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奶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的文献综述
关于奶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的文献综述
作者:舒心 指导老师:潘辉
摘要:中国奶业从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但是在近些年来看爆发的各个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令人堪忧。从原料奶开始,就存在惨假,微生物细菌超标,奶抗等问题。奶牛缺乏优质的饲料,生产出来的牛奶数量和质量都很低。而奶业的检测机构精度不够精确,奶产品鱼龙混杂。这与中国奶业产业的结构现状有关。中国80%以上的原料奶都是小农户所生产的,奶产品企业通过收购的小农户手中的原料奶来生产自己的奶制品。而小农户的卫生意识是比较单薄的,奶制品质量安全,将走向何方?
关键词:奶业 质量安全问题 历史 对策
前言(引言):
中国奶业发展令人堪忧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加,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膳食营养增强体质已成为中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其中具有丰富营养的奶产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优质食物。随着“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越来越响,奶业近几年在中国呈快速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奶业和其他食品工业一样是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但关乎人类健康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奶业的存在着很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从“大头娃娃”奶粉到光明的“回炉奶”,从雀巢的“碘超标”到震惊中国的“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再到现今的“还原奶”和“鲜奶”的标志之争。中国大陆爆发了奶业信任危机,在婴儿奶粉上尤为明显,大家纷纷网购,代购或者托人去购买国外的或者是香港的奶粉。国内奶粉滞销,香港奶粉抢售一空,这是中国奶业的极大悲哀
正文:
历史概况
1.奶业发展的四个阶段(2009,张利痒,孔祥智)
中国奶业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奶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快速扩张阶段
1979年到1992年是中国奶业的快速扩张阶段。国家开始允许“私人”和“个体”饲养奶牛和经营乳业,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奶业发展的政策,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奶业的总产出高速增长,14年间,原奶产量、牛奶年末存栏头数和乳品产量分别以13.4%、14.4%和16.9%每年的增幅上升,基本完成了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二)调整发展阶段
1993年到1998年是中国奶业的调整发展阶段。中国对奶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鼓励外资来华投资,取消对奶业的价格管制和优惠政策。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国产奶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副增长,预示我国奶业开始全面走向市场化。
(三)高速发展阶段
1999年到2004年是中国奶业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乳制品市场空前繁荣,对奶的营养价值和增强民族体质作用的宣传大为加强,市场竞争全面展开,涌现出伊利、蒙牛、光明,包括后来败落的三鹿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
(四)健康发展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2005年到现在,属于健康发展阶段,我国乳制品增长明显趋缓。
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奶业持续监看发展的意见》(奶业界将其总结为“奶八条”)。
中国奶生产量从2000年不到800万t到2009年的3518万t,增长了3.5倍,并稳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奶牛的存栏量相应的由不到500万头猛增到2007年的1 387.9万头;我国乳制品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由1993年的不到5 kg达到2007年的24.7 kg。截止2009年7月,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数量超过了2 000家,规模以上的乳制品企业有809家,乳制品总产值由2005年的862.5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l 589.19亿元。(2010,王经线)
2.中国奶殇
