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蛙》读书笔记
读莫言小说《娃》有感
(2012年10月25日)
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
第二篇:蛙读书笔记
读莫言小说《娃》有感
(2012年10月25日)
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篇二:读书笔记-蛙 《蛙》读书笔记
说起读书,实在有些惭愧,对莫言的作品没有多少了解,得知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才有一种冲动去读读莫言的作品。读的第一篇便是《蛙》,读着读着我不禁有些难受,因为我的家庭也曾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而受到伤害。我喜欢作品中姑姑的性格,大大咧咧,开朗,热情,直爽。。可谓女强人,可我更多的是讨厌她。在“计划生育”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生命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喝药不夺瓶”,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为一个出色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为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
看到“姑姑”各种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少了更多的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是更加不能理解她甚至想要鄙视姑姑的行为,她曾用拖拉机拉到邻居的大树,要拆掉邻家的房屋,从而逼迫王仁美,做引产,各种无情的逼迫,王仁美只好妥协。你说天真的王仁美,只想要个孩子而已啊,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无情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了。这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那时“姑姑”的铁面无私,导致无数未出生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失,甚至母子俱全,全家受到灭顶之灾,即使这样,姑姑还在坚持着。
作为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似乎这种无情的计划生育让许多母亲不仅受到身体的伤害更多的是心灵的伤害。我不禁有些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
书中人物名字不禁让人发笑,几乎都是用五官四肢内脏命名,如:王脚、王肝、王胆、张拳、李手、陈耳、陈眉等,这样怪异的名字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可能是那个时代对生命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莫言曾说过:“女人代表了爱,代表了繁衍”,而蛙腹多产,一夜之间,便能出成群的蝌蚪.<蛙>后半部分的诸多文字,都是表明这事姑姑的忏悔录.有一天夜晚,姑姑听到蛙声一片,仿佛成千上万的婴儿在哭泣和控----姑姑最终嫁给了捏泥人的郝大手,以‘捏泥人之手’来表达对那些没有能来到人间的生命的歉疚,并希望将消失在网中的那些孩子重塑.这是中国民间俗理中的‘轮回说’,但其实也是一个现代人慈悲心的反省意识.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受伤,受辱,受骂,她只坚信自己是个共产党,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姑姑这一生也不容易,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
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回想起小时候妈妈为了给我生个弟弟,在计划生育的追赶下东躲西藏,现在似乎对计划生育这个词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想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衷,他应该不会想到简单的四个字会使很多家庭支离破散。或许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面对如此大的人群,很难很好的实施,要实行这一政策,只靠强硬,行吗?如果真的行,王人美就不会死,陈眉也不会有这么凄惨的结局,姑姑更不会后半生生活在蛙的恐惧之中,这个政策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国人的情感中依然根深蒂固。古老中国传承的几千年的东西,怎么靠强硬解失。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些超生的方式也‘与时俱进’在高密东北乡,袁锶以牛蛙养殖公司为幌子,组织了一批‘代孕女’为那些想要生男孩的人代孕,年逾五旬的小狮子耍花招似得把我的精液注入一个‘代孕女’体内,并使其怀孕,糊里糊涂
我又做了父亲,我也曾想办法让怀孕数月的陈眉做引流手术,因为年轻时断送了妻子王仁美 的命,这事我心中最痛的地方,也是永远难赎的罪过,最后,慢慢的接受了现实,我甚至把陈眉怀的孩子想象王仁美怀的那个在收拾台上夭折婴儿的投胎转世,并以老来得子的喜悦迎来了儿子的诞生。
一切的一切,孰对孰错,一个个无辜生命的逝去,计划生育这一重要的主题,是非因果,没人说得清,这或许就是60 70年代中国命运的缩影,为那些曾经因为计划生育而逝去的灵魂祈祷,愿在下一个世界安康幸福。
仔细想想,很是佩服莫言先生,如此这般淋淋尽致歌颂了生命的尊严,孕育重的生命也有尊严,计划生育是对是错,还在争议中?但无论怎样,期待和谐平安繁荣富强的中国到来,愿在努力的方向上看民生,只有这样,世间才会更美好!篇三:蛙鸣--莫言《蛙》读书笔记
声声蛙鸣桩粧罪
——《蛙》读书笔记 说来惭愧,作为堂堂文科生,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竟然在问莫言是谁?当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莫言作为在中国尚不拔尖的作家,经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又加上当时莫言的书在全国上下都卖得火热,我又不想跟风,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给朋友买书时,才顺手买了本《蛙》。
