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时间:2019-05-14 22: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第一篇: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刚开始阅读时,觉得虽然书名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很贴近,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都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读着读着,自己也逐渐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起来。

作者的视野很广,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深入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么多文字的,光凭这一点很多教师应该感到汗颜,包括我自己。想到自己平时写一两篇论文就感到非常不容易了,有时候有想写的冲动,但是限于阅读量不足、水平不高,难以下笔行文,因此很多东西是一再拖延推迟,好像患了严重的拖延症。作者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局局长、党委书记,还兼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顾问等职务,之前已经出版了《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等著作。曾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能著书立说,并且著作等身,实属不易。

让教育成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理念。汤勇指出:“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教 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常识。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是常识。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这是常识。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这也是常识。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这也是常识。”这些真知灼见都是大实话,没有这些基本常识的坚守,我们的教育只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化。

让教育成为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办学氛围。《回归教育常识》有一篇文章——“过热的课外辅导会将孩子引向何方”,我看后心里五味杂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自己班的有些学生周末报了五六个培训班,两天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既累家长也累学生。还记得之 前火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孩子,请适应这个竞争的时代!》其中写到:“因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周末针对性培优班里这类型的培训太多了。教育再这么办下去,还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做什么呢?教育培训机构几乎已经决定了小孩们的命运前途。因此,汤勇也痛心疾首,感叹到:“如果孩子们的身心空间被各种辅导、各种补课填得满满的,如果孩子们的灵魂世界长期蜷缩在毫无表情的试卷分数下,最后毁掉的不仅是孩子们创新、创造的品质,还有可能是孩子未来的幸福,乃至孩子今后行走社会的能力。”

教育是良心事业,需要淡泊,需要宁静,需要从容,需要坚守,需要“上善若水,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新的学期,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能够以淡薄宁静的心态教育孩子,不急不躁,做好引领学生的这条大鱼,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接近教育本质的英语课堂。

第二篇:【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张新艳

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汤勇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阅读和写作,而且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在教育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回归教育常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反映了他过去一年对“教育常识”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要回归常识,这是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一,就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在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游戏、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探究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达尔文小的时候整天掏蚂蚁窝、捉蝴蝶、摸鱼虾、研究臭虫,就是不愿意学习。他的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但他的父亲有一点好,没有严厉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也给这个世界养育了一个伟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之为神童。5岁那年,辛格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因为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会有“要孩子,不要神童”的抉择。看看现在媒体推波助澜的各种娱乐活动,有很多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和成人一道竞技;看看某些幼儿园,竟然在园里给孩子举办集体婚礼,园长和家长都乐此不彼。这些完全违背教育常识的事情一再出现,以至于大家见怪不怪了。不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兹说:“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儿童的时间,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时间,我们需要等待孩子。”

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怀特海反复强调,教育的目的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的自我发展之路。孩子的自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发展。孩子来到学校,文化课的学习只是其中的学习内容之一,还有比之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道德观念的提升、社会运行规则的体认、待人处事方法的学习、好奇心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等。尊重教育规律,就是要让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在这诸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美国营养学家戴维斯在研究了当下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疾病特点之后指出,当下的人们具有“相对营养过剩,绝对营养不足”的特点,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绝大调整,人体摄入的某些营养过多,但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很多微量元素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今天的教育,也面临着和饮食相同的问题。戴维斯说,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关在一个叫教室的地方,过量地灌喂给学生诸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学生却很少有机会摄取其他微量元素。最可怕的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依然拼命地将各种所谓的营养成分强灌给学生。

二是自主发展。陶西平先生所提出的“阳光法则”,很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他说阳光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加选择地照耀着所有的人;二是阳光不代替你生长,但为你创造有利于生长的环境。教育也是如此,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为每一个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其能够通过这样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成长。

教育的公平,是近些年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从机会公平、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政府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其效果会逐渐显现的。

三是主动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信息时代知识又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样巨大的矛盾冲突要求今天的人们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必须成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者,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和教师都无法替代。每个孩子都是好学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呵护他们的这种向学之心,在关键的时候帮扶他们一把,让他们拾级而上。判断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学生是主动自觉地学习,还是在外界的逼迫下学习。萧伯纳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儿童追求知识,而不是知识追求儿童。”也特别突出了主动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强压式的学习,包括整堂灌输、大题量的作业和练习、频繁的考试和排名,等等,期望以这样的方式逼着孩子不敢懈怠。但这样做恰恰违反了教育的常识。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仔细品味。

三、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

其实,上述的遵循教育规律中,已经包含了家庭教育的诸多讨论。但我这里还是想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件事情拿出来,再做一些讨论。这件事情就是——陪伴!