虽然奶业高速发展,但其中质量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2003年7月,阜阳市爆发“大头娃娃事件”,发现当地农村市场上,充斥着劣质奶粉。婴儿食用这些劣质奶粉,会造成营养不良,头部巨大的症状,甚至被威胁到生命。2004年初,阜阳市工商部门查封了33种低劣奶粉。但不法商人便改头换面继续销售,安徽阜阳市发现45种劣质奶粉。继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媒体又披露在山东曹县发现大量劣质奶粉、在广东汕头发现致癌奶粉、在兰州市场发现有毒奶粉。此外,包括广东、海南、湖北、浙江、四川、广西、河南、甘肃等省,皆在当地查获这批劣质奶粉,北京的超市也发现了这种劣质奶粉。据统计,此次劣质奶粉事件共导致患轻、中度营养不良的婴儿189例,重度营养不良患儿28例,死亡12例。
2005年6月5日,郑州爆发“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事件,俗称“回炉奶”销售事件。虽然最后调查未发现郑州光明乳业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但是光明乳业利用将库存滞销仍在保质期内、经检验合格的牛奶再加工,也存在人为延长牛奶保质期的嫌疑。
2008年9月8日,甘肃爆发“三聚氰胺事件”,多名婴幼儿因疑食用三鹿奶粉导致患肾结石,接着全国各地纷纷报告类似病例多起。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批露,包括多家知名品牌在内的全国22家乳制品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测出r含量不等的三聚氰胺——蒙牛、伊利、雅士利、圣元等知名品牌忝列三路之后,而熊猫等企业出产的奶粉,其三聚氰胺含量之高更是“雷”倒了无数国民。这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奶殇了。在同年9月雀巢销往香港的牛奶在当地被检测出三聚氰胺以后,新加坡与中国台湾销售的大白兔奶糖又被检测出有三聚氰胺,持续半个月之久的“毒牛奶”丑闻开始进一步向外资品牌和关联行业扩大。(2009,李俊峰)
2009年毒奶粉事件余波尚未平息,蒙牛特仑苏又爆发“OMP牛奶”事件,蒙牛网站上公布的OMP生化数据,都和国内外众多研究的一种但白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简称IGF-1)完全符合IGF-1是人体能够自己分泌的激素。血液中IGF-1高的人,易患乳腺癌、上皮细胞癌、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可能还会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而100克叶轮苏牛奶中添加的IGF-1的含量是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比人体一天的分泌量还高。
中国奶业质量保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原料奶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原料奶生产规模普遍小,平均饲养规模为7头∕户,大型奶业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鲜奶,绝大多数个体农民没有能力购买很多奶牛,形不成规模饲养。据200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表明,当前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的奶牛比重不足20%。我国约有80%的个体散养户是通过手工挤奶,(2008.齐春宇)然后将原料奶销售给乳品加工企业,以这种方式收集的原料奶卫生程度很低,而且在收集的原料奶中惨假现象屡见不鲜。在提高指标方面,大量掺入糊精、淀粉、糖类、脂肪等。1
在降低微生物水平上,主要掺入防腐剂。而已经变性的奶,也可以通过掺入其他物质达到稳定奶的现状,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李胜利,2008)。
农户所用的过滤牛奶的布一般都没有进行消毒。每次挤完奶,挤奶杯内衬,挤奶管清洗不到位,而且使用时间过长,不能及时跟换。更严重的是我国大部分农户没有消毒意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原料奶中细菌超标。而采取统一挤奶时,也存在挤奶前不进行消毒,而且对一头奶牛挤完奶后没有对挤奶器进行清洗就给下一头牛挤奶的情况,挤奶器的机管和杯底存在大量奶诟,这不仅使得原料奶刚挤出来就细菌数量严重超标,而且容易造成奶牛之间的交叉感染。
中国的原料奶中还有奶亢问题,即在牛奶中存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牛奶。(2011,汪 勇,沈万成,郑荣福,褚桂艳)。奶牛一生可能患很多病,比如乳腺炎、呼吸道炎、消化道疾病等等。现在国内对奶牛各种炎症最普遍的用药是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等。由于现在细菌越来越具有抗药性,所以奶牛的用药量很大。有些药物甚至从乳头直接注入。就目前的牛奶加工技术而言,尚不能除去抗生素残留。(肖兵南,魏仲珊)
(二)缺乏安全和高质量的饲料
中国奶牛饲养主要依靠粮食、农作物副产品、秸秆及少部分天然牧草,只有大城市附近的国营奶牛场地奶牛能吃上苜蓿干草、羊草等优质牧草。绝大多数农户家庭养奶牛采用干粗料如棉籽壳、棉杆、麦草等自拌料。如果食用粗干料的奶牛饮水不足,容易引发奶牛的疾病,而给奶牛治病则会引起前文所说的“奶抗问题”,并且饲料不好,造成的牛奶品质的较差,又造成前文提到的惨假现象,进一步使得原料奶的品质变差。
(三)对生鲜乳的检测能力比较低
目前的检测机构对生鲜乳检测能力仍然是较低的。在调查的137家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有38家、占27.74%,部分通过计量认证的有67家、占48.91%.未通过计量认证的还有32家、占23.36%。本次调查了生鲜乳中27个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结果能够检测其中21个以上指标的机构有64家、占46。72%,能检测1l。20个指标的机构有33家、占24.09%.能够测定10个指标以内的机构有29家、占27.17%,还有11家无检测能力、占8.03%。可见,目前我国对生鲜乳的检测能力极度缺乏。(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杨利国)
