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19-05-13 15:1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妇女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团现有妇女6290人,她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撑起了“半边天”,特别是在“巾帼建功”和“三学三比”活动中,广大妇女为我团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和谐社会的本义和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男女统筹发展、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妇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

积极促使妇女就业、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是一支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团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和男人一样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推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团从业人员8495人,其中女劳动力为3568人,占42%;团场干部有780人,其中女性有410人,占52%;副科以上干部102人,其中女性有17人,占17%;副处以上干部有9人,其中女性有2人,占22%。她们在不同的岗位兢兢业业,发挥着光和热,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年来,我团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各项改革,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涌现出一大批女先进、模范、“三八红旗手”、“岗位能手”、下岗再就业明星,成为活跃团场经济、打造和谐团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

妇联是妇女的“娘家”,是广大妇女姐妹信赖的妇女组织,组织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是妇联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妇联扮演的不仅是妇女的“贴心人”,更重要的是妇女“领头人”的角色。

1、把提高农牧连队妇女科技致富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三学三比”活动。一是发挥基层妇女业余学校的作用,提高农牧连队妇女文化科技素质。二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卫生、法律”进社区、连队活动,与科协、司法、计生部门联合,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送“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多、更新、更直接的农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科技水平、健康法律知识。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带动更多妇女科技致富。如蔬菜站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陈菊香凭借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示范小区,每年接种食用菌菌袋12万袋,生产新鲜食用菌60吨,年创产值20余万元,利润10万余元,她还作为全国“星火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北京做报告。在陈菊香的带动下,园区内食用菌种植户现已发展到14户,家庭纯收人均在3万元以上。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兴家”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了“兴一家、带一区、兴一业、富一方”的增收致富链条。

2、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激励企事业单位女职工创造新业绩。一是通过对女职工进行现代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广大职业女性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二是继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创建活动。三是积极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们以岗位帮扶、技能帮扶、社区就业帮扶、法律与政策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引导下岗失业妇女改变择业观,增强再就业信心,帮助她们再就业。四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择业观,帮助她们就业。据统计,三年来,共举办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班28期,培训女职工970人次,使287名女职工实现再就业。

四、深化发展“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团各级妇联在深入开展“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活动机制管理有待完善。

2、妇女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强女弱的思想还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妇联要主动积极协调,多方寻找机会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特别是要争取各级党政主管领导及单位的支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2、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必须通过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使各级领导和妇女组织对此项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平时的明察暗访,聘请社会监督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出现一阵风和单纯为了应付而做的表面文章。

3、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形式和内涵。目前“三

第二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007-12-12 16:03:3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妇女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团现有妇女6290人,她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撑起了“半边天”,特别是在“巾帼建功”和“三学三比”活动中,广大妇女为我团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和谐社会的本义和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男女统筹发展、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妇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

积极促使妇女就业、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是一支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团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和男人一样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推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团从业人员8495人,其中女劳动力为3568人,占42%;团场干部有780人,其中女性有410人,占52%;副科以上干部

102人,其中女性有17人,占17%;副处以上干部有9人,其中女性有2人,占22%。她们在不同的岗位兢兢业业,发挥着光和热,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年来,我团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各项改革,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涌现出一大批女先进、模范、“三八红旗手”、“岗位能手”、下岗再就业明星,成为活跃团场经济、打造和谐团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 妇联是妇女的“娘家”,是广大妇女姐妹信赖的妇女组织,组织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是妇联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妇联扮演的不仅是妇女的“贴心人”,更重要的是妇女”领头人”的角色。

1、把提高农牧连队妇女科技致富

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三学三比”活动。一是发挥基层妇女业余学校的作用,提高农牧连队妇女文化科技素质。二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卫生、法律”进社区、连队活动,与科协、司法、计生部门联合,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送“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多、更新、更直接的农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科技水平、健康法律知识。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带动更多妇女科技致富。如蔬菜站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陈菊香凭借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示范小区,每年接种食用菌菌袋12万袋,生产新鲜食用菌60吨,年创产值20余万元,利润10万余元,她还作为全国“星火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北京做报告。在陈菊香的带动下,园区内食用菌种植户现已发展到14户,家庭纯收人均在3万元以上。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兴家”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了“兴

