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回归》读后感
读《回归》读后感
前天,我津津有味的读完了《回归》这个感动的故事。
我读完了这篇故事后,才知道妈妈辛苦的挣钱养我们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对妈妈。
《回归》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妈妈挣钱也就更辛苦了,小女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妈妈从城里回归的时刻了。有一次,天渐渐黑了,雨也从天上掉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可是,小女孩依然没有看到妈妈回来。
小女孩决定要去找妈妈。走在半路,她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妈妈一个人在地上躺着,小女孩以为妈妈太劳累了睡着了,所以,把妈妈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这时小女孩才发现,妈妈的眼睛是睁着的,小女孩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她走在雨里,唱着《感恩的心》这首歌曲。
从这个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只有母亲的辛苦,才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双手,让我们能够认真学习;母亲给了我们眼睛,让我们看见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母亲给了我们双脚,让我们追逐打闹,走遍世界每一个美丽的地方;母亲给了我们双耳,让我们倾听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这么多,难道我们就不能回报吗?能!只要我们从小认真学习,将来能有一份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
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将来我们一定要报答自己辛苦的母亲呀!
河南省舞钢市第二小学四年级:齐一凡
第二篇:《明珠回归》读后感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明珠回归》这篇课文,我读后深受感触。
这篇课文说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秦代到清代,中国一直对香港实施管辖,行使主权。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了海盗式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永久割让香港岛。从此我们与香港岛分割开了。就算如此英国人民还不罢休,1898年又一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的二百多个岛屿也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读到这里我感到悲愤。可是邓小平同志在和英国政府的谈判中,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的决心。我觉得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的智慧和胆识,可能香港还被英国统领着。
现在我们的国土,澳门和香港都重新跨进祖国的怀抱,还差台湾,但是我相信两岸人民虽然分开着,可是我们心连心总有一天台湾一定也会跨进祖国的家门。
第三篇:读回归基本心得体会 -
读«回归基本»心得体会
无论什么事情,基本很重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必须重视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只有在稳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跳得更高,走得更远。通过学习«回归基本»,让我回归到工作的原点,开始思考工作的基本、规则、基础。
«回归基本»这本书并不是感人肺腑的心灵鸡汤,他只是将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技能传授给我们。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也许只知道要把工作做好,但是如何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却不太清楚。对于作为新员工的我来说,一开始就掌握这些职场中的基础知识,能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避免许多徙劳无功的事情。
记得本书的第一章首先教会我们的是要学会倾听,因为我们属于一个大的集体,很多事情是需要大家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同事的需求,上级的指示。避免因为自己的麻痹大意,使信息交流在自己的环节出现误差。这一点目前自己并没有做好,有时候自己并不能静下心来去倾听,导致对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造成工作做得很不好!所以说今后要认真倾听,弄清别人托付的事情,在别人催促前先汇报。工作就是让周围的人轻松,只有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给其他人添麻烦,才能给其他同事创造便利。另外在公司中令我感触很深的是:作为同事,自己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无关于自己的工作,大家都能够做到互帮互助,不会将自己置身事外。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发挥自己的能量。
工作的基础就是“报忧”。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会思考“大家都喜欢听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要报忧呢?遇到困难不是需要自己去解决吗?”。经过这本书的学习,我逐渐理解到其中的内涵。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轻松解决的。但是有的问题单纯依靠自己并不能很快速的解决,而客户需要我们给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在自己不能快速解决的情况下,要善于集中他人的智慧,不能有想要隐瞒的心理。首先要以服务客户,快速解决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寻求公司资源的帮助。不要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或者是所谓的“执着”消磨客户的耐心。
本书对日常工作中涉及的工作礼仪、客户沟通、报告书写等基本的工作规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这些基本的职场规范与我们每天的工作息息相关,在同事协作、客户沟通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后续我会对照这些标准,努力学习,时刻检查自己的执行情况。
最后自己要从当今公司面临的要求出发,向优秀的前辈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在精神上准备好,正确的工作。
第四篇:读《回归信念》有感
读《回归信念》有感
陈润秋
拿到《回归信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快开始打开阅读,而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思索“信念”是什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社工?”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也问过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例如说有双休日、假期多、工作时间稳定、工作氛围好……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理由的话,很多工作都有这些条件,所以也延伸出了下一个反思“是什么让你坚持还在做社工?”我相信,每个社工入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能坚持下来一直做社工,内心一定都有某种相同的信念。
