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在**县妇联及调查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协助下,于2007年3月至4月,在**县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意见。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湖南省**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
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 %;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调研实施情况
**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看出,湖南省**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六是强化自我开发意识来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自我开发意识的增强,我们要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从“要她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行动来唤起这支庞大的力量:首先是不断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进取意识。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义务制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的通过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技能型、职业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她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是破除各类陈规陋习,增强自信意识。不要让传统的旧思维、旧观念束缚住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头脑,让她们真正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成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农村新女性。
第二篇: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在xx县妇联及调查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协助下,于2007年3月至4月,在xx县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意见。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xx省xx县位于xx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
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 %;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
xx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调研实施情况
xx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xx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xx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农户调查问卷情况
3.1 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142份中,户主年龄以30岁至49岁为多,有93人,占65.5%;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有80人,占56.3%;高中居其次,33人,占23.2%。为独生子女家庭户的52户,占36.6%,有两个子女的有40户,占28.2%;有三个以上小孩的户数不多,仅12户,占8.5%。家庭劳动力以夫妇二人为主的有84户,占59.2%。这些农户家庭收入也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xx县农户家庭年收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户
年 货 币 收 入
户 数
比例%
2000以下
2000-4999
25.4
5000-7999
18.3
8000-10000
10000-29999
22.5
30000以上
2.8
3.2 农民对教育的看法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xx县农民对教育的支出在其家庭支出中比例很小,为此,我们专门把他们对教育的看法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xx县农民对教育的看法调查表 单位:户
子女教育程度期望值
子女受教育的评价
子女受教育的目的程度
户数
比例
评价
户数
比例
目的户数
比例
大
第三篇: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作者:黄忆刚 发布时间:2009-02-17 17:11:21 点击:91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 ——以湖南省沅陵县为例 沅陵县委常委、统战部长 黄忆钢
为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在沅陵县妇联及调查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协助下,于2007年3月至4月,在沅陵县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意见。
1 调研区域基本情况湖南省沅陵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 %;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沅陵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2 调研实施情况沅陵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沅陵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沅陵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3 农户调查问卷情况3.1 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在收回的有效问卷142份中,户主年龄以30岁至49岁为多,有93人,占65.5%;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有80人,占56.3%;高中居其次,33人,占23.2%。为独生子女家庭户的52户,占36.6%,有两个子女的有40户,占28.2%;有三个以上小孩的户数不多,仅12户,占8.5%。家庭劳动力以夫妇二人为主的有84户,占59.2%。这些农户家庭收入也不尽相同,见表1。表1 沅陵县农户家庭年收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户年 货 币 收 入户 数比例%2000以下17122000-49993625.45000-79992618.38000-10000271910000-299993222.530000以上
42.83.2 农民对教育的看法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沅陵县农民对教育的支出在其家庭支出中比例很小,为此,我们专门把他们对教育的看法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表2 沅陵县农民对教育的看法调查表 单位:户子女教育程度期望值子女受教育的评价子女受教育的目的程度户数比例评价户数比例目的户数比例大学7855%有用但用处不大2819.7%尽义务5740.1%高中5740.1%为子女能出人头地3121.8%初中64.2%很有用11379.6%无所谓14.2%无用10.7%更多收入2618.3%3.3 农民对阻碍家庭致富原因的看法沅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县的农民,对发家致富难的原因寻求是什么,为此,我专门进行了比较调查。调查结论见表3。表3 沅陵县农民对阻碍家庭致富原因的调查统计表 单位:户原 因户数比例缺 少 资 金4833.8%缺 少 技 术5438%子女受教育负担太重64.2%土 地 太 少96.3%缺 少 文 化74.9%交 通 闭 塞96.3%其 他96.3%4 农村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分析4.1 受访农村女性劳动力个人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225人中,少数民族128人,占56.9%;婚姻状况,已婚210人,未婚15人。沅陵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基本情况见调查表4。 表4 沅陵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年龄结构
知识结构年 龄 段人数比例%文 化 程 度人数比例%18-20岁62.7文盲半文盲9421-30岁5524.41-3年教育125.331-40岁9441.84-6年教育452041-50岁4620.47-8年教育5022.251-60岁219.3完成9年义务教育5926.260岁以上310-11年教育114.9高中毕业2812.412年以上114.94.2 女性参与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的情况在225名受访女性调查中得知,共有53人表示参加过各类技术培训,其中参加技术培训的人有38人外出务工。现将参加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农村女性的情况调查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 表5 沅陵县农村女性参与技术培训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项 目人数比例%参与方式参加过技术培训5323.6参与政府部门组织2751参与企业组织1222.6自己寻找培训35.7其他方式参与1120.8参加时间5天以下815.15-10天1935.811-30天1120.830天以上1528.3培训开支没有开支1120.8100元以内1120.8100-300元1324.5300元以上1834关于外出务工情况:在受访的225名女性中,有87人占38.7%有过外出务工经历。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受访者表示,外出务工她们更多的愿意找老乡介绍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单独外出毫无目的的情况不多。同时,她们也表示,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外出务工从事的职业和收入。现将87名外出务工农村女性情况调查作一汇总。见表6:表6 沅陵县外出务工农村女性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务 工 情 况