一家、带一区、兴一业、富一方”的增收致富链条。

2、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激励企事业单位女职工创造新业绩。一是通过对女职工进行现代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广大职业女性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二是继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创建活动。三是积极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们以岗位帮扶、技能帮扶、社区就业帮扶、法律与政策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引导下岗失业妇女改变择业观,增强再就业信心,帮助她们再就业。四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择业观,帮助她们就业。据统计,三年来,共举办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班28期,培训女职工970人次,使287名女职工实现再就业。

四、深化发展“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团各级妇联在深入开展“三学三

比”、“巾帼建功”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活动机制管理有待完善。

2、妇女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强女弱的思想还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妇联要主动积极协调,多方寻找机会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特别是要争取各级党政主管领导及单位的支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2、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必须通过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使各级领导和妇女组织对此项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平时的明察暗访,聘请社会监督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出现一阵风和单纯为了应付而做的表面文章。

3、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形式和内

涵。目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构建五个和谐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劳动部门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上下功夫,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五个和谐劳动保障和谐社会

省委决定,从4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这也对我们劳动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劳动部门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上下功夫,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创业就业环境

要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得到贯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

1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就业,不遗余力地鼓励创业。

第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是劳动保障部

门的重要职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性举措。

第二,正确处理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结构调整既要

发展高科技产业,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又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既要壮大国有经济,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他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三,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问题,是巨

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要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鼓励职工学习技术,提高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众,解决就业困难。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六,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动城镇化的进程。要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

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要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劳动报酬权,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工作,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的长效机制。要研究实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

二、构建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

要着力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国

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

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

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要深化国有企事业单

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

第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要推进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收入。严厉查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的行为;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的机制。

三、构建和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富有弹性,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扩大企业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解决待遇不公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要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

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基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第三,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改革。要按照“基本保障、广

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思路,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涵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农村人口。

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

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一,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

动关系处理工作,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第二,要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

订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

第三,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

集体合同制度。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落实《集体合同规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管

理工作制度,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第五,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提高仲裁的质量和效率。

五、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一,就业服务社会化是劳动保障工作的一贯要求。劳动就

业服务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破部门封锁,地区分割的格局,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配置,人才人力得到充分地使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职工的劳

动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基金的社会统筹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再到人群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层次将出现新的飞跃、走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第三,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管理服务体系,县劳动

和社会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过程,最具特征的是广大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职工的劳动保险关系逐步地由完全企业管理转变成了社会管理。如果不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体系,那么劳动保障工作就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很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发展社会服务业,是搞好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重要

内容。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和开发社区服务业,是因为社区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开发,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形成最广泛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总之,我们要通过构建“五个和谐”,来进一步发挥劳动保

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李敏荣)

第四篇: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十一五”时期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及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1000到4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多发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随着以吃穿用为主的基本生活消费阶段逐渐向小康生活阶段转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没有社会保障的群体要求享有社会保障,已经有社会保障的群体要求提高待遇。这对养老、医疗等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利益关系更趋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同时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提高“四种能力”和落实“三项要求”上下功夫。

一、构建五个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安居乐业、全面小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标志,也是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劳动保障工作部门赋有重要的责任。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创业就业环境,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得到贯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的扩大就业,不遗余力地鼓励创业。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性矛盾。根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明显大于总需求。二是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转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上亿农村劳动力将进入城镇;一些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部分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大批职工将转岗失业;企业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大量冗员需要分流;加入世贸组织,一些行业可能受到冲击,将加剧结构性失业现象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三是素质性矛盾。科技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迅速兴起,部分低素质劳动者不适应需要而失业或难以就业,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不能满足需求甚至后继无人。四是经济增速放慢的矛盾。在保持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加上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量相应减少。此外,就业观念、职业培训和就业政策等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劳动就业的严峻形势,必须高度重视,要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好。

第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性举措。

第二,统筹兼顾调整改革和扩大就业,拓展就业渠道。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又要大力扶持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既要壮大国有经济,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他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既要分流冗员,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又要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问题,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由政府包办大揽,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形成喜欢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创业审批,扩大融资渠道,减轻税费负担。社会有关方面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再就业。

