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4.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或所需特殊体位。5.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厘米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调整。
6.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8.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9.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具体指导。
第二篇: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 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5.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 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5.3 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5.4 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5 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5.6 石膏未干固护理
5.6.1 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5.6.2 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5.7 石膏干固后护理
5.7.1 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5.7.2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7.3 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5.8 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5.9 拆除石膏后,按“骨折患者功能锻炼法”进行功能锻炼。
第三篇: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 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 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 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 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 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 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 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 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 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 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 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 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 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 垢和细菌,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 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 下超过 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 6 cm。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 6 h,禁食禁水 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 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 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 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 30°,下肢骨折 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 20°~30°。
2.2.3 患肢的观察 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 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 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 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 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 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 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 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 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 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并用消毒 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架与皮肤之间,防止针孔处皮肤与外固定支架 接触。本组病例中有 2 例发生针眼处渗血,因发现及时,每天用 无菌棉签擦拭针眼,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针眼处换无菌 敷料。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没有发生针眼感染。
2.2.6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能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且能刺激骨折处的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因此应耐心说服 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加强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鼓励和协助患者做肢体肌肉的主动伸屈锻炼,加强 骨折远近端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2.2.7 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护外固定支架,防止外力碰撞,不能自动拆卸或松动固定支架的螺丝钉,以免引起支架松脱,导致骨折移动畸形;保持针孔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第四篇:腹外疝患者护理常规
腹外疝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发病时间、发展情况、自觉症状,既往有无嵌顿或绞窄史。2.询问患者有无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妊娠等诱发因素。3.病人的腹股沟区肿物大小、质地、有无增大压痛、能否回纳入腹腔。
4.了解病人的情绪反应,有无因肿块突出反复发作影响其工作、学习、生活与社会活动而焦虑不安。
【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脏器或组织嵌顿、血运减少、缺血缺氧有关。2.有阴囊血肿的危险
与阴囊位置低、体位因素有关。3.有疝复发的危险
与患者术后康复保健知识运用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床位医师、主管护士、护士长,消除陌生感,介绍病区规章制度,做好入院宣教工作。
2.指导病人进半流质饮食,避免劳累。
3.病情观察:如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应给予治疗;如有吸烟应劝其在术前戒烟,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
4.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术前常规备皮、药物皮试、20:00后禁食禁饮。
(二)术后护理
1.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h后,可枕枕头。非无张力修补术者,术后平卧位3日,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2.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予砂袋压迫伤口,托高阴囊。防止切口感染,注意防止大、小便污染切口。
4.术后患者如有咳嗽、大便秘结、排尿困难,及时处理,防止腹内压过高。5.卧床期间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求。指导病人行床上功能锻炼,年老、体弱者下床活动时,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6.出院时应嘱患者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复发。【护理评价】
1.腹痛程度、部位、性质和放射方向、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症状。
2.影响疼痛和发作的因素,如随呼吸而加重、体位改变、腹痛发作前有无进油腻食物、过度疲劳或情绪变化等情况。
3.询问既往史,有无类似发作史,治疗及检查情况,注意有无胆囊肿大、发热及黄疸。4.监测神志、面色、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皮肤弹性、有无黄染及粘膜干燥情况、尿量改变等,判断有无休克及脱水。
【健康教育】
1.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剌激性食物特别是烟酒。
2.手术前劝患者戒烟,注意休息防止着凉引起咳嗽,在咳嗽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双手按压伤口,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3.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4.出院后仍需注意休息,可适当劳动,一般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第五篇:骨科外固定架患者护理床边查房
患者姓名:孙敏富,男,52岁,因“右大腿外伤外固定术后十个月”与2012年3月14日入院。
患者十个月前因车祸致右大腿受伤、出血、就诊外院,诊断为右股骨干骨折,股动脉破裂、失血性休克,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股动脉修补术,后因右下肢肿胀转入我院,先后行右下肢血管探查、右下肢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右大腿清创左大腿取皮植皮术,于一个月前取下右大腿外固定架,摄片提示“右股骨骨折不连伴骨缺损”经过检查拟“右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伴骨缺损、左大腿创面不愈合”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术前专科检查:右下肢肿胀明显,皮肤粗糙,右大腿中下段压痛,右侧膝关节强直屈曲障碍,右侧髋关节外展,内收受限明显,右下肢血运一般。辅助检查:右侧股骨正侧位片:右股骨中下段骨缺损。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给予术前指导于3月1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股骨复位Ilizarov架固定植骨,左大腿植皮术”,术毕安返病房,右下肢Ilizarov架固定在位,左侧髂骨取骨处左大腿植皮区敷料包扎好,左下肢切口引流管一根接负压引流通畅,右下肢切口引流管2根接负压引流通畅,给予抬高右下肢,右下肢末梢血运正常,术后留置尿管,并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遵医嘱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并给予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及家属术后6小时内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家属用干棉球湿润患者口唇,按摩受压部位,术后当日晚患者体温39℃,遵医嘱给予消炎痛栓100mg纳肛,并嘱给予温水擦浴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6小时后给予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术后第一日患者精神状态好,右大腿Ilizarov架固定在位,定眼酒精纱布包扎,右下肢血运好,左侧大腿敷料包扎完整,无渗血,左下肢末梢血运好,继续遵医嘱给予抬高右下肢,以利于消肿,心电监测生命体征较正常,遵医嘱停吸氧停心电监测。术后第二日遵医嘱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8g/L,患者面色较苍白,术后第三日遵医嘱给予输红细胞600nl,输血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左下肢引流管拔除,右下肢已经拔除一根引流管,镇痛泵已拔除。双下肢末梢血运正常,继续抬高右下肢。患者术后3日未解大便,给予饮食指导。
所存在的护理问题有:
1、疼痛 与骨折不愈合手术有关(已解决)
2、体温过高与发热有关
(已解决)
3、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前术后相关知识、Ilizarov架的相关护理知识、肢体功能锻炼知识有关(正在解决)
4、有继发感染的危险 与留置各种管道及使用外固定架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手术创伤失血,及缺乏营养知识有关
6、便秘——与三日未解大便有关
7、自理缺陷——与骨折术后有关
8、废用综合征——与缺乏肢体功能锻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