍然保留着乱倒垃圾、污染环境等传统农村社区居民的不良习惯。如何通过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和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他们的观念,逐步形成包括先进理念、现代价值体系、良好行为习俗和完善制度设施在内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确实是摆在包括阳山社区在内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挑战。

就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内容或目前社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言,对照前文理论分析部分所述及的六大内容14,我们发现,鉴于以下原因:A。尚未制订保障社区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规划;B。服务提供主体单调,市场和志愿主体功能发挥不足;C。政府财政投入除了支付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外,主要用于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缺乏统筹兼顾和前瞻性的计划安排;D。服务提供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阳山社区正在提供的社区服务,无论从数量、质量、广度、深度等各个方面来衡量,都只能说还尚是一种较为初级的产品,距离完善、完备的社区服务提供体制和机制,阳山社区仍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只有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实现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中国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可实现亦工亦农,做“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个个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为全面小康打下技能基础。

1、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社会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二)文化程度偏低,居民自我服务意识强,生活方式简单,技能不高,形式单一。不断完善公益性和鼓励营利性群众文娱、体育、科技、教育投入,吸引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缩短社区成员距离,增进社区人员知识,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1、鼓励居民参加社会多种技能培训,鼓励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自身生活质量。

2、鼓励社区居民发表自己的意见,使社会资源和权力公平合理地分配。

3、提升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因城镇化滞后,资源短缺。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

观,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实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特定性、时间动态性、系统开放性以及尺度多维性。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过程的认识,在于着重提高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本目标,不仅是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驱动力的分析,而且也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战备对策的选择。目前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是从合理利用系统分析、评价和综合研究模型三个方面展开的。综合研究模型综合了土地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其定量化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提供了可能。具体地还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城市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2、对电力、水等实行可持续利用,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因此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同时,必须尽早考虑能源的多元化问题和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做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节约用水,解决城市水资源平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等。

3、对城市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治安方面,安全性不高,人杂素质低,不服从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社会内部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以及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的风险。

有专家列举了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的六大社会安全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在这六大问题中,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成为国人最焦心的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同时,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更增添了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难度;尤其是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城市风险经常防范失灵,加上我国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而且政府的协调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样,必然使中国城市化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本,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损失。

五、结 论

以上本文对我国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课题进行了研讨。通过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目标和内涵,构筑起一个用以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和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相关经验,并以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参照体系聚焦于探讨苏南地区阳山街道社区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个案,从中总结成功经

验,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现阶段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实施的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实践带来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目录

1.莫邦豪.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M].香港:集贤社,1994.

2.甘丙光,莫庆联.社区工作的定义和目标[A].香港社区工作教育工作者联席会议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第二版)[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

3.张大维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 [J]社会主义研究2008(02)

4.黄安心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新型村镇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5.杨立蛟.齐鹏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考量与启示 [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

6.齐鹏 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的意蕴与启示 [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许宏刚 乡政村治: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J] 党政干部论坛2004,(8)

8.雷洁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0(4)

9.石良 新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社区服务圈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10李双江.刘佩璐.张欢欢.董谦.朱亚娟.杨艳梅 石家庄社区服务模式调查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0]23号文)联合转发之《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12.丁元竹, 1995, 《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元竹, 2006, “加拿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第9期。

丁元竹, 2006, “必须厘清社区的真正本质”, 《文汇报》, 5.10, 第5版。13.朱金龙, 2007,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15年, 引进外资210亿美元”, 《文汇报》, 9.24, 第2版。

王学容, 朱金龙, 2008, “苏州率先实施六重保障”,《文汇报》, 4.2, 第5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研究方法:文献搜集法、典型案例法、社会调查法

第四篇: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

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新时期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目的、意义、思路和主要内容 意义和目的