(四)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监管法律法规较多,多头监管,缺乏统筹安排。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过低。食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足够的威慑力量,大多数监管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以罚代管进行治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仟者往往却就此逃脱法律制裁,再加上相对较轻的处罚力度和赔偿金额使得商家以较低成本就可以铤而走险,一有机会就会卷土重来。
(五)社会缺乏长效监督机制
(1)新闻媒体监督职能的严重缺失。在以往多次食品危机事件被大范围曝光前,绝大多数媒体出于各种考虑和囿于自身利益都对此表现得患得患失,谨慎有余。媒体在有或没有的外界
压力下自动放弃了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自主报道权,不仅违背了其应以客观,公正,透明的立场报道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天职,也使公众的知情权无法得以顺利实现,本来就此可以避免的或者较轻程度的事件可能就会大范围或长期蔓延。
(2)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的职能不能正常发挥。长期以来,本来是协助保护处于实力弱,结构弱地位的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在接受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商品的消费者投诉的处
理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所作为,相互扯皮推诿,甚至与企业相互串通发布虚假信息,不仅使自己丧失了应有的社会监督职能,也使消费者对其作用丧失信心。(2009,李俊峰)
采取措施
2优化设计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陈昌建)
通过优化设计饲料配方,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当地便于获得的质优价廉的饲料原料。职业饲料配方师可以轻易地把精饲料的成本至少降低0.10元/千克。这样每头牛每年就可以节省365元的成本。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主流5%奶牛预混料。成本只有其销售价格的一半左右.1 000头规模的规模化奶牛场如果自己生产预混料.每年可节约29.3万元的成本另外.并且饲料中的维生素容易失效.每个月的损失10%~30%,这就造成实际饲喂时维生素添加量的不足。通过自己生产预混料.可以缩短库存的时间.使生产至饲喂的时间控制在几天之内.从而减少预混料中金属离子对维生素的破坏。(2009,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杨利国)
2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科学防治奶牛三大疾病
繁殖障碍、乳房炎和肢蹄病已成为危害奶牛健康的三大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极大损失。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及时检测和治疗奶牛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安全科学治疗。可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寻找抗生素替代的疗法,传统生产实践中,对奶牛采用抗生素治病的方法,造成抗生素残留。因此,有必要尝试新型的抗生素替代疗法。(2006,莫莉)
3加强原料奶和乳制品检测
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乳制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比如HACCP管理制度),落实各个关键控制点的质量控制.确保乳制品的安全。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的监督。完善抽查制度。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公布于众,让消费者了解实情.明明白白消费。
结论:
总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最近研究成果,用科技武装起规模化奶牛场。指导现代化、规模化的奶牛生产。必定能够提高整个牛群的养殖水平、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加强对奶牛场、奶牛小区、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必能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乳品的检测和抽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树立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必能促进奶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早日实现温总理“让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梦想1381,并且是安全的、优质的奶制品。
参考文献:
[1]莫莉.聚维酮碘阴道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研制及应用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J].2006.
