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书——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505班胡晓丹
书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人类的营养品。对我而言,书则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而读书就是打开知识大门,可以让我受益无穷。所以,我喜欢看书。在我的脑海里,每本书上五彩斑斓的画面数也数不清。可我一旦迷上了哪本书,就回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最近几天,我迷上了《绿山墙的安妮》。放学后,我就拿出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已经把饭菜烧好了。就在楼下喊我下去吃饭。可我已经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而应付地说:“等我把这一章看完就下去吃饭。”虽然我嘴上这么说,但我不知不觉就看了好几章。妈妈在楼下等了好一会儿,又开始呼唤了。可我已经看书看得魂不附体了,就好像没听见一样,不理妈妈。妈妈在楼下没有听见我的回答,只好让爸爸来楼上叫我。“嗒!嗒!嗒!”轻快的脚步声响了起来,不一会儿,爸爸就到了楼上。见我还在看书。脸顿时来了下来,眼睛怒狠狠的看着我,过了好一会儿,爸爸见我没有反应,就说:“你别看书了,赶快下去吃饭就等你一个人了。”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也赖不掉了。于是,我手里捧着书迷迷糊糊地跟着爸爸一起去楼下吃饭。“晓丹,别看书了,快点吃饭!”妈妈叫道。这时,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呢!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闲情逸致,看着妈妈生气的表情,我只好极不情愿地放下书吃起饭来。今天我虽然吃了冷饭冷菜,可是我早以用书把我的肚子填地饱饱的。书——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我永远将你握在手心。
指导老师:严利文
五年级:胡晓丹
第二篇: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学习方法点滴谈之学生视角
知识就像浩瀚的海洋,漫无际涯。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好的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呢?是不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呢?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依赖别人。比如:在做
语文阅读题或写作文时,遇到不认识或不会写的字,不要向父母求援,而要自己动手查找。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字,同时还知道了这个字相关词条的含义,这样可以把这个字记牢。
另外,在学习中要集中精力、讲究效率,平时做作业时要投入、专心,不能一心二用。在做作业时,不能又看电视、又听音乐、有吃食品等。特别是做理科作业时,要保持环境安静、头脑清醒。不论是在学校或在家,都应养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好习惯,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只有平时养成做题准确,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充分利用45分钟,学会听课
课堂上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自己在家苦学一小时也抵不上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十分钟。有些同学经常晚上熬夜、课上睡觉,这样不仅疲惫不堪,而且于事无补,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因此,课堂学习效率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在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动脑
去听,这样听课有明确目标与重点,能够及时理解、消化教学内容。
还有,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通常记在书上,记不准就夹纸条,以便查找。这些都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主要是指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要合理安排。我们在学习上要劳逸结合,处理好学习与玩的关系。学习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娱乐。学时专心致志,静下心来;玩时轻轻松松,放得开。学习和娱乐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另外,学习过程中还会伴随对过去知识的遗忘,这就需要我们去复习,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首先,要做到及时复习,每天回家后都要对老师当天讲的内容及时复习,一定要趁热打铁,切忌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其次,对近一周的知识要做定期再复习。这种分散的复习效果比集中复习效果好得多。最后,对于一些记不熟的公式、单词等内容,要重复学习几遍,这样学习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四、掌握适合自己的各科学习方法
我们所学的各门课程,都有较明显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把握好各科的特点,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学好各门功课。
(1)语文学习
学习语文的关键是勤背、勤读、勤写。勤背就是把课本的古诗、文言文、课
下注解及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都背下来,这是任何认真的人都可以做到的。勤读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多读课外书,如名著、散文以及报刊等,通过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使自己从中受益;二是多做一些现代文阅读题,最好是每周做三到四篇阅读。这样做不仅阅读能力得到培养,还扩展了社会生活的知识面,促进写作。勤写就是坚持经常练笔。在初一和初二时,每周写一篇作文,隔天写一篇日记。练笔时不要有条条框框限制,重在观察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语文成绩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上一个新台阶。
(2)数学、物理、化学的学习
这三科是注重思维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学习理科的关键在于理解,对于公式、定理等都要在理解基础上自然记下,不要死记硬背。学好理科,要弄懂弄通课本,在对课本例题及练习题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学会举一反三。
(3)英语学习
对于英语的学习当然不能仅仅背单词,还要在掌握大量词汇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学英语的关键是勤背、勤听、勤说,同时也注意读、写的练习,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律,注重语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对书上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五、应对考试,需要一颗平常心
经常会有一些同学在考试中“失手”,明明很熟悉的知识、会做的题,但在考场上都记不起来或做错了,事后懊悔不已。从表面上看,这些“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人有这样一个弱点:当对某件
事情过于重视时,心理会紧张起来,而心理一紧张,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
所以应对考试需要一颗平常心。在平时多努力,考试前复习时也要符合作息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切忌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不如“心态好,身体好”。
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积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当的学习方法会成为你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齐市第三十三中学
胡庆梅
第三篇: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定稿)
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物理学家们在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逐步形成自身思维模式和探究能力,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纵观初中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即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如:“伽利略小车实验”,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保持下滑高度、斜面、小车等因素不变,让小车在三种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而使三次受到的阻力不相同,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由此研究我们所关心的因素(阻力),对小车的影响。利用这种方法研究的实验还有:探索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探究声的传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决定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该方法所显示的实验效果明显,便于我们研究问题,揭示研究结论。
二、理想化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两种方法。
