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黔之驴》教学设计。
2、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材分析:
课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对文言文的理解,应认识为汉语言的源头,积累是主要追求,故而对该课文的教学处理为一般阅读课,要求学生读懂课文,把握重要词句,进而分析课文。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
1. 用“读——议——读”的方法掌握课文。
2. 用“启发——合作——讨论——启发”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生答)那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条谜语:看黑人跑步,一圈,两圈,无数圈。(打一动物)(生答)那么谁能说说驴这种动物有怎样的特点呢?(生答)大家说得都很好,可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眼中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中。(课件)
二、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柳宗元,谁能来介绍一下呢?(生答)(课件)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课件)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课件)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课件)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攻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师: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认为故事中的驴和虎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以“唉,真是一头()的驴,一只()的虎,驴被虎吃掉是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生答)(课件)
4、师:是啊,这就是光凭“黔驴之计”而不考虑对方实力的下场啊。同学们,老师觉得是不是因为驴不胜怒,蹄之引来的杀身之祸啊?如果改成驴胜怒,没有蹄之,是不是就可避免呢?如果你是那头驴会怎么样做呢?(生答)师:说得太好了,是啊,在危险面前我们应该讲究斗争策略,不要盲目冲动,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要像黔之驴那样,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黔之驴
吃
——︳
戏
︳ ︳
——︳
︳
识 ︳ ︳
——︳
︳
惧 ︳ ︳
(谨慎小心)老虎 ——︳ ︳———————驴(虚张声势
外强中干)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谜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并疏通文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通过观看动画片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唉,真是一头()的驴,一只()的虎,驴被虎吃掉是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这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第二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的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学的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三、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
1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
(三)走进文本
1、熟悉课文,结合注释和字典掌握下列字音:
好(hào)载(zài)黔(qián)窥(kuī)慭(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倚(yǐ)(hǎn)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归纳:(1)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2)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5、教师归纳学生 翻译中出现的疑问并释疑
6、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
7、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8、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9、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10、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形势。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
(四)总结寓意
1.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拓展探究
1.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2、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
3、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5、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200字,想象要合理)①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②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明确:想象合理皆可。
五.课堂小结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六.课堂检测
练习册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外强中干、不辨形势)虎(勇猛机警、善察果断)
形 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害怕)
声 音: 鸣———甚 恐↓过程:恐→疑→探→喜→计→吃 动 作: 踢
结局:被吃掉
——— 喜(技止此耳)(黔驴技穷)食驴 5
第三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柳宗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积累文言实词;背诵全文。
2、认真阅读课文,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里欧节寓言的深刻含意,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的方法。
3、能够借助书下注释阅读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故事。
4、理解和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含意,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西方最著名的寓言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是寓言故事“三戒”中的一篇。“三戒”是三个应引为借鉴的故事。黔,今贵州的简称,当时指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黔之驴”指黔一带的驴子。
2、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又称 “ 柳柳州 ”。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事态。
3、学习生字: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技止此耳(“止”通“只”。).
2、一词多义:
(1)、然:庞然大物(表示事物的状态,译为“„„的样子”);然往来视之(表转折..连词,译为“然而”、“但是”)。
(2)、之:视之(代词,驴);蹄之(代词,老虎);计之(代词,这情况)。...(3)、以:载以入(连词,相当于“而”);以为神(介词,把)。..
3、此类活用:
(1)、益狎(狎,形容词,意为“态度亲切而不庄重。”此处用做动词,意为“戏弄”。).(2)、蹄之(蹄,名词用做动词,意为“用蹄子踢”。).(3)、船载以入(船,名词做状语,用船。).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驴的来历,写虎对驴敬畏而又急于摸底的心情。“蔽”“窥”稍这几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
第二段:写老虎对驴的甚恐——怀疑——试探——进攻,把虎写得栩栩如生,烘托出驴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的形象,使寓意深刻。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整个过程的叙写,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全文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扣人心弦。作者用拟人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老虎,两相对比,增强了寓言的意蕴,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驴不胜怒,蹄之。
三、细读分析:
1、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词)。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2、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3、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又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明确: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制敌于死命,虎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4、老虎感言:
对于驴子我一开始有些害怕,但是放弃我又不甘心,放弃也不是我的性格。所以就用各种方法试探它,最后还真让我试探出来,原来是个没用的家伙,让我饱餐了一顿。
5、课文对驴进行了哪些描写?
明确:体态、声音、动作,(“庞然大物”。“鸣”和“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6、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7、驴子感言:
我觉得我很冤枉,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被送到这个鬼地方,没有我的同伴,只有一片大森林。看来没有车,也没有磨要拉,我在这儿无所事事,最后还莫名其妙地被一只老虎吃掉,可谁都知道我并不擅长“相扑”啊!