人数比例%有外出务工经历8738.7参加过各类技术培训3843.8务工地点出省务工7485.1省内务工1314.9寻找工作所花费时间0天55.71天44.62-10天3135.611-20天2933.320天以上1820.8外出务工收入400-800元5057.5801-1000元1957.51000元以上1820.7从事职业制造业4349.4销售3236.8其他职业1213.8务工职务普通工人6372.4班组长及其他1820.7管理层人员66.95 调查结论通过调查看出,湖南省沅陵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6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四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五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六是强化自我开发意识来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自我开发意识的增强,我们要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从“要她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行动来唤起这支庞大的力量:首先是不断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进取意识。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义务制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的通过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技能型、职业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她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是破除各类陈规陋习,增强自信意识。不要让传统的旧思维、旧观念束缚住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头脑,让她们真正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成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农村新女性。第四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244 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户1276户,07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2000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xx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在全乡四个村,对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全乡农村留守群体大致有以下三类:
一、单独的留守老人,这种家庭大多是60岁以上的一个或二个老人;
二、单独年幼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龄结构平均在15岁以下;
三、老幼留守群体型,一般表现为祖孙关系。这类型较前二者有明显的家庭活泼气氛。据统计,全乡中,xx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儿童860人;新乐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儿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儿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儿童640人。根据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救济粮、低保等方面对其加以倾斜。
总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积极工作,努力劳动,为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外出务工大量转移了我乡剩余劳动力,使我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农业技术引入并运用在种养殖业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篇:对贫困地区农村环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转变安于现状观念 增强改革创新意识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工业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环境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
设步伐。面对新农村建设,环境的保护该如何有效推进,立足**州实际,作以下理性思考。
一、分析环境现状,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切入点
**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目前仍有15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受客观条件限制,近20年来,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历史欠账,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变不良现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切入点,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污染源治理为切入点,还历史欠账,为新农村建设扫平障碍。**州近20年来留下的环境欠账,已使部分州域环境失去了其应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复环境应有功能,才能为新农村构筑建设的平台。一是突出治理工业污染源,确保环境功能区的有效恢复。一方面以锰、钒、铅、锌等矿石生产加工业为治理重点,采取“严格环境执法、督促防污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指导、推行清洁生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达标排放”等措施,实现境域主要河流水功能的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力争3至5年时间,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依法关闭耗能高、污染重的小浮选、小冶炼、小化工等“十九小”企业,从严查处和打击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遏制工业污染反弹,全面恢复水功能区。二是突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村环境的优化整洁。农村面源污染又是当前农村的又一重要污染源,使农民健康面临威胁。全州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相当于工业企业排放废水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的59%;农业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直线型增加,仍有83.9万农村人口饮用水高氟、高砷、高污染水。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高规格规划为切入点,筑环保平台,严防新农村建设重蹈覆辙。一是在规划力度上求“实”。党委、政府要将新农村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同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确立“g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将“绿色gdp”考虑其中,改变过去只有“gdp”增长绩效,没有环境污染、资源耗损惩罚的格局。在明确权利时要将责任捆绑其中,特别是对政府、部门及环保主管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职责要具体、明了、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出现“文字游戏”和模棱两可的“模糊职责”,“尽职”与“渎职”的奖罚,要有据可查。将污染治理作为考核一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指标一并考核,作为干部调动、升迁的条件之一。在计算“gdp”政绩的同时,也应计算“gdp”中的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环保职责。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证其合法化。二是在规划内容上求“全”。首先是环保指标概率要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农村环境美化率、综合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每一项环保指标,必须做到衡量具体全面,既结合**州实情,又与新农村要求相符。其次是操作涵盖面要广。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州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强调各项工作与环境相协调。再次,涉及面要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规划时,必须围绕环保这根主线,根据当地资源、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曾遇见的问题,从而作出科学、合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决策。三是在规划实施中求“真”。首先,规划思路不虚。在确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中,立足**生态州建设实际,对技术能力范围内的资源,按有序开发原则,实行优先开发利用,对技术能力不及、资金严重不足、设计规模不大而又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或不予开发,严防资源的流失。其次,履行规划不软。对已实施的规划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开展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违法排污企业和违法违规项目;对新上工业企业,认真把好“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发达地区和州内城市落后、淘汰工艺与设备再进入农村和乡镇,控制新的工业污染产生。
(三)以加大环保投入为
切入点,壮环保事业,增强新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据专家推算,只有当社会环保总投入占同期gdp1.5%到2%的时候,环境修复能力才能大于环境破坏速度。而**州的社会环保总投入不到同期gdp的0.1%,低湖南省0.6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4到0.97个百分点。加大环保投入是环保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切入点。在众多投入中,财政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本投入最能起到导向作用,能起到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作用。为此,政府必须对环保投资采取倾斜政策,扶持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环保型“绿色企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加大“乡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乡村风景林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设施、乡村保洁”等项目的投资。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建立起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做到“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使违法成本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动投入污染治理。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对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逐步替代、淘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激活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原动力
