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3: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

第一篇: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

-----------------以湘西文化传统舞蹈的现状为例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湘西传统舞蹈现状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倒,生生不息,正是各民族同胞齐心聚力,然而在经济浪潮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使一部分文化现象流失甚至灭绝。本文通过分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发展。

一、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七县,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还有一些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等奇特的风俗。

湘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这里,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其民族舞蹈特色浓郁、丰富多彩、历史久远。湘西民族舞蹈以土家族舞蹈与苗族舞蹈为主。土家族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梅常舞、团鸡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等;苗族舞蹈主要有鼓舞(又称跳鼓)、接龙舞、跳香舞、芦笙舞、盾牌舞及巫傩仪式中的开路郎君舞、开山舞、绺巾舞、司刀舞等。湘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取材于少数民族的战斗、农耕劳动和日常生活场景,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品质及自然纯朴、想象丰富的艺术天才。

二、湘西文化传统舞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枚硬币有两面”,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像双刃剑,一面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方面却又在无形当中使一些民族文化现象快速流失。在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被那些新奇的外国文化现象所吸引,“圣诞节”“西装西餐”“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连续剧,美国的大片”等等。而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却被人认为“土气”“过时”。我们的“不重视”和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流逝。“对症下药”,找出存在的问题,在逐步进行解决。

首先,思想认识没有得到重视。许多人把自己的文化重心逐渐偏移到了现代文化上,这种现象使得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久而久之不得到及时解决,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其次,机制不健全,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大。如果要保护传统文化,那么负责的单位,执行的下行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很好的系统,政府拨下来的资金远远不够,据调查,全省现有52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没有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即使部分地方已纳入财政预算,平均每年也只有5万元,即使发放到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而现在学校关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是少之又少,十分冷门,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社会上极度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而现在从事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一些相关的理论政策研究与保护工作实际结合不紧,未能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意见。因此,整块工作缺乏相应理论指引和政策支撑。

三、湘西文化传统舞蹈在新社会的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尊重和支持各少数民族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各少数民族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相结合的新文化,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发布《关于委托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的函》(人大民委函[2009]13号),各省份开始着手调查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情况。根据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关于我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调查资料显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存深厚,且集中分布在湘西、张家界、邵阳、怀化、永州、郴州等地。目前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个,占全省入选数的42.9%,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2个,占全省总数的59.7%,其中土家族织锦、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入选‘湖南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此外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藏民间,亟待整理。”

湘西文化中代表的苗族土家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均入选文化遗产,它们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湖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湖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走向世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之前设计了少数民族代表的专场表演,作为向世界宣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手段。2008年8月8日晚6时,土家族茅古斯节目《欢庆》作为湖南省惟一节目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节目表演。该节目的成功申报将对宣传湘西州及土家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湘西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以凤凰古城为核心的旅游线路火热。许多旅行社推出的线路尽可能的让游客能领略到湘西少数民族风情,其中“去凤凰苗寨,深入苗族居住区,和当地苗民一起互动,卡歌,卡酒,卡鼓,吃苗家饭等活动”等活动,更是将湘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展现给外地游客,体验古老而热情的苗族风情。土家的摆手舞更是简单易学,并且能很好的体会到湘西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生产时那种高亢的热情。

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首当其冲的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许多人认为湘西的少数民族充满神秘色彩,少数民族活动中充斥着封建落后思想,应当摒弃。我们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原始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祭祀活动,所以在处理少数民族文化遗留问题的时候,要注重保留那些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东西,那些封建落后的思想要进行改造,少数

民族文化创新,让其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

其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相关政策逐步完善,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湘西的一些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博物馆,来保存祖先留下的资源,就传统舞蹈方面来说,苗鼓,舞蹈方法都记录保存了下来。

在保护保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和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在群众普及方面可以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旅游、电视宣传等方式让其他民族的人们更多的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少数民族风情。

最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利用旅游景点、节庆活动,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也可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园、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一条街等文化街区,积极打造融保护传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实体。”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提出。党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把少数民族的问题处理好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全民族的共同进步,社会的和谐进步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政府网站.《关于委托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的函》.[DB/OL].http:///view/24188.htm ③中国湘西.湘西概况.[DB/OL].http:///goxx/situation.php?id=14

第二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本站推荐)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以瑶文化为例

金螳螂建筑学院 13级园林 1341403023 冯颖 关键词:繁荣发展 瑶文化 文脉的传承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主流文化日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和民族的特色。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文化。物质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饮食、衣着、住宅和生产工具。精神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