8、积累成语: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9、探讨故事的寓意。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1)、从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角度得到启示: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2)、从驴子的形象,明确是讽刺了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10、找出带有动物的成语
沉鱼落雁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
非牛非马
飞鸟惊蛇
狗尾续貂
管中窥豹
害群之马
鹤立鸡群
狐假虎威
鸡鸣狗盗
惊弓之鸟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狼狈为奸
如鱼得水
守株待兔
指鹿为马
四、教师小结: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21、黔之驴
驴:“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虎:恐→疑→探→喜→计→吃(机智勇敢)————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第四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德育点: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能力点: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知识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法设计]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前可通过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等方式方法进行预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D)。
A.不可胜数 B.百战百胜 C.引人入胜 D.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机智勇敢)
【附】
(一)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名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二)黔驴后传
想必诸位还记得古文《黔之驴》吧,不记得?不要紧,“黔驴技穷”这句成语一定听说过。呶,故事就不必赘述了,总之,黔之驴是被黔之虎给吞掉了。如果故事到此打住,也就罢了;偏偏这只驴本是个风流哥儿多情种子,生前在原籍处处拈花惹草,因此有了一段孽债,遗下了一枝后裔来。
且说黔之驴的死讯传来,惊动驴界,其遗孀遗腹子遗腹孙皆痛哭流涕,欲替先人报仇而后甘心,奈力有不歹,徒唏嘘数十年,惟以先人之故事以教后代,尝联强族之婚姻以延子嗣。自此驴丁日渐兴盛,惟报仇之思念念不忘。
至某一朝某一代之某一日,驴家族中终于诞生了一位顶天立地的伟驴子。自出生之日始,即异于常驴,不仅体格雄伟,身手敏捷,更兼勤学好问,事母至孝。至成,母始以先人之仇告之。驴痛哭流涕,誓报此仇。自此闻鸡起舞,不敢稍懈;更兼寻访名师,苦练绝技。闪展腾挪,扑剪纵跃,刀枪剑戟,鞭斧钩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至此艺始成。
一日,驴辞母赴黔,欲报大仇。千辛万苦,终赴彼地。然荒山秃岭,草木已衰,不复当年虎踞驴蟠之地。驴猫步蛇行,寻访月余,终至一林。潜窥之,见一虎瘦骨嶙峋,俯卧于地,犹抱驴先人之枯骨舔之。盖因林木被伐,水土日失,草木渐枯,鸟兽远遁:无果腹之食也。驴睹此状,怒火填膺,伸前肢,弓后腿,曲腰摆臀,疾窜而出。虎抬头视之,见一物威风凛凛,如天神骤降。虎大惊,然凝目视之,依稀忆起此物与当年入黔之驴甚似。遂大喜而立,叉前腿,蹬后腿,将身一抖,尘埃尽落。虎大吼一声,躜劲疾扑,使出一招久已不用的“饿虎扑食”,利爪抓向驴的咽喉要害。然驴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也。但见其一招“懒驴打滚”轻松避过。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三十余合。驴越战越勇,一腔怒火直欲将虎焚化。虎以久疏战阵,岂是猛驴之对手?眼见不敌,好虎不吃眼前亏,虎乃俯伏于地,浑身颤抖,低声哀鸣,岂其饶命。
驴视之良久,欲食其肉,寝其皮,奈无处下口;又见虎摇尾乞怜,心甚鄙之,乃长啸一声,扬长而去。
至家,驴以实告之。俄顷,驴界一片欢腾。以嫩草飨之,以清水饮之,乃竞日歌舞,俱以大仇已报。驴亦安然受之,不复以练功为念。
数年之后,黔驴后代复又湮没无闻,联姻于百姓之家,通婚于羸弱之户,而不知有黔之驴也。
(三)“黔驴技穷”教学图片
第五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体会描写老虎的动作和心理
3、明白本寓言的寓意
一 名师引领
同学们,一些成语不少来源于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片寓言故事:《黔之驴》。
二 自主学习
1.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填空
《黔之驴》选自,作者,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
现在、等省的部分地区。
3、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读出角色特征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好事者()庞然大物()远遁()
窥之()稍近益狎()跳踉()以为且噬己也()
5、解释下列词语中的意义。
船()至()稍()且()
蹄()止()尽()断()
6同桌互译课文并给课文划分结构
7黔驴之技包括哪些“技”?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写老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老虎心理的词语有哪些?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描写老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分别刻画了老虎的什么心态?
3、从虎的角度,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从驴的角度,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4、文章的标题是黔之驴,而文章大量的笔墨放在虎身上,那文章为什么不叫黔之虎呢?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用意何在?
学习参考:写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当时,朝中统治集团很多上层人物都官高位显,却无德无能,仗势欺人。
四、拓展学习
1、了本文,大多数同学都把驴子视为一无是处之物,但有些同学却为驴子感到不公,并经常为驴鸣不平。假如你的同桌认为驴纯属“废物”,你打算怎样说服他?
2、通过本文学习,你积累了哪些成语?
3、学习《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