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

时间:2019-05-13 15: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

第一篇: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

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我记得最早的妥协应该算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战国时期赵国国力相对较弱,但是其北方和境内有不少少数民族,善于骑射,经常和赵国有一些摩擦,赵武灵王下旨,允许百姓和胡人通婚,穿胡服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汉胡民族的融合,使之国力大增,同时因胡人衣服简单,无下摆等优点,更适合于骑马,赵国的军力也得到了提高。随后就是汉唐的和亲,清朝的尼布楚条约等。这些都是以退为进,或者是隐忍而后发的妥协。

还有就是东晋,南北朝与宋清时的割地赔款,这些妥协是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与必然性的,在这些朝代初期,都是兵力强盛,皇帝也是文治武功,经历过战乱,较为重视军事,同时也不放松文治。到了中后期,因为长期的安稳,渐渐变得重文轻武,朝廷遇到战事,无可用之人,加上贪图安逸,只能一昧妥协,当然文官也有血性与才能之人,但是长期不经历战事,不重视军事的发展,这些人没有领兵的能力与经验。

近代的民国时期,因为当时需要俄国和后来苏联的支持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使政权能够稳定下来,当时国民政府承认了蒙古的独立,还有东北和西北领土主权的放弃,(东北和西北领土大概总计有70到100万平方公里,比较著名的有俄罗斯太平舰队所在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哈萨克斯坦等都是发前清朝领土),这种妥协也是隐忍而后发,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达到民国所期望的较果,但不能就此否认其无能。

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南海岛屿争端,与日韩争韩的国土与文化争端等等,都有一定的妥协,但主要还是一个拖字决,因为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吃亏是必然的,能拖就拖,就像电影小兵张嘎中的一句话,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但对于国内的一些,比如xxxxxxxx等,有能力与机会解决的,决不手软。

关于明天,还是那句话,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企业和个人的妥协,其实都是一个目的,今天的牺牲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也有一些是没有能力去抗争,只能选择去妥协,个人认为,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隐忍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代表,妥协文化只是其中的延伸,或者说是实战中的应用,但很多人只能看到妥协的表面部分,而不能去认识到其内涵,这是现在大部分国人对于我国文化的认识与学习不到位,与西方文化的入侵造成的必然性,我国与世界的对话总是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如此,别人的东西,你用了几十年,人家用了几千年,和他们比熟练度,这不是开玩笑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的裂痕,如果断代,将是灾难性与毁灭性的,这是国人必须认识与积极应对的,像历史书里所写的一样,秦统六国是历史的必然性,那么同理可证,全球统一化与一体化也是历史的必然性,谁会是秦?!我国几千年历史都是在民族的分裂与融合中度过的,有天然的优势,但国人渐渐忘。美国是近代民族融合最成功的国家,所以他现在如日中天。历史总是在重复,总是那么惊人的巧合!

妥协文化及其现代实用价值

第二篇: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兰永芳

内容摘要: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中元节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它是一个具有异彩纷呈和丰富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及鬼魂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

关键词:中元节

历史渊源

文化内涵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istory

Lan yongfang Abstract: Hungry Ghost Festival is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semi-Jul”, “Halloween” at the July 15, some 14 in July.Hungry Ghost Festival from Buddhism, and Buddhist O-bon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but the Ghost Festival is not a purely Buddhist holiday, but an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Buddhism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olk festival.It is a colorful and rich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estival, which not only penetrates into the Buddhist culture factor, but also shows China's local culture, the original religious beliefs-and the ghost of the concept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filial piety.Key words: Hungry Ghost Festival history cultural meaning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最根本的就是其有着无比丰富的文化意蕴。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繁多姿的传统节日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央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人民对其的及时觉醒和关注,传统节日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重大影响。扫墓祭祖的清明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端午节、阖家团聚吃月饼的中秋节刚成了我国的法定传统节假假日。可是,当我们沉醉在这些传统节日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时,我们是否就满足于此了呢?不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彩纷呈,丰厚浓郁,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同样值得我们的期待和关注,她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人类的财富。中元节就是其中之一。