[2] 宋亚攀,宋洛文,滑国华,杨利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奶牛养殖和奶业的健康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J],武汉430070
[3] 李俊峰.毒奶粉事件透视下的我国食品安全及监管问题初探,中国经贸[J],2009(24)
[4] 王经钱.我国乳业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探究,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330013企业技术开发[J]2010,29(9)
[5]王冉.浅谈发展安全牛奶.中国动物保健[J],2002.4.[6]李兵.饲料成分与牛奶质量的关系.中国奶牛[9],1996.4.[7]周任重.保障我国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0.[2] 刘凡丰.3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8]杨伟民,胡定寰.食品安全背景下的乳业产业链与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
[J]2010(6)
[9]李芊蕾,汤世强,张磊 乳业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对策思考-商业时代[J] 2010(26)
[10]柯志雄.中国奶殇[M].2009
[11]张利痒,孔祥智.中国奶业发展报告[M].2009
[12]谭向勇,周俊玲.中国奶业经济研究[M].2007
4
第二篇: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在中欧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中外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六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我代表中国奶业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衷心感谢农业部国际合作司邀请我参加论坛,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概况。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中国乳品企业现状、国家奶业扶持政策和中国奶业协会开展的国际交流向各位来宾作一介绍。
首先,我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现状。
近十年,中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比2000年增长1.6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情况(见表)。目前,中国奶牛存栏约占全球奶牛总量的8%。
2010年,中国牛奶总产量3575万吨,比2000年增长3.3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牛奶产量情况。中国奶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位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奶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2010年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的生鲜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5%。
近几年,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迅速提高。截至2010年末,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场(小区)共有11142个,占到了28.4%,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国13503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
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乳制品的加工生产。2010年,中国乳制品产量2159万吨,比2006年增长48%;据对36个大中城市调查,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277元,比2006年增长40%。
在奶业国际贸易方面,2010年全年进口干乳制品72.82万吨,进口液态乳1.71万吨,进口总额19.70亿元,奶粉和乳清为乳制品主要进口产品,二者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2%。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四者合计占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
2010年中国乳制品出口总量为3.4万吨,出口金额0.4亿美元。下面,我介绍中国乳品企业的情况。
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有643家,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114家。共有22万人从事乳品加工生产销售。
2010年乳品行业销售额达到1717.5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为89亿元。
中国知名的乳品企业主要有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有限公司、西安银桥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乳制品企业经营情况。目前各乳品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各企业把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盈利及经
济效益水平总体良好。目前从主要企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大企业盈利状况较好,伊利、蒙牛、三元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
下面我介绍中国政府对奶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为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规、标准和扶持政策。2008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这是中国关于乳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部法规,对中国奶业进入法制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等。
为了促进奶业生产,提高奶业生产水平,中国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对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奶牛养殖户给予补贴,促进奶农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积极性,加速奶牛品种改良,改善牛群质量。
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补贴项目,逐步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从2009年起,中央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对奶牛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
2010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奶牛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奶业发展态势向好,奶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同时,这也为中国奶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简要介绍中国奶业协会的国际交流。
中国奶业协会是全国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社会团体,目前有会员593家。
这是中国奶业协会的主要领导。
中国奶业协会不断加强奶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行业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奶业协会加入世界荷斯坦联盟,为加强中国与国际奶牛繁育技术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通道。