(一)以技术为纽带,将工业调精。一是将工业规模调“大”,减小污染源的再生。应对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州工业发展必须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增长格局。扩大生产规模,减小污染源的再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既发展生产,又确保整洁”的一大举措。调整工业结构,首先对现有工业企业规模进行调整,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规模准入标准,坚决取缔、关闭“作坊式”的小规模企业,让大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新技术推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环保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对新农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二是将企业数量调“小”,减轻环境的压力。“散而多、小而全”是当前**州工业企业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管理费用,浪费了矿产资源,还拉长了污染源的“线”,扩大了污染源的“面”,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增加了难度。调整工业企业数量,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环保投入,减轻环境压力。托依矿产品资源优势,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与资源匹配的企业体系,引导和推进优势产业和规模产业集聚,使企业数量由多到少,企业实力由弱变强,实现企业数量的整合,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工业调“活”。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壮大老爹公司、亿事达公司、武陵牧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生物药业作为新型环保工业的新亮点来抓,建立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体系。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三是将工业技术调“高”,确保资源的节约。采用新工艺,是工业企业朝精深方向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实现新农村“整洁”的最佳保障。着力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矿产业,要注重对伴生矿的回收利用,减少废渣排放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
(二)以基地为链条,将农业调优。一是将农业品种调“优”,减少垦殖面积。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广良种产品,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从近几年**州农业发展来看,农业品种改良的不断深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05年达26.7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农药、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断递增,仅2003年至2004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07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给农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胁农民健康。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接轨,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播种面积,实现局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山;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绝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使现有品种和技术得以进一步提升,实现物与人的双“优”。二是将内部结构调“佳”,减少面源污染。改变当前“单
一、线性、简短”的农业结构方式,推行“复合式”的结构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农民、发展了经济,又减少了面源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州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水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建成猕猴桃、柑桔、中药村、茶叶、草食牲畜产品等一批有**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二要抓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扶强做大水果、茶叶、药材等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出主打产品龙头企业,打响“绿色食品”牌子,争取进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的影响力。三要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三是优化农村生活耗能,实现良性互动。当前**州农村农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相悖。优化农村生活耗能,成了实现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环保基本要求。一要改变当前原始耗能方式。采取以“点”带“面”,在养殖大户和基础条件好、经济效益高的农村,大力发展节煤灶、沼气池。这一点已在**州得到实施,并取得了突出实效。为与新农村建设尽快接轨,必须加大点到面的普及力度,力争5年到10年时间,沼气能在**州农村基本普及,使“伐木做饭、烧炭取暖”的原始耗能方式不复存在。同时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公益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农业和林业,从而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以退人还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实现农业效益化、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洁”。二要大力推广砌块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的现象,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资源为优势,将旅游业调大。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又是最具环保效益的前景产业。旅游资源是我州新农村建设最有潜力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最大效益。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生态发展提供基础“硬件”。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效益。三是加大旅游宣传造势,营造新农村大环保氛围。
三、推行循环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后发力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体现。目前,**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雏形,农产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搞好“点——面”两个配套,为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长期和谐统一注入活力,促进环保后发力。一是搞好以农户、企业个体为循环圈的“点”循环配套。以单个农户和企业为中心,实现庭院内的“园、圈、气”生态循环和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水、气、渣”内部循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三废”污染,实现“点”上环境“整洁”。“庭院”生态循环坚持实施沼气项目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和庭院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药”生态经济园模式。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畜禽圈舍,园中饲草、桔杆和经济作物下脚料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入经济园,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扩大经济园建设规模,注重庭园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不断推进围绕庭院的生态循环圈内各环节的有机链接。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内部循环坚持实施生产技术的引进与环保配套污染设施的投入和企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高新技术融合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之中,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水—气—渣”的有效循环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废”循环利用,为“面”上的循环提供基础,给实现新农村经济、环境的同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搞好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面”循环配套。农户与企业个体的发展不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全部要求;农户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壮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有限,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经济大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根本。首先实现庭园经济向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跨越是农业圈循环的起点。为改变生态家园户办工程中经济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种植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各类经济园串联成相对连片的产业化基地,使千万个“小庭园”组连成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植业主和大户,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围绕猪、果、药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依靠二三产业带一产业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次是按照退、改、调搞好生态产业发展配套。“退”就是大力实行退耕还林、退人还山、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改”就是将退出来的耕地、非耕地和农居周围的空地进行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提升地力;“调”就是利用改后的耕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