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有称“七月半”,是民间传统节日,和清明、十月半并称为三大鬼节,也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古已有之,古时的一些民俗活动至今还略有显现。中元节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生产生活中影响甚远,历来受到民间的高度重视。中元节是一个有着明确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中元节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她不仅是历史人民心灵追求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人民伦理道德的载体,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载体。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以体现中元节的价值,从而唤醒广大人民对中元节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一、中元节的历史渊源

(一)中元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在中国的岁时节令里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乃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中元节的历史渊源应该说是出于一个生动的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中元节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其主要依据是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盂兰盆经》。经文是:

(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据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天王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得以解脱。吾金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铺)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尽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如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从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于一切饿鬼之苦。

按照这一经文,僧徒要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为自己的及世俗之人的宗亲举行盂兰盆会,这与后世的中元节的联系似乎是无可否认的。“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至于佛家,则于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相传是源于目连救母之故。”【1】“佛教的盂兰盆节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这不经典,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木莲(一译目连、目犍连等)以‘天眼通’看到死去的母亲地狱沦为饿鬼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2】于是,盂兰盆节便成了佛教去在七月十五这天的隆重节日。除此之外,佛教的盂兰盆会又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佛门僧众在七月十五日要举行批评忏悔的集会,进行批评和自省。佛门僧众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安居期,汉化佛教规定从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满。这一天,僧众聚集一堂,任凭众僧检举自己的不法之事,从而忏悔。这种行为就叫“自恣”,意思是“随意”,其内涵是:众僧一齐进行检举忏悔,相互尽情的揭发彼此的过失,自己也进行忏悔。这当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请别人检举自己,二是随别人意愿,尽情检举自己的过失。因此,这一天也叫“僧自恣日”。又因为这种自恣行为会让佛欢喜,故而又叫“佛欢喜日”。此外,这一天 佛教还称其为“佛腊”,腊,岁末也。宋僧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曰:“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佛腊日之后,新岁开始,僧众也就添了一岁,所以佛教也称七月十五为“僧受岁日”。由此可知,七月十五这一天,对佛教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盂兰盆会就是一个例子,佛教盂兰盆会在这一天的隆重盛行,便让我们发现了今天中元节的归宿。

(二)中元节由盂兰盆会发展而来

中元节与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盂兰盆会的历史和其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元节其实就是由盂兰盆会发展而来。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相近的习俗上。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盂兰盆会十分盛行。“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3】反映出当时的北方已有盂兰盆信仰。而南朝最早见于梁武帝萧衍。据《佛祖统记》的记载,梁武帝于大同四年到同泰寺,设立盂兰盆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由此可知,南朝梁时从皇帝、僧尼到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就以相当普遍。佛教的盂兰盆会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也是理所当然。南北朝是个佛教势力登峰造极的时代,其思想散漫于朝野上下,无论是宫帝丞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有的帝王动辄舍身寺院,甘当寺奴。佛教思想的盛行,无疑,它的各种习俗活动也会想当然的取得众佛教信徒的认同。

到了唐代,宫廷内仍盛行盂兰盆会。《唐六典》规定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出于政治需要,武则天极力倡导佛教。公元629年,即如意元年七月,她在洛阳城南大会僧众,“陈法供,饰盆兰”,杨炯的《盂兰盆赋》反映了这一盛况。唐太宗也崇佛,曾令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诵经,谓之内道场。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舁出陈于寺观。届时“排仪仗,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4】。唐德宗继位后取消内道场,罢内出盂兰盆。唐代民间热衷于佛事,贞元年间崔炜在岭南,中元日看到番禺人多在寺庙内陈设珍异物品,于开元寺聚集百戏。《四时篆要》说唐人在七月十五日,去佛座下土放在肚脐中,能够令人多智,厌火灾。盂兰盆会活动在宋代基本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岁时杂记》记载,北宋的律院多依据经教作盂兰盆经,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常以竹竿分成四五足,中置竹圈,谓之盂兰盆。画目连尊者之像插其上,祭毕加纸币焚之。作者还说:“近俗七月十五日有盂兰盆者,盖出释氏之教,孝子之心,不忍违众而忘亲,今定为斋享。”反映 除了佛教对七月十五日祭祖活动的影响。《岁时杂记》引《嘉泰事类﹒假宁格》记载,宋代中元节休假三天,七月十五日各一天。可见至少南宋宁宗时期的假期如此。南宋杭州僧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5】。

