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HZ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12造价4班 12080375 黄俊豪
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如果不是上课需要看这部片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的存在,很庆幸看到了这么经典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女性运动教育片。讲述的是现代女性如何从家庭走入职场的一部代表作品,下面由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是一位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新来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在授课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凯瑟琳·沃森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她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但在韦尔斯利大学,她却难以实现她的理想。来到韦尔斯利大学后,她才发现这所学校里的学生的思想都非常封建。虽然这里的学生大都从小就接受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的学习就是为了嫁一位好丈夫。韦尔斯利大学的卡尔校长为这群以婚姻为奋斗目标的学生感到骄傲,这所大学甚至开设了婚礼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凯瑟琳的思想无疑是不被接受的。但她从未放弃,她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学院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规矩,鼓励学生们发掘自己的兴趣。
电影中所描述的那些女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中国戊戌运动以前,广大女性同胞的生活状况。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女子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庸,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言行自由,没有社会地位,甚至在今天看来天经地义的受教育权也因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而被剥夺了。戊戌运动中最早提出解放妇女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及进化论为指导,从名族改良的角度看待妇女问题,把解放妇女看作是维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禁缠足和兴女学为具体的措施,倡导妇女解放。禁缠足将女子的脚从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中解放出来,而兴女学从培养有知识的妇女人才出发,极力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此后,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的推动,直到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极大的促进了全国妇女的觉醒。政治上,妇女的各项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经济上,妇女纷纷地投入到劳动生产之中,获得了平等的经济权利;婚姻上,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挣脱出来,拥有婚姻自由。伟人领袖毛泽东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女性同胞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促使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现代中国,不管是政界还是商界,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领导人物。如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国家发展,将自己的整颗心都奉献出来,公开表示终身不嫁。这位“铁娘子”,在自己从政期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实干家”,不做秀,不空谈,一贯低调,但字字千金。作为中国第三位女副总理,她喜欢以“小女子”自称,她的口头禅是“小女子豁出去了”、“小女子不在乎这个”、“小女子有泪不轻弹”。她坚定捍卫国家利益,从不妥协,但在具体处理细节问题上又表现的很灵活。她的魅力倾倒了国人。在商界,联想集团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兼CEO,负责集团整体财务、资本运营、策略投资以及香港特区业务管理的马雪征,以她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雷厉风行的作风感染了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现代的中国,女子同男子一样学习知识、参加工作、从商、从政,不再把婚姻、家庭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这是女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的成果。中国女子用实际行动应正了那句“妇女也能顶半边天”。
看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最大的感触不是怎样去探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怎样去推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而是有感于当时的女性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有感于当时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感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必要性。今天,放眼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女性从事于商业与政治事业,正是妇女运动带来的直接影响。
每个人的存在必然有着他自己的价值,所以无论对方是什么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尊重他,给他机会,只要有机会奇迹就会出现。总的来说,不能小看女生,只要运用得当就算是女性也能发挥出比大多数男性更好的作用。
第二篇:观蒙娜丽莎的微笑
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最近刚看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之后产生了很深的感触,在此想浅谈一些我的看法。
