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梦今年夏天,超过 65 万的大学生毕业离校,其中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找工作。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做父母的该如何激励他们?七月,你看着 21 岁英俊的儿子穿上学士袍,戴上四方帽,骄傲地握着优等学士学位证书,拍毕业照。这时,记忆中每年支付几千英镑,好让儿子吃好、能参加奇特聚会的印象开始消退。总算熬到头了。等到暑假快要结束,全国各地的学生正在为新学期做准备的时候,你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还歪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他只是偶尔走开去发短信,浏览社交网站 Facebook,去酒吧喝酒。这位前―千禧一代‖的后裔一夜之间变成了哼哼一代的成员。他能找到工作吗?这就是成千上万家庭所面临的景象:今年夏天,超过 65 万大学生毕业,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父母只会唠叨,而儿女们则毫无缘由地变成了叛逆者,他们知道自己该找份工作,但却不知道如何去找。来自米德尔塞克斯郡的杰克古德温今年夏天从诺丁汉大学政治学系毕业,获得二级一等荣誉学士学位。他走进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又径直走了出来,因为他看见很多人在那里排长队。跟他一起住的另外 5 个男孩也都跟他一样,进去又出来了。找工作的压力不大,虽然他所认识的大多数女生都有更清晰的计划。他说:―我申请政治学研究工作,但被拒了。他们给的年薪是 1 万 8 千镑,交完房租后所剩无几,也就够买一罐煮豆子,可他们还要有研究经历或硕士学位的人。然后我又申请了公务员速升计划,并通过了笔试。但在面试时,他们说我‗太冷漠‘了,谈吐‗太像专家治国国论者‘。我觉得自己不可能那样,但我显然就是那样的。‖打那以后他整个夏天都在―躲‖。他能够轻松复述《交通警察》中的若干片段,他白天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已经到了影响健康的地步。跟朋友谈自己漫无目标的日子时,他才发现他们的处境和自己的并没有两样。其中一位朋友在父母的逼迫下去超市摆货,其余的都是白天 9 点到 5 点―无所事事‖,晚上去酒吧喝酒打发时间。要么,干脆就在酒吧工作?这样还可以挣些酒钱。―我不想在酒吧工作,我上的是综合性中学,我拼命读书才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到了大学,我又埋头苦读,才得到一个好学位。可现在我却跟那些没上过大学的朋友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他们整天给客人倒酒,干无聊的活。我觉得自己好像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他的母亲杰奎琳古德温为他辩护。她坚持认为她的儿子已经尽力了,她自己中学毕业后一直都在工作,可是她和她的丈夫发现,建议儿子如何继续找工作是件很棘手的事情。她说,―我一直都必须工作。现在找工作很难,因为如果你有了学位,学位就会为你提供新的机会,至少你自己会这么想。‖虽然现在她对儿子的态度还比较温和,但是她心里很清楚,去南美度三星期的假之后,他的休假就结束了。他可能还得付房租,分担家庭开支。她说,―在某个时候他们总该长大成人,我们已经帮了他们交了大学的学费,所以他们也该给我们一点点回报了。南美度假就是一个分水岭,他回来以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就打圣诞节零工好了。‖心理治疗师盖尔林登费尔德是《情感康复策略》的作者。她说古德温家长的说法是很恰当的,从上大学到工作的转换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很艰难,关键是他们要在支持理解孩子和不溺爱孩子之间取得平衡。―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支持他们,如果他们教导孩子该如何做就会引起矛盾,‖她说。―如果有熟人,一定要找他们想办法。但很多父母心太软了。必须限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求他们交房租,或分担日常生活或养宠物的花销。父母要过正常的生活,不要让孩子随便用你们的银行卡或者榨干你们的情感能量。‖为他们支付职业咨询费、面试交通费及书费是好事,但不能催得太紧。林登费尔德建议:虽说父母不能太宽容,但是如果孩子找工作遇到了挫折,父母应该体谅他们,宽容他们几天甚至几周——这要看他们受打击的程度来决定。等他们缓过来之后,父母就该坚决要求孩子继续求职。男孩更容易困在家里。林登费尔德相信男人比母亲和姐妹更容易帮助他们的儿子、侄子、或朋友的儿子。她说,由于男人和女人处理挫折的方式不同,孩子们需要跟男人谈话,才能度过难关。她强烈支持他们去酒吧工作:那是克服毕业冷漠症的一剂良方。这工作好不好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就是在酒吧打工的时候,林登费尔德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当航拍助手。她说在酒吧工作是拓展人际关系的绝好机会,肯定比赖在家里看电视更容易
找到工作。她说:―给超市上货也一样。如果干得好,你就会被人发现的。如果你聪明、活泼,对顾客彬彬有礼,你很快就会升职。所以,把它看作是机会,那些最终能成功的人士都有在超市上货的经历。‖你的儿子或女儿可能不会干好莱坞影星们干过的活,比如像乌比戈德堡那样去停尸房给死人化妆,或者像布鲁斯威利斯那样在核电站当警卫,但即便是布拉德皮特也曾经不得不穿上宽大的鸡套装站在墨西哥快餐连锁店 El Pollo Loco 的门口招揽生意。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因为这些经历而变得越来越穷。Unit 2危险!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刘易斯卡罗尔书中的爱丽丝不小心掉到兔子洞里,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仙境。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我们也会像爱丽丝那样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能从一个年长人的角度,或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观察生活;我们可以周游世界,遍访现实生活中从没想过要访问的国家和文化;我们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情,这些事情有时令人不安,也许引人入胜;可能是不愉快的也可能是令人痛苦的,但无论如何都至少能把我们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英国诗人威廉考珀(1731–1800)说,―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品,它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虽然他没有说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才能找到变化,但我们知道他说得对。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差异的世界里,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人们过日子的方式不同,做不同工作,有不同信仰,持不同观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操不同语言。通常,我们不知道这些差异的大小,但一旦发生了不平常的事情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变化或差异与其说是机会,毋宁说是威胁。读书让我们能够安全地享受和庆贺这种变化与差异,为我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在家里安详平和的环境中与他人的生活互动,这是阅读小说才享有的特权。我们甚至感觉到——哪怕只是在那一瞬间——我们和异文化读者的共同点要多于我们和家门口随便碰到的一个人的共同点。我们学会把目光移出我们周围的环境,投向天边,去领略一下异域山水。如果我们怀疑读书是否能给我们力量的话,我们就应该麻烦自己去一趟当地的图书馆或书店,或者,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从家里的书架上取一本书来读一读。我们会惊奇于古今小说的标题所创造出来的壮观景象: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约翰欧文的《第四只手》、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癌症病房》、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格雷厄姆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员》、奥黛丽尼芬格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保罗托迪的《到也门钓鲑鱼》。一旦开始阅读,我们就必须思考我们在书中读到的别样人生。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语言、方言、词汇和语法。我们不见得总能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句,但不管我们是痴迷其中,还是觉得被排除在外,我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尽管在地理上有一定的距离,但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未必就离我们那么遥远。在书里我们可能遇见生活在不同气候、有不同信仰、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即便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我们都有可能只在书上相识。小时候,在我们刚刚能听讲的时候,书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父母给孩子读的睡前故事一直到成年后家中摆满书柜的客厅,书界定了我们的人生。英国作家 E.M.福斯特(1879–1970)暗示书对我们具有另一种更加神秘的支配力。他写道:―我认为能影响我们的书籍是那些我们已经准备要读的书,它们只是在我们已经选定的道路上走得比我们更远一些而已。‖ 合适的书好像自己就会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我们,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我们去寻找那本书。美国修士、牧师及作家托马斯默顿(1915–1968)曾经被记者一连串地问了 7 个问题:说出你最近读完的 3 本书;你正在读的 3 本书;你打算要读的书;对你有影响的书,并解释为什么;一本每人都要读的书,并解释为什么。