1、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如: 伽利略在通过类似小车实验中发现,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阻力越小,运动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越慢,并进一步设想:运动物体假如不受阻力的作用,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如,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空气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为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掌握了这种方法,对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的夸口,也就不难理解了。
2、建立物理模型。像连通器、凸镜、凹镜、凸凹透镜、杠杆等,都是人们根据大量实物抽象概括出的“物理模型”。它们是通过分析比较事物间差异点和共同点,找出事物的共性。经进一步抽象和提纯而建立起来的。如: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虽然它们形状各异,但它们都具备“上端开口,下部相通”的特点,故都叫连通器。另外如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理想液柱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利用磁感应线描述磁场等,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物理时用到的又一重要的科学方法。它通过把无形的模拟成有形的,可增强我们研究问题的直观性,便于我们以此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能够使人们忽略事物的次要因素,抓住本质东西,便于研究事物的规律。
三、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四、转换法。
在物理学中,很多物理量大小都是通过某一个装臵(测量仪器)得到的,其间有一个转化,如:弹簧测力计,它是把力的大小转化为弹簧的伸长显示的,液体温度计,它是把物体温度变化成液柱的升、降来显示的,这种显示物理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是实验观察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在初中物理中,用“转换法”显示的物理量及装臵主要有:压强—— 压强计,电流强度—— 电流表,电压—— 电压表,电能—— 电度表等,通过这种转换,可将不易直接观察计算的物理量进行显示。使学生准确而又方便地读出物理量的大小,不断地认识这种转换,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五、图象法。在初二物理“大气压的变化”一节中,通过图11—9所示的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我们就可读出在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值,并从中找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能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知道某地高度,就可以查出该地大气压的大小范围,而知道某地大气压的值,就可查出该地的高度,登山、航空用的高度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用无液气压计制成的。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
这种直观而又方便的描述,简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了我们对物理现象和规律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能直观而又方便地解释物理现象和规律。
六、比较事物单位量特征法。就物理量间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往往采取由“控制变量”到“比较事物单位量特征”的方法,以达到比较准确地表示物理量的效果和水平。如:“压力和压强”一节,建立起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后,该怎样定义压强?故采用了“比较事物单位特征”的方法,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这样表示就比较准确了,这类似于“家庭人均收入”比“家庭收入”更具可比性。采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速度、燃烧值、比热容、电流强度、功率等。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物理量的水平和效果。
七、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法。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P64图9.3—6就给人很好的启示。
总之,研究物理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总结,形成系统,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量实验事实为基础,加以推理概括,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就会为学生学习物理乃至将来从事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
第四篇:情境创设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案例
情境创设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案例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盎然,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猜想式情境——打开学生求知之门 【片段一】:《商不变性质》
师:四(2)的老师请班长为同学们分本子,要求班长做到公平,先来了两位同学,老师拿了6本本子分给这两位同学。后来,又来了4位同学,老师对班长说“你动动脑筋,看着办吧!”只见班长拿了12本本子分给这4位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心地笑了。最后,又来了12位同学,你们替班长动动脑筋,一共要拿几本本子分才公平呢?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个分本子的过程吗? 生列式:
6÷2=3 12÷4=3 36÷12=3 师:你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的商都是3。生2:但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 „„
2、提出猜想 师:在除法运算中,凭你的经验,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时,你们认为商会怎样?
生1:商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 生2:商有可能变小,也有可能变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会怎么变化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轻声讨论一下,再提出一个猜想问题。
同组学生在队长的带领下,组织讨论,分别列出了几个猜想问题。猜想1(第3、、5组):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这是从刚才分本子的时候想到的。
猜想2(第1、4组):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一个数。
猜想3(第6组):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几倍。猜想4(第8组):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这也可以从分本子的算式里,从后向前看,有这样的变化。
猜想5(第7组):我们组也是,只是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一个相同的数,商才不变。
【评析】说起“猜想”,我们也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和验证,这不仅仅是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更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学习任务的难度比较高,一般需要较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运用猜想式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有利于学生提问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像“商不变性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而且难度较高,研究范围比较宽泛,仅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会显的力不从心,而且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会受到限制。而采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后,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充满挑战和童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若个个猜想问题,通过协同验证,互相辩说,发现规律,这样集个人智慧和小组力量为一体,共享小组智慧资源;然后通过全班交流、争辩、启发,进一步完善认知,把“商不变性质”鲜活的烙印在脑海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思维提出猜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验证、推理、操作,小组成员又可以协同帮忙,全班同学又可以共享智慧资源,达到资源互补的实效。
二、生活式情境——激发学生知识碰撞 【片段二】:《小数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大家熟悉的北山超市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个货架上,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多少元? 生2:每包饼干1.2元,买4包饼干多少元? 生3:每包方便面0.80元,买2包方便面多少元? 生4:每千克苹果3.00元,买1.50千克苹果多少元? 生5:每千克橘子4.00元,买2.5千克橘子多少元?