《回归信念》一书是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老师编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坚守信念,面对挑战,是成为社工的必备条件。然而工作在前线的社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如何践行社工信念却又成为另一个课题。
该书以不同的社工信念为题,让20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工,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细说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和服务范畴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反思,分享他们在现时香港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信念的方法,表达他们对作为社工的真诚,对坚守并向全社会推广社工信念的执着。
坦白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满满黑白文字,全本除了封面一点颜色、插图都没有,特别还是专业类的书,但因为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悲壮心情,打开了这本书,然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回归信念》不是枯燥的专业书,也不是一味猛灌鸡汤的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话,投身社会工作事业并为之奋斗的20位前行者通过这本书与读者的“对话”,分享他们在实践社会工作观念过程中的挣扎、失落、欣慰、顿悟等等。
甘炳光老师在书中写到“社工的信念,较诸社工价值观更重要”.看完《回归信念》这本书后,我回忆了自己当初选择做社工的原因。时至今日依然清楚记得2014年11月,当我停驻在人生分叉的路口,徘徊犹豫看不清前行方向,我姐对我说:“既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你要不要试试看做社工?我觉得你的个性挺适合做社工的。”’但当时我选择做社工,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被姐姐说起社工时眼里闪现的光吸引。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姐姐眼里的光是什么,只是觉得莫名被吸引,现在想想,那种光应该就是甘炳光老师一直在书中强调的信念了吧。姐姐说:“社工并不是单纯向钱看的工作,而是深入社会的基层,了解并收集基层群众的需求,去推动社会相应政策的实施或者修订,从制度上去改变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回归信念》这本书中,甘炳光老师对于“信念”这个词作出的解释是“信念是指我们真正相信的事,跨越了认知的层面,以致个人投入的信心层面,成为个人所信靠的东西。我其实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信念的第二个重点是‘念’这个字,除了‘相信’之外,信念更要求我们要‘时刻思念’这些我们是好的及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念念不忘’这些信念。”对于书中提及的[拾海星]这则有关信念的故事,我是通过看书后,在网上搜索了故事的内容,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任也是拉拔、陪伴着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社工的陈绍勤老督导,给我们讲过的那些关于社工信念的小故事。除了专业知识,他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社工的信念。时至今日,对于学过的专业知识有的已经遗忘或者模糊了,但那些关于信念的故事依然记忆清晰,也成为我最喜欢和别的同行或者实习生分享的内容。
怎么定义一本好书?我认为值得反复阅读,并能引发思考的就是好书,而《回归信念》符合我对好书的定义。由于时间关系,目前为止我仅仅完成了全书的第一次阅读,以谦恭的态度,仔细阅读了每个故事、每个分享,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从这20个资深社会工作者分享的故事中,除了工作技巧,他们遇过某些经历和曾经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如何面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最终希望传达的还是他们的信念。从事社会工作4年多时间,我试过迷茫,试过失落,挣扎过,想过放弃,但现在依然还是一名社工。书中说有信念才不会迷失,有信念梦想才会更坚固。从前没有细想过信念是什么,也从未刻意去修炼过自己的信念,而是听他人的信念,学习他人的信念,但信念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需要修炼出来的信念是从个人不断反思,透过亲身经验和验证,慢慢培养出来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传达给别人的,不再是照搬学习得来的信念,而是修炼出自己的信念。我认为《回归信念》这本书值得让每个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阅读,特别是在迷茫彷徨的社会工作者,要知道坚持做社工不易,但有信念的社工不会怕难。
第五篇: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王阳明的《心学》,是他成为圣人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 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的“心外无理”。王阳明《心学》中的三大中心思想是: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心即理”是他所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为了 这个理论的完整和系统,王阳明将抽象的心和显见的理柔和在一起。什么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天地 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人之 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各种知觉的 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心明白了,天地万 物就都可以解释了。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 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 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 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心中,心本来就是性情、性情就是道理,有忠孝之心就 有忠孝之理,无忠孝之心就没有忠孝之理。天下的事情无论多少,天下的事情无论怎样变化,无非是一个道理,是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人心只要归于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世界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又是其发展变化的归宿。天 地间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乃至花草树木,万事万物无不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神圣本然的“天理”流行。“心”,在王阳明思想体系中无疑据于核心地位。但他强调物、事、理、义皆归宗于吾 心,并非要否定或割裂“心”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对于王阳明来说,其目的乃是要确立“心” 即人之主观精神的本体地位,并无限扩大“心”、“物”的同一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否定外部
世界与人之与世界的差别。根据这个道理,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说,他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 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