一、从饮食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饮食文化,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瑶家最出名的饮食是瑶家十八酿和瓜箪酒。这两样都是在瑶族重要的节日才会摆出来的菜肴,平时虽然可以吃到一些,但是并不是完整的瑶家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是把猪肉大葱的馅料塞进十八种食材里酿制而成的,然后经过盐、味精等调味烹制而成,味道丰富、鲜美可口。十八种食材是指水豆腐、辣椒、苦瓜、南瓜花、香菇、米豆腐、油炸豆腐、蒜头、茄子、冬瓜、莲藕、魔芋豆腐、竹笋、丝瓜、萝卜、牛耳菜、螺丝、鸡蛋。其中,最著名的是水豆腐酿。一般家庭大都会水豆腐酿,水豆腐酿最讲究火候的控制;火候控制过高,外面的水豆腐会糊掉,火候过低,里面的馅料估计还没有煮熟。瑶家十八酿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而且味美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来到江华做客,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八酿”。

瓜箪酒以杂粮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饭,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拌酒药时对温度特别讲究,因为酒饭由多种杂粮组成,粗细不

一、长短不

一、干湿不一,且四时气温不一,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酿出好酒。拌好酒药后,盛入缸中,压个半实。然后在酒饭中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将缸加盖,并保好温。两天后酒即酿成,揭开缸盖,可见“酒井”中已是满满的“香泉”。这时又将酒拌匀,盛入坛中腌放,保存期延长至数月或半年,这酒便是瑶家的“老窖”。饮用时,将酿好的酒从坛中取出,加水用大锅熬煮后再用瓜箪舀出。这瓜箪通常长约50厘米,形状像一个扩大了的弯把烟斗,又如同一段握紧了拳头的臂膀,圆圆的箪头有小碗般大小。细观之,会发现这原来是瑶家房前屋后种植的一种葫芦瓜,成熟后在瓜头上开一个圆口即成。也正因为酒具独特的外形,所以酒才被称为瓜箪酒。瑶胞饮酒豪放、热烈,大家举碗,均须一饮而尽,不容细品慢咽。酒宴开始时,女主人手持瓜箪,依坐序给客人面前的酒碗斟满,男主人便率先站起来举碗,同客人们一饮而尽。女主人再依次给大家斟酒,嘴里用瑶语念叨着“年温年恩一瓜箪”,意思是各位吃这瓜箪酒感觉是浓了还是淡了呢?由于酒仍在大锅里,如果浓了可添水,淡了则可加酒糟,酒精度可随意变化。饮上几碗后,女主人会适时把瓜箪酒的度数再降低一些,以免酒量浅的客人不胜酒力。在瑶家饮“瓜箪酒”时,常可听到“苦年,苦年,再来一瓜箪(瑶语,即好酒,好酒,再来一碗!)”的赞酒声,饮酒的客人们无不连连叫好,沉醉于这瑶家佳酿之中,流连忘返。瑶族人民待客热情,有客上门,即用家酿酒盛情款待,以葫芦瓢作酒杯,因称之“瓜箪酒”。这种酒既吃酒又吃糟,浓郁香醇,清甜宜人。

二、从精神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在瑶族人民心中,瑶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湖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关于盘王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盘瓠说。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至今瑶族同胞还保留不食狗肉的习惯,而祭盘王也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

三、

第三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分享到:

游啊游旅游网 时间:2011-03-19 09:45: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游啊游 浏览

31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各少数民旅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护少教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岌展和创新,鼓励各民簇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要内容。新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目前新疆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宝贵格局.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保护和岌展少数民旅语言文字。自治区政府制定实施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科研和翻译的人才。在新疆,新闻、出版、广播、电髟、电视等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疆日报》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发行,新疆电视台用4种语言播放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广播,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文宇出版各类图书。新疆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与音像制品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占到70%以上。在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中小学校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七中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新疆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多种文字的试卷。为保证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政府还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研发出“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种排版系统”等软件。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第四篇: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

1、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汇合,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并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

首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是中华文化体系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显示和发挥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广博性和统一性。

其次,居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生产方式的各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经济文化方面:秦汉以来在中原地区种植的诸多农作物以及瓜果蔬菜都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人的,如菠菜、石榴、高粱和西瓜等。

服饰文化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和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如胡服、满族的旗袍等。     日常起居和饮食文化。西域的坐具胡床以及面食等,大大改善了中国膳食

文学和史学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巨著,如蒙古三大历史文学巨著,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等广为流传,少数民族的积极宗教哲学思想、宗教文学和艺术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

音乐舞蹈和戏曲方面:少数民族的乐器、舞蹈和戏剧广为流传,特色鲜明,发展了我国的戏剧艺术 科学和医学方面,少数民族开创了我国数学史上微积分学研究的先声,而医学文献则推动了我国各民族医学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中,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1)2)3)     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既保护又创新;着眼整体;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 措施:

大力抢救、保护了文化遗产,包括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维修了大量少数民族文物古迹;

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不断发展;

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

第五篇: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中国计量学院 学期期末论文

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学生姓名 程 仕 海 学号

090120 2125

学生专业 对外 汉语 班级 09对外汉语1班

中国计量学院 外国语学院

2011年12月17日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题目: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目录:一:酒的简单介绍

二:酒与中国

三: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举例说明)

(一)礼仪上,尊敬老人!

