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4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1-07-13来源: 邵阳市就业服务局

妇女就业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妇女就业规模、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邵阳市以贯彻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为主线,以促进妇女素质提升、优化妇女就业环境、服务妇女就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妇女就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强化政府责任,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帮助和引导城乡广大妇女就业创业,为推动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面积2.1万平方公里,现辖8县1市3区,其中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还有2个参照省级贫困县,人口760万,其中女性357.46万;目前,全市从业人员453.41万人,其中女性就业人员为204.0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4.9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15万余人,其中妇女58.89万人,占全部转移就业人数的45.25%。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突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妇女就业。工作中,我们感到,思想观念陈旧是影响邵阳市城乡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观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已在城镇企业中就业的部分农村妇女仍存在着农村那种比较自由习惯,对企业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未能很好适应。二是未就业的已婚妇女仍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不愿意出去工作或不愿从事卫生保洁、家政服务等“不正规”职业,追求体面、轻松、待遇高的职业。三是闲散农村妇女劳动力有的远离城区,她们要照看孩子、老人、种庄稼,走不出去,附近又没有工厂可以上班,所以农闲时只能赋闲在家。四是部分比较贫困山区的新成长妇女劳动力,未能继续升上上一级学校继续读书,没有技术专长,社会认识又低,成为闲散劳动力。妇女思想观念陈旧不仅影响了个人转移就业,也影响到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妇联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就业状态的妇女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妇女的组织纪律、文明礼仪、法律知识等的教育。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典型引导、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在种、养、加工、出口和民营经济等各个领域率先转移致富的典型,以及比较成功的创业事迹,大力宣传妇女自立自强、勇于开拓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城乡妇女创业致富的热情,转变她们的择业从业意识,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的就业观念。

(二)突出岗位开发,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妇女就业。我们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就业潜力,不断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坚持做到“三个一批”,多元化帮助未就业妇女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向外输出一批。我们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确定了“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健全机制,市场运作,典型示范,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发布省外就业信息,指导下岗失业人员

和农民工就业。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劳务协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今年,全市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务近5万人,其中女性2万人,占全部劳务输出人口的40%。二是重点工程吸纳一批。积极实施重点工程就业服务计划,及时了解重点工程项目的用工需求,发布用工信息,设立“重点工程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做到上马一个重点项目,吸纳一批劳动力实现就业。“十一五”以来,邵阳市重点工程建设每年吸纳1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地就业,其中妇女占35%。三是产业开发消化一批。我们以资源、劳力、传统工业基础为优势,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承接沿海及周边其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落户邵阳,增岗安置城乡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近年来,招商项目为全市直接提供20656个就业岗位,各级工业园区共吸纳就业人员达20多万人,其中女性达56%。

(三)突出技能培训,提高择业能力,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妇女就业技能是促进妇女就业的重要手段。据统计,邵阳市24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0%,其中妇女缺乏技术专长的比例还更低。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有利契机,积极组织动员城乡妇女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实施“女性素质工程”,从不同产业特点、不同妇女群体需求出发,多方协调,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再就业等内容相结合的培训,提高妇女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围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和农村妇女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生产致富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对有进厂务工需求的城乡妇女主要进行服装裁剪、缝纫、数控加工操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妇女,主要进行提升服务行业技能培训,如家政、护理、餐饮、保洁服务等。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60多万人次,其中妇女占43.67%,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0%。

(四)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推动妇女就业。针对不同妇女群体需求,分类实施就业援助。我们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按照“鼓励、提升、扶持、服务、托底”十字方针,大力抓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邵阳市2011届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共有1183名离校未就业女性高校毕业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26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为做好“托底”安置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开发100个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用于帮助通过实施重点推荐就业、组织就业见习、积极扶持创业后目前仍未就业的应届女性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女性就业困难人员,我们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要求各地对每个女性就业困难对象都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表、一卡、一方案、一合同、一帮扶人”,并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动态掌握女性就业困难对象的变动和援助工作进展情况。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市政府办专门制定下发了《邵阳市本级公益性管理暂行办法》(邵市政办〔2010〕6号),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岗位申报审核制度、定岗定员制度、动态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工资拨付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从而让政府的就业援助走向公开、公平、公正。2003年以来,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8000个,共安置各类就业困难人员19000人,其中女性达9220人,占48.5%。

