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时间:2019-05-12 08:1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第一篇: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几点思考

有幸参加全市组织的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授课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民族政策进行了精讲,通过认真学习,自己受益匪浅,现就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浅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当前形势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少数民族地区的原面貌逐渐被改变,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体民族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当前形势下,保护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二、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一是语言方面:主流汉语的普及率远远超过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基于生活、工作等方面切身利益的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将日益重视汉语的学习与使用,进而促进各民族语言的趋同,方便各民族间的深入交流,共同发展。二是思想行为方面:各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在与先进文化的长期交往中,受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日益向主流融合,继而促进各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

负面影响。一是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现代化进程中,起初出于生活、工作需要学习主流汉语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上逐渐被同化,服饰、风俗习惯等也逐渐向着主流文化趋同。随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主流文化,有意或无意间不同程度地弃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载体,一旦失去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精魂也将不复存在。二是民族文化的商业庸俗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比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这些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并有许多的辉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业是一项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并且有利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常常被当地作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民族文化往往更多地被不良商家当作赚取利益的幌子。比如: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泼水节”,每天例行商演;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所谓的民族风味餐馆、茶室也往往都是外来商家按照自身理解以及市场需要而开设,空有外形没有内涵;偶尔说几句民族语言的导游乃至表演民族歌舞的姑娘和小伙,也大多是汉 的保护和发展。二是要号召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进行对口支援, 建立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友好协作关系, 发达地区给予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民族地区向提供帮助的发达地区回报民族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推动对口双方互动、互利、互惠,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4.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智力保障。一是要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培训力度,采取多种优惠措施,积极引进并留住教师人才。三是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要给予大力支持。四是要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 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造就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更好地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第二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分享到:

游啊游旅游网 时间:2011-03-19 09:45: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游啊游 浏览

31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各少数民旅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护少教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岌展和创新,鼓励各民簇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要内容。新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目前新疆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宝贵格局.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保护和岌展少数民旅语言文字。自治区政府制定实施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科研和翻译的人才。在新疆,新闻、出版、广播、电髟、电视等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疆日报》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发行,新疆电视台用4种语言播放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广播,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文宇出版各类图书。新疆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与音像制品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占到70%以上。在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中小学校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七中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新疆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多种文字的试卷。为保证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政府还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研发出“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种排版系统”等软件。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第三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地理学者有责

各位同学,诸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现在我身后的除了我的主题外,还有就是14年5月7日关于穿青人身份被承认的一则消息。虽然目前国家民委还不肯松口,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祝贺中华民族再添新丁。【开场】

但在欢喜之余,我们也能够从中反省出一些道理来。

为什么穿青族到现在才得到国家的部分认可?稍稍百度一下,我们就能知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种种信息都在明确的显示,他们应该被称作“穿青族”而非“穿青人”。

一直没能得到认可的问题背后,隐藏着穿青人在汉化进程中丢失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事实。然而,又不仅仅是穿青人,有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60%的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就是人和肢体的关系。没有了他们,我们如何更快更好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我国是一个主张民主的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也已颁布多年,可是我们在精心呵护正统汉文化的同时,又怎可以漠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逝呢?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知道去粗取精,但为什么在对待自身多样性文化的时刻又不懂得继承发展呢?

当我们在看到少数民族同学介绍他们的文化时,总能透漏出好奇的眼光。[我看到有人已经放大了自己的瞳孔]人类就是这么神奇的生物,我们总是在特点鲜明事物的面前能表现的兴奋。可见,一个有风格的人或种族往往令人崇敬。没有人愿意固步自封,也没有人乐意与众人相同,而我们自然也不想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呈现趋于单调的场面。

我还想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每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真正得到我们的认识和重视,那么各民族有了一份存在感之后,会不会许多民族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在保护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方面,地理学者的作用不容小觑。

作为地理学者,我们知道他们分布的地域——勤劳的傣族人民在美丽的西双版纳耕作,高山族的儿女在台湾的阿里山上对唱情歌,„„我们最清楚他们在祖国各地的分布情况。

作为地理学者,我们还了解他们各具特色的风俗。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的汉子在摔跤;雪顿节里,藏族人民吃着酸奶子看着藏戏。回族的开斋,维族的古尔邦,还有那彝族排成龙的火把。每一份风俗都是各族人民沉淀出的智慧。

诚然,历史学者知道每一个民族的起承转合,政治学家知道每一份民族政策的变动。可是我们地理学者,清楚的知道少数民族生产力的布局,以及他们的迁徙规律,更关键在于,我们有机会了解每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