(二)在饮酒待客时时,注重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三)坦诚敬酒而非酒计

(四)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摘要:酒,为人熟知,酒文化,各具特色,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一无二,中国少数民族的酒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深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深厚,更显独特。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少数民族酒文化、待客、饮酒、礼仪、酒桌、习俗 正文:

一:酒的简单介绍

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饮酒者到处有之。何为酒,如我们所见,简而言之,一种可以让人兴奋的液体,杯酒下肚,胆倍增大。酒之总类,可谓林立,简单可分为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药酒等。酒之别称也相当多,如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等等。所谓不要贪杯,是因为饮酒过多会对人起麻痹作用。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二:酒与中国

如我们所知,中国乃卓立世界大国之林的文明古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很重要地位,酒师液体,是一种物质,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众多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历史上才会有统治者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也是酒人的乐土,不论男女老少,大奖南北,饮酒之风,延续数千年之多。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时,酒与中国个大是人紧密相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酒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发明者,共推仪狄、杜康。晋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仪狄,大禹时代人;杜康,据说就是夏代国王少康。而杜康之名又盛于仪狄,故仪狄之名则彰而不显。拨开尘封于酒史上的重重迷雾,最早的酒产生于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则是不争的事实。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如此种种,总而言之,酒与中国,中国与酒,有着深厚渊源,故称中国为酒乡,酒都!三: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举例说明)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也可以说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从体总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然酒与少数民族,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少数民族在酒文化方面又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一)礼仪上,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此,敬老也就表现的各个方面,在少数民族的饮酒文化中更显突出。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菜盛饭。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如此这些,都表现出在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敬老是很重要的礼仪,也是他们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饮酒待客时时,注重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其独特的待客文化,然对于待客,个民族有其不同的方式。少数民族在以酒待客时显现出了其特色。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凉山甘洛县有家酿酒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民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壮族喝咂洒的记载,最早见于《岭外代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书中说,单州钦州壮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铺席于地,置酒坛于席中,注清水于坛内,插一竹管于坛中,依先宾后主的次序吸饮。饮前由主妇致欢迎词,男女同坛同管,水尽可添.酒乃甜酒。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同时尽饮。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4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大喜。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三)坦诚敬酒而非酒计

不同的酒桌,有其不一样的氛围,敬酒也有不同的目的,其中不乏利用酒计将别人灌醉以利己途,然在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敬酒是需谈成而无心计。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四)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中国人口迁移相当频繁,出门常会遇到子的老乡,也即自己的同乡邻里,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这是我们多数人的心理。而在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中,同样如此习俗,在饮酒过程中,在不同场合的酒桌上,他们都很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四:结语

总之,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在中国酒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在众多不同文化现象中,更具其特色,当然,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各族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不同习俗,酒文化也有细微的差别。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中的酒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变迁,也会发生变化,会发展,但中国酒文化精神以及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精髓不会改变,它将永远作为文化现象中的明珠存在,大放其光芒。本文只介绍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酒文化,有兴趣者可更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 2《中国国家地理》 3《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4中华美酒谈——百度文库

5冯敦+西南少数民族酒文化——贵州民族研究 6《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的酒习俗 7《少数民族酒文化刍论》——何明

下载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发展(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题目: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以回族为例 姓名 : 陈 瑞 生 学号 : 11070502018 专业 : 人 文 地 理 学 方向 :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 老师 : 陈 亚 颦 院系 : 旅游与......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超卓的政治家李世仄易远讲过:“以钢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衰。&rdq《少数仄易远族文明演讲稿》 文章《少数仄易远族文明演讲稿》注释开端>>中国历史上超......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

    湘西,一个神话般的境域 湘西,这个神话一般的境域!能够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真是此生之幸!当成长的年岁催促我去闯荡自己的人生之时,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踏出了离开的步伐。我看见,那......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地理学者有责各位同学,诸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现在我身后的除了我的主题外,还有就是14年5月7日关于穿青人身份被承认的一则消息。虽然目前国家民委还不肯松口,但在......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策划书

    “弘扬农大多元文化细品民族特色风情” ----------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 策 划 书 活动目的、时间、地点等--------------3 开幕式-------6 少数民族才艺比赛----10 少......

    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少数民族学校共青团工作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究》” -----探究布依族文化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得体会 册亨县民族中学 陈凌峰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