(五)突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妇女创业。引导推动妇女创业,不仅是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缓解妇女就业压力,统筹城乡就业的治本之策、长远之举。为了给妇女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各级政府本着“能放就放、能宽则宽、切实管用”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励其开展自主创业。为激发城乡妇女的生产热情和创造潜能,帮助创业妇女解决生产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今年5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妇联联合制定下发了《邵阳市创业贷款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包括返乡创业妇女、下岗女工、女企业家和女大学生在内的重点扶持对象,简化了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为妇女创业者提供更加快捷、周到的服务,今年预计发放创业贷款3000万元。

(六)突出就业服务,开展主题活动,帮扶妇女就业。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湘劳社工字〔2009〕48号和湘劳社字〔2009〕98号文件,大力推进邵阳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和举办面向妇女就业的专场招聘会,免费为妇女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托管、社保关系接续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帮扶妇女就业。自2005年起,邵阳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庆三八 妇女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将妇女就业困难人员作为重点群体进行援助,并对“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有效促进了妇女创业就业。2010年,仅市职业介绍中心就举办各类招聘会63场,进场招聘单位345家,提供就业岗位24360个,进场求职登记人数38470人,达成就业意向18187人,其中女性占43.4%。

三、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近年来,邵阳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各个乡镇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较快,但普遍规模较小,许多企业仍在发展过程中,尤其缺乏第三产业企业,吸纳、接收妇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想就近务工的农村妇女的就业需要,导致农村剩余、闲散妇女劳动力不能集中充分使用。

2、就业性别歧视。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相关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如女大中专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一些文化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女性就业难度更大,不少企业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等五期保护(五期为: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带来的成本,妇女正在成为中国就业压力最大的人群已是不争的事实。

3、传统就业观念制约。部分女性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还没有从“单位”、“机关”、“贵贱”劳动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致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4、劳务信息服务对称。当前对妇女就业影响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找工作带有盲目性。妇女找工作大都是靠熟人介绍、劳务市场、中介机构碰运气,出现“找工作难”,而与此同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招不到合适的人员,出现“用工荒”,造成社会上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

5、妇女素质与市场不能对接。在没有实现就业的女性中,35岁以上人员占多数且素质普遍不高。她们由于多种原因失去许多学习深造的机会,致使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差成为制约女性就业的最大障碍,这些人在市场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就业竞争能力弱,就业受到制约。

6、就业整体层次不高。就业女性中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多,大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特别是中年女性因为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学历偏低,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常常被边缘化,要承受年龄与性别的双重歧视。另一方面非正规就业成为下岗失业女性再就业的主要方向。非正规就业多指“非全日制、非固定性、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和钟点工”,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非正规就业实质上降低了女性就业层次,具有低层次、无保障、过渡性的特点,因为劳动契约松散,出现纠纷时,很难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使其人身安全及人格尊严得不到有效保护。

四、几点建议

妇女就业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现阶段,包括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广大妇女总体上来说,仍然是社会弱势群体,她们的就业比男性更艰辛,付出的要更多,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更大。扶持、支持妇女创业就业,为她们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落实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妇女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穿于妇女就业创业全过程。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协助政府履行组织就业、组织援助、组织创业、组织培训的职责,促进积极就业政策的完善、创新和落实。推动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鼓励扶持有利于女性就业创业的产业的发展,推动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消除对女性就业的歧视,依法维护女性的劳动权益。要依托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就业平台,建立城乡失业妇女实名制档案基础台账和电子数据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搭建劳动力供求电视平台,将用工信息通过电视媒体及时提供给求职者。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出台就业援助政策、使用扶助资金时,优先弱势女性和妇联系统的职介机构。其次,增强女性创业信心。培养创业型人才,扩大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是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协调主流媒体,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妇女适应时代要求实现更多形式的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专家咨询,帮助妇女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为创业妇女提供就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培育一批妇女创业带头人和妇女领办的中小企业,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提升妇女就业层次和就业稳定率。第三,提升妇女自身素质。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妇女自身素质。要努力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逐步构建起城乡妇女培训、创业、就业的组织化运作、社会化引导、市场化联结的发展机制,努力把进城务工妇女培训纳入普惠制培训体系。认真组织开展以“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和“特别培训计划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凡适合女性从事的工种,培训中妇女比例不少于40%。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妇女就业创业水平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拓展妇女创业就业领域。在当前形势下,要拉动消

