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士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护士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
凌
【摘要】 本文对护士存在的压力现状及对策进行综述,包括对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旨在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减轻护士压力,使她们能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压力源;应对措施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es’ pressure/ZHU Gai-fang 【Abstract】 To make nurses work, live and study better,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care.It summarizes tha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essure on nurses, analys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sure, and giv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t also designs different method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nurses.【Key words】 Nurses;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 source of pressure;The Countermeasures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1],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严重者还导致医疗事故[2]。同时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甚大。为便于了解目前护士压力现状、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现将其综述如下。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据国外报道,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为75/10万~267/10万,其中护士发病率约为1 088/10万。国内报道,护士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发生率较高[3]。
压力源(或者刺激源)是指那些来自内部的引起压力的各种事物的总称。通常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其中慢性压力源对机体的压力机制产生长期的激活,对人的伤害是缓慢的,累积性的,严重的,这两种压力源在护士身上都有所体现。现将护士压力分析与对策介绍如下。1.护士压力源分析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4],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临床工作。由此看来,护理人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等[5]。但经过临床分析由于护士职业的风险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临床护士工作中最主要的压力源,而另外一方面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也是使临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1.1 职业的风险性
护士在医院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护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护患之间、医护之间和护护之间的冲突。而护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每天会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又要承受生离死别的情感的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在工作当中应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6],因此,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而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人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医院的护士严重缺编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其身体疲惫和心理高度紧张,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背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等。这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护理质量。
由于病人及家属权利意识提高,近年来,护理过程中的医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7]。这不仅恶化了医患关系,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广大护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8]。1.2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护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付出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加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长期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9]。
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这种长时间的感情投入,会使护士“精神耗竭”[10]。最重要的是,目前护理人员的基础学历普遍低,但医疗水平提高使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而医院又很少为护理人员提供深造的机会,导致她们仅局限于少量书本知识无法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护理技术难以适应新的医疗水平,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护士智能上的压力;非护理工作太多,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的专业概念;心理卫生知识欠缺,不能或不会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1]。
随着社会的改革医疗发展的新形势,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为病人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尽管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高、责任心重,但是护士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机会较少,其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而且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护士心里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所以护士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医院高标准管理及严格要求
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来自病人的声音,并出台严厉的惩处政策,使护士的职业风险与责任越来越大,但其实临床上大量的医疗纠纷并非纯属医疗事故,真正的医疗事故仅占医疗纠纷的10.0%[7]。而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酿成严重的后果[8]。因此给临床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她们必须为他们所有的护理行为负责。此外,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实施举证责任倒置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使医护人员有“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的感觉,这就要求护士在积极谨慎的为病人治疗的同时还必须为可能的潜在医疗纠纷寻找无过错的证据,所以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若医护人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卷入医疗纠纷之中,所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对护士压力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应对措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1 保持健康心态
我国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中焦虑是其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占19.6%)。焦虑情绪不仅导致护理工作的失态,影响医患关系,而且影响对病情冷静、周密的判断和处理,最终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康复,这种心理问题大多始于工作、生活及社会中的紧张应激[12]。这就要求护士要热爱护理职业,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生活中保持幽默感,缓和紧张气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同事间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建立一个和睦友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角色的应对能力,注意心理调控,增强健康体魄,避免压力大而产生负性情绪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排除“攀比”心里,提倡奉献精神。自尊、自强、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和社会地位,调整心理状态,加强自我肯定,提高应对能力。2.2 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负性情绪。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大视野。当出现焦虑、紧张、忧愁等心理状态时,应及时发现、承认负性情绪的存在并冷静、理智对待,自己找寻问题症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使心理压力得以及时消除。2.3 学会自我调适