明清时代的盂兰盆会风俗,南方较为盛行。嘉靖《萧山县志》说当地十五日僧舍各营斋供,举村荐亡作盂兰盆会。小孩垒砖瓦作浮屠塔,燃灯于中,绕塔游戏。“选僧为瑜伽焰口,造盂兰盆,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除夕,谓之盂兰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岁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秦淮最盛。”【6】实际上京师寺院做盂兰盆会也颇为壮观,《帝京岁时纪胜》说北京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苫高台坐鬼王,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尺,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度。超度亡灵是佛教七月十五日节日的主题,放焰口,点荷花灯,水中放法船皆其形式。

结合今天的中元节,今天的七月十五,全国各地普遍地称为中元节,而非盂兰盆会,然而,中元节的习俗却仍然沿用盂兰盆会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已成为一个想当然的普遍的社会习俗;至于荷花灯,北方大部分地区称其为河灯,南方有些地方称为江灯。因此,中元节就是盂兰盆会的衍生,它既不是纯粹的盂兰盆会,也不是纯粹的民间节日,而是佛教思想与民间习俗的融汇。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皇宫大殿,还是穷山恶水的乡村小屋都脱离不开佛教的影迹,所以,中元节从形成伊始就是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的交融。自唐代以至近世,中元节的基本格局是佛家做它的盂兰盆会,世俗之人则祭奠自己的亡亲或田神,各行其是,节日则是统一的中元节。尽管如此,中元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却是不可置疑的。

二、中元节节俗及其文化内涵

理解一种节日的文化主要还是得从该节日的节俗活动中来理解,春节是这样,中秋节、端午节也同样是这样,中元节也更是如此。节俗是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二者具有一致性,就好比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一致性。那么,中元节有些什么节俗呢?这些节俗又覆盖着哪些文化呢?

(一)节俗

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不仅归因于它的浓郁文化,它的一些民俗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俗活动至今还在部分地保存着,主要有燃放荷花灯和祭祀祖先。这些民俗活动是中元节文化内涵的载体,中元节因此而经久不衰。

1、照冥荷花灯

中国岁节的正、七、八月三望日之中,可以说各日都有灯火。其中自然是上元的灯火最为人所熟知,鳌山堆叠,河汉闪烁,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八月十五以赏月、玩月为主,可偏有些地方将这一天变作灯节,大涨其灯,大放其火。正、八月望日的灯光是张在地上的,七月望日的灯火则放在水中,所以叫放水灯、放火灯、放江灯……

河灯也称“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是用纸、木做成莲花瓣形的(也有直接以荷叶作底座的),故而称之。一般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叫河灯,南方有些地方也叫江灯;称做“水灯”则是指这种灯放在水中,是泛称。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浮泛。放河灯的目的,按佛教的解释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身,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想托身,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得以托身。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忘记。”【7】

中元放灯的习俗具体起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断定,起码在宋代这种习俗就已存在了。“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8】诗人张雨又有《西湖放灯》一诗,所记当日西湖放灯之举已经颇盛:

共泛兰州灯火闹,不知风露湿青冥。

如今池底休铺锦,此夕槎头直挂星。

烂若金莲今夜炬,空于云母隔秋屏。

却怜牛诸清狂甚,若欲燃犀走百灵。

元代,放河灯的节俗活动遍及南北各地。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京都此俗:“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田汝成记杭州此俗:“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传地官赦罪之辰,人家多持斋诵经,荐奠祖考,摄孤盘斛,屠门罢市。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随着燃放河灯习俗的发展,其中的信仰成份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与日俱增的游乐玩赏。清代京都的放灯习俗之盛远远超过了刘侗、于奕正所记的时代,以前的拯孤照冥的意味几乎消失殆尽,而争奇斗巧、娱乐升平倒是爬上了枝头。“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灯燃独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记。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鳌玉炼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9】在当代的江西、江苏等地仍流传着燃放莲花灯的节俗,这种传统习俗与当代都市元素的结合构成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祭祖活动

如前所述,七月十五成为节日,显然是受佛道的影响而成,不过也有一定的民间习俗为基础。唐人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有句:“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吴东俗理年。”所谓“理年”,当时有理庄稼年成之意。中国古代有秋成向祖先荐新的礼俗,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中元荐新。”崇祯江苏《泰州志》记载该地中元日:“人家皆祀先荐新。”佛道宣扬超度亡灵,恰好和民间观念结合,是七月十五成为祭祖的日子。《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是这种看法的力证。北宋开封府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系在享祖所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天亮,沿门叫卖祭米饭,“亦告成之意”。《岁时杂记》对使用“麻谷”也有说明:“取麻谷长本者,维之几案四角。”并说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叶、生花、花盆、米食。《岁时广记》引《钱状元家范》还记载了烧素食之俗:“近世以七月十五日为烧衣节,盖本浮屠之说,不足依据,然佛老宫词,所在有之,亦祖考平生游思更衣之地,因设素食于此烧之,理亦可行。”烧衣之俗在元大都也有反映,“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10】送衣食、告秋成均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祀告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便反映了百姓的观念。

明清时代中元节麻谷的作用突出。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十五日农人挂纸钱于田畔,谓之挂地头钱,取麻谷置于庭间并门侧,至晚送于墓祭所。”嘉靖河北《清苑县志》也说:“中元树麻谷子门左右,祭墓,曰麻谷祭。”反映出麻谷有两大用处,一是悬麻谷,二是祭墓。麻谷是秋成告祖之物,也是告神之物。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记载:“十五日中元节,上坟祭扫,割麻枝、谷穗插门外,并献神。”此神当时农神。天启安徽《来安县志》说:“是月望,祀先农,家置酒劳力田者。”同治山西《讲当地》“搏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竞祀田祖,并上冢焚纸祀先”。这些都是秋报的反映。

明清中元节,不仅有麻谷的相关习俗,烧衣、烧钱纸也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十五日“人家则用彩色纸糊为冠履衣裾,剪制金银为首饰带锭之类,备牲礼祀祖先毕焚之”。万历福建《建阳县志》记载:“中元节祖考斋宴荐献于家,焚金银纸锭于门,俗称鬼节。”烧衣,又称焚冥衣,烧袱包。在今天的民间,这些习俗现象依然清晰可见。

(二)文化内涵

以上是中元节丰繁的节俗活动,从这些节俗内容来看,中元节的各种习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11】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起源应该是在周代,“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12】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中国传统文化,孝。

祭祀祖先便是为了发扬孝道。《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者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孝道的实际意义是为了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余泽,是家族延绵发达。在现实生活中,对生者长辈的赡养和恭敬变现为孝,而对逝者尽孝则以祭祀为之。

中元节由盂兰盆节发展而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讲求的是普度众生,追求的是仁爱,于是孝道便成了佛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汉译佛教经典中关于讲孝的经典有很多,有《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善生子经》、《华严经》、《那先比丘经》、《游行经》等,除此之外,汉译佛经中对讲孝道的典范人物和故事也作了格外的注意。《佛说菩萨炎子经》、《盂兰盆经》中炎子孝亲、目连救母的故事被当作佛教劝人为孝的经典广为流传。而目连救母的故事作为盂兰盆节的渊源故事,使得盂兰盆节有了丰富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度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13】