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 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 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这样,凭藉着“人心一点灵明”或“人的良知”的沟通,天地万物便与人融为一体,同出一 源,殊无区别。王守仁“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反对迷信外在权威,否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 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 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哲学家们批判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他们认为: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把人类的 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等同起来,断然否定了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王守仁所谓“天 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人类认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 和过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观精神吞并了客观存在之物理。从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批判,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人类不能客观地解释和反映物质世界的时代,追求主观的完美,自然是改造主 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别无他求的唯一出路。王阳明的伟大,就在于他开辟并指引着这条道路!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所有的理论都是为政治、军 事、教育服务的。毫无例外,作为《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的学说,自然,有他鲜明 的政治目的。那么、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政治目的何在呢? 阳明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性难题和机会在“亲民”二字。别的都是主观性的指标,能 亲民与否才是区分真伪的实践性的标准。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你是否知行合了,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不到“亲民”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 的恶谈。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老我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 才能“尽性”。“尽性”与“止于至善”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化。而且既不能独善也不能空谈,必须在“亲民”的过程中“实修”,开放性的“修”。这才能找到“吾性自足”的正确门径。
就因为“万物一体”、所以、做万物中有“一点灵明”的人,要亲近自然;做天子的君,分 担君的人物的臣子,要亲民。
于是、就有了“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正是将“心即理”的理论认识实践于社会,形成
成了王阳明“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乃以“明明德”为体而以“亲民”为用。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 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亦即孟子所谓“推仁”以及于四海的过程。王阳明对此有很详 尽的解释:“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 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 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 弟之明德始明矣”。将这一方法广施于所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和自然关系之中,是“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 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依照这种方法明其“明德”,推广吾心良知,就能形成人人相 亲,各安其分、各勤其业的理想社会。这正如王阳明所描绘的:“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 亲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 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显然,他所提出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乃是在明代中叶特定社会条 件下对儒家传统的“仁政”理想的重构。王阳明的这种理想政治模式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他对当时官僚争权倾轧、鱼肉百姓 的现象极为不满,希望当权者遵行圣人训典,“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推行 仁政,怜惜小民,真正感悟到“生民之困苦荼毒熟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从而实现“家齐 国治而天下平”的安定政治局面。王阳明明白,他所处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天下大同,因此、他设计的这种理想的政 治模式并非政治平等的蓝图,而是以贯通于自然与社会的亲疏等级为前提。王阳明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 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 得则死,不能两全,救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也就是说: 我们珍爱自然,爱草木却不能不以草木来饲养禽兽!我们珍爱自然,爱禽兽却不能不以禽兽来祭祀、燕宾客!我们珍爱他人,在生死关头却不能不先救亲人再救路人!
这、就是自然
的道理。可见,严格亲疏等级规定是他理想政治的基础,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达成其理想 政治的根本原则只是“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因此,在这种社会里,“农工商贾”只能各安其分、“各勤其业”,而不能有丝毫“希高慕外之 心”,更不能“作乱犯上”。换言之,作为“朝廷赤子”的普通百姓只能“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 办国课”,倘有违逆之举,必将受到严惩。这样,我们透过王阳明一再标榜的“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的外象,仍可看到其 所理想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政治专制主义实质。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是伟大的!她的伟大在于: 她从“心即理”的论证,引申出“尊重自然”、“万物一体”的进步思想!她从“万物一体”归结为“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她严格亲疏等级,使“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在封建社会有了实现的可能!她“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她、是一个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里程碑!从王阳明始,人类开始了自然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