1、研究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首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在首都现代化进程包括经济、社会、教育、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在社区如何起到“精神支柱”的引导、改善和促进作用,广大社区居民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提倡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2、探索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符合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就一个人来说,其接受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教育。既作为个体人来说,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幼儿园—那一世范文网-http://—小学——中学——大学。我们把这一过程叫作“在校”教育阶段。而其主要目的是丰富增长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等知识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或是步入社会后,人们仍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学习社会知识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学习各种生活素质,我们把一阶段,叫社会化教育阶段。就后一阶段,就整体素质或者说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来讲,这一内容就落实到了社区。也就是说“社区”应该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来社区成员整体、综合素质的

责任。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校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适应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形式是整合利用现有学校的各种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需要。现代学校应将面向社会,首先是面向社区,为社区共享,成为社区教育资源。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应向社区开放,学校的设施、场地、师资队伍、志愿者队伍为全社区居民服务。同时,吸引社区成员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

主要思路

分课题立足于的多年实践作为首都的中心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拥有相对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研究也有比较多的理论研究积累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研究在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与社区教育

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以及创建学习型城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对学习型社区网络建设、学习型家庭建设、社区学院的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最终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课题旨在建构一种新的模式、开放的教育系统,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提供“参与、沟通、整合、互动发展”的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主要内容

1、学校作为政府投资的基本设施,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研究如何打破学校原有的封闭式办学体制,发挥学校的硬件条件、人才资源、文化优势,使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让社区居民真正从中受益。

2、互动互惠的原则。这是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结合点,同时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之一。互动,学校为社区开放各种教育资源;社区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互利,学校和社区双方都能从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价

值,才能实现今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

3、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是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基本元素。在研究学习型城区构建的基本模式过程中,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课题中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1、学校:学校是老师为学生实施教育的设施。学校是一个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对教育机构的名称各国都有不同的称呼

2、社区教育: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3、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在现代大教育观指导下,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以促进区域性教育现代化发展。

分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研、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1、8月,成立分课题组,由教委程刚主任任组长,教委杨之靖副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并以区教委社区教育办公室、西城社区教育协会、西城社区学院、西城职成教中心、全区各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9月4日,分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总课题组开题会议。

2、分课题组成立了学校与社区关系、学习型城区模式研究网络建设、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研究、社区学院建设等四个课题组,分别开展课题研究工作。3、9月—12月,在十个街道和33中、56中、156中、161中、实美职业学校等五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4、10月——11月,北师大硕士生

研究组深入到十个街道、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构成、市民价值观、学习型社区三层网络建设、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学习型家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完成了11项专项调查,撰写了近十六万字的调研报告。课题组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完成了《学校资源开放状况调查》、《构建街道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现状调查》。4、11月,?召开了分课题组工作会议,总结了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课题工作进行布置。介绍了《学校资源开放状况调查》、《构建街道社区教育网络现状调查》完成初稿情况,与会专家就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5、4月—5月,北师大硕士生到社区学院、十个街道办事处、教委、部分中小学进行新的一轮访谈、调查问卷等调研工作。

四、主要研究成果

从课题启动至今,区教委各个课题研究组针对不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至底,各研究项目报告已完成。分课题包括四个研究报告和一个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中小学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与社区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经过调查分析和实验运行两个阶段,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出一些结果。

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呈现出三种模式:辐射型,由点带面,由学校工作的一点

带动社区工作的一面;参与型,主动响应并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形成社区、学校互动的良好教育氛围;联姻型,学校与社区、单位结成对子,一对一紧密联系、双向互动。

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几种形式:1.学校以组织志愿者队伍的形式参与社区教育。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志愿者或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和假日定期到附近社

区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种讲座培训,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2.学校成立专门的活动室或用专门活动日向社区开放,以便居民进行文体活动。

结论: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必须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成为社区的一个活动中心,发挥其场地优势、教育人才资源优势、图书信息优势;中小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使学校和社区在相互联系中共同受益,才有可能使这种联系长久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化,任何单方面受益的情况都不可能持久。

五、有关研究与认识:

1、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目前处于初始阶段。

学校、社区一体化是指:在现代大教育观指导下,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整和区域内教育资源,以促进区域性教育