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促进劳动者尽快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将工作重点由基本生活转为就业保障,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二是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发挥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鼓励职工学习技术,提高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四是广泛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面向广大农村开展远程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五是把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企业、社会用人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就业率。

第五,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众,解决就业困难。目前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也有一些职工年龄偏大难以找到工作,有的因病或因残疾而就业困难。这些人长期失业,家庭生活将陷入困境。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处于困境的行业和群众,积极帮助城镇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能培训,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危济困活动,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保障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符合我国国情,应当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把阶段性指数化工资逐步演化成终身工作期间指数工资,作为计发社会性养老金的基数,其比例与缴费年限适度挂钩;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解决待遇不公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1998年以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国家、企业和社保机构共同出资、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是当时形势下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国家决定要尽快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有关方面已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和规章。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下岗职工陆续出中心,企业新的减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保障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财政给予必要补贴,建立基金调剂制度,增强承受能力;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基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第三,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规定,凡是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都有权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这是我国城市困难居民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安全线。要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确定适当的保障标准;建立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方便查询和监督;规范收入审核和待遇申请程序,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低保工作法规和程序,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建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从多方面保证困难家庭基本生活。

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改革。旧的公费医疗劳保制度,国家包揽过多,医药资源浪费严重,国家决定按照“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思路,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涵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加快落实并规范现行各类补充性医疗保险办法,制定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具体办法,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同时,加大医疗制度和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杜绝不正之风,三管齐下,解决职工群众不能生病、不敢看病的问题。

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村镇居民生活富裕起来,也希望建立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农村人口。在有条件的城镇,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逐步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将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和社区扶持相结合,共同保障村镇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在富裕地方,可探索把贫困村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保障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职工基本医疗需要,又不能超出社保资金承受能力,避免导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重负,并给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多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商业性保险对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契约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但因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仍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还相当突出,成百上千人的xx时有发生,弄不好,会引发大的事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比如在岗职工与下岗职工、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特殊群体(如军转干部)与其他群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一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关闭破产和改组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完善相关政策,严格实施改制方案的审核批复制度,分类处理劳动关系。注意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第二要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国家《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出台和地方劳动合同立法,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

第三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三方机制向县市一级延伸,进一步扩展三方机制的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发挥实效。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落实《集体合同规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劳资矛盾比较突出、xx多发的地区和企业要深入调研,提出缓解矛盾的措施,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学习宣传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改善监察执法环境。完善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管理工作制度,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第五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提高仲裁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研究试行仲裁员资格制度及职业等级制度。

(五)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人本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决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个管理格局的形成,对劳动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就业服务社会化是劳动保障工作一贯要求,又在新的形势下赋予了新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劳动就业服务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这个“新三化”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所谓市场导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破部门封锁,地区分割的格局,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配置,人才人力得到充分地使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能迸发出来。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基金的社会统筹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再到人群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层次将出现新的飞跃、走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第三、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任务。当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最具特征的是广大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数以千计的职工在劳动保险关系逐步地由完全企业管理转变成了社会管理,还有几亿社会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更要逐步纳入劳动保险管理的轨道,如果不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体系,那么劳动保障工作就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很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迅速加快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一是要制定动劳动保障管理政策法规,使这个体系能够合法存在、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要保证这个体系的机构、编制、用房、经费,任何单位和组织不能侵占、调用和削弱。

二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服务体系,以维护所在(市、县区)两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合理布局、服从规划、信息畅通的原则基础。

第四、高度重视发展社会服务业,这是搞好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业,一是社区有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社区便民服务,如托幼托老、家庭病房、代购物品、修理维护,以及小餐饮、小商店、报亭、电话亭等,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商品快递等工作大量增加,将为社区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在加强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治安等公益性工作都要人去做。这些都是社区就业的潜力。把这些社会服务业的岗位开发出来,既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也方便了群众活跃了社区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社区的就业岗位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家政服务、钟点工、保洁保绿、治安管理等社区就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单一,下岗失业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上岗。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在社区,相互熟悉,适应社区各种灵活就业方式,自己方便,别人放心。社区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开发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有利于社区这一基层单元的社会和谐与稳定,从而形成最广泛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二、提高“四种能力”,建设一支构建社会和谐的干部队伍。