自2003年以来,中国奶业协会已经举办了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目前参展国家已达到二十多个,为国内外奶业相关企业提供了宣传、展示、合作和贸易的平台。明年6月份在河南郑州将举办第十届展览会,欢迎各位朋友来参加。
为了推进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中国奶业协会相继召开中法、中新、中美、中荷、中澳奶业研讨会,使中国奶业企业了解国际奶业发展趋势,也让国外同行认识中国奶业。
这是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以及往年召开的国际研讨会的实况影像。
目前,中国奶业协会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业协会、企业建立了联系,我们曾前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瑞
典、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进行奶业实地考察,以加强与国外同仁的沟通、学习与交流。
今年7月,由我率领的中国奶业代表团赴巴西、阿根廷进行了访问考察,与阿根廷中小规模奶业公司协会、牛奶生产商合作委员会和乳业中心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协议的签署建立起中阿奶业协会之间经常性的联系机制。
通过与其他国家在奶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奶业融入世界奶业的步伐,促进了中国奶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中国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大力扶持下,中国奶业发展环境良好,中国奶业有着巨大潜力和商机。目前,中国和一些奶业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贸易关系,但和中东欧国家的往来较少,希望借此论坛契机,加强今后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预祝此次经贸合作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中国健康、愉快!谢谢主席!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2日
第三篇:我国奶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我国奶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奶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和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奶业的发展对促进畜牧业产业升级,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家也把发展奶业当做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奶业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都把奶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都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原料奶的生产和乳品的加工实现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奶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第一个表现: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乳品消费是同步增长。
一是奶类总产量快速地增长。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为3302万吨,是2000年的3.6倍,年均增长23.8%。2006年底奶牛存栏数为1363万头,年均增长18.6%。奶牛的平均单产从原来的2.8吨提高到现在的3.9吨。2007年奶类产量的增幅有所减缓,但是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到1718万吨,同比增长12.5%;奶牛存栏数达到1429万头,同比增长8.7%。同时,初步形成了全国奶业的产业带。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7个省(区市)奶业优势企业的奶类总产量是1694万吨,占全国的60.4%。产业带主产区奶牛单产达到了4.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0kg。二是乳品加工能力迅速增长。2006年,乳制品产量为1495万吨,是2000年的6.7倍,年均增长37.4%。其中液态奶产量1244万吨,是2000年的9.3倍。2000年乳制品的工业产值为193亿,比2006年的1041亿增加了4.4倍。三是乳品消费与奶类产量同步增长。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奶类消费量为25kg,比2000年增长了76%。2006年农村居民平均乳制品消费量3kg,2000年农村居民平均乳制品消费量1kg。
2、第二个表现:奶业的市场竞争造就了一批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
近年来,乳品加工业迅猛发展,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逐步显示,涌现出像伊利、蒙牛、三鹿、光明、完达山和三元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乳品企业。乳制品的种类日益丰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00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不到400家,2006年发展到717家,增长了80%。全国14家日处理原料奶1000吨以上的乳品企业的乳制品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54%。
3、第三个表现:奶业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当前,我国饲养奶牛的农户约为210万户,奶牛业的产值达到673亿,户均收入为32000元。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包装、运输和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青贮饲料的种植积达到1000万亩,优化了畜牧产业的结构。2000年奶牛养殖业产值在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2.3%,目前已增加到4.8%。奶业生产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奶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10年来,我国奶业对推进畜牧业的调整,增强人民体质,发展现代农业,带
动农民增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奶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过渡的阶段,主
要标志是奶牛养殖由一家一户的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养殖过渡,尤其是08年三
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奶业发展既受到长期积累的矛盾的制约,又面临着产
业升级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国内看,近年来,受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
购价格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出现亏
损,06年出现严重的倒奶现象。2007年,个别地区出现宰杀牛犊的现象,奶牛
养牛的积极性受搓,奶牛养殖效益下降。因此,我们应该从整体上看待我国奶业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出现的奶牛养殖效益下滑问题实质上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这几个环节主要表现在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和消费环节。
一是养殖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我国农户的奶牛养殖规模小、分散。目前,我国2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比例仅仅占28.9%,5头以上的占76%。农户饲养管