现代化发展。在以高教、职成教为龙头,中小学为基础的部门、系统内整和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的学校、社区在体制、策略、实施及政策等方面的整和。

一体化问题的提出,不应看是偶然的现象,它的提出实质是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引发了社会制度及方方面面的改革的产物和结果。这种改革反映在教育领域,其表现是现代教育制度理念的提出和发展。现代教育制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而社区教育的产生、发展又形成了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了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并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部于、分两批推出6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说明社区教育已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甚至部分村镇中广泛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从7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其直接结果是一批批社区的产生。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依靠单位来管

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开始失效,而社区管理正在逐步取代单位管理。并由此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城市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管理体制的完善,社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区建设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北京市则是在颁布了《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从政府文件来看,加强社区建设首先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八个部分,即社区就业、卫生、教育、文化、环境、安全、救助和养老。可见,社区领导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

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校正面临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面对新形势,学校再不可能与世隔绝、闭门办学了。一方面是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在20世纪末期,学校的门逐步向社会敞开,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在我们缕清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产生过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

我们理解,一体化发展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源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学校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它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它要求学校领导及教职工要以很大的精力去处理方方面面事物。而学校社区开放的前提应是以促进基础教育为目标,绝不是削弱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开放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尽管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就全国来讲,仍处于实验阶段。全国的广大乡村和小城市尚未开展社区教育,在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中,其发展也很不平衡。以上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目前应当处于初始阶段。

2、学校社区一体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青岛等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发展情况后,认为在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初1 2 下一页

第五篇:美国现代化进程

美国现代化进程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的源动力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现代化是以政治民主的不断完善发展为保障的。因此,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是共同促进和相互伴随的,每一时期经济的大发展都有力地推动政治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健全又无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美国政治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即美国建国的时期

18世纪,随着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美利坚民族逐步形成,英国的殖民统治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1776年,《独立宣言》的颁布终于使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经济的发展不再受英国的控制。《1787年》宪法的颁布,是美国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使美国成为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确立了民主共和、人民的自由权力等制度制度,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自由宽松的环境。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西进运动

美国独立后,废除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禁令,在1810年至1890年间,大批的移民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以19世纪初至中叶移民最多,产生的影响最大。1810年,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人口占美国的十分之一,1820年便升至四分之一,大批移民的西进为美国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西进运动也是美国领土的扩张史,美国领土从此从大西洋向西延伸到太平洋,使美国领土得到了极大地扩张。这些都为日后美国的现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阶段:19世纪中后期,即美国的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美国的不断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南北战争,主张发展工业的北方打败主张发展奴隶制的南方,结束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也是黑人奴隶不断解放的开始,促进了美国政治民主的发展。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交叉进行,在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后,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发展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美国在一战后的崛起和二战后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即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20年,美国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美国的经济现代化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大企业为了争夺原料和市场,不断挤压小企业,使大量的小企业破产,被兼并,大企业则发展成为垄断组织。20世纪初,垄断成为美国经济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垄断大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的先例,对垄断资本进行整治,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得到了健康发展。第五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即二战以后

1945年,《布雷斯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了以美元为主体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巩固了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发起了信息革命,依靠科技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发生了以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经济现代化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苏联解体后美国经济仍持续发展,单极霸权明显,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超越。

二战以后,黑人争取权利平等的运动如火如荼,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美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政治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麦凯恩,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产生。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现代化取得重大发展。

综上,第一、二阶段是美国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第三、四阶段是美国以工业为主的高速发展时期;第五阶段至今是美国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是美国现代化的基础,政治革命是美国现代化的保障,科技创新是美国现代化的源动力,制度的创新改革为美国现代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3月4日发布;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2008年3月5日发布