在汤勇的《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这样一件事:2015年上半年,广州发布了一项对全市12个区县的家庭教育调查报告,其中,亲子间的沟通障碍,竟成为本次调查的重大发现。为什么最亲的人之间反而出现沟通障碍?汤勇认为:一是现在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二是一些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却喜欢做甩手掌柜,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自己忙自己的事情。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文化课的学习注入了太多的热情,凡孩子点点滴滴的课余时间,都被家长利用起来,送到了各种辅导班之中,也无形中阻隔了孩子和家长的沟通。

很多年轻的父母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养育的孩子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陪伴。不仅自己的家里找不到同龄人,在自己的周围也很难找到玩伴。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所谓的成长,都把他们圈了起来,或放在了各种辅导班中。因为缺少陪伴,成长中的很多思想、情绪、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很难得到化解,持续积蓄在自己的心中,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调查就发现,小学生自虐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令人触目惊心。

真正的家庭教育在于陪伴——陪孩子说说话,陪孩子读读书,陪孩子看看动画片,陪孩子走进大自然,陪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陪孩子慢慢长大。要通过陪伴,涵养孩子有关爱、信任、理解、责任、尊重……等事关孩子一生成长的品格,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关键步伐。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都于童年时期缺少陪伴、缺少关爱、缺少基本的信任、最起码的沟通有关。

教育只有回归常识,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第三篇: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

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

屯小

2014-2-10 寒假在家阅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李政涛著的《教育常识》,刚翻看一下目录和代序时,就感觉这本书没有一些教育类书籍的理论堆积,枯燥乏味,它通俗、生动、吸引人,令人想将它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是作者从众多教育者和自身教育实践中经过生命体验和领悟,体现自我真性情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感悟与人生感悟,既有教育理论的穿插,也有自身经历的回顾,也有一线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教育实践。书中充满辩证法,很多语言是我自己想过但是零碎、没有条理的,读后令人感觉:“哦,这我也思考过,但怎么就没有这么深刻呢?”所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思考、质疑、自我发现,准备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的过程。

书中提到:一个具有纯粹人性的人,不会一味等待别人的恩赐,依赖于他人给自己的被里倒水,而是拥有“自己给予自身”、“自己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力量,自己插入那味自己的“荒漠甘泉”。这种在“自给予”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教育力量的介入和引导。所谓生命的“主体性”,以天赋的权利为起点,却以后天的教育早就作为终点。认的自由选择,在权利上是天赋的,但在能力上却是有待被教育赋予的。面对如此繁多的人生选择,幼稚单纯的孩童有选择的权利,却往往无选择的能力。这就是教育存在的价值,它把人的权利变成了人的能力,从而把可能变成了现实。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年龄小,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 不足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在他们进入学校以后,教育者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举一反三的高效率地学习;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在合作中学习,即会说,又善于倾听,在吸取他人的智慧中完善自身;面对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书籍,如何带领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能引起他们思考,能给他们人文关怀的优秀书籍,让他们在选择中培养甄别书籍优劣的能力,这也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技巧,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相机引导,在解决冲突中渗透同伴之间交往的注意事项,选择符合能彼此融洽相处的方式方法,掌握交往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班级中小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比普通学生强一些,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但是,如果要说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就不容易做到。《教育常识》中给出了答案:人在表演中和观看中生长。它如同吃喝等生物性一样,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观看的需要。表演者会在不断地表演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口才可以在大量表演中生长,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提升了人的能力,从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明星。观看者通过对表演行为的观察、模仿而逐渐内化。可以说,人的大部分行为能力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通过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意义。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者,了解了这些理论,如何将理论 转化为实践呢?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比如在班级多设设置一些岗位,除了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可以针对班级的花草需要护理而设置护花使者这一岗位,发同学征订报纸、杂志的小通讯员、维持路队的路队长等,同时这些岗位经常流动,交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锻炼锻炼自己的胆量,领导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另外,也要引导其它没有担任职务的同学多观察这些同学的行为,多总结,等自己担任这些职务时,争取做得更好!让孩子们在实践和模仿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读了这本书,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教育者需要悲悯之心。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生长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着那些艰难成长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充满理解,想办法和孩子一块去改变,努力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内心的宁静。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悄悄的校园,静悄悄的课堂,静悄悄地生长,静悄悄地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原貌。浮躁和喧闹的老师是不能扎实的教学的,浮躁和喧闹的学生是不会扎实的学习的;教育需要耐心。与生命生长的节律相应的,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节点和关键点,通过节点的过程是漫长艰辛的,教育者需要持守着耐心,耐心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步一步朝前迈进,扎扎实实地为学生 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通过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教育者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是一个修炼自身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寻找一种平衡,既要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习惯;教育者并不是只是在燃烧自己,而自己没有被照亮。在孩子的幸福成长中,教育者不断提炼教育的智慧,在学生成长得同时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内在的生命得到丰富,得到解放,得到自由,教育者收获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尊严和欢乐。于是,教育的过程就会变成教育者自身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有效地教育应是师生双赢共惠的过程。