理粗放,人畜混杂,青贮饲料不足,饲喂方式落后,不少地方还采取手工挤奶的方式;对奶牛用药混乱,原料奶质量难以保证。细菌含量超标,抗生素残留问题
比较突出,原料奶保存设施卫生条件差,导致原料奶受污染,而且酸度高。这种
格局既不利于标准化饲养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奶牛疫病防控。
二是我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薄弱,机制不健全。奶牛良种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40%。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发展我国奶业,国
家通过专项资金引进良种奶牛,像财政上的“948专项”支持引进国外优良品
种,当时奶牛良种被作为引进的重点。1998年以后,国家又实施了畜禽良种工
程。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奶
牛良种核心种群。另外中央安排的奶牛良种补贴资金主要是给公牛站,但是大部
分的公牛站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再加上一些地区基层人员配种技术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所以补贴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乳制品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无序。近年来,乳制品加工
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达到1600多家,年加工能力是5500
万吨,大大地超过我国奶类的总产量,所以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率也只
有60%。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50家乳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也仅为2500
万吨,占到奶类总产量的73%。一些大型乳品企业,如伊利、蒙牛、三鹿、光
明、完达山和三元6家乳品企业的收入占乳品企业销售收入的50%,剩余的1500
多家乳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举步维艰。乳品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北方,一地多厂,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布局很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国
内原料奶的质量问题,所以婴儿奶粉和高档的冰淇淋等高中产品主要是依赖进口
奶粉,使国内高端乳制品加工受到限制。由于乳品市场竞争激烈,超市门槛过高,乳品加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采取了广告战,捆绑销售、特价销售等方式进行竞争。
2006年,乳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是5.2%,比2001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其中伊利、蒙牛、三鹿、三元和完达山等企业的销售利润只有3%~4%;而且
亏损企业达到30%,比2001年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
四是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农户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滞后,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原料奶价格是放开的,说起来是由市场决定,但由于企强农弱,所以广大奶农话语权不多
五是市场监管不到位,企业之间无序恶性竞争,进口奶粉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
从以上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要我们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牛奶产业将会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政府应高度重视在中国奶业高速发展中,特别是对奶农没有从中真正得到多少利益好处的问题,以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饲养成本上升,奶农被迫卖牛杀牛等这些火烧媚毛的问题。政府要出手和想办法遏制谷物饲料价格长涨不降的现象,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然,奶农的风险由谁来承担?就目前化解奶农的养牛风险而言,建议政府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直接疗养法”,对奶农给予饲料价格上涨补贴,这样就可能将全国的那1300万多头奶牛稳定、保护下来,而不步今年生猪**的后尘。这种政府给奶农的补贴,应该将它看作是调节市场和减轻消费者的承受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建议组织业内专家立即开展对所有涉及奶业的规程、法规、标准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疏理,对那些过期的、无法执行的、需要作出重新修订的标准或规程,实施一次“外科整形手术”。该作废的,建议原国家制定部门予宣布作废;该修改的修改;该整合的整合;该从新制定的就从新制定,务求使我国的涉奶法规与标准做到不重叠,实用,可操作,易执行和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3、尽快规范奶牛饲养。建议由中国奶协和国家农业部联手编制、印发《中国奶牛饲养规范守则与手册》,并免费向全国奶农发放,以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
4、尽快规范乳品市场。对目前较混乱的市场秩序,实行重典整冶,对严重欺骗消费行为者、不诚实的坑农者、不公平和恶性竞争者、伪劣产品生产制造者、严重不守行规或不守诚信者,应制定一些严惩措施,例如政府的重罚,行业或媒体暴光等,让这些不良企业完全失去市场地位而难于生存下去。
5、对全国的奶业发展规划和奶业资源布局与利用应从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作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论证或检讨。特别是北部草原沙漠区养牧总承受力的从新评估,还有对奶业资源高度向
三、几个企业集结而耗能和浪费资源,以及对整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等方面的评估。
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相关法律明文的规范及众大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牛奶产业将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第四篇:呼图壁县奶业发展情况
呼图壁县奶业发展情况
奶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我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奶业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显著提升,逐步成为全疆重要的奶牛养殖大县。尤其是2001年来,我县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现代畜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把增收面最广、增收效益最明显、最具发展潜力的奶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以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为方向,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产业化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产业规模、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先后被授予“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奶牛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自治区畜牧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牛奶生产百强县、全国奶业加工创业基地”等称号。2010年,全县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将达到5.01万头,牛奶产量达到16.8万吨,建成千头牛场10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45个,机械化挤奶厅15个,托牛所4个。奶业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之一。