一、现代化的概念

谈到现代化,首先有一个概念问题,什么叫现代化。其次,与之相连的是时限问题,即什么时候的现代化。第三,是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制度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第四,是本世纪存在那些现代化的模式。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问题:对于现代和现代化的概念在西方世界和我国有着不同的理解。Modern Times 西方一般指16世纪以来的近现代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一般指1640-1917年世界近代时期,80年代以来指15-19世纪的世界。而Contemporary Time 西方指近当前的时期, 我国指现代,即20世纪以来的时期。现代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提法,改革开放以来则成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目标的代名词。这里介绍一种代表性见解,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概述了现代化的四种含义: 1)“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 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 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2)“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这里强调的是用工业化来概括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以区别于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中早期工业化,即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3)“现代化是自然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有人把现代化进程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12个方面。4)“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他认为: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

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工业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18页)

关于现代化的时限问题:从科技革命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每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都和现代化的进程相连,只是用词各不相同,如近代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后工业化、后现代化、信息化等等。名词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必须和时代、时间相连才有实际意义。就是说,我们说的现代化是什么时候的现代化?

关于现代化和社会制度的关联。近代和现代历史进程表明,现代化首先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社会不是现代社会,农业文明也不是现代文明。进入20世纪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达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化程度。在已经基本具备工业化条件的俄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这说明,可以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但是最先开始现代化的无疑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现代化和社会制度的关联问题。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的区别。或者说,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苏联是在1926年起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领导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有着轻重工业孰先孰后的原则区别,不认为从发展轻工业再到发展重工业是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特征,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先轻后重,主张应该先重后轻,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各工业部门应随着经济发展变化的协调发展。在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和强调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特殊条件下,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路线上强调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调高速度、高指标,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快速确立。在积累和消费问题上,苏联一直追求高速度和高积累, 忽视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的相应增加, 并指责反对高指标的见解是“右倾机会主义”。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上,苏联片面强调产值和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回顾20世纪苏联的历程,在现代化的问题上加上一个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帽子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我看来:

第一,现代化的水平是和生产力水平相连的,而不是同社会制度相连的,它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物质问题,不是意识形态问题、生产关系问题。从发展轻工业到重工业到新技术工业是现代化国家的一般进程。

其次,现代化进程和国情相连,苏联在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包围的特定形势下,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有它合理之处,但是与发展轻工业民用工业相对立,并提高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两条不同的现代化路线则是错误的。

至于现代化的模式,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各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各有不同,这里从略。

概括起来,关于现代化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1)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科技、农业、交通通讯及社会生活处于世界上该时期先进水平的概述。从根本上说现代化主要指经济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同义语。

2)不同时期的现代化水平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20世纪有19世纪末到1920年左右的两个世纪之交的现代化水平;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现代化水平,有1960年代左右的现代化水平,即丰裕社会时期的现代化水平;也有90年代以来跨世纪的现代化水平, 即西方称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水平。不能把不同时期的现代化水平和速度来进行比较。不能离开时间来谈现代化水平和目标。就是说,必须进行横向比较。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因而不同时期现代化的典范和标志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化领航工业标志是钢铁、煤炭,电力和电气工业。20世纪中期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合成材料等新材料、电子工业。90年代则是信息工业、原子和其他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程、特种新材料工程、海洋工程等。18和19世纪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是近代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20世纪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和当代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

3)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不可能是同步的。一般说来,现代化由西欧中心向大西洋地区及太平洋部分地区扩散,再由大西洋地区向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地区扩散,然后向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幅射。伴随这种进程的是国家经济、城乡生活的一体化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20世纪是是由现代化走向现代化后的问题,或更高级的现代化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则是实现中等发展程度的现代化并向后现代化过渡的问题。

4)作为现代化的概念如同生产力的概念一样,不应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区别以至根本区别,不能理解为在现代化水平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水平更高,否则在我国现代化的问题赶上或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步达到后现代化水平时难以对比,因为即使在主要指标上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步,还只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还要再发展到一个更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或者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后还要再实现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行。这里存在一个现代化的属性是经济的还是包括社会思想文化的范畴的问题,经济是根本属性,现代化是经济属性还是说经济属性只是其中之一还会有其他的属性。