从而中元节自形成以来都系着孝道思想这一主线,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思想与我国民间习俗的融合就是对孝亲思想的发扬。

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自古以来,中国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中国的宗教,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会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秘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以示不忘根本。”【14】中元节的祭祖活动,正是对原始宗教祖先崇拜这一宗教信仰的淋漓体现。七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都有祭祖活动,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贵州施秉县,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比往常更丰富美味的菜肴,在一家人进餐前,谁也不能先去尝刚出炉的菜,必须先敬供祖先后才可以吃。敬供的供品有美味的菜、可口的米饭和醇香的酒等。敬供是口里还念念有词,要把所有的已故先人都“请”来享受供品。即使这一天后孙门不在家吃饭,到了晚上也必须回来摆放供品,烧香纸给祖先,这正是验证了当地“什么事都能忘,就是不能忘了祖宗”这一俗语。在这一天,如果有哪家没有祭祀祖先,将被视为不孝,丢祖宗的脸,会遭人们的嫌弃。人们在给祖先上香时,也有一定的讲究,通常都是双手敬上,以示祖先在上。

中元节祭祀祖先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烧冥纸,即烧袱包。袱包外层很有讲究,每包袱包是烧给哪位祖先,由哪个后人烧寄都写得清清楚楚。人们认为,人死,只不过是换个空间生活罢了,腐烂的是肉体,而灵魂尚存。所以,已故的祖先们又汇聚在另一空间,该空间与人间一样,人间有的,那里也有。冥纸就相当于现实中的人民币,它是祖先们用以购买物品的货币。人们在袱包上写清楚名字是免于祖先们领取纸钱而造成混淆。后孙们烧寄袱包一般都是双数,因为民间有流传“好事成双”的俗语。人们祭祀祖先,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是原始祖先崇拜的体现。出于对祖先的敬畏,人们放供品,烧纸钱,只有对祖先照顾好了,祖先们才会显现在天之灵,降幅人间,保佑子孙后代平平安安。

3、中元节是中国鬼魂观念的延续。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古时人类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灵与肉是相分离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死后成为鬼魂。但鬼魂毕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心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周围,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托生者的哀思和心愿”。【15】于是,每到中元节,人们怀念已故亲人,以形色各异的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其的相思之痛,同时他们也希望这些供品能给亲人在异域起到重大的作用。于是,以祭祀而祈福人间。

前面我们讲到了中元节有燃放荷花灯这一习俗。“放河灯是一种宗教仪式,目的是‘渡出冥孤独之魂’,也是一种驱鬼活动。它以斋孤、普渡的形式,使孤魂野鬼有一种安慰,以免扰乱活人,保证祭祖的正常进行。”【16】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指出:中元节是一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身,在地狱里边很痛苦,想托身又找不着路。若是一个死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以托生了。因为有河灯,死鬼们就可以在从阴间到阳间这段黑暗的路上得以看见前程。在民间,关于中元节有这么句俗话,“七月半,鬼乱窜”,这里的“鬼”就是指死者的灵魂。在中元节这天,民间还有“撒水饭”的习俗,就是人们除了在家里祭祀祖先外,人们还要在路边倒下饭菜,并烧纸钱,这里的祭祀就是为孤魂野鬼准备的,让孤魂野鬼在这天也有所食,以免扰乱活人。

三、中元节的传播

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曾是中华民族的大节日之一。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影响深远。如今的中元节不仅影响着大陆人民的生活,也同样影响着港台地区人民和海外华侨的生活。