等书寄到之后,我刚读完前言部分,就感觉自己被震住了。莫言从长度、密度、难度来剖析长篇小说的尊严,可谓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中有这么一段“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读过之后,确实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有时也会感叹,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也不免走上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里的“国家调控”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大法”,但凡是针砭时弊、抨击政府、言辞激烈的作品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屠宰;而“市场经济道路”则是指为了迎合高压、单调的生活之下的“大众”口味,一大笔写手横空出世。玄幻、穿越、恐怖、暴力、色情···有这些元素堆砌而成的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所谓的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很受欢迎。想这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几乎毫无营养可言的印刷品、电子文档如此横行,大众的品味、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在恰恰是在这种时候,听到了“小说的尊严”这样一句震耳发聩的宣言,想不激动都难。
言归正传,我对《蛙》的第一印象想就是小说结构很别致。小说以五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是写给外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就包含在信中,显得自然而连贯。而话剧则是对之前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语言犀利,情节紧凑、一波三折。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蛙》看作是史书,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史。这部历史,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现代化的接生方式随之普及;接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而在七十年代之后,迫于人口压力,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了当代,生育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部历史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录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流转。而其中当之无愧的角色自然是姑姑。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门生,为国捐躯、德高望重;自己相貌出众同时又医术精湛。如此多的荣耀铸造了她胆大心细,果敢泼辣的性格。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正是那段生育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是推广现代接生方式的急先锋,飞车过桥、痛打接生婆、紧急时刻力挽狂澜···在她的努力下,现代化的接生方式便很快为当地人所接受;而在人口出生高峰时,她日日奔波劳碌,忙着为产妇接生,被大家视为送子观音;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后,姑姑由受人尊重的送子观音忽然间就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活阎王”,不管超生的孕妇上天入地,姑姑总能用拆房揭瓦、威逼利诱手段将孕妇找出来,送到手术台实施流产手术;而后姑姑也终于不得不服老,从手术台上退了下来,年轻时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感情挫折的姑姑,最终选择嫁给了一位与世无争的民间艺术家,说不清是为了赎罪还是因为命中注定,姑父捏泥人的手艺人,于是两口子合作,姑姑一一描述那些在她手中被扼杀的婴孩的模样,姑父就根据她的描述,将那些早夭的肉体用泥胎还原出来。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内容,更是因为它的高度——人文关怀。作者直面尖锐而敏感备并且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亲历者的角度,相对客观地还原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中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结
一致、顾全大局。但这依然不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个人权利、抹杀个人诉求的借口。作者从丈夫、妻子、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等普通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小说中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批判的语气,有的只是扣人心弦的、引人深思的记叙。其中既有“捉拿”孕妇时“计划生育小分队”兴师动众、剑拔弩张,随时准备拆房、拔树的紧张形势。也有孕妇为了保护胎儿,不惜采取跳河的方式躲避计划生育小分队的缉拿,结果孕妇和胎儿双双殒命的悲剧场景。作者在其中塑造了王仁美,这一女性形象,她性格直爽、爱憎分明、单纯善良,为了给家里生个儿子,她私自取下避孕环,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怀孕。即便如此,姑姑还是听到了风声、带着计划生育小分队,对躲进地窖的王仁美威逼利诱,最后为了丈夫不被部队开除、为了家里的房子不被拆,她只得向姑姑投降。