对于什么样的课时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和设想:“好课就是实实在在的课”、“让教学扎实的五大源泉”、“把课堂上成课型”、“以结构化的方式教学”等,这些观点都能给人以启发,让我们深思自己的课堂,思考如何创造高效率的课堂,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成长。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它是作者的真情之作,至纯至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书渗透了作者多年来对教育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作为社会的一员,书中透露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完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与作者心灵共振的微妙声响,引人深思,启发人行动。

第四篇:读《回归信念》有感

读《回归信念》有感

陈润秋

拿到《回归信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快开始打开阅读,而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思索“信念”是什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社工?”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也问过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例如说有双休日、假期多、工作时间稳定、工作氛围好……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理由的话,很多工作都有这些条件,所以也延伸出了下一个反思“是什么让你坚持还在做社工?”我相信,每个社工入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能坚持下来一直做社工,内心一定都有某种相同的信念。

《回归信念》一书是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老师编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坚守信念,面对挑战,是成为社工的必备条件。然而工作在前线的社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如何践行社工信念却又成为另一个课题。

该书以不同的社工信念为题,让20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工,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细说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和服务范畴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反思,分享他们在现时香港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信念的方法,表达他们对作为社工的真诚,对坚守并向全社会推广社工信念的执着。

坦白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满满黑白文字,全本除了封面一点颜色、插图都没有,特别还是专业类的书,但因为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悲壮心情,打开了这本书,然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回归信念》不是枯燥的专业书,也不是一味猛灌鸡汤的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话,投身社会工作事业并为之奋斗的20位前行者通过这本书与读者的“对话”,分享他们在实践社会工作观念过程中的挣扎、失落、欣慰、顿悟等等。

甘炳光老师在书中写到“社工的信念,较诸社工价值观更重要”.看完《回归信念》这本书后,我回忆了自己当初选择做社工的原因。时至今日依然清楚记得2014年11月,当我停驻在人生分叉的路口,徘徊犹豫看不清前行方向,我姐对我说:“既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你要不要试试看做社工?我觉得你的个性挺适合做社工的。”’但当时我选择做社工,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被姐姐说起社工时眼里闪现的光吸引。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姐姐眼里的光是什么,只是觉得莫名被吸引,现在想想,那种光应该就是甘炳光老师一直在书中强调的信念了吧。姐姐说:“社工并不是单纯向钱看的工作,而是深入社会的基层,了解并收集基层群众的需求,去推动社会相应政策的实施或者修订,从制度上去改变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回归信念》这本书中,甘炳光老师对于“信念”这个词作出的解释是“信念是指我们真正相信的事,跨越了认知的层面,以致个人投入的信心层面,成为个人所信靠的东西。我其实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信念的第二个重点是‘念’这个字,除了‘相信’之外,信念更要求我们要‘时刻思念’这些我们是好的及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念念不忘’这些信念。”对于书中提及的[拾海星]这则有关信念的故事,我是通过看书后,在网上搜索了故事的内容,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任也是拉拔、陪伴着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社工的陈绍勤老督导,给我们讲过的那些关于社工信念的小故事。除了专业知识,他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社工的信念。时至今日,对于学过的专业知识有的已经遗忘或者模糊了,但那些关于信念的故事依然记忆清晰,也成为我最喜欢和别的同行或者实习生分享的内容。

