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模版]

时间:2019-05-15 08:0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黔之驴教案[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黔之驴教案[模版]》。

第一篇:黔之驴教案[模版]

《黔之驴》

一、导入: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他最擅长写什么?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

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前面大家说注释也已经读过了,那么我要考考大家啦!

三、分析“驴”的形象

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

来交流一下。

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船载”是什么意思?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

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

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真好。那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么开头的?很久很久以前„„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

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 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好事者!)

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

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载驴入黔!)

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

七、结课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

第二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 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时间:

一 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D)。

A.不可胜数 B.百战百胜 C.引人入胜 D.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机智勇敢)

第三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 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 《<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 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 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 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 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 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四篇:黔之驴教案

十八黔之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因”:①因而,“虎因喜。”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

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堂清检测

1.背诵课文。

2.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 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这个寓言故事比

喻。

3.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反思:

第五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寓意: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

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汉语中的成语来源有很多,有的源于口语,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等,还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学习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

四、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用做动词)

断:咬断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请学生概括故事的大意。(引导学生说出过程:惧驴,识驴,吃驴。)

2、找出文中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3、这些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老虎的形象,请作分析。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划分如下: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的外表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又用“蔽”,“窥”,“稍”等词,生动而形象地勾画出老虎既十分好奇又很害怕的神态。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它小心谨慎的样子,表现了它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且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第四层写虎经过了一段日子后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但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非常高兴。第六层写虎突显本来面目,“跳踉大㘎”,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威风凛凛、一往直前的气势,干脆利落地吃掉了驴。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二、文中的驴和虎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庞然大物”仅四字生动画出了驴的蠢像,“一鸣”叫声洪亮,但“蹄之”暴露了它“技止此耳”,驴由貌似吓人直到技穷身亡,充分显示出它蠢笨无能,外强中干。并且有力地衬托出老虎的细心机警,智勇双全。

二、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记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获得胜利。

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了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惧驴”到“吃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蹄”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庞然大物”“鸣”“蹄”“技止此耳”(外强中干)虎: 惧驴——识驴 —— 吃驴(机智勇敢)

教学反思

下载黔之驴教案[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黔之驴教案[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黔之驴》教案

    21、黔之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重......

    《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

    黔之驴优秀教案

    《黔之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读后感1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

    《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 周燕学 一、说教材 1、本课的位置和单元目标 《黔之驴》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则含义深刻的寓言,是柳宗元《三戒》之一。本......

    黔 之 驴(范文)

    黔之驴目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

    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

    黔之驴优秀教案(精选)

    《黔之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