5)后现代化基本上是指进入发达的工业社会阶段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高度丰裕社会的阶段,后者是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全面现代化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期。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由于抓住有利机遇,实行正确的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有可能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跨越后现代化阶段。

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第一,在苏联一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出现了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大滑坡,独联体已经失去了超级经济大国的实力地位,实施转轨制度的独联体经济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拉大了差距。第二,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虽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富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实现现代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但是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都离不开现代化的高度发展。

6)现代化的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并不是相同的。这里有传统的英法模式的现代化;有19世纪后期兴起、20世纪上半期与战争紧密相连的德国和日本模式的现代化;有19世纪崛起、20世纪始终位于前列的美国模式、有新兴的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模式;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源优势型的中东海湾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拉丁美洲地区、南亚地区、南非地区、北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以色列特殊类型的现代化模式;有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联盟的现代化模式;还有90年代以来的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轨型的现代化模式。在这些模式中难以发现有一类模式是主要通过掠夺它国领土和财富来完成并巩固现代化的成果的;也难以发现主要是通过一国经济的封闭运行来实现并巩固现代化成果的。通过市场经济运行也好,计划经济运行也好,参加全球经济运行也好,封闭经济自力更生运行也好,着重发展军事工业和对外军事行动也好,着力发展民用经济,发展内需和外贸,革新科技也好,其最终结果,都要经受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检验。

7)经济现代化是20世纪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现象和特征。在20世纪,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规律制约着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现代化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的扩展,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以未有的规模在发展。经济现代化是20世纪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现象和特征。

20世纪初,主要发达国家均已进入现代资本主义和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阶段。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和发达国家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则经历了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新较量。

显然,就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来说,它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向同步的。而且是衡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社会制度较量的主要尺度。一旦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低于另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将被另一个国家所取代;一旦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赶上以至超过了发达国家,那么就标志这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跨入并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赶上了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赶上并超过了那个资本主义国家。

迄今当代世界已有65亿多人口(全球人口在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06年2月25日晚19时16分达到65亿。这是一个人口增长的里程碑。人口普查局还推测,到2012年10月18日,全球人口将突破70亿。)200多个政治实体,他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和对策、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既有某些相似的轨迹,又多姿多态各具特色,显示了世界经济现代化中多样性统一的生动画面。这是一个经济现代化运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又是人们越来越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现代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当代世界。和62年前相比,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这个经历62年的经济现代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同样是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第一,它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在欧美地区和部分东亚国家经济现代化向全球扩展的进程,这一过程是由美欧发达国家和日本逐步推向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进而向包括亚洲和非洲等其它地区在内的全世界的扩展。

第二,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兴起和发展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反过来对全世界的社会经济生活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并正蕴酿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一方面扩大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又为发展中新兴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科技革命得以向全世界扩展。

第三,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民族独立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进程都是在波浪式发展中前进的生巨变,目前依然在当代世界经济生活中保持主导力量的地位。

第四,由于20世纪下半叶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急剧膨胀,对生活在五大洲七大洋的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提出了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一些国家开始从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向追求经济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表目标努力。

第五,经济现代化对于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结构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结束以来的62年里,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个是人类物质生活现代化、全球化、多样化的大发展,这不仅反映在住房建筑、纺织服装、饮食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而且表现为广播、电影、电视和图书出版新闻媒介的新发展、卫生医疗保健行业日新月异的进步、都市现代化服务业的大发展。另一个是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世界。可以说,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使用现代化这一词汇的频率要高于其他任何词汇。可以说,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在很大程度制约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美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美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近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的信息化三个时期。在近代化前还有美国的早期史(1492年前——1776年)。早期史的发展特点,是由原始的氏族社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并伴有前资本主义形态的跳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依次过渡的,它没有经过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为主的发展阶段。就生产关系的主导形态而言,它是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的时期。就社会和政治生活状况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要居民转变为以英格兰人为主要居民的英属北美13个个的殖民地时期。其基本原因在于已经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格兰人来到北美的影响。1776年开始了美国近代历史时期(1776-1898年),这一时期,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时期。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土开拓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美国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逐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快速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业大国,同时在19世纪的后30年开始了向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并在完成了大陆扩张后,开始走向了海外扩张。在经过了第二次对英战争阶段(1812-1815年)后,开始了近代工业化时期,直到19世纪末。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美国近代化(1814——19世纪末)[3]