怎么定义一本好书?我认为值得反复阅读,并能引发思考的就是好书,而《回归信念》符合我对好书的定义。由于时间关系,目前为止我仅仅完成了全书的第一次阅读,以谦恭的态度,仔细阅读了每个故事、每个分享,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从这20个资深社会工作者分享的故事中,除了工作技巧,他们遇过某些经历和曾经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如何面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最终希望传达的还是他们的信念。从事社会工作4年多时间,我试过迷茫,试过失落,挣扎过,想过放弃,但现在依然还是一名社工。书中说有信念才不会迷失,有信念梦想才会更坚固。从前没有细想过信念是什么,也从未刻意去修炼过自己的信念,而是听他人的信念,学习他人的信念,但信念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需要修炼出来的信念是从个人不断反思,透过亲身经验和验证,慢慢培养出来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传达给别人的,不再是照搬学习得来的信念,而是修炼出自己的信念。我认为《回归信念》这本书值得让每个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阅读,特别是在迷茫彷徨的社会工作者,要知道坚持做社工不易,但有信念的社工不会怕难。

第五篇: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即将爆发,作为殖民地的美国人民,面对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主要有两种观点,有人急切要求开战独立,有人要求向英王求和。当时的局势混乱而复杂,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各种要素穿插在一起,托马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廓清美国人们心中的疑惑,指出美国未来的正确的道路,主张积极战备,要求独立,摒弃英国的君主制建立崭新的政府。于是乎常识这本书诞生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所述:

一,首先区分了政府和社会的区别。潘恩对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对英国政体的论述,常识性的普及了现代政治理念,即政府是人类邪恶的产物,它的唯一作用是保证“自由和安全”,是一种必要的恶。他在《常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潘恩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政府的起源是我们的邪恶。假设把一群人放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他们肯定会相互协助,以建造房屋,交换物品,这就构成了社会,所以,社会是因为人们希望生活的更好而结成的,因而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由于人数越来越多,一些人的私欲(邪恶)将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维持秩序和和平,于是政府产生了,因而说政府起源于我们的邪恶。

二,对英国的政体的评价,潘恩认为尽管英国政体在制度设计上有君主和共和的成分,国王和上议院代表君主的力量,下议院则代表共和的力量,但国王通过干预下议院议员的选举从而垄断议会,所以本质上英国的政体是君主制。对英国的君主制是世袭表示批判,认为世袭没有合理性。

三,潘恩认为北美与英国已没有和解的可能,必须通过战争取得独立。潘恩认为北美的利益诉求是自由的通商,这要求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所以没有必要引起战争;专制政体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更大,而共和政体则通过协商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更大。况且考虑到英国保护北美是出于利益而不是出于情谊,所以北美的和平并不是英国的最终目的,如果北美的战争有利于英国,那么英国也会将北美卷入战争。四,潘恩认为只要保证各殖民地平等,那就可以消除个殖民地的争端。

五,对北美政府的设想,首先起草大宪章,保证法律的最高地位,保障各州权利平等,保障信仰自由。应该建立代议制政府。

常识的可贵之处是探讨问题从常识出发,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传播,扎根于美国大众。因此能够在北美的民间和军队中广为传播,被广泛的接受。总之本书目的就是割断当时北美人对英国以及英国式政体的迷信、畏惧,以及幻想和依恋,劝说美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就像劝慰一个18岁的青年,放弃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勇敢地走出去,开创自己的未来。

谭诗赏2013.12.28

下载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常识》有感 葛红艳

    读《教育常识》有感 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 葛红艳 参加工作已经第六年,辗转换了三个学校,最终选择留在了我们学校。回首过去的五年,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思想。由最初的只要学......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信管1402潘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这是一个远离元本的时代。 本可以顺产,却来个剖腹;本......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这是一个远离元本的时代。本可以顺产,却来个剖腹;本可以母乳喂养,却来个三聚氰胺奶粉;本可以徒步有氧运动,却来个尾气制造阴霾;本可以......

    读《回归教师的幸福生活》有感

    《回归教师的幸福生活》读后感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享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神圣权利,创造幸福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的假期读书活动中,我细细品读了教育者......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近期拜读了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让教育回归常识》,回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的传统文化常......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范文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

    读《常识》有感1(范文)

    读《常识》 ——看梁文道先生为人 先生取书名为《常识》, 似有仿效美国立国时期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之意。后者因目睹当时社会的不公及英国对美洲的殖民暴行,......