关于对他有影响的书,他列出了《威廉布莱克诗集》、古希腊思想家和作家写的各种戏剧以及一些宗教作品。当被问及这些书为何会影响他时,他回答说:―这些书——还有其他类似的书籍——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它们把我从生活的困惑和空虚中解脱出来。销售就是一切的文化培育了人的需求和被动,而那种生活就深陷其中。‖那么,你又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1947 年,克里夫顿费迪曼发明了―全垒打书籍‖这个词。当一个棒球手打出一个全垒打时,因为击球有力、打得远,他有时间跑完整个棒球场内的四个垒,不仅自己得分,而且帮其他各个垒的跑垒者得分,这是棒球赛里最有趣和最开心的事情。同样,一本―全垒打书籍‖指的不是儿童的第一次读书的经历,而是指他们第一次读到一本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感的书、痴迷到手不释卷的经历。对世界上数以亿计的儿童来说,―全垒打书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为成年人,我们总在寻找自己的―全垒打书籍‖,不是第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所有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的人都会记得那种令人期待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会焦急、固执、有时甚至疯狂地寻求重复体验这种感觉。我们想周游另一世界、会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经历别样人生并自我反省,我们无法遏制这样的渴求。危险!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这就是读书的力量。Unit 4信用卡陷阱有一件事我得坦白。几年前,我排队为家人取戏票时,我的朋友也在为她的家人取票。我拿到了戏票,用信用卡付了帐,对这种非现金交易的便利感到很满意。然后就轮到她付款了,整个交易进行得和我的一样顺利,但我的高兴劲儿很快就变成了莫大的羞耻:我的信用卡太寒酸了,是不显示身份地位的黑蓝色,而她的信用卡则是高级的金卡。她是怎样弄到金卡的?怎么会这样呢?我知道我挣的比她多,我的车比她的车新,我的家比她的家漂亮,她怎
第二篇: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我原谅你
并非只有婚姻关系才需要宽恕。我们与子女、朋友、同事、邻居,甚至陌生人相处时同样需要宽恕。事实上,没有宽恕的氧气,任何人际关系都无从维系。宽恕并不是脾气好的人们才拥有的特质;它是所有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受伤太深,次数太多,无法宽恕。可耐人寻味的是,恰恰是被伤得最深的人,才真正需要宽恕别人,原因很简单:仇恨就像癌症,会毁掉宿主。如果不尽快铲除,它就会生根发芽,使那些执意仇恨无法释怀的人受伤甚至死亡。
因为事实是,除非我们能宽恕他人,否则就永远无法恢复。伤口会继续溃烂,永不愈合。中国有句古谚,“复仇者必自绝”。
对有些人来说,宽恕他人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从何做起。首先你要接受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宽恕他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也许是最难做到的。
背伤害的是我们,却还要宽恕他人,这似乎毫无公平可言,然后这真是宽恕的关键所在。
“宽恕并忘记”,这句俗话谁都会脱口而出,但实际上既简单又肤浅。一则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二则它完全偏离了宽恕的真正含义。生活中最需要宽恕的事真是那些无法忘记的事。我们不应该把这些事掩饰起来,而需记住它们,并有意不因此对做过这些事的人怀有成见,然后继续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感到:宽恕别人,一开始会相对容易些,难的是每次你看到那个人,与他谈话,甚至只是想起他之后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真正的宽恕不是一劳永逸之举,而是持久的情感面对。
等待越久,宽恕就越难。实际上,时间不会愈合伤口,只会让愤懑和仇恨更长时间地吞噬你的内心。如果要等待“适当的时候”,你也许永远都找不到机会。
开始运用宽恕的艺术之前,你先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多少人在特定的场合下是完全无辜的呢?
几年前,我和妻子买了一件便宜家具。最初几个月,它蒙蔽了所有人——美观、实用、人见人爱。我们认为它太适合我们家了。可时间一长,表面薄层的边角部分开始慢慢脱落。再也没有当初的效果了,不过至少它现在是以真实面目示人!事实是,不管喜欢不喜欢,在漂亮的表层下,我们都只是刨花板。因此,在我们评价别人之前,明智的做法是先在镜子里认真审视自己。我们越是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便越愿意也越能够宽恕他人的缺点,宽恕的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真正的满足。
宽恕他人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反应。我发现向自己的孩子道歉不仅能修复了我们破裂的关系,也有助于缓和紧张的局面,使孩子们更容易自己开口请求我们的宽恕。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没有办法宽恕,那么问自己这个问题:要正确,还是要快乐?
要宽恕别人,最难的一点是迈出第一步——如果你已经好长时间不和伤害你的人讲话,就更是如此。但请记住,他们很可能会很高兴得到你的消息。他们也许甚至会因为你做了他们多年来想着要做的事而深受感动。但谨记你这样做是为他们,同样也是为自己,所以即便他们的反应有违你的期望也不要难过。
当然,有些人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根本不在乎,因此如果你说要宽恕他们,那只会让两个人都懊恼。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自己的心里没有宽恕。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宽恕,不再生气,不再感觉受伤,心平气和对待发生的事,继续自己的生活。
怨恨越深,越不开心。如果不能学会宽恕这门“失传的艺术”,你就将永远是受害者,不仅是伤害你的人的受害者,也是自己情感的受害者。
宽恕别人能让你处于主动地位。尽管宽恕很难,但不宽恕的话情况会更糟。“宽恕我们的罪过吧,虽然我们拒绝宽恕对不起我们的人”,《圣经》里没有这样的话,这可是有道理的。
假如拥有三天光明
我们都读过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主人公将不久于人世,长则一年,短则24小时。而我们总是很感兴趣,这个即将辞世的人会如何度过他最后的时日。当然,我指的是拥有选择权利的自由人,不是那些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死囚。
这一类故事会促使我们思考,在类似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做些什么?身为生命有限的人类,我们会把什么样的事件、经历、联想,塞进这最后的时光里?回首往事,我们又会有哪些快乐和遗憾呢?
有时我想,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会是一个很好的原则。这样的态度将更能凸显人生的价值。每一天我们都会怀着柔情、充满活力、心存感激,而这些,在来日方长时却常被我们所忽视。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奉行享乐主义——吃喝玩乐,但是绝大多数人在得知死期将至时都会更加珍惜生命。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珍惜生命。我们知道有一天自己定会死去,但是总觉得这一天很遥远。我们身体健康时,死亡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很少会加以考虑。日复一日,没有尽头。所以我们忙于琐事,几乎不曾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有多么冷漠。
在运用所有的感官时我们的态度恐怕同样冷漠。只有聋人才珍惜听力,只有盲者才知道能见光的幸运。对于那些成年后才失明失聪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是那些听力或视力从未遭受损失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幸运的能力。他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都是模糊的,不专心,也不带感激。这个道理,就是常说的失去才懂得珍惜,生病才知健康可贵。
我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成年时,有几天突然既盲又聋,也不失为一件幸事。黑暗会令他更感激光明;寂静会教会他领会声音的乐趣。
有时我会试探视力正常的朋友,问他们看见了什么。最近,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刚在树林里走了很长时间,我问她看见了什么。“没什么,”她回答说。我本应觉得难以置信,不过我早已习惯类似的回答,因为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视力正常的人看到的东西很少。
我问自己,在树林里散步一个小时,看不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看不见东西,只凭触摸,却也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感觉到树叶的精巧对称。我的手爱抚着白烨树光滑的树皮,或是松树粗糙的树干。春天里,我怀着希望触摸着树枝寻找新芽,那是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后的第一个征象。我感受花朵的悦人纹理,发现它的可爱褶皱,大自然的神奇一角展现在我的面前。偶尔,如果幸运的话,当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会感到放声歌唱的小鸟欢快的颤动。张开手指,让清凉的溪水从指间冲过,我会很开心。对我来说,厚厚的松针或松软的草坪比奢华的波斯地毯更惹人喜爱。对我来说,多彩的季节如同一场动人心魄的不会完结的戏剧,剧中情节从我的指间流过。
我的心不时地在呐喊,渴望能亲眼看到这一切。仅仅通过触摸,我就能获得如此多的喜悦,那光明又将展示多少美啊。然而,有眼睛的人看到的却分明不多。整个世界色彩缤纷、生机勃勃,人们却都漫不经心。也许,已经拥有的不加珍惜,还没得到的却想拥有,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光明的世界里只把视物的天赋作为使生活方便的工具,而不是丰富生活的工具,这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啊,假如拥有三天光明,我将能看见多少事物啊!