劳动保障工作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认真贯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定》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手段,摆在突出位置。这是因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全面履行好职责,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把握大局谋划长远的能力。劳动保障工作已经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谋划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就必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大局、察大势、议大事、谋大策,把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握大局谋划长远就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每干一件事情,都要考虑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情况,顾及各方面承受能力,比如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差距拉大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但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把握大局谋划长远就要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劳动保障工作既要坚持改革,又要维护稳定大局。当前要着力做好企业关闭破产,改制改组企业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做好并轨过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工作。从长远看,出台一项改革措施,要坚持先试点,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不搞一刀切,不急于求成。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慢一些,但是每一步都要走稳,不“翻烧饼”,从一个时期看,步伐是快的。把握大局谋划长远就要坚持观念更新、理论创新。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劳动保障理论也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我们长期面对的劳动力状况是供大于求,但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局部地区的“民工荒”。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劳动力地区结构、素质结构、劳动力价格体系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提出应对之策。

第二,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劳动保障部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要坚持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要针对群众最急迫的问题提出措施,切切实实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劳动保障部门的窗口单位——就业、社保、合同、信访、监察、争议处理应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方便群众办事。三要求真务实。制订政策、完善制度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局部利益与全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不能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视而不见,又不能做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第三,综合协调形成合力的能力。劳动保障工作是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工作。要善于调动各种力量、利用各类资源来推动工作。首先要争取党委政府各个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其次是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保障体系的作用;再次,要注意发挥、利用和引导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作用。

第四,廉洁自律抵御腐蚀的能力。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高抵御腐蚀和诱惑的自律能力,重点抓4个环节:一是各种资金的分配。要把隐蔽的权力公开化,把分配依据、计算公式拿到桌面上,不搞“猫腻”、不搞暗箱操作;第二要把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集体研究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第三还要健全程序,管计划与管钱分开,分钱的与发钱的分开,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一分钱也不能乱花,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出现了挪用问题,要严肃查处,触犯刊律的要绳之以法。三是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权。要依据《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不能把备案变相成审批,更不能把已经取销的项目转受给有利益关系的中介组织,对他们审批的项目要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工程建设。凡是涉及工程项目的,要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绝不允许暗箱操作,纪检监察机构要派人参与全过程监督。

三、落实三项要求,把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做好

第一、要突出重点。完成并轨和推进做实个人帐户,是近年两项重点改革,也是整个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工作,要摆在突出位置。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工作,都要在认真分析工作态势、把握走势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的重点。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重点是落实困难人员再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的目标任务,并通过加强培训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提高再就业的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在小额贷款和主辅分离两个难点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保险工作,要重点推进私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着力解决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重点解决风险大的行业、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在劳动关系方面,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破产转制中损害职工利益以及群体性劳动争议增多的问题。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劳动保障工作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重点工作,这些重点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要紧紧抓住毫不放松,才能卓有成效。

第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都必须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制定政策时,要坚持推进改革和发展,明确目标和任务,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第三要形成合力。劳动保障工作涉及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关系全社会稳定和发展。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取得有关部门大力配合,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形成了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再就业工作联席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各类形式,更有力地促进工作开展。同时要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市场资源,这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职务职能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浅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政法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实践者和推动力量。本文从维护稳定、社会管理、打击保护、公正执法等方面的职责职能角度出发,提出政法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积极履职尽责,严格公正执法,有效发挥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并详细阐述了其肩负的重点工作任务,以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法机关法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实现民主必须推行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诚信友爱需要法治的保障,激发活力需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安定有序是法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调整。总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治的支持和保障,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法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实践者和推动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法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法治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根据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总结我省政法工作实践经验,政法机关应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发挥法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一、推动法制健全,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法制性稳定