当初被这部影片吸引,主要的原因就是片中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是茱莉亚·罗伯茨,她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以前曾看过为她带来无数荣誉的电影《永不妥协》,当时就被她所扮演的那个勇敢执著的单身母亲所深深感动。这次她再次感动了我。虽然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的微笑》,可是它的主角却并不是达芬奇笔下那个露出若有若无笑容的女人,而是一位平凡却又勇敢执著的女教师----凯瑟琳·沃森。沃森刚从加州大学毕业,在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教师。
女教师这一工作一开始对她来讲可不是那么容易,这所大学的女生可不是等闲之辈。她的第一节课就被学生给了一个下马威。她精心准备的课程,原以为会为学生带来新的知识,可她没想到她的学生居然如此博学多识,还没等她把话说完就接过了话茬儿,特别是以贝蒂为首的三个女生对她总是百般发难,她没有话说,只能在讲台上越来越紧张„„不过这种打击并不能吓倒沃森,她再接再厉,很快在下节课就掌握了课堂上的主动权。最终在努力之下,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们称为 “蒙娜丽莎”。
其实做老师难,做一个勇敢有思想的女老师更难。她的班级里的女学生家庭背景优越,从小接受优秀教育,每个人都属于全面发展的优秀女性。就是在这样一个精英聚集的地方,却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学院不以教育学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以学生今后的婚姻作为成功的定义,认为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她们的工作只是做好丈夫的贤内助。作为一名有思想的独立女性,沃森勇于挑战学校的老规定,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大胆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她不仅在教学上勇敢地挑战权威,而且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她不依附于男人,因为男友的欺骗而坚决地离开他。她鼓励女学生们去追逐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仅仅站在丈夫的背后。她的勇敢,使她敢于对传统说不,敢于对主流思想发起质疑,她的坚持,使她被重重阻力包围,保守而传统的校方不支持她,不断给她施加压力,年轻的学生不理解她,她受到了学生的非议。在很多人的眼中,她是个失败者,她丢掉了工作,失去了爱情和婚姻,而她的勇敢与坚持也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观念不被人支持,与社会格格不入,不被主流社会认可„„但是她不后悔,她离开地那样从容,那样坚决,那样美丽,她的事业和爱情没了,可是她拥有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财富:同学们的怀念。影片的最后,当学生们骑着自行车追在她离去的汽车后面向她告别时,她的笑容那样美丽,充满幸福。勇者无畏,我想她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地走下去,也许会失败,也许永远都没有成功,但是在我们心目中,她永远都是英雄。
这部影片是一部女性励志片,相信每一个看过影片的女生都会在心中默问自己: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并不是现在的女权至上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女性还在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主流思想仍是为了嫁个好丈夫而读书。影片中的女孩子们急切期盼的是一枚求婚戒指,而非是一张录取通知书。贝蒂是影片中受到“结婚
生子”观念教育最深的人,她带着微笑与丈夫拍了一系列“幸福洋溢”的照片,而她的丈夫却在圣诞节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家,最后这场无爱的婚姻以离婚而告终。乔恩最终也为了爱情放弃了去耶鲁的计划„„ 在这里我并不是批判那些专注于家庭而放弃事业的女性,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每个人心中最珍视的东西也不同。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可以选择不做卫星围着别人转而是做恒星发出自己的光芒的生活。除了做家务,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有很多。我们可以独立,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主,可以让人生更加与众不同活得更有意义。这样的人生可能会很辛苦,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艰难,而且不一定成功。但是我们会活出属于我们的风采,我们会拥有我们自己的人生!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这样一种思想在渐渐流行:女生学得好还不如嫁得好。相信对于从小到大受“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教育的我们,这句话多多少少有点无奈。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毕业生找工作是摆在当前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毕业生找工作难,女毕业生找工作更难。不少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条件中透露出性别歧视的“蛛丝马迹”,但是在背地里对女性的歧视有增无减。我认识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她的成绩很好,但是却没有找到工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是女性。至于那些已经工作的女性,也面临着与男性同事同位不同酬的情况,相比男性,女性得到的提拔机会少,得到重用的机会也少。女性要成为半边天,不光女性自己要在思想上觉醒,同时也需要社会对女性的权益做出保障。改善女性的社会待遇,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这就是我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一点浅薄的看法,欢迎老师进行批评指正。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的有深度有内涵的好电影„„
第三篇:观《蒙娜丽莎》有感
观《蒙娜丽莎》有感
今天,我欣赏了达·芬奇创作的一幅《蒙娜丽莎》。这
幅画非常有名,下面就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
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免妙。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会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是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这幅画的作者——达•芬奇,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还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呢!
如果你对这幅画感兴趣,那就快去欣赏吧!哦,千万别忘了,要细细的品味!