追梦
很多年轻人告诉我,他们想当作家。我总是鼓励这些人,但我也会解释,“当作家”和写作是有区别的。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在梦想名利,而不是在打字机前独自度过漫长的时间。我对他们说,“你得渴望写作,而不是渴望当作家。”
孤独、冷清、低薪,这就是写作的现实写照。幸运之神会眷顾一些作家,但数以千计的人心中的渴望永远无法满足。就算是成功者,大多也曾长期无人问津、穷困潦倒,包括我。
我离开工作了20年的美国海岸警备队成为一名自由作家时,前途一片渺茫。唯一拥有的是一个儿时的朋友乔治,他跟我在田纳西州的亨宁一起长大。乔治在格林尼治村公寓看门,他在那里帮我找了间腾出来的储藏室。那儿很冷,又没有卫生间,可是我不在乎。我马上买了一部二手的打字机,感觉就像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然而,过了一年左右还没有时来运转,我开始怀疑自己。作品很难卖出去,我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我知道,我渴望写作,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写作。我不要像有些人一样,临死时还想,“假如......”我要坚持不懈地实验着我的梦,哪怕衣食无着,害怕失败,也决不放弃。这是希望的阴影地带,每个有梦的人都必须学会在那里安居。
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我的医生从此改变。不是经纪人或编辑打来要和我签一份大额合同。刚好相反,这个电话像海妖的歌声,诱使我放弃梦想。打电话的是海岸警备队的一个老熟人,警备队现在设在旧金山。他借过一些钱给我,不时提起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才能拿回那15快钱啊,亚历克斯?”他揶揄道。
“等我下次卖了稿子吧。”
他说,“我有个更好的主意。我们这里要新招一个公共信息助理,年薪六千。想要的话,这位子就是你的了。”
一年六千!在1960年,那可是一大笔钱了。我可以买套不错的房子,一辆二手车,还清所有的债,甚至还可以有点积蓄,而且我还可以在业余世间写作。钞票在我脑海中舞动,但我的头脑蓦地清醒了。从内心深处,一个固执的决定涌上心头。我的梦想是要当作家,全职作家。我一定要实现梦想。“谢谢,我不去,”我听到自在这样说,“我要坚持写作。”
放下电话,我在小小的房间里踱着步,开始觉得自己像个傻瓜。我把手伸进壁橱(一个钉在墙上的装桔子的板条箱),拿出里面所有的东西:两个沙丁罐头。我把手伸进口袋,找到了18分钱。我把罐头和硬逼塞进一个皱巴巴的纸袋。我对自己说,看吧,亚历克斯,这就是你的全部家当了。我觉得前所未有的沮丧。
我希望我可以说,情况马上有了好转,可是没有。幸亏还有乔治帮我渡过难关。
通过他,我认识了一些正在苦苦奋斗的艺术家,比如乔德莱尼,绘画很多年,;来自田纳西的诺克斯维尔。乔经常穷得连食物都买不起,所以他会去附近的一家肉店,那屠夫会给些粘着肉末的大骨头;他还会去杂货店,店主会给他一些焉了的蔬菜。用这些,乔就可以做他喜爱的汤了。
村里还有一位邻居,是个英俊的年轻歌手,开一家生意清淡的餐馆。据说,要是顾客点了牛扒,这歌手就会冲到街对面的超市里买一份回来。他的名字叫哈利·贝拉方特。
德莱尼和贝拉方特等人成了我的楷模。我懂得了,要追求梦想,就得做出牺牲,有创意地生活。在梦想的阴影里生活就是这样的。
我品味这这个教训,这时我文章的销路也慢慢好起来。我写的是当时街头巷尾大众谈论的话题:公民权利、美国黑人、非洲。很快,就像南归的鸟儿一样,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在寂静的房间里,我仿佛可以听见亲人的声音,祖母、乔治亚表姐、普卢思阿姨、利兹阿姨、蒂尔阿姨,在向我讲述我们的家族历史和奴隶制度。
以前,美国黑人对这些故事避而不谈,所以我也很少向别人说起。但有一天,我与《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共进午餐时,我讲了祖母、阿姨和表姐她们的故事。我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追溯我的家族史,找到那戴着枷锁来到美国海岸的第一个非洲人。午餐结束时,我已经得到一份合同,资助我的调查与写作,为期九年。
爬出阴影所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过到了1970年,我离开海岸警备队十七年之后,《根》发表了。一夜之间,我拥有了大多数作家都不曾拥有的名望和成功。阴影已经变成了令人目眩的聚光灯。
生平第一次,我有钱了,机会之门处处为我敞开。电话响个不停,总是有新的朋友,还有新的合约。我收拾好,搬到洛杉矶,协助拍摄《根》的电视系列短篇。这段时间,我应接不暇,令我精神振奋。在某种意义上,我被成功的光环蒙蔽了双眼。有一天,整理行装时,我看到一个箱子,装的是多年前我在格林尼治村的家当。里面有一只棕色的纸袋。
我打开来,看到两个锈迹斑斑的沙丁鱼罐头,一枚五分硬币,一枚十分硬币,三枚一分硬币。突然,往事潮涌而来。我仿佛看到自己又蜷缩在打字机前,在那个凄冷的单间里。我对自己说,这袋子里的东西也是我的一部分根。我可不能忘了。
我请人把这些东西镶起来。我把这个透明的塑料盒放在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现在就可以看到它,就放在诺克斯维尔的办公桌上方,放在一起的还有普利策奖杯,一张有电市版《根》所获九个艾美奖的照片,还有斯宾干奖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最高荣誉。要是问我,哪一个对我意义最大我会感到很难回答。但这中间,只有一样东西会提醒我,在梦想的阴影里坚持自己的方向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
这个教训,每一个有梦的人都应该汲取。
选择乐观
假如你预料某事结局不妙,结果可能真会如此。悲观的想法很少落空。不过这个法则反过来也成立。假如你觉得会有好事发生,通常就会交上好运!乐观与成功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因果关系。
乐观和悲观都具有强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必须选择其一,来塑造自己的前途和理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足够的幸运与不幸——丰富的爱上和喜悦、充足的欢欣与痛苦——令我们找到或乐观或悲观的理由。我们可以选择哭或是笑、祝福或是诅咒。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垂头丧气?