在台湾,过中元节很是隆重,这与台湾的特殊地理条件与历史渊源有关。台岛居民多从大陆迁去,越过重重风浪,开辟蛮荒,多有没于海涛中成为游魂者。所以台岛居民要施舍、普度,使这些远离故乡的游魂得食,以示安慰同情之意,实则也隐含着对大陆家乡的深切怀念。清代诗作中多记载了台湾的中元活动,十分隆重。如清人周长庚《台湾竹枝词》这样说:“竹了高高百尺幡,盂兰盛会话中元。寻常一饭艰难甚,梁肉如山饷鬼门。”又有钱琦《台湾竹枝词》如此记载中元:“中元盛会赛盂兰,豪夺争先上醮坛。海面放灯僧说法,鬼声人影夜漫漫。”这是写普度、抢孤、放水灯于海面等情景,也可见其盛况一斑。

在香港,至今也有于中元节焚香烧衣,以牲醴祭祀祖先的习俗,同时“还要设坛供佛,唱戏酬神,并且扎制种种龙袍纸衣等烧去,以供奉神灵。”【17】还有向孤苦人家“派米”,以示救孤济贫之意。每逢节期,街上有热闹的迎神队伍,空地有临时佛坛、戏棚,晚上人们纷纷赶来观看戏剧,很是热闹。

另外,在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区,也有中元节节俗流传。像新加坡的华裔社

【18】群,多在中元节这天举行隆重的节日活动,“搭起戏棚,演戏、演歌舞节目”。在祭祖活动方面,也“烧金银箔纸,供奉丰盛的鸡、鱼、肉等供品” 【19】,同时还祭祀孤魂野鬼。不仅如此,还举行慈善募捐活动,将钱款作为救济贫苦居民所用。另外,一些中元节节俗也在泰、马、印尼等国的华裔当中流传着。由此看来,中元节已经深深地扎进了华夏人民的生活当中,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里面存放的是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追求信仰。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原始宗教和孝文化的活生生的参考书,它是我们了解先民生活的绿色通道。

注释:

【1】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版

【2】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2006版 【3】颜之推:《颜氏家训》,新疆少年出版社,2006版 【4】刘旬:《旧唐书﹒王缙传》,中华书局, 2002版 【5】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 2004版 【6】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 1960版 【7】萧红:《呼兰河传》,河山出版社,1941版 【8】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 2004版

【9】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版 【10】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版 【11】【1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版 【13】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2006版

【14】【15】牟钟鉴, 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版 【17】【18】【19】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版

主要参考书目:

【1】杨 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7

【2】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5

【3】傅德岷,韦济木等《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9

【4】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 【5】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牟钟鉴, 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8】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9】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10

【10】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11】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2006版

成果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参考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及本人观点和思路有所启发的文献资料,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的以外。该成果属作者独创,该成果属贵州民族学院及作者所有。

致谢

在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从毕业设计(论文)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到完成开题报告;从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定稿,黄瑾老师给了我极大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第三篇: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节日。第一,端午节来源于5000年前对夏至这一天文现象的发现,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天文发现。第二,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得出24节气,通过观察月亮得出阴历12个月份,然后将阴阳历结合,用干支计年,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体现了这一古代发明。第三,端午还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体现了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端午赛龙舟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挂艾草、挂菖蒲,表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端午是一个提倡孝和善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第四,端午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将屈原、伍子胥、勾践、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人物故事叠加到端午节中,上世纪40年代,在国难当头时期,端午节又被公认为诗人节,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为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因素,端午节的民俗也十分丰富。赵书逐一解释说,作为诗人节,端午节时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贤,第二要背诵经典诗篇。在古代,农历五月五又被认做是恶月恶日,因为70%的人去世时间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气,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节还是卫生节,需要兰汤沐浴和去五毒。作为体育节,端午有两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赛龙舟,这在北京叫划龙舟,只作为一种表演。从辽代、金代开始,北京的端午节就流行一项名为踢石球的体育活动。此外,端午还是一个社交节,也叫女儿节,古代讲究在端午送五种礼,端午节也是美食节,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饼、玫瑰饼。