费、扩大内需,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渠道。由于女性自身的一些特质,尤其适合在服务业就业创业。据有关机构对天津、上海等9城市的调研,美容美发业从业女性占到76.4%,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中女性高达85%。因此,加快推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对于妇女创业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议政府将服务业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优势领域,重点加大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使服务业企业享受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注册登记便捷等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收费价格、纠纷仲裁等制度,放宽准入门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促进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服务。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区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当前服务业亟需快速发展的领域。建议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花钱买方便、买服务、买健康的消费趋势,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市场机制,着力发展立足社区的家庭健康、托老养老、家政服务、子女教育等生活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开放性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居民生活服务性消费,使社区服务业成为既能拉动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稳定,又能吸纳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要加强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政府要进一步将服务业的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和经费上给予倾斜,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培训资源,与促进就业有机衔接。建议针对服务业女性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对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失地妇女、返乡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系统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打捆交由妇联的相关机构实施,努力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

(三)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女大学生创业有新突破。女大中专毕业生群体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市场适应力强,是最有条件成为创业型人才的群体。党委政府要把引导扶持女大学生创业作为推进妇女就业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宣传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和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宣传,鼓励引导女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女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协调小额贷款贴息,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聘请专家为女大学生提供开业指导和管理企业的跟踪服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开展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交流活动,启动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用女企业家的创业事迹激发她们创业的热情和勇气,组织女企业家为在校女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勤工俭学岗位,帮助女大学生获得相应的创业经历,积累创业经验。积极组织成功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她们创业出谋划策,化解难题,开展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提高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刘坤平)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国际金融危 机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阐述了高 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分析了就业难 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对策探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扩招, 导致了中国高等 教育从 精英化 进入 大众化 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加, 就业签约率下降。据调查数据显示, 2010 年的就业大军高达 1000多万人。2009年的 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 率仅为 87% , 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企业效益下滑, 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 9.4% , 中国已有 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 约有 670万就业岗位蒸发, 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 830万;三是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作岗位竞争激烈。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有记者采访招聘会了解到, 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 一个岗位居然有40多名求职者争抢;四是国家公务员考试, 招录比例再创新低。被称为 中国第一考 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 2010 年有 79万人参加 国家公务员考试, 比 2009参加考试的人数多了 14 万。招录比例与往年相比, 竞争尤为激烈;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争夺大学生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 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 出现了 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 的局面, 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 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就业弹性降低, 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负担。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不少大学生观念上还停留在 精英化 时代, 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一是在求职择业时喜欢与同学攀比, 出现了 高不成、低不就 的局面;二是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 将目光聚集在国家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上, 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三是有的大学生消极自卑, 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四是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 依赖父母和亲友;五是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六是有的大学生缺少创业的意识。这些观念如不转变, 势必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致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二是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 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 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四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及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五是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这些都是加大就业难度的原因。

(三)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校设置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是在快速的发展中, 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 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二是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 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

(四)实践能力弱, 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因此, 大学生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普遍现象, 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 缺乏实践技能。虽然有些高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 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 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 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五)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完善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 卖方市场 转为 买方市场 , 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

引人才 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 实行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 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 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上用人单位提高了招聘的条件和要求, 门槛越来越高,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毕业生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有效解决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一)摆正心态, 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 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 市场范围较大。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自己, 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 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各种渠道, 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 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发布的相关帮扶政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 主动推销自己,树立 先就业, 后择业 , 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 后管理 的就业观念。

