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第二篇:黔 之 驴(范文)
黔之驴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
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黔律计穷”、“庞然大物”、“黔驴之计”等,它们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字词
1、正音
黔(qián)好事者(hào)窥(kuī)慭慭然(yìn)骇(hài)遁(dùn)噬.......
口.(shì)搏(bó)狎(xiá)跳踉(liáng)阚(hǎn)....
2、解释词义 船载以入(用船)驴不胜怒,蹄之(踢)以为神(神奇的东西)技止此耳(罢了)稍出进之(渐渐地)至则无用(却)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乃去(离开)
虎大骇,远遁(逃走)以为且噬己也(将要)(咬)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似的)蔽林间窥之(隐藏)(偷看)
二、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课文分析
讨论: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体态:庞然大物;声音:鸣;动作: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讨论: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讨论: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心理描写有:以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甚恐;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缚;技止此耳。动作描写有:蔽林间窥之 ;远遁;往来视之,进出前后 ;荡倚冲冒 ; 跳踉大断其喉; 尽其肉。
独立思考: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至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本文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三)材料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类,作三戒。”——《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结尾部分: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而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是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税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六)教学反思:
过高的地估计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应把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重点强调。
第三篇: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黔之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黔之驴读后感1在空闲的时候翻开了《文言文全解》,阅读了《黔之驴》。
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作者在文中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当我读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避林间窥之”,我本人十分认同它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贵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探个究竟,这也是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切的伤害,不要伤害到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当读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我想虎并没有被驴吓倒它那强烈的好奇心,继续勇敢得探讨,最终也会看到真正的事实。
其实世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它们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世上真正有实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虚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别人言语上的抨击就足以把他打垮。
我更欣赏虎的做法。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它敢于了解强者的一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啊。从虎吃掉驴的角度理解,可以理解成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面对是勇敢的.表现,逃避是懦弱的表现。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黔之驴读后感2我不得不感叹《黔之驴》真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啊,这篇文章讲述在贵州一个地方没有驴。可是偏偏有个多事的人要运送驴进去,结果运到以后发现驴没有什么能耐,于是就把驴搁置在那里。结果当地老虎看到驴,老虎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开始就害怕,后来就慢慢习惯了驴的存在,最后老虎吃了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生活当中真正有本领的人往往显得很胆小很怕事,而那些外形庞大,德行很好的人很有可能就是没有什么能耐的。而当这类没有能耐、外形却很有派头的人遭人全然看穿的时候,这个人也就到了要覆灭的时候了。
通过阅读《黔之驴》这个故事,我也想到了,其实文章当中讲述的那只老虎不恰恰像是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吗?曹操一生阴险狡诈,在外人看来曹操不过就是一个艰险小人,可是曹操最终还是完成了大业,建立了魏国,这不恰恰反映出曹操的实力吗?反观袁绍、公孙瓒、袁术之辈,外表看起来实力雄厚、品行端正,可是未必真是如此。
总之,这篇文章不错,我才学拙劣不能够领取其中所涵盖的更深意思。
黔之驴读后感3《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黔之驴读后感4《黔之驴》可以说是一篇众所周知的寓言,对我们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成语“黔驴技尽”就出典于此: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将一头驴用船运进了贵州,后来发现驴没有什么用,就将驴放在了山下。老虎没有见过驴,十分地害怕,于是就在一旁窥视驴。突然,驴一声长鸣,就把在草丛中窥视驴的老虎吓着了。再后来,老虎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便不太怕驴了,开始进一步试探驴还有什么技能,结果发现驴只会踢这一个动作。于是,老虎便毫不客气地扑上去把驴的喉咙咬断,然后吃了驴的肉。
在这个故事中,老虎是十分机智的,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我十分佩服它。如果是我,遇见一个外表看起来比我强大、厉害的,可能我完全不能与之抗衡的动物或人,我早就跑得不知哪去了。而老虎却没跑,而是耐心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总结。我佩服啊!
在生活中,像老虎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大有人在,比如牛顿。自从脑袋被苹果砸了以后,牛顿便开始钻研、思考:“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呢?坚持不懈的决心和非凡的耐力,最终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为现代科学作出了巨大、杰出的贡献。
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注意每一个细节,有耐心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事物,胜利就会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黔之驴读后感5刚发下新语文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它,看看有什么新鲜文章。当我翻到《黔之驴》这一课时,它就如磁铁般似的深深把我吸引住,是我感慨万分。
文章讲的是一头驴子被一个商人远到了贵州的一个深山里。由于贵州没有驴子,而且山里的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子,被这个庞然大物吓坏了。后来老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和试探,最终发现驴子并不是很厉害的动物。可想而知,驴子最终成为老虎的美餐。
当我读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我知分认同老虎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贵的好奇心小心翼翼的探个究竟,这也是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切的伤害,不要伤害到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当读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我想虎并没有被吓倒它那强烈的好奇心。其实世界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他们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世上真正有实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虚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别人言语上的抨击就足以把他打垮。
面对是勇敢的表现,逃避是懦弱的表现。只要我们勇敢的面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黔之驴读后感6《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我就轻轻的闭上了眼睛,谁知小狗就躲到弄堂里,我睁开眼睛一看,小狗跑到哪里去了呀;那虽然是在我5岁时的事情了。长时间用眼不休息造成视觉疲劳。在海边,我光着脚,在沙滩上漫步,正好,做了四五个小时的汽车,正好可以活动活动了?整个操场沸腾起来。我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只小鸟,我非常喜欢它。
第四篇:《黔之驴》教案
21、黔之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探究交流。
(一)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反馈。教师引导展示。
(二)小组探究
三、学生分组展示探究交流提。
四、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点拨精讲。
1、请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全文,找出难理解字词句。点拨:
1、字音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乃去:才离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2、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虎和驴的词语,加以体会和想象,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黔之驴》。
点拨:虎: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
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 语言:技止此耳
驴:动作:一鸣、蹄之
神态:不胜怒
3、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了解驴并把它吃掉的? 点拨: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4、分析文中驴和虎的形象。
点拨:
虎:知己知彼
小心谨慎
勇于出击
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
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
5、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 点拨:
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名而自招祸患的人。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从虎与驴的关系的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6、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点拨: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7、文章题目为“黔之驴”但笔墨大量写虎,是否“文不对题”? 点拨:以虎衬驴,结合社会背景,作者借文嘲讽的是像驴那样的人。
8、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点拨: 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予以适当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六、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在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天祥
第五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③记叙基础上议论,表达观点,揭示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