在洋节当道、西方文化一边倒的现在,重塑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传统,对追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强民族凝聚力,重塑中华价值观,甚至凸显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显得愈加重要。2004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列入国家遗产名录,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遗火热“提速”。2006年,“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端午节入选35个项目,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经历了充满艰辛的申报过程,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世界遗产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申报多项。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此次同时位列《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22个中国项目。恰如一位专家所言,申遗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醒国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并加以传承、发扬才是目的。

第四篇: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至节气历史渊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据《恪遵宪度》(抄本)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相关诗歌赏析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日杂兴(四首)》

年代:明作者: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唐)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夏至后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约客

(宋)赵师秀

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就是巧妙地借喻了这种天气。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第五篇:青春,永不妥协

青春,永不妥协

青春总是充满了力量,像那抗击暴风雨的海燕,永不妥协。

长沙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三学生周雪琴就如同这海燕一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强唱出了一曲嘹亮的“自强者之歌”。

幼年父母离异,初中时父亲卧病在床,但她没有消沉,而是选择积极向上,不仅文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科技创新上也硕果颇丰。2013年,作品“老爷漫步车”先后收获了第30届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34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4年10月,周雪琴又荣获第三届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面对家庭的变故和学习中的挫折,周雪琴用行动告诉周围的人,所有不妥协的坚持,都是为了抵达心中的完美彼岸。

5岁时,父母离婚,年幼的周雪琴选择跟爸爸生活,虽然缺少了妈妈的温暖,但爸爸的呵护一直伴她健康成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周雪琴刚上初一,爸爸在一次出差途中遭遇车祸,昏迷中被送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周雪琴在爸爸的病床前哭成了泪人,可哭过之后,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时,她明白了,自己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必须坚强。

为了给爸爸提供更好的治疗,周雪琴开始试着联系爸爸以前的朋友,希望他们能伸出援手。“刚开始大家都说得挺好,还安慰我不用着急,可第二天却不见人影,有的手机关机,有的直接换了号码。”10多岁的她饱尝世间冷暖。

为了凑齐医疗费,家人决定把爸爸的股份从他合伙经营的公司中退出。“爸爸的公司和我同岁,办公室从一间教室大小发展到买下一整层楼,而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事业从顶峰轰然倒下,心里很难受。”周雪琴有些无奈地说。

但这一切都没能压垮这个坚强的女孩子,经学校批准,周雪琴每天下午提前两节课放学,到医院照顾爸爸,陪他说话,为他做按摩,每天三点一线来回穿梭。在周雪琴的悉心照料下,爸爸逐渐苏醒了。

在那段遭遇变故的日子里,周雪琴彷徨过,也害怕过,但她最终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并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勇担重任和坚强不屈的品质。

初中毕业,周雪琴考入长沙市第二十六中学,正是在这里,她遇到自己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与科技创新产生交集,是个美丽的意外。”周雪琴笑着说。高一开学没多久,学校举办了一场中韩交流会,有主持经验的周雪琴负责向韩国留学生们介绍本校的特色。

在做准备工作时,周雪琴来到了学校科技室,向科技老师刘道丰请教。在刘道丰的介绍下,周雪琴很快就被各种创新作品迷住了。刘道丰见她对科技创新有股热乎劲,就把她吸收到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小组。很快周雪琴就有了发明适合老人的代步工具的想法。

原来,年迈的爷爷平时喜欢四处走走,但每次下楼后,都得停在路边歇一会儿才有体力继续前行,所以一直想买一辆代步车。如今爸爸卧病在床,自己也很想让爸爸能到外面看看。所以她决定设计一辆适合老人使用的代步车。

周雪琴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刘老师的肯定,在科技小组里,她与志同道合的谭正之、廖佳榕组队开始初步设计。

三人先对市场上出售的代步车进行调研,针对现有代步车性能差、行驶不安全、价格昂贵的现状,组员们集合轮椅、三轮车和电动车三种车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