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她对丈夫说的一番半似呓语、半似嗔娇的话中,看似是一种幽默,隐隐约约也透漏出了她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有与丈夫诀别的意味。如果说将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是一种悲剧,那么像这样将美好以及创造美好的愿望一并破坏更是让人扼腕痛惜。也许很多人会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作为“党的忠实走狗”的姑姑,但其实她才是最可怜的人。作为党员,服从国家指令本就是她的职责,她要承受“送子观音”到“活阎王”的落差,用那双曾经带来无数生命的手扼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以至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对青蛙有种极度的恐惧,因为她觉得青蛙的叫声就像孩子的哭声,那些被她扼杀、向她讨命的孩子们的哭声。
正如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小说中的“我”,既王仁美的丈夫,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在这部书中这个形象则显得懦弱、武断,有正义心却在维持正义时显得狼狈不堪。尤其是在妻子命悬一刻之际,他考虑到自己的升迁,考虑的家族的利益,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政策这一边,而让妻子孤独地含恨而去。而在妻子去世之后不久他又经不住诱惑,竟然和“害死妻子的仇人”同时又是自己兄弟一直追求的女人结婚。
实际上,小说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在最后也对当下生育的社会乱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医院和养蛙场勾结,干起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表面上富丽堂皇的门面,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利用人们求子心切的心理,一方面联系求子心切的“客源”,一方面又找一些“代孕”的年轻妇女,只顾从中渔利,完全不顾人伦天理、不顾法律规章。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应该就是“我”和二任妻子因为无法生育,最后求助于代孕公司,而为“我们”代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做了他们养女的“我们”的朋友的女儿。最后,朋友成了岳丈、女儿成了妻子、而臂中的孩子难以说清是儿还是孙···
“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莫言说到了,至少在这本书中确确实实也做到了,所以我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外文学院日语系 王亚辉
学号12220112203141 2013年5月27日篇四:《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先生的《蛙》,产生了太多的共鸣,总想写点什么,以慰心灵,但一直总是亳无头绪。看着一幕幕剧中情节,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时不时会浮现出似曾相识的画面,所谓的似曾相识,其实对一个当时年仅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毫无印象。只是,耳闻目睹了母亲三十多年来激动不已的重复叙述着生我们时遇上计划生育的那个年代。。《蛙》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本书主要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而我正是那个年代出生的,所以看了本书后感触特多,那个年代的农村,由于我们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辈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当有了姐姐和我后,正是大力执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印象中母亲很坚强,每当谈起计划生育这个话题,她常常说生孩子那段时间,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诉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畏强势,不惧艰难,身怀六甲和放弃不错工作单位的父亲一起四处逃亡打工。有时被他们逼的走头无路只好身藏猪圈,有位好心的阿婆还偷偷往猪圈送过饭;前门被堵,后门被拦,情急无奈之下挺着大肚子从二
楼的窗台,沿着大大的柱子慢慢地往下滑、往下跳??因为被逮到不管多大的月份都要被拉去医院引产。好几次在混乱无奈之下,最终还是被逮到了,但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拖拉机上、医院的角落里,每每聪慧灵巧的母亲都可以想尽一切办法脱身。正因为母亲难以对付,于是三令五申,母亲成了头号典范,当时村书记甚至对天毒誓,宁可放众所有,只要专抓此妇,不把此女摆平我姓氏倒写。。。这些场景都可以在书中一一的对号入座。
故事中的姑姑,她蛮横、霸气、专注,甚至可以说惨忍;但她不光技术精涩,而且有着相当强的敬业精神及忠于党和人民的使命感。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村当时的书记虽然不能跟故事中的姑姑相提并论,但却是姑姑的翻版。在母亲的熏陶下,记忆中对这位书记,是相当的恨之入骨的,而母亲到最后也是倔强的对抗因素居多,最终不屈服的母亲还是把妹妹带到了这个世界,当然之后的贫穷也是可想而知的。但看了本书以后,深感当时的中国,当时人口膨胀的中国,如果没有象书中姑姑及现实中我们村书记这样的人,真的难以想像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的状况。。尽管当书中姑姑老的时候经常忏悔,说自己手上沾满了鲜血。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实事求是的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的。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虽然国家生育政策放宽,但由于考虑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及忙碌的工作生活节奏等因素,现代的年青人都不想多生了。真的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难料啊,当然包括人的思想。篇五:《蝎子与青蛙》读书笔记