自觉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沟通技巧及操作能力,掌握各种新技术,增加心理、伦理、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的杂志等。学会自我调适,筑起“心理负荷”的堤坎,增强心理“抗震”能力[13]。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善于调整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若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采用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深部肌肉松弛法、幽默、微笑、热水浴、冷水浴、沉思默想、放松训练等进行自我缓解或寻求外界支持[14,15]。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心里平衡。2.4 信任和宽容
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交往的双方产生安全感,使人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及重视,同时信任感的产生可以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使人能够真诚、坦率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感情、恩情及愿望。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善解人意的群体,这样会使护理群体更加和睦,使大家在集体中体会到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以规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自然大方的仪态取得患者的信任。
2.5 管理者的作用
2.5.1对于医院领导者来说,应给予护理工作全方面的支持,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进护理装备、合理分配奖金、健全后勤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等[16]。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各种物品放置有序,标识明确,便于护士查找。关心体贴护士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指导护理人员释放压力。同时培养护士积极的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里耐受能力。另外,管理者可利用激励理论,帮助护士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对危重病人多、工作量大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待遇。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护士,尽可能满足护士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安排有关心理调适方面的学习课程,定期培训,提供各种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当护士发生工作偏差或与病人出现矛盾时,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体谅护士,解决冲突关心他们的感受,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护士的紧张情绪;及时调整护士的心态,防止压力过高产生危险,出现心理危机,导致护理质量下降。2.5.2对于护士长来说,应合理排班,充分考虑轮班对护士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17]。尽量减少护士身体上的疲惫感。在工作中也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了解护士的各种合理需要,同时采取各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这样以来,护士既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18],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2.6 社会
护士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社会舆论可使公众对护理工作和护士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19],形成全社会尊重护士、重视护士、关爱护士的良好风尚,这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护理工作进行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消除自卑感[20]。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进修深造,培训学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会;医院要采取措施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尽可能的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全医院形成“尊重护士,关爱护士”的氛围,并通过办心理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的多样活动,引导护士纾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注意加强对护士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使护士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维钰,周姝,毛雅芬.工作压力对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25):2367-2369.[2] 潘爱娣,张光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知识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501-4503.[3] 逢冰洁,张曼玲.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4] 李春花,余雨岚.浅谈护士长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38-39.[5] 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7):180.[6] 梁艳彩,侯海燕.护理人员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3):255-256.[7] 刘振华.医患纠纷预防处理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0:16.[8] 张秀美,李玲,吕春英.431例护理缺陷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1,7(40):318.[9] 吴欣娟.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0,35(4):199.[10] 李亚萍,张秀睃.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6):21-22.[11] 闫莉.护士心理压力应对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J],2006,6(10):49-50.[12] 向杏群,朱焕琼,罗细娥等.基层护理人员焦虑现状及其对管理工作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13] 马伟娜.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7):168.[14] 聂春明.如何消除工作中的压力[J].实用护理杂志,1998,13(2):117.[15] 何风颖,何 莉.减轻护理工作时疲劳和紧张的14个小窍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23-224.[16] 孙月芬,闫丽红,康福霞等.护士流失的职业心理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92-94.[17] 陈建化,何文.心血管病房护士心理素质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5):14.[18] 沈子楠.高工作压力护士的心理干预[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42-43.[19] 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6.[20] 孙兰之,潘新娟,万丽丽,新形势下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2,8(12):960.
第二篇:临床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干预对策
临床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干预对策
【摘要】
了解临床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以帮助管理层及护士本人正确认识工作压力,设法减少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本文对临床护士主要的压力源进行了分析;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从管理角度减少或消除护士工作压力源,并对护士进行减轻工作压力的训练等对策。