结构基本设计完成后,她们到学校附近的不锈钢加工厂定制车身,为方便测试,一共做了三个。车身做好了,可轮子的选择又成了问题。周雪琴只能带着队友不停地测试,“大大小小的、空心实心的,先后买了四五十个,才配上合适的轮子。”

在交流电机的选择上就更费力了,洗衣机电机、甩干机电机、空调电机„„就连自动麻将桌内的电机,也被拆下来用以试验。试用二十多个后,终于找到了比较理想的电机。

作品完成后,周雪琴想都没想就给代步车取名“老爷漫步车”。“虽然听起来土里土气,但作品的初衷就是给爷爷做的,所以叫‘老爷漫步车’很合适。”

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但周雪琴每次都会迎头赶上。

2013年4月,周雪琴参加完第34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虽然收获了一等奖,但刚回到学校的她就在月考中遭遇了滑铁卢。“上午回到学校,下午就参加月考,在考场上自己还睡着了,更不用说考前准备了。”

月考成绩下来,周雪琴自己都吓呆了,语文考了全班倒数第二,历史倒数第一。“全班历史就一个人不及格,那个人就是我。”这次月考给她不小冲击,之后的两个多月,她一直恶补功课,在期末文理分班考试中终于迎头赶上,成绩排名年级第七。

不仅在学习上不轻易言败,生活中周雪琴也一如既往。2013年雨花区教育系统的“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在二十六中举行,作为参赛选手之一的周雪琴被大家寄予厚望,她也一直努力背稿。

比赛当天,尽管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以防万一,周雪琴特意做了小抄,可在舞台上看了一眼小抄后,就放不下了,一直照着小抄把稿子念完。结果可想而知,只得了二等奖。大家的失望,她都看在眼里。

没过多久,周雪琴就得到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期末考试结束当天,学校通知她准备参加雨花区全区的“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在家里准备了两天后,她顶着压力拿到了全区唯一的一等奖。

在采访中,周雪琴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爱笑,不论是谈到生活中的磨难还是学习中的挫折,她总会用微笑面对。

周雪琴对待苦难的态度,让记者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贝多芬。在人生的舞台上,导演一切的并非命运,而是自己,不要让自己臣服于命运之下,要让命运向你屈服,贝多芬做到了,周雪琴也做到了。

下载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妥协的智慧(范文模版)

    妥协的智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增强宽容意识感。 2、理解宽容,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忍让为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宽容,在体验中感悟宽容,......

    《永不妥协》观后感(范文)

    《永不妥协》观后感 本片主要讲述的描述了一个没有法律背景的单身母亲,历尽艰辛,以永不妥协的勇气和毅力打赢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 在网上诸多的影评中,女主角......

    永不妥协观后感

    篇一:永不妥协观后感当妈妈的都是多么的辛苦啊!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养口糊家。更何况是一位要同时照顾三个孩子的妈妈,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累啊。但是,上帝还在继续为难这位妈妈,艾......

    永不妥协观后感

    永不妥协观后感6篇 永不妥协观后感1 正因喜爱朱莉娅罗伯茨,所以才看到《永不妥协》这部片子。这是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女主角艾琳是个离异的单身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年幼......

    永不妥协影评

    纵古观今,除了最原始的母系氏族以外,女权简直是不堪一击。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说:“男女平等。”可生活周围的种种却告诉我们,它的实质,说透亮了,依旧是“男权”。在这样的环境下,女......

    永不妥协观后感

    永不妥协观后感 艾琳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之后,无路可走的艾琳只得到律师埃德处打工度日。一天,艾琳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十分可疑的医药......

    上海人10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上海人10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1)老人过66岁生日的时候,要女儿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吃。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

    茯茶的历史渊源

    茯茶的历史渊源 据考,自汉朝张骞出塞打通丝绸之路开始,泾阳就成为川茶、湖茶销向西北及海外地区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在北宋神宗熙宁年,一泾阳籍茶商运茶途中不慎将大包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