师:太棒了!一点点时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我们就把它们作为今天研究的问题,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购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式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片段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出示1个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请估计一下它有多大? 生: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图形? 生: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师:请来测量一下,看是不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生:(测量)边长才9厘米,它不是1平方分米。师:请找出合适的正方形,测量并确认是1平方分米。(学生从学具中找出。)
师:想象一下4平方分米是怎样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生1:4个1平方分米排成一行,是长4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4平方分米。
生2:4个1平方分米排成二行,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分米。
师:12个1平方分米,可以组成怎样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少大? 生1:12个1平方分米排成一行。是长12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生2:12个1平方分米排成二行。是长6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生3:12个1平方分米排成三行。是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长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为什么? 生1:面积是10平方分米,因为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10个正好摆满。
生2:面积是10平方分米,因为它就是有10个1平方分米排成了2排,每排5个。
师:谁能举例说明? 生:长6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分米。可以想成这个长方形是由1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的,每排摆6个,摆了3排。
师:现在,对长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单位面积的大小。
师:观察我们刚才逐步形成的表格,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图略)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验算一下刚才我们思考过的题目,面积是不是可以这样算呢? 生:都是可以用“长×宽”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师:你还能够举例子说明吗? „„
【评析】数学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重视知识建构,才能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实际上是学习面积单位的一个继续和延伸。用实物摆出的图形大小才具有真实感,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如,针对“想象一下4平方分米是怎样1个图形?它的面积有多大?”“12个1平方分米,又可以组成怎样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少大?”等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提问,通过思考、操作、体会,逐步形成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效果显著。
(辽宁省大连市城子坦镇中心小学
孙当清)
邮编:116224
电子邮箱:sdq19801121@163.com
联系电话:*** 作者简介:小学高级教师。
第五篇:知识管理开启人力资源的金钥匙
知识管理开启人力资源的金钥匙
“知识经济”标志着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人类历史上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这种具有显著意义的生产力革命中,知识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推进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重视知识、开发知识、运用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组织与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作为知识的承载者、使用者―――人力,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与管理。由此,知识管理这一崭新的概念产生了。
知识及知识管理概述
就知识而言,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大类。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通常也被称为编码型知识(Codified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它植根于个人的经验,人们必须经过编码或解码,然后内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的交流最直接、有效,但它不能大规模地进行,从宏观层面上讲,它的传播效率最低。
现代管理学巨匠德鲁克说:“知识生产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产业,这个产业向经济提供了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知识成为企业成长的生产要素和第一资源,知识也正形成一门产业―――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
站在微观层面,仅只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知识管理又看成是商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化、知识经济增长步伐日益加速化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流程再造的一种补充和促进。作为一种新理论和方法,其定义正在逐步完善修正之中,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其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和平台,通过隐性知识的表述,转化成不断积累和共享的知识库。换言之,机构成员通过知识管理所提供的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来达到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目标。
知识管理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战略性资本
对人力作为资源的涵义诠释。20世纪初,泰勒在《科学管理》中试图把机器的一些主要特征运用到组织结构和管理当中去。例如,通过任务的划分,使每个人的工作变为简单的劳动,人被当作组织中的一个部件,生产变得单调而规范。经理们总是在寻找完成某项工作最有效率的方式,为每项任务确定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人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主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调整,这种并不以创新和变革为全过程的企业运行范式和组织框架,是机器工业时代兴起并繁荣的主导力量。这种模式在推倒原有陈旧体制的面貌下诞生,借助于机器生产规模化、社会化效应,在成长替代中充分显示了其可持续性的一面。
这个过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他们持有自上而下的简单指令传递是做成卓越工作的必然途径的观点,命令式的结构有利于组织的动作与成长―――人的突出作用表现在是一种分合皆宜的可控的“简单机器”。真正意义上的“人”离这场社会化大生产的核心还很远,无论在视角效果上,还是心理反射。
人力形同于物力,把人力看成了一种资源―――人力资源的本质起源就开始了它漫长的挣扎过程。