【关键词】 临床护士 压力源 对策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病人、病人家属、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使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本文阐述了临床护士的压力源及对策,旨在探讨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的应对方法,寻求改善减轻压力的措施,指导护士应对现代各种紧张因素,以减轻工作压力对自身的影响,积极地应对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临床护士的压力源
1.1 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及体力劳动,是护士工作主要的压力源
护士长期工作在医院这种紧张、变化迅速和沟通障碍的场所,它带来许多强剌激,既影响病人又能影响医护工作者。近年来,医院床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医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开支,最先考虑的是尽可能地少用护理人员。但同时,整体护理的开展,模式病房的建立,优质病房的成立,新仪器、新设备在医疗护理工作的广泛使用,使护士工作量急剧上升,这样以来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特别是急救中心、ICU 是急、危重病人较集中的场所,病人病情变化快,稍有一点疏忽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在急救处理过程中,护士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服务不能满足全部病人的要求,因此,而产生内疚、失望、沮丧,产生心理压力。病人要求护士能够随叫随到、有求必应,与护理人员短缺成为一定的矛盾。有时护士对病人或家属的不满,或多或少产生恐惧和悲伤,需要压抑自身的感受,做出精神妥协。防备医疗纠纷,使护士们长期处于多种心情的交集之中,身体、精神始终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资料[1]表明:中国护士工作有高度疲惫感的人有59.1%。综上所述,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护士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1.2 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
护士不仅要面对患者,还要处理同医生、护士长及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护士面对的是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同、层次不同的病人。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加之医护之间巨大的福利差异,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这种长时间的感情投入,会使护士“精神耗竭”[2]。
1.3 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
在学校的正规教肓和媒体正面报道中,护士是“白衣天使”,而在现实生活中,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她们付出的劳动并不相称。国外护理学专家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人员的自尊心及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服务,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服务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新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很多的劳动和精力。
1.4 高风险的工作
护士担心在护理工作出现差错事故也是导致工作压力的原因之一,护士的职责和任务是使病人舒适、安全,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护理工作比较琐碎、繁忙,外界干扰多,操作行为重复性大,很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而护士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一旦发生差错事故就会威胁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风险程度较大的工作会给护士心理上带来不小的压力。
对策
社会各界应大力倡导尊重、爱护护士的观念,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教肓资源,提供良好专业培训,使护士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卫生学校的课程应更多地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伦理、美学等内容,使护士工作之后能从容面对心理压力。
2.1 医院管理方面
护理部作为医院的管理部门,要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直接参与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如护士心理咨询室,护士专业培训中心,护士娱乐活动中心等。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锻炼,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2 稳定护理队伍、增加护士编制、改变超负荷工作状态
随着社会对护理工作需求量增加和护理内容的扩展及范畴的不断拓宽,护理人员缺编问题越来越突出。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为护士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创立适合医院实际的护理模式,重新组合新的护士角色[4]。
2.3 身体放松法
采用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深部肌肉松弛法、幽默、微笑、热水浴、冷水浴、沉思默想、放松训练等[5,6]。
护理工作的压力源主要是长期工作处在不良环境中,护士严重缺编,工作超负荷,医护交流障碍,缺乏社会多方面理解、支持和个人主观因素。针对压力源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如自身放松法,建立支持组织,加强心理训练与业务培训等方式,来减轻护士在工作中的压力,使护士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参考文献】
[1]李小妹, 刘文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8.[2]李亚萍,张秀睃.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6):21-22.[3]刘亚芳,周 桂.如何面对病人的负性情绪[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2):31.[4]杨桂涛,张 凯.护理模式与护士角色变化[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8,17(3):102.[5]聂春明.如何消除工作中的压力 [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3(2):117.[6]何风颖,何 莉.减轻护理工作时疲劳和紧张的14个小窍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23-224.
第三篇: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分析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分析及预防对策
武妍
摘要:目的 对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减轻压力及如何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仔细分析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 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范意识, 采用各种方式减轻各种职业压力。结论 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进行探讨, 并能采取有效对策, 不仅有利于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 更有利于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 职业压力;对策
现在职业安全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护理人员。而对于急诊科的护士来说,职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需要得到全社会人的关注和支持。医院的急诊科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病人的病情难以预料病情复杂,危、重多变;[1]各类突发急危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给急诊医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由于急诊科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急诊护士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神也时刻高度紧张状态,使急诊科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使其长期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诊治应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特点缺乏了解,加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常导致护患关系矛盾冲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新的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护士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护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须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总之,急诊护士须承受诸多压力,久而久之,疲劳度明显上升,对工作产生厌恶感,甚至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易导致心身疾病,现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如下: 1主要职业压力源:
1.1急诊护理工作繁重和特殊的工作制度 “以病人为中心” [2]的护理模式,使急诊科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相继推出人性化服务,而护理人员无疑被推到了人性化服务的最前沿,急诊科护士也因而承担起了许多医嘱以外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原本就已承担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的工作量,加之目前急诊科护士严重缺编,致使护士超负荷运转,每天都处在疲劳状态,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在护士,合理的工作制度是减少医疗事故的有效手段2。急诊科工作随机性强,病人多,尤其在夜间,工作量大而且繁忙,这点不同于病房。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的体力透支,加之急诊夜班频繁,夜班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精神不能放松,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导致身体不适,健康受损。因此,急诊护士患病率常高于病房护士,常常患有偏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胸闷等多种不适。急诊工作涉及面广,病人病情常常较危重,病情复杂,并且抢救病例多,对医护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急诊护士必须对其相关知识熟悉和掌握,还必须熟悉抢救程序和仪器使用。在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开展的今天,急诊护士必须不断的学习以防止因技术理论不熟悉而造成的护理差错,这无疑给护士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1.2急诊科恶劣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病人的主要场所,24 h为病人敞开,工作环境是一个充满焦虑、拥挤、多变和沟通障碍的场所。抢救室内多种仪器设备及其发出的警报声,病人痛苦的呻吟声,急救车的急促鸣笛声,病人家属的焦躁不安,病人排泄物的污染等,均可对护士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环境带来的许多不良刺激既影响病人又影响护士,许多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等,因时间紧急而不能有效隔离,拥挤的工作空间以及难闻的气味都是急诊科护土不得不应对的环境因素。急诊科抢救场所常因条件限制,造成了半开放的抢救环境,家属可以亲眼目睹抢救现场,亲自感受亲人病情加重或死亡的经过,或者见到一些不理解的行为,情绪激动而出现不礼貌、过激的行为。所以,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时不但不被认可,还常遭到家属的责骂和投诉,甚至殴打。由于就诊病人中患者文化水平不一,病人及家属常提出过高要求;就诊时不论病情轻重,总想优先就诊,扰乱正常就诊秩序,护士干预时易发生冲突,诸多因素使护士产生了持续的心理压力,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长期下去,势必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另外。急诊科护士经常面临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面对生命的殒落、青壮年的离世、家破人亡的悲剧,在精神上会产生很大的刺激,这些忧伤情绪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态度,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使疲惫感明显增加,出现身体及精神上的种种不适。1.3各类职业损伤的压力 不管是“SARS”横行时期还是“甲流”猖獗时期,在第一线的总是急诊科护士,急诊科护士与其他临床科室护士相比, 遭受到更多的职业损伤压力。第一是机械损伤,护士在抢救配合及紧急止血、清创缝合过程中, 接触大量的手术抢救器械, 如刀片、缝针、注射器、输血输液针头等, 在抢救当中精神过于集中, 或患者的躁动不安, 都有可能被刺伤或扎伤;不仅引起疼痛、出血, 更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 特别是传染性疾病, 如H BV、HCV、H IV 感染等, 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第二是血液体液的污染。护士在每天工作中, 都会接触到各类外伤面, 在根本无法预知患者的血液各项指标的情况下, 直接接触血液, 还有在紧急气管插管或吸痰过程中, 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第三是射线的污染,护士在护送患者检查过程中, 一些危、重患儿往往需要监护在旁, 受到大量MR I、CT、X射线的污染, 引起头痛、疲劳及免疫力的下降。
1.4工作中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 急诊工作中,护士与医生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对医生和护士职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医护之间发生分歧时,医生往往有较强的优越感,对护士不够尊重;[3]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若产生分歧,家属或患者对护士无端漫骂、不礼貌行为、甚至动手对人身进行攻击,对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由于编制类与和同类的区别,导致不同性质的护士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落差。2预防及对策
2.1增加人员配置减轻工作负荷 要减轻急诊科护士压力,改善健康状况,首先应该增加人员配置,缓解当前急诊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根本上解决护理工作繁重的问题;配置护理人员,降低体力劳动强度,缓解身心疲劳;实施弹性和科学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夜班等,从而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改善健康状况。2.2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 增加急诊科硬件投入,避免抢救室暴露于公众之下,以防止家属目睹抢救后因不理解而出现过激行为;改善急诊工作环境,病人多时安排保安维持现场秩序,避免混乱,并力争把各种噪声降到最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立护士休息室,配备必要的生活设备,改善休息环境,让护士能够放松,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护士自己要学会自我调节,释放自身的压力。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有计划地工作,巧妙交替脑力和体力劳动,找到正确的解压方式,如向家人、亲朋好友宣泄,参加社交娱乐活动等。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学会自我安慰,宽容他人,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有了宽阔的胸怀,就会使自己乐观、开朗、热情和善,从而感染和影响他人的情绪。医院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让护士的压力得到良好的释放及得到正确的引导。
2.3 提高护士自身对职业紧张的重视和应对能力[4] 科护士宣传职业紧张的存在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危害,以引起重视,组织急诊科护士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适应多角色身份,鼓励其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保健活动,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技巧,从而降低职业紧张。同时,护理人员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正确对待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要正确看清自己,确立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在帮助病人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
2.4加强沟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会说话,因少讲一句话或语言不得当可使整个服务质量降低一个大的档次_3 J。面对焦虑的病人、家属,护士应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同情、理解、帮助他们,做好沟通及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言谈举止让病人、家属得到安全感、信任感,增强病人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遇到过激行为时,同事之问或主管领导要及时协助化解矛盾、缓和冲突,避免投诉。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共同营造关系融洽、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工作上关心支持、思想上帮助教育、生活上体贴照顾,激发护士持续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2.5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急诊病人发病急,预后难预测,病情复杂多变,抢救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巩固强化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
2.6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特殊的环境、复杂的服务对象,因此应在急诊科设立24小时专职保安人员,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积极改善急诊科工作环境,使护士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最大程度的减少职业紧张。
2.7调动心理防御机制 鼓励护士进行自我身心放松活动,如交谈、听音乐、郊游等使精神放松,舒缓工作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医院适当安排心理学知识讲座,内容包括社会心理、行为、认识、管理、处世方法等方面,使护士认识到压力对工作的影响,学会适当减压的方法,以良好的心态投人工作,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玲.护理专科急救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实 用护理杂志,2004,20(2):3.