稳定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的法律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减少矛盾的产生,同时还裁判纠纷,定纷止争,使已经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部门,肩负着依法调整社会关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定职责,必须努力提高依法调处社会矛盾的工作水平,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善于通过执法司法工作,推动法制健全,使社会稳定有法制保障。经验表明,保持国家稳定与发展,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法治,依法治国。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我们党依法执政,必须要善于运用法律来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并通过领导和推动立法,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法律化,依靠法律的稳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比如,在应对“非典”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凸现了应急反应工作上、法制上的不足,于是中央抓紧制定出台了《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研究制定《紧急状态法》等法律法规。各省建立健全了公共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政法机关在执法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发现法律的欠缺失当,发现法律体系中不完善的地方,同时,根据执法司法的社会效果,也使法律得到直接检验。从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出发,政法机关要善于从执法司法活动中发现法律规定、法律制度上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及时向党委、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自觉加强有关工作,推动法律修订完善和法律体系的健全,使一些适应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则能够及时用法律明确下来,通过完善的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省加强了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问题的调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研究建立了政法系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调研提出了惯习性违法犯罪的治安管控与打击对策;研究制订出台了律师会见、加强行政审判、规范刑事证据工作等规范性文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加强执法司法工作,社会反响非常好,也较好地推动了有关司法解释和法律的制订出台。

(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司法途径,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始终存在,化解社会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法律是消除和化解社会矛盾最根本最彻底的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和司法途径预防和化解矛盾,正是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政法机关在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法律对选择矛盾冲突解决方式的导向功能。法律本身对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和程序都作出了规定,这对于有效引导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选择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法律救济功能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法律的权威性、程序性使得它可以把一些影响稳定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冲突有效引导到法定的方式、轨道和程序中来,通过司法诉讼、调解等技术性手段予以解决,从而使复杂的甚至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简单化、程序化、平稳化。比如,一些国家的选举问题,就是通过引入法律轨道,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把本来可能形成对抗性政治冲突的问题引向了平稳有序的解决。近年来,我省政法机关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妥善化解非法集资问题,依法处置不少非法集资案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坚持教育疏导和依法按政策办事,既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处置打砸抢行为,严厉打击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尽可能地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汇编下发了依法妥善化解和处置重大不稳定隐患及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指导工作等。这些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预防和减少矛盾冲突。利益冲突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确定权利义务,调整利益关系是法律及司法的重要功能。当前,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到司法领域,法律手段已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从我省情况看,近年来,法院收案数量持续增加,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涉外纠纷、疑难复杂案件和群体性纠纷增多。这使得政法机关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法律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功能,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推动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以及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各种利益关系从法律上得以明确。通过严格公正执行法律,树立法治的权威,有效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强对民事、行政、经济纠纷案件调处的力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我省政法机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震慑打击犯罪,依法引导和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遏制犯罪的高发态势,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一)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当前,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管理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社会面日常控制和管理的手段与措施相对滞后,由此在治安状况方面,刑事案件发案总量仍然较大,暴力性犯罪、“两抢两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犯罪活动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一些新型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复杂性和危害性增强。政法机关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坚决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和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及时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努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进而保护和激发各方面的活力。近年来,我省针对全省治安形势和突出治安问题,先后组织了“扫黑除恶”、打击赌博违法犯罪和“两抢两盗”,以及“追逃”、“禁毒”等专项斗争,保持了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建成“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平安创建,积小安为大安,并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犯罪多发人群的教育管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有力维护了治安的平稳,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法机关必须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严惩犯罪又教育挽救,既维护治安又保障人权,合理配置司法资源,节约司法成本,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治安大局稳定的同时,研究依法从宽的具体措施,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失足青少年,体现依法从宽的一面。特别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从有利于改过自新、有利于社会监督、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出发,能判缓刑尽量多判缓刑,通过社区矫治等进行教育改造,不断改进轻微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刑事司法工作,确保刑事执法司法工作取得最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针对未成年人刑事待遇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出台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司法实践;开展了社区矫治试点工作,一些地方开设了少年法庭等。这些对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改造效果,减少社会对立,促进社会和谐,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引导和推进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管理服务的合力。这就要求政法机关必须眼界更广,思维更宽,切入更深,作用更大,着眼于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通过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活动,有意识地加强司法引导,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围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律维权等活动,增添便民利民措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加强对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案件的审理,依法协调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依法行政。创新安置帮教工作,加强违法犯罪的预防及矫治,避免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通过司法活动,创设和影响社会管理规则,推动社会管理的加强。去年以来,我省通过对停车场丢失车辆的责任划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审理停车场丢失车辆赔偿案件的意见。从在绵阳市进行试点的情况看,该意见试行之后,有力促进了停车场管理的规范,促进了车主行为的自觉调整,该市停车场丢失车辆纠纷案件与同期相比减少了近一半,且绝大多数接受一审裁判和调解,收到了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依法打击制裁,积极保护和弘扬正气,促进社会和睦健康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睦共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政法机关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多策并举,倡导、促进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打击制裁不诚信、不友爱的行为,保护和倡导诚信友爱之举,保障和促进社会和睦;通过调整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巩固和谐共存的社会局面。