我信守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积极的东西我浓墨重彩,对消极的东西则一笔带过。我是乐天派,既是天生如此,也因后天选择所致。诚然,我知道生命中会有伤痛。我已经七十岁了,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危机。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我发现生命中的美好远比丑恶多。
乐观的态度不是奢侈品,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你看待生活的方式将决定你的感受、你的表现,以及你与他人相处得怎样。反过来,悲观的想法、态度和期待也会自成因果:它们是能自我实现的预言。悲观会制造出无人愿往的黑暗之地。
多年前,我驱车去一个加油站加油。那天天气很好,我的心情也不错。当我走进加油站付油钱时,服务员问我:“你感觉怎样?”这问题有点古怪,不过,我感觉很好,于是便照实回答了他。“你脸色不好,”他回答。这话让我大吃一惊。我告诉他我的感觉从未像现在这么好,但已不像开始那么底气十足了,而他则毫无顾忌地继续大讲我的气色如何差,还说我肤色发黄。在离开加油站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心神不宁。驶出一个街区之后,我把车停在路旁,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脸。我感觉如何》我的脸色那么差吗?一切都正常吗?等我回到家里,我已经开始觉得有点想吐。我的肝脏出了毛病?是不是染上了什么怪病?
再次关顾那个加油站时,我还是感觉很好,我弄明白了个中蹊跷。这个地方不久前把墙漆上了一种抢眼但又难看的黄色,墙面反射的光线使里面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像得了肝炎。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与我类似的反应。和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的一次短短的对话竟然改变了我整整一天的心情。他说我面带病容,没过多久,我就真的觉得不舒服。那一句消极的话就大大影响了我的感觉和行为。
唯一比否定态度更有力量的是积极的肯定,充满乐观与希望的话语。最让我心存感激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生长的这个过度有着伟大的乐观主义传统。如果一种文化从整体上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能变成现实。人们若把世界看作光明与希望之地,他们将背赋予努力进取和成就工业的力量。
乐观不意味着幼稚。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你仍然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意识到有些问题非常棘手。乐观带来的该改变在于面对问题的态度。比方说,这些年我总是听到有人抱怨用于太空计划的钱是被拜拜浪费了。他们会说:“与其花4亿5千5百万美元把一个人送上月球,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来解决地球上贫穷问题呢?”但当你追问他们打算如何用这些钱来消除贫困时,大多数人又会无言以对。我对他们说:“告诉我一个解决办法,我会为你们筹到钱。”以积极的方式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花在别的项目上的金钱王嘉挑剔。实际上,美国太空计划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全人类都从中受益。
乐观精神使我们的注意力从消极的否定态度转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思考。乐观主义者更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怨天尤人。事实上,如果没有乐观精神,像贫穷这样严重而且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无望解决的。解决这样的 问题需要一个梦想家——一个拥有九死不悔的乐观、矢志不移的坚韧和无线信心的人。何去何从,由你决定。
第三篇: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Unit 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经济,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以推动互联网与医疗、交通、教育、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结合。这将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必将与更多传统行业进一步融合,助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economy has become a hot issue.As represented by the promising E-commerce, the Internet economy has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Our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economy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Plus”, aiming to integrate the Internet with other industries, such as health care,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ublic service.This will create 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nomy.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et Plus” strategy, the Internet is certain to be integrated with mor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elp build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Unit 4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杰出的代表,大部分为私家所有。苏州园林始于春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余处,为其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保存完好的园林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十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明园”。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其建筑规制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苏州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1997年,苏州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uzhou gardens are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Most of them were privately-owned.The gardens first appear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eveloped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flourish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Suzhou had got as many as over 170 gardens of diverse styles, winning it the name “The city of Gardens”.Now over 60 gardens are kept in good condition, of which more than 10 are open to the public.The Surging Wave Pavilion, the Lion Grove Garde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nd the Lingering garden are called the four most famous gardens in Suzhou, representing the artistic styles of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spectively.Suzhou gardens are assemblies of residences and gardens, which makes them suitable places for living, visiting and appreciating.The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of the gardens are a demonstration of the lifestyles and social custom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 the south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Suzhou gardens are not only a produc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a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In 1997, Suzhou gardens were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Unit 5 中华文明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正引起世界新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为当今世界时尚、文学、影视作品等提供了创作灵感,成为热门题材。这一现象表明,世界需要中国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决定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以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经过数年的努力,这项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走出去”大力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成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Chinese civilization onc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orld civiliz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the rise of her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s once again attracting global attention.More and more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and become popular subjects of fashions, literature and movies around the world.This shows that the world needs Chinese culture.It was in this context that China decided to implement the “Culture Exporting” strategy so as to enhance her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After several years’ effort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is respect.“Culture Exporting”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ultural industries.It is becoming an effective approach through which China enhances her national image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Unit 6 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它是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的,于2001年正式成立,总部位于中国的海南省博鳌镇。博鳌亚洲论坛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赢为主旨,致力于推动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并增强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话和联系。它为有关国家的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共商亚洲以及全球事务的高层平台。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合作,博鳌亚洲论坛将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平的新亚洲作出重要贡献。Boao Forum for Asia(BFA)is a non-governmental, non-profi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Initiated by 25 Asian countries and Australia, it was officially founded in 2001.The organization is headquartered in Boao Town in China’s Hainan Province.With equality, mutual benefit, cooperation and win-win as its objectives, BFA is devoted to promoting economic exchanges,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as well as enhancing dialogs and ties between Asi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The forum provides a high-level platform where governments, businesses and scholars form relevant countries discuss Asian and global affairs.Through furthe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FA will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Asian countries’ goals and contribute to a new Asia that boasts greater prosperity, stability and peace.Unit 7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要通过对城乡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互补,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福利。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使整个城乡经济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只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 new stag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It aims to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hrough making integrated plans for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system reform and policy adjustment, so that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finally achieve equal policies and realize complementary developing patterns, enabling the rural residents to enjoy the same level of civilization and equal benefits with the urban residents.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social reform which enable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urban-rural economy.Only by enhanc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by properly managing urban-rural relationships, increasing urban-rural collaboration,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we guarantee that our country realize the blueprint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2020.