人力的定义从“资源”到“资本”方向的突变。首先,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兴起运用为标志的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奔涌,加速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如果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也必将导致全球社会和文化一体化,这,还是一个潜伏演进的过程)。1994年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达8500亿美元,1996年增加到1万亿美元;1995年,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比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还要多,比尔?盖茨连续七年居世界富豪的榜首;还有惠普、IBM等等,在他们的“企业车间”里,没有机声轰隆、人声鼎沸,价值和财富的产生与创造爆炸式、几何级地进行着―――知识经济的胚胎在形成当中。
C?温斯洛和W?布拉马1994年共同出版了《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对知识经济做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作者认为:“管理智力”是获得和利用高价值信息(Hgih Profitability)的关键,并且还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s)的概念。
面对竞争环境的突变,总裁和CEO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这种困惑最终使得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地放到了企业的“人”上面来。从把人作为一种简单组合的劳动机器,到成为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动力的源泉,在全新的形势与环境下,“人力”不仅仅是一种可占用和可支配的资源,更应成为一种可增值、可转化的资本,人的思想性、创造性由此而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纵观这一历史发展的脉络,不难看出,从某种被动地适应到主动改革,造就了知识在这场风雨变革中的重要位置。至少,它让企业家从今往后,懂得了学习型企业、知识管理团队、知识英雄的集成价值,更胜于直接给你带来收益的厂房里冰冷机器,哪怕在暂时,它就像一颗生命力蓬勃的种子,播下去了就会疯狂生长。
知识经济时代,确应更加强对“知识”这一个充满可收益性的逻辑体系的思考与建设。自然地,作为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力”,必须充分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开发,这一共识导致了知识管理产生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在知识管理这一大前提、大背景下,“人力”成功地实施了由资源向资本的概念转变,人力成为知识型企业核心的、战略性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
知识管理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可能只能被称之为前知识管理时代,或者是知识管理的启蒙时代,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构建,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创新和大的突破。
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的转换。以陈旧的思维看待微观层面的企业,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你大可以把后者对于前者的作用和地位忽略于无形。促使这种改变的诚如前面所讨论的定义之于企业的改变,即使用裹足不前的眼光看问题,人力作为资源,但这种资源还能创造资源、管理资源。这种特殊的资源如何在规模化生产中达到总效用最大化,这个重大工程的实施与实现,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的头上,人力资源管理也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人力资源者首先就要成为知识企业、知识工厂的设计者、规划者,而不是某种权力的附属和附庸;知识管理时代的开启,便预示着企业角色和定位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定位的变换开始,并全程地贯穿于始终,这种变换是带有革命性、象征性意义的。它的变换为企业从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向知识型企业的转换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知识管理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务。货币性资本对企业的贡献率在日趋下降,企业之所以能发展、能创新、能造就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于以知识资本的聚集与运用。在未来,应该着眼于塑造学习型企业、培养知识型员工这一战略任务,由此而形成通过群体学习思考进行有效决策并正确实施的一种企业核心能力。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角色转换后具体履行其职责的首要任务。
企业在困境中生存、在变革中发展,必须有一套适应于环境的模式来帮助实施这一过程。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以及知识型员工的培养。面对生存危机和发展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自觉服务于这个战略性的前进方向,这当中没有第二条道路可供选择。
团队激励、员工满意度和绩效制度的平衡。面对智力型的团队和员工,因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递,使得企业隐性文化在极大层面上左右了企业组织智商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企业发展潜力。知识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最大限度地营造员工和团队发展的空间,侧重点必须放在对企业隐性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控制引导,运用知识型员工开发、企业知识库建设、冲突管理、头脑风暴等创意方法,来激活和营造一个向上的团队激励与良好的员工满意度环境。
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企业把产品生命周期内形成的效益成果量作为企业既定的短期绩效目标,使得对于一个项目团队的业绩考核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便以制度和手册来规范集体与个人的行为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在出发点上似乎与如前所提到了运用软性管理来达到这个结果相悖,但它们的最终归宿是同一的,全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好比是一个函数中的两个互相制约着的变量,在运动区间有一个极大值。寻到这个临界状态,求解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正是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解决的课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新的管理背景下,组织结构与组织形态在竞争中生存与突围,必须实施创新,以创新来指导日渐枯竭的事业前景。面对风起云涌、浪潮突奔,面对新环境下未可知的挑战,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不能独自徘徊于门外而止步不前。适应创新、倡导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面向知识管理时代的现实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一系列工作,突出表现在要与知识管理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进程相匹配。知识企业的构架、知识型企业文化的营造、知识员工的培养、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都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推行运用。创新必须以可以预见的前景为参照物,但更强调与现实的节奏合拍,无论是滞后的还是超前的都不可能很好地支持企业将要面临的变革。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组织创新与适应性的冲突,企业人力资源在面向人力资本、智力资本转变的过程中才能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责任编辑:杨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