第四篇:《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语段教学设计
【语段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的微笑》第5、6、7自然段 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语段细读】
第27课《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课文的第5、6、7自然段是作者正面描写了这幅世界名画的,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写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整体,长宽尺寸,主要色调;
二、面容,脸颊泛着红光,黑发垂落双肩,眼神柔和明亮,嘴唇像似真的血肉,颈项中似乎有血液在流动;
三、微笑,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四、局部,身姿大方端庄,衣着朴素,背景充满幻觉般的神秘感。这四个部分总体上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头部到身姿”、“从前景到背景”的顺序来写的。
在细细品读这一块文字之后,发现表达的最大特色就是充分地展开了联想和想象。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是本组的教学重点。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
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好像有话要跟你说。”“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另外在“面容”与“局部”的描写中也穿插了作者的想象。想象让画面变得鲜活形象,立体可感。
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内容上必定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个语段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以写定教”的角度来看,这一语段的描写顺序、表达方法是值得学生去习得的。所以,要把学习“描绘事物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
一、感受魅力,体悟表达方法
1、刚刚我们从作者的侧面描写中体会到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其实文中的第五、六、七自然段是直接介绍画作的,这种描写方式就叫——正面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倒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自己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幅名画的魅力。
3、第六自然段教学预设(重点):
⑴这一自然段里,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词语有哪些?圈出,交流。⑵一个简单的微笑,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却从中解读出如此复杂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感悟达芬奇精湛的绘画技艺)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里,作者不但把自己看到的描写下来,而且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仿佛蒙娜丽莎就在我们的眼前。
⑷体会写法之妙:仔细读读下面这段话,你觉得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 蒙娜丽莎那微抿着双唇,微挑着嘴角。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通过默读,对比读,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⑸小结:想象能让平面变得立体,使静止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还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6)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蒙娜丽莎微笑永恒的美呢?指导朗读。
(7)出示图片,当我们凝视这幅名画时,常常被她那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耐人寻味,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限猜测。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幅画,看看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学生欣赏、交流
4、第五和第七自然段教学预设:
(1)指名读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要求用一个词概括。
(2)作者在描写这两个小节时,采用了与第六自然段相同的方法,那就是将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融合在一起。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两段想象的句子找出来,仔细读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引读:老师引读“看到的”,学生接读“想象的”。
(5)揣摩作者的观察顺序:请同学们对照画面默读正面描写画作的这块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讨论归纳: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的顺序
(6)小结:作者在介绍这幅画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栩栩如生。
二、迁移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1、作者在介绍画作时展开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上生动具体的描绘,蒙娜丽莎的形象栩栩如生。下面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方法来写写达芬奇的另一幅名作《最后的晚餐》。
2、出示图片,教师介绍画作的背后的宗教故事。
3、选择一两个人物,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下来。
4、交流、评价。
第五篇:蒙娜丽莎的微笑
之所以选择看这部电影,我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然而当我看完了整部电影,我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所赋予的内涵有了另外一种理解。
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50年代美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上层封建思想依然很严重。作为美国最知名的女校—美国长青藤联盟—韦斯利学院,却教学的目标定义为女孩子们是否嫁入上流社会。1953年,韦斯利学院,迎来了一位富有挑战精神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个性独立,被人称为蒙娜丽莎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冲破家庭的束缚,追求女性完满的解放。
第一节课凯瑟琳就被学生的气势完全压倒了,所以她第二节课马上调整策略,她展示的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是开放的思想,是新的观点。正如她说的:“没有什么错误的答案,也没有教科书,我要教你怎么样思考。”起初她的做法遭到了部分学生的蔑视和投诉,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用她的勇气和智慧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发了她们的自我意识,使她们发掘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并大胆去实践。当时的卫斯理学院代表着一种保守且固步自封的社会风气,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束缚把美国最聪明的女性培养成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在这么一所高等学府,培养的不是领袖而是领袖的妻子,这不仅是当时教育目的的讽刺,而且是对整个腐朽社会的控诉。凯瑟琳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当时社会真正所需的教育目的——解放人的思想。
片中凯瑟琳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方式也让我钦佩。她在课堂上摒弃了一味灌输的说教方式,总是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她们的自我意识,打破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时候老师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盏灯塔,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虽然凯瑟琳主张自由平等,但是她依然是一位坚守原则的老师。比如片中以往学习成绩全A的琼安,因为一次作业抄袭了别人的观点,凯瑟琳毫不客气地给她打了个C;学院董事的女儿贝蒂以身为人妻操持家务为由旷课,凯瑟琳警告她要尊重每一节课,否则就不让她通过课程。尽管如此,凯瑟琳还是为琼安填写了耶鲁大学的申请表,鼓励她继续深造;在贝蒂遭遇婚姻危机的时候给她冲破世俗的勇气,重新追寻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世界名画中的蒙娜丽莎正是如片中女教师凯瑟琳一样代表了女性权利的独立、自主和不可侵犯,而且她们的微笑都是那样迷人。我觉得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独立的精神,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