(二)提高综合素质, 注重 能力培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

文化素质是基础, 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要珍惜大学里学习的宝贵时光,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机会, 刻苦学习, 勤奋钻研, 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特别是在课余时间, 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 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 为今后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 提升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 有效促进就业公平

就业指导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就业指

导服务机构, 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 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加强对网络招聘市场的监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加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促进就业公平。

(四)鼓励学生面向西部和城乡就业, 磨练意志,服务基层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 西部计划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改善了大学生就业状况,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广大高校毕业生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 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 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也是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最佳成才道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 已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任职、就业与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 基层锻 炼,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就业机会。高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来抓, 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 形成尊敬创业者和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鼓励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有所作为。

(六)继续深造, 提升学历水平, 避开毕业生就业锋芒

金融危机之下, 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是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二是加强考级、考证培训, 增加求职砝码, 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可以参与国家公务员考试, 致力于 西部大开发 战 略, 展现出青年大学生 敢于担当责任的优秀品质;四是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 深造 , 从而有效避开就业锋芒。

(七)大力拓展科研项目, 吸纳优秀毕业生就职

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 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并完善组织管理。鼓励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通过参与科研项目, 有效减小就业压力。

(八)深化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适应 市场 经济改革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是加强对就业能力框架进行研究, 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增强其适应社会变化的主动性;二是通过政策指引, 强化就业能力理念, 推进高校面向社会办学, 提高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三是以政策建议要求培训业和高等教育实现课程对接, 加快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路径建设;四是以考虑出台相关辅助性支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使高等学校掌握社会特别是地方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进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树立大学生个人正确的就业观念, 摒弃 等、靠、要 的 消极就业心理, 着力培养 专业素 质扎实, 非专业素质过硬, 个性特长突出 的成功学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 参考文献 ]

[ 1 ]张玲 玲、张 芝 萍.大学 生 就 业 指 导 [ M ].北京: 科 学 出 版社, 2004.[ 2 ]丁敏.金融危机背 景下高校 提升大 学生就 业竞 争力的 对策[ J].教书育人, 2010(3).[ 3 ]张媛媛.当前大 学生就业 现状分析及 工作指导 [ J].考 试周刊,2009(28).[ 4 ]伊远标.浅谈大 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与 对策 [ J].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 2008(12).[ 5 ]姚慧文.大学生 就业困难 的原因分析 与对策研究 [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2).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1999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enrollment, labor forc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employ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machine negative effect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aces a severe challenge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concern the whole society.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s important and urgent.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gh school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analyses the situation;strateg ies for solution

第四篇:信管专业教与学以及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不使用调研形式的原因:

1、时间限制;

2、调研范围有限,本校专业学生少,其他

高校信管专业学生限制;

3、对从事 IT 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不能有效地体现本专业的现状;

4、课程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二、在管理学二级门类下的“信管”专业,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的信管专业建设和研究上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第二类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第三类则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院校,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

三、3.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1以社会人士为研究对象的调查问卷

(1)专业所属学科认识清晰,发展前景可观

(2)专业优势是就业选择性大,对此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高

(3)专业就业热门岗位,系统分析师、企业信息管理师、ERP 管理员等受青睐

3.2 以信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问卷

(1)专业目标不明确,学生对此认识模糊,无信心学好本专业

(2)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多,实践课程效果差

(3)学生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核形式,希望增加实际技能的培养及考核

(4)学生自身学习态度有待改进,自学能力不强

(5)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不高

第五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它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的过程。近几年来,在___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洪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导致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就业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充分

就业已成为洪塘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镇妇联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乡村型农业化向城市型工业化转型这一时机,急党政所急,想妇女群众所需,尽妇联所能,面向广大失地妇女,在调查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加大培训、进行就业推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失地妇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和引导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6月底,我镇已被征用土地