1).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和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发展激化时期(1815——1860年)

西进运动在北美独立革命和南北战争之间的近百年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独立革命的结果,又是南北战争的前奏。它早于领土扩张,活动内容比领土扩张更丰富,时间更持久。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活动,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领土扩张的过程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既有殖民掠夺和争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义上由殖民地转变为自由领地的另一面。从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区的购买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万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价累计只有5,555万美元。

在美国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及早期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国内市场、限制奴隶制发展、补充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实

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种植园奴隶制利益的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种植园经济,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的商品棉花,实行低关税,并从英国输入廉价的工业品。南北两种经济势力在政治上的争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还是扩大奴隶制的问题上。美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限制和反对奴隶制的统一战线。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协案,1854年堪萨斯内战,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两种力量斗争的反映。186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当选总统,使南方扩大奴隶制的迷梦破灭。这样,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南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在这以前,美国确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度。

2)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林肯政府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时期。这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资产阶级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斗争的继续。它经历了林肯、约翰逊两任总统和国会激进派的三个重建方案阶段,尽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两种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向着资本主义的农业缓慢地转化,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发生了相应的重要转化,即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势力矛盾转为代表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派别争斗。整个说来,战后的南方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变化,但是这种妥协也使美国保持了美国南北两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隶制的残余形式和势力。

3)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

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转变。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

2.美国现代化(1898——20世纪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100年。是美国现代化的发展时期,又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不断改革和调整的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由世界工业大国迅速发展为1945年的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整个说来,这一时期美国的发展和比较快速的发展是主要的。现代化美国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也是划分美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界标。美西战争的结果使美国名副其实地步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走上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道路,在远东美国制订了“门户开放”政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战后的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由于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政策、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20年代美国经济的自由放任,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在这同时,也孕育着潜在的严重危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随后参战,这时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个羽毛未丰的新兴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她企图称霸但是力不从心,在巴黎和会上受挫。战后,美国在巩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时,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争夺经济霸权的斗争。

2)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赫伯特·胡佛总统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保护了劳动生产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并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准备的物质条件。罗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改革举措,它的全面强化国家干预政策使垄断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的新阶段,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成熟,对于现代美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经济上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组织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3)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6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上,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

4)由经济现代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时期(20世纪70-9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仍然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成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尽管美国经历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美国经济仍然在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少有的好势头。为了适应滞胀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国内经济政策上美国面临控制政府干预规模和重点,强化市场经济机制的重大调整,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滞胀政策”、里根经济学的振兴经济政策,都说明了这一发展趋势。在外交政策上,美国实行了比较现实主义路线的重大调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明显强化。

3.美国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美国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以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为突出表现,出现了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速发展期(20年代、60年代、90年代),以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信息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继续保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继续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代表。

三、现代化和美国的崛起及崛起后的超级大国

在美国现代化的进程中。18世纪美国还谈不上是“崛起”的时代,还不是美国“崛起”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崛起”后的世纪,而不是依然在“崛起”的世纪,21世纪是美国试图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世纪。如果把实现近代化的进程即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视为世界公认的政治和经济大国,作为崛起终止的重要标志性时期,那么19世纪末,美国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崛起”过程。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世界各国工业总量的经济地位占全球第四,可以看作为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因为那时的世界工业总量,是衡量近代化在全球地位的重要指标。那末,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近代工业化,美国已经赶上了那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英国的水平。在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位,英德两国工业产值合计为76.2亿美元,美国为世界第二、第三位总和的124.6%。这一点对我们如何看待美国的崛起是很重要的。(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354页。)