第四篇: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一、友谊的真谛
米歇尔.E.多伊尔马克.K.史密斯
1、我们探讨友谊这个概念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社会公认的择友标准.在某一情境下,我们会把某个人称为朋友;然而,情境一旦变迁,朋友这个称呼就显得没那么贴切了。因此,人们对友谊的真谛的理解往往是非常肤浅的。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回顾有关友谊的几种传统的看法。
2、一种传统的友谊观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得以阐述。他将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友谊同另外两种友谊截然分开。这两种友谊分别是:基于互利的友谊;基于愉悦的友谊。因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友谊分为三类:
3、建立在功利之上的友谊。功利并非永恒,它依照环境而变化。友谊的根基一旦消失,友谊也随之破灭。这类友谊似乎在老人之间最为常见,因为上了年纪的人需要的不是愉悦而是实用。基于功利的友谊也同样存在于追逐个人利益的中年人和青年人。这些人不会在一起消磨时光,因为他们有时甚至不喜欢对方,因而觉得除非可以相互利用的时候,才会乐于呆在一起。
4、建立在愉悦之上的友谊。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常被看作室建立在愉悦基础之上的,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受感情支配,他们感兴趣的主要是自己的快乐和眼前的重要机会。然而,他们的情趣随着自己日渐成长也会变化,他们交友容易,分手也干脆。年轻人的态度变化无常,甚至一日数变,难怪他们的友谊总是迅速地开始,又匆匆的结束。
5、建立在美德之上的友谊。完美无瑕的友谊立足于美德。只有那些品德高尚而且拥有相似美德的人之间建立的友谊才是最完美的。品行高尚的人,其行为是相同的,或者是类似的。爱和友谊多半在品行高尚的人之间发生,而且以最高雅的形式出现。这种友谊是罕见的,需要时间,需要交往。常言道,真正的朋友必须同甘共苦,经历风雨。只有当两个人互相证明自己值得爱并获得对方的信任之后,彼此方能接受对方为朋友。交友的意愿可能倏忽而至,但真正的友谊却要慢慢培养。
6、另一种传统的友谊观可以在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的著作里找到。西塞罗认为,真正的友谊只能在好人之间发生。他进而将“好人”定义为“那些行为和生活无损于自己的荣誉、纯洁、公平和开朗的人;那些摆脱了贪婪、欲念和暴力的人;那些敢于依照自己的信念说话和做事的人。“好人之间建立的这种友谊立足于美德,它确实可以带来物质利益,但绝不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人类生活在以共同的理想为基础的社会。因此,在处理朋友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时,优越于他人的人必须平等地对待那些没那么幸运的人。美德创造友谊,美德使友谊之树常青。
7、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友谊由三个要素构成:朋友以相伴为乐;朋友必须彼此受益;彼此都有志于崇高的事业。这些传统的友谊观告诉我们,两个品德高尚的朋友是永不分离的,因为彼此认同对方的高尚品德。因此,认识朋友就是认识自我,了解朋友就是了解自我。可以说朋友就好比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朋友身上看清自己。置身于品德高尚的朋友之中,我们会对美德达成共识,共同为之不遗余力。这样的友谊是永恒的,因为朋友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都凝结在这种友谊关系中。
二、你的爱有多深
1、人认为爱如浮云
有人认为爱坚强如铁
有人认为爱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认为爱是一种感觉
有人说爱要执着
有人说爱不要约束
有人说爱是生命的全部
有人说爱不知道爱为何物
2、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们会经历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种情感只能体会,无法用语言描述。莫大的喜悦伴随着丝丝的伤感一同降临,这就是爱。
3、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竟能找到时间,沉湎于感情之中,这的确令人感佩。然而,此时我想知道:我们是否懂得爱到底有多么深刻。记得上学的时候,我迷恋的对象真是数不清:我的数学老师、邻居的儿子、好朋友的弟弟,还有另外一些因为眼睛的颜色、胡子的形状或走路的姿势而让我仰慕的人。年少时的爱慕,不会带来伤害,如肥皂泡一样转瞬即逝。那些稚气、大胆的想法和行为,现在想来大可一笑了之。但是,在那时,对我来说,没有比恋爱更重要的事了。接着就进入了真正“谈”情“说”爱的阶段。
4、我在女子学校学习,和男孩子交往的机会寥寥无几,因此,我热切地期待着我们学校和男子学校举办的交谊会。交谊会上,一群精心打扮的年轻男子毫无顾忌地盯着我们。这三个小时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们在以后四个星期中足够的谈资,我们在议论时,心情澎湃。
5、即使是在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真正交男朋友的需要、6、在我的成长岁月中,不知何故,我相信爱情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事实果真如此。当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长期的计划和比较安定的生活(我现在还不到25岁呢!)时,爱情降临了。我也比较成熟了,能够步入不贪图许多回报而需要大量付出的感情关系。
7、我的爱情是在友谊这块地基上建起的高楼大厦、。爱情经过旷日持久的培育才开花。我和我的恋人相互理解、同甘共苦、相互关心,投入了丰富的感情,才使爱情发展大今天。爱情意味着情投意合。你也许会说,我属于浪漫的传统派。但是,应我看,爱情需要培养。我们必须把爱情同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或身体的愉悦区别开来、8、我们的父辈,接受了理想爱情的灌输。那是一个约束、压抑、崇敬、仰慕和十足浪漫的年代。长裙、娴静质朴的外表、卷曲的长发、恬静的气质、羞怯的目光---这一切常使人想起一个消逝久远的年代。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距离无论如何都有助于维持爱情以及恋爱关系的神圣性。
9、年轻的一代人,由于观念开放,随着男女之间交往界限的消退,他们便急于赶浪头,匆忙恋爱,以至于难以区分身体的互相吸引与心灵的相投。我们从媒体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是我们的感情历程大大加速,要想慢慢地体会自己的感受,确实须要付出努力。
10、学校里的青少年在全然没有感情的关系中所背负的感情包袱,令我深感难过。也许有些人会把他们面前的感情状况归结为同龄人之间所施加的压力。但是,可曾有任何人停下来想一想同龄人之间的压力来自何处?我们是否尝试着弄清楚是谁造成了这样的转变?可曾有人费神去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呢?
11、从这一代人处理个人生活的方式上,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思想倾向。跟从前相比,现在有更多的情感欲望的压力下扭曲。他们更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视内在的魅力。两性交往随便了,亲密无间却少了;寻机获利的现象多了,无私的奉献少了。简而言之,“自我”多了,爱的分享少了。
12、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将恋爱的舒适之抛于脑后。作为恋爱中的人,不只是意味着把红色的玫瑰花和五毛钱一张的卡片送给恋人,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将自己的时间、陪伴、支持和友谊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恋人了吗?我们是否确定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后真诚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是否先在情感上成熟起来,在尽情的追求爱情?我们是否给自己、给他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巩固恋情的发展?我们是否为了追求有意义的、永恒的友谊而不遗余力?我们是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我们是否将自己的精力和感情倾注于终生不渝的关系而不是浪费在朝秦暮楚的关系中?
13、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去体验能使我们更为坚强的每件事。真正的爱情一生至于一次。我们任由挑佻的行为令自己身心疲惫,当真正的爱情到来时,我们却没有能力伸开双臂迎接它的降临。
四、如何变老
1、尽管文章的标题是“如何变老”,真正要谈的却是如何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讨论“如
何不老”,着实更为重要。首要的一条忠告是,要慎重地选择祖先。虽然我的父母皆属早逝,但是考虑到我其他的祖先,我的选择尚好。我的外祖父在六十七岁风华正茂时早逝,这是事实,可我的外祖母,还有我的祖父、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在那些与我血缘关系稍疏些的祖先中,我只发现有一位不长寿的,他死于一种当前罕见的病:被砍了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活到九十二岁,其精神状态之好自始至终都让子孙们敬畏,一直到她撒手人寰的那天。我的外祖母,生养了是个孩子,其中一个夭折,另外九个健康成长。此外,她还有过多次小产。她守寡之后,即可投身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为促使医疗事业向妇女敞开大门而不遗余力。她过去常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她在意大利遇见一个满面哀伤的老绅士,便询问他为何如此忧伤,老绅士说刚刚和自己两个孙子道别。“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子孙女,如果和其中的一个分别依次就伤心依次,那我的生活岂不太凄惨 了!”“非同寻常的母亲啊!”老绅士回答道。但是,作为七十二子孙中的一员,我更喜欢她的这一处事秘诀。外祖母八十高龄后感到入睡有些困难,她便常常在半夜到凌晨三点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无暇顾及自己是否老了。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秘诀。如果你拥有广泛的、自己钟爱的兴趣和活动,又能从中体会自己老当益壮,你就没有理由从那些只有在统计学中才有意义的数字上考虑生命已经度过了多少春秋,更没有理由担忧自己的未来也许很短暂。
