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 之 驴(范文)
黔之驴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
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黔律计穷”、“庞然大物”、“黔驴之计”等,它们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字词
1、正音
黔(qián)好事者(hào)窥(kuī)慭慭然(yìn)骇(hài)遁(dùn)噬.......
口.(shì)搏(bó)狎(xiá)跳踉(liáng)阚(hǎn)....
2、解释词义 船载以入(用船)驴不胜怒,蹄之(踢)以为神(神奇的东西)技止此耳(罢了)稍出进之(渐渐地)至则无用(却)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乃去(离开)
虎大骇,远遁(逃走)以为且噬己也(将要)(咬)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似的)蔽林间窥之(隐藏)(偷看)
二、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课文分析
讨论: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体态:庞然大物;声音:鸣;动作: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讨论: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讨论: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心理描写有:以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甚恐;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缚;技止此耳。动作描写有:蔽林间窥之 ;远遁;往来视之,进出前后 ;荡倚冲冒 ; 跳踉大断其喉; 尽其肉。
独立思考: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至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本文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三)材料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类,作三戒。”——《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结尾部分: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而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是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税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六)教学反思:
过高的地估计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应把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重点强调。
第二篇:《黔之驴》教案
21、黔之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探究交流。
(一)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反馈。教师引导展示。
(二)小组探究
三、学生分组展示探究交流提。
四、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点拨精讲。
1、请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全文,找出难理解字词句。点拨:
1、字音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乃去:才离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2、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虎和驴的词语,加以体会和想象,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黔之驴》。
点拨:虎: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
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 语言:技止此耳
驴:动作:一鸣、蹄之
神态:不胜怒
3、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了解驴并把它吃掉的? 点拨: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4、分析文中驴和虎的形象。
点拨:
虎:知己知彼
小心谨慎
勇于出击
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
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
5、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 点拨:
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名而自招祸患的人。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从虎与驴的关系的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6、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点拨: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7、文章题目为“黔之驴”但笔墨大量写虎,是否“文不对题”? 点拨:以虎衬驴,结合社会背景,作者借文嘲讽的是像驴那样的人。
8、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点拨: 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予以适当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六、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在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天祥
第三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③记叙基础上议论,表达观点,揭示寓意
第四篇:黔之驴教案[模版]
《黔之驴》
一、导入: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他最擅长写什么?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
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前面大家说注释也已经读过了,那么我要考考大家啦!
三、分析“驴”的形象
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
来交流一下。
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船载”是什么意思?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
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
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真好。那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么开头的?很久很久以前„„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
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 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好事者!)
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
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载驴入黔!)
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
七、结课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
第五篇:《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
周燕学
一、说教材
1、本课的位置和单元目标
《黔之驴》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则含义深刻的寓言,是柳宗元《三戒》之一。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唤起同学们对动物世界状态的关注,激发同学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目标:
①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②理解文中说明的事理。
(二)能力目标:
①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②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四)重难点:
①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确立依据:本课老虎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非常细腻,值得称道,同时这也是学生刻画人物时常用的方法;另外本课出现了一些成语,这些往往是考试的要点,因此我将上述两点定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从方式上看,“听读——齐读——散读——自由读——个别读”多种方式运用其中。看动画,听朗诵——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准读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齐读、散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问法和自主合作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后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从而将文章的重难点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讲座加代表发言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又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这是自主合作法。
3、读写结合法:本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大胆想像,为驴翻身”,学生理解全文后,已敬佩于老虎的精明,痛恨于驴的愚蠢,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为驴雪耻。这样的设计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言文语言凝练之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钱志亮教授说,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加代表发言的形式,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走进课堂。“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常遇到很多成语,有不少的成语出自于我国古代的寓言,你能举个例子吗?(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黔驴技穷”,它就出自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吧。第二步、初读课文,整理感知
1、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题。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有所了解,同时了解文章体裁——寓言,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三戒”,是以驴为戒之意。
2、初读课文
在初读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指导,如:自然段序号的标注、生字词的圈点、课下拼音要在正文中书写等等,读完之后设计了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可帮助同学们扫除汉字障碍。
3、看动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一个与课文相配套的小动画,其中还插入了课文的范读,以达到了正音的目的。形象的动画,生动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致了解,为下一步的“再读课文,再现故事情节”做了准备。(插入动画播放)第三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可出示幻灯片提出要求:①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②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③向全班同学求助,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才华展示,友情提醒。
学生在自学之后,关键字词是否掌握,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设计这个环节,一起到检测的目的,二给同学们一个才华展示的机会,同时在这个环节中还教给同学们一个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分类整理法。3、复述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研读课文,读出寓意
通过课文的研读力求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通过揣摩老虎和驴的心理、观察二者的动作,认识他们的特点,以便理解文章的寓意。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实现目标。
1、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虎,哪些语句描写了驴,请你找出来。
3、找出描写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4、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或句子。5、再读课文,揣摩老虎的心理。
从而总结出老虎的特点: 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底细后,大胆果断的进攻,致敌于死命,机智,勇敢的形象。
6、黔驴之“技”:一鸣,一蹄
两想对比,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7、读出启示:
通常人们总是从老虎的角度总结道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从驴和老虎两个方面来总结,以告诉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
8、读出寓意:
这则寓言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又是什么呢?为此安排了走近作者一环节。时代背景的介绍会帮助同学们理解本文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对于他们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五步,拓展迁移
印发《三戒》的另两戒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读出大意及寓意。第六步,结束语
授课内容结束了,但同学们来讲,如何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起到引导作用呢?期于此目的,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今天我也把这段句作为我说课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当今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如果我们没有真才实学,仅凭金玉其表,那么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好本领,那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