《蝎子与青蛙》读书笔记 感谢儿童文学作家黄鑫老师给我寄来了《蝎子与青蛙》这本书,带给我另一个关于“蝎子和青蛙”故事,故事的结局很美好,让我改变了对蝎子的看法。同时,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人生哲理和与人相处的方式。
《蝎子与青蛙》主要讲述的是一只生活在沙漠中的蝎子和一只生活在绿洲中的青蛙,发生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绿洲沙漠化,它们俩相拥在一起,被黄土掩埋了起来。后来,这对情侣“转世”成人,又再次相遇,这时,人类和大自然已经和谐共处,他们终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蝎子与青蛙,这两个物种有着天壤之别:一只有毒、另一只没有毒;一只是昆虫、一只是两栖动物;一只生活在沙漠、另一只生活在池塘;一只是被(青蛙)捕食、而另一只则是捕食(蝎子)者。它们两个物种本来“水火不融”,根本不可能融合到一起来写,但本书作者却做到了,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物种:蝎子与青蛙写到了一起,而且将它俩的爱情故事写的可歌可泣,堪称佳作。
《蝎子与青蛙》这本书,语言诙谐,描写形象,在幽默的文字中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破坏物种多样性的行为进行批判。有几个片段中,人类的贪婪和自私通过作者幽默的语言暴露出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造成了沙漠的扩张、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想必作者是想将这一切都写到书中,用这样的方式,告诫人们不能再继续破坏环境;而书的“尾声”中提到的“人类和大自然也已经和谐共处”,应该是作者对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吧。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像蝎子一样恶毒、只为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人,当然,更多的是像青蛙一样善良、全心全意为他人付出的人。但这本书中,原本代表着“狠毒”的蝎子,竟然能和它性格相反的青蛙谈情说爱,通过借物喻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只要人类少一些猜疑、少一些自私、少一些怨恨、少一些利用,尽管你是一只“蝎子”,也能和善良的“青蛙”和谐共处。
第三篇:读书笔记-蛙
《蛙》读书笔记
说起读书,实在有些惭愧,对莫言的作品没有多少了解,得知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才有一种冲动去读读莫言的作品。读的第一篇便是《蛙》,读着读着我不禁有些难受,因为我的家庭也曾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而受到伤害。
我喜欢作品中姑姑的性格,大大咧咧,开朗,热情,直爽。。可谓女强人,可我更多的是讨厌她。在“计划生育”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生命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喝药不夺瓶”,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为一个出色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为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
看到“姑姑”各种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少了更多的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是更加不能理解她甚至想要鄙视姑姑的行为,她曾用拖拉机拉到邻居的大树,要拆掉邻家的房屋,从而逼迫王仁美,做引产,各种无情的逼迫,王仁美只好妥协。你说天真的王仁美,只想要个孩子而已啊,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无情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了。这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那时“姑姑”的铁面无私,导致无数未出生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失,甚至母子俱全,全家受到灭顶之灾,即使这样,姑姑还在坚持着。
作为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似乎这种无情的计划生育让许多母亲不仅受到身体的伤害更多的是心灵的伤害。我不禁有些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
书中人物名字不禁让人发笑,几乎都是用五官四肢内脏命名,如:王脚、王肝、王胆、张拳、李手、陈耳、陈眉等,这样怪异的名字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可能是那个时代对生命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莫言曾说过:“女人代表了爱,代表了繁衍”,而蛙腹多产,一夜之间,便能出成群的蝌蚪.<蛙>后半部分的诸多文字,都是表明这事姑姑的忏悔录.有一天夜晚,姑姑听到蛙声一片,仿佛成千上万的婴儿在哭泣和控----姑姑最终嫁给了捏泥人的郝大手,以‘捏泥人之手’来表达对那些没有能来到人间的生命的歉疚,并希望将消失在网中的那些孩子重塑.这是中国民间俗理中的‘轮回说’,但其实也是一个现代人慈悲心的反省意识.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受伤,受辱,受骂,她只坚信自己是个共产党,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姑姑这一生也不容易,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