2、说到健康,我很少生病,因此无法提供有用的建议。我随心所欲地吃喝吗,不能清
醒时就睡觉。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对健康有利。不过,我喜欢做的事情实际上大多都是益于健康。
3、就心理而言,老年人应慎防两种危险。其一就是过度地沉湎于过去。人不能活在记
忆中,不能生活在因美好往昔的逝去而怅然若失中,也不能生活在缅怀已故朋友的哀痛中。人的心思必须放在未来上,想想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经历的往事,渐渐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人们很容易以为过去的情感比现在强烈,过去的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倘若真的如此,我们就要忘却这个事实;如果忘却了这个事实,事实也许就不再是事实了。
4、另一种要提防的危险是:依恋年轻人,希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汲取活力。当你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就想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关注他们,你很可能就成了他们的包袱。动物在下一代能够自食其力时就不再给予关注;人类因幼年时期较长而很难做到这一点。
5、孩子已长大成人,叮嘱他们不犯错误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再相信你的话,再
说错误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的兴趣无法摆脱个人情感的支配,你也许会发现,假如不关注子孙,生活就会空虚无望。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意识到,虽然你仍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给他们一笔零花钱或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但是你决不能期望他们会乐意和你呆在一起。
6、有些老年人因害怕死亡而烦恼。年轻人有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年轻人害怕在战
场上牺牲,这情有可原。他们认为,死亡会剥夺生活赋予的最美好的东西,这让他们深感痛苦。但是,饱尝人世酸甜苦辣的老者已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倘若再对死亡产生恐惧之心,未免有些可耻。克服恐惧之心的最好的办法是----至少我这样看-----开拓更广泛的、不局限于个人感情的兴趣,让包围自我的墙壁渐渐地消失,你的生活就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初始为涓涓细流,裹在狭窄的岸间,在岩石缝隙中、在呼啸的瀑布上奔泻。河床渐渐变宽,河岸逐渐隐退,水流平缓,河水没有明显的停滞,最终融入海洋的怀抱,毫无痛苦地结束了独立个体的存在。、上了年纪的人,倘若能以这种态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不安,因为他所喜爱的一切将继续存在。而且,当生命力衰竭之时,疲惫感油然而生,长眠的念头并非令人厌恶。我希望在尚能劳作之时告别人世,知道他人会将我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同时回想这一生可能做的事情,都尽力而为了,由此可以满意地安息了。
六、文化冲击
1、我们不妨把文化冲击称为突然置身国外的人们所得的职业病。和大部分疾病一样,这种病有其独特的起因、症状和疗法。
2、文化冲击是因为我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标记和符号而产生的焦虑所促成。这些标志或暗示包括我们应付日常生活各种情境时使用的诸多方法方式:与人会面时握手、该说些什么;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付小费;如何吩咐佣人;怎样购物;何时该接受、何时该拒绝他人的邀请;别人收的话,何时该当真,何时不该当真。这些暗示可以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风俗习惯或社会行为标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这些暗示,就像我们的语言和我们所接受的信仰一样,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所有的人都依赖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暗示才能拥有宁静的心境,过上高效率的生活。
3、当你走进一种陌生的文化,你所熟悉的所有或大部分文化暗示也就随之消失。此时的你宛如一条离开水的鱼。无论你是心胸多么开阔,你赖以生存的支柱此时都已倒塌,挫折感和焦虑感油然而生。人们对此种挫折的反应非常相似:他们首先排斥令他们不适的环境。:“我们所到之国的生活方式很不好,让我们感觉很糟糕。”当美国人或其他的外国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聚在一起抱怨所到之国及其人民时---可以肯定,他们正深受文化冲击之苦。文化冲击的另外一个阶段是回归。故乡的一草一木突然变得极为重要。一个美国人会不合理地美华美国的一切事物。在自己国家所经历的困难和问题都抛弃在了脑后,只记得故乡美好的事物。通常要回国一趟方可回到现实中。
4、要克服文化冲击的心理,了解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个人的关系会有所裨益。除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个人还生活在由人造的有形物体、社会风俗、观念和信仰构成的文化环境中国。一个人并非天生就有文化,而是生来就具备学习和使用文化的能力。新生婴儿的身上不存在一种只许他最终说葡萄牙语、英语或法语的东西,也不存在一种只许他用左手而不是右手执叉或只许他用筷子吃饭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要孩子去学习的。文化也不是由父母负责传递给孩子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经过漫长的、本民族意识不到的过程才得以积累形成。孩子通过文化学会适应周围的物质环境,学会和周围的人打交道。众所周知,青少年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但是,文化一旦学会了,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是生活的唯一方式。这非常正常,完全可以理解。我们把这种态度称为“民族优越感“,即一种认为自己的文化、种族和国家构成世界中心的想法。个人往往将自己与所处的群体等同起来每一次任何批评的言论在他们看来都是对个人及其群体不尊敬的:如果你批评我的祖国,你就是在批评我;如果你批评我,你就是在批评我的祖国。抱着这种态度,人们往往把个人的怪癖归结于民族的特点。例如,倘若一个美国人在国外做出怪异的或有悖社会公德的事情,在美国内的人们会认为这纯属个人行为,但在国外却被视为一种民族特性:他那样做并非因为他是乔.多克斯,而是因为他是个美国人。遭受责难的不是他这个个体,而是他的祖国。因此,我们最好把民族优越感看成是民族群体的一个永恒的特性。即使一个国家的公民批评了自己文化的某些方面,国外人也只应当听着,而不应该参与批评。
7、你一旦意识到面临的问题并非因为异域的敌意而是因为自己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
缺乏理解或者缺乏与对方沟通的方式,你同事就会意识到你本身能够了解他人的文化,并能够掌握那些交流的方式。你越早做到这一点,文化冲击就消失得越快。
8、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怎样做才能尽快克服文化冲击?答案是:了解所到之国的国民。
但是,倘若不懂语言,你是无法成功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因为语言是用于交流的主要的符号系统。我们现在都知道,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容易,对成年人来说,尤为如此、。无论教语言的老师多么擅长于减轻你学习语言的难度,单单学语言这项任务都足以让你焦虑不安、饱受挫折。不过,你一旦能够和女佣、邻居进行友好的交谈,能够单独出门购物,你就会重获信心,充满力量,一个蕴含各种文化意义的新世界就向你敞开了大门。
9、你开始发现人们做些什么、做事情的方式以及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往往通过
日常的谈话内容和时间、金钱的分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你一旦了解了他们的兴趣和价值模式,就很容易和他们交谈,也容易让他们对你产生兴趣。
10、有时候,参加人们举办的各种活动,不管是嘉年华会、宗教仪式还是经济活动,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和人们一起喜怒哀乐,这都有好处。不过,你永远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外人,人们会把你当成一个外人对待。你应当把参与活动看成角色扮演。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这并非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实际上,你已经具备两种行为方式、七、是什么早就了奥运冠军?