传播这些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举办宣讲会进行展览,撰写文章投稿,或者是在自己微博上,说说里,写下三言两语。不管转发量能不能破万,或者能否得到三十二个赞,这些都会是一种极好的表现„„

作为地理学者的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承担起一份呼吁众人认识与尊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责任。

最后,感谢院马列部举办此次比赛,给了我,一个百分之九十被汉化的土家族演讲的机会。

更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第四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本站推荐)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以瑶文化为例

金螳螂建筑学院 13级园林 1341403023 冯颖 关键词:繁荣发展 瑶文化 文脉的传承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主流文化日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和民族的特色。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文化。物质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饮食、衣着、住宅和生产工具。精神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

一、从饮食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饮食文化,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瑶家最出名的饮食是瑶家十八酿和瓜箪酒。这两样都是在瑶族重要的节日才会摆出来的菜肴,平时虽然可以吃到一些,但是并不是完整的瑶家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是把猪肉大葱的馅料塞进十八种食材里酿制而成的,然后经过盐、味精等调味烹制而成,味道丰富、鲜美可口。十八种食材是指水豆腐、辣椒、苦瓜、南瓜花、香菇、米豆腐、油炸豆腐、蒜头、茄子、冬瓜、莲藕、魔芋豆腐、竹笋、丝瓜、萝卜、牛耳菜、螺丝、鸡蛋。其中,最著名的是水豆腐酿。一般家庭大都会水豆腐酿,水豆腐酿最讲究火候的控制;火候控制过高,外面的水豆腐会糊掉,火候过低,里面的馅料估计还没有煮熟。瑶家十八酿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而且味美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来到江华做客,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八酿”。

瓜箪酒以杂粮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饭,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拌酒药时对温度特别讲究,因为酒饭由多种杂粮组成,粗细不

一、长短不

一、干湿不一,且四时气温不一,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酿出好酒。拌好酒药后,盛入缸中,压个半实。然后在酒饭中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将缸加盖,并保好温。两天后酒即酿成,揭开缸盖,可见“酒井”中已是满满的“香泉”。这时又将酒拌匀,盛入坛中腌放,保存期延长至数月或半年,这酒便是瑶家的“老窖”。饮用时,将酿好的酒从坛中取出,加水用大锅熬煮后再用瓜箪舀出。这瓜箪通常长约50厘米,形状像一个扩大了的弯把烟斗,又如同一段握紧了拳头的臂膀,圆圆的箪头有小碗般大小。细观之,会发现这原来是瑶家房前屋后种植的一种葫芦瓜,成熟后在瓜头上开一个圆口即成。也正因为酒具独特的外形,所以酒才被称为瓜箪酒。瑶胞饮酒豪放、热烈,大家举碗,均须一饮而尽,不容细品慢咽。酒宴开始时,女主人手持瓜箪,依坐序给客人面前的酒碗斟满,男主人便率先站起来举碗,同客人们一饮而尽。女主人再依次给大家斟酒,嘴里用瑶语念叨着“年温年恩一瓜箪”,意思是各位吃这瓜箪酒感觉是浓了还是淡了呢?由于酒仍在大锅里,如果浓了可添水,淡了则可加酒糟,酒精度可随意变化。饮上几碗后,女主人会适时把瓜箪酒的度数再降低一些,以免酒量浅的客人不胜酒力。在瑶家饮“瓜箪酒”时,常可听到“苦年,苦年,再来一瓜箪(瑶语,即好酒,好酒,再来一碗!)”的赞酒声,饮酒的客人们无不连连叫好,沉醉于这瑶家佳酿之中,流连忘返。瑶族人民待客热情,有客上门,即用家酿酒盛情款待,以葫芦瓢作酒杯,因称之“瓜箪酒”。这种酒既吃酒又吃糟,浓郁香醇,清甜宜人。

二、从精神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在瑶族人民心中,瑶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湖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关于盘王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盘瓠说。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至今瑶族同胞还保留不食狗肉的习惯,而祭盘王也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

三、

第五篇: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温开照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族文化如民间工艺、民族歌舞、语言文字等面临消亡。民族文化的保护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意义在于能为全球生态保护、改善人们温饱解决后空虚无聊提供良方。关 键 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温饱解决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发展。但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丰富多彩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让它们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前者主要指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与风情,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自己的特点,各个民族的特点都很明显;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祭祀活动等等,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舞蹈、藏族的宗教。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面临消亡的危机。下面举几个主要表现:

(一)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产品及其手工技术走向消亡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制造相比耗力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而找不到传承人并走向消亡。“资料记载,贵州民间产漆器的地区清末至解放前泛指毕节、大方、德江等10地。现在仅大方县还保持有漆器生产,与原来生产的地域相比我省蚕桑技术的保存只占40%。不仅如此,原在威宁等5个县分布均匀的民间开采铜矿技术现在全部消失。此外,桐梓的井盐、毛毡,遵义的油绸,仁怀的沙酒,赤水的竹篦和先炳生铁锄,思南的丝线,安顺的皮革器和牛皮毯,雷山的石印,黎平的树皮布,安龙的龙溪砚,铜仁的葛布和麻布,兴义的三清镰刀等项目都已消失。贵州传统工艺中濒临失传的项目就更多了,比如,沿河的土家族乐器,盘县的雕版印刷,贵阳的雄精雕等。省博物馆传统工艺课题研究组初步调查统计,贵州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项目占15.6%,已知失传的项目约占5.6%。”[1]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面临危机 1、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的西方强势文化的飞速传播、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的危境。许多学者

云南政协委员石锐呼吁加大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力度,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语言,那它的精神文化也将丧失,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应该加大。”“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有十五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如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彩。但近几十年来,云南十多种民族语言正面临濒危。”[2]

在广州举行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大、复旦等内地各高校和香港的40多名学者共同发出紧急呼吁:保护我们国家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现在,全国会讲满语的人只有150个了!”„„“1992年,我们到潮州一个畲族聚居村调查,发现320个村民中只有6个人会讲他们民族的语言——畲话。当我们去年再去的时候,会讲畲话的只剩下3个人了,另外3个已经过世。估计再过几年,就没人会讲这种民族语言了。”“中国已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多种,目前是每一到两年就会消亡一种。”[3] 2、少数民族歌舞等难以传承

经济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歌舞賴于生存的环境改变了,民间歌舞等艺人的老化,很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没有时间和心情向老一辈学习,打工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有些受到强势工业与消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民间文化甚至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东西,思想上行动上有抵制,言论上有贬低,歌不会唱或不再去唱,舞也不会跳,渐渐的便完全失去和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致民族歌舞后继乏人。

“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以广西巴根屯为例,会唱传统民歌的只有11人,而能唱全的不足3人。甘肃省永靖县政协主席马永清说,青海、甘肃两省少数民族除了花儿的传统演唱方式和演唱环境保存得比较完整外,其他传统民歌的演唱已经没有了,特别是一些记载着民族历史的民歌。四川音协表演艺术部主任赵小毅说,在四川的演艺舞台,民歌的份额正在减少。至于民间,偏远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尚没有遭到冲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一些距离城市较近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正在减少。九寨沟著名的南坪民歌现仅有8人能演唱大多数曲目;羌笛演奏者亦不超过10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者只有数量刚好够的4人,且年龄最小的都已50多岁。其他地方,如江西、贵州、东北等地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4]

二、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

(一)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较困难。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工业化生产,政府的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及经济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地区交通的日渐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与较发达地区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人民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商人主导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人民的消费方向,生产出丰富的产品使以前饱受缺食少衣的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相应就会重视不足。现在忽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会引起文化的消亡 而出现断层,过了一段时间后对物质的欲望厌倦时,再寻找民族精神文化就会无处可寻。

政府因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衡量官员的政绩主要是所在地方的GDP,对要花钱的民族文化保护肯定积极性不高,致对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保护措施不够到位。如专家韦兴儒谈到:贵州省每年用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仅有60万。[5]

(二)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有时反而促进民族文化的消亡

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也少有传授民族文化这方面的,有时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落后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贬抑。

韦兴儒举了个例子:岜沙村上过初中的易会计曾这样告诉别人,“只要9年制义务教育一普及,我们的'后棍'(椎髻)就完了”!因为初中得到县城去上,保留这种发型会被人嘲笑,易会计自己就有这种被人嘲笑而剃发的经历。[6]“民间文化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继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7]

(三)在强势消费观念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文化观念的弱势

少数民族文化在以商人主导的强势的消费文化面前显然居于弱势,受到西方为主的观念的围攻。少数民族同胞走出家园、视野开阔以后,面对一些强势文化的包围,面对以财富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主流价值观,许多人逐渐缺乏或失去自信心, 产生了自卑感,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后的东西。人们大多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价值,在满足人们精神追求中的重大价值,也没有看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全球生态平衡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及其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1、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有?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独特的风俗风情等对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灵山秀水的生态环境,在一些沿海发达地方不容易找到,少数民族地区有。这些为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提供了条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深入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探索:

(1)把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融合进行

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好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合理开发旅游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契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但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旅游也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 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经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8]