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回想起小时候妈妈为了给我生个弟弟,在计划生育的追赶下东躲西藏,现在似乎对计划生育这个词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想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衷,他应该不会想到简单的四个字会使很多家庭支离破散。或许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面对如此大的人群,很难很好的实施,要实行这一政策,只靠强硬,行吗?如果真的行,王人美就不会死,陈眉也不会有这么凄惨的结局,姑姑更不会后半生生活在蛙的恐惧之中,这个政策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国人的情感中依然根深蒂固。古老中国传承的几千年的东西,怎么靠强硬解失。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些超生的方式也‘与时俱进’在高密东北乡,袁锶以牛蛙养殖公司为幌子,组织了一批‘代孕女’为那些想要生男孩的人代孕,年逾五旬的小狮子耍花招似得把我的精液注入一个‘代孕女’体内,并使其怀孕,糊里糊涂
我又做了父亲,我也曾想办法让怀孕数月的陈眉做引流手术,因为年轻时断送了妻子王仁美 的命,这事我心中最痛的地方,也是永远难赎的罪过,最后,慢慢的接受了现实,我甚至把陈眉怀的孩子想象王仁美怀的那个在收拾台上夭折婴儿的投胎转世,并以老来得子的喜悦迎来了儿子的诞生。
一切的一切,孰对孰错,一个个无辜生命的逝去,计划生育这一重要的主题,是非因果,没人说得清,这或许就是60 70年代中国命运的缩影,为那些曾经因为计划生育而逝去的灵魂祈祷,愿在下一个世界安康幸福。
仔细想想,很是佩服莫言先生,如此这般淋淋尽致歌颂了生命的尊严,孕育重的生命也有尊严,计划生育是对是错,还在争议中„但无论怎样,期待和谐平安繁荣富强的中国到来,愿在努力的方向上看民生,只有这样,世间才会更美好!
第四篇:莫言作品《蛙》读书笔记
总结:我不写阅读笔记,太多故事,记得读时间,读书忘记。但这个时候凌晨5点多,在阅读时,我的心突然......莫艳的作品,开始看,不要再回来。
青蛙,与宝宝同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乡镇的影响。
通过对村庄的故事的大量描述,各种人物喜欢栩栩如生的生活是灵活的。爱和恨敢敢做姨妈,狡猾的奸诈的脸颊,肚皮黑色的笑嘴唇,可怜的和悲伤的陈鼻,大胆刺鼻的王仁梅,沁江的忠诚......东北高密乡的孩子都是官方的名字,阿姨的名字听最好的。终于烧了陈美的外表。
第五篇:蛙鸣--莫言《蛙》读书笔记
声声蛙鸣桩粧罪
——《蛙》读书笔记 说来惭愧,作为堂堂文科生,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竟然在问莫言是谁?当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莫言作为在中国尚不拔尖的作家,经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又加上当时莫言的书在全国上下都卖得火热,我又不想跟风,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给朋友买书时,才顺手买了本《蛙》。
等书寄到之后,我刚读完前言部分,就感觉自己被震住了。莫言从长度、密度、难度来剖析长篇小说的尊严,可谓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中有这么一段“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读过之后,确实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有时也会感叹,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也不免走上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里的“国家调控”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大法”,但凡是针砭时弊、抨击政府、言辞激烈的作品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屠宰;而“市场经济道路”则是指为了迎合高压、单调的生活之下的“大众”口味,一大笔写手横空出世。玄幻、穿越、恐怖、暴力、色情···有这些元素堆砌而成的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所谓的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很受欢迎。想这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几乎毫无营养可言的印刷品、电子文档如此横行,大众的品味、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在恰恰是在这种时候,听到了“小说的尊严”这样一句震耳发聩的宣言,想不激动都难。
言归正传,我对《蛙》的第一印象想就是小说结构很别致。小说以五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是写给外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就包含在信中,显得自然而连贯。而话剧则是对之前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语言犀利,情节紧凑、一波三折。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蛙》看作是史书,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史。这部历史,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现代化的接生方式随之普及;接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而在七十年代之后,迫于人口压力,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了当代,生育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部历史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录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流转。