1、1992年,在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上,当克里斯蒂.山口在冰场上跌倒时,观众席上一片遗憾的声音。这位20岁的运动员获得花样滑冰金牌的希望肯定会因为这一失足而化为泡影。但是克里斯蒂站了起来,她灿然一笑,旋转身体,继续表演,她虽然不幸跌倒,但
裁判给她打了几乎完美的分数。、她能鼓起勇气,重振旗鼓,获得了金牌,这足以证明她的决心和勇气。
2、作为美国奥运队及许多运动员的顾问,我目睹了许多像克里斯蒂这样年轻的男女运动员: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挖掘自身,找到发挥潜能的一种力量。他们登上领奖台,不单纯是因为运动才能,还因为他们内在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3、他们拥有梦想。克里斯蒂.山口6岁时首次穿上溜冰鞋,那是她就想象自己是一名奥运冠军。邦妮.华纳三度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仰卧滑行小雪橇比赛。她知道上了大学才有自己的梦想。之前,她从未听说过有“仰卧滑行的小雪橇“这种比赛用是雪橇。这两个年轻女子,一旦拥有梦想,就锲而不舍地、勇敢地追求,为了梦想的实现不遗余力、4、最重要的是,这些运动员的父母以及周围的人都支持他们的梦想。洛雷塔.道斯16岁的女儿多米尼克是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批黑人女性体操运动员之一。洛雷塔最近告诉记者说,培养一个世界一流的运动员着实不易。在1992年奥运会之前整整一年中,她很少看见自己的女儿。为了离体育馆近一点,女儿和教练住在一起,那儿离家又45分钟的车程。当有人请她给其他运动员的父母提一些建议的时候,他的回答简单却极具说服力。“相信你的孩子吧,“她这样说、5、这并非意味着每个拥有奥运会梦想的孩子都能有朝一日登上领奖台。但是,梦想是通向 成功的第一步===哪怕当初的梦想最终让孩子走向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6、他们满怀激情。优秀运动员梦寐以求的奥运圣火在他们内心深处燃烧。他们有强大的动力,不仅要成为最优秀的运动员,还要竭尽全力去实现目标--=始终不渝。
7、正因为如此,已经获得八枚金牌的卡尔.刘易斯依然筹划在36岁时再度参加1996年的奥运会,同事那些年龄只有他一半的年轻人决一雌雄;铁饼运动员艾尔.奥特,在连续获得四届奥运会的金牌之后,47岁时依然为进入奥运队伍而努力。
8、游泳将珍妮特.埃文斯在1988年代汉城奥运会上虽获得三枚金牌,但她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四年后再次夺冠。在400米自由泳项目中,她因毫厘之差与金牌擦肩而过,随后,她完成了800米自由泳项目,这是她一生中最具有心理挑战的一次比赛,结果她夺冠胜出。“我只是想再一次登上冠军的领奖台,“她坦白地说。
9他们胸怀大志。我曾经让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猜测一次重大比赛结果。“我会得第五名“他说。他果真的了第五名。他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名列第三,甚至第二,因为另外两名主要对手发挥得不好。
10那他和“弗洛.乔“-----弗洛伦斯.格里菲斯.乔伊那比比吧。在1998年奥运会前一周的训练中,乔伊纳在日记中写下预计在几百米短跑夺冠的成绩:10.54秒。当弗洛.乔跨过终点线时,刚好是10.54秒。她不仅能够在 赛前看到自己夺冠,而且对夺冠的成绩也能做出毫秒不差的预测。
11/他们从不放弃。1992年夏季奥运会有两个人极度惋惜的特写镜头。在百米跨栏比赛中,本来绝对领先他人的美国短跑运动员盖尔.德弗斯在跨越最后一道障碍时绊倒在地。但她双膝跪地,极其痛苦地爬完了最后五米。虽然仅获得第五名,但是完成了比赛。
12更加令人心碎的是400米半决赛。英国选手德里克.雷德蒙的一条腿受了伤,显然是决
心完成比赛。他的父亲从看台上跑下来,想搀扶他离开跑道,但是这个运动员拒绝放弃比赛。他依靠着自己的父亲,父子俩蹒跚而行,直到终点,观众的掌声震耳欲聋。
13、他们创造运气。当保罗.怀利在阿尔贝维尔赢得男子花样溜冰比赛的银牌时,除他以外,所有的人都很惊讶。本来有望得奖的几位选手有的受伤了,有的发挥不好。“没有人会想到我能登上领奖台,“怀利说,”但是,之前我拼了命地训练,当最有希望获胜的运动员比赛失利时,我已做好了夺冠的准备。“
14、我所了解的这些奥运会选手,为了那个辉煌的时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头苦干。溜冰运动员凌晨四时起身,为的是在溜冰场向公众开放之前挤出几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自行车竞技运动员在每天上班前,进行长达几个小时的长跑训练。拳击运动员每天都往体育馆进行不屑的训练
15‘、奥运会上运气当然重要,这和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当最优秀的单簧管手生病时,屈居第二但是勤奋练习的乐手就有幸获得独奏 的机会。这就像在紧急情况下助理销售经理填补老板的位置一样。当然,在这两种情况下,要填补上来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巨大转机做好准备。在奥运会上-----在任何情况下====好运只关顾那些做好准备迎接好运的人。
第五篇: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班级:09
级金融二班
学号:0965147227
姓名:梁丽丽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这次的选修课我选了公司法要以这门课,上课时老师为我们放了公司力量10集纪录片,看完以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是激动、是迷茫、是迷惑、总之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公司和公司之间会有这么大的不同,是什么阻止了我们中国公司的发展,是创新、是权力、是欲望、还是文化?从整个公司发转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公司能站在世界舞台的屈指可数,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公司的发展?我百思不得其所。《公司的力量》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集集精彩,发人深省,充分论证了公司作为社会的组织,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力量。说到心得体会,实际上在观看的过程中,时时有感想,处处觉震撼,常常受启发,可谓百感交集、受益匪浅。既然要写成文章,还是拿出影响较深的两点,片面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吧: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创新。
先说文化:片中开幕就说,“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第七集《各领风骚》中,开幕又说,“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益和利润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在第七集中还说道,“员工喜欢以公司的名字为自己命名,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公司对日本人来说就象是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经营者则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努力让家庭保持和睦、团结和秩序,让家庭成员分享幸福,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松下公司始创的终身雇佣制的年功序列制被广为使用,几乎成为日本企业的象征。”最后还引用专家的观点说,“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逐渐建立了这样的观念,公司不是股东的,也不是经营者的,而是公司职员的,这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感受与联想:文化,实际上包罗万象,作为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那么为什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文化和公司的文化相融合呢。良好的企业文化,其目的和作用,简单一点说就是两点,即对内提高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在对内提高凝聚力方面,如果一针见血的指明,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围绕这个目标,就要全方位的培养、建立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的视角来看,就是,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引进认同公司价值观,能够和公司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人;引进之后,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兴趣不一致、特长各不同,要将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和成长,最后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培养和发展;这就涉及到怎样使用人,使用好人的同时,还要给予好的待遇,用优厚的待遇来留住人、鼓舞人、激励人。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好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在对外扩大影响力方面,如果直截了当一点,就是要塑造企业文化,加强宣传工作,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形成有自主企业特设的企业文化理念,不仅用这套理念来武装内部员工的头脑,而且要让外界知晓,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当然,公司终究是公司,他要以营利为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一个公司专门做慈善,不考虑成本,那绝对是假话,或者说那不是公司行为,而是其他方面的行为。因此,作为一个公司,在加强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有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宣传,促进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进而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做上去了,再反辅过来,支持企业文化建设、支持宣传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说到底,作为一个公司,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对内提高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而公司终究是要营利的,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以市场宣传为目的,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再说创新:片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说,“如果个人没有自由,法律、文化不鼓励人们冒险,不鼓励人们创新,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第八集《创新先锋》开幕说,“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当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创造利润的能力后,公司对财富的追逐就直接变成了对技术发明的热爱。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公司们率先设立工业实验室,并在化学和电气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生产链:贝尔实验室负责研发,交由西方电气生产,产品由贝尔系统运营商销售,并按一定比例付给贝尔实验室专利使用费,以保证研发经费。如此循环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业务迅猛扩张,„公司以创新为荣,我们有创新的优良传统。不仅追求创新的数量,还追求颠覆性创新。‟”
第十集《地球无疆》说到,“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需要那些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无论这样的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此,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公司走向国际化要带着他人不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东西。”
还说到,“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公司已经开始上演全球化时代的变形记。”
感受与联想: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面装。虽然是句调侃话,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立志永葆青春、实现基业长青的企业,创新是必须的,拿国家领导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中,首先应该是观念创新,只有从思想上追求革新,才可能在行动上表现进步、敢为人先。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一个企业,机制和制度创新是保障,且非常重要,在现实中,有很多国有企业长期停滞不前,搞不好,就是因为机制和制度墨守成规、不能突破。因为有国家养着,所以从思想上总是等、靠、要。有些经过改制,进行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后,经过“鹰之锐变”的改革,就有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较好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关键,片中提到,“当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创造利润的能力后,公司对财富的追逐就直接变成了对技术发明的热爱。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公司们率先设立工业实验室,并在化学和电气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还包括ABB、西门子、施耐德等电气企业,他们往往在科技领域有很大的投入,也因此给企业带来突飞猛进的收益。为什么在我们投标的过程中,知名品牌有时候最高价也可以中标,而不知名品牌即使是最低价也不一定中标,这就是科技创新的直接功效。正如片中所说,“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司员工,我的感觉就是,“不要通过廉价的重复劳动和廉价的普通产品去乞求用户的同情,赚取微薄的收入;而要创新工作,通过卓越的技术、一流的品质、精湛的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赢得高额的回报”。
市场创新是灵魂,企业不同于研究机构,他必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将产品和服务卖出去转化为现金收入。这就需要做好市场和销售工作,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先做市场,在市场调研中取得数据和分析结果,反过来指导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因此说,市场创新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管理创新是基础,在一个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人在变、事在变、环境在变;内部员工在变、外部竞争对手在变;客户在变、供应商在变;社会在变,政府在变,有时候甚至国家和政权都在变。难怪片中说,“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公司已经开始上演全球化时代的变形记”。而在所有创新中,管理创新是基础,应贯穿始末、包罗万象。
说到底,作为一个公司,应该重视创新,其中,观念创新是前提,机制和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关键,市场创新是灵魂,管理创新是基础。
通过上面的分析联想到我们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中国企业发展现状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达1.1亿万元,比2007年增长6.9%,低于当年我国总体对外贸易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6亿美元,增长9.3%,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增速回落11.9个百分点。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造成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如下: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
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品牌的缺乏不仅会带来表面的国际地位以及直接的经济利润的下降,更会进一步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国外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品牌溢价,而中国制造业仅仅赚到很小部分的加工费。然而缺少自主品牌,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树立品牌的观念意识。
3、人才瓶颈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调查发现,某些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供不应求,缺乏高级技师这样的骨干技术技能人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问题。进一步说,我们更加缺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这样我们就很难将现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难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推进技术革新,从而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然而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眼下“中国制造”面临如此大的困境,除了低廉的成本和充沛的劳动力,制造业的出路究竟在哪?