12500亩,占已有土地面积的40,涉及17个村,共有失地妇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学生,共有适龄劳动力1749人。对这些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失业人数多,失业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351人属于零时打工,有劳动能力及愿望的失业者为398人,失业率为22.8,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而且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其失业率达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信息不畅,就业门路不宽。从就业渠道看,已就业的妇女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极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从获取的岗位看,多为小商小贩式的农村三产行业,少数人在当地企业务工,在企业务工的也多从事简单的装配和装卸工作,就业领域不宽。并且普遍反映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为临时性就业。

二、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和技能素质低。失地妇女普遍文化素质低,失地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占42.4,初中文化占53.6,高中以上文化仅占8.2。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只占14.9。接受就业培训少,从去年开始,区、镇妇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妇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许多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她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

2、观念较保守,转变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在失地妇女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仅占3.8,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则占到43.6。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愿从事较脏、较累和较苦的工作,并且大多数人还不适应企业严格和规章制度,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在就业区域选择上,都要求在镇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失地妇女的素质和观念现状,给妇联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困难,有时妇联辛辛苦苦组织了妇女进行了培训,千方百计进行了就业推荐,可她们就业时却挑三拣四,要求颇多,使用工单位感到很为难。

3、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对就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我镇也不例外。虽然我镇企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区域工业相比较,我镇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形不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这既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又降低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三产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如在发达国家仅社区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就业份额的20—30,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达到12—18。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我镇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较差,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低,相应的三产服务不完全,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和就业激励机制健全,是促进失地农民最终走向市场就

业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刚刚开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已通至各村,但村镇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失地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对企业招收本地妇女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企业乐于使用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她们好管理,会吃苦外,更在于企业使用了外来民工可以避免传统就业制度带来的缺陷,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其次是对失地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失地妇女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只占3.8,大多数失地妇女则表示连想都不敢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妇女自身素质技能素质较低,资金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失地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更没有对自主创业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的激励机制。

5、就业竟争激烈。一是随着我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来几年,我镇将成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区,农业劳动力将随之全部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失地妇女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据统计,目前我镇约有外来人员已达2万多人,与我镇常驻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别村外来人员已超过本村人口,客观上挤占了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这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需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养劳保险制度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约了失地妇女自主创业和外出就业。

三、妥善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农村不再种地成为城市居民,是许多农村妇女的梦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没土地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城里或企业找到工作的失地妇女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了,虽说一亩三分地对于近郊的农民而言,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对于40岁以下的失地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了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都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妇女极端重要性。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就业。解决失地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因为服务性的行业妇女就业的机会相对多些,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性岗位,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鼓励失地妇女开办服务社、加工场,为商品销售、家政服务、婴幼儿(老人、病人)护理等提供服务,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将失地妇女统一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失地妇女的流向、流量、就业种类、就业状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要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妇女的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虽说妇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间成了“工人”、“市民”,身份变了,但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与工人、市民的差距还比较大。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得先解决她们的择业观念问题,否则劳神费力组织的培训,来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计争取的就业岗位,做者寥寥无几,出现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尴尬局面。

转变择业观念,要靠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要靠教育培训的灌输,还要靠制度措施来规范引导就业行为,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竟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改变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珍惜的状况,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失地妇女要从一产走向二产、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村民走向市民,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艰苦历程,而就业培训则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实现这一转变。要高度重视失地妇女的培训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本着为广大妇女姐妹服务的思想,妇联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若干教育基地,努力为失地妇女服务,努力为政府排忧解难,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出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搞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培训,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就业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师资保障有力外,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要有兴趣愿参加。当前一些培训之所以对失地妇女吸引力不大,有她们观念落后、文化跟不上、眼光不够远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训本身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实际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解决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是新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的任务,各级妇联组织更应该义不容辞。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妇女姐妹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下载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高校严重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大学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压力沉重。为此,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自身都......

    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关键词: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发展论文摘要: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得湖南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

    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2005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湖南”的号召。这不仅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难得一次的“下馆子”已经逐渐成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餐饮业随着经济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

    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达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家访的成败,关系到教......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文章分析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探讨了如何保证本科生的顺利就业,树立卫......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⒇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礼 广 成(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愈加严峻,本文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推荐阅读)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北方文学杂志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陶蕊娜 纪晓艳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内容摘要:至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