(一)打击制裁不诚信、不友爱的行为。不诚信、不友爱、不道德行为,都影响着社会和谐,严重的就是违法行为。比如,民事上的违约、欺诈,刑事上的诈骗、遗弃、侮辱、诽谤、渎职等。尤其是目前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编造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等不诚信的行为还较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给社会和谐也带来影响。政法机关必须积极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提高发现、预防、控制和打击经济犯罪的综合能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制裁利用各种方式获取非法利益、规避法律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利益的行为,大力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裁违约失信行为,努力营造竞争有序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必须依法审理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案件,保护当事人应得的权益;对涉及抚养、赡养、扶养费的案件,快审快结,必要时积极提供司法援助,促进和睦友爱。必须依法严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及徇私舞弊等犯罪行为,提升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相互信任。

(二)保护和提倡诚信友爱之举。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诚信友爱的具体体现。政法机关必须加大对各类民间纠纷的调处力度,善于通过案件的审理化解矛盾和冲突,推动建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积极妥善处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案件,尊重和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促进家庭邻里关系的改善。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协调好劳资关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消费者权益案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张旗鼓地表扬见义勇为行为,弘扬社会正气。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建设内在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法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严格依法办事,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同时,注重充分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妥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惩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我省通过依法审理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件,极大增强了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同时,下决心依法对私采滥挖矿产资源活动进行治理整顿,综合采用法律、纪律、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理顺矿产关系,查处了有关责任人和违法犯罪人员,并依法对部分矿产资源进行挂牌拍卖转让,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筑牢和谐社会的司法保障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只有实现公平和正义,社会才能真正祥和安宁,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司法公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必须严格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法治精神,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

(一)严格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公正执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政法机关必须努力从实体上、从程序上、从时效上全面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解决分配不公、消除城乡和地区差距、兼顾各阶层利益的措施得到落实。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对待各类主体,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保障困难、弱势群体能够打得起官司,有理有据的能够赢得了官司,确保机会平等,进而实现实质与形式的公正。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地执法,通过法律实施发挥其特殊强制性,惩罚非正义行为,促进和保障公平正义;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裁决纠纷,补偿损失,恢复公平正义。必须提高执法效率,保证公平正义实现的及时性,否则,迟来的正义也就成为非正义,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近年来,我省针对执法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公正等问题,深入查找队伍自身及执法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先后开展了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公正执法树形象、案件质量评查以及“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等活动,认真整改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一些制度规范,有力推动了严格公正执法,对于切实维护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进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公民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政法机关必须继续在全社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形成自觉尊崇法律、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依法维护权益,维护法制权威,促进和谐稳定。必须更加注重全民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必须善于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媒体,加大法治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特别是运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有说服力的、有感染力的生动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普及法律知识和强化公民守法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灌输和培育,传播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构筑法治的思想基础。多年来,我省政法机关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增强全民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尚有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优化执法环境,维护司法权威。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真正实现的重要条件。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依法办事,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科学地领导政法工作,坚决支持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依法行使职权,自觉防止对执法活动的非法的、不正当的干预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为政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创造良好为环境,确保法律的统一性和执法的公正性。充分尊重司法活动及结果,自觉履行生效裁判。依法打击各种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破坏司法权威的违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度,维护法律尊严。大力加强司法保障,健全完善司法经费保障体制,加大科技强警投入,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政法干警,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从根本上保证司法公正。

下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产党员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共5篇]

    共产党员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发军 2005年第4期 ——公仆论坛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5篇

    着力构建五个和谐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

    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专题

    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汇聚一堂,接受党和政府......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省成立5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市的工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市各项建设事业中发......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合集]

    文章标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规范和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律师应当切实肩负起历......

    非公有制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高智生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