一、以政策扶持为引导,推动奶业快速发展
我县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始终把奶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来抓,确定了“至2012年前进入全国30强奶业基地县行列”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以农区和城郊为重点,辐射带动了全县奶业发展”的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呼图壁县奶牛业的实施意见》、《呼图壁县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扶持奶业发展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扶持奶业及畜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农户重点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性控冻精推广和挤奶厅、托牛所建设,对新
建的奶牛养殖小区县财政每个给予20万元的补助,对新建标准化挤奶厅每个补助10万元,对规范化建设运行的托牛所每个补助10万元,对企业、农户规模化发展奶牛产业的进行贴息补助,并向奶牛养殖户划拨饲草料地和养殖用地。同时,大力协调县农信联社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5-10户农牧民联保信用贷款、担保贷、抵押贷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农牧民奶牛品种改良和购进优质高产奶牛资金不足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在挤奶机械购置、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强制扑杀、奶牛保险等方面给予补贴和支持,广大奶农发展奶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奶业的快速发展。
二、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优质奶源基地建设
为加快提升奶业发展,我县将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转变奶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平台,大力实施“退户进区”战略,在发动乳品加工企业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措施,引导奶牛养殖大户积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进入小区发展规模养殖;积极配套标准化挤奶站,大力推行机械化挤奶,推行“公司+小区+农户”、“小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小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及托牛所等多种经营模式,全县建立标准化机械挤奶厅15个,逐步使用标准化机械集中挤奶,争取2至3年时间内全部退出散户养殖。同时,围绕养殖小区组建奶牛专业合作社,引到合作社开展“双托、双赢”模式,实行“六统一”饲养模式。目前,全县奶牛养殖主要以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挤奶厅、托牛所(合作社)与集中地区散养户并存,逐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主导
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以品种改良为抓手,加快建设高产奶牛核心群
我县早在八十年代就发展奶牛养殖,具有良好的养殖基础和奶牛品质优良。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与呼图壁种牛场的融合发展,着重在奶源基地建设、项目争取上增强合作,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倾斜、技术支撑、资金扶持、布局合理、市场运作”的原则,认真实施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大力推广优质冻精冷配、性控冻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强化服务承诺、冻精统管等措施,建立技术服务监督和制约机制,每年购进国家优质良补冻精3万枚以上,性控冻精3000枚以上,促进了优质奶牛的自繁自育,母犊率达到95.5以上,每头奶牛产奶量可实现年递增20%左右,全群增长幅度在32%左右,全县奶牛年自然增长5000头。在实施过程中,规范了冷配技术服务人员的行业服务行为,率先在全州实行了冷配签单制、诊疗处方制、收费票据制、服务承诺制和违规处罚制,全县46名品种改良员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大力推行了“优质优价、明码标价、畜主自选、服务包干、收入分配”的冷配服务机制,兴建了6个乡镇动物医院+品种改良站,建立牛冷配改良站51个,每年完成牛冷配2万头以上,奶牛良种率达到90%以上,逐步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奶牛基础群体,建立了稳固的奶源基地。通过改良,奶牛种群结构日益合理,奶牛单产水平在7000公斤左右,高于全州平均水平300-500公斤,繁殖率达到84.1%,犊牛成活率98%以上。
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提升奶业加工转化能力
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奶业产业化的主要任务,通过争取上级技改项目、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招商引资
和资产重组等途径,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奶业龙头企业,2002年成功引进江苏维维集团,建成加工鲜奶300吨的乳品生产线和2个千头牛场,引进和发展了迪兰德、绿鹰、大绿洲等企业在我县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场,辐射带动了一批奶牛养殖户发展奶牛业,有力地带动了我县奶业生产向规模化、高效化迈进。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进厂驻企”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技术、用工等问题,引导西域春、维维乳业开展技术改造,延伸奶业产业链,两家企业日处理鲜奶均达到300吨以上。呼图壁种牛场借鉴以色列先进奶业发展模式,引进奶牛管理技术和设备,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产奶牛示范养殖场,高产奶牛存栏超过10000头,酸奶产品已占新疆酸奶市场近50%的份额,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示范养殖场,为加快创建全国奶业30强基地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以疫病防控为保障,确保奶业安全发展
我县始终坚持“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双轨机制,实行动物防疫畜牧业工作一票否决制,切实抓好奶牛每年2次“五号病”集中免疫工作,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达到100%,免疫证和免疫耳标的持证率达到100%,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抓好奶牛的常规防疫、月月补免和奶牛的两病监测,对监测合格的奶牛发放健康证。全面加强防疫监督执法工作,切实做到“以监促检、以检促防、防检结合”。加强奶牛的流通管理,实现奶牛数据微机化管理,逐步规范和完善了奶牛动态化档案。大力推进奶业标准化生产,实行奶牛养殖标准化技术规程。加强鲜奶收购的监管,大力推行鲜奶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在奶站使用乳成份快速分析仪进
行现场检测鲜奶,增加了鲜奶收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积极开展奶站治理整顿,全县13家生鲜乳收购站均具备生鲜乳收购经营许可,确保了奶业市场安全运行。