[2]邹永丽.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当代医 学,2008,14(20):8-9.
[3]罗桂花.预防急诊科护患纠纷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123.
[4]王秀梅.临床护士心理状态研究[J].护理杂志.2002,16(18):468.
[5]张永翠,王桂翠.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J].齐 鲁护理杂志,2007,13(13):83—84.
第四篇: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难得一次的“下馆子”已经逐渐成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餐饮业随着经济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国内其他行业巨头正在进入国内餐饮市场,许多本地的餐饮商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众多的餐饮企业中,高级餐饮企业和连锁化的企业往往有着自身的标准,来为消费者提高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然而更多的餐饮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阻碍了它们更好的发展。综合国内研究,以及笔者的经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卫生状况不佳。无论是在家就餐还是在外就餐,就餐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就餐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餐环境不仅仅体现在具有高档的装饰,也体现在大厅一块地砖是否发亮,餐盘角落是否有无污点。“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中小规模的餐饮企业往往能够做好大的就餐环境,却容易让消费者在就餐时发现筷架上有小黑点,餐巾布上有酱油渍,让消费者就餐心情全无。
二是服务意识欠缺。餐饮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从业人员数量大,但对质量要求不高,这造成了餐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许多中小餐饮企业因为财力有限,基本不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没有培养主动服务的意识,因此中小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服务水平较低,往往是“被动地服务”。
三是饭菜质量方面。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地沟油、剩菜重上等。这不仅在短期内影响了餐饮业的经营,而且从长期会让消费者对餐饮的食品安全存在不信任感。除饭菜的质量安全外,许多餐饮企业对饭菜的口味等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许多餐饮企业的饭菜毫无特色,口味毫无特点,在饭菜质量上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少餐饮企业往往忽略了调味料、米饭质量的把关,与一般的小餐厅相差无几。
四是价格公平合理不足。尽管目前对餐饮企业的价格管理越来越严,但仍有不少的企业在价格设置上违规操作,如设置价格陷阱、价格透明度不高等。如此一来,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会有不安的情绪,影响就餐心情。
那么在下次选择就餐地点时,就不会做回头客再来企业就餐了。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分析国内外优秀的餐饮企业,特别是最近比较有名的“海底捞”餐饮企业成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做有效的改进。
一、准确定位,全方位开发
随着国家对公款吃喝的控制,餐饮消费将逐步呈现“个人消费增加、公款消费减少、平均消费水平下降”的局面。餐饮市场形成了“大众化为主,高中低兼顾,多方位开发”的格局。这对餐饮企业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餐饮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周围同业布点和经营情况,以及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条件,选择自己的经营服务对象,作出正确的市场定位,然后根据市场定位确定企业的产品结构。比如高档的餐饮企业可以开出区域来面向普通消费者,实行大众化经营,或者经营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如面、汤包等,来创建独特的饮食氛围。
二、以人为本,改善用人机制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餐饮业,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大到主管人员,小到厨师门童,都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本。用人力资源管理课本的话说:企业的问题根源都是人的问题。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关心人,留住人,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人的培养和使用,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餐饮企业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双向选择,能进能出,自由流动;二是能者上,庸者下;三是有职有权,责权分明;四是建立奖励机制,报酬与职务与业绩挂钩,有条件的可推行年薪制、股权制;五是强化监督机制,约束不轨行为。
三、创新思维,建立发扬特色
社会在前进,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餐饮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没有特色的餐馆,生意是红火不起来的;老是学着别人的样子走路,必定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在保持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创新菜,才能战胜对手,持续发展。
那什么算是“创新菜”呢?笔者认为主要菜肴具备了“新原料、新调味、新技法、新配制、新款式”五条当中的一条边可认定为“创新菜”,具备条件
越多,其创新含量就越大。当然创新菜必须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没有消费者肯定的“创新菜”不能称为“创新菜”。对于那些没有实力来创造新菜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经常推出一些过去没有生产和供应的新菜,这些新菜不一定要具备上述创新条件,只要消费者喜欢就应该大力开发。