(2)把文化开发与文学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结合起来

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

2、学校教育要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社会上要宣传民族文化保护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要从教育入手,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必须使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特别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相关的课程在民族地区坚持双语教育制度,把民族歌舞作为教育的教学内容。云南政协委员石锐建议:“恢复被取消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在民族地区坚持双语教育制度;建立云南民族语言数据库,对云南濒危的十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尽快收集濒危民族语言的有声资料,对它们进行保存和深入研究;重视研究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和发展问题,让跨境民族语言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9]中华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宏开教授提出:“成立中国语言资源联盟,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存和抢救。比如,可以用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此外,还应该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10]

继续推进民族民间间文化的普查整理工作。由日本政府资助,由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组织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歌保护行动” 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采访了10个民族的235名歌手,录制民歌385首,录音42小时,录像57小时,后期制作50分钟宣传片和长达420分钟的民歌精选片。考察组对当地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民歌储藏、少数民族民歌的流传方式、歌手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为丰富和充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也为充分发掘中国民歌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次考察采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力合作,按照科学的田野调查方式,采用现代视听技术,记录、整理时采取了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国际音标标注和互译的方式。„保存了歌手演唱时的原始风貌,„便于科学研究和大范围的交流。”[11]

加大宣传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文化的力度,让当地群众知道文化创造利润,动员全社会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这就是在开发中利用文化,在利用的同时加强保护,这样文化的保护利用就能结合得好,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能落到实处。

3、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民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立法进程。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1、少数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会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 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仍有不少贫困地区,但大多也解决了或正在解决温饱问题。国家统计数字可以较好说明人民生活的改善:“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10万人。”[12]解决了温饱的人民大众追求什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认为: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临最严酷的挑战,温饱解决后的空虚,如何填补生活意义的真空成为人们的大问题。两股力量在力争填补这个空白,其一是商人,通过推动消费并营造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其二是理论家。[13]快乐哲学派认为人们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人们要追求快乐填补空虚。如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不是有钱就一定快乐,不是一切经济举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14]改善空虚的办法是使精神充实起来。郑也夫回顾历史上提早获得物质满足的贵族走过的道路,认为出路不过两条:堕落或者升华。前者,依赖于性、药物、毒品上瘾;后者,开发深度游戏,在棋牌、艺术、科学探索等游戏中追求心灵的丰富。[15]„游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很可能也是我们最终的依赖。它是良性的刺激;„是可持续的刺激。[16]

少数民族文化如歌舞等精神文化是改善温饱解决后空虚的良好资源。民族歌舞有这些特点: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歌舞,品种繁多,风格鲜明;民族人民参与度高,人数多,进入门坎低;可抒发人们的感情,减轻人们的忧愁与空虚,获得精神的满足。这些特点完全符合良好游戏的条件,它可为人们提供良性、可持续的刺激,改善人们在解决温饱后产生的空虚状况,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文化另外还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文化优势是:各少数民族风俗风情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处——人民生活简朴快乐,大多喜欢歌舞,能够以很少量的资源消耗获得极大的快乐。按经济学的说法是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快乐满足,符合生活经济原则。这是较发达地区做不到或者说是遗失了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稀缺资源,也使少数民族地区为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了很大贡献。应该充分肯定并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的这种优秀文化,提倡生活经济原则,对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使人民以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快乐,对克服商人提倡的消费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的因素被舍弃,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这很正常。但各少数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强化自己的文化特色,使自己的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包容外来文化,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人们提供快乐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日陷危局--权威专家韦兴儒访谈实录.贵州新闻网.2006-5-2.

[2]云南政协委员:加大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力度,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xiexiebang.com/u/49ccddcf01000986。

[16]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3。

下载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五篇模版]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蒙古语文 结课论文 姓名: 董迁彤 学院: 矿业与煤炭学院 班级: 采矿12—1班 学号:1272101133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我国55个少数......

    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 1、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汇合,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并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 首先各民族优......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中国计量学院 学期期末论文 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学生姓名 程 仕 海 学号090120 2125 学生专业 对外 汉语 班级 09对外汉语1班中国计量学院 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题目: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以回族为例 姓名 : 陈 瑞 生 学号 : 11070502018 专业 : 人 文 地 理 学 方向 :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 老师 : 陈 亚 颦 院系 : 旅游与......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超卓的政治家李世仄易远讲过:“以钢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衰。&rdq《少数仄易远族文明演讲稿》 文章《少数仄易远族文明演讲稿》注释开端>>中国历史上超......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

    湘西,一个神话般的境域 湘西,这个神话一般的境域!能够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真是此生之幸!当成长的年岁催促我去闯荡自己的人生之时,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踏出了离开的步伐。我看见,那......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