通过多年的努力,呼图壁县奶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县共建千头奶牛养殖场10个,奶牛养殖小区45个,良种及改良乳牛存栏达6.39万头,奶牛养殖专业户达到2698户,荷斯坦奶牛存栏量达5.01万头,形成了以奶业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生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建立大型乳品加工企业2家,日加工能力达到750吨,占全州日加工鲜奶能力的50%,农牧民来自奶业的纯收入达到1108元。
今后,我县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提升我县奶业发展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奶牛养殖场(区)、挤奶厅、托牛所(合作社)建设和规范化运作,加快转变奶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提升奶业加工转化能力,推进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创建为全国30强奶业基地县。2015年,全县建成千头奶牛场20个,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30个,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60个,建成标准化机械挤奶厅40个,规范运作托牛所/合作社25个,高产优质奶牛存栏达到8万头,奶产量达到32万吨,西域春、维维乳制品占据乌昌市场的60%以上,农牧民来自奶业的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率先建立全疆最大的优质荷斯坦奶牛生产基地。
第五篇:重庆奶业现状调查报告:奶业发展大有潜力
重庆奶业现状调查报告:奶业发展大有潜力
2006年4月23日上午,***总理在参观完重庆光大奶牛科技园后欣然题词:“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总理的心愿饱含着对全国人民,特别是下一代的深切关怀。昨日是“国际牛奶日”,记者对重庆市奶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杯牛奶兴盛一个产业”,这是西方国家在全民健康发展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椐统计,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牛奶100千克,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更是高达200千克,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有14千克,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人均消费只有全国一半
随着人们鲜奶消费意识的增强,重庆市民对鲜奶的需求快速增长。据统计,去年重庆城镇居民共消费牛奶22万吨,人均消费牛奶33.5千克,位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全市人均消费牛奶数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去年,全市人均消费牛奶仅7千克,为全国人均消费量的一半。
随着我市奶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存栏奶牛共计2.45万头,其中成年母牛1.88万头,牛奶产量约9万吨。全市投产的乳品加工厂7座,日加工能力750吨,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巴氏及超高温消毒奶、酸奶、全脂奶粉、配方奶粉及奶饮料等。不过,从市场分配来看,目前重庆市民消费的奶制品中,大部分为外地奶制品,本地奶制品仅占市场的49.6%,本地奶源仅占整个重庆市场奶源的37.2%。
几大因素制约奶业发展
重庆奶业具有鲜明的城郊奶业经济特点,其奶牛饲养方式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饲养地主要集中在重庆近郊。
目前,我市奶业发展仍面临困难。权威人士分析认为,一是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成了奶牛基地建设重复投资。长期以来,为方便牛奶销售和加工,我市奶牛基地主要分布在近郊地区,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各级政府及企业不得不每隔3—5年,重新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的奶牛基地,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制约了奶农扩大饲养规模,挫伤了奶农的积极性,使基地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严重受阻。
二是奶牛饲养离不开大量的饲草资源,而目前我市奶牛基地普遍集中于草地资源稀少的高成本地区,能用于奶牛饲草种植的土地不多,农民饲养奶牛不得不使用田边地角的野草。
三是我市奶牛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多在3—10头之间,奶牛小区仅5个,而全市3000多奶牛饲养户,分散于近郊及远郊县城附近,奶农饲养奶牛随意性强,奶牛单头产量呈下降趋势,牛奶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奶制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雷同、市场开拓不够,品种单一。有的企业销售额较高的仅有几个产品,发展战略雷同,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市场开拓的重心多集中于主城区,对郊县城镇及市外开拓力度不够,导致本地奶制品市场占有率下降。
此外,本地企业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限制了本地牛奶生产的发展,使得重庆奶业在全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发展缓慢。在加快奶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现象,仍依靠增加奶牛头数来增加牛奶产量,奶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奶制品消费者约2亿多人,经常性购买的消费者则不到1亿,中国奶制品消费量将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持续高速增长。根据21世纪初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消费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18千克,到2020年达到28千克,到2030年为41千克。
根据对重庆市场的需求预测,到2010年,我市牛奶消费量将达42万吨,其中鲜奶等液态奶消费将达36万吨,市场缺口为23.39万吨,缺口比例高达55.7%。
根据重庆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底,全市奶牛存栏将达到5万头,年产量20万吨。年产奶制品30万吨,实现奶制品工业产值15亿元,利税1亿元。2015年全市奶牛存栏8万头,年产量30万吨。年产奶制品45万吨,实现奶制品工业产值25亿元,利税2亿元。
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刺激重庆奶业迅猛发展。
我市青少年喝奶状况不明
一个孩子一天要喝一斤牛奶,但昨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市营养学会、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市教委等相关部门,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此作过摸底调查,青少年喝奶状况仍是一团迷雾。
不过,日前,市教委对全市青少年体质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体质继续呈现出“双峰突出”的变化趋势,即农村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城市孩子肥胖率偏高。据市教委体卫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曾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饮用牛奶等营养食品。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市农村地区孩子奶摄入量普遍不足。
“牛奶日”的由来
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次庆祝“牛奶日”活动,决定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二为“国际牛奶日”。此后,经联合国有关组织提议并征求全球700多位奶业界人士意见,2000年,世界粮农组织将每年6月1日确定为“世界牛奶日”,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为“国际学生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