四、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以前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在如今的社会中,企业的宣传已经成为其成功因素之一。高档大型的餐饮企业可以根据资金在常见的平面媒体中进行宣传,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或者举行主题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中小规模的餐饮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当今比较热门的SNS媒体,如微博、人人网、团购网等,加强与目标消费者的一对一宣传沟通,以便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提升其忠诚度。同时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SNS媒体来形成“口碑”效应,让消费者来为其做宣传,打广告,扩大知名度。
第五篇: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达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家访的成败,关系到教育对象能否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
但当前我们的家访工作却不很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喊家长”代替“家访”
目前家校联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喊家长”,基本理由是这种方式既省时又省心,又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但仔细想想,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
有许多班主任不愿意家访,也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上:没时间。
班主任白天的工作一般都安排得满满的,白天去家访恐怕也与学校的作息制度相悖。放学已经相当晚,如果这时去家访,就使家长和老师有点尴尬:一般来说,孩子回到家,家里就准备吃晚饭了。为了不打扰家长,就只能匆匆的讲几句话,一些问题很难深入的交流,家访效果也不够理想。星期天家访,我们这里的家长一般都在私营企业上班,很多家长星期天也没有休息,多数只能吃闭门羹。至于晚上家访,似乎在现在的形势下不大现实。
主观上:更方便。
许多班主任认为,让学生回家喊家长无需占用自己的时间,同样也能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似乎并不影响教育的效果。加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认为家访已经过时了,不如打电话来得快捷、省事。
这种“喊家长”代替“访家长”的方式,表面上已经解决了问题,但很容易留下“后遗症”。表现为:
1、由于需要“喊家长”的往往是在纪律、思想、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家长在心理上本身就有一种“负担”,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一定是犯了错误,心里的疙瘩比较难消除,这样谈话的气氛往往难控制。
2、老师一般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请到家长一般也就没有什么好事了,再加上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素养的差异,在与长的交谈中,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比较难体会到家长的心理,难免会流露出一些“居高临下”的语气,这样就很难引发家长情绪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触动,效果当然要打折扣了,也很难与家长达成在教育措施上的联动。
3、由于是喊家长到学校来,学校里也没有专门接待家长的地方,在办公室里交流,学生课后从办公室窗前走过,于是许多“小喇叭”便开始广播了,这使得学生觉得很没面子——这样效果自然又要打折扣了。
现象二:家访对象单一
有些教师在确定家访对象时,目光往往集中在那些平时调皮捣蛋、不遵守校纪班规、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身上,忽视了班上有潜在问题的同学,忽视了因家庭原因造成不良影响的同学,忽视了那些中游学生,忽视了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也忽视了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否定了家访工作的全员性,使家访工作走入了教育的死角。
现象三:缺少后续措施
教师在家访后多数并不采取相应措施,认为家访回来就意味着完成了任务,采取的是一种“只问病情,不开药方”的做法;还有些教师由于采取的是告状式家访,所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也只是抓辫子、找茬子,如此反复,如此而已。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错误行为随时有反弹的可能。可以说,这样的家访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效果不会理想。
家访作为加强班级教育管理、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要作好这一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主动上门,缩短家校距离”
走出校门,走近学生家庭,家长首先会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热情真诚,感受到教师不摆架子的工作作风,而这一切正是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老师得到家长配合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2、“我的眼里是每一位学生”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师要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尊重学生的缺点,把“平等”、“爱心”、“交流”写在心中,写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写在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中,写在与家长心与心的交流中。
3、“小雨来得正是时候”
在家访时要做到“有备而访”,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细致的分析,查找原因,并根据家访时的具体情况,考虑如何与家长协作,使每一次家访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学生有明显的进步。
4、家访不要千篇一律。
家访的形式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及家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配套的跟踪措施,保证家访效果的持续、深入。
我想,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的教育也将因家访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