四、中国企业发展出路
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解决战略转型问题、持续增长问题,就应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
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什么是“中国创造”呢?“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表示。作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海尔集团在2002年就已经成功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打进日本市场,在日本本土和日本制造“短兵相接”,并提出“中国创造”才是取胜之道。国家前商务部部长***也曾打过这样的比喻:“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这一鲜明的比喻,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没有中国企业发展。“中国制造”已不新鲜,也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更长远、更强劲的动力支持,中国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企业。只有技术才能转变成金钱,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美国的微软,20世纪70年代,比尔·盖茨仅以区区几千美元创业,但到1998年他创下了1000亿美元资产的纪录,也就是说20年他的资产增加了上千万倍。这一切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
那如何走向中国创造?如果简单了解一下近几十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几个地区存在着相似之处——以前都曾作为全世界成本最低的制造中心,经济活跃、中国企业发展飞速,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其制造业主要以OEM为主,依靠大量的出口拉动经济发展,企业的生命线被拥有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牢牢掌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进行了经济的转型。拿日本来说,60年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收取低廉的加工费。70年代进入自主开发阶段,实现在主导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再大力开发尖端科技,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完成了“日本制造”向“日本创造”的成功转型。看到日本等外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中归纳学习,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找到自己的道路:从单一生产到品牌塑造。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的企业应该从简单的制造转型到品牌塑造,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
首先是依靠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我国企业要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效益,促使我国制造业转向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如此既有利于减少贸易抑制,也有利于改变我们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中靠后的位置,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争夺在世界产业发展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日本制造”同样遇到过类似问题,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不断取得在美国的优势,因此遭遇了美国制造的种种贸易摩擦,日本被逼上另外一条道路,以更高档的技术含量产品进军市场,从而更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当前中国也要转变思路,寻求和打造“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性。
中国企业发展在依靠技术时,企业该如何获取技术呢?一是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专门针对自己的产品改进技术。二是通过与研究所,高校合作委托技术研发、改进。三是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广泛获取技术。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多关注一些有关于专利技术的网站,比如“中国应用技术网”它所提供的是全国各地的专利应用技术。还有一些期刊杂志之类比如《中国发明与专利》。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求的技术,把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从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依靠技术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制造”的正面国际形象,促使“中国创造”的出现。所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特别是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监控与管理,改进制约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因素,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采用以品质、品牌为主导的贸易营销策略取代目前某些企业以“拼价格、拼数量”作为代价来占领市场的方法,这才是恢复“中国制造”形象的重要出路。这与关键的技术紧密相连。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生产出来的高品位、精品化、品牌化商品才能开拓更广的国际市场。
再次还要依靠技术培养高技术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随着中国企业发展,大量初级工的使用使得劳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仅出现了劳动力“双低”(低成本与低效率)的现象,而且还表现出成本不低但效果不高的趋势。因此,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势必削弱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对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竞争力也很重要。高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也就是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劳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带动中国企业发展。
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公司如何诞生?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所有疑问凝聚成了一个关于“公司”的故事。金蝶与央视联合摄制大型电视记录片《公司的力量》一一为我们解答“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这是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说的,也是我看完《公司的力量》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今天,“公司”一词的出现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公司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的财富来源、创业理想、衣食住行、情感寄托、人际交往,都与公司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
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一方面将一切明码标价,是千夫所指的商业化祸首,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自利的本能和道德的底线,让公司自身矛盾纠结。作为有机体的公司,既有长大成人的冲动,也有成长的烦恼。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们用贪婪和欺诈来解释灾难的根源时,当人们呼吁政府救市加强监管时,当人们担忧下一次危机是否还会降临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对象就是这个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个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的组织:公司。
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公司已不仅仅一个经济性组织,而已经成为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社会性组织:促进自由公平的竞争、建立和完善法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间关系、改变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公司的力量日益壮大??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领域正向推进的力量之外,也不乏因公司自身弊病或制度环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公司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那些并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一直并将继续吸引着我们。
看完本片,让我看到的除了是公司对个体公司的影响外,还看到了公司、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从第一节罗马的兴盛与意大利的繁华离不开公司的贡献,凝结个人力量而成就的公司展示了1+1>2的现实能力,各阶级力量水平发生变化矛盾激化,产生了世界史的开端:资产阶级革命。再到第二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全球积累血腥资本。英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全球市场打开。第三节,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自由市场中蕴含有巨大的生机。许多平民企业家通过技术和管理发家致富,从普通的工人一跃成为资产大亨,聚集了大量资本,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向上。而拥有这些成就的美国一跃成为强国。第七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开了市场在东方的大门,日本一度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而今,在第九节讲到中国的体制也开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而改变,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公司的不断产生和壮大,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发展。
那么公司在哪里?首先,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不开公司,其次我们未来将要做的人生规划也要在各种公司中做出选择。我记得在第七集对日本的介绍中京瓷公司的董事长说他劝说了那十一个要辞职的人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原来公司所完成的梦想已经不单单是创业者、管理者的梦想,而是所有员工的价值实现,他们在进入公司前,也是怀揣着梦想的。公司成就了许多人,也正在激励着许多人为之奋斗。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斗志昂扬的去公司为的也是实现自己理想追求。
我们如何进入公司?公司是一种管理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每个不同的公司都有不同的历史和其价值观念。首先,根据本片我认为要提升自我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以及做事效率,这样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公司中,才能站得住脚。尤其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对公司各项了然于心。其次,在公司中要有准确的定位和努力方向,逐步实现计划,为公司创造最大利益,不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更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第三,要融入进公司文化中,以最佳合作制造最大效益。
公司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一边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一边面对经济危机的威胁,选择投入公司在吸引中将更加谨慎。中国的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在《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中,让我们冷静的看着西方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不断为中国未来经济壮大注入着力量。汲取营养,取精华去糟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