如果按照一视同仁的排名标准而不是双重标准,我国今年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世界第四位,这个老四的经济总量排名地位相当于142年前美国的1865年那时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如果预测中国要达到21世纪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并且经济总量为21世纪的某个时期的世界第二、第三位国家经济总量之和还要多124.6%的话,那么,从现在起没有再加上持续不断的三、五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按照美国19世纪末的经济总量标准,那时还不能算美国的“崛起”已经基本完成的话,那么按照同样的标准,我们中国即使到21世纪中叶某个历史时刻经济总量为那个时候世界第二、第三位国家的总和还多,不等于说,也还没有完成“崛起”的历史使命?这样来理解和解释“崛起”,是不是混淆了已经“崛起”和“崛起”后继续发展为超级大国的概念了呢?

有人强调从文化或法制制度的健全上上来解释美国的崛起,这也是解释美国崛起的一个视角,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步完善、发展变化的。拿经济机制来说,19世纪的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轴的世纪,而不是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恰恰是在美国已经崛起为经济大国后的20世纪,才继续发展和完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经济机制的,这样就保障了美国在基本完成崛起后,顺利走向超级强国之路,并不是说因为已经有了十分健全的现代经济机制才成为崛起的美国,这一点在时间上界定上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把崛起后的历史事实拿来作为崛起主导原因的分析依据。

20世纪的美国是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大国和世界唯一超级强国的时代,把20世纪“崛起”后的美国还纳入“崛起”中的美国来阐述,显然与美国的“崛起”历史实际不符合。“崛起”中的美国和“崛起”后的美国是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15年前的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笔者的《美国的崛起》一书,该书系统叙述和研究自1492年前到19世纪末的美国历史, 探讨了美国在短期内由荒原发展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之路及其历史借鉴,展现了1815-1984年这八十年间美国近代工业化发展过程。到了20世纪的美国已经是

崛起后的美国走上超级大国和唯一超级强国的历史发展了。崛起后的美国继续保持100多年的发展势头,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并不能仅仅把它放在“崛起”的框架内加以研究。就是说,15年前我说美国的崛起说的是近代美国的事,而不是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来,那段历史是崛起后的美国历史了。

20世纪时是有“崛起”中大国的,德国、日本、苏俄都是,但是他们在“崛起”后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曲折,德、日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邪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则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对德国和日本来说不是重新“崛起”的问题,对于俄罗斯来说有一个重新“崛起”的问题。而对于美国来说,我们不能把她当作还在继续“崛起”的国家,“崛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是一个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界标的概念。

我之所以用一些时间来强调区别“崛起”中和“崛起”后的美国,这涉及到怎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崛起”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美国是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是一个“崛起”后继续快速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既有创新又有扩张的国家,是一个既有许多人爱又有很多人恨的国家。美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她只用了80年时间而不是又多用了50年后的130年时间;美国的创新机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崛起”和“崛起”后不断发展完善的。在“崛起”中和“崛起”后,美国由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又走向了全球扩张。

下载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 摘要:城市化发展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

    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优秀范文五篇]

    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专姓班学保护与传承业: 名:级: 号:2014年 4 月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被逐渐忽视,在......

    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几点思考 有幸参加全市组织的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授课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民族政策进行了精讲,通过认真学习,自己受益匪浅,现就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它包括价值观念现代化、思维方式现代化、心理结构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等。妇女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妇女......

    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

    社区自治进程中街道组织变迁

    社区自治进程中街道组织变迁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街道位于市中心,面积约1.9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为9.3万,辖区的主要特点是:商业繁华,文化发达,侨眷较多,人口流动性不强。2000年完成......

    城市社区管理概论

    城市社区管理概论 社区整合是指通过人为的力量,使社区中的各部分、各因素、各机构、各种力量协调适应,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过程和状态。它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