而其中当之无愧的角色自然是姑姑。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门生,为国捐躯、德高望重;自己相貌出众同时又医术精湛。如此多的荣耀铸造了她胆大心细,果敢泼辣的性格。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正是那段生育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是推广现代接生方式的急先锋,飞车过桥、痛打接生婆、紧急时刻力挽狂澜···在她的努力下,现代化的接生方式便很快为当地人所接受;而在人口出生高峰时,她日日奔波劳碌,忙着为产妇接生,被大家视为送子观音;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后,姑姑由受人尊重的送子观音忽然间就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活阎王”,不管超生的孕妇上天入地,姑姑总能用拆房揭瓦、威逼利诱手段将孕妇找出来,送到手术台实施流产手术;而后姑姑也终于不得不服老,从手术台上退了下来,年轻时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感情挫折的姑姑,最终选择嫁给了一位与世无争的民间艺术家,说不清是为了赎罪还是因为命中注定,姑父捏泥人的手艺人,于是两口子合作,姑姑一一描述那些在她手中被扼杀的婴孩的模样,姑父就根据她的描述,将那些早夭的肉体用泥胎还原出来。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内容,更是因为它的高度——人文关怀。作者直面尖锐而敏感备并且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亲历者的角度,相对客观地还原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中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结
一致、顾全大局。但这依然不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个人权利、抹杀个人诉求的借口。作者从丈夫、妻子、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等普通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小说中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批判的语气,有的只是扣人心弦的、引人深思的记叙。其中既有“捉拿”孕妇时“计划生育小分队”兴师动众、剑拔弩张,随时准备拆房、拔树的紧张形势。也有孕妇为了保护胎儿,不惜采取跳河的方式躲避计划生育小分队的缉拿,结果孕妇和胎儿双双殒命的悲剧场景。作者在其中塑造了王仁美,这一女性形象,她性格直爽、爱憎分明、单纯善良,为了给家里生个儿子,她私自取下避孕环,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怀孕。即便如此,姑姑还是听到了风声、带着计划生育小分队,对躲进地窖的王仁美威逼利诱,最后为了丈夫不被部队开除、为了家里的房子不被拆,她只得向姑姑投降。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她对丈夫说的一番半似呓语、半似嗔娇的话中,看似是一种幽默,隐隐约约也透漏出了她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有与丈夫诀别的意味。如果说将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是一种悲剧,那么像这样将美好以及创造美好的愿望一并破坏更是让人扼腕痛惜。也许很多人会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作为“党的忠实走狗”的姑姑,但其实她才是最可怜的人。作为党员,服从国家指令本就是她的职责,她要承受“送子观音”到“活阎王”的落差,用那双曾经带来无数生命的手扼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以至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对青蛙有种极度的恐惧,因为她觉得青蛙的叫声就像孩子的哭声,那些被她扼杀、向她讨命的孩子们的哭声。
正如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小说中的“我”,既王仁美的丈夫,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在这部书中这个形象则显得懦弱、武断,有正义心却在维持正义时显得狼狈不堪。尤其是在妻子命悬一刻之际,他考虑到自己的升迁,考虑的家族的利益,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政策这一边,而让妻子孤独地含恨而去。而在妻子去世之后不久他又经不住诱惑,竟然和“害死妻子的仇人”同时又是自己兄弟一直追求的女人结婚。
实际上,小说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在最后也对当下生育的社会乱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医院和养蛙场勾结,干起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表面上富丽堂皇的门面,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利用人们求子心切的心理,一方面联系求子心切的“客源”,一方面又找一些“代孕”的年轻妇女,只顾从中渔利,完全不顾人伦天理、不顾法律规章。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应该就是“我”和二任妻子因为无法生育,最后求助于代孕公司,而为“我们”代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做了他们养女的“我们”的朋友的女儿。最后,朋友成了岳丈、女儿成了妻子、而臂中的孩子难以说清是儿还是孙···
“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莫言说到了,至少在这本书中确确实实也做到了,所以我